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网络教育

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1

[关键词] 网络语言;特点;影响;合理引导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特征

网络语言从广义上说可以这样划分: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的用语,如:病毒、硬件、软件、防火墙等,这些主要是在专业人员内部使用;还用一类就是在网络聊天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如:MM、杯具等等,这些大多出现在网络聊天中。另一类是网络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如斑竹、MM之类,主要用于网络聊天及网络交际。本文要讨论是指后一类。

网络语言具有如下的特征:(1)形象生动、语言幽默充满人情味;(2)有创新让人眼前一亮;(3)语言简洁精练;(4)语言不够规范,随意性比较强。

二、网络由于给中小学生的作文造成的影响

由于网络用语的新奇、古怪、没有约束等特征,刚好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要求,因此网络语言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是非常广泛的。这就必然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1、正面影响

网络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在语言上的创造性表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多的学生觉得网络语言在运用的时候网络更加的方便、更加简洁、充满幽默感,在日常的作文中网络用语的不时的出现,在很多时候的确让老师眼前一亮。如有学生这样比喻“我邻居的小伙伴在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时,就想一台286的电脑一样,常常内存不足,反应缓慢”这种表达非常生动形象,非常新颖贴切。

在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在课上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去改造和创新呢。而在网上比较的自由,没有教师的压力,也没有传统的写作要求,或者读者的局限,学生的思维可以随意狂奔,自由的发挥。其实这样就算学生的创新是失败的,或者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他们都是语言运用的实践中得到适当的锻炼,也对语言的表达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语言表达本来就应该有一定自由空间、与众不同,学生在传统的语言与网络的语言中可能能发现一个结合点,从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语言风格。

2、负面影响

当然网络语言也不是都是优点,它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会产生一种不健康的汉语学习的态度,让学习养成一种不正确的汉语学习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还有,网络语言一般都是只追求创新追求快捷,对语言运用的规范不怎么讲究,导致很多的错字、别字、新词语你还没退场,新的又被创造出来,让人有点应接不暇。而中小学生基本上还处于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对网络语言比较好奇,喜欢模仿,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让他们的年轻的心变得浮躁,从而认为语言的规范与非不是很重要,可以任意的编造。、

三、认真引导,转化为优势

虽然网络语言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当今社会网络的推进,使这一语言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所以教师不能对它一味的拒绝,也不能全部接受,而应该适当的引导让它为我所用,让学生能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1、对网络用语深入了解

网络语言是时展的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作为这个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对其深入的进行了解。教师首先要能认清网络语言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能直接就进行批判和抵制,不然会让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远,代沟更深,从而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利用网络语言的具有创造力、生动形象等优点来进行引导,这样学生接受时更加的乐意,也与此同时给学生以榜样作用,也能让学生比较正确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师范和引导作用。

2、对网络用语进行正确的引导

很多学生在网络语言的运用时可能就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甚至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教师要能够在看待网络语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有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不能随意的跟风,要学会自我控制。可以在课上举行一些优秀文章的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养成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既要合理使用,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这里的度既指在使用数量上的限度,也指在使用频率上的限度。所以教师可以在作文的教学中多多的引导,并且能把一些网络语言中积极的部分借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里。这样就能够让生生、生师的关系更加的融洽,交流更加的顺畅,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孟君《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问题透视》《小学教学》2007年23期.

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2

筛选上课课题

网络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生物内容都适合设计成网络课堂的形式。笔者认为以下两种类型的内容比较适合利用网络的形式来设计生物教学。

1.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

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的45分钟内完成,即使勉强完成了,也不可能做到知识点清晰、脉络分明,其效果常常很不理想。但如果选择了网络课堂教学,就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知识的密度,能帮助学生从整齐划一的书本知识中走出来,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真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例如,在讲授《免疫调节》一节时,教师可在课前收集大量有关“H7N9、非典、肝炎、艾滋病、流行性感冒、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知识以供上课使用。学生在上网自由浏览网页的时候,就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种疾病来认真地分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以及预防传染病的一些措施,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

2.思维成分多的教学内容

网络课堂能实现较好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中的论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回答学生的提问,并且对学生的观点作出合理、客观、及时的评价。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思维成分较多的内容,如果设计成网络课在BBS中让学生发表观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更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也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看法和提出问题,从而实现个别化教学。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在线计算工具计算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使理论值与实际值相互映衬,随后学生把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发到BBS,教师可及时点评,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合理利用网上材料

利用网络设计生物课,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生物知识,但网络资源的庞杂,也使得一些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如何筛选有效资料成为生物教师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生物网络课的设计过程中,筛选生物资料应该加以注意,尽量“多而不杂”。生物知识在网上是非常多的,设计生物网络课堂就是为了更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找很多网上的生物资料供学生阅读。但很多教师却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通病,把大量生物资料机械地堆砌在一起,全部放在同一个目录下让学生去阅读,往往会导致学生看完之后“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分成几类,把不同类型的资料放在几个小目录下,制成几个超链接,这样就可以避免材料过于庞杂,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资料。例如,在教授《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时,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建一个主题学习网站,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三个专题,每个专题希望学生仔细阅读,后两个专题中希望学生阅读的链接设成红色,其他内容自选的链接设成蓝色。在设计生物网络课堂的过程中需对网络资料的利用精心筛选,合理归类,科学利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在生物网络课件的设计中,论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利用网络论坛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设计一个流畅、谈点高的讨论话题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设计的讨论话题必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纯理论”型的话题

这是在设计生物讨论话题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设计一些纯理论型的话题,必然会导致学生无法讨论,即使有的学生能讨论也只是停留在教材的知识之上而不可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因此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找一些与生活知识、社会问题结合较紧密的话题,这样有利于讨论的真正展开。

2.防止“大而广”型的话题

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除了要避免纯理论型话题外,还应该避免讨论范围大而广的话题出现。如果设计一些范围大而广的话题,往往会使学生在讨论时陷入一种“无从下手”的境地。其实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只需要就本节内容中的一两个问题的几个小的方面加以讨论,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了。

努力当好课堂导游

1.语言交流不能省

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生物网络课堂上绝对不能忽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如果缺少必要的语言交流就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网页上去了。整堂课也变成了“死”课,缺乏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写出的帖子特别是一些好帖作口头评价,并请学生到前台来讲解写出这些帖子的意图,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这些帖子。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了,既发挥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要及时合理

在一堂课上对每个学生的观点都作出评价,这个在传统课堂模式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在网络课就能得以实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合理地作出客观的评价,并要以鼓励为主。

这项工作主要是在BBS论坛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当学生在论坛上就教师设计的讨论话题跟帖后,教师应迅速地浏览并且尽量对每一个帖子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在生物网络课堂中对学生观点的评价不仅要及时还要恰到好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要求生物教师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特别是打字速度要快。

3.技术指导不能忽视

这里所说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作为网络课堂的导游,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还应该为你的“游客”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当然包括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是太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发表帖子,有的计算机在操作时可能会遇到“死机”的情况,这些时候就要求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教学的顺利的进行。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搜索资料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常用、功能较强的搜索网站,这样学生搜索起来就比较快,不至于花费过多的时间。

做好课堂总结

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3

一、网络环境下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城市小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优越,大多数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基木可以得到满足。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也逐渐渗透到千家万户当中,成为每一个学生必然会接触的内容。尽管网络包罗万象,可以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与资源,但是小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与辨别能力毕竟有限,很容易沾染上不良的信息、爱好与习惯,影响其学业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父母吵架、离异,学习跟不上节奏,家庭缺乏监管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影响因素同样威胁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较多,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组成国家的基木单位,其在社会生活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限于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家庭都属于双职工家庭,由于父母都需要上班,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和教导学生,导致一些家长在家庭监管上有所缺失,学生不但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同时还会出现性格上叛逆以及冲动、逃避责仟的情况。另外,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之间的不合关系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2学校因素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学校木身更加重视智育,对于学生的智力以及文化知识掌握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其精神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状态却容易忽视。   

3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在网络世界里充斥着享乐至上的金钱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仄学,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十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优化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学生的教育环境    

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尽量帮助学生完善其学习环境,通过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来帮助学生抵抗外部不良信息的侵袭。比如在学校内部建立英语角,让学生有额外的时间就去读英语,交流英文单词与语法。在学校内每个阶段开设不同的活动,比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以及说唱比赛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与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调动他们在课下时间多利用网络来查找各种信息与有效的资源,提升检索能力的同时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其辨别优秀信息的能力,为其实现个人进步与发展创设条件。  

(二)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家校合作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环节。由于当前我国的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家长与监护人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压力,在时间上也并不充裕,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这部分学生在家里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关怀,再加上无人监管,所以出现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另外,一些学生受到家庭教育以及家长关系的影响,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这些压力同样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针对类似问题,开展家校合作模式是必然的趋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取得沟通,了解学生的在校期间表现以及动态,同时在家中对孩子给予关注,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严格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进而帮助孩子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做好教学引导以及心理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在情感上也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所以加强心理辅导与教学引导工作十分必要。一般来说,通过每周开展班级会议,畅想理想、引导人生价值取向等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价值观念,认识到生活的正确态度并树立理想。另外,针对一些家庭条件较为特殊的同学可以采取一对一心理辅导,让其感受到重视与关怀,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环顾全球,信息革命正推动世界各国迅速步人信息时代。由于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缺少较高的辨认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缺少较强自律力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的诱惑下,极易被不良的网络行为所吸引,也易被有害信息所污染,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避免随之而来的箱粕对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十分迫切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将给大学生的道德惫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远远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是结合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一种真正“交互性”的新的教育空间,它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会激发大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和创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第二,它将对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或中介,直接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这对于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对制定新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着人类的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电子边爱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娄认为,必须把电脑化空间视为一个“边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规则和新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电子世界中的行为。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中国滚海威公司制定的“滚海威行为条例”,还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极累和扩大。

第三,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商的要求。网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交往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和自律性。例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使网上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是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还是进行网络犯罪,取决于用户的道德水平。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这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祟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对象(网络)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体现,即要求人们更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能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首先表现为道德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在电脑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就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从技术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实际上是无数独立的小网络互连而成,而且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且永远不会形成一个一元化的控制中心。另一方面,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夜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巨大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一切都是时效性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状态,除了会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也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二是无政府主义芡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嬉皮士运动所提倡的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奠定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这种无政府主义树起了反权威、反“既有体制”的大旗,给电脑文化注人了深刻的反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今天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从技术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成为多渠道、多出口、跨国界的信息公路,所以任何政府都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和封锁。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统治这个网络,更不可能占有它,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网上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人际情感的疏远。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人机对话或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直接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必然会减少,这会使人产生非杜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据报道,在美国,大约有3/4的人不认识周围的邻居,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与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相伴,忽略了与邻居的交往。川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人际情感最终会萎缩、淡化,而且成天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与现实本身交流,个人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澳等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表现为道德规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没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的初始化社会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杜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而约束力明显下降。而且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没有谁能拿他怎样。它们的被尊从与否,完全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责任感。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网上人的真正身份难以确定,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二是使道德规范的导向功能减弱。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性,同时也强调道德规范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即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就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是统一的。在网络社会中,随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它对人的导向力也下降。

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产生失规范的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rnet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使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了它所附著的客体,而变得黯然无色。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社会这个新的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使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的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以规范的真空状态,即所谓的“游戏已经开始,规则尚未制定”。二是造成规范冲突的行为。所谓规范冲突的行为是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个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个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选择的冲突实质上是道德原则规范、道德价值之间尖锐冲突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时期,还会因网上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还不能视为确定的状态。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抗拒。对于网络行为来讲,主要是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要求之间的冲突。对于行为个体来说,他不仅会接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受网络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于是,在行为主体面临具体抉择时,由于新旧道德准则不能并存和兼顾,因而构成了道德主体行为抉择中的冲突困境,也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三是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广阔前景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文明的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作恶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上升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散布有害信息,盗版侵权,窃密,电脑盯梢等等。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络德育系统,掌握德育主动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网上用户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使学生飞快地早熟,使他们更早地关心自身的状况,也更早地关心社会、介入社会,使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开始承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与此同时,因受年龄、精力、知识结构等因素所限,网络也使德育工作者飞快地老化,把他们在某些方面推到了学生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的再教育当然也就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制订一定技术标准的上岗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式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引导学生如何搜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即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将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和中间人。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含德育工作者)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二要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德育工作者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有不少学校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结合电脑和网络技术,使得评价系统更为客观、数据处理更为精确,从而使其科学成分得到加强。另外通过电脑建立学生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库,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及时得到整理和应用,也为这些信息的校际交流、传递与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或条例,加强网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价值基础,建立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规范和电脑职业道德规范。网上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是确立网络用户在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和共公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准则,这一建设的基础性就在于它的大众化和普通性,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网上风气。高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加强引导和示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禁止什么,还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5

[关键字]网络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班班通、校校通和人人通”工程已逐步完成,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高速的光纤网已接入每所学校,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正成为现代教学的生力军。教师利用“威科姆”和“IQ”等平台,把网络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加以有效应用,对于学生而言,更能集中精力上好每节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就是把网络教育资源融合到课程之中,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工具性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那么,在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网络教育资源具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本人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以新课程标准的设计为理念,对这个问题初步作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性的探索。

一、充分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仿佛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走进了作者心里,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和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对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体验作者的感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要巧妙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不断的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抽象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活动。

二、巧妙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煽情的演说对于学生来讲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都无法激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对网络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应用网络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做到声情并茂,旁征博引,拨动学生的心弦,使整个教学情境如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就能让他们在创设的网络教育资源情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网络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学习愉快的效果。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不竭动力。

三、妥当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古诗教学中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片。画面上,秋风飒飒,枫叶映红了山山岗岗。危峰兀立,山峦叠嶂,白云缭绕,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很快从山林中白云缭绕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白云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高高的山林深处始终处于白云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彩。

四、有效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从理论的视角探讨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实践探索评价体系的构建,并从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方面提出发展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很多欠缺。如缺乏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人文基础等还有相当差距,从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看,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评价的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的阐释——基于网络评价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的行为规范和严格的管理措施,是高校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养成教育的评价普遍都是期末定结果,不管学生平时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学业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不管能否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查找资料,另一方面体现在综合素质的评价上,对平时综合表现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缺少综合表现的统计。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良后果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导向偏差,容易导致学生只追求学科成绩,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漠然置之:二是工作量大,大量的汇总工作在期末“爆发”,无法保证评价的准确与完整;三是实时性不强,不能及时掌握测评情况:无法实现比较,包括群体中的横向比较和学生成长过程的纵向比较,最终无法达到学生成长中的自我激励,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要强化养成教育的实效,就要利用好教育评价这个工具。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学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等方面。评价结果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对水平,可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学生学期鉴定和毕业就业的主要依据。

网络具有实时、交互、易检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通过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养成教育的评价,不但可以随时,实现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而且信息的容量大,具有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评价实施,也强化了评价功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评价体系可使大学生在养成教育评价杠杆的导向下,激发其创新潜能,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实践的探索——如何构建基于网络的高职养成教育评价

在构建和实施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重点是构建评价的模式、操作体系和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等,以实现养成教育评价的科学、高效。

1.建立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模式一一量化达标制。量化达标制,是满足科学开展养成教育评价的模式。即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综合素质量化评估中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给予鼓励,并对没有达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督促。学生养成教育评价是将学生的素质状况量化考核,能使师生合理的对待量化分数,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日常评估以及奖学金考核中,过分强调量化分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反而强化了学生功利心理——这是目前大中专院校素质评价的弊端所在因此,达标制只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既明确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达到的素质水平,又减弱了量化考核的弊端。

2.建立规范的学生养成教育评价系统。开展科学的养成教育评价,前提是需要建立规范的评估操作体系,即养成教育评价以何种形式进行。这需要组织成立由团委、学生会、律委会、社团部、各年级委员会组成素质测评委员会,开发完善基于网络的养成教育评价系统。委员会对日常生活、职业素养、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文体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表现及时录入到系统中学校管理者可通过评估系统查看评估方法及各位学生每个学期的评估结果,结合各个学院的培养方向,调整评估细则。根据评估结果得到各个学生的成长线图,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也能进行纵向比较,有利于学生、有关部门、用人单位随时调阅。

养成教育评价系统通过网站的形式存在,采用平面测评和立体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系统“平面”测评是指每学期一次的测评方法和测评结果,它可以了解学生在一年或几年中的总体表现“立体”测评,要求随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文体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养成教育评价立足于学生手册、奖学金评比有关规定等,根据高职院校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建立养成教育指标并使之量化。在评估操作过程中,坚持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把握透明度和准确度双原则,明确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

按照养成教育评价的设计理念,基于网络的养成教育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登录模块、主模块、评价模块、结果显示模块等登录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评价工作或查询评价结果提供权限。本系统中,老师、测评委员会成员、学生本人都可登录。不同的登录方式有不同的权限,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老师与测评委员会成员具有评价权限,但前者属于一级权限,审核通过后进行,后者属于二级权限,只能录入,不能显示:学生本人只能查询结果。主模块功能是选择评价对象以及相关信息,同时查看最近评价对象的信息及结果评价模块主要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功能,并计算得出评价对象的评价分数结果显示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显示所有的评价结果。

3.基于网络的养成教育评价的实践效果养成教育评价系统已经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和2006级中的39个班级中试行2年,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记入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分数,也与“好班级好支部”以及奖学金评比相关联,该系统实时、公开、公正、公平,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的各项活动。

对某学院2005级8个班级(238人),2006级8个班级(283人),进行跟踪研究。研究时间为:I: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II: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Ⅲ: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IV: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5级和2006级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分数和成绩平均分如表1。

从表中可看出虽然成绩平均分在4个学期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是养成教育评价分在持续的增长,这在2005级特别明显这反映了养成教育评价在促进学生素质拓展的自觉性和效果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分别对学生学业成绩平均分J和养成教育评价分S进 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Bivariate过程,Pearson相关系数,Spssl1,0)

从表2可看出养成教育评价分和成绩平均分一直保持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

三、发展的思考——如何深化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养成教育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校表现和各方面素质的评价,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学生的依据,又是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评价系统目前已经以立项的形式运作,在评价体系指标、结果使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及时反馈和有效激励。

首先,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依赖于高职院校发展和定位,体现鲜明的高职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需要从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目标两个方面去考虑。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方面确定指标:学科学习目标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确定指标,不只注重学业成绩,更侧重于能力测评,特别是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评价在促进学生素质全方面发展的要求下,针对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和完善养成教育评价指标,以进一步提高养成教育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