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1
一、奖励原则:版权所有
绩效挂钩的原则。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坚决克服平均主义,按绩效计奖。
公平竞争的原则。科技人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在科研攻关、课题研究、新品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引进等工作中,人人平等,允许自由组合,择优招标竞争,以鼓励我院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在科研创新中成绩显著并获各级科技进步奖。
①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奖励万元;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励万元;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四等奖:奖励万元;
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四等奖:奖励万元;取消
③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四等奖:奖励万元。万
奖励项目组主要成员奖金额度不低于奖金总的,项目第一责任人的额度不低于奖金总额的。
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是对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促进医院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且填补国家、省、市、院空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①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②获市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一等奖:奖励万元;万
获市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二等奖:奖励万元;万
③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奖励万元;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奖励万元;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奖励万元。
创建重点科室奖:创建活动中成绩显著,通过各级重点专科验收。
市级:科室奖励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
省级:科室奖励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
国家级:科室奖励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
奖:
()报销:
中华级系列和核心期刊:按实报销
国家级:限额元
省级:限额元
市级:元
()奖励:
收录的期刊:每篇奖励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每篇奖励元;
省级(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省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元;版权所有
省级:每篇奖励元。
港澳出版刊物不列入奖励范围(以出版刊号为准)
收录的期刊:每篇奖励元;
专著:每本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每篇奖励元;
国家级:每篇奖励元;
省级:每篇奖励元;
核心期刊:每篇奖励元;
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元;
论著:每篇奖励元;
奖励范围仅限于正规出版刊物。
科技成果转让奖励:凡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的,可从转让费中获得不低于的奖励。
.教育奖励:专业对口,在职读书获大专以上学历的,一次性奖励元。
三、奖励办法:
凡申报医院科技奖励的,必须详细填写申请书并附详细资料,每年年底评审一次,由医院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执行,上述各项奖励均记入各有关人员的技术档案。
四、奖励说明:
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和科研成果奖的奖金为整个课题组拥有,但课题组负责人所得奖金不低于奖金总额的。
奖的奖金主要奖给第一作者。
获得专利权的奖励只奖励第一发明人。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2
关键词: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37-04
褒奖科技进步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科技进步助推山东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山东省经济运行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明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重点和前进方向,同时为更好地了解与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的现状,加强科技奖励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重新构建和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一、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现状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前二十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科学技术进步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攻坚期。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制度因素,制定客观、公正、全面、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科技奖励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基础。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联合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明确了科学技术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中国科技评价历经四十余年,使得科技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科技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步。山东省200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以后若干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科技管理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暴露出了部分弊端。
(一)同行评议仍是目前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观因素影响大
近年来,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也在努力寻求一种更为客观、公平、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但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同行评议仍占据主导地位。同行评议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作用,减少因信息数据不全或不精确而产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在高度客观化的科学领域,专家逻辑上的错误将直接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一个专家的意见直接影响到整个评审组的评价方向,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项目申报单位来说有失公允。
(二)定性评价指标仍占主导地位,虽然主观上力求实现成果定量评价,合理匹配定性、定量指标,但客观上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无论是学术研讨还是实际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在强调定量评价的重要性,也相应的筛选了部分定量指标,但从现行的指标体系来看,绝大部分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标准仍是采用定性的判断——通过专家咨询赋予主观的分值,并没有在实质上实现从量的角度进行衡量,从客观上讲,定量指标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定性指标的本质,缺少由第三方直接采集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定性和定量指标分配数量也应该有度的概念,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可量的指标数量应该有所区别,而所设置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衡量成果的全部价值,体现成果的重要性从权重多少进行区分。
二、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科技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时,按照科学、完整、简便的评价指标,进行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文件要求,结合科技奖励与评价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学术特点,科学技术奖励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
(一)客观公正
科学技术奖励与评价的目的是科研激励和科学引导,因此客观公正是设置科技奖励与评价指标的重要原则,也是首要原则。按照《关于贯彻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的意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客观公正原则首先,体现在评价指标的实际环节,在充分考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不同奖项的特点差异,更加客观的评价项目价值;其次,客观公正还体现在权重赋值的差异上,新的指标体系通过权重赋值的差异,体现不同奖项评价的侧重点和导向性,以便彰显成果特色;最后,客观公正体现在对指标评分标准的具体化上,细化二级指标,量化三级指标,使得评价过程更加理性、客观,从技术层面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
(二)全面性
由于不同奖项的设置目标和评价标准各有侧重,需要从科学价值、创新程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分别进行衡量,个别奖项还包含一些独特评价内容。因此,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奖项的设置目标,确定不同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全面涵盖了体现科研成果水平和特色的各个领域,从多角度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防止成果的片面性。
(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设计评价指标的重要原则。对原有体系中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通过科学方法直接获取或通过简便易行的方式计算得到。定性指标则借助于同行专家能力做出判断。应尽可能避免指标度量的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和无法度量。
具体来说,无论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测定和计量技术,尽可能地采用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量化的指标,其质的差异才具有更精确、更深刻的特征;各级指标内涵要明确具体,末级指标要用可操作化的语言界定,易于实施。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3
作为地处西部的省属高校,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科优势,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科研基础薄弱和科研经费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寻求科研工作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此,西安科技大学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极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科研产业,以学校为主体,全面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组织联合攻关,有效推动了该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步伐,带动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值本刊记者深入陕西进行地方高校科研产业专题报道之机,西安科技大学主管科研产业工作的卢建军副校长,向记者娓娓道出了该校科研产业工作的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
“双归属”与导向差异
当前,产学研一体化被视为高校科研产业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基本方向,不断探索适合各高校科研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成为高校科研产业工作的关键所在。
卢建军认为,在高校、企业、社会间构建平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明确高校科研工作与企业科研工作的导向差异。卢将这种差异归纳为高校与企业间泾渭分明的“双归属”差异。
在卢建军看来,高校与企业在科研工作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双归属”。所谓“双归属”,对高校而言,是指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工作主要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为导向,缺乏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对企业而言,是指企业的科研需要主要以市场和成本为导向,着眼于生产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导向的高校科研“双归属”与以市场和成本为导向的企业科研“双归属”,使得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衔接步履维艰。为此,欲消除企业与高校间的衔接障碍,必须改变当前高校科研工作的“双归属”导向。
据了解,为改变高校科研工作的传统导向,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出台了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校内拔尖人才奖励办法,启动了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修订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培育和重大项目策划基金管理办法、纵横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研究生导师遴选中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逐步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制,逐步将高校科研工作引向市场和效益导向的发展轨迹。
“双循环”与衔接失衡
为彻底转变科研工作的“双归属”现状,西安科技大学从实现内外产学研工作的良性循环着手,理顺内外部产学研循环机制。
卢建军指出,高校内部的产学研循环,主要是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互动关系。
为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一直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带动和推动教师队伍的成长,通过科研项目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改善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通过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要求,推动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吸引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加强了本科教学实践,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一大批中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参与重大项目研究,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快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学校逐步将科研产业培养人才功能纳入常规考核,将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衔接制度化、常规化。”卢建军强调。
此外,为实现科研与产业间的平滑对接,西安科技大学大力强化科研、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意识,促进科研、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卢建军表示,高校产学研的外部循环,不能局限于学校科研部门与产业集团之间,规模化做企业不是高校产业集团的目标。“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经由产业部门孵化、培育成熟后成功转化,交由市场运作,是高校科研产业工作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创新型高校的必然要求。”卢建军称。
大学研究院―产学研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正处于筹建中、已初具雏形的大学研究院,是转变高校科研工作传统‘双归属’,理顺产学研工作‘双循环’的有益探索。”卢建军告诉记者。
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校现有科研条件和重点科研基地,是西安科技大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着眼点。大学研究院拟以学校为主体,以人才为纽带,整合各学科科研实力,统一承接和组织科研项目攻关工作。
卢建军指出,大学研究院的主要职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社会为目标,建立起市场化的科研管理平台和科研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4
(一)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完成市局科技工作任务
通过认真调研、了解,按照单位科技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全年科技创新工作。按照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于各项治黄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原则,组织各方面人员,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技术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科技工作计划,并将任务和计划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
今年市局下达我局的科技工作任务是:(1)研制、革新、引进科技项目一项;(2)完成研究课题一项;(3)省水利学会交流论文二篇;(4)三篇;(5)市治黄工作论文交流三篇。
根据市局下发的2015年度科技创新任务指标,现将任务分解如下:防汛办公室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在做好相关组织管理的同时,今年至少组织协调完成一项创新项目,并至少撰写两篇科技论文,参加市局以上学术交流或在有关刊物上进行发表;办公室至少完成一项体制类创新项目和应用技术类创新项目,并撰写完成三篇以上科技论文。工管科结合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实际,积极探索在改进施工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至少完成一项创新成果,完成三篇以上科技论文。公司在工程施工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完成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财务科、水政科、服务处、码头管理段、台子管理段,根据工作实际,尽量独立或参与完成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必须完成两篇市局以上科技论文。
在做好科技项目技术研究的同时,各单位要注重对成熟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除了要重视对本系统内部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外,还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适用于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土地开发与种植等工作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根据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治黄理论研究和探讨
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防汛、防洪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和经济等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治黄理论研究和探讨,分析研究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撰写科技论文或技术总结,参加黄委、省、市局及省市水利学会组织的论文交流,并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宣传我局在治黄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我局治黄理论的研究水平。
(三)做好科技项目和成果申报工作
对已经确定的科技项目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项目申请,积极争取上级的科研经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抓紧时间完成内业资料的整理,通过上级各个部门上报成果申请,争取更多技术成果奖。
(四)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防汛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信息来源获取技术资料,并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和相关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内部办公自动化网提供给基层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以尽快应用于具体的治黄实践。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要性认识
科技工作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多少个项目、撰写多少篇论文,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各级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真正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出发点,竭尽所能,提高本单位的科技工作水平。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是关键,责任制落实是重点。因此,我局实行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科技工作,科技管理工作主管部门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各个项目明确责任人,实行职责明确、分工到位、任务到人的科技管理机制,为我局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加强科学思维与创新方法培养,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方法的人才,是促进治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治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技术攻关、技术比武等有效手段在广大职工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各类科技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四)完善科技创新工作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管理积极性
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县局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奖惩机制。一是对科技创新项目、论文主要完成人进行物质奖励。县局将按照河务局《科技创新项目奖励暂行办法》和《科技论文奖励暂行办法》的要求,获奖人在获得上级奖励的基础上,县局按照市局奖励办法再次给予同等奖励。二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根据任务量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五)保证科技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除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外,要形成以上级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运用节约的成本用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在科技项目的开发引进研究上实行分级负责制,重点抓好治黄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用性技术研究和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进行一些能取得经济效益和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研究,积极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5
一、企业品牌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
作为全国建筑大省,江苏目前有4.3万个建筑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多达840万;其中建筑安装业10076个,从业人员54万。在强手如林的建筑市场,江苏启安自2009年起,连续6年获评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统计局、省商务厅三部门联合组织的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评比机电安装类第一名,成为江苏建筑业唯一的“六连冠”企业。并且自2003年以来,江苏启安连续12年荣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成为一支业内闻名的建筑安装劲旅。目前,启安已发展成为国家机电安装总承包、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同时拥有机电设备安装、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石化设备安装以及钢结构、消防设施、管道工程专业质等多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旗下拥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重庆、南通7个区域公司,员工总数达10000余人。机电安装市场涉足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美国、东欧、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驻有工程建设项目部。启安承建了南京紫峰大厦、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虹桥枢纽、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天津诺合诺德制药、沈阳奥体中心、上海世博会展馆等各类高精尖安装项目,成为全国著名的品牌工程,先后创下85项省部级优质工程、2项鲁班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银奖、6项国家安装之星;连续10年获评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建筑业成长性百强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启安品牌在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其奥秘究竟在哪里?有人归因于启安建筑总产值连年攀升,2010年20亿、2012年30亿、2013年50亿、2014年超过60亿,2015年可望逆势再创新高,超过70亿。有人归因于启安国企底子,也有人归因于文化建设,还有人认为得益于企业改制。其实,答案十分简明:科技创新。这几年,启安创新成果不断,影响日益提升。仅2014年,启安就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4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省部国家级QC成果5项。2015年上半年又有2个项目双双申报鲁班奖,2项工法获得省部级成果,多项施工学术论文获省部级奖励,承担了省级焊工培训教材编写;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可以说,江苏启安成为建筑安装行业的一个知名品牌,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可为中国中小安装企业成长与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二、企业品牌形成需要历史积淀
企业品牌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培育、历史积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启安在市场搏击中逐渐成长,铸实品牌。1959年5月,作为启安的前身—启东县建筑公司油罐安装队创建。1982年3月,随着改革开放迭起,启东县安装公司在南通地区率先挂牌成立。创业的全部家当只有20多万元,人员不足200人,全凭最简陋的设备和一腔热血,开赴省城南京,走进西部戈壁。经营范围也由原来主要承接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发展到工业厂房、通风设备和市话通讯线路安装等新的领域,一批成套设备安装等工程被载入启安发展史册。1993年,跻身全国建筑业二级资质企业经营规模500强、全国安装行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100强行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老国企”的痼疾日益显露。到世纪之交前的90年代后期,企业经营下滑,亏损严重,人心涣散。2001年7月,在启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公司顺利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成立民营企业—启东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翌年,又在全省率先晋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并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经营机制、用工机制和分配机制,激活企业活力。2003年,施工总产值达到3.6亿元。为寻求更为宽广坚实的发展平台,2006年9月,成立江苏启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启安品牌的影响力、美誉度随着企业发展得到不断提升。
三、企业品牌需要核心技术作支撑
品牌就是企业的灵魂,产业的基石,团队的精神。一个知名企业的专业品牌一定有它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强项。江苏启安经过50多年的砥砺,形成了机电安装、石化储罐、外资项目等优势和强项。这些强项成为启安征战市场的“利器”。2015年,我们集团石化公司施工的朗盛(宁波)7万吨/年无机颜料项目,是公司继朗盛(常州)后的又一个中标朗盛公司的项目。朗盛公司是一家德国化工企业,而德国企业对于工程质量的严苛程度世界有名,这个项目的成功中标,正是朗盛公司对启安先前总承包施工的朗盛(常州)项目在质量、技术、安全、进度以及服务等各方面的充分肯定。针对该项目,我们采用了业内领先的WNS焊接与材料管理系统,对焊接材料、焊接施工、焊接检测进行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焊接质量管理更是从源头抓起,从焊接材料的烘烤、发放、回收,现场焊接施工环境认定,焊接工艺确定,焊接标识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使管道焊接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97%以上,令管理严苛的德商叹服。张家港保税区化工罐区工程是启安承接的又一个重大油罐项目,其中储罐焊接是一个重要技术难点。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QC小组,设立《降低储罐T型接头热裂纹一次发生率》课题,开展质量攻关。2015年8月,项目拍片5809张,返修仅154张,储罐拍片合格率高达97%。其QC课题及活动小组获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协会二等奖。今年上半年,集团科技成果《大中型石油化工工程管道安装信息化管理软件新技术研发及应用(PIMS)又获得2014-2015年度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专家鉴定认为该科技成果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型石化管道施工建造管理新技术,提高了石油化工项目管理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正是依靠这些核心技术,启安在石化储罐安装上独领。2015年5月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考察了舟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亲切慰问了工地建设者,并表示:“石油战略储备对国家意义重大。舟山储备基地已经建成,前景很好。要发挥优势,继续开发建设,为国家石油储备打好基础”。视察的舟山储备基地位于舟山岙山,其8座10万立方储油罐出自江苏启安人之手。2011年1月,启安在江苏最早成立BIM设计团队,成为业内开展研究施工行业BIM技术深入应用的施工企业,随后又专门成立了江苏启安建设集团贝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历经5年多努力,启安BIM技术开始成长成熟,在应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较大提升,形成了自己统一的规范建模标准,为公司的推广应用创建可行的标准文件。实现了服务对象由内而外延伸,服务内涵由表及内深化,由服务招投标向指导施工拓展、技术由3D向4D和5D方向发展,特别是石化管道专业BIM技术应用中尝试导入焊接管理软件,在行业内打响启安BIM设计品牌。2013年,江阴海澜财富中心工程荣获上海安装行业协会“申新杯”BIM机电安装应用创新大赛运用奖;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项目荣获上海安装行业协会“申新杯”BIM机电安装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BIM成为启安创新发展的又一核心“利器”。企业专业品牌建设之路从来都是风雨兼程的,它是多因的结果;而且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两者都涉及建筑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支持、人才力量、体制机制……从启安专业品牌建设曾经趟过的路径来看,至少有“三个支持”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1.人才支持。
首先,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企业人才观。所谓人才观,就是指企业对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使用、考核、引进等方面工作中,都受到企业人才观的影响。它对人才在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启安的人才观是“赛马不相马”,建立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所有岗位必须在实践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你有多少能耐,就给你多大舞台,能者上,庸者下。其次,积极实践人本理念。人本的内涵表现在人性思考上,就是尊重员工,满足员工需求;采取的是人本管理,就其职能而言就是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人本注重人的价值,注重内协外争效应,注重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并举。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人才录用、使用和管理办法》,设置人力资源部专司人才管理工作;鼓励和培育青年才俊茁壮成长,每年引进新大学生加盟启安,鼓励岗位成才,其中一大批人才锻炼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项目经理、部室负责人、区域经理,有的甚至进入公司高管层。目前启安拥有一级建造师96人、二级建造师170人。这是我们集团多年培养的结果,也为我们开展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铸就企业品牌既需要各级政府的大政策支持,也需要公司自身政策的支持。而且大政策支持只是一个外部环境,量身定制的企业政策才起决定作用。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完善,我们启安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直接指向科技创新和企业品牌建设。主要有《员工培训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优质工程奖励办法》等等。特别是专门建立了公司科技奖励统筹基金,对“四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组织实施推广国内先进科技成果与管理成果、研制新型的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建筑机械设备与机具、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专利技术和合理化建议成果、省级以上工法、编制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获得QC小组成果、各类交流论文等,都提出了详细的奖励细则与标准。同时,注意将科技成果奖励与员工职称申报、职务升迁、荣誉评选、工资奖金等挂钩,有效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激励作用。当前,我们计划紧紧抓住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具体措施,不断推动企业品牌建设,迎接国家“创时代”的到来。
3.文化支持。
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实现科技与品牌建设的深度融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还需要企业文化的滋养。因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一个企业没有文化支撑,员工就没有归属感,创新就缺乏原动力,品牌建设就会失去内生力。历史证明,启安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得益于企业文化建设。我们最早在业内办起报纸、建设网站、举办新春团拜会、唱响《启安之歌》,形成了启安十大核心理念。应该指出的是,在企业泛文化的当今,一些企业的文化支持外表很华美,但实质很骨感,什么“拼搏”“创新”“一流”等等,文化成为那些企业的装饰物、附庸品。事实上,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企业文化必须做到文化和经济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密切契合、共性和个性完美组织。唯如此,才能以“文”化“人”,使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获得滋养。今年元月,启安在业内第一家制订了《拜师带徒考核奖励办法》。该办法不仅明确了拜师带徒的传统形式,规定了徒弟向师傅敬酒献茶等礼仪要求,还提出了带徒的步骤、期限以及师徒双方的职责并见证备案,同时实施分等量化考核,以此充分调动师傅带徒的积极性。从数年前开始,我们还每年举办规模不等的大学生集体拜师仪式,各方面反映良好,达到了理想的人才培育效果。在新常态、治理年背景下,建筑业分化已始,建筑黄金期已过。2015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增速自2013年以来持续下滑,成为国家公布建筑业总产值数据24年最低增幅。这种断崖式下跌,充分说明了建筑市场总量下降,建筑业分化已近开始,建筑企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我们中小建筑企业又寒又栗,出现遭遇洗牌出局的危机。企业如何获得生存?这是我们每一个企业“掌舵人”必须思考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的解决之道有三:
(1)科学确立企业发展方略,保持发展决胜力。
清代有个红顶商人,叫胡雪岩,他讲过一句话,生意越来越难做,但是越难越有机会,关键看眼光,你的眼光看到哪里就做哪里生意。面对新常态,我们提出“稳中求进”。所谓“稳”,就是保持企业经营稳中有升,保持集团运作健康安全;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治理年提供的调整期、修养期,抓紧自我体检、自我保健,在发挥优势上有新进展、在市场拓展上有新突破、在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新成效;所谓“存”,就是保持生存、守护品牌。坚持这一总基调,就要落实“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营策略。“有所为”,就是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品牌优势、专业安装优势,从中寻觅商机,主动拓展市场;“有所不为”就是防止急躁冒进,饥不择食,时刻保持警醒头脑,拒绝那些全垫资、带资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项目;拒绝与失信单位的合作。
(2)抓住技术变革契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大概花了50年时间,英国才迅速崛起。任何一场技术革命一般都需要50年,第二次技术革命,美国的能源革命也是花了50年时间,美国才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无数的富豪,第二次技术革命诞生无数成功的企业。这一次互联网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技术革命。目前,互联网已经对绝大多数行业进行了革命,建筑业只是因复杂度高,对其革命较晚。但随着BIM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建筑业信息化瓶颈终将被突破,建筑业必然因互联网和BIM技术而加快变革。据此,我们将一方面继续用互联网+的思维,推进信息化建设,在行业内继续保持超前;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信息模型技术向深度拓展,抓住行业革命的到来,引进技术人才、参与行业交流、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与著名大企业相比,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制造技术上,差距都是相当大,所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进创新则是一条捷径。要舍得把财力投资于研究和创新,把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综合起来,着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们计划在石化管道专业BIM技术应用中尝试导入焊接管理软件,在行业内继续打响启安BIM设计品牌。
(3)坚持专业做精做优,继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尽管我们启安连续6年摘获江苏百强企业机电安装类冠军,但永不能自满,应当做得更靓,走得更远。因此必须对企业品牌进行精心呵护,实现品牌向名牌的蝶变,否则再强的品牌也会很快衰落,消失在汹涌澎湃的商潮之中。特别是专业安装企业只有专注在自己领域发展,以技术创新作为先导,做专做精做优,在细分领域做到领先、创新,市场前景才会不断被看好。金螳螂、江河幕墙、延华智能等专业公司风生水起,就是给予我们最好的启示。今年8月27日,启安集团应邀出席了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调研会,易军副部长对江苏启安也鼓励有加,也希望启安进一步在专业上做精做专做好。
结论
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科研管理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从2009年转型发展,2014年正式成立科技处,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卫计委等项目百余项,获“全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文试图分析科研服务做法及目前取得的成绩,探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以此能够为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增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分析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高校多年的发展历程已使普通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若完全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研管理方式,显然是不能完全匹配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管理理念陈旧、体制落后,[1]科研定位存在偏差,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2]管理目标认识模糊且投入不够、科技资源不足且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与市场严重脱离,[3]未能很好建立人本化科研管理机制[4]等等。我院从2009年由江苏职工医科大学与江苏省中医学校、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卫生人才培训中心五家单位合并转型而来,具有普通高职院校发展的典型特征。转型之后,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一直依托教研督导室,直到2013年,学院发文正式成立科技处。此时,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科研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并且和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数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我院科研成果数量以及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数日渐增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从科研管理制度方法上看,规章制度不健全,与各系部沟通反馈渠道不顺畅,多头管理明显,分工不明确;从科研项目申报与过程管理上看,没有建立科研系统管理平台,依然利用人工和电子表格相结合的方式,科技处在项目申报时更多起着“材料投递二传手”角色,技术含量低;从科研成果转化上看,“重立项,轻管理,轻转化”的问题在高校,尤其是一般高职院校屡见不鲜,我院也应是重点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地方经济,进一步带动学生就业。较大的科研管理压力迫使学院亟需探寻一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服务模式的道路,只有不断更新科研管理理念,转变科研管理服务方式,方能更好解决当前存在问题,同时也为我院科研工作稳扎根基,扩大学院影响力而奠定基础。
2提升科研管理对策分析
阻碍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向服务主导型科研管理转型尚未完成,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科研资源不能有效管理和利用。尤其在服务主导型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了解科研人员在科研进行中遇到的问题,来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更细节化、人性化的修改。[5]为切实解决存在现实问题,学院提出N+1科研服务模式。所谓“N+1”科研管理服务模式,是指服务形式呈现多元化,而科研管理目的具有唯一性,即切实提升科研管理效率。科研管理目的,主要是围绕科研项目而开展、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同时提高竞争力,这也是科研管理工作核心所在,即目的的唯一性。服务本身贯彻的是一种为人的理念,服务形式易于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即服务形式多元化。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理顺科研管理制度,更好地为教工服务,我们推出了多效举措:首先建章立制,制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科技手册,内容涵盖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等四个大模块,做到教师人手一册,对于科研工作的疑问,方便可查;明确各二级学院分管科研的院长及科研秘书,与各系部之间联系更为畅通便捷;在尚无科研管理系统的情况下,调研多家单位,为了科研经费能够用之得当,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创建了科研经费使用卡,确保经费报销记录清晰,双保险有据可查;为规范诚信学术氛围及挖掘专利需要,制定论文审核备案表。每年度组织开展院级科研项目申报,一来可以为申报高级别项目打下研究基础,二来可以将工作中的工作当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项目化,鼓励全院教师参与科研的背景下,重点培育优秀青年教师投身科研;与此同时,与附属医院加强紧密合作,院级科研项目面向医院招标,医院申报积极性亦十分高涨,增加教科研协作;服务区域地方经济,依托健康科技产业园,与学院所在浦口区政府合作紧密,多项具有区域特色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当中。
3取得成绩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围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同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研究十分重要,学院也设有专门的高教研究所负责教学研究工作。但与此同时,不能因其固有的人才培养使命而过于标签化,在国家级大项目上的攻关,我们也会结合自身行业科研优势,尝试新突破。事实证明,这不仅没有耽误“主业”,反而会成为学院发展的重大新亮点。科研管理服务可以有很多模式,但归根结底,其宗旨不是干预,而是导向;顺应学科、人才发展的方向,为其搭建桥梁、扫清障碍,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应用型人才也需要素质培养,专业性人才可能也会从事不同的方向,学院的主体——师生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思路、有实力,才可能实现科研新的突破创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专业实力的竞争,更是顺应发展综合实力的竞争,这才是真正的核心软实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与此同时,科研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服务,更要向高层次科研管理转变,正如有些学者所言,要构建一流高职院,就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提升科研管理人员英语水平、法律知识,如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保障。[6]经过近两年不断地开拓创新,学院科研项目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与飞跃——接连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等。学院科技处曾在2014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上获优秀组织奖,在2015年底申报江苏省教科研系统先进集体评选活动中,获“全省普通高校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科技处编辑部《中国肿瘤外科杂志》入选第八届江苏省科技期刊金马奖。一次次成绩的取得,正是对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肯定与认可。除此之外,科技处牵头学院健康科技产业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
4前景展望
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成绩,但同时存在问题;已有科研项目多,但转化成果少;科研成果多,标志性成果少;如何加大成果转化率及具有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作为科研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形成标志性科研成果[7]尤为重要,学院正逐步搭建科研团队,努力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使影响力走出去,与市场对接更为紧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发明专利,思考实现转化,凝练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学院特色标志性科研成果,增强学院科技核心竞争力,将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郭萌.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6):573.
[2]朱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9-11.
[3]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探析[J].商业时代,2008(1):57-58.
[4]邹丽阳.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J].职业与教育,2014(8):29-30.
[5]杨威,尚海茹,甘强.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与效率提升[J].工业经济论坛,2017.4(1):112-113.
[6]张小兰,韩薇,吴咏梅,刘华翔.“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浅谈[J],科技风,2017(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