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研究

我国铁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铁路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新技术、新设备大量使用,要求干部职工必须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设备,这就对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培训工作是提高铁路干部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效果评估是干部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评估分析是干部培训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步骤,也是干部培训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但是目前干部培训工作往往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忽略了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地考察、跟踪和改进。本文着重对干部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一、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北京铁路局属的一个培训机构,承担着北京局的职工培训和干部培训任务。干部培训的基本任务是运输系统关键岗位干部和经营管理系统干部岗位培训、适应性岗位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按照相关要求,每次培训班我们都进行效果评估,由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个步骤来完成。这种形式的效果评估,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效果评估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目前,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培训班的承办单位,受主办单位委托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评估工作,比如培训后的考试、组织学员座谈会、填写培训征求意见表,但这些评估工作大多是不成体系的,缺乏配套制度,主动评估的少,被动评估的多,评估工作还有“走过场”的现象。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评估结果的转化运用。

(二)评估要素缺乏科学性,评估方法单一

目前,我们使用的培训评估手段,只是培训前的调研、培训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培训后的考试考核等形式,被评估对象很容易受到评估环境、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客观因素影响,在评估过程中,打“环境分”、“感情分”,重点评估要素不突出,对行为和结果的测评较少,导致评估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培训效果,使培训评估工作大打折扣,评估效果不明显。

(三)没有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效果的好坏,培训学员素质提高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衡量我们培训工作的唯一尺度,而效果评估则是测量培训效果的最有力的工具。我们承办的培训班由于周期短、班次多,测评统计分析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导致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培训评估的统计分析中,大量数据由人工进行表格统计;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即使承办单位在每次培训过程中组织学员针对教学设置、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组织召开座谈会,填写《培训班学员过程评估调查表》,但由于评估方法单一,主办单位没有直接参与效果评估,评估的目的和效果难以保证,致使评估标准片面。

二、干部培训效果评估具体实施

培训评估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它主要是调查收集参培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培训结束后,态度行为的变化是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以及培训对组织的整体绩效的提高和培训需求的满足。培训评估包括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指改进培训过程的评估,它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距离的比较,有效地促进被评对象不断达到预定目标,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事后评估有助于保证培训项目组织合理且运行顺利,参培学员能够学习并对培训项目满意。

下面以2012年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例,培训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评估,采用的评估方式是参培学员填写机读评估卡,我们对评估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分析方法

1.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1)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培训评估采用不记名填涂机读卡方式评价,评估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评估”、“课程设置评估”、“培训组织评估”三类评价指标。其中“教师教学评估”又分为“专业理论”、“授课技巧”、“联系实际”、“教材讲义”四项评价指标。“课程设置评估”设“课程设置”一项评价指标。“培训组织评估”分为“总体评价”、“方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住宿条件”、“餐饮服务”六项评价指标。

(2)定性评估指标体系

定性指标体系为学员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培训组织、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2.分析方法

(1)定量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指标采用四级制分类,分为“好”(必要)、“较好”(教必要)、“一般”、“差”(没必要)四个等级,各级权重分配按照等差法,分别对应100、75、50、0四个分值,并按照如下计算公式计算出各项评估指标得分和培训班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各分项评估指标得分=“好”(必要)比重*100+“较好”(教必要)比重*75+“一般”比重*50+“差”(没必要)比重*0

教师授课得分=(专业理论得分+授课技巧得分+联系实际得分+教材讲义得分)/4

教师教学平均分=(第一位教师得分+第二位教师得分+第三位教师得分+¨¨+第n位教师得分)/n

课程设置平均分=(第一门课程得分+第二门课程得分+第三门课程得分+¨¨+第n门课程得分)/n

培训组织平均分=(方案设计得分+教学组织得分+教学环境得分+住宿条件得分+餐饮服务得分)/5

培训班得分=(教师教学得分+课程设置平均分+培训组织平均分)/3

(2)定性评估指标分析方法

定性指标以《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评估测评表》(承办部门制表)中“意见”或“建议”专栏和培训班座谈会学员意见、建议,进行原生态展现。

(二)总体评价情况

2012年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第一期,培训时间2012年9月9日至15日,主办单位原铁道部建设司,培训地点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60位学员参加教学评估,评估总得分94.10

(三)各分项定量评价情况

1.教师教学评估结果

(1)教师教学评估得分

(2)教师教学评估折线图

2.课程设置评估结果

(1)课程设置评估得分

(2)课程设置评估百分比图

3.培训组织评估结果

(四)定性评价情况

通过评估测评表“意见或建议”专栏和评估座谈会,学员对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培训时间紧,课程设置较多,培训期间可以增加文体活动,增进学员间了解(3条)

2.结合南北方饮食差异,饭菜花样品种应增加(6条)

3.建议安排参观考察环节(8条)

三、培训效果评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培训评估分析是干部培训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步骤,也是干部培训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评估结果是培训机构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提升培训工作质量。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授课教师的评估、对学员的评估、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对教学资源的评估。评估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在培训班的管理上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定性评估。

一是反应层评估。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或培训结束时,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干培科带班班主任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会、发放测评表的形式调查了解学员参加培训的总体感受,征求授课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意见。第一,征求学员意见。首先,班主任在每次培训班结束前一天,根据参培学员的地域,年龄特点,确定参加座谈会的学员代表,组织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征求学员代表对培训班的教学设置、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填写《培训班学员过程评估调查表》。最后我们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对能及时改进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向责任部门反馈,各自进行整改;第二,征求授课老师反馈。在培训班开始后的适当时机,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与授课教师进行个别沟通,针对总体培训计划,围绕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课堂反应进行评价,填写《培训班授课教师过程评估调查表》并听取改进完善建议,综合分析,并能及时改进的立即进行整改。

二是学习层评估。即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常常采用考试形式进行,也可采取心得体会形式来体现。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路局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等,按照主办部门要求,培训结束后利用路局干部培训考试系统组织上机考试,如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员比例较高,分析具体原因,并在采取相应的延期补强措施后再行结业。

三是行为层评估。通过培训前后受训者的行为表现判断培训效果,通常由受训者的上级或同事做出评价。如: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在组织路局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结束一个月内,干培科向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发放《培训班培训效果评估调查表》,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将调查表发给学员直接主管和工作关系密切的至少两名同事填写,发放调查表50份,收回35份。收回后通过及时整理,形成该培训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估意见,提供给人事部门和主办单位,作为下次同类培训班的改进依据。另外,加强与送培单位沟通,采取发放效果评估调查表、电话回访、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及时追踪培训效果。又如: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前,部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专程前来组织学员270人,填写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评估测评表,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培训组织进行评估,测评表填写完后由铁道部人才服务中心带回,利用机读卡形式定量分析评估调查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任课老师。

四是结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新的培训目标、任务和方法等,从而更好的完成下一次培训。通常对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运用较多,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运用较少,但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对培训质量的反映最有效,需要延时进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忽略。

参考文献

[1]李丹,赵慧.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4).

[2]滕清安,郭植冰.培训效果评估的三种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09(09).

[3]赵步同,谢学保.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职称评价 满意度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2-02

一、前言

一直以来,高校职称评审都是高校人事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通过职称评审中的标准设置,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发展,最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一直在积极探索最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发展目标的职称评价体制。我们希望通过调研广大教师群体对学校现行的职称评价机制的满意度,分析当前形势下学校职称评价体制的合理性,分析收集教师群体对职称评价体制的意见建议,借以提出改善现有职称评价体制的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设计

调查对象:浙江大学现有创新师资队伍3500多人,其中副高及以下职称教师约2000人,占比57.1%,其中工学部及信息学部约有专任教师1400人,是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

调查目的:本文通过对职称评审的主要参与者,即待晋升职称的讲师、副高以及新近晋升职称的正高展开调研,了解他们对现有职称评价的评价和建议。

调查方法:本文所采取的调查方法为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问卷法,以书面的形式提出35个研究问题,在掌握大量材料后,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校职称评审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探索,浙江大学分别于2012年及2015年出台了《浙江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浙江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调整事项》,基本形成了岗位设置明确,评审程序清晰的一套评审体系。学校实行定岗策略,每年给予每个学科一定的教授、副教授岗位。

学校申请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分为六个部分:(1)资格条件;(2)教学要求;(3)科研成果及奖励要求;(4)科研项目要求;(5)社会服务要求;(6)院系/学部自定义要求。

四、调查内容分析

人员现状分布: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全部参与调研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男女比为79.3:20.7,职称分布情况为正高:副高:中级=13.8:69:17.2。

五、满意度分析

(1)透明度、公开性。75.9%的老师表示对学校的职称评价体系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证明学校职称晋升相关政策的透明度较高,相关政策宣传比较到位。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没一位认为学校职称评价体制在公开性、透明度方面做得较差,62.1%的认为非常好或比较好。

(2)程序合理性。学校现有的职称评审程序为: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任职条件修订、学院中评委调整以及通讯评审专家库更新。2.申报工作。由申请人提交申请表,并提供教学、论文、专利、项目、获奖、资格审核等相应证明。3.通讯评审。由学校或学部负责将申请者材料送给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水平评价,然后,由学校或学部收集评价意见,并隐名返回给院系。4.会议评审。学院中评委参照通讯评审意见,并根据学院当年度的定岗额度确定推荐人选,由学部高评委确定副高晋升人选及正高晋升推荐人选,最终由学校职称评审领导小组评审确定通过人选。5.公示发文。

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对与评审程序的评价情况如图(1)所示。

在所有的程序中,最需修订的环节如图2,任职条件修订、送审及个人申报环节排名前三。

(3)评价指标合理性。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58.6%的教师认为现有的评价体系比较合理,79.3%的人认为评审专家组的成员组成比较合理或很合理。其中,对于一些资格审核类项目,大部分人认为要求比较合理或很合理,具体如图(3)。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学生;听评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48-02

教师听评课活动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观念,点出优点,指出不足,提供改进策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可否认,教师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与主要参与者,也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到另外一个不可以忽视的人群――学生。

1学生角色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1]。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即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受体,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所在和最终目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结学院近几年开展的教师听评课活动经验,我们发现在教师听评课活动中学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教师听评课活动的开展过程

教师听评课是学院对听评课制度的坚持执行,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能有效促进其成长。听评课制度包括听课、观摩评课、参与评课、被听课、被评课等内容,如下图1.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调控技巧、总体印象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2]

听评课制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研室、教学团队的环境,创造条件,寻找最佳的新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中,结合其他教学制度进行细节把握,形成教学团队共同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有效解决新教师工作伊始出现的问题,不断培养其发展意识,促进成长,保障学院整体教学质量。[4]

3学生在教师听评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听评课中除了同行教师以及专家的指导建议与意见外,还需要学生这一课堂主体的反馈与评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优点,有效进行全面改进。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点:

3.1课堂互动与课堂教学效果体现。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成教学活动的人(即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传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5]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开展的有效形式。课堂表现是教师听评课活动的教师的主要表现,教师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向专家或同行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技能,是其他教师听课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评课的基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反映出优势与不足。

同样,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对学生用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从观察与调查两方面来了解学生对这堂课教学的成效反馈,是听课教师从课堂中获得的主要信息与评价来源。

3.2交流。

随着网络发展多样化,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网络课堂是由学校提供平台,教师在上面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布置课后作业、进行问题交流讨论,是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的一个主要平台,也可称为是“第二课堂”。

课后交流被教师应用于被听课之前、被评课之后,被评课之后是关键。教师上课之前通过网络课堂公布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好课程预习工作,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在被评课之后,授课教师结合其他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与建议,考虑新的思路,酝酿与实施新的策略,然后通过课后交流,在教室里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在平台上,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特别是部分不喜欢当面交流的学生展开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建议。同样,各种课堂外的继续教学方式如讨论题、思考题也通过天空教室或者课程网站的课后交流这一环节来开展。

3.3教材评价。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一本适合授课对象的教材,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效授予是十分有效的。教材是专家或同行教师对被听课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授课教师对教材选择的实用性和适合性,以及课堂授课过程中,对教材的运用能力与表现来评价教师,也是反映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把握情况。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是教师在专家或同行教师教材评价之外的主要信息来源,主要通过教师当面交流与发放教材评价表进行,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对教材选择的适合性以及运用的有效度。

3.4信息反馈与评教。

教学信息反馈是每周学生对教师上课信息的课堂表现通过文字叙述表达出来,经教务处收集、汇总分类发送至各教师所在学院,最后到教师,这是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上课效果的有效、及时地细节评价以及对他们需要待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意见。任课老师可以针对反馈信息提出解释,在下次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效地做到一次课一次反馈与沟通,保障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在听评课活动中,教师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做好备课准备,在被评课环节结束后,可以根据教师建议和意见结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做出有效的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评教是学生总结教师在对该门课程一学期授课的总体情况、效果,而做出的最终的量化的评价,是教师听评课活动评价的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之一。

4结语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重心不是教而是学,听评课不仅要听评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来评判、引导教师的教学 。在教师听评课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反应与收获更要学生的作用,以及他们在听评课活动中的的收获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玉条.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newsInfo.aspx?pkId=65699.2009.11

[2]陈晨,钱成敏,马洪君.听评课制度与新教师成长[J].科教导刊,2010(11)

[3]陈晨,马洪君l杨华,吴建秋. 听评课制度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J].时代教育,2012.09

[4]陈晨,钱成敏,马洪君.听评课制度与新教师成长[J]. .科教导刊,2010(11)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教研 观摩活动 成效

一年一度的园内教师展示课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展示的主题是“新《纲要》在我的教育中”,每一个参加活动展示的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和教学活动安排,结合自己的特长,认真地选择恰当的教材,设计活动环节,准备教学具等,不同的活动充分展示了不同的教师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技能,当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我想,在随后的活动中除了对展示活动中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展示活动,找出教师们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帮助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接下来的研讨活动令我大失所望,参加研讨的老师很少(基本上没有)自愿发言,就算点名发言,也显得很勉强,并且在对活动的评价中,基本上都是赞美之辞,即使提出活动中的那么一两点不足,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对通过活动组织体现或暴露出的教师理念陈旧活动、环节设计松散、活动过程中的教育机智不足等较严重的问题避而不谈,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自己作了重点反馈。看到大家不以为然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次教研活动,引起了我的深思。园内互相观摩活动是幼儿园常用的教研形式,一般情况,都会在观摩活动结束后,组织观摩活动的教师针对活动的组织开展研讨、评价活动,就本质而言,活动观摩后的研讨活动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观摩活动的教师进一步明晰选择、设计活动的理念,深入了解活动组织者对活动环节设计的意图,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被观摩者也可从研讨活动中,从“当局者迷”的状态中走出,从大家发言中得到启发,打开思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环节设计、活动组织,寻找自己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只重视对活动的组织,忽略活动后的反思与评价,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对此次教研活动作了仔细分析认真反思,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观摩活动时无目的,以致出现走神、聊天、精力不集中等现象。我认为,这是教师没有把观摩活动当成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来看,只是把观摩活动当作任务来完成。二是教师在研讨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研讨中教师的发言缺乏条理性,显得较凌乱,没有主题。三是教师之间没有正确地对待研讨活动,总是认为应该提优点并且只提优点,如果提出活动中的不足就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研讨时教师不愿积极主动发言,或者对所观摩的活动中的问题避而不谈。

找到了原因,我们对观摩活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纲要》中关于“评价”的内容,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研讨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地观摩活动,运用《纲要》的指导思想来看待活动,分析教师的组织与幼儿的参与,站在共同提高的立场上,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不但不会影响同事关系,而且还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第二,增加了组织活动者“说课”环节。此环节的主要内容是让活动组织者对活动的选材依据、设计流程乃至活动组织过程中自己重要的做法等进行阐明,主要目的是让活动组织者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找到自己在实际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组织过程中根据活动情况随机应变的环节并加以分析;同时,让活动观摩者能进一步了解该活动的设计理念和思路。第三,改变原有的观摩活动中只记活动流程的记录方式,提出观摩活动中“左右手栏”的记录方式。所谓“左右手栏”是指在观摩活动中,教师将听课笔记一分为二,左边记录活动的流程和开展情况,右边则用来记录自己对活动环节设计、组织和教师、幼儿行为的看法、意见或建议,这样,在研讨活动中,让教师的发言有了针对性和依据。第四,在研讨活动中,提出“两点评课法”。所谓“两点评课法”,就是指观摩活动的教师参加研讨时,在肯定活动的设计、组织等的基础上,提出两点自己对所观摩活动的不同看法或意见并说明理由,尽量与前面的教师说的不相同。两点评课法的提出,一方面作为研讨活动的具体要求,让研讨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不提意见或建议的方式维护人际关系的状况,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因为必须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就促使教师在观摩活动时的认真看,仔细想。

这些举措,我们一一通过日常教研活动进行演练,让每一位教师对每一个环节都从反感到接爱,最后熟悉环节的要求和操作。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论文摘要] 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望及办学前景。本文就现在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籍此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 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定和考核。有的领导把取得教师评价的结果看成教师评价工作的结束。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反馈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而作为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仅看作奖金分配及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因此因为受利益驱动,部分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而走歪门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评价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经常依靠办公室、教室外边的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缺乏正确、准确、客观全面而又有效的标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教师的参与。评价时当事人也就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没有在场,反馈信息时也过于笼统,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评价,教师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强项在哪里。

(四)缺乏建设性意见。有的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只是提出批评意见,而不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评价过后也不召开教师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把教师评价看成一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评价制度及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 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正确的依据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预期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学生群体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以上几项评价依据中,尤以师德和教学能力为重。

三、 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表。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也可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 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一)正确的导向。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励功能。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三)鉴定功能。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

(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评价活动。

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专业发展;历史教育;实习;多元综合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035-06

教育实习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沟通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也沟通了大学课堂与中学讲台。有鉴于此,学术界重视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就教育实习的理念、模式、内容、评价体系等问题做了广泛的探讨,以期推进教育实习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其中,关于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研究也不少。纵观近二十年来关于高师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其侧重点在于对评价指标维度及权重的探讨,意在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们开展实习定量评价无疑大有裨益。但笔者认为,由于大多数研究没有跳出以评定当前“技能”等级为取向的窠臼,使得教育实习评价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教育实习的评价而言,明确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是确定当前已具备的技能的等级,还是引导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教育实习作为教师专业持续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终极取向无疑是引导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是教育评价的根本追求,是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规定

教育评价即是对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它所追求的目标不应当仅仅是对当前状况的说明以及确定相应的成就等级,而应当是引导面向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正如美国研究教育评价的著名学者斯塔费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也就是说,评价不是要证明当前怎么样,而是要实现“改进”。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评价问题时就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里,我们看到“纲要”为教育评价改革所指明的方向即是“发展”――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即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作为教师专业化重要一步的教育实习,其评价的价值追求也只能是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从选择师范院校开始,直至职业生涯结束。在此过程中,教育实习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笼统地说,通过教育实习要完成从大学生向中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仔细审视这个转换过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美国学者傅乐所言的“三个关注”的发展转换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这种复杂性。他提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要经过三个转换:从关注自我(Concern for self)到关注作为教师的自己(Concern about self as a Teacher)再到关注学生(Concern for Pupils)。其中,从关注作为教师的自己到关注学生的转换是比较难的,它要求教师努力从掩饰自己的不足转变到能够认识自己的感受、长处与限制。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要完成从关注自我向关注作为教师的自己的转换,并逐渐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此,实习老师应该通过教育实习为专业发展做好三方面准备:一是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二是感受并获得积极的专业情感体验(澳大利亚的实习实践被定名为“专业体验”,意即在突出实习生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后体验到“真实的震撼”,而积极的专业体验能带给教师更持久的专业发展动力);三是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这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教育实习评价在检查基本技能掌握水平的同时,更应重视职业情感和反思成效。如果这个评价的价值取向只是静态地确定学生目前技能水平的等级,那它不唯不能保证前述转换目标的实现,还可能助长教育实习的急功近利;唯有立足于动态的、发展的教育实习评价取向才能真正观照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历史教师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如果不能表现出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就可能会让人错误地认为谁都可以胜任历史课程的教学――无论其专业背景是什么,因为有人误认为历史课就是讲讲故事,背背时间、地点、人物、意义而已。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赫尔巴特说:“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而假如历史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青年历史教师应当负起大部分的责任。”赫尔巴特在赋予历史以“人类教师”这样高的地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历史中所潜藏的丰赡智慧让其无愧于人类的老师,它教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引导学生体会、汲取历史智慧正是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能教出历史智慧的老师才是真正专业化的历史教师。教育实习要为实习生成长为能教出历史智慧的历史教师做准备,而评价理应在其中起好调节、激励作用。

二、“专业发展”视野下当前历史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专业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历史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考核限于试教试作,部分内容在评价中被边缘化

一般而言,高校对教育实习的内容规定是比较全面的,除完成听课、授课、评课及班主任工作这些传统的实习任务外,还要求记实习日志,写教育教学反思,开展教育调研,尤其是要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的专业发展确定方向。这样的规定基本称得上尽善尽美。然而,教育实习评价和这一规定却有些出入。事实上,大多数实习单位只将课堂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纳入评价体系中。学校下发的实习成绩评价表通常只有两张:分别是考察历史教学技能的试教评作表和考察班主任T作能力的试作评价表。尽管这两张评价表上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可能都比较精细,但毕竟只能评价实习生的试教和试作表现,其他实习任务在评价中被边缘化了。相应地,这些被边缘化的任务在实习过程中变成软要求,进而被一些实习生或束之高阁,或应付了事。

(二)突出“量化”、“定等”,但又难以保证其客观性

评价本应是在定量的测量与定性的分析相结合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教育实习评价基本呈“量化”一边倒之势。这主要表现为实习生最后见到的就是一个分数或等级,而这个分数或等级所代表的含义却不甚了了――不能从分数或等级中明了自己有哪些优势可以作为未来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哪些不足是需要弥补或规避的。实际上,同一个分数或等级对于不同的实习生来讲,意义并不相同。

众所周知,凡是通过量化考核方式确定等级都必须保证客观、公正、合理,这样的结果才具说服力,而实际上教育实习中的量化考核很难做到这些。

首先,等级确定要依据某些评价指标,而很多指标都是难以客观量化的。如实习生一共上了几

节课可以量化,上课的实际效果却很难量化。虽然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出客观指标,但在操作层面上仍难以客观执行,如类似下面的“备课”等级指标:

优――分析、组织教材能力较强,制定教学目的明确、恰当;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教案质量较高。

良――分析、组织教材有一定的能力;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教案质量尚高。

中――分析组织教材能力一般;编写教案符合要求。

及格――分析组织教材能力较差,编写教案勉强符合要求。

不及格――在教师指导下不太会分析组织教材;编写教案有太大的困难。

粗一看指标层次很清楚,但细推敲,类似于“较强”、“较高”、“一定”、“一般”、“尚高”、“勉强符合”这样的词语实际上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依据这些指标所确定的等级自然说不上有多客观。此外,有关实习态度、教育调查、实习日志等内容的评价更是难以量化。事实上,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实习评价指标都存在难以客观量化的问题。

其次,由评价指标的难以量化进而衍生出了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主观随意性问题。指导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实习时,往往依据两点:一是自己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二是自己对某个实习生的总体印象。评价指标的弹性太大不足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教师的总体印象则因受制于教师全方位深度参与实习的时间、精力及个人好恶情感而更具有主观色彩。

有人统计,曾有指导教师将实习成绩评定为优等的比例高达80%。这样的成绩评定虽然取悦了多数学生,但却有失公允。为此,有些学校通过限定优秀比例来解决该问题,如笔者所在单位即规定教育实习成绩中,双优(试教和试作均为优)不能超过20%,单优不能超过60%。这样的规定虽可以让指导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适度斟酌,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基于客观性有限的指标量化而定的成绩等级,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促进意义是有限的。

(三)实习评价重点关注知识的准确流畅与师范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实质上是以“胜任”取代“发展”,从而弱化了实习的教育意义

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实际上只是考察实习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胜任”教师职业。它所鼓励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所传递的潜台词是“只要掌握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就能有效地工作”。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胜任”教育淹没了“发展”教育。通过实习训练,我们可能造就很多技能娴熟的“匠人”,而不是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知识和技能是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还取决于教师(准教师)“对学生、对自己、对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以及他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批判反思能力”。

历史实习教师既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历史、传承文明的教育者,更是一个成长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实习生一方面要通过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弥补知识缺陷,从而能“胜任”历史教师这一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大都立足于这种“胜任”层面。然而,另一方面,对专业发展具有更重要价值的是实习生的自我教育。实习生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主动感知领悟具体教育情景、自我反思检省教育行为、自我澄清建构教育观念、独立探究思考教育问题。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实习生积极主动将外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追求、以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过程。自我教育的实现无疑会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不过,如果实习评价没有纳入自我教育这一内容,则许多学生就可能未意识到其价值。

(四)试教评价表各学科通用,不能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特点

这个问题在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就研究领域来说,人们试图构建出一个在指标和权重上都更合理的各学科普适的评价体系,基本没有针对具体学科的体系构建;在实践中,一般学校都有一个各学科通用的统一的评价表。但实际上,各学科教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通用评价表只能评价教学中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无法考核课堂上那些与学科特点融为一体的特色因素。就历史教学而言,最有魅力的地方即在于:点线面有机结合呈现历史过程、恰如其分揭示历史的纵横联系、史料运用匠心独具(史料选择精当、观点切中肯綮、运用方式科学)、历史分析独具纵深感和启发性、情感触发平实但深刻。而这些因素在笔者所接触到的评价表中基本难觅踪迹。这样的评价表对于促进专业发展作用自然有限。

三、历史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出发,确定教育实习评价的层次

早在1966年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所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已确定了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的地位。专门化的职业地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发展的专门知识、技能、情感。当实习生站上讲台时,即已意味着他必须努力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为使教育实习评价有效地促进实习生向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教育实习评价应同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评价现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侧重于教育教学技巧熟练程度;第二层次是评价实习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水平,包括对新角色和具体内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要求实习生通过反思、研究,构建起自己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第三个层次是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侧重于评价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认同和热爱情感,以及与此相应的责任意识。

在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关注的是当下的“胜任”,技能技巧娴熟者有望成为优秀的“匠人”;加上后两个层次后,关注的就是“发展”,是在实习生心中埋下通过持续专业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种子。

(二)历史教育实习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兼顾定量与定性。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用量化成绩来体现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认为只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就万事大吉了,则意义不大。我们建议指导教师在依据多方意见及评价指标给出量化成绩的同时,还能同时提供定性的分析描述供学生的专业发展参考。定性描述最好能够围绕该实习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优势、不足、未来发展建议三方面展开。当然,对指导老师来说,要提供这样的分析描述,具有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行。

下述是笔者在实习指导中提供给某实习生的一个评价分析,现录于此,供参考:

实习生:×××

实习成绩:试教:优试作:良

分析与建议:

优势:(1)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吐字清晰流畅,情感饱满;(2)重视对知识结构的揭示,能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较好地将内容组织成结构严谨的整体;(3)读了很多书,知识积累不错,因此,教学内容的展开显得游刃有余;(4)重视以历史的细节感染学生,激发兴趣。以上优点请继续发扬。

不足:(1)补充材料的选择有点泛而不精,有堆积之嫌;(2)历史分析有些拘泥于教材观点,缺乏有深度的独特的分析,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关注学生的学不够。

发展建议:在将来的专业发展中能否真正优秀,取决于四因素:一是知识积累是否足够广博――建议继续多读好书,重点阅读专业著作,同时其他方面的书也读一些。二是能否敏感地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建议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有教育家说过,从来不反思的老师,一辈子

都只能做个教书匠;若坚持反思三年,即可能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三是心里是否总是装着学生――建议每次备课都设身处地想想学生的学习,思考你的教学准备符合学生实际吗、学生愿意听吗、学生学后会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存在什么疑惑。四是怀着敬畏之情感教历史。你在本次实习中已有出色表现,但希望你将来在上述四个方面更进一步。

当然,这个评价有诸多不足,但与仅仅提供分数或等级相比,对实习生的专业发展应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兼顾现状与潜力。现状是对现在效果及此前努力结果的描述,但评价的发展功能却是指向未来的。建议指导教师在描述现状的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细观察及日常交流,帮助学生找到其发展潜力,并评价其潜力。所给出的评价成绩既体现当前的表现,同时也要反映发展的可能水平。

兼顾一般技能与历史学科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技能指的就是学校下发的实习评价表中所列出的各学科实习生都需达到的要求,它因为要兼顾各学科,因此往往比较空洞,缺乏针对性。考虑到各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建议在依据学校的实习评价表对一般技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要求予以补充。

(三)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上走综合多元之路

评价内容上要突破“试教”、“试作”两部分的局限,将凡是有利于实习生专业发展的内容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上提倡综合多元化。具体的改革建议参见下表:

高师历史教育实习综合评价表:

该评价表除关注基本技能外,还特别通过突出职业信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引导学生在历史教育实习中将目光从完成当下任务移向追求未来的持续发展。此外,有关上述表格,还有三点需说明:

第一,六个评价项目的权重分配上,建议职业信念、试教、反思能力各占20%,因为这三项既体现当前学生在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水平,又与将来的职业发展联系极为密切;研究能力占15%――虽然教学研究能力对任何一个历史老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对于刚踏上讲台的实习生来说,这个要求还是显得偏难;试作占15%,班主任工作当然很重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一般不会让实习生独当一面开展班主任工作,因此,绝大多数实习生的试作工作大同小异,没有根本差别;合作精神占10%。

第二,评价方式中的定量评价应本着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原则,综合采纳多方意见。在大学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实习中的前提下,建议在权重分配上,大学和中学的指导教师各占35%,同组同学评价占20%,本人的评价占10%。实习班级学生的意见列作为重要参考。建议在定量评分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实习结束时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建设性的评价报告。

第三,应特别重视评价依据中的认识层面的内容,这在以前的评价中常常被忽视,但它对于说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潜力特别有说服力。

(四)评价改革还需关注反馈环节

据笔者所知,实习成绩一般不公布,多数学生要等到毕业时才正式知道自己的实习成绩。也就是说,实习评价几乎没有反馈环节,这使得教育实习评价失去了激励和发展功能。

教育实习评价不仅要有反馈环节,而且还要讲究反馈的科学性。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及时反馈。实习结束后的一周内就应组织学生总结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以便学生有效地将评价结果与自己的实习表现联系起来,再次反省检视实习,明确努力方向。如果我们数周乃至数月后才告知学生成绩,那时,实习的记忆已渐趋淡忘,那么,对许多学生而言,成绩就仅仅是一个数字或一个等级,没有了其他意义。二是在反馈时淡化等级,突出定性评价。建议由中学合作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根据前表中的内容,通过讨论协商形成对每个实习生的实习反馈报告,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出其长处和不足,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评价用语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的激励性语言为主,并克服公式化的“八股”文,突出针对性。三是允许学生就评价结果提出异议。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学生有权对评价结果提出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应理性看待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平等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如果学生提出的意见正确而已做的评价有不当之处,通过适当的程序,也可对评价做适当调整,使评价更符合实际,并显示出评价的公开与公正。这将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实习评价没有可资借鉴的客观标准答案,而且,教育实习本质上也不是一种考试,因此,与其不厌其烦地构建在实践中很难客观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如换一种思路,以质性评价为主,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式,为学生实现“实践――反思发展――再实践――再反思发展”的专业发展进路提供参照,助推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免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杨秀玉,实习教师的关注研究及其对教师教育实习的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09(6):20-24

[3]吴琳玉,谌启标,从教育实习到专业体验: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改革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37-39

[4]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23

[5]李月琴,中学历史教育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

[6]邹迟,高师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96(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