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76-01

数学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有开有合,收放自如。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四、教师应有开有合,收放自如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效率 有效手段

数学作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而且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新的数学课程将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教师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靠双方共同努力,但教师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了解和研究了学生的情况才可以更好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教师要把握好距离的尺度,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不容易很好地把握分寸,师生关系过密了就容易使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在学生眼中就没有了威严。当然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学生在取得成绩或有所进步时,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犯错时,都会害怕老师批评,更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这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认识到这点,该表扬时就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要分析错误原因,指出错误危害,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甚至人身攻击而因此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激发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于课堂教学成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重要环节。学习目标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而定,因材施教:对优等生应加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运用能力;对中等生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后进生要加强基础训练,使其不掉队。所制定的目标越具体并且又符合学生自身情况越能够激起浓厚的兴趣,只有合适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已有的学习水平,使他们产生适当的紧张感,这样才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创设故事情境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一些故事情境,有效地将故事融于数学教学之中,则必然能使数学教学摆脱枯燥,显露出生机,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教师也要注意讲故事的最佳时机,在新课的导入时讲故事,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随着故事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感到疲惫时讲故事,可以调节学习心理,重新唤起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讲故事,则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

2.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使数学不再深奥难懂,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数学观。

3.设置悬念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目的地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日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4.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

数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是指有多余条件、条件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的同时,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种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学生会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得数学课堂活跃了不少,当然也随之带来了新的课堂纪律问题:多了热闹,多了自主,多了涣散,当然也就少了安静,少了秩序,少了专心。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正常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学的效率将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呢?这当然要看教师如何巧妙安排教学方式了。

常见的教学方式有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那么如何巧妙地使用这些方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15分钟左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15分钟向学生传授本堂课的重要内容。当学生的开始疲劳、注意力开始转移时,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适当地向学生提问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演示教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当然,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形成真正和谐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3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好习惯。然而,有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没有自己的创新,也不进行思考,照本宣科,教学手段老套,不注重学生的发展,没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只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然而,数学是一门推理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就会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联系生活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感到学习知识枯燥无味。所以,只有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我们可以运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可以让学生算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时间,指出自己家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学生熟知的事物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红在外婆家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如果住了61天,也是两个月呢?”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通过这样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灵活把握教材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要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大胆改进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贴近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可删可补,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即可。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回顾与思考

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历程来看,教学的重点从注重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到现在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本文就近三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概况,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展开了如下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回顾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调重点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上,往往要求教师授课要细、要准,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到位,要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学生对解题熟练程度的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就是在机械地重复一种思路,即“复习―授新―练习”这样的教学三部曲。教师教授应用题,以原来学过的作为基础,先复习,之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之后,就会将同类型的题型给学生做练习,直至学生掌握为止。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显,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往往将教材划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单元,每步一个单元,且教学时一步一回头,不断地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修正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完全处在一个应试教育的时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登上了教学的舞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学方向由单纯的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转向素质的培养,教学上更加关注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培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同化”“顺应”到自主的一种变化,对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比较注重,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这种联想的能力。

这一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固然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但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课堂教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集中体现在课堂之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时间在课堂,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也在课堂。虽然较过去已有很大的改进,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张旗鼓地喊素质教育,实为扎扎实实的进行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有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跟着教师走,不能越雷池一步,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呆板,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心中无数;教学手段也相对比较滞后等。

21世纪的今天,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标志,对小学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即像传统的“客观反映论”向“主体构建论”的转变,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是从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感悟,通过反思而构建,学生完全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和弘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关注儿童数学学习的内容,倡导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认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关注儿童学习的社会性,鼓励儿童同伴间的交往与对话、协作与沟通,在社会互动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自主合作、动态生成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生命与生命的呼唤、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回顾近三十年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不难看出小学数学的教育正向素质教育、开放性教学转变。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糟粕,将现代教学的理念融入传统教学的精华中去,争取为现代小学数学教育添砖加瓦。

二、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途径思考

对比近三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转变不难发现,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要远远强于三十年前的理论,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更适合现在的小学生。但是,不能说明现在的教学就没有漏洞,就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如下分析:

1.计算技能训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往往会计算一些数字的问题,然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学生却不会计算。例如,学生能计算出5+5+4=14,却算不出黄瓜5元,豆角5元,西红柿4元,一共花多少钱。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理解为学生只会做计算,而不会做应用题。现在的教师往往注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忽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数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脱轨。

要认清学生学习计算的目的,学习计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加减法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认清加减法的实质,加法的概念是一个量的增加,或者是两个量的叠加。同样的,减法的概念是一个量的减少,或者是两个量的比较。前面所说的5+5+4=14,完全是一种模式,只是一个是文字的表述,一个是单纯的计算,教师应教给学生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计算,通过对加减法本质的认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数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小道具,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激趣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活动法等),从而达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例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首先让学生回想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然后复习体积单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呢?当学生纷纷猜测是1000时,问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办法,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想到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摆一摆,沿着长摆了10个,沿着宽摆了10个,这样就算出一层摆了100个,然后沿着高摆了10个,也就是10层,这样一共就是1000个。还有少数学生把边长1分米换算成10厘米来计算体积,即:10×10×10=1000立方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再创造,而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3.数学教材编写的全面化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编写要努力凸显特色,积极探索教材的多样化、全面化。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我国数学教材的编写,要难于其他的国家,中国的小学生数学知识学得早学得深,但是,为什么在同等年龄的小学生中,在实际应用上却远远不如外国学生。原因在于,外国学生更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中国的学生通常注重的是数学的计算,例如,学生用10元钱买价值5.9元的物品,服务员问学生又要了1元钱,找回了一张五元和一枚一角硬币。简单的计算就是10-5.9+1=5.1。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熟练地计算出来。相反,国外的学生,正好与我们国家相反,数学计算上不一定能快速的算出来,但是生活中买东西却从没算错过。这就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运用不是死板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去编写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对于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去制订学习计划、编写教材等。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现代教学的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回顾近三十年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的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并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更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然而,有些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还不是很熟练,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对教材上的难易程度还需要再斟酌。要根据学生生活能力去制订,这样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会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思想建设和教学模式创

新,尤其要走出传统形式教育论的误区,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将是一堂无益的课。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小学生的当前教育有所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调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及其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在“商不变的性质”教学中,可先口算以下等式:8÷2=4、80÷20=4、800÷200=4,问以上3道试题的被除数、除数均不相同,商为什么都是4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思维正处在积极的状态。这时进行新内容的教学,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就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各种新鲜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打扫卫生,分好几个卫生区,一个班的人分成几个组,然后打扫的器具该怎么分。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样就能建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课标下,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技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48-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就小学生能够探究的知识区域巧妙设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兴趣。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教学思维能力,让我们不断摸索,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得到提高。

二、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从实行民主教学入手,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四、从学生动手实践入手,提升小学生理性认知能力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五、从适当的表扬鼓励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六、从开放式教学入手,放飞学生心灵

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开放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能自由驰骋,使学生的心灵无限开放,为学生无拘无束地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都是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小学生好奇心,以开放的问题作为切入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开放式教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自己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讲,成功体验对其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方法,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和谐交往中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形成“成功-精神愉悦-自我激励-增强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2008.

[2] 周立泰. 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思想.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