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1

【摘要】

目的:了解包头市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及特点,为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包头市医科、工科、师范三类院校1 513名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信、行调查。结果:不同院校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端正预防艾滋病态度及树立预防艾滋病健康行为方面程度高低不一,医科院校学生优于其他院校学生。结论:不同高校在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宜根据各类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 艾滋病;学生;健康教育

艾滋病健康教育作为防控艾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已被社会广大人群接受和认可[1]。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其影响范围较大,能更好地向社会传播、扩散预防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及观念[2-3]。然而,由于高校类型不同专业各异,以及在未来社会分工中发挥不同作用,因此在预防艾滋病知、信、行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为寻找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共同点和各自特点,更具针对性地在高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包头市三种类型院校学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知识、信念、态度及行为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以分层整抽样方法在包头市抽取医科、工科及师范三类院校1年级和3年级大学生1 513人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1.13±3.04岁,其中医科类大学生719名(47.5%),工科类大学生366名(24.2%),师范类大学生428名(28.3%)。采用自填匿名问卷调查法。问卷参考国内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研究资料自行设计。共发放问卷1 589份,回收1 513份,有效回收率94.06%。所获资料在SPSS10.0软件包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不同院校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表1 三所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略)

各校学生预防艾滋病信念和态度比较见表2。表2 三所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与信念的认同率(略)

三所院校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比较见表3。表3 三所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表现(略)

3 讨论

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寻求并建立有效的方法,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安全行为以及增强对艾滋病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包头市大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较积极的参与意识,但在预防艾滋病知识、信念及行为方面与其文化层次相比仍显不足,这与国内一些地区的有关报道结果相一致[4-5]。对各类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信、行比较中看出,在知识掌握上医科和工科类大学生明显好于师范类大学生;而在信念和态度方面,工科及师范类大学生表现较为消极;在预防艾滋病行为方面,医科类大学生表现较好。

医科类大学生在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致使他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知都高于其他院校大学生。所以易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端正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师范类大学生肩负着为人师表、传授健康知识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师范类院校更应加强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连续系统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信念和态度的转变、规范行为、树立典范。工科类大学生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宜加强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健康行为,使他们在社会中的信息传递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应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宜根据各类院校特点、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高校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环境。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活动来加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徐韬,胡俊峰,侯培森.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111-114.

[2]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3.

[3] 王彦超,贾文祥.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04.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健康教育;知识;行为;对比研究;学生;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 P 315.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979-03

【作者简介】 王东旭(1984- ),女,北京市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2 陕西省健康教育所;3 甘肃省健康教育所;4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重灾区面积波及四川、陕西、甘肃3省18个市县[1],儿童作为灾后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许多疾病的易感人群[2-4],因而他们承受了比成人更大的压力和伤害[5]。另一方面,很多重灾区地处农村,该地区儿童受年龄、周边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健康观念淡薄,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不良卫生行为十分普遍[6]。这就使得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工作格外艰巨。有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开展健康教育,对预防常见病如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改善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7]。因此,在地震灾区加强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为了解震后小学生基本健康状况,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方式,2009年6月对四川、陕西、甘肃3省项目村小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结合文献查阅和基线调查结果,各省确定了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开发印制并发放了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干预活动。为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检验地震灾后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可行性,并为日后地震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思路,2009年12月对项目村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陕西、甘肃3省共10个县(市)项目地区小学生,调查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基线调查中,每县不少于200人;评估调查中,每县不少于150人。基线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共调查了2417名四年级小学生,其中四川省602人,甘肃省1215人,陕西省600人。评估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共调查了1784名四年级小学生,其中四川省600人,甘肃省610人,陕西省574人,其性别、年龄与基线调查学生基本一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以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采取不设对照组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时使用相同的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行为。

1.2.2 干预方法 (1)每学期2学时健康教育课,形式自选。(2)健康教育黑板报、宣传栏,要求每月更换1次。(3)参与式活动如手抄报、征文、知识竞赛、表演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2软件双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错和严密核查,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在原始数据库基础上,对初级变量进行整理、赋值,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基线调查显示,学生关于注射疫苗能预防传染病的知晓率较高,约占80%;不喝生水可以预防肠道传染病、苍蝇可能传播痢疾这2个知识点知晓率不高,为50%左右;共用毛巾可能传播沙眼,结核病的早期症状,发现病、死家禽/鸟向有关部门报告知晓率较低,不足1/3。经过为期0.5 a的健康教育,除甘肃省小学生在发现病、死家禽/鸟向有关部门报告这一题上知晓率降低(P

2.2 学生对危险警示标识知晓率 基线调查显示,学生对危险警示标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基本在75%以上,尤其是四川省对常用图标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除了四川省学生标识知晓率的提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外,甘肃和陕西2省学生对常用警示标识知晓率提高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各省学生对常用警示图标的知晓率达到了99%左右。见表2。

2.3 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 基线调查发现,有自己找药吃的经历和在危险地点游泳的学生占到50%左右,不用肥皂洗手和接触农药及喷洒用具的学生相对较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四川省接触过农药及喷洒用具和在危险地点游泳者比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甘肃省不使用肥皂洗手,自己找药吃和接触过农药及喷洒用具者比例均有显著性下降,但在危险地点游泳者比例有显著性提高,陕西省在危险地点游泳者比例有显著性下降。见表3。

表1 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健康知识四川干预前(n=602)干预后(n=600)甘肃干预前(n=1215)干预后(n=610)陕西干预前(n=600)干预后(n=574)合计干预前(n=2417)干预后(n=1784)

苍蝇可能传播痢疾31.359.8*39.579.7*57.497.2*43.078.7*

发现病、死家禽/鸟向有关部门报告37.550.3*18.213.3*34.969.0*28.443.6*

不喝生水可以预防肠道传染病50.379.7*49.188.5*70.494.8*55.287.6*

咳嗽、咳痰2周以上,且低热、咯血可能是得了结核病26.771.9*26.479.7*48.886.1*32.567.5*

打预防针能预防传染病80.794.3*73.996.6*93.698.4*81.196.4*

共用毛巾可能传播沙眼26.753.9*27.380.5*48.695.1*32.976.3*

注:*干预前后比较,P

表2 地震灾区小学生常用图标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图标四川干预前(n=602)干预后(n=600)甘肃干预前(n=1215)干预后(n=610)陕西干预前(n=600)干预后(n=574)合计干预前(n=2417)干预后(n=1784)

易燃94.599.579.498.4*84.1100.0*86.099.3*

易爆93.199.374.297.9*80.3100.0*82.599.1*

剧毒94.698.884.999.5*79.599.7*86.399.3*

高压电98.299.788.897.5*83.899.7*90.399.0*

禁止吸烟98.598.587.098.0*77.299.8*87.698.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艾滋病关爱红丝带98.297.887.898.0*75.899.3*87.398.4*

注:*干预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3 地震灾区小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

行为四川干预前(n=602)干预后(n=600)甘肃干预前(n=1215)干预后(n=610)陕西干预前(n=600)干预后(n=574)合计干预前(n=2417)干预后(n=1784)

不使用肥皂洗手11.211.420.98.7*6.13.513.87.9*

有找药吃的经历43.539.443.917.9*36.233.940.430.2*

接触过农药及喷洒用具21.715.7*26.417.0*11.29.219.714.1*

在危险地点游泳31.925.8*71.280.141.625.4*48.243.8*

注:*干预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地震过后,灾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较高,容易造成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极大威胁了灾民的健康[8]。很多实践和研究证明,健康教育是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灾害相关知识、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9]。儿童是灾后的高危人群,但其极具可塑性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其健康状况活动的开展。儿童时期是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开始接受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获得相应的卫生知识,将为其成年后拥有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10]。因此,针对儿童等易感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12]。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为期0.5 a的健康教育,3省被调查小学生健康知识和对常见图标的知晓情况总体均有明显提高,干预后各知识知晓率水平基本都达到80%以上,常见图标知晓率达到95%以上,显示小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健康核心信息。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以面对面传播为主,形式多样的干预活动已取得一定效果,达到了干预的预期目的。

此外,经过0.5 a的干预,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使用肥皂洗手、不接触农药等行为形成率都有所提高,但部分行为改善不明显,如在危险地点游泳的小学生仍占到40%以上,这提示:避免小学生伤害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伤害是儿童致伤、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13],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伤害已取代疾病,成为中小学生的首位死因[14]。研究表明:对小学生进行预防意外伤害方面的健康教育,能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相关行为,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15]。但值得明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学生知识知晓率,进而培养其规范的个人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一个过程[16]。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强调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性,注重目标人群行为的强化和巩固。

综上所述,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显著,但日常生活中仍存在对其健康构成威胁的安全隐患,如易于接触药物及农药、在非游泳池游泳等。建议各地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健康知识、行为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建立和伤害预防;方法和形式应多样,但要注意避免与学校的常规教学发生冲突,可利用主题班会、班级黑板报建立健康角等学生可以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应注重学校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增加学校健康教育受益学生的广泛性和实际成效。

4 参考文献

[1] 孙建国,姜海,王全凯,等. 地震灾区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EB/OL][2008-06-27]省略.cn/news.php?id=13285.

[2] 张彩云.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9):93-96.

[3] 曹德全,田向阳,郭巍,等.地震重灾区中小学生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估.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84-1085.

[4] 杨艳杰,乔正学,邱晓惠,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2):1512-1513.

[5] 姚德胜,王锦波,唐峰,等.特大地震灾区小学生286例心理干预与疏导.人民军医,2008, 51(9):609.

[6] 文安华,李爱玉,陈文芳,等.农村儿童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422-423.

[7] 马玉霞,谭凤珠,徐兵,等.贫困地区儿童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14-315.

[8] JOHN T,WASTON, MICHELLE GAYER,et al. Epidemics after Natural Disaster. Emerg Infec Dis, 2007,13(1):1-5.

[9] 吴学杰,郑静晨,彭碧波.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5 (2):288-290.

[10]唐凤娟,赵洪磊,曹恩杰.丹东市农村小学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8-549.

[11]刘劲松,刘亚平,唐煜辉.地震灾害后防病工作的探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5):495.

[12]姜红英,李佑兴,刘伟新.小学生地震知识及避震技巧干预的即时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73-1074.

[13]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7.

[1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三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调查.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7.

[15]杨冬梅,张力斌,周凤梅,等.中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7,23(6):407-409.

[16]石文惠,史平.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0):744-746.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778+.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77-02

【关键词】 龋齿;患病率;对比研究;学生

为了解辽宁省中小学生龋病状况及其规律,为口腔疾病的防治及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对2005年和1999年辽宁省中小学生龋病调研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5年和1999年由辽宁省教育厅、卫生厅、体育局共同领导和组织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中,随机抽取全省13个省辖市年龄为7,9,12,14,17岁的中小学生为对象,2005年调查14 587名,1999年调查31 711名。按《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要求,形成调查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学生患龋率比较 由表1可见,辽宁省中小学生患龋率下降明显。2005年城乡中小学生总患龋率为35.00%,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9.34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1)。城市中小学生患龋率为33.97%,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11.60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10,P<0.01);乡村中小学生患龋率为36.05%,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6.62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5,P<0.01)。

2.2 城乡学生患龋率比较 1999年中小学生患龋率城市高于乡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5,P<0.01);2005年为乡村中小学生患龋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P<0.01)。表明辽宁省城市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群众口腔健康意识的增强、口腔卫生习惯的改善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优于乡村;同时也说明随着乡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学生家庭食物结构逐步城市化,即向食物精细、食糖量增加的方向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增强中小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在全社会尤其是乡村地区形成重视口腔健康的良好氛围。(2)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应特别注意晚上刷牙后或临睡前不再进食。(3)做好龋病的防治工作。例如,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抽查与普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推广使用各类符合保健质量的口腔卫生用品,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等;推广应用窝沟封闭等防治技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龋病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主编.预防口腔医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142.

[2] 林居红,李刚.重庆市中小学生口腔疾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30-31.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4

为加快“健康”建设,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全民健康文明素质,现就加强年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为目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住院患者及家属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5%,健康行为形成率≥80%,新创建2所市健康促进学校;

——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

——创建一批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学校、无吸烟医院。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机构

加强基层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成立健康教育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备、场所、工作六落实。

(二)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抓好城区健康教育工作

1、扎实推进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完善健康教育组织,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医院评比、奖惩、考核活动中。每年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技能知识、公共卫生知识和职业危害自我防护知识培训。定期为病人上健康教育课,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向病人宣传卫生健康知识、预防保健知识、疾病康复知识,提高住院病人及家属的自我保健能力,住院患者及家属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2、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全县各类学校完善健康教育组织,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加强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预防艾滋、防止意外等健康教育工作,确保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按照《中国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指标》继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项健康促进活动,力争年内创建2所市健康促进学校。

3、强力推进行业健康教育。各乡镇要督促辖区各工矿企业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不断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与本行业相关、面向本单位职工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确保职业卫生知识、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95%。对新职工、女工、接毒接尘工人开展岗前、岗位安全与健康培训。确保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食品企业每年必须有组织地接受《食品安全法》及与食品有关的营养、卫生、传染病知识培训,确保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知识培训率100%。

4、稳步推进大众传媒健康教育。报、电视台、公众信息网要设立健康教育栏目,紧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县健康教育所要在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的电子屏幕开展健康教育,在城区主要街道和广场、公交车站台等人群集中地设立固定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各机关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要做到年度有计划、总结和工作活动记录,定期进行职工健康体检,职工健康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保存完整。

5、有效推进社区健康教育。桃花源镇要督促各社区设立健康教育活动室,针对常见病、多发病、重大传染病组织居民群众开展义诊、咨询、知识讲座、行为干预等活动。广泛宣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确保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抽调专家组建“社区健康知识巡讲队”,到社区开展传染病、慢性病和日常健康行为等健康知识宣讲。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健康教育

各乡镇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要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卫生科普知识,运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培训班、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基本卫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健康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使农村居民和中小学生的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和60%,80%和60%。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县级各医疗卫生机构分期分批派出卫生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开展健康教育,推广普及卫生知识。

(四)围绕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开展多种卫生宣传日活动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介,以开办宣传专栏、印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开展义诊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9.1”传染病防治宣传日、“12.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计免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五)围绕创建无吸烟单位,开展控烟宣传活动

1、依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市爱国卫生条例》开展经常性的控烟宣传和执法检查活动,建成区无烟草广告和变相烟草广告,促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认真开展“5.31世界无烟日活动”。各级各部门要运用多种宣传工具,宣传吸烟的危害,普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开展吸烟行为干预,降低公民吸烟率。各类公共场所要有明显的禁烟标志,禁止吸烟,并有相关的管理人员。

3、继续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学校、无吸烟医院等活动。广泛动员民众,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民众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命名表彰一批控烟先进单位。

(六)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促进规范管理,组织落实健康教育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政府投入与多方筹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律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双亲;文化;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59-02

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既有学校健康教育的作用,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仅决定其自身的卫生知识、态度与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对子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广西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程度对中小学生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笔者于2007年6月对桂林市全州县18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学校为参与广西校区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的桂林市全州县城乡中小学中18所对照学校,其中小学2所、初中13所、高中3所。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六年级及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从每个学校所要调查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编号,利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 590份,其中男生1 420名(小学90人,初中1 191人,高中139人),占54.83%;女生1 170名(小学74人,初中992人,高中104人),占45.17%。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印制调查表。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由自治区和全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于2007年6月实施调查,调查表由学生自行填写。调查表分为一般项目和卫生知识、态度、行为2个部分,前者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等,后者则主要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防治及日常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及KAP评分,其中父母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4个等级;KAP评分采用百分制,调查表共涉及25个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问题,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答为0分,按答对比例转化为百分制分数[1]。

1.3 统计分析 调查表经审核后,双份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分布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分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学生KAP分数与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比较 由表1可知,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均以初中为主,但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只占25.02%,而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却占42.82%,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层次低于父亲(χ2=15.024,P

2.2 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分数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父亲和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KAP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10,P=0.01;F=13.105,P

2.3 学生卫生KAP分数与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 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父亲及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卫生KAP分数的关系。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只与初中生和男生的卫生KAP分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母亲文化程度则与小学生、初中生、男生及女生的KAP分数均有正相关关系,且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KAP分数的r值大于父亲;两者与高中生的KAP分数均无相关关系。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广西伤寒副伤寒的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暴发疫情仍时有发生,且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2]。究其原因,既有这些学校饮食、住宿等卫生条件较差的客观因素,也与学生缺乏健康行为相关。因此,预防与控制广西校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就需从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及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这2个方面入手,但由于目前广西经济能力及特有地形地貌所限,彻底改善学校饮食、住宿等卫生条件仍有相当难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形成正确态度和卫生行为就成为了关键。Greenberg等[3]认为,学龄期儿童更容易接受卫生知识培训,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有效手段[4-6]。而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Case等[7]认为,父母是守护子女健康的第一道门户,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子女健康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具有更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及更健康的行为,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我国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父母文化程度是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8-11]。

调查发现:(1)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双亲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较高,而母亲则较低;(2)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间学生的KAP分数均存在差异,学生的KAP分数有随父母文化程度升高的趋势;(3)父亲文化程度只与初中生和男生的KAP分数相关,而母亲文化程度则与小学生、初中生、男生及女生的KAP分数均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1)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均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利于其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2)低年龄学生及女生更容易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3)在家庭健康教育中,子女受母亲的影响大于父亲。本文未采用随机抽取学生父母中1人的文化水平[8]或以父母中文化水平较高者为准[9]的方式,而是分别分析了父母双方对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从而使结果更准确、更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家庭因素中,除了父母文化程度以外,家庭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及家庭的完整性等也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12-14]。而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则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及掌握的卫生知识越丰富,其自身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卫生态度与行为,也就更能促进子女健康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其自身的就业、家庭收入、家庭稳定、家庭教育环境及教育方式,从而对子女的卫生知识、态度及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措施的同时,不断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4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2] 董柏青,龚健,林玫,等.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暴发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734-735.

[3] GREENBERG MT, WEISSBERG RP, O'BRIEN MU, et al. Enhancing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coordinated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learning. Am Psychol, 2003,58(6-7):466-474.

[4] 戴寿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控制学校肝炎流行.中国健康教育,1999,15(4):17-18.

[5] 陈丽萍,赖善榕,苏玲,等.健康教育对学生卫生知识与行为作用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2):37-38.

[6] 马会来,BOWEN A,欧剑鸣,等.福建省部分县区小学生洗手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989-991.

[7] CASE A, PAXSON C. Parental behavior and child health. Health Aff (Millwood), 2002,21(2):164-178.

[8] 蒋翠萍,吴鉴明.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与家长文化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9,20(2):94-95.

[9] 范晓晔,季文,袁春华.家长文化水平对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影响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54-355.

[10]徐亮,邓晓娟,王皓翔,等.广州市中学生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一).中华全科医学,2009,7(1):74-76.

[11]叶广俊,王燕.幼儿家长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1999,14(12):754-755.

[12]盛志华,江燕.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教育环境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2):66-68.

[13]由娟,郑琳琳,董广伟.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0):57-58.

小学生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范文6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性健康;师资;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40-02

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7年,国家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进行性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还处于倡导时期,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不利于农村儿童心身的健全发展。制约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师资因素是关键。

一、四川省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师资薄弱是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这种情况在四川农村小学尤其为甚,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性健康教育师资缺乏

基于性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专任教师的任务,而是每个教师都应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并且应有一定能力。所以,笔者就四川绵阳、成都、南充、乐山、广安等地区的农村小学随机抽取了近300名教师,以开放问答和闭卷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发现,性健康教育师资非常缺乏,所有教师都表示自己学校没有专职性健康教师,仅有19%的学校有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一般由校医、心理健康课、生命生活与安全课、品德课、科学课或班主任教师兼任。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部分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性健康教育。笔者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还发现,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会在适当的机会进行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但这些教师基本上不是专门的教育学或心理学或医学专业出身,而是来自其他学科领域,自己都不明白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什么,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师资的性健康教育素养偏低

性健康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性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的相关性健康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和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其中性健康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包括对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观,涉及到性健康教育态度和内容等;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教学法等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根据本文对性健康教育素养的理解,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师资性健康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性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在笔者的调查中,对于“您是否同意我国的性教育已经很落后?”有88%的教师选择同意;对于“你是否支持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有96%的教师选择支持。这表明,许多教师已意识到现在的性健康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应重视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对“如果您支持,请问您主张从几年级开始”的回答,有65%选择高年级(5~6年级),有33%选择中年级(3~4年级),仅有14%选择低年级(1~2年级)。这表明许多教师已认识到现在高级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忽视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性教育,则显示出对性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已经较早地碰到了性的内容,对影视、书刊等媒介所提供的这方面信息并不陌生。[1]对问题“您认为性知识可以自学吗”的回答,高达42%的教师选择可以自学,并认为“性教育可无师自通,古人都没有性教育”。通过对笔者的访谈,发现对于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回避程度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对“性健康教育只是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内容的教育。你赞同吗”的回答,有69%的教师选择“不赞同”,21%选择“赞同”,10%选择“不知道”。这表明,31%左右的教师并不了解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