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主创新奖励办法

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文1

区××××年知识产权工作总结

××××年,我区知识产权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省、市知识产权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加快了创新型城区的建设步伐,在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扩大专利申请量、实施专利申请资助、组织宣传和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申请专利×××项,全面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一、强化领导,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

今年,我们继续着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各项机制,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动力,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为配合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区,推动我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区×月份成立了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在整个创建活动中,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了高效的组织保障作用。

×、严格目标考核。×月下旬,区科技局、区知识产权局召开全区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对今年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总结往年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科技工作考核的基础上,区知识产权局重点就××××年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目标任务与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以及区经贸委进行了分解、对接和落实,并由相关负责人现场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管理,加大工作力度。

×、修订出台创新奖励政策。在今年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对我区科技创新方面既有的多项政策措施进行梳理集成,认真参与起草和修订《xx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试行)》。《办法》对包括单位或个人申请专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等创新活动,明确了奖励标准,强化了奖励的操作性,确保了政府对知识产权的激励和支持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二、营造氛围,推动全区企业自主创新

今年是全省确定的“科技创新促进年”。为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区科技局、区知识产权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今年区知识产权局把×月××日—××日确定为全区“知识产权宣传周”,围绕“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化宣传活动。一是开展广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二是为全区相关单位和公众免费订阅×××份《中国知识产权报》“×.××”特刊;三是在全区范围组织单位和公众参与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和xx日报社举办的知识产权知识竞赛;四是通过通信商,对特定手机客户群发送××万条短信,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当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五是选择××多座科普画廊,发放和张贴知识产权宣传图片。

×、宣传鼓励企业创新行为。今年×月,区知识产权局遴选企业参加了“xx市十大发明专利项目”评选活动。我区xxxxxx制造有限公司的一项发明项目“一种xxxxxxxx装置”获得“xx市十大优秀发明专利”称号,并获得相应奖励。这种示范作用提高了广大企业申请专利,致力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与筹备召开创新大会。年初区科技局提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的设想,区知识产权局参与设计了会议的初步方案,并共同确定了会议的议题和各项议程;对拟表彰的“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制定了评选办法,并依照规定程序,推荐、评选确定了表彰对象。x月x日,区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区委书记和区长分别讲话。会议表彰奖励了科技创新“十佳”,包括最佳知识产权保护先进个人和最佳知识产权保护先进集体的在内的“十佳”分别获得×万或×万元不等的奖励。

×、宣传报道创新大会。创新大会前后,围绕全区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果和经验、创新奖励办法的出台,创新标兵的先进事迹等内容组织了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市电视台在当日的《xx新闻》和次日的《xxxx》栏目专门报道了会议情况,播出了部门领导访谈;《xx日报》刊发×篇相关文章;区政府网站和xx科技信息网×篇相关文章;《xxxx》栏目还分期制作了“贯彻落实区科技创新大会”专题报道。题为《xx完善创新奖励制度》的信息先后被省知识产权局网站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采用。

三、抓住关键,组织知识产权实务培训

知识产权实务培训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把实务培训作为必要的基础工作加以落实,结合实际,有针对性、主动性地组织开展了多项培训活动。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咨询和讲座。今年上半年,区知识产权局多次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周”等活动组织人员到xx路街道、xxxx广场、xx小区等地开展宣传咨询;多次深入xx、xxx等街道所属企业宣讲知识产权。“×·××”世界知识产权纪念日前夕,区知识产权局组织人员到xxxxxx公司等企业举办“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并与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互动,解疑答惑,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自信。

×、组织科技创新报告会。x月x日,邀请中科院xxxx中心xxx教授在我区举办“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专题报告会。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级党政部门负责人、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和列统企业负责人、区“xxx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以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计约xxx人出席此次报告会。创新报告给与会的企业人员以很好的创新指导;对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区委学习中心组专门这场报告会纳入中心组成员学习的内容。

×、加强商品专利业务培训。针对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缺乏专利和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x月底到x月初,区知识产权局主动派员到市区xx连锁超市作了两场专业培训,重点讲授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员工们正确识别商品包装

上专利标识,传授假冒和冒充专利的一般知识和鉴别方法。通过培训,xxx多名管理人员和营业员初步理解了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专利标识的鉴别,掌握了工作中对涉及假冒和冒充专利产品的处理方法。

四、突出重点,实施知识产权专项活动

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年,我们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重点,结合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各项行动计划,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护创新成果。

一是实施“xxxxx”承诺计划。×月上旬,在市区范围牵头组织实施了xx省“xxxxx”承诺推进计划。×月××日,区科技局、区知识产权局在xxx书城参加全省联动“xxxxx”承诺推进计划首批参与企业授牌仪式暨现场宣传活动,市区xxxx公司成为全市首批省“xxxx”承诺推进计划××家参与实施企业之一。

二是开展“xxxx”工程活动。年初,按照市政府组织实施“xxxx”工程的要求,迅速开展全区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研,积极组织和发动企业投身“xxxx”活动,经过一个多月努力,组织xxxx、xxxx、xxxx、xxxxx等×家企业申报了市“xxxx”活动并成为首批实施单位。年底前,又组织×家企业的主管人员参加了“xxxx”工程业务知识培训。

三是积极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知识产权局部署的全国专利实施状况调查活动,对辖区内xx多家企业××××年以来申请专利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发放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合同xxx多份,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

四是组织辖区内企业参加×月下旬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

五、扎实准备,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我区xxxx年x月被省知识产权局列为xx省知识产权试点区,今年x月接受了省局试点区验收考核。为确保试点区验收顺利通过,年初区科技局在对全年工作安排进行安排时把迎接考核验收作为重点,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安排人员,认真准备。x月份,完成了试点区考核验收全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x月x日,省知识产权局专家组对我区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核验收;x月份,省知识产权局在经过严格考核后,确认我区通过省第三批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单位考核。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产权试点区成果,推动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继试点验收通过后,区知识产权局又组织申报了省知识产权示范区。x月x日,在全省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工作会议上,我区作了试点工作专题交流发言,并被省知识产权局正式确定为全省第x批知识产权示范单位,是xxxx唯一入选的区(县、市)。

六、深入检查,坚持开展专利行政执法

在连年进行商业企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检查,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区知识产权局结合实际主动开展执法检查,推动企业提高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x月中旬,与市知识产权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区大型商业流通企业xx商厦进行了专利执法检查活动。一是针对超市管理人员专利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的实际,向他们宣传《专利法》,讲解传授假冒、冒充专利的有关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检查商品专利标记情况,指出部分经营商品专利标记标注不规范问题;三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企业提出了整改意见,并就商业企业如何在经营中杜绝假冒、冒充专利商品提出指导性建议。

七、发扬成绩,做好明年知识产权工作

××××年全区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先进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年,我们将以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领会全国和省市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切实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工作,努力促进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

×、认真落实以激励和资助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政策措施,切实兑现专利申请的奖酬规定,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创新活动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继续深化和完善知识产权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合理分解落实专利申请量等考核指标,促进各镇街知识产权工作平衡发展;在确保完成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培育专利大户,形成专利集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结合实际,面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重点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案例;培训和指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具体实施,提高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在确保专利申请数量达到增长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原创性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占有比例,提高专利授权率,加长专利工作的短腿。全年市区专利申请量力争超过xxx件。

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文2

一、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突破

1、实施科技专项。重点在热带生物、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力求取得突破。

2、多渠道增加自主创新投入。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更大支持。组织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研发投入超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8000万元,省本级财政2500万元。加大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度,企业R&D投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超13亿元。争取落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更大支持。

3、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组织编制可研报告,争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扶持。推动中石化、武钢等一批大型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并争取有1家以上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建立国家热带作物种质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海南省大型科学仪器网络共享平台。指导国家级灵长类海南猕猴实验动物种源基地项目建设。整合资源,筹建海南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5、做强林科所、工科所,逐步向科学研究院发展。加强高等院校科技工作,发挥其基础、骨干作用。

6、加强科技园区的指导建设。完善政策,推动海口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建设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争取通过国家验收。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园区核心区科技成果示范及产业化基地。指导和推动中国三亚农业科学城建设。实施科技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7、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加强跟踪检查、统计分析和总结宣传,发挥科技项目的作用和效益。

8、组织开展“双大互动”,加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

9、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与东盟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组织参加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申办中国—东盟药用植物保护、研究和利用研讨会,筹备在海口举办的泰国食品技术展览,开展海南与东盟区域科技合作中专利战略研究,加强海南与东盟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接待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代表团。协助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三届中日科技政策与战略高层论坛和世界光学大会。协助海南大学举办亚太力学国际会议。此外,组织实施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继续实施、跟踪管理中泰、中巴、中欧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对外科技培训,邀请中外科技外交官来琼开展科技交流。

10、加强国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具体落实我厅与广东省科技厅签订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等科技合作。

二、科技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11、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强指导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产品的认定和考核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接待日工作。举办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发挥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会作用,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活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产品优惠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监测统计分析。开展创建节约型高新技术企业标兵活动。

12、实施星火计划,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争取20个以上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建立和完善冯家湾虾苗星火产业带、澄迈福山热带水果星火产业带、乐东-东方香蕉星火产业带和三亚-乐东热带兰花星火产业示范带等,构筑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带。

13、建设省南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基地,推动我省南药科技产业发展。

14、加大浆纸林高产、抗风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推动浆纸林科技产业发展。

15、加强对全省科技招商的统筹组织、动态分析和跟踪落实。做好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等科技招商工作。

16、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提高效益。

17、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大支持,力争超过1000万元。做好项目跟踪、检查。做好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组织落实。

18、实施省十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程项目。加强跟踪管理,指导示范点工作,编发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宣传。

19、做好省科技奖励工作。争取改革完善省科技奖励办法。

20、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推进农业科技服务“110”建设有新突破

21、落实全省农业科技服务“110”现场会精神。加快服务站点建设,扩大覆盖面。

22、加强已建站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争取全省建设100个标准服务站。

23、完善指挥管理、智能网络、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四大系统,扩大视频站点50个以上,实现指挥中心、服务站和专家服务团之间的联通。

24、开展土壤营养诊断与施肥工程,建立数据库,完善充实863智能农业专家系统。

25、加强服务站点的动态管理,做好信息及分析统计工作

26、建设琼海、儋州农业科技服务“110”区域指挥中心。

27、落实国债项目资金。积极推动市县政府将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8、争取企业加盟,筹建省农业科技服务“110”集团公司,逐步实现连锁经营。

四、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新突破

29、开展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动市县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指导市县推动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30、做好与澄迈、万宁、琼中等市县共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工作。

31、实施国家和省科技富民强县(市)行动计划。指导琼海、儋州开展国家科技进步试点市工作。

32、建设科技示范村。积极探讨和推动农业科技服务“110”与创建文明生态村有机结合,建设100个科技示范村,促进农村科技水平提高。

33、推进科技联结活动。总结推广陵水、保亭等县经验,抓好东方市大田乡联手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

34、加大农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科技下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20万人次。

35、加大对海南省农村十大科技致富能人宣传力度,促进农村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崇尚科技致富的社会氛围。

五、科普工作有新突破

36、办好第二届海南省科技活动月。

37、完善海南虚拟科技馆首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充分网站内容,完善网站版面,增强网站美感、趣味性。新建工业馆、交通馆、航天馆、信息馆、能源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海南虚拟科学馆展示中心,扩大影响面。

38、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服务“110”平台开展农村科普活动。

39、充分利用发挥国家和省科普基地的作用,加强指导管理,提高水平,使其逐步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

40、与新闻媒体加强沟通与合作,创办科普专栏(题),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41、办好《大科技》等科普刊物,扩大科普宣传阵地。

六、专利工作有新突破

42、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和宣传培训力度,力争全省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长20%,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43、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举办大型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文艺会演等活动。举办培训班,指导企业、高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建立全省专利信息采编队伍,加强省知识产权局网站建设和专利政务信息工作。办好中国知识产权报海南联通站。

44、做好专利行政执法。落实《关于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规范执法管理。在商品流通领域开展查处冒充和假冒专利执法行动,评选10家无假冒专利商品商场。

45、大力引进专利。完善省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筹建全国专利技术市场海口中心。筹备*年中国(海南)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收集、编印、专利技术信息,举办专利技术推介会。

46、强化专利实施,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组织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争取引进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专利技术项目。做好第三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省*专利试点工作。

47、组织举办第二届海南省十大专利发明人评选活动和全国发明人峰会。

七、科技体制创新有新突破

48、制订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实施扶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专项。

49、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科技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或备案工作,做好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查工作。做好民营科技机构的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

50、协调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改革。推动和指导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增强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1、继续开展科研体制创新奖评选活动。

八、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有新突破

52、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53、研究提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意见。并切实组织落实,主动做好全省科技大会的准备工作。

54、争取《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并通过审定。

55、制订实施《海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56、加大科技宣传。加强海南科技在线网站建设,发展壮大全省科技信息员队伍。在海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组织专栏,宣传先进典型。办好《海南科技》,完成《海南省科技志》编制。

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文3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是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推进。截止2012年底,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已建成4个,3个项目已完成阶段性建设工作,6个项目已完成招标,3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2013年底所有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今后几年将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期,科技创新管理特别是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仍将是我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需持续加强和提高的重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结合临安市供电局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所做的关于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希望能与致力于科技团队管理、致力于智能电网建设、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同志们共享,共同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作者宋耘系国网浙江杭州市供电公司总经理;付红豪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安晓军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总工程师)

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文4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我区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核心要素,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手段。各行业的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需要标准的支撑和引领,市场的拓展和认知需要规范的服务和延伸,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技术核心力带来的良好效益去促进和推动,技术标准成为新一轮经济崛起的重要推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决策部署,都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危机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把加快推动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大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标准化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全面推进标准化自主创新,促进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紧密结合,加快建立引领产业发展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实施和应用水平。引导企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掌握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应对贸易壁垒的话语权,提升我区标准化的总体水平,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原则。标准化是一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工作,要着力宏观政策引导,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领导。

2.坚持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原则。质监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3.坚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各院校、协会的组织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发展新格局。

4.坚持市场引导,国际接轨原则。以市场为引导,促进标准化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积极应对标准国际化挑战,提升我区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原则。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标准化工作,着力重点突破,引领一批重点、优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5年,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明显提高;支撑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的适应性、有效性、竞争力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快捷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满足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标准转化率大幅增长,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显著上升,重点和优势企业实质性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经过持续努力,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我区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充分显现,标准化工作总体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具体目标:

1.工业标准化。(1)围绕绝缘子、塑胶、化肥、节能环保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区域性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30项以上;(2)大力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区支柱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80%以上,全区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00%按标准组织生产;(3)获得中国名牌、名牌的企业100%建全技术标准体系,达到标准化良好行为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节能降耗明显下降;(4)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省级)10项以上。

2.农业标准化。(1)进一步扩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生产规模,围绕优质水产、优质蔬菜和优质水果等产业,新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以上;(2)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全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90%以上;(3)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5个以上。

3.服务标准化。(1)加强现代物流、餐饮住宿、政务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物业和旅游等生产性、生活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制定、修订服务业企业标准5个以上;(2)培育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3个以上,不断提升我区服务业整体水平。

4.培训各类标准化人员300人以上。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工业标准化建设

1.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企业标准体系,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社团组织立足于自主创新,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修订工作,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优势产业领域企业联盟标准,抢占技术标准的制高点,使我区企业在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省市级地方标准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2.引导企业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职业安全与健康、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瞄准国际市场,及时跟踪和分析同类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大我区绝缘子、分离机械、建材和泵阀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采标力度,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提升我区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应对、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促进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3.坚持实行企业产品执行标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制度。强化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标准化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方针以及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1.继续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市、区农业地方标准规范相配套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农业标准体系。

2.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和管理,推动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

3.利用农业标准化培育精品农业。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力争创建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业名牌产品。

4.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推广“公司(农民专合社)+基地+标准+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头辐射效应,重点发展好我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

(三)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按照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化服务业。重点选择现代物流、政务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商贸流通、餐饮、房地产、社区物业和旅游等行业(领域)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加大我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着力打造一批知名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品位,为建设服务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四)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结合我区产业特色,有重点地建立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信息数据库,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解决好企业在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滞后问题,方便企业及时掌握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方面的信息,优化我区技术标准工作外部环境。

(五)加强标准的宣贯

要提高认识,及时做好适用标准宣贯工作,加大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工作力度。要加强对重要标准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

四、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区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另行文),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全区标准化工作。各乡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即区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本行业、本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区属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生产性企业,特别是获得名牌的企业、区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也要设立或明确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和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区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做到有领导分管、有部门负责、有人员经办,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考核。要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检查督促,确保责任到位。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二)强化政策引导

建立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政策为补充的标准化法规政策体系。区级相关部门要将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标准化项目纳入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紧密结合。制定包括促进标准化与产学研结合、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攻关等配套政策,加大对技术标准创新的推动力度。在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兼顾标准制定的有关要求,形成早期介入、积极跟踪、快速转化的技术标准研究机制。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立项评估和考核验收,标准化不达标的,不予通过。各乡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要建立政府采购标准化审查制度,严格按标准要求实施政府采购。

(三)加快队伍建设

调整充实区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区标准化专家数据库,加强基层和企业标准化人员培训,重视标准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有利于标准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协会、部门为骨干的培育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国家和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活动,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科技协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检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大力推进我区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大经费投入

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区标准化基础管理工作、区域性地方标准制定和修订、标准化试点示范和推广、标准化创新奖励、国内外各类标准的采集和标准化基础研究等。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安排相应工作经费,在下达重大技术专项(含技术改造专项)时,明确标准化有关工作要求和与之配套的投入比例,对本行业的标准化有关工作提供经费保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出资制(修)订各级各类标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标准化建设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格局。

(五)建立激励机制

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在标准化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加大引导、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对企业新获准承担国家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和工作组(WG)工作,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的,创建并完成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的,获得省级采用国际标准认可的等,由区政府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或技术机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标准化活动。

自主创新奖励办法范文5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惟一一所农业大学,有着服务“三农”的悠久历史,为河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三个体系”、创新“一种合作模式”、完善“两套保障机制”。“三个体系”是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人才三级培养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一种合作模式”是指建立新型的校地(企)合作模式,“两套保障机制”是构建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和校内保障机制。

构建“三个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学校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与学校研究平台、与地方或企业合作建立的研究分中心等为依托,认真做好科技“顶天立地”工作。学校研究平台主要完成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任务,以源头创新为主;校地(企)合作研究分中心主要完成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中试、熟化与示范,承担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的任务。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学校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一方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国家级重点学科与研究平台,吸引培养汇聚一流的农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农业科技“顶天”的良好环境。一是学校大力加强了高层次研究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研究平台相继落户河南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共建有、5个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基地;二是设立了校内“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引导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近3年来,学校在一级学报和统源期刊等刊物发表的高水平论文、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数量每年都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今年学校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在同类高校中成绩突出;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强校战略”,学校资助引导申请专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2006年学校申报专利18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45件,是全省当年专利申报最多的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承担的“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筛选、鉴定了36个优良新品种,集成组装了7套高效集成技术,创造了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和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的超高产纪录。为2006年、2007年河南粮食总产连续突破1000亿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增长并突破1000亿斤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戴景瑞院士参加浚县玉米实打验收时,评价浚县玉米“创造了15亩连片夏玉米高产的世界纪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给予“粮丰工程”高度评价。该项目受到了国家和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尹钧教授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陈伟程教授针对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上长期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品种老化、类型单一,种子质量低劣,综合抗性差等突出问题而开展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产业化”研究,推动了我国种子行业的变革,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河南农业生产实际,加快成果转化。学校以学校大学科技园(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农业分园)、校地共建研究区域分中心(试验站)、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重点实施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扶贫项目、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将学校的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第一线。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承担以上项目达200余项,有近千名教师和科技人员在农业基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学校近三年通过与企业合作转让一批兽药疫苗、小麦、玉米品种,转让收入1800多万元。如,豫玉22玉米新品种授权3家种子企业推广,推广区域涵盖了我国22个省区,适播面积约1亿亩,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学校获得品种有偿使用费累计达523万元,三家企业获直接经济效益5.56亿元。

构建三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发挥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和辐射放大效应,结合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人才的需要,着力构筑三级人才培养阵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级放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

一是以校本部为核心阵地,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学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本着适应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学科复合交叉发展、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原则,于2005年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学科等新专业建设,设置了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强化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融合,形成了烟草、农业机械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农工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先后4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培养方案。在刚刚召开的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作了典型发言并受到了周济部长的充分肯定。

二是以地方教育资源为辅助阵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在省农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填补了河南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50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依托中等农业学校或职业中专,在全省建立了12个继续

教育站点,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约2500人。仅在方城县,河南农业大学通过举办实用人才专科班、村干大专函授班等形式,为方城县培养大专学历基层带头人257人。同时做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河南涉农单位处级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学校为社会培训了不少优秀人才。

三是以田间地头为阵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围绕地方农业生产的特色及农业生产技术季节性需求,一方面学校组织“三士”下乡活动(即博士、硕士、学士随专家教授和科技推广项目捆绑式下乡)、“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一个科技点播台、一条科技“110”热线、一张科技服务网、一批科技副村长和一送科技下乡)、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普传播等项目,另一方面同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地方农业企业等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在农村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9年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近年来,仅在方城县培训农民达50万人次,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强化培训,全县有2.13万人得到了农民绿色技术证书。涌现出了一批活跃乡里的乡土拔尖人才,留下了一支永不撤离的专业技术队伍。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空间

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懂市场、会经营的创业型人才。为此,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模式,构建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共有150多件作品在全国和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先后两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并获奖的张翰同学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毕业生的典型代表秦英林。毕业后放弃机关公职,回乡创业,建起大型瘦肉型良种猪生产基地――牧原养殖公司,生猪年出栏规模达20万头以上,带动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他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学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

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部分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任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熟化、示范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相关学科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作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承担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任务。

在方城县,学校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与方城共同建设了“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方城试验站”(金叶园),该实验站集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并争取国家烟草局投入资金1500万元,被国家烟草局认证为“国家优质烟叶基地”。在该试验站的带动下,方城县重新科学规划了烟叶生产布局,使烟叶生产向土质肥沃的县域西部转移,烟叶面积迅速扩大,烟叶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方城县共收购烟叶668.73万公斤,上等烟比例占42%,公斤均价10.51元,实现烟叶特产税1500多万元,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方城金叶”牌烟叶成为上海烟草集团等全国36家重点卷烟企业的抢手原料,实现了县、乡、烟农收益三满意。在方城的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学校与南阳市签订了“科教寓民行动”协议。

另外,学校在浚县建立了“黄淮海玉米技术区域创新中心浚县分中心”,在温县建立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县分中心”,通过承担“粮丰工程”科技项目的技术示范、推广任务,分别创造了同一块地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33.66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和同一地块上连续两年实打验收夏玉米平均亩产超吨粮的世界纪录。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两大优势作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两大作物产量对增加全省粮食总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轨道,并形成了“育种中心+基地+公司+核心户+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使企业新增产值16.86亿,新增利润8098万元,带动6477家农户获利1.71亿元,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高集团也因此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繁育供种企业。与三高集团的成功合作,也促成了学校与信阳市的全面合作,2007年,校市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学校还与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申报了“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型乳品的研发、原料乳生产控制体系及奶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先后完成了“优质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优质功能性发酵乳工艺技术研究”、“奶牛集约化饲养工程技术及乳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成功举办了国际、国内奶业学术会议和技术讲座20次。对提升河南省奶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通过校地(企)合作示范基地和共建研发中心,真正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直接对接,架起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桥梁,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教师的科研方向更加明确,科研成果更具针对性,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两套保障机制”,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完善行政保障机制,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在一些建有基地的试点县乡构建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一学生志愿者(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架起了学校与地方的“桥梁”,加重行政管理协调的权重,弥补学校事业单位在科技转化和推广中协调能力的不足,也弥补了地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导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桥梁”保证了“反馈渠道畅通,服务渠道畅通,协调渠道畅通”,使学校对地方的技术支持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