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1.引言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个体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_1]。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如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重要作用。自2001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起,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等服务组织和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远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经费的短缺和环境的落后,其心理素质教育的状况一直令人堪忧。在农村中小学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4.3%的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组织或机构,近91.5%的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建立起来的为数不多的专门组织或机构也大都形同虚设[2]。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村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3%,有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约占15%,有心理问题的高中生则高达25%。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相当不乐观,亟需有效实用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从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研究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体育教学可以用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1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有重叠

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性任务,即有意识地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养成乐观进取、自信自律、不畏艰险、友善乐群的健全人格;二是积极适应和防止性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许多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两个维度的目标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中的主要领域目标之一。

2.2体育教学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三个维度,共22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组织系统。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eiss(1991)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和锻炼有助于参加者自我观念、自尊心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品质的提升。Etnieretal(1997)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与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兰自力和刘英杰(2002)的研究显示,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2.3运动技能的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心理学家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互相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训练项目,该阶段需要参加者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二是分解阶段,即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动作,逐步尝试、学习;三是整合阶段,即把分解的动作联成整体,形成固定程序化的反应系统,这个阶段尤其要求参加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四是自动化阶段,即通过长期的锻炼将一长串的动作联合成一个熟练的整体并固定下来,长期锻炼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参加者意志顽强、自信心足、成就动机高、情绪愉快而稳定等。掌握运动技能的四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各阶段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以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完善个体心理品质的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三方面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3.1体育教学组织的活动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

根据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可知,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最重要的方面。纵观各种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体育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实施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之外,其它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受到自身课程特点的限制,如语文、数学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因其本身课程量和课程内容的限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但其能够用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相对体育课程而言比较少,且灵活性差。

3.2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热身游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选择热身游戏可以结合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不同的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完善功能,如长跑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形式多样的比赛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如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其它学科所欠缺的,也是其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途径保证。

3.3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

体验性原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之后的体验感受和分享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至关重要。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考试压力小、内容丰富而易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多,这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课堂氛围。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或比赛最容易使人进入流畅状态,体育运动是流畅状态的主要来源(Jackson,1995,199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是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和享受。因此,各种热身游戏、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比赛之后,愉悦课堂氛围中的体验感受和分享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小学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体也面临着许多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其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咨询和学科渗透。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且环境落后,大部分学校难以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或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便部分学校勉强建立起来,也常常由于整体条件的薄弱及重视程度的限制,使其形同虚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一方面能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在完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作用,符合有效要求。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及灵活性,课程对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效果;还是从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无疑是目前用来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要保证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完成体育教学既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恰当地、有效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等,上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7-62.

[2]刘强.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26-28.

[3]张敏.两亿农村学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3-8-1,(006).

[4]粱久学.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

[6]Weiss,M.R.Psychologicaleffectsofintens-ivesportparticipationonchildrenandyouth:Self-estee-mandmotivation[J].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3:39-70.

[7]Etnier,J.R.,Salazar,w.,Landers,D.M.,Petruzzello,S.J.,Han,M.,iGNowell,P.Theinfluenceofphysicalfit-nessandexerciseuponcognitivefunctioning: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997,19,249-277.

[8]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100-102.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孙远,张大均.学科渗透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乐山师范学院,2003,18(6:):10-13.

[11]杨锡山,范德华.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Jackson,s.A.Factorsinfluencingtheoccur-renceofflowineliteathletes[J].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1995,7,138-166.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心理学;优化;学生管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忘记,三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从容不迫”地亲手残杀了4名朝夕相处了几年的同班同学,而事端的直接起因简单地令人难以置信:仅仅是因一次打牌中同学说他作弊;四年前用浓硫酸泼熊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成都某名牌大学的学生用微波炉烧烤小鹿犬作为因失恋而报复女友的手段等等。每当想起这些发生在校园内、青年学生身上的一件件带有极端、残忍、无知、可恨的事情,心中总会涌起无以名状的隐隐之痛。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学生管理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出现了与教育目标相去甚远、格格不入的行为着实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和思索,而不能毫不负责地以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的话而听之任之。这些负面的事情反映出了在高校应该重视和发展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总督学、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谈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在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偶然的,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心理学家的解释是,正常个体的一切行为均受到其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约。即所谓发乎心而见于行。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同样说明,社会行为是人们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反应,它同样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人格等因素的制约。

人的成长必然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基本环节。人的心理发育过程也是在这三个阶段中逐渐完成和完善的。实践证明,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均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及其自身发展。

作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与心理因素直接相关的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阶段,教育者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从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角度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该对在上述方面出现了认识偏差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起到修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到这一点更困难也更重要。

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已经接近或已成为成人,他们面对着较中小学生所没有的更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失恋、家庭出身背景及经济状况的差异、校园内外暴力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浸和困扰着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承认,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头脑聪明、精力旺盛、有的追求高远、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等等,但他们自身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他们几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在这个中国发生重大历史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他们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实惠和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中。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放纵等,使他们中有很多人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思考和处理问题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和极端性、简单性,缺乏容忍、理解和合作,心理上也比较封闭。他们大多数没有经历人生的重大挫折和磨难,从心理健康、健全以及心理成熟方面来说,他们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有的学生陷入到计算机网络中不能自拔,不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因而与人交往和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趋于消退;有的学生缺乏诚信观念,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差等等。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认识和处理,必然会使心理扭曲,出现认识偏差,而极易导致出现极端行为。

笔者在做2005级高职班学生辅导员期间,班中有一个男生因看见另外一个男生与其前女友交往而发生口角。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及时地与这个学生在男女生交往问题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事隔多日后,这个学生主动找到我,说:“要不是那天老师找我谈了话,我敢肯定,那天上午我会控制不住自己而杀了那个男生,那天,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听后更是心有余悸:做学生的心理工作仅靠及时也是很可怕的,而应必须提前去做。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作到优化学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高校应有意识的尽快培养造就一批懂心理学、善于研究学生心理行为发展规律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为开展心理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建立多层次、有深度和广度、切合实际的心理咨询,特别是近几年新成立的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来源广而复杂,更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预防。

(三)从马加爵的悲剧中可以看出,出身贫寒的他在和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相比之中,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如果在他本人无力解除这个阴影的情况之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提早的或及时的帮他一把,事情或许不至于那么的不可挽回。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中由于心理自卑、爱慕虚荣等原因而出现问题的不在少数。

(四)高度重视学生自身及家庭之间的差异程度。如果差异程度较大,就应提前介入心理调查和心理疏导。通过笔者的了解总结发现,自身基本条件(如相貌、家庭背景、学习因素等)优越的学生可能会骄娇逼人,但那些自身基本条件差一些的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更多。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并引起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五)在高校内开设具有权威性的、含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心理课程,以此为鉴,使每个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和控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

(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笔者认为,心理档案建立的越早越好,越细越好。譬如是否可以尝试着自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建立?这是需同仁们共同探讨的有益课题。如果可以的话,即可通过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为优化学生管理提供可以操作的具体依据。如通过真实记录学生生活、学习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剖析其基本心理活动轨路,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确定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对刘海洋的经历来看,他自小父母离异,遭受了更多的社会歧视,对社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才逐渐积累成这样一系列在他看来“非常自然”的荒唐之举。

(七)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同志说过“我们的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思想工作做通了,同时辅以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如上海高校尝试的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挥特长的“多证制”等,学生的行为才会实现转化,才会更加积极、健康向上。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3

小学阶段是孩子求知的启蒙引领阶段,是孩子步入正轨教育的开始。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列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认真加以实施。下面我就从教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创新意义,尝试创新乐趣

1.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一提到创新会使人联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等,或者让教师与学生有超乎寻常的作为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生动的课,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是关键,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最佳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愉快地学好一节课的前提保证,所以,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是创新教学的前提保证。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并且能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对小学生来说,千万不要把创新一词的意思复杂化,只要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颖,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我们就应该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

2.教师以身示范,启发孩子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一味地因循守旧,视教材为圣旨,以教参为标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所带的学生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奇迹。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创新只喊口号是不行的。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孩子进行创新尝试,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立多种奖项,让孩子体验创新喜悦。有人说,创新性是激励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得到激励、肯定等正向强化,这种行为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同理,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思想出现后,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人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喷涌而出。为此,在教学中,应革新评价机制,对平时使“雕虫小计”“耍小聪明”“钻牛角尖的学生不冷嘲热讽,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的火花给予热情鼓励,每天评选最佳提问奖、新颖答案奖,让学生体验创新喜悦。

二、运用鼓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关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你说的真好!”“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会进步的!”“你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这些热情洋溢的语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了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2.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学习的信心。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

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5

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和谐,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校园心理剧的组织实施

校园心理剧的组织实施包括: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导演和演出,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导演和演员通过舞台表演,演绎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创造性地再现自己的真实生活,这一活动,为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校园心理剧的实施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校园心理剧创作

剧本的创作应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这会让学生通过剧本创作和演出获得双重的教育和锻炼。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包括:搜集素材,明确主题,场景设置,剧情安排,剧本的完成等。

1.搜集素材。前来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会把各种心理问题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 这是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还可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 也是获得创作素材的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整理和分类,最终确定校园心理剧的主题。

2.明确主题。校园心理剧是对某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应把握一剧一主题的原则。

3.场景设置。场景的设置须符合剧情实际需要,选择大学生们熟悉的时空环境,便于唤起他们的联想,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

4.剧情安排。剧情安排要紧扣主题,层层展开,人物选定不要太多,内容要富于起伏和戏剧冲突,表演大胆可适度的夸张。

5.剧本的完成。剧本应是开放式的,在排演的过程中,要反复征求学生们的意见,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修改、丰富和完善。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体现出“生活即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一创作过程,使学生们能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进行分析、判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着自己。

(二)导演

校园心理剧的导演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导演是咨询老师,具体包括演员的选定、主角的确定、表演艺术指导和排练。

1.演员的选定。演员的个性特征要与角色相符合,导演要引导演员体会和理解角色的心理问题,从表演中找到是与非、对与错、正常与不正常等。

2.主角的确定。校园心理剧演员组一般由6至20人组成,主角在整个戏剧中反映主要矛盾,配角协助主角完成戏剧表演。

3. 表演艺术的指导和排练。大学生缺少表演的语感、舞台空间感、节奏感等艺术表现力,也有由于初次表演在动作和语言上,会极不自然,显得生硬、机械等。表演过程是对综合性心理能力的锻炼,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创造登台表演,并初步令观众和导演满意时,其成就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期盼的。

校园心理剧导演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通过辅导和排练,既能教育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战胜心理问题,还能学到戏剧表演知识,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们获得了难得的锻炼,其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三)演出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演出使表演者得到支持和鼓励。

1.演出的时间。一般在大学生的节庆假日的文艺晚会上、各种艺术节活动上进行。

2.演出对象。有特定观众(即具有类似心理问题的观众)和非特定观众之分。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学生完全在角色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和灵感发挥, 不仅融入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掌握,也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特色。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校园心理剧蓬勃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各个方面的重视,也因为校园心理剧的理念和形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相适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校园心理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还是演出过程,都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尝试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体验成功与失败,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校园心理剧以多种艺术展现形式反映学生内心的冲突和情绪,正好适应了学生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二)校园心理剧可以减弱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

校园心理剧降低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缺乏信任感、人际关系敏感,对生活迷茫、爱虚荣,另外还有心理创伤等。在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时难以直接表达,校园心理剧恰好能解决这一弊端。学生通过校园心理剧的表演,将这些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解决的途径展现在舞台上,使之正视这些心理矛盾,从而达到增进自我成长的目的。

(三)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认知

当代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由于缺少相应的训练与经验,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弱,在认知方面存在种种误区,情绪不稳定,积压的负性情绪常常得不到及时宣泄。而校园心理剧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当事人可以借剧中的人物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揭示内心深处的症结,通过表演,探讨自我、尝试改变、学习成长,这种领悟是开放性的、主动的,触及感情,富有创造性的,对学生所引发的效果是建设性的。

(四)校园心理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性

校园心理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情景和一个多维的人际互动环境。演员通过交互活动,演绎出各种人际关系,表现出多种行为反应。于是,他们就可以在剧中人物的言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避免了现实中不良行为的消极影响。他们可以通过舞台表演,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加以演示,进一步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重新评价自己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标准。

通过校园心理剧的表演,使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习如何理解他人,同时,通过对某一心理矛盾的起因、发展、解决等过程的演绎,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接纳,化解了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切实地体验到被别人理解的愉悦,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性。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心理和谐发展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建中.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

②邓旭阳,桑志芹等.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③刘启刚.心理剧的理论基础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④孙红,张辉,任霞.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中国健康教育,2006,(11).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范文6

心理教育策略是指为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心理辅导的方案的集合。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及相关家长、老师进行相关调查访谈,发现近34%的学生存在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注意力的发展方面表现更差一些。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

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