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1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教师口头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进行。而传统方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弊病越来越突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讲课中条理性清晰度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模式呆板等诸多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题。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以其速度快、清晰度展示等优势,有效地解决了语文传统教学多年来的弊病。多媒体技术本身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参与热情的特点,也更有效地克服了语文教学枯燥的缺点,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宠。

1 信息化教学优势分析

1.1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燃起兴趣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信息化在当今社会虽不算新概念,但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许多信息设备如手机、电脑的普及也使人们对信息化时代产生依赖并深深融入其中。小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化设备本身就存在浓厚的兴趣,对于信息化教学自然乐意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另外,与传统模式教学相对比,信息化教学方便且高效。教师教课的课件可通过PPT等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省去教师写板书准备教具的大部分精力,节约教师准备教学内容耽误的课堂时间。只需将所讲内容以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即可。

信息化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将知识要点罗列出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语文学习热情。简单明了的教课程序也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对文字图片感兴趣的同时,对知识记忆会加深,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改传统课堂古板沉重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有益的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轻松的话题[1]。

1.2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潜能

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为一体的全方位描述化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以动态化、人性化方式进行诠释。而非传统教学中单纯的部分文字教学、部分教师口头传述进行传授,在多重信息的作用下,使学生真正了解教学内涵及知识要领,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并能够方便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另外,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下,更能激起学生互动热情,回答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在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实际化,由枯燥艰涩的文本叙述转换为学生易接受的图形图像或声音,在加强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理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对于课堂内容产生其他的见解或疑问。

2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融入现状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广泛的应用背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对于新技术引入教学环境中,一部分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还不太适应,另一部分造成多媒体教学应用缺陷的就是教师对其应用不合理,本身应用顺序的混乱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信息化教学中加入过多的教学内容,造成盲目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方面也不予理睬,均以多媒体设备全盘托出,对学生应掌握的问题没有给予其时间进行思考,完全是问题及讲解一气呵成。另外,在教学内容诠释过程中对于内容过于具象表达,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将内容定格到所表现的课件上而不给学生想象空间。

3 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因教师本身引发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因而若想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首要一点就是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如无根之水。教师应对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想象力的优点加以发扬,准确地掌握好多媒体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的尺度。利用幻灯片、影音等效果加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内容提出问题,令学生自主思考,对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加以简化,方便学生理解。对于信息化教学优势要令其得到发挥,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信息化教学方式,使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发挥最大效益[2]。

5 总结

教学方式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使信息化教学更加完善才是最重要的。新技术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教学方式产生新的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化劣势为优势,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将各方面因素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2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64-04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http://省略/jrzg2010-07-29/eontert-1667143,htm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一年来,通过我们对留守学生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的真实现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探究。

一、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得到了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的真实现状

1.通过我们研究,发现现在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身心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呵护。

2.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管不了,对学生负面影响严重。

3.留守学生基本生活得不到根本保障。

4.留守学生父母亲情淡薄。责任不在留守学生本人,而在于对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帮助不到位。

5.留守学生家务劳动非常繁重。这就给留守学生带来了心理的高度压抑和身体的过重负担。

6.留守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太少。许多留守学生由于学习一般、自卑感极强、默默无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课内课外没有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的时间和渠道,这使他们明显感觉到低人一等。

7.留守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

8.留守学生心理压力非常大。

9.留守学生的愿望无处倾诉。

二、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得出有效的对策探究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促进留守学生全面发展。

2.改进课堂教学。要抓住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契机,把“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有计划地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

3.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利用冬闲父母回家时节培训留守学生的家长和监护人、“家长”,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留守学生的知识,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方法,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宜人的成长环境。

4.学校建立关工委。学校要成立关工委,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便于随时请教老师、求助同学。

5.建立专门档案。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学生专门档案,跟踪留守学生的成长过程,对他们生活、学习、感情、心理上的求助予以及时疏导和解决,从而更好地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6.定期召开会议。留守学生问题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学生的问题,要形成常规。

7.师生互结对子。当前,留守学生达6000万,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学生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互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帮扶。

当下,农民工已达2.6亿,“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学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用爱去温暖他们。让留守学生在美好的花季放飞理想和希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范明刚,黄行福.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4

关键词:差异性;个案研究;实施策略

《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健康。”因此,在德育课程下,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承认、尊重、善待差异。在德育课程下开展差异性个案研究,是新课程实施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一、建设和规范差异性个案研究的制度

根据学生差异性个案研究的明显特征,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学校对差异性个案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规范建设并形成制度化。(2)设立和管理个案研究的档案。(3)每一阶段提出差异性个案研究主题。(4)确立个案研究的步骤和模式。结合研究对象是学生,可以把学生差异性个案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包括个人的资料、学校有关记录、家庭和社会背景)―诊断与假设―个案分析与指导―形成结论。要求老师在做差异性个案研究时,除了收集个案相关的资料外,还需要和个案对象沟通,达到辅导、咨询、解决问题的目的。沟通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沟通形式可以是正式场合,也可以是非正式场合。沟通过程中,老师要关注个案的非语言信息,动作、表情等,了解个案反映的真实性。

二、重课外差异性个案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我们根据个案发生的时间,把差异性个案研究内容分为突发性个案、阶段性个案和长期性个案。

1.突发性个案:就是个案的内容是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情,但对调整孩子不良心理和改正行为有很大的作用。突发性个案往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流星,一闪而过,具有偶然性。这样的个案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梳理、总结,形成突发性个案。

个案一:“调皮精”懂得了真爱

小东是班上的顽皮精,总弄得女孩子向老师处告状,任课老师怀疑他心理有问题。有一次,他摔断了腿,只能在家。这下可好了,班里总算天下太平了。过了两天,老师建议班干部去探望他,还发动全班同学为他写祝福卡。同学们在卡上写满了祝福的语言:“祝你早日康复!”小东看到了祝福卡和鲜花高兴极了,后来,在他的作文里,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感谢大家的关心,我常捉弄同学,同学们却没记在心里,反而在我生病时给我这么多的鼓励和关怀。以后一定不会再捉弄大家了。我会永远记住那天的美好时光!”来自班级群体情感――关怀让一个“调皮精”懂得了真爱,改掉了自身的小毛病,同时也让班集体里的所有同学都体验了真爱,感悟关怀的可贵!

作为老师,时时营造良好的班级集体情感气氛,密切观注学生的差异,让班级正面的情感气氛影响其他同学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2.阶段性个案:特殊学生存在的问题,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了解、观察,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心理发展原理,制定辅导和帮助的初步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随时记录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学生的变化,同时不断地改进或调整方案,实现预定的目标。这样的个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阶段跟踪观察、辅导、记录。在辅导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辅导策略。

个案二:投诉风波

当我走进行政室时,看到禾一家长脸带怒气大声地说:“我也知道这小孩的话有时是夸大的,但你平时也有对她不好的地方,我用纸条按时间顺序,把你对她不好的地方一点一滴记下来了,我复印一份交给校长了。”这位家长有这一招,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上学,我有意观察禾一的表情,发现她在逃避我,眼神犹疑不定。于是,我找她来谈,她紧张地说:“我昨天下午不想上学,就对妈妈乱说了。”听后,转念一想,还是和孩子谈谈心吧,谈心的时候,孩子不敢正面对我。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多次主动和家长谈话,对孩子进行辅导,孩子慢慢主动笑着叫我了。

细想这个个案,她与其他孩子不同之处是心里充满讨厌老师的情绪。假如在平时,多关注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异,对孩子进行个案研究,在孩子开始对老师有敌意时,及时谈谈心,让孩子真正喜欢老师,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家长面前三番五次夸大老师“坏”的做法。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重视差异性的个案研究,这样才可以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个案三:强化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

小艺从一年级开始,不愿意主动学习、懒惰、字体马虎,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学习产生抗拒。很多老师都没有办法,有一次,我了解了动机心理学,从中得到了启发。动机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这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反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要使小艺对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是改变他的成败体验,使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按照动机心理学的做法,结果小艺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他以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投入学习活动,各科的学习效果明显。

3.长期性个案:这是在阶段性个案基础上的一些特殊案例,这些个案的研究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是几年,从中得出的也往往具有特殊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做法或经验。

个案四:引导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我担任一年3班的班主任的时候,发现班中的梁柱明同学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怕困难,不敢面对挫折,内向自卑、缺乏自信而不愿意表达。对于这样的案例,我首先从心理方面分析原因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明白短期内不要期望孩子改变,需要一个长期性的跟踪、指导、帮助。于是我分成了三个阶段的跟踪、指导。

一年级的上学期(1-6周)主要引导他学会勇于表达。引导他有了烦心的事情可以当面和别人沟通,要及时把心中的委屈说出。想唱就唱、想哭就哭。

一年级的上学期(7-15周)主要引导他用音乐和故事疗法。用笑话和相声疗法。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一年级的下学期主要引导他用运动疗法、心理暗示疗法。在老师和同学一年的关爱下,渐渐地成了开朗、自信、人见人爱的男孩。

在本案例中,运用的是观察法和追根溯源研究法,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多方位长期观察,从而让他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从实践上讲,必须承认任何一种相同的辅导方法最多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受益。如果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德育课程中注意差异性个案研究,相信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

发展。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5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6

关键词:河北省 教师;师资结构;工资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0-02

一、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1、当前河北省西部山区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待遇、工作时间、课时、职业满意程度等问题;

2、当前河北省西部山区小学教师师资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3、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当前河北省西部山区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状况详细信息,并以此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就如何加强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512份,着重调查小学教师基本信息、工作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等方面问题,至调查结束收回有效问卷504份。

二、研究结果

1、教师性别、年龄状况分析

本次被调查教师中女教师比例为62.80%,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人仍然存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即有知识的男性从事小学教师工作是没面子、没前途的职业。教师的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下的教师占62.80%,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见表1)。

2、教师学历结构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到本世纪末,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比例已经超过8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加起来还不到40%,教师学历现状与发展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各位小学教师必须适时采取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见表2)。

3、 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中,大多数教师反映每周工作时间较长,存在大量隐性工作时间(如下班后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批改学生作业);课时较多,基本上每周12节以上,甚至多者达到近30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是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教师们普遍认为,导致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入不高,支持整个家庭经济开支较为困难;课时过多,升学压力过大;班主任还要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所学专业与任教科目不一致的问题。(见表3、表4)

4、教师工资待遇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与实际劳动付出不对称。并且所调查区域内存在大量小学代课教师,由于代课教师属于编制外教师,因此在工资待遇上与具有正式人事编制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教师工资是由财政工资以及结构工资两部分组成,代课教师基本上不享受财政工资。总体来说,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见表5)

5、教师对自我职业价值评价分析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职业地位,功能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价值观包括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优劣评价,对教师工作岗位的看法。调查研究中,有47.82%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职业表示满意,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有38.8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表示基本满意,认为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基本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有9.98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职业不好评价;有3.3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持否定态度,其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较大,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等。(见表6)

三、研究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分析

1、调查区域内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状况基本能满足小学教育需要,但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师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较大,部分教师思想觉悟及自身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要优化小学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及时补充紧缺学科师资,建设一支适应教育要求的思想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2、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是逐渐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学水平跟不上,自然就会造成教育水平落后城市地区,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现在,必须修正思路,平衡城市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鉴于小学教育在人的教育阶段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小学教育投资力度,从财政上保证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尽可能解决代课小学教师的人事关系。

3、各位在职小学教师也应加强知识的更新换代,以跟上日益发展的教育水平,及时为自己充电,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程度特别是文化素质,加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工作当中去,以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