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1
一、农村心理教育现状情况透析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与物质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心理偏差出现的比率较高,校园暴力、厌学、早恋等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只有重点中学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少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课程,极个别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总体上心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一支具备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二、改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专门的心理教师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和基础。培养一支心理健康、师德高尚、善于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2.政教处、班主任应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目前教育形式下,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主要依赖于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政教处和班主任在学生常规管理和纪律卫生等方面几乎花费了全部精力,能留意到学生心理变化的较少。首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题培训,确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模式。其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
中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许多课程设置与心理密切相关,在当前专职心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重视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渗透心理理念于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5.注重个别咨询与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可在学校设置心语小屋、知心信箱、心理热线等,给学生提供倾诉和寻求建议的窗口。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开展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重要手段。注重心理健康成果的挖掘与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进行课题、论文、个案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校园心理剧等征集评比活动。订阅、组织阅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刊物,逐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7.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
选择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与同学交往的同学担任此职务,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中的心理偏差和困惑,做好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心理自我成长能力。
8.开展家长的家庭教育、心理知识培训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综合能力及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上,家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与家庭教育积极取得配合,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2
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在《赢得友谊》这一课中,我从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感出发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有朋友的好处,促进学生提高自律意识,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尽快学会与人交往。
2.坚持核心原则,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是在活动中进行有的放矢的体验,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例如《赢得友谊》这一课,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中觉悟到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平等文明的行为让人愉快相处,任性、嫉妒、抱怨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阻碍人赢得友谊,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这种认知使学生终身受益。
3.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3.1 心理感悟: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经常会给同学们机会讲述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是很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
3.2 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的表达自己、安全的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把握契机,我在引入谈话时适当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定的感染力,当然我会把握原则和限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3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1)榜样引导法树立一个榜样在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学习榜样还是道德标兵,榜样引导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等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出来,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各处参观访问亲身体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各色人物来将故事进行情景表演,这种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切身感受,从而达到对某种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思考与改变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价值观辨析法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04-03
记者:吴教授,您好。您多次提出要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专家库”,请问这个专家库的标准是什么?您强调这支培训专家队伍应该是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如何理解“高质量”?
吴增强: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二十多年,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强调实务,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的标准最好从两个层面来界定:
第一,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专家。这可以从高校的专家学者中来。近十年,一些高校学者加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来,而且有些高校设置了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专业,还有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硕士专业,从事这些专业培养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论,他们的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这部分专家非常重要。
第二,应该是在一线工作过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实践过程,成长起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这一批专家有很多的临床经验,而且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在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分专家是必须依靠的专家。
谈到培训专家的“高质量”,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从理论角度看,专家要对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这就要求专家们不仅要有敏锐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要能深入基层进行实证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培训有一个总体把握。
第二,从实践经验看,专家自己要有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研发,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所以我认为,专家的“高质量”标准应该是既有精深的理论背景,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
记者: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您认为,从全国角度看,课程建设应该分几步走,各阶段重点如何?如何解决省际间关于课程建设的差异问题?
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提出“心育”问题,1989年,林崇德出版《品德发展心理学》,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研究;1991年,班华发表了“心育刍议”论文,系统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并于1994年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心育论》。这些理论论著的发表,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在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百花齐放,这个进展是可喜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一些偏向,如有些教材单纯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些教材单纯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属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推广,首先要对课程的属性进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性是指,它是一门促进个人成长的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我认为应该抓住“属性”所涉及的学生本位和心理体验进行探讨。1995年,上海开发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这个课程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课程,基本上是经验型课程。以经验为主,不排斥社会需求的导向,社会本位,即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内容。因此,上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设计理念是:以经验性的心理体验为主,以学科知识的教学和以社会本位的需要为辅。这个理念是比较合理的。
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可以分地区、分阶段地推广。沿海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已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在下一步应该是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其有效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甚至校本课程。我不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统编教材,因为这个课程本身是围绕学生成长以及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的课程,其特点体现在: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会改变。
第二,不同地区情况会不一样。如果地方课程比较成熟,那么可以形成自己的地方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它会有开放的一面,创造的一面。以上是对沿海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较高要求。那么,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刚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发自己的课程,也可以先引进别人已经开发的课程,从模仿做起,摸清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念和工作套路。
从经验而论,心理教师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他人,第二个阶段是自己设计,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创新。由于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所以可以先参照其他省份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模式,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和理念,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采取“两步走”方针。在中西部地区,不妨开发一些地区性的、带有指导性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您认为修订后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修订的专家队伍应如何组成,才能保证修订后的《纲要》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吴增强:《纲要》的修订是非常有价值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发地在开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连续颁发了两个文件,表明政府正式介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应该说《纲要》在当时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现在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社会变化快,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思《纲要》,进行重新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中央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纲要》的修订一要体现人文关怀,二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从战略构架来说,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即我们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教育部门内部的事情。
第一,一定要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我非常赞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我说要从整个大的战略角度来考虑。
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来考虑,要密切关注社会转型期儿童青少年突出的问题,要关注社会变迁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比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亿万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我们是否给予了必要的心理关怀。
第三,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突发事件增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大家开始重视危机干预;2010年3月23日发生了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的医生郑民生对小学生的砍杀事件;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发生凶杀案致9名师生死亡,等等。这种校园危机、校园恐怖事件如何预防等问题凸显出来。《纲要》的修订要体现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第四,是怎么做的问题。2002年《纲要》中关于“怎么做”这样写道:“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其中“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是很有意义的,但现在看来比较含糊不清,究竟怎样才是有条件,怎样才是无条件?在下一步的《纲要》中都需要作具体的规定。比如,学校是否要建立危机预警及干预系统,大众传媒、社会机构应该如何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应补充、完善到《纲要》中去。再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需要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构架还需要重新进行梳理。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小学生广大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在上海也很突出,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医学系统的心理干预资源也有限。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转介到医院,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也是问题。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这个转介机制也需要解决。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打造专家队伍,加速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在《纲要》的修订里应该重点考虑。不是说培训完了就结束了,培训后还需要有继续教育和督导成长的过程,就像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样,心理辅导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形成制度。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问题也应该在下一步政策调整中重点体现出来。现在的情况是,哪个地方校长重视就投点儿钱,不重视就没有钱,哪些地方重视就拔点儿经费,不重视就没有经费,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和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在财政上应该给予经费保障。上海市即将出台的《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规定,搭建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推动建立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此外,还特别强调从政府的政策、财政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哪些专家参与《纲要》的修订,思路要打开。首先,要有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因为他们最了解现状;此外,还应有方方面面的专家,如社会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法律专家、少年犯管教专家、特殊教育专家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孩子,包括工读学校的孩子、智障的孩子等处于边缘地区或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心理服务。专家队伍中,还应包括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因为《纲要》是政府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专家队伍、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可以代表方方面面的意见,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和整合。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关注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您认为“我国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应该重点研究哪些内容?
吴增强:关于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多次提到要关注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不但要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思考,还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纲要》修订中还应从法制角度上进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孩子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参与的权利,让孩子们活得有尊严等,实际上就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从立法的角度,《纲要》中要作一些指导,修订中可以请一些法律专家参与。
记者:请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提一些期望。
吴增强:贵刊从创办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年,专业性越来越强。我看到,杂志栏目有专访类、学术研究类、咨询辅导类、活动设计类、一线教师经验总结类,还有国外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介绍,以及国内各地动态的介绍,应该说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我希望,贵刊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继续走贴近读者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可读性和针对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5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总结范文6
关键词:心理 ; 教学 ; 初探 ;共鸣 ;情景
怎样上好心理健康课,是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探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表少年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用最阳光的心态去生活、学习、学习与人交往的本领,本人也希望自己能为心理健康的教学多做一努力和贡献。
一、揪其心理,对症下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死的知识,让它活起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3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讲在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放松游戏,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一部喜欢的电影,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明星、球星等等。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说我和学生是相互沟通进步的。我把学生的演讲内容升华,学生们让我了解了世界名人、认识了很多体坛明星,他们邀我一起游戏的喜悦至今仍让我回味。
二、把握核心,多样求精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坚守课堂纪律,顾此顾彼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以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为基础。就我所教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自律性不强,还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主动遵守纪律和规则。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忽视倾听”:要么发言过于随意,只顾自己大声说话,不倾听别人的心声;要么封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因此,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四、倾听身边事,找到共鸣处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心声共鸣:每一个课题,我都会给同学们一个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实话实说: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老师,你呢?你以前是怎么样的?给我们说说啊!”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情景再现: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所以有时候我会让学生即兴表演,不事先准备,比如讲《情绪万花筒》时,我给学生一个问题情景,孩子们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去面对和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4)共同分享: 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受益,达到导心效果 通过自由宣泄,老师抓住了心理辅导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析争论与评议不同的见解,使他们明辨是非,引出正确的心理行为,懂得不良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后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鉴赏和培养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起到纳正弃误、共同分享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师身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