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管理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管理培训总结

班级管理培训总结范文1

论文关键词:班委 职业素质 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标,提出“十佳”班委的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建设与管理机制,并对其设置意义和运作方法进行讨论。

在成功组织的管理要素中,一支优秀的团队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管理核心,或者说,组织的核心影响力,对组织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助手的班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体验过某种学生干部角色的孩子,一般要比普通学生进步快,在后期实习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适应性也更强,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可以说,目标性班级管理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把“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引入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对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养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十佳”班委设置目的

中职学校的和谐德育,从学生角度讲,应定位于适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教育方法;从社会角度讲,应定位于使这个群体养成适合未来职业准入要求的培育手段。“十佳”班委就是基于此而设置的。

(1)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和谐德育、不断改进教育与管理机制的进程中,在班级层面,建立了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在学生个人层面,拓展并完善了“人人做品优生、三好生,人人当十佳生”的成长激励制度,但在学生干部管理层面,仍然停留在“优秀学生干部”评比上。用和谐德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全程性原则来考量原有的班干部管理机制,仅仅是对某个独立角色的评比制度,是对学生个体的归结性激励,没有上升到班干部队伍管理与建设的层面上,也不能完全体现有目标的过程性成长教育理念,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其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在保留对班干部个体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基础上,以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以班干部队伍建设为基本承载,增强了班干部团队管理意识,拓展了班干部管理内涵,其和谐德育的功效而显得饱满和有力。

(2)“十佳”班委的概念更加强调了班干部作为一个群体的组织性、团队性,强化了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使命感,提升了优秀学生干部评比的意义,让评比变得少些功利与唯我、少些形式与浮躁,让每个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合作中的快乐、感悟踏实中的平和、理解付出中的获取、领会挫折中的福祉,以此强化未来职业人的素质。

(3)“十佳”班委建设与管理机制不但融入了班干部团队潜在的价值诉求,还承载着班集体成长的共同愿景。对每一个学生干部来讲,因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得自我管理意识更加强烈,自我教育的行为更加自觉;对班委、班级来讲,班干部工作成效,既与班委每一个成员的素质有关,也与班委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关,又与全班同学的配合、支持密不可分。班委只有把负载着全班同学最基本利益的神圣责任,真诚、负责地承担起来,民主、公正地履行起来,才能获得班级多数成员的信任、理解、支持与配合。所以,做好班委、当好“家”的第一要任,就是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通过班级建设为获取“人心”做好铺垫。实际上,我校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以班徽班训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催化了“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的产生,而“十佳”班委作为和谐德育体系的重要元素,对促进和谐班级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也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2“十佳”班委建设的具体运作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包含“十佳”班委评选条件、活动具体要求、评选办法和原则等具体内容,是集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为一体的班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教育手段。

(1)根据“十佳”班委的设置条件,从班干部基本职能到动态管理,从队伍管理制度到和谐班级建设,从班干部以身作则到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从班级建设活动到资料整理收集,从班级特色性管理到学生个性化成长,在内涵延伸上,应力求做到教育引导的“两个树立、三个学会、四个结合、五个懂得”,即,使班委成员树立大局和全程意识,树立反思与创新意识;学会在规范行为中实现效益管理,学会在主动学习中养成好习惯,学会在正视挫折中解决问题;注重基础建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班委活动与学生会、学校管理运作相结合,统一规范与个性包容相结合,学生主体与班主任指导相结合;懂得助手与榜样的关系,懂得自身发展与团队成长的关系,懂得激励与鞭策的关系,懂得挫折与成长的关系,懂得现实与长远的关系。

(2)在遵循设置条件的基础上,“十佳”班委建设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体现教育的指导性、建设的激励性、过程的动态性、发展的灵活性、体验的真实性、成功的共享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具体来讲,与和谐班级创建相同,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一活动初始的指导与培训,班主任应承担起全程的引导与教育工作。即在每年10月完成对上一学年学生工作总结表彰的基础上启动本项活动,对高年级以鞭策激励促进再建,对新生班级以示范展示带动班级初建;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为实践阶段,期间对新生班级进行包括“十佳”班委、班徽班训创建等内容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培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放展示等活动,并通过班级管理月总结、学期中段总结等动态性过程,给予达标指导;每年7月至9月为总结评比阶段,评比结果在全校公示;每年10月为表彰阶段。

在具体申报要求上,全校班级都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决定是否申报开展“十佳”班委创建活动,但申报的班级,必须以创建和谐班级为前提。申报班级必须做到:一是要进行班干部动员及召开主题班会,制订班级创建方案,经全班通过后将方案在教室公示。二是要根据班级实际,建立达标管理制度(可融合到班委管理制度中),全体班干部通过。并通过开展“十佳”班委创建工作调查分析(形象管理)等管理活动,及时做好改进、调整工作。三是应重视过程的实践意义,追求创建中自我成长的真正价值,杜绝走形式、弄虚作假。四是积极倡导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班级管理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管理创新发展

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奠基阶段,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开端,还要做好小学生的启蒙工作,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深化改革任务,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加全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1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的学生年龄在6~12岁,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度较高,这就需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通常是由校长决定的,校长的教育观念保守、落后是无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小学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无法及时更新,难以适应这种改革模式,上行下效,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无法及时提高。

1.2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学校需要依据其改革要求树立新的、正确的教育管理目标,尽管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从小学教育管理实际来看,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尚且处在摸索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盲目进行教育管理,会导致教育管理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

1.3教育管理流于表面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知,小学管理者应该立足于校园实情,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将教育管理落实到实处。但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不符合要求,教育管理者一般有普通教师兼任,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弱,导致教育管理流于表面,小学教育管理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小学教育管理一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由班主任通过开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种是由小学教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这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和教育管理评估存在主观性,会形成评价差异,教师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益意见,从而造成教育管理不全面、不深刻,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提高。

2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管理应该主动顺应改革潮流,按照改革要求,创新小学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2.1加强小学教师的管理

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小学管理者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管理局面,强化教师管理,同时还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为小学教育管理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新老教师积极合作、互动、互助,老教师要帮助新教师度过教学适应期,新教师的思想比较活跃,可以帮助老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改进教育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机能,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2改进小学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活动中,管理理念起着指导的作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树立新课程理念,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如以校长为代表的小学领导集体要积极参与小学教育管理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自我的管理能力。另外要小学教育改革中,管理者要明确学生的地位,遵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在教育管理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感,以便于更好的实施教育管理行为,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如领导集体要了解教师的教育困难和实际情况,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同时还要规范教育管理尺度,要在师生接受范围内实施管理,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2.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极为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作为开放的系统,应该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实施管理行为,以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一、小学教育中,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自觉、积极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承担教育管理的责任,如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岗前培训,积极倾听有经验教师的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育管理上,要坚持规范、民主、文明的原则,建造和谐的班集体,以便于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第二,小学教育管理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校务向学生和教师公开,如学校管理规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资金流动情况等,让教育管理行动在师生、社会、家长监督下进行,以提升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要注重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小学领导者必须要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设置校长信箱等以便于社会、家长可以为教育管理活动献计献策,以此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3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发展是满足当前教育管理需求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必要选择。小学实施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变革,要以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具体原因,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认真总结,仔细探索,提出有效的创新发展意见,以优化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更好开展,以构建完善的小学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培训总结范文3

一、明确管理思路

2017届高三年级紧紧围绕市县下达的高考任务,尽心尽责,积极思考,科学研讨,强化过程管理,严把教学管理四关,即集体备课关、课堂教学关、学案(导学案、训练)编写关、分类指导关,突出奖惩兑现、突出自主学习、突出分层教学、突出团队合作,努力打造生态课堂,提升课堂绩效,实现了2017年高考新的跨越。

二、强化目标意识

1.科学制定各类指标。开学之初,根据2016年高考情况,结合2017届高三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谋划、制定了清华北大指标、名校指标、一本指标、二本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各班级牢牢围绕各类指标确定分层培养对象,明晓班级升学目标,采用教师分包制,关注每一个目标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人”。

2.强化目标文化建设。通过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的细致分析,让学生一进入高三就确立自己的高考成绩目标和理想大学,并让学生将目标张贴上墙、上课桌,大力营造目标文化氛围,做到班级人人有目标,目标大学上展板,阶段目标天天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校”,时刻激励自己。

3.加强目标对象辅导。边缘生是我们升学指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成甚至超指标要靠边缘生的提升。我们根据高二期末考试划定各班高考边缘生,针对平时考试,加强边缘生动态考核。任课教师对本学科边缘生除了加强学科弱项知能辅导外,还要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建立关怀生跟踪档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推进阶段目标实现。年级针对全市摸底考试、期末考试等阶段性大考,利用板报、家长会、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突出氛围营造,细化考前课务、辅导及训练安排,为了迎接历次市统测,之前均安排两次较为规范的模拟考试,强调规范,查找复习薄弱,进一步提升后期学科复习绩效。

三、推进高效课堂

1.向高效备课要质量。备课组根据高考标准、教学内容、总课时数及学情,合理制定年度学科教学计划、进度计划、目标措施,并张贴上墙。集体备课做到四备,一备导学案、训练编写与讲评,二备课堂教学课理结构(听评课活动),三备学科考试说明、考纲要求,四备任务布置落实与存在问题。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高考试题、教学要求和教材,切实把握教学方向和难度,系统掌握教材知识体系和能力点,采取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相结合的模式,实验班、普通班、艺术班教案、学案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个性特征。

2.向高效课堂要质量。我们精心组织开展一轮复习研讨课、样板课,放大亮点,规避不足,做到一轮复习“步步踩实、点点跟上”;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原则,更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自主体验氛围中学习;狠心督查落实,坚决杜绝一轮松、二轮泛、三轮空的现象发生。

3.向高效练习要质量。我们强调备课组要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学情出发,精选练习,提高练习质量,减少练习题量,增加学生思考时间。年级统一安排训练时间,每周一小练,两周一大练,批改不过夜,评讲不隔天,成绩集中处理分析反馈,班主任及时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周教学周期存在教和学的问题。

4.向高效监管要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监管,强力推行“导学-自学-合学-展学-点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自查,强调教师自主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学校、年级也加强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视导检查,针对课堂有无亮标、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使用、学生自主展示等课堂环节进行适时监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及时规范,做优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过程。

四、突出优生培养

1.坚持优生培养的目标性。

明确学校目标。按照全面超越2016年高考指标的总体目标,我们明确了2017尖子生培养目标,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方案。高三年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尖子生、边缘生等不同类型学生,以及普通班、奥赛班等不同类型班级,均拿出相应的管理举措。对尖子生培养没有任其自然,明确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及“响鼓也需重锤敲”的管理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手段,不仅仅满足于其在全校的排名,更关注其在全市的排名。

明确班级目标。各班级根据学校下达的优生培养指标,将目标锁定到人、跟踪到人、转化到人、考核到人,认真分析学情,帮助优生树立必胜的信心,这也为提高一本升学率和实现尖子生的脱颖而出而进一步扩大了底盘。高三伊始,年级立足于“早”加强优培,早拿计划,早定目标,早选对象,不断增强优生培养的紧迫感和系统性,注重优生培养的有效性,不搞花架子。

明确考试目标。我们给各个尖子生明确了每次考试的奋斗分数,针对分数奋斗目标,教师加强尖子生的各类作业、周练、试卷批改,做到面批面改、详批详改、快批快改。高手过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对尖子生的作业检查,把优生存在的问题,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不合理的步骤、不合理的书写做到积极纠正,不留死角,不留后患。

2.坚持优生培养的分层性。

强化分层意识:一是集体备课强化分层意识,针对尖子生进行单独备课,对不同优生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二是课堂教学强化分层意识,特别表现在课堂提问上,对不同的优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优生设计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通过师生交流给每个学生树立信心。三是练习测试强化分层意识,针对不同类型的优生命题,让每次考试都成为学生信心的增长点。

强化补差意识。对不同程度的优生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把大辅导与小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加强对尖子生学情的分析,对其薄弱学科进行“人盯人”辅导,促其“以弱变强、优势更优。”对优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教师重点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从思想态度、思维习惯、知识和方法等维度查漏补缺,要做到考后有收获,考后满分。文科教学注意加大阅读理解的量,教会学生一分一分地争,寻找新的分数增长点;注意积极指导尖子生设计错题本,保存试卷、补充试题,积累错题,便于日常反思与总结。

3.坚持优生培养的合作性。

注重优生合作。按尖子生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尖子生互助小组”,实施“兵教兵”战略,组内学生相互借脑,共同提高,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的弱势学科,消化老师额外的学习任务。班主任重点在方法、思维、心理、应试能力等方面加强辅导。

注重家校合作。家长资源是备考的“半壁江山”,年级引导老师和家长不要仅看尖子生的排名,唯分数论,更要看尖子生的考前思想、心理精神状态,寻求更好的尖子生人数和分数的增长点。每次考后分析不仅要看成绩,更要看尖子生是不是集中精力全心身地投入了?是不是情绪比较激昂且比较稳定?是不是在考试时遇到难题及意外能冷静处理和对待?身体是不是健康的,睡眠是不是好的?同学关系及与老师的关系怎么样?高三复习,排名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尖子生的状态进入佳境,高考时才能处事不乱,才能遇变不惊,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

4.坚持优生培养的针对性。

加强自招辅导。按照“以我为主,内外结合”的原则,我校不断加强优生自主招生辅导,加强与北京、南京等自主招生辅导机构的合作。春节前,每周安排8课时自主招生辅导,春节后至5月上旬,利用部分大课间及体育课时间,每科每周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自主学习材料,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

加强跟踪分析。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则,对班级尖子生的成长建立学习档案,做到每次考试均要有“精准”的成绩分析。每次的考试后均有每科和总体的情况分析,通过分析要求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召开尖子生成绩专题分析会,以便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掌握真实情况落实工作。每一位老师都按照带“研究生”的模式积极指导尖子生,帮助学生尽快进步。

加强习惯培养。培养反思的习惯,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学会对课堂上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梳理,积极进行对例题、习题的探究,培养优生常题常做、重题会做、会题做对,形成“会做的题必须得满分”的习惯,推进尖子生成长为会反思、会探究、会深入思考、会总结的人。培养规范的习惯,及时展示优秀生的作业和试卷,对错题、不规范答题要通过展示,让学生警醒。

5.坚持优生培养的综合性。

关注品性培养。不仅关注优生的成绩变化,还关注他们的习惯养成和品德培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轻装前进,对未来高考充满信心。重视尖子生的管理,培养尖子生的自我约束力,促进其自我性格的完善、自我情商的发展。既严格要求,也避免强制性的、不讲道理的严管。培养尖子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尖子生的严于律己的习惯,培养尖子生的积极向上的拼搏意识和敢于追求卓越的信念。

关注心理变化。注意尖子生群体成绩的“稳定”工作,尤其是优生,临近高考,优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思想波动也越来越大,我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密切注意尖子生的思想、情绪的微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邀请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市学科领军人物为优生开设专题讲座,开阔优生的视野,关注其细微的变化。

关注氛围营造。加强营造良好的高三尖子生复习氛围,年级积极做好师生的目标激励,鼓足师生干劲,办好班级励志墙报、标语和展示台。树立尖子生高昂的斗志,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在班级营造一个家一样的温馨团结、昂扬向上的备考氛围。

五、实施分层教学

1.紧抓特长生教学。结合体艺特长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专业和文化实施分层教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适时调整班级,分出小班,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教学。文化课学习过程中,课任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二次备课,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难度进行教学及训练,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教学实效性。

2.紧抓特优生培养。对有希望冲刺名校的飞行员、艺术史论特长生中的优生,遴选优秀文化课教师加强“1+1”辅导,不定期请名校专家、教授到校指导,多元化寻求优生培养途径,为实现名校目标创造更多机会。

3.紧抓体艺生管理。定期召开艺术班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定期召开体育生会议,规范学生行为,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自主学习意识、目标达成意识。

4.紧抓双达标匹配。结合今年高考艺术考生文化分数较高及2016届高三艺术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有序的文化和专业指导,并对文化、专业老师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强调文化与专业齐头并进,实现双达标。

5.紧抓边缘生补弱。年级针对每次考试,细化梳理线上5分、线下15分边缘生名单,分包给语数外教师,要求相关教师在过程中加强跟踪帮扶补弱,同时对责任挂钩学生的下次考试进档情况加强考核,兑现奖惩,把边缘生转化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抓实常规管理

1.以制度促管理。建立年级例会制度,通过班主任例会、备课组长会议、阶段工作总结反思会、月考成绩分析会、家长及学生座谈会等常规性会议,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反思改进,确保年级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以监控促管理。定期组织召开班级管理培训会,研讨手机使用、早恋、上网、学生矛盾、生活懒散、学习不规范、自律意识、阳光心态等教育管理突出问题,有针对开展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监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3.以德育促管理。我们积极落实“教育即心育”的教育理念,有规划地开展前途理想教育、人际交往、目标惜时、艰苦勤奋、学会生活等系列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4.以考核促管理。年级针对奥赛及自主招生优生培养、教学常规、考试成绩、班级管理、边缘生转化等各项工作都制定了相关考核方案,在过程中通过值班监管、检查、考试及辅导成绩兑现奖惩,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让制度管理。

七、勇当个人表率

班级管理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评估

作者简介:杨扬(1981-),男,江苏南京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D-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12-03

一、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培训也已成为核心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化培训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尤其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培养他们的成长。当前高校辅导员尽管都是党员,学历层次也较高,但是专业背景却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这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培训有助于使他们获得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职业化培训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服务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不断由“日常事务”转向“专业事务”,因此,加强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快速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思维的转换、方法的更新以及重心的转移,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不至于陷入知识恐慌,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的水平,[1]使高校辅导员更有效地服务和管理学生。

3.职业化培训可以强化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职业自我认同感

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福利,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推动器,它能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培训,辅导员可以开拓眼界,提高其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真正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岗位,增强其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4.职业化培训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管理学中的“庸人沉淀”理论来看,越是优秀的辅导员越是能够得到较快的提拔或转岗,这样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脱离辅导员队伍,而留在队伍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平时表现一般的辅导员。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有效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表现,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才能改变“庸人沉淀”这种现象,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7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1.辅导员培训的频率与机会情况

表1的数据显示,工作2年以下的辅导员有11人,其中有90.9%的辅导员参加过1次培训,有9.1%没有参加过培训。由于按照一般要求,高校辅导员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因此90.9%的辅导员参加过的1次培训基本可被认为是岗前培训。工作2~3年的辅导员有27人,其中有11.1%的辅导员仅参加过1次培训,88.9%的辅导员参加过2~3次培训。工作3到5年的辅导员有43人,都参加过不止1次的培训。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27.9%,参加过4~5次培训的有62.8%,参加过6次及以上培训的有9.3%。工作5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8人,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17.9%,参加过4~5次的有75.0%,参加过6次及以上的有25.0%。这反映出高校辅导员整体参加培训的频率普遍较低,平均1年1次左右。从表2和表3的数据来看,辅导员接受培训的频率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参加培训的需求。认为学校提供培训机会较少的辅导员有51.4%,认为一般的有37.6%。同时,有56.0%的辅导员认为非常需要参加培训,有24.8%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参加培训,仅有19.2%的辅导员表示不需要参加培训或者无所谓。

2.辅导员培训的类型与内容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类型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以及职业化培训。辅导员岗前培训是指对新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工作相关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工作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基础培训;辅导员日常培训是指对在岗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是指根据工作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在岗辅导员进行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门培训;辅导员职业化培训是指根据辅导员的自身兴趣爱好和专长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等某一方面的研修深化培训。据表4数据显示,85.3%的辅导员参加过日常培训;56.0%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题培训;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职业化培训。

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以及诸如奖助贷、就业推荐、党建、班级管理等一般性事务管理。据表5数据显示,84.4%的辅导员参加过一般事务性管理的培训;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仅有33.9%的辅导员和26.6%的辅导员分别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培训。

3.辅导员培训的师资情况

辅导员培训成效的关键取决于师资力量。从目前的师资构成来看,培训师资主要有优秀辅导员、学工系统负责人、企业高管、职业培训师、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境外专家等等。从表6可以看出,在辅导员参加过的培训中,接受过优秀辅导员培训的比例最高,达到84.4%;接受过学工负责人培训的比例其次,达到81.7%;接受过境内相关学者培训的比例为79.8%;接受过政府官员培训的比例为65.1%;接受过职业培训师培训的比例为52.3%;接受过专家型辅导员培训的比例为30.3%;接受过境外相关专家培训的比例为20.2%。表7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对培训的师资需求。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师资人选从高到低依次是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职业培训师、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和政府官员。很明显,培训师资现状与辅导员培训的师资需求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4.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与方法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校内培训、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专门机构培训、网上课堂以及境外培训等等。表8显示,有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内培训;有29.4%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门机构培训;有94.5%的辅导员参加过辅导员基地培训;24.8%的辅导员参加过网上课堂培训;仅有2.8%的辅导员去境外培训过。从表9来看,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途径是境外培训,达到98.2%;辅导员期望参加专门机构培训的比例也较高,达到55.0%,显著高于辅导员参加专门培训机构培训的现状;网上课堂的期望比例也比现实高,达到38.5%;校内培训成为最不受辅导员期望的培训途径,比例仅为19.3%。

此外,表10显示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的现状:接受过课堂讲授方法的辅导员达98.2%;接受过研讨交流方法的为88.1%;接受过案例教学的为44.0%;接受过情景模拟和视听技术的辅导员分别仅为19.5%和12.8%。然而,据表11显示,辅导员期望的培训方法依次是:课堂讲授,比例为92.7%;案例分析,比例为88.9%;研讨交流,比例为76.1%;情景模拟,比例为67.9%;视听技术,比例为23.9%。

5.辅导员培训的评估情况

培训评估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过程评估是对培训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期为了培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事后评估是通过对培训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来评估培训的效果,以便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决策参考。表12显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评估的情况:接受过面谈或意见调查等评估形式的辅导员为47.7%;接受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等评估形式的为67.0%;接受过考试或测试等评估形式的为8.3%;接受过演讲汇报评估形式的为13.8%;接受过辅导员过程评估形式的为19.3%;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评估的占26.7%。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1.结论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意愿强烈,但机会较少。超过8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需要参加培训,超过5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参加培训。然而,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较少。从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平均1年仅为1次,频率较低,并且,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只有极少数辅导员的培训机会有所增加。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日常培训较多,职业化培训较少。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聘用体制下,绝大多数辅导员是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并且专业背景千差万别,甚至不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极不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只有通过职业化培训的途径来完成。然而,通过调查,目前辅导员培训多以日常培训为主,职业化培训较少,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这对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三,培训师资多元化,专家型辅导员最受青睐。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呈现多元化状态,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是辅导员接受次数较多的培训师资。然而,从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需求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以及职业培训师的培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辅导员比较期望通过专门化的培训达成职业化道路。

第四,培训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与需求存在差距。通过调查,辅导员有开拓眼界、国际比较、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需求。此外,高职高专辅导员培训的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讲授和研讨的形式,对辅导员期望较高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培训方式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第五,培训评估的意识较为淡薄,容易流于形式。培训评估是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但是,从调查来看,辅导员培训“重培训、轻评估”,培训评估意识不强的现象十分明显,有超过1/4的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评估;仅有不足20%的辅导员接受过过程评估;事后评估中也以培训总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质性客观评价内容,容易流于形式。

2.建议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机会欠缺、培训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经费的不足。然而,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培训很贵,不培训更贵”。尽管增加辅导员培训的机会确实需要提高辅导员培训经费,但是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不仅可以解决辅导员“庸人沉淀”、浪费人力资本的问题,更可以建立起一支高效率、高素质、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当然,在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强化职业化培训的理念,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式的培训,从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现状,不管是从培训师资,还是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来看,都与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必然会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比如,有志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建树的辅导员鲜有此方面的研修培训机会,却常获得事务性管理培训机会。因此,为使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有成效,可通过建立培训需求模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二是胜任特征模型;三是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2]从三个层次做好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即学校需求、工作任务需求和辅导员自身需求。

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确保再次培训的效果。辅导员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辅导员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为以后辅导员培训活动的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3]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也提出,要“制订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质量评估制度”,[4]这足以说明辅导员培训评估的重要性。科学的辅导员培训评估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析培训需求、确立评估目标、收集评估数据、选择评估工具、建立评估模型、反馈评估结果。其中,最常用的培训评估模型是柯式模型,它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以及结果层次。[5]

综上所述,辅导员培训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成败。只有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培训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保证和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军.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7-119.

[2]王丽梅,张宗坪.有效的员工培训:效率+效果――基于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20-124.

[3]陈雁枫.培训效果评估及其在企业的运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S1):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