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1

一、培养自主意识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年、月、日》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时间,你们知道有哪些时间单位吗?

生:时、分、秒,年、月、日……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还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生:一年12个月,共365天;二月份只有28天,而不是30天;一个月也有31天的……

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不同意见)也许大家还有一些疑问,谁先来说说?

生: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是不是一定的?有什么规律?年、月、日中还有什么奥妙?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不少!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呢?

生:如果有一本日历就好了。要是有一张记录每个月天数的表格就更方便了(指年历表)。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年历表(发给每4人小组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表),请大家先认真观察,再小组交流。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完全尊重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就是解决自己的疑问,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主动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教师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为例。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提供探索方案:从0~9中任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再用计算器检验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记录下来。展示交流:让学生展示组成的数及检验结果。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发现特征。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创设了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之后,让学生自由组数、检验,既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又为学生的探索提示了必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比较和交流,形成一般的规律。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参与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多感官参与探究的过程中,既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提高了主动参与的能力。

三、改善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措施

数学教学要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放手让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只有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商不变的性质”的教学为例。小组合作,每人写一道商相同(组内相同)的除法算式,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材料分成两组板书(被除数、除数之间分别是相同的整数倍关系的,不是相同的整数倍关系的)。观察比较黑板上的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学生举例验证。第二组算式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课后探究。

传统的教学,学生往往按照教师提供的准备题和例题,按部就班地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上述教学片段,学生围绕自己提供的素材,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发现并验证规律,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更可贵的是,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中出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整数倍”的情况,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施展才华、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四、鼓励自主创新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标志着主体性发展的不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机会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不仅不能轻易否定学生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34-18=”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试算,然后交流。绝大部分学生汇报了用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但也有两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

生1:我不用列竖式,我是这样算的:34-20=14,14+2=16。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把18看成20,多减了2,再把2加回去。

生2:(跑到讲台上,指着竖式)8-4=4……

生3:(没等生2说完,迫不及待地)老师,怎么可以先算8-4呢,算反了。

师:他还没说完呢!继续说。

生2:8-4=4,30-10=20,30比10多20,但4比8少4,所以20-4=16。

师:同学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了一种独特的正确的计算方法。真棒!

如果不是教师的信任、鼓励,这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在伙伴们不经意的嘲笑声中被无情地扼杀。虽然这位学生的算法对于今后多位数减法来说是一种很烦琐的方法,但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创新。至于计算方法是否合理、方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有所体会,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自觉加以反思。

五、建立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实施主体性发展的教学之前,我们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目标多元化、内容多维度、方法多样化”理念,针对性制订了教和学的评价方法。

1.发挥评价功能,激励学生上进

(1)情感态度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信心、习惯等是直接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好观察记录,并及时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扬长避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评价,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在主体性教学中,我们采取单元的评价方式,除了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之外,还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两方面进行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师要有目的地收集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等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练习的情况,特别是要给予中等生和学困生表现机会,让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我们采取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等级来评价。单元终结评价时,让小组长和两名学生代表先统计一个单元中作业的等级次数,教师再把作业和单元测试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全面收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后,再作出客观的评价,使优秀生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也让学困生感受到鼓舞和关怀,同时让学生有对比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寻找策略帮助学生进步。

(3)数学思考的评价。数学思考是学生在学习中内部思维活动的表现。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方法说一说是展示数学思考的最好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再作激励性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无声评价的作用,教师喜、怒、哀、乐的表情就是一种无声的评价语言,这种评价能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有效地改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有求异思维才可能有创新。

(4)解决问题的评价。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施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数学问题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并引发学生主动去解决,鼓励学生在独立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要学会合作,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等等。为此,老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出来数学思想、方法都要进行客观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乐于解决问题,敢于挑战难题,并从中体验到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把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通过师评、生评、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2

策略的丰富内涵蕴藏于具体情境,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才能亲身经历如何把现实问题提炼、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理解数学策略的内涵. 在导入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出示两幅天平图:一幅图天平两端分别是1个苹果和2个橘子,另一幅图两端分别是1个苹果、3个橘子和300克的砝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 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橘子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两幅天平图,怎样求出1个苹果和1个橘子各重多少克?学生初步尝试“替换”之后,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录像. 

整个导入过程让学生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推理计算,激活了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替换”的价值,更突出了适用“替换”策略的问题模型. 

二、自主探索,生成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操作、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 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让学生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领悟替换策略的内涵. 比如“替换”的教学,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初步的估计和体验. 接着,在师生交流中逐步深入地掌握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 最后,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呈现替换的过程. 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操作、思考与交流中建构数学模型. 

同时,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刚才解决问题时,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替换?使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确:替换的目的就是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 这样充分的交流,本质的提炼,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心理冲突,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了经验与感悟.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既认识到替换策略的必要性,更认识到替换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替换策略的深刻建构. 

三、回顾类比,感悟策略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作者先后三次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策略、提升思想. 第一次反思安排在例1教学结束时:解题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刚才我们替换的两种不同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两种量有倍数关系时我们是怎么替换的?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替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替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两个相差关系的数量进行替换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反思:为什么同样是替换,总量一个要减,一个却要加呢?为什么我们做这两题时总量都要加或减一个数,而前面(指例1)为什么不要?让学生在比较反思中内化已有知识的结构,明确倍数关系、相差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在变与不变中让学生探寻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 

四、练习巩固,提升策略 

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学生初步形成策略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问题情境要丰富,练习要有层次,呈现方式要多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策略解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策略解题的意识. 练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模仿性练习巩固,在学习完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后分别安排同样类型的替换,及时巩固新知;二是变化性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可抓住替换的依据进行变式,由“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再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40毫升”等,让学生分别进行替换策略的巩固. 既避免学生机械照搬模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综合性练习巩固,在学习完两种类型的替换后,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辨析比较,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的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0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即主要在于学生经历和感悟数学基本活动过程,建立一定的数学直观,培养创新性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和发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做数学”,积累操作性经验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应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在问题中“做数学”,在活动中积累操作性经验。因为学生经验的形成,仅靠“认真听讲”是难以完成的,学生需要在活动中去操作、去观察、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进而积累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1]

如201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教材安排找角、摸角、比角、画角、拼角、折角、数角、做角等一系列活动来全方位呈现“角”,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做数学”的乐趣,积累操作性经验。一些教师认为,二年级的学生好动且不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引导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往下走,既费时效率又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不稳定,能连续有效学习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因此,我们建议教师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单”,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和注意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动手动口能力。类似的像通过平移、旋转,用小刀切橡皮泥等方式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应先让学生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建立几何直观,逐步积累操作性经验。

二、旧知迁移,让学生“悟数学”,积累思考性经验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延伸。教学应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光会“做”不够,要提升为理论,让学生“悟数学”,感悟数学思想和研究数学的方法。思维过程也能积淀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2]学生在感悟中思考,在辨证中反思,将新经验纳入自身认知结构中,逐步积累思考性经验。

以《认识多边形》为例,先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纸片的边,然后出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分类,讨论汇报。由于学生大脑中已有四边形的知识经验,将之迁移到多边形上是水到渠成的事。再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学生通常想到“数格法”和“剪贴法”,相比之下“剪贴法”更为先进,学生能在操作性经验之后有所思考,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迁移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是完成思维的“第一次飞跃”。此时教师若追问: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拔高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完成思维的“第二次飞跃”。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无穷无尽的,但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在无限循环的感悟、反思中生长。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找数学”,积累实践性经验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接触到一些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原始数学经验,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将这些经验迁移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由于小学生接触书本中的数学知识较多,造成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积累实践性经验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例如,在度量长度、角度时,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和教具使用,更应重视学生操作性经验的积累。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操场、走廊、学校花园等地进行实地测量,抛出一个实践性的问题:这栋楼有多高?给每个小组提供米尺、量角器、绳子等测量工具,看看学生能找出几种求解方法。汇报发现,有的小组先观察楼层,绘图,用绳子绑住橡皮垂吊下来,测量一层楼的高度再计算;有的小组通过测量高楼影子的长度和太阳角度计算出楼高;有的小组在高楼墙壁上发现“建筑设计简介”直接知道了楼高。这个小组的发现并非偶然,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经验上的。另外,教材也呈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建筑物、冰箱、牛奶盒、方砖等现实模型,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全面认识几何图形,积累数学基本经验。

四、回归本质,让学生“创数学”,积累创新性经验

我国学者刘加霞教授说:“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数学需要创新,学生需要创新,教师也需要创新。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给学生创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

数学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审美智慧和创新精神。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应用,就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1]进而达到在数学领域上的创新和发展。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教师可以举办“搭纸牌”“用木条护鸡蛋”等比赛。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动手设计模型,在反复实验、验证中积累创新性经验。又如设计“用七巧板讲故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玩转七巧板的同时掌握图形的特征,拼出富有新意的图案。还可以设计“黄金比图案”“对称轴图案”等,让学生“创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道路上,教师要让学生“做数学”“悟数学”“找数学”和“创数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

[2]杨国华.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落地生根”[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12:13-15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4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问题。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三点基本策略(注意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注意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重视武术套路教学的艺术化问题),希望对我国武术套路教学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武术套路教学 教学成效 教学策略

武术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科学高效的开展武术教学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于我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在对我国当前的武术教育进行了解和分析时却发现,目前我国的武术教育教学情况却并不容乐观,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在这其中,武术套路教学成效有待提高的问题尤为普遍。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几点策略,希望对我国武术套路教学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一、注意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

在针对当前我国武术套路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目前的武术教学多是纯粹的教习武术的技术,也就是多停留在技术教学层面,以至于教学活动比较枯燥,影响了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并进而因此影响了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要改变目前武术套路教学中单纯的教习技术的情况,让武术套路教学同时关注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提高武术套路教学的成效,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就变得十分必要了。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文化诉求点的建立能够让教学在技术教习之外,拥有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武术的文化精神力量,从而能够更深层次的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武术套路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促进武术套路教学成效提升的目的。

但是,武术教师在建立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点的过程中应注意,我国的武术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可以寻求和建立的文化诉求点相应的也就十分多样。武术教师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切忌将武术套路教学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不分重点的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但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还会因为学生在短时间接触到过多的兴奋点,以至于影响其正常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建立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点的过程中,武术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和选择关键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传达,并且在传达的过程中始终确保诉求点的明确性问题。例如:在武术套路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演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演练能够很好的展示我国武术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那么武术教师就可以将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建立在“武术的美”上,让学生通过各种的方式来体验无数的姿势美、攻防美、功架美等的。在确保教学过程中文化诉求点得以建立的同时,确保所建立的诉求点的明确性,以更好的发挥武术套路教学中建立文化诉求点的作用和意义。

除此之外,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文化诉求点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武术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素质修养以及技术专长等等来寻求和建立不同的文化诉求点。例如:如果武术教师更擅长武术套路演练,那么其诉求点就可以如上文所述建立在“武术的美”上。而如果武术教师更擅长养生保健方面内容,那么其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就可以建立在武术的保健养生功能上。也就是说,武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建立合理的文化诉求点,只要能够让武术套路教学更具文化特色,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套路学习积极性,就都是可以采用的。

二、注意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音乐能够借助于音色、节奏、旋律等元素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性、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欣赏性的表现形式。我国武术与音乐的结合古已有之,例如:剑舞、斧舞、钺舞等均是我国古代武舞的常见形式。武术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通过音乐来丰富武术的内容,还能够通过武术来更好的呈现音乐的意境,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武术的艺术价值。而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并促进学生对于武术动作节奏和表现力的学习与把握,武术教师同样应注意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问题,以借此来促进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提升。

具体来说,要实现武术套路教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实现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并促进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我国的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武术内容其特点也会相应的有所不同。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应根据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其特点相符合的音乐。例如:如果开展的是太极拳的套路教学,那么就应选择《春江花月夜》等柔和舒缓类型的音乐,如果开战的是少林拳的套路教学,那么就应选择《精忠报国》等节奏感强,具有震撼力的类型的音乐;

其次,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应注意共鸣性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说,也就是所选择的配合音乐不但要能够突出武术的特点和气势,每一个发力动作的击出还要能够配合音乐的节拍,以尽可能达到共鸣的效果,实现两者的更好融合;最后,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武术教师还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之所以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是因为,这样能够加快学生配乐的速度,而且方便学生在课余自行开展练习,因此,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数学之所以产生实际上与现实生产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数学实际上是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数学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数学在生产生活中充当着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工具,同时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与技术。数学应用范围广阔,可谓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数学相关,例如购物打折、银行存贷款利息的计算、手机收费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将一些实际活动向学生安排,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一定的数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应对现实问题,这些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重要内容。

1.中学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1.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改变当前学生学习状况的必然要求

现实生活中学生尽管每天都会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学生却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这受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影响较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依赖在课堂上教学的讲解获取数学致使,教师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对教师依赖很深,学生不会主动探索,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加快。

1.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现阶段教材的要求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已经获得了教育界的重视,所以在对教材内容编写时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十分优先,并且题目十分陈旧,与时展的步伐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强改进与充实。

1.3从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也成为必然要求

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采用传统模式,课堂上基本都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对逻辑推理十分注重,对背景知识介绍重视不足,有的学校的教学工具基本还是粉笔、黑板,对多媒体的应用十分有限,教学方式方法改变程度不大。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于书本与教师,很多教师依然将题海战术与满堂灌作为两大法宝,整堂课教师没完没了地讲解,课后学生往往还要应对大量的作业,学生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虽然觉得无可奈何,但是由于需要应对考试的压力,学生只能硬着头皮苦学,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日益迫切。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1对生活原型过分追求

很多数学教师觉得数学教学对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假若小学数学教学对实际生活没有联系,那么这种教学就不是成功的。为了将新理念贯彻在实践中,将很多本来不需要生活化的内容也强硬进行生活化,从很多公开课、汇报课不难风险,很多教学情境的设计为了表现新意,生编硬造,明显缺乏科学性,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一切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原型。有的老师存在这样的思想即生活服务于数学,岂不是正好相反,数学服务于人类的实际生活生产。不是可以对一切内容都进行生活化,也不是说每节课都需要现实生活情境创设,而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是不是需要来确定,要对基本原则把握,即是要否能够对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提供帮助。

2.2与生活相联系比较形式化

有一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表面上赞成,而在现实实际教学仅仅是把知识非常简单地与生活相联系,尽管从课程内容上来看特别现实,但是意义不大。以课堂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为例,仅仅使学生摸球,从中对摸到的不同的球的可能性进行感受。尽管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层次特别浅薄。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知识背景做到了解,能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经历,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经验、方法对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进而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更好地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此才会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得以深化。

2.3相关建议

数学生活化要注意适度原则,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是一切数学内容进行生活化都具有合理性,不是所有知识点均能够找到与之队形的生活原型。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数学内容的两大方面,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对生活化适当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同时要符合逻辑性,具有一定的严密性,这样才会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活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创设十分重视,将知识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使得数学的本味被浓厚的生活气息冲淡了,使得本来十分简练的数学复杂化了,严重制约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进而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生动丰富、更扎实。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时至今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距离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小学教学教学方面,至今仅仅是达成初级数学知识基本普及的程度。这与教学教师队伍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对于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存在问题,探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师资有限,教师驾驭能力差

民族地区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学教师的数量以及质量一直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缺陷。由于民族地区小学在数学老师招聘以及培训环节存在着重要问题,导致一些低素质、低水平、低能力的三低人员进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行列,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以及质量。尽管我国新课标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硬件设施匮乏,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局限较多。

2、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基础差

家庭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很多的孩子家长都为了生活出去打工,导致很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少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比较差。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之上,学生可以学到基础数学知识,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但是在课下,没有人对这群学生进行辅导,导致他们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民族地区学生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不太重视,认为数学学习只是最基本的算数,这种观念影响到孩子,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不重视。

3、 数学教师文化水平不高,教学设施落后

数学教师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毕竟数学老师才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但是,民族地区很多数学老师在自身数学教学水平以及能力上存在着问题,数学教学水平不高,知识结构网络不合理,使得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出现问题。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老师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较差,导致高素质、高水平的数学老师调往发达地区,使得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数学教学设施落后。数学教学设施是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数学教学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处理个体差异与共性关系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主要以老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老师应该改变以老师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另外,数学老师应该正确处理个体差异与共性发展的关系。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是不同的,为此,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满足所有学生数学学习需求。

2、 学校要不断完善对数学教师的考核机制

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地区小学在数学老师招聘环节存在着问题,容易导致一些低素质、低水平、低学历的三低人员进入到小学数学老师行列,这些三低人群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老师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为此,小学应该做好对于数学老师招聘工作,保证招聘到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提高小学数学老师教学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早已经步入到教学岗位上的数学老师,学校还应该不断完善小学数学老师考核机制,在数学老师教学过程中实行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实力的教师留校任教,对于不合适的数学教师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

3、发挥数学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师是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毕竟数学教学主要是由数学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目前在民族地区很为流行的新型学习形式。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九九乘法口诀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对自身对九九乘法口诀的认识。其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保证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探讨式数学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结:

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灌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我们民族地区的数学课堂也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样,既能让优生能体会到他的优秀,同时也帮助了学困生,让学困生在直接的帮助下尽快地掌握该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创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我国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施红雷.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实效性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马健.浅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