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
1.前言
当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广泛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性差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做为素质教育的主体体育教育,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我国目前85%的中小学在农村,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就读,普及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分布在农村,从而体现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场所,而九年义务阶段正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体育教育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大面积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农村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现状,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对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将柳州市(柳城、鹿寨、融安、三江)农村学校随机抽取280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277份,其中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为95.36%.
2.2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上进行检索,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期刊文献资料4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是发放280份《柳州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表。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Excel和逻辑分析进行统计处理问卷回收的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入的探究思考,形成这份报告材料,希望此材料反映出的问题能对今后小学如何开展更多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现场考察法:实地考察分析现场教学情况。
访谈法:走访了有关农村学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育科研组长,并随机抽取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问并记录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真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分析
3.1 农村地区中小学开课率。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最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反映学校体育现状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里指的开课率包括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和按非教学计划开课的非正常开课率。柳州市各农村地区学校的开课率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为74.67%,说明了农村学校体育较以前有较大的改善,但仍有25.33%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或没正常开设体育课,与保证学生人人享有体育的目标存有一定的距离, 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 农村学校体育课被占用的比例较高,没有场地和器材, 缺乏体育教师等问题。学校体育教学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容忽视,实地考察时发现所谓教学开课率高只是一种低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形式:一个哨子两个球,他们上课时多数没有体育教师指导,也没有体育活动器材全凭学生自己的兴趣做做游戏等。造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缺少的原因有:第一是农村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课重视不够,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课程,对体育教育课管理较为松散,体育教育大多数课处于“放羊”状态,因而被占用比例较高。第二是缺乏专业体育教师,按照当前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标准来配备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许多农村学校都缺少很多专业体育教师,这也就无法实现正常体育教学。
3.2 教材使用率。
通过表2调查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使用教材结果如上,体育教师都能按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大部分是按编写的教案进行授课,基本做到每节课都有教案。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受教学条件限制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是也能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自编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直接体现在农村体育教学,这些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使用教材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能够正规上体育课的学校不多,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放羊”的教学。这是由于一方面学校、教师对国家制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教材等没有得到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不能适应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如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等问题,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教案编写。
由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有一部分无教案,有少部分有部分教案。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而准备教案。有一部分没有教案是因为在农村其原因是在中小学对教案的检查没有到位。应引起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有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但教师有部分教案的往往只是用于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并不按教案内容教学,课后补教案的现象较严重。主要由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备课教案的编写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现象比较突出,领导对体育教案编写的重视很缺乏,教学准备环节有待进一步规范。
3.4 室外体育课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影响,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两个项目上,而足球、乒乓球和跳绳等作为学生自由活动内容选择相对较少,排球、羽毛球和体操则更少,其中田径还主要是以跑类为主。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很感兴趣,但是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很多体育课是无法开展的,农村地区经济欠缺,很少有资金投入在体育器材的购买,导致很多常用体育器材欠缺,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的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导致体育教学目的考试化、教学方法手段传统化的单一形式。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教师应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出发,为了达到各学习阶段和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应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够。
3.5 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现状。
从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体育的投资较少,从而使本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困难。从上表可见:农村地区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总体上看只有极少人认为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有大部分认为能满足教学需求,还有很多地区认为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说明部分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情况还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进而影响了农村学体育教学的实施。虽然近几年由于阳光体育的开展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包括对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具体到体育场地、器材方面就只是场地的修整,增加篮、排球架等的建设与改造。但是,器材设施和场地的增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农村学校不会正确使用器材,甚至是在体育器材出现故障后就抛弃不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资金投入也于事无补。因此,在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设施投入基础上,应该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从而保证农村地区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4.存在的问题
4.1 体育师资严重不足。近年来,农村地区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寥寥无几,有的地区只能由其他兼职教师代替,多数兼职体育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水平,这样就保证不了体育课的落实。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当今,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从数量上基本符合编制要求,但师资自身素质不高,结构老化、单一。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使现任体育教师敬业精神不够,师德修养欠缺,从而出现师资严重不足。
4.2 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匮乏。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设施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相比相差甚远,严重限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设施的大量缺少主要原因在于体育经费的严重缺少,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课难以开展,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学校添置了极少一部分体育器材,还能够满足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有很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成为一种虚假的摆设,能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充分补充,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不能及时维修破坏的器材,给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因此,学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体育器材的严重匾乏,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很难开展。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政府投入到农村学校的资金太少,学校资金严重短缺,有限的资金基本上都投入到学校发展规模上,谈不上把这些资金投入到体育场地器材中。
4.3 教学内容单调,教学目标单一。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约束学生的兴趣发展,限制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现今,能严格按照新课标规定上好体育课的农村学校很少,即使有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是教学单一,有很多体育教师不能够胜任教学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师中有一部分缺少教学资源,不能设计出规范的教案,很少有体育教师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体育课上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加上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调陈旧更不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模仿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制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了。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中很少有把备课做为上课的依据充分利用起来的,并且也没有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教学。受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备课只是一种形式,而内容每学期依旧如故,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单调。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健康教育观念落后,对体育认识有偏见。
5.1.2 目前我省农村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流失严重,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育教师教学负荷量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体育教师的地位较低,是导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5.1.3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投入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置不足。
5.2 建议。
5.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和领导。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管理条例,抓好教学文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管理、检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5.2.2 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多形式、多渠道的筹措体育经费,改变经费的不足。建议将小学体育经费纳入财政拨款项目并明确规定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5.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接收本科毕业生、函授、自考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选派没有受过体育专业训练的青年教师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定期对教师进行考察和评估,严格执行合格体育教师聘任制度。各级学校应通过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并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翟永保,陈秋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4,(7) :79―80
[2] 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58--60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72-02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小学教育是否发达,对整个教育事业影响重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且量大,要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而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相对于过去,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论是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还是从农村小学教育自身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师资队伍依旧发展不足,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为立足点,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在现行的农村小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尤其是贫困山区教师,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地更新先进的教学观念,导致在教学方法、信息和教学理念相对单一、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教师先讲解,学生再重复等,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导致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仍旧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有些地方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到位所限,而有些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许多电子教学设施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传统板书的投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结构可分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普通话水平结构等。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中间年龄段的教师数量较少,容易造成脱节现象;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相对缺乏,陷入学科师资不平衡状态,许多老师身兼数职,什么科目都教,但因为本身不够专业,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学历偏低,主要为专科学历,本科较少;另外,由于受地域及年龄的影响,采用普通话授课的教师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3.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整体水平比较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贫困山区“土墙、烂瓦、朽木、黄土、泥路……破旧的教室在风雨中飘摇”,已成为农村学校的另类“风景”,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也因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流向城镇学校,年轻的教师走了,有能力的教师走了,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 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为了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壮大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则尤为重要。
1.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
为了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第一,“走出去”,选派一批农村骨干教师到教学水平高的学校进行调研学习,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进来,并带入到课堂中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第二,“请进来”,通过下乡支教、教师轮岗、教学能手亲临指导等方式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接收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进行授课,让他们把所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行轮岗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城乡教师进行轮岗交换,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邀请教学能手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充分利用专家的师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研修、访学、交流、实践,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三,鼓励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通过挂职深造,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
2.健全农村小学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
党的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而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方法,择优聘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小学工作,扩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人事制度管理,实现“在其位,谋其职”。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身兼数职,尤其缺少音体美科目的专业老师,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然而如果从编制上来看,乡村学校似乎并不缺少师资,有些学校甚至还超编了,这是由于相当比例的老师受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这样不仅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大大降低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监管力度,实现编制到位。
3.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由于农村小学存在着分布相对分散、规模小、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待遇偏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队
伍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是根本之道,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奖金,促进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解决好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调动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和设备,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农村教师注重素质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根据地方实际,在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应向农村教师倾斜。另外,加强农村教师的本地化,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大学生学成后回乡反哺、执教,这样可有效减少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
三 结束语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只有抓好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实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从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3
>>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教研现状调查分析 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师网络文献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对接模式初探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调查与分析 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刍议 浅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利与弊 影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有效性四要素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调查 县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需求与实施对策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学设计与实施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思考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 苏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与大学合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邴冬梅,洪兴科.美国网络教师培训策略和实践的研究及启示[J].现代情报,2004(8):185-186.
[3]胡建新.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新理路:英国“学习设计支持环境项目”的探索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50-54.
[4]徐莉莉.在线培训:澳大利亚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补充[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9):51-52.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4
一、改变理念,以“智力投资”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最大阻力。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城乡教育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不均衡、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师资分布的不均衡、城乡教育教学与课程取向的不均衡。[1]但仔细审视近几年来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除学费、学杂费,自2006年起新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等,我们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前三个方面的问题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相比较而言,城乡教育师资分布的不均衡及城乡教育教学与课程取向的不均衡却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而国家正在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等政策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地推进与执行才能逐渐显现出效果。因此,如何更快地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更快地缩小教育教学与课程取向的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这两类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除去国家相关部门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外,为教育的发展积极投入资金或精力的团体及个人,也是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大型企业,它们都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希望工程20年座谈会”,这项凝聚了社会各界拳拳爱心的公益事业结下了累累硕果:累计筹款56.7亿元人民币,资助346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 940所希望小学。可以看到,社会捐资助学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还拿希望工程举例,2008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希望小学因各种原因遭废弃一事[2],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当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的时候,什么是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总理说:“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城乡教育发展要和谐;实现社会公平,要使城乡孩子们公平接受教育。要关心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3]答案是明显的,师资、课程才是教育的根本,是农村教育走出困境的保证,是城乡教育达到均衡的不二法则。捐资助学,不仅要捐“资”,更要捐“智”。
二、建立良好的多元合作机制,优质教育成果方可顺利注入
自2004年起,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永庆先生创立的台塑集团在大陆地区实施了一项旨在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举措――明德教育公益项目,主要内容是在当地政府投入的同时,由台塑集团捐资新建农村小学。然而,随着高标准设施的明德小学的快速增加,至2008年之前,限于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足,学校规模有缩小的趋势。毫无疑问,明德公益项目也遇到了类似于希望小学等捐资助学项目所遇到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甚至在慢慢地流失。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关系着所有明德小学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努力寻找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08年起,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开始调整实施方向,确定了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并举的目标,并积极寻求智力资源的引入。同年,在教育部委托下,以教师教育、教育科研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与台塑集团达成了5年合作协议,在已经建成使用的明德小学中实施“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以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项目实验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资金均由投资方承担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明德项目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项目实验及相关培训内容由该院负责把关。实验省教育厅成立明德项目领导小组,教育厅主管厅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基础教育处处长和教研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下设省明德项目办公室,具体落实本省项目实验工作。各市(地)、区(县)教育部门成立项目组织机构,落实各项实验安排。
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拟订项目实施方案,建立推进项目的相应制度和机制;与国台办、教育部、台塑集团和各省省厅汇报沟通,安排协调子项目组工作;为项目组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并建立信息交流反馈渠道;开展培训者培训,提高项目实施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工作简报,维护项目实验网点,宣传项目实验取得的成果;组织实验观摩和各类研讨交流,推动更多省份参与实验。
这种“教育行政+大学+企业”的模式,形成了有机的组织与推广联合体――充足的资金保障、专业的项目规划和实施、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推广,三方紧紧抱成一团,形成巨大的合力,足以使优质的师资及课程资源畅通无阻且以最大效益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而因此产生的成果必定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至2011年明德小学年会召开之际,已经有四千多所明德小学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家落户,“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2所种子明德小学中得到实施,3 089名教师和141 437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可见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的实施,不但为明德小学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而且使得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智力”的引入是完善城乡教育均衡的重中之重
经过多次研讨,各方就项目实施目标和内容达成了共识――关注农村、关爱学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项目组以学校管理改革和学科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确定了“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能力提升”“管理者素质提升”“调研与评估”四个子项目。
1.高质量课程资源促进农村教育良性发展
“小学英语能力提升”项目选用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语言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着力于解决我国英语师资匮乏,并且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常规师资培训解决的问题;着力于解决我国儿童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资源获取不足的问题;着力于解决我国儿童在汉语语言背景下学习英语,极度缺少真实、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的问题等。在项目的实施中,首先是教师实现了从教育行为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批“种子”实验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他们不仅在自身的成长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外语专业毕业,却成长为本学校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骨干,而且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在实现自身角色转换的同时,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教学的成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是孩子们的成长,学生们逐渐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立起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听力、口语表达、认读等语言知识技能上均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的学生。
“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使用的是以现代认知和评价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及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它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为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搭设了不同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逐步发展,最终顺利地掌握每一节数学课所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运用智慧和技巧让每一个孩子都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障碍重重了,因为他们都得到了教师的“个别”照顾,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2011年明德小学年会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明德小学的孩子,分别展示了他们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中的收获,教师挥洒自如的发挥和孩子们的积极成长相得益彰,获得了与会来宾的高度称赞。可以说,正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注入,使得城乡在教育教学和课程取向方面的差异得到了有效的弥补。教师学习、吸收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孩子们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在知识的习得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与城市里的孩子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城乡差距无疑得到了极大的缩小,为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培训者的培训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近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自身都很重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一年到头,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轮番上阵,绵绵不绝。但对于很多基层教师而言,一些培训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帮助和提高,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而教师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修却少之又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曾评价说:“现在的教师培训主要是学历补偿培训,以及与职称评定有关的培训。但很多培训内容和教师的现实工作、专业发展风马牛不相及。”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
对于广大的农村教师而言,本来出去参加培训的机会就少得可怜,而有些被派到基层的培训者,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接受培训的教师又能有多少帮助呢?而且,这一类的培训往往只授教师以“鱼”,没有授之以“渔”,更是无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没有了教师的发展,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组充分认识到,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培训教师本身,让他们不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同时能够具备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二是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育发展服务。让培训成为培养培训者的培训,即让那些从项目组走出来的被培训教师,成为其他教师的培训者。为达到以上目标,项目组制订了一个三年“造血”计划:最开始以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培训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省内项目专家培训为主;由以北京师范大学实施指导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地(市)、区(县)教研部门组织实施指导为主;由以北京师范大学组织调研评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省内组织调研评估为主;由以北京师范大学实际组织实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北京师范大学提供模型工具、由省内组织项目实施为主。
可以肯定地说,在这里培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和学,更是为使理念更新、思想蜕变。教师通过培训不仅在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能够承担起培训新生力量的重担。这是一个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每一个成为培训者的被培训者,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血细胞,他们生发出新的智慧、力量,并将之输送给更多的细胞,教育的新生力量因之而蔓延、壮大,如星星之火,终将漫山遍野。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采取的这种从“输血”到“造血”、从培训教师到培训培训者的方式,对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这无疑是使得城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有效方式。
3.管理者素质的提升、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农村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
明德小学是我国农村教育的缩影,实施“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的意义在于研究和探索农村小学教育的规律,以期带动更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走上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建立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是明德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管理者素质的提升是农村小学走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之一。
鉴于此,“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中还融入了“管理者素质提升”子项目,它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管理研究的学术资源,借鉴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丰富的培训经验,针对明德项目实验学校校长发展需求和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要求而实施。为了保证项目方案设计有依据、项目实施有效果,项目组研发了一系列工具,如《实验学校校长调查问卷》《实验学校校长来京培训课程》《实验学校实地调研和指导手册》《实验学校校本研究手册》《实验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工具》《实验学校项目实施情况日常跟踪办法》等,其目的是帮助校长掌握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理念与方法,提升校长自我诊断学校管理、整体思考和规划学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校长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尤其是校本教研制度),做到管理规范、有序和科学;引导校长以英语项目和数学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进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指导学校定期开展有主题的校本教研,促进校长切实关注教师发展,探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搭建实验明德小学校长间、校长与专家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实验明德小学校长的共同发展。
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大多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切实的转变,他们更加关注师生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这种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给了教师自我发展和创新课程的充分空间,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也将产生深远而良好的影响。反过来,这两方面的进步必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调研与评估”子项目担负着服务项目、监控实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任务。开展调研与评估工作,是制订方案、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与评估工作,可以获取真实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找出原因,评估进展,检查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监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与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等。在“调研与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各省相关部门建立起了联动工作机制。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技术环节予以顾问把关,组织具有大型测评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人员团队负责项目的具体规划实施,组织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力量协助数据的录入分析工作。其次,各省根据本省项目工作推进的实际情况,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起联系人机制,由联系人协助项目组保障各项调研与评估工作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根据需要组织人员实地指导。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评估,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无法被发现、无法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无法被消除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评估,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好的做法和优秀的案例就无法形成典型而被推广,这无疑将影响整个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没有科学的调研和评估,项目的推进必然就是被动的、迟滞的,缺乏因反思而产生的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其持续性必然受到影响。无疑,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农村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保障。
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城乡教育均衡的推手
教育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政策层面上对教育进行多角度的支持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明德教育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上至教育部、国台办,下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省台办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协助。例如,正是由于国台办和教育部的积极协助,台塑集团才能够和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联系,进行了无数次的接触和商谈,最后,“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得以诞生;为使项目顺利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了《关于“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函》(教基司函[2008]53号),教育部基教一司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下发了《关于推进“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函》(教基一司函[2009]35号)和《关于“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函》(教基一司函[2010]17号),这些直接下发到明德小学建设所在地省级教育厅的文件,对于各省积极推动项目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保障明德项目的顺利实施,实验省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宣传,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了多项政策和经费支持。(1)将明德项目实验纳入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各实验省教育厅都将明德项目实验纳入了参与实验的市、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不仅为参与实验的明德小学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带动了薄弱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2)将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学纳入当地教研部门的工作。各实验省建立起以各级教研部门为核心骨干的项目实施指导团队,不仅促进了实验学校项目的顺利实施,更是发挥了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使其他农村小学参与到实验工作中。(3)将实验学校的项目评估纳入当地教育督导工作。通过实验学校工作月报、总结和实验档案检查等制度规范实验工作的开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督导不仅能帮助学校树立认真开展项目实验的决心和信心,也更有利于促进项目良性发展。(4)将实验教师参加项目培训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们参与项目实验提供支持,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培训和交流,以全面、持续地提升当地师资水平。(5)落实课时要求。按照教育部基教司和基教一司函件要求,各市、区教育行政机构都指导实验学校对课时安排进行了妥善处理。
可以看到,正是有了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具体指导,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与各地教育教学实践相衔接,投入的资金才能够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城乡教育均衡才有望实现。
五、成果及启示
自2008年至今,“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2010年6月至7月对首批四省的绩效评估表明,实验学生与非实验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业水平还是情感态度等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英语项目实验学生更喜欢提问也善于提问,英语口语水平普遍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在主动发问任务上,实验学生的有效性得分是非实验学生的1.4倍,有效提问数是非实验学生的2倍;32%的实验学生英语口语流畅得分在16分以上,超出非实验学生27个百分点。数学实验项目运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成绩,在绩效考评测试中,数学实验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70分,而非实验学生为65分;数学实验学生中,处于低分段的学生比非实验学生少6.8%,而高分段学生比例则高出近9个百分点。
在参加试验前,仅有12%的数学教师在备课中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项目实施一年后,这个比例已上升到74%;英语实验教师在农村学校最缺乏的语言环境创设能力上明显超过非实验教师。河北省任县甄庄明德小学数学教师郝军玲在参加项目试验后,她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她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被提拔为学校副校长。2009年8月,她还以培训者的身份,与项目组专家一起远赴宁夏进行项目培训,将自己的成长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农村教师。目前,像郝军玲这样从普通农村教师成长为培训者的教师已达百余位。
教师素质的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动力,再加上专业的校长培训,各明德小学的发展日进千里。山东省乐陵市杨安镇明德小学原来是一所镇中心学校下属的学区农村小学,由于参加实验项目,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附近几个学区的家长把孩子转来读书,而且镇中心学校也合并到这所学校。乐陵市多次在该校组织教研、观摩活动,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该市的窗口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在校长杨万里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应用项目所传授的“社区资源图发展学校”技术,打通了学校的发展之路,使这所2009年仅300名学生的“准撤并”学校在一年内发展到了千人规模。
明德小学的快速、高效发展,不仅使身在其中的教师、学生受益,而且也带动着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学校的共同进步。2010年明德教育公益项目年会在河北省召开,其间代表们参观了任县的甄庄小学。这所学校的变化引起了任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2010年4月,由任县副县长王秋民带队,任县教育体育局一行11人,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董奇副校长研究实验扩大和区域整体改革事宜。北京师范大学于7月通过远程视频培训平台专门为任县培训校长和教师,共同促进任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已经产生的成果看,明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抓住了教育发展的实质――农村小学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注入,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也是城乡教育平衡发展的突破点,即在强调硬件设施齐备的基础上,拿出最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与教育教学活动衔接,一方面使农村的学生在最初接触课程时,就能够与城市的孩子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使农村教师在自身发展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让他们不仅成为骨干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成绩,而且能够成为火种,帮助其他的农村教师共同成长。如此,农村学校才能得以快速发展,农村教育才能最大可能地与城市教育缩小差距。
当然,从2008年至今,“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的实施也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或许一些成果的长期效益还有待考量,但是,它无疑为我们进一步实现城乡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均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有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介入,建立了保障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到位,办好教育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董田甜.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综合发展战略――基于综合战略政策分析模式[J].教育导刊,2010,(5).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有了不少的调研成果。如赵晓曼[1]等通过调研,指出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龄失衡、教育教学技能不合要求、工作情绪低落、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詹小平[2]认为湖南省小学师资存在“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农村教师生存困难;教师人事制度不健全,小学校长无人事权;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城乡教师需求各异;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坚力量普遍缺乏;计划生育实施不到位,教师资源难以配置”等五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均衡教育经费,重心向农村教育倾斜;健全人事制度,给中小学校长自主权;创新培养模式,满足全方位教师需求;优化年龄结构,多渠道培训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五条建议。学者们从调查入手,在宏观层面(城乡一体)上得出了定性的结论,并提出了系列的相应对策与建议。但是,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研究较少。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小学教师有很多研究,都十分重视小学者教师培养与管理。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待遇。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式
1、调查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的健全与否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成长,一个地区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也就是说,师资力量的培养已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一项重点问题,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师资问题是当前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落后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湖南省贫困县区为例,分析了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为了全面了解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情况,选取了湖南省6个贫困县,分别是:张家界桑植县、怀化市沅陵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新化县、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邵阳市隆回县。
3、调查方法。本课题组对湖南省贫困地区(包括益阳市安化县、怀化市沅陵县等6个区县)的小学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分别采取了问卷、访谈和走访调查。另外,还对本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结构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传递和实施,也一直都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经过长期的努力,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教师结构是否有了新的发展?
2、教师结构情况。(1)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总数的24.8%,占据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常情况下,35岁以下的教师一般被认为是年轻教师,占到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三,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总体年龄结构是基本合理的。(2)学历结构。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大专水平,占了样本总数的43.09%,比例最高;本科学历占了样本总数40.24%;中专占样本总数的15.8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小学教师的学历83%在大专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3)教龄结构。教师教龄结构分布和教师年龄分布的比例相近,而且有能够处理小学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课堂事故,三分之一的教师有五年以上的教龄,有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教育质量。(4)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上,男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6.18%,女教师占样本总数的63.82%。因此,性别比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5)职称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称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一级教师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0%,教师的职称高低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一部分影响的。
2、教师职业态度情况。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对本职工作喜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4.8%,但仍有12.6%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本职工作表示厌恶。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表示喜爱的占88.6%,虽然还有持无所谓和厌恶的情况在,但是比例并不明显。而绝大部分的教师有自觉进行业务学习,但经常进行业务学习的却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3、教师生存状态。根据调查,了解到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较差,在工作压力这一方面,他们感觉到工作压力较大,而压力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重,班主任事务繁琐和社会的压力等等。在工作待遇这一方面,工资水平不是很高,有80%左右的教师工资低于2000。在与家长沟通、联系这一方面,教师们都能融洽的与家长相处。但是在教师的培养、进修这一方面,居然有43.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与进修,仅仅只有8.1%的教师经常进行培训与进修。
4、教师稳定状况。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地区不满意,有80.1%的教师表示想县城的小学教书,只有4.9%的教师想留在村级小学教书。
三、调查结果及成因
1、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已经不仅是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各个区域的教师性别比例中,男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女教师。有不少小学学生向我们反映,主科老师(如:语数英)大都是女老师,男老师大多存在于副科行列(如:体育、科学)
2、职业态度倦怠消极。心理学家罗杰斯
[3]曾说过:教师的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工作、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比较端正,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满意度比较高,但还是有教师存有无所谓和厌恶的现象。对学生、对工作,教师如果没有以一种热情、积极的心态来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没有办法在教育事业中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而且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经统计,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任务重。教师的作息时间从早上6:30起床,晚上8:30就寝,班主任一天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个时间,“朝五晚九”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各种工作日记、教育笔记、听课记录也会耗费教师的精力,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②社会期望值高。在社会公共的眼中,教师仿佛是万能的,教师是老师、是朋友、是家人。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把课堂引向社会的开放者。在家长心中,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老师身上,甚至认为老师对孩子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学生优秀是情理之中,学生的平庸是教师的无能。在社会公众眼里,他们认为教师待遇有提高,就应该努力做好一切,甚至把教师职业神化。家长的不理解和社会过度的期望值给教师带来了深深的精神压力。③工资待遇低、生活压力重。在我们的调查中,贫困地区有78.9%的小学教师月薪在2000元以下,不能支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很多农村小学教师都是通过在学校旁边开垦荒地种菜来维持每日三餐,这样“亦师亦农”的生活使教师不能全身心收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住房医疗方面,贫困地区教师更是感到囊中羞涩、不堪重负。
4、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参加进修机会少,培训质量不高。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而在调查中,大部分贫困地区教师向我们表示,很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就算有进修和培训也只是做样子,没有质量保证,并无实在的学习成果。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性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地区教师专业素质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教学培训的参与率高效果差,需以更加有效的培训机制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5、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生活状况不尽人意,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压力大,导致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年轻教师盼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贫困地区教师的各项福利都低于非贫地区教师,无法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投身于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更是由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匮乏,不仅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同时还存在生源流失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城镇小学,村级小学人数越来少,就以隆回为例,绝大部分的隆回村小都无法开齐一到六年级,所开设的年级也只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最多也只有十来二十个学生。生源少,教师分配也少,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也会因为条件艰苦等原因流向城镇小学。就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年轻教师朋友,在毕业后通过特岗考入农村教师编制,四年时间从村小考到镇小,从镇小考入县小。像这样贫困地区有实力的骨干教师,相继被调入城镇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反倒成了为城镇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基地,加剧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流失,使贫困地区的小学师资队伍陷入了低质量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四、初等教育专业生的技能培养
1、增加师范生招生的结构比例。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利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得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成为必然。”所以,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比例,首先应该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开始,初等教育专业可以在招生过程中增加男生比例,培养高质量的男教师,从源头上解决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2、提高初等教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触动心灵的职业。教师所接触的工作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这就必要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注重道德感情教育,强化初等教育教师的人格培养,进行“师爱”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使其具有博大的胸怀,不嫌贫爱富,培养正确的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能够适应各种教育教学环境,实现自身价值,将生命的花朵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3、提升初等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未来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自主接受再教育,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师范生在读期间就应该培养再教育、持续学习的意识。培养博学多思的教育教学习习惯,能更加娴熟地掌握教育教学技巧,才能成为贫困地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提升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素质和软实力。
4、加强培育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定向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而今,各界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更是得到了大批的政策支持,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等专门项目。贫困地区小学必须有一批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创新进取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可加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优秀、稳定的教师资源。初等教育学生应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投身与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师事业当中去,并做出成绩,实现教师价值与自我价值。
强省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应从源头抓起,从师范生开始抓起[10]。师资队伍质量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是直接威胁到某些学校教育存亡的大问题。贫困地区“再贫不能贫教育,再困不能困孩子”,要想致富不能只修路,师资队伍仍需得关注。将湖南省的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来,坚持培养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范生,培养贫困地区小学师资培养工作,为贫困地区小学建设更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范文6
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发展——加入WTO以来的回顾与思考
论当代大学组织中的信任——基于关系判断的视角
大众化背景下师范大学的发展路径选择——以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为例
论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构建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以中部四省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为例
如何帮助农村教师走出“教学孤岛”
“岗位参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性别比较实证研究
教师需要怎样的评价知识
论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的开发——一种基于功能分析法的研究
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如何辅助干预学生的抑郁心理——基于视觉艺术教育的视角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和逻辑分析——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美国教师教育标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
从大众到普及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话语权的变化
高等学校和谐课堂“四因说”
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究
论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选择
学校领导五向度模式与校长培训
普通高师毕业班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
网络成瘾与大学生的情绪障碍的关系调查
建立校际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的实践与思考——以贵州新学校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为例
教师合作:厘清与反思
论“督导见习”在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特征与关键
论信息技术时代高校教师的心理关怀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范例
本刊声明
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公费师范教育:兴邦强国的重要建议和国家设计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何以可能?——评顾明远教授的教师教育思想
论高校教师聘任程序法制化
价值多元化视野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思考
大学学术人员在学术事务管理中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对策
师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项难易程度比较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
从主体投入角度看博士教育质量及评价
论教育硕士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教育学原理》为例
基于属性的研究生教育招生考录制度改革探究
论教师的专业境界
教师职业特性研究
浅析英国发展基础教育的六大举措
析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之“专业”维度
论“实践反思性”教师教育
教师在线专业发展(oTPD):背景、研究、优势及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
教师发展学校: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
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职前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的研究
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审实践:价值、困惑与前瞻
高校教师胜任特征:O*NET工作分析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实践误区的价值取向分析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与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