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 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革,知识信息的大爆发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知识,在各个领域开创了伟大的事业,为人们提供各种商品、服务和思想。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虽然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创业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学创业教育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发展小学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小学创业教育的意义

从大环境来说,现阶段创业教育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然而,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进行创业教育呢?其实这涉及创业教育、创新能力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5-13岁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是个人社会化和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个人对外界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渴望去接触了解外部世界,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形成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和基本社会规范。小学阶段是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的重要阶段,需要相应的发展环境。有关研究证明,人在7 岁时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若忽视对5 岁以后儿童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以后的创造思维表现将急剧下降。因此,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少年儿童抓起[1]。

二、小学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所谓创业教育体系,就是指创业教育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当前,我们应该根据国情,从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等角度,来建构科学合理的小学创业教育体系。

1. 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基础上。首先,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对人才的界定,形成新的人才观。传统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主流价值认为高分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这直接导致了教育体系的僵化,难以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摈弃传统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观,让孩子摆脱课本的束缚,加强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树立创业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的理念。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是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最强的时期。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将创业教育提前到小学阶段,树立超前的理念,开展基础阶段的创业教育实践。

2.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创业教育体系的体制保障。首先,教育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创业教育实施规定和细则,让小学教育逐渐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为创业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其次,改变传统的教育考核标准,把创业教育成绩纳入学校和学生的考核体系中。初考、中考阶段必须有一部分学分是涉及创业教育的。再次,在各类学校设置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加强专业教师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材施教。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突出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就是要强调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即要以世界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为借鉴,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课、做游戏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名人讲座等形式,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心和成就感。

3. 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不同,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好奇心的挖掘和能动性的培养,以便他们自主探索未知领域、学习新知识,开展新实践。基于这些差异,小学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创业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本土国情,开发出适合我国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首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得从好奇心入手,好奇心是驱使个人探索新知识,追寻真理的动力。好奇心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总是喜欢追根究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些情景设置、问题引导以及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未知知识。其次,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包括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求知欲的培养。可以采取引导质疑,调动求知欲,网络和各种工具的使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质疑精神的培养。只有打破权威意识,不断合理地质疑,才能从旧的知识结构中发现新的知识、灵感和机会。因此,在创业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创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给儿童少年传递一种朦胧的成就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儿童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为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应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要求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能适应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本文就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正如心理学家米德所说“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欣慰,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续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三、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一b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

关键词:现代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能力

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1.从教师教学方面来看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小学里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很多数学解题思路都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

据调查,很多学生都表示对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信心,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上大都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走,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做题解题方式单一,有时学生虽然明白了这道题用什么方式解答,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解答,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教师给的范围内,因此碰到新类型的数学题,便只能束手无策。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受到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因此做题时一心只求现成的“规则”,而不是积极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惰性思维越来越严重,在数学教学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基本上就是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一碰到难一点的数学题就直接帮学生解答了,学生在教师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大多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不愿开动自己的大脑,没有主动学习的概念,创新能力自然无法提升。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要马上将答案和盘托出,可以在学生做题的时候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思维,对数学进行探究、探讨,在学生实在无法做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深入到数学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牢固。

如,在学习“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有一道题是20+25=?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能一下子就告诉学生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慢慢地自己动手运算,比如有的学生会借用在自己的手指和同桌的手指来计算,有的学生会借助铅笔、尺子、橡皮擦等各种工具计算,而有的学生知道可以将25分为20和5,因为20加20等于40,40再加上5就等于45了。无论学生用何种方式计算,在这个过程都可以看到学生是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才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很多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发展得更好,尤其在学习上,教师只有将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r,教师可以先问一下学生,“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平行与相交的物体?”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进行抢答,学生不论回答得对与错,教师可以先不用纠正他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物体来告诉学生,比如拿两支笔将其交错放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图纸上画出其样子,然后又将两支笔平行地在黑板上固定住,让学生画下其样子,画画都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一定会努力地画出自己所看的,等学生画好以后,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前面那两根线交叉于一起的是相交,而后面两根没有交叉在一起且无限延长还是不能交叉在一起的是平行,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刚刚在抢答的过程中哪些是回答错的。然后教师再问一遍,“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平行与相交的物体?”因为有了了解,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不断地开动大脑思维去寻找生活中相交和平行的物体。最后当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相交和平行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一起总结相交和平行的含义了,即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通过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诱导,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勤思考、爱练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而来,它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个一定的基础与生活实际有密切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生活实际,离不开对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

如,学习“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询问一下爸爸妈妈家里的面积或是自己也可以测量一下自己的小房间计算一下面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着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教师也可以就学生面前的桌椅、书本等,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计算其面积。教师也可以出一道数学题,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所接触的事物都是自己身边的,学生就会踊跃地投入其中,同时学生在计算面积时还会自己去测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更上升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式教育,让学生学会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倡导鼓励式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需要利用这种方法教学。在幼儿园的时候,教师基本上都是用鼓励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后还是极度地需要别人的鼓励、赞赏来获得内心的满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鼓励式教学不仅是衔接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十分重要。

如,在学习“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时,里面有一道题是75-7=?在计算这道题时,可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会将75分为60和15,用15减去7等于8,然后用60加上8等于68;有的学生会选择将7分为5和2,75减去5等于70,再用70减去2等于68;而有的学生也会将75分为65加上10,先用10减去7等于3,再用65加上3等于68;还有的学生可能不用这么细分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或是有的学生算错了,但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中,教师就应该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不必局限在教师教学的思维里,而是尝试去采用多种方法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在得到鼓励后就会更加干劲十足,努力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去研究数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核心因素,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在教育中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相互配合,需要不断探讨研究,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这条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4

一、以趣味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音乐本身就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产生共鸣,只要方法得当,创设趣味情境并不困难。教师应当对小学生的兴趣有充分了解,并对学生倾注感情,使学生对教师也有正常的情感生发,从而更易被教师带入趣味情境当中。如在花城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七个小矮人之歌》的学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唱之前先播放动画片《白雪公主》,或者由教师来诵读《白雪公主》的故事,从故事入手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深刻理解《七个小矮人之歌》的音乐内涵。通过音乐与故事的交叉,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的特点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从而投入到音乐故事的创编中来,创新欲望得到了激发。

二、以问题情境创设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既不能超越小学生的理解范围造成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太过容易而起不到激发探究精神的作用。如在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动物世界》的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投影投射出美丽的大森林图片,然后弹奏《小鸟》《大象》《狮王进行曲》等歌曲。当歌声停止后,我提问:你们通过图片与歌曲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自己是森林里的小鸟,有的说自己正在森林里遨游。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创新思维被调动起来,为顺利的导入本课做好了铺垫。

三、以实践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学科综合手段,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音乐的启发进行绘画、剪纸、舞蹈等符合自身思维的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将音乐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来处理小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与人的交往、忐忑的情绪、生活学习环境的营造等,使音乐与生活相融合,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聆听各种美妙的自然之声,让学生们试着去模仿流水、风吹、雨落,或者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在课堂上则可以做一些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在佩戴头饰的同时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些叫声的规律与音乐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对于生活与音乐联系的认识。

四、以活动平台创设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即以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音乐教学的目标相结合,来设计相应的课外活动,使活动寓教于乐。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创新,音乐的感染力更加深入学生心中,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益处。例如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可以利用教具和学具的制作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用沙子灌入易拉罐制成沙锤、用铁丝串起酒瓶盖制成风铃等,教师可以引导也可以任由学生发挥。最后选取一些自制的乐器,组成一个小乐队演奏简单的歌曲,使学生在自己的创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扩展创新空间。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想象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材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学好这门课程,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微笑和信任带入课堂,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棒?”“谁最聪明?”“谁能把老师问倒了” “你真了不起”“你真勇敢”“你的创意太好了”“老师很佩服你” ……来鼓励学生,把-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意见。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说敢想,这样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造的新芽。

二、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开始审视题目,纷纷举手。有学生说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泸定桥》做题目,而不用占领泸定桥或攻打泸定桥?有的说“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呢?也有人问,泸定桥什么样子?飞夺泸定桥有什么用……提出的问题大多很有针对性。我首先对同学们的爱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给予了肯定,接着问: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解决刚才的疑问呢?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立刻进入了阅读状态,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又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疑问:“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鼓励他们进行阅读,找出依据,组织小组讨论,最后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质疑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有资料表明,国外学生虽然学习不太用功,但经常有独特的见解,而我们的学生虽然成绩优异,可遇到问题时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束缚所致。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是绝对的评判,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想,因而毫无创造力可言。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教师问:“雪花融化成什么?”大家都说化成了水,只有一个学生说:“雪化成了春天。”当时就成了错例。当然,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雪化了,冬天即将过去了,春天还远吗?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有创意,有诗意,应该得到赞同、表扬才对,而当时这个答案却得了零分,可见,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羁绊有多深!象这样的回答,若能得到我们的肯定,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

另外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的做法和之前的教师做法截然不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位老师在寒假里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作业:“绘制五幅表现寒假活动的画面”。开学时收上来了, 当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常规的生活去描绘,有一位学生却是这样完成的:他在第一页纸上画了一个小孩,手执一条线,这条细线穿过三页纸,一直通到第五页纸的边缘,在那里他画了一个风筝。按说,这位同学是把五张纸绘成了一幅画,应该不算完成作业才对,然而位教师就非常高明,给他如下评价:“当我看到第一张的时候,不知绳子的那一端绑的是什么,猜想是一只狗或一只猫,我看到最后一页才知道,原来是风筝!创意很新颖!”这是啊!那长长的线是什么?不是寒假吗?不是学生放飞的快乐心情吗?多好的创意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会让学生在以后就会有更多更新的创意。所以我们应改变观念,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答案去捆绑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根源,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在教《狼和小羊》时,我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续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象《喜羊羊灰太狼》中的小羊一样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或者把狼打死;或者设想小羊太善良,想博得狼的同情,跪地求饶,结果被吃掉……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我问学生:"如果乌鸦又找到一片肉,再次被狐狸看见,事情会怎么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讨好乌鸦,乌鸦差点再次上当,但它最终接受上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无计可施,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走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破口大骂,诬陷乌鸦偷小猪家的东西,造小花猫的谣言,迫害小麻雀……’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更有创意。我接过这个同学的话题,问:"狐狸再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太可恨,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中伤,受不得一点委屈。”丰富的想象加深了知识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也可以从中得到升华。

五、开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抓住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天气没有如诸葛亮所料,他的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我们要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能喝到水,主要原因是 “乌鸦把石子丢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这是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我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引导学生:“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乌鸦想想办法”,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倾斜,用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说:乌鸦找一根麦管瓶子就能吸到水;有的说:乌鸦找来一根布条,把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就能喝到水了…….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学生想出的有些办法值得商榷,但却能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学生也有这样精彩的表现。我问学生: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泥土比石头好搬好运,可以代替石头;有学生认为水更好,就地取材,往船里舀水就行了;更有学生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效果更好,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语文课上,只要坚持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一步步地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尽力为学生铺垫创新的土壤,播撒创新的种子,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要改变观念,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使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范文6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培育适应时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当学生回答树叶有“红”、“黄”、“绿”几种颜色后,板书课题:蓝树叶。在“蓝”字下加一个着重号“.”,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提问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 (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如此重要,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其次,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四种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 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关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