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1
在我国现代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在逐渐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受到电力企业的重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价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能够调动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绩效评价是对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定期考察,能够有效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绩效考核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实现对员工效率以及工作态度的评价。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开展绩效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从根本上提高带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对各个岗位进行全面分析
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积极对企业不同岗位进行了解,做好岗位分析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措施具有针对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一些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明确工作目标,从而使得绩效评价存在较大误差,丧失了绩效评价的意义,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不具备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
在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完善的评价标准是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在评价工作中,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评价工作和员工的实际情况脱节。并且,在绩效评级操作过程中,没有指定完善的制度落实力度等,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三、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数量管理
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数量管理中,主要就是对电力企业工作人数进行控制,构建合理的工作队伍,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现。人力资源数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工作内容,第一,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发展规划,才能加强对电力企业员工数量的控制。第二,电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制定完善的人资源管理机制,使得相关的工作不断规范化,明确工作人员的聘请、调动等,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质量,然后才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做好岗位分析工作
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及时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保证电力企业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另外,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以及工作细节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做好量化工作,保证工作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整个工作开展的基础,可续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形成总体分解体系,能够将电力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另外,此种做法还能明确绩效考核的主体,及时的依据设计情况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各个员工都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让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明确工作重点,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构建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在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人力选拔机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要求,能够及时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在人才选拔机制构建过程中,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及时对人才选拔的数量进行控制,依据电力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人,能够避免工作人员冗沉现象的出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竞争机制,打破企业内部员工子女垄断现象,拓宽电力企业人才招收渠道,采用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三,保证人才引进机制的合理性,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保证各项工作的透明化,公平化,才能及时的将电力企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在电力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中,应该积极构绩效评价体系模型,才能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在绩效评价体系模型中,应该坚持一致性以及分层分类原则,才能保证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的合理性,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合理性。所谓的绩效评价一致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电力企业的业务以及工作内容进行了解,然后按照高低的原对工作进行划分;分层分类原则在应用中,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应该对电力企业的运行状况以及经济等进行分析,并且所制定的各项指标也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提高工作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该依据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冉.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49-149.
[2]刘向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及其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64-65.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乳品 石墨炉原子吸收 干法灰化 镉
中图分类号:TS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23-02
镉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镉中毒具有蓄积性,持久性,不可逆性,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由于重金属镉的累积导致土地、地下水被污染,导致“镉大米”等严重危害健康的食品出现。因此,加强食品检测,防止镉中毒十分必要,而获得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1 试剂与药品
0.5mol/L硝酸(优级纯);20g/L磷酸二氢铵(优级纯);1000μg/ml镉标准溶液(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一级水(符合GB/T6682-2008要求)。
2 仪器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本方法使用:瓦里安AA240Z,附GTA120石墨炉及镉空心阴极灯);可调式电热板;马弗炉;万分之一天平;
所用玻璃仪器均以硝酸(1+5)浸泡过夜,用水反复冲洗,最后用一级水冲洗、沥净。
3 实验步骤
3.1 试样消解
称取灭菌乳3~5g于瓷坩埚中,先小火在可调式电炉上炭化至无烟,移入马弗炉500℃灰化6-8h时,冷却。若个别试样灰化不彻底,则加1毫升混合酸(1︰4高氯酸︰硝酸)在可调式电炉上小火加热,反复多次直到消化完全,放冷,用硝酸(0.5mol/l)将灰分溶解,用滴管将试样消化液洗入10ml-25ml容量瓶中,用水少量多次洗涤瓷坩埚,洗液合并于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混匀备用,同时作试剂空白。
加标回收实验与实际样品前处理过程完全相同。(加标样配制:吸取2.5ml浓度为1μg/ml的镉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用牛奶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3.2 上机测定
取上述溶液,进样量10μl,按照表1所列的石墨炉升温程序设定参数,进样测定,由标准曲线得出样液中镉的浓度,加标样按同样方式设检测。
4 结果与讨论
按照以GB/T5009.15-2003中干法灰化的前处理方法,多次检测镉加标回收率在30%-60%之间,且准确度较差。
综合分析整个检验过程发现,回收率异常主要是由于牛奶前处理不充分,加标样配制不合理,干法灰化温度高、时间长导致样品损失、石墨炉升温程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以下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可以提高检验准确度和精密度。
4.1 样品处理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脂肪、蛋白等物质,在电热板干燥阶段样品表面会形成“奶皮”一直覆盖住样品,继续升温后样品会从奶皮较薄处喷溅,导致样品灰化不彻底并损失样品。经多次实验发现,在称量好的牛奶样品中加入1-2ml 0.5mol/l的硝酸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
4.2 样品灰化
国标中,干法灰化处理样品时,需要先小火炭化至无烟后,再放入马弗炉中500℃灰化6h-8h。镉元素沸点为767℃,属于低温元素。样品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镉易挥发损失。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灰化过程为:样品在小火炭化至无烟后于马弗炉中450℃保持6h。若样品灰化不彻底可加入1-5ml 0.5mol/l硝酸溶解灰烬,在电热板蒸干后在马弗炉中400℃灰化3-5min即可灰化完全。
4.3 加标样配制
原加标样品,是用以0.5mol/l硝酸为溶剂的镉标准中间液配制。标准中间液的酸度较高,与牛奶本底接触时会导致蛋白变性并结块,影响样品的均匀性、稳定性,回收率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检验准确性。通过用超纯水代替0.5mol/l硝酸作为溶剂配制1μg/ml的镉标准溶液(即:吸取0.50ml 100μg/ml的镉标准溶液到50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到刻度,摇匀备用。),可降低酸度,有效避免镉标准品与牛奶凝结,保证样品的均一稳定。
4.4 基体改进剂
用空白溶液、1ng/ml和2ng/ml镉标准溶液分别后加基体改进剂做了6次镉吸光度的连
续测定,用空白溶液、1ng/ml和2ng/ml镉标准溶液分别不加基体改进剂做了6次镉吸光度的连续测定连续测定6次基体改进剂本身的吸光度,加基体改进剂后吸光度有一定提高。基体改进剂5μl与10μl进样量的吸光度基本一致,说明基体改进剂本身对镉无明显干扰,所以本方法需要加基体改进剂。
4.5 仪器参数
石墨炉升温程序分四个阶段: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通过石墨炉视频仔细观察升温过程发现,干燥阶段溶剂没有被完全蒸干,在灰化初始阶段由于温度快速升高引起样品爆沸,说明原石墨炉升温程序设置不合理,通过延长干燥时间等措施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升温程序:仪器条件:波长:228.8nm;狭缝:0.5nm;灯电流:6mA;背景校正:塞曼;样品进样量:10μl;基体改进剂(20g/L磷酸二氢铵溶液)进样量:5μl。
4.6 标准曲线
分别配制浓度为0.0、0.5、1.0、2.0、3.0、4.0ng/ml的镉标准溶液系列浓度,使用优化后升温程序检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bs=0.03725*C+0.01142,相关系数r=0.9988。
4.7 方法检出限
用空白标准溶液进行20次镉吸光值的连续测定,测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为0.000605,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方法检出限为0.049pg。
5 结语
本文通过改善牛奶前处理步骤,调整干法灰化温度、时间,优化石墨炉升温程序,提高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牛奶中镉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AO;采集转换;用友A++;数据;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28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60- 05
0 引 言
用友A++政府资源规划(GRP)系统(以下简称“财务系统”),是基于用友政务GRP-A++财务软件和Oracle数据库研发的延伸产品。为了将其财务核算数据完整采集到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系统”),笔者分别按照符合国家标准数据的采集转换、财务软件备份数据的采集转换和财务软件数据库数据的采集转换三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比对,发现按照第一种(国标TXT格式备份文件)采集转换方式优点明显,可以将财务系统数据完整采集到AO系统,且采集转换效率较高,但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现将其采集转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表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1 财务数据备份方法和步骤
1.1 登录单位财务账套
(1)以系统管理员或赋予“审计数据导出”权限的操作人员身份登录财务系统。
(2)在“工作环境我的工作环境”对话框中,选择拟进行财务数据备份的“单位代码、单位名称、账套代码”等,并单击“确定”按钮。随后,单击“平台管理组”右侧下拉按钮,在弹出窗口选择 “基层预算单位”或单位相应分组。
1.2 导出单位“余额汇总表”(核对采集数据用)
单击窗口左边“业务处理”按钮,在“业务处理”功能单击窗口中,依次点击“财务处理系统科目账余额汇总表”树形目录(图1),弹出“余额汇总表查询条件录入”窗口,按照你的需要,选择“会计期间”;若“选择科目”栏为空,可单击“增加”按钮,按“Ctrl+A”组合键全选后确定导入;然后点击“查询”按钮,弹出“余额汇总表”查询结果窗口,点击顶部菜单栏“数据导出”按钮(图2),依据提示将导出数据文档保存在你指定的磁盘位置,提示“导出成功!”后,单击“确定”。(一定要记住导出的数据文档的路径和名称)
1.3 导出单位财务账套数据
在“业务处理”功能窗口中,依次点击“财务处理系统系统工具审计数据导出(国标2004)”树形目录(图3),弹出“审计数据导出(国标2004)”窗口,在“导出文件格式”下拉菜单中选择“文本文件”;单击“导出文件位置”“位置”按钮,选择你导出文件的路径;在“导出会计期间”3个下拉按钮选项中,分别选择你所需要的年度和月份期间,设置完成后,点击“数据导出”按钮(图4),提示“审计数据导出完毕……”窗口后,点击“确定”。最后,退出或关闭各个窗口以及IE浏览器。
2 AO数据采集转换的方法和步骤
2.1 采集单位原始数据
(1)在创建好审计项目的基础上,单击“采集转换财务数据符合国家标准数据采集数据”(图5),弹出“会计核算标准接口数据采集”窗口(图6)。
(2)单击“选择国家标准”右侧下拉按钮,选择“GB/T 19581-2004(名称) 企事业单位(备注)”;单击“选择数据源”右侧“选择”按钮,选择“文本文件”,弹出“浏览文件夹”窗口,选择通过1.3的方法和步骤备份的单位财务账套数据文件夹,单击“确定”按钮。待返回“会计核算标准接口数据采集”窗口后,单击“导入”按钮。
(3)原始数据采集完成后,弹出“新建会计数据信息” 窗口(图7),查看其中的“会计数据名称、单位名称、会计年度”数据是否正确。到此千万不要急着点击此窗口的“确定”或“取消”按钮!
2.2 对原始数据(科目余额表)进行整理(解决AO系统采集转换后的“科目余额表”期初余额与“余额汇总表”部分期初余额不相符问题)
(1)通过操作系统“开始”按钮等,浏览并双击打开存储路径为“C:\Program Files\现场审计实施系统2011版\XXBCJ\DataBase\”下的“intermediate_template.mdb”文件(Access数据库),并双击打开此数据库中的“科目余额表”(以下简称“科目余额表”)。同时,浏览并双击打开通过1.2的方法和步骤导出的单位“余额汇总表”文档(以下简称“余额汇总表”)(图8)。
(2)以“余额汇总表”的“科目代码、期初余额”数据为准,对“科目余额表”的“科目编码、期初余额”记录数值进行逐条核对,凡是“余额汇总表”中有的数据、而“科目余额表”中没有的,应通过“新增记录”的方法直接逐条补录到“科目余额表”的行尾,确保“科目余额表”与“余额汇总表”所反映的数据完全一致。
2.3 对原始数据(凭证表)进行整理(解决AO系统采集转换后的“科目余额表”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重复含有期初余额的问题)
接着,再双击打开“intermediate_template.mdb”数据库中的“凭证表”(以下简称“凭证表”),点击选择“凭证流水号”字段列,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升序”(图9),查看“凭证流水号”字段记录中有无以“JZ-00-”字符串开头的数值,若有,则点击或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选择本表左边行标识将其整行记录选中并删除,然后点击“保存”,退出“intermediate_template”数据库。
2.4 单位财务数据导入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4
1进度时间优化方法
所谓进度时间优化,是指在人、财、物等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寻求最短的工程周期的优化方法。其目的是使一项工程早日竣工,能较快地发挥投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网络计划图中,则必需采用“向关键线路要时间”的方法。特别是一项紧急任务,其规定的工期小于关键线路上各个作业时间之和时,这就需要对网络实施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提前或推迟一天完成,其总工期也会相应地提前或推迟一天。所以,要想缩短整个工程施工周期,保证按任务所规定的时间完成该项工程,则必需在关键线路上采取一些技术组织措施,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充分利用时差,从非关键工序上抽调部分人力和物力,集中到关键工序上使用,这样可缩短关键线路的持续时间,从而缩短整个项目建设的工期。采取组织措施,在允许的条件下,对关键线路上的各个工序尽量组织为平行和交叉作业。采取技术措施,改进工艺设备和提高技术水平以缩短工期。采用以上方法后,可能会使原关键线路转化为非关键线路,而出现新的关键线路。这时还可按此方法对新的关键线路进行调整,直至将关键线路上的各作业时间之和等于规定的工期数为止。
2时间-资源优化方法
通信工程项目中的每项工作在实施中都可能需要资源。所谓资源就是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人力、材料和机械设备和资金等,不会消耗掉的称为非消耗性资源,如人力、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因为资源是形成生产力的要素,故也称作生产要素。要搞好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就必须对各类资源做认真研究,强化控制管理,合理地调配使用和控制资源。这个过程在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时,先依据项目的资源库,描述所用到的资源名称、资源限量(单位时间内可获得的最高限量)、资源费率(单位时间费率或单个使用费率)和可获得时间(用日历表示时称资源日历)等,然后根据网络计划中各项工作的需要,将资源库中的资源分配到有关工作上,再根据各工作的进度统计出每个单位时间内项目对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如果资源需用量超过资源限量,还要进行调整。
通常,对资源计划的安排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规定的工期内如何安排各工作的活动时间,使可供使用的资源均衡地消耗。理想的资源计划安排是一条平行于时间坐标轴的直线,即每日资源需要量保持不变。然而,由于施工生产的不均衡性,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单位时间对资源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常常会出现高峰低谷的现象。在工期规定的条件下寻求资源的均衡安排,可以采用“削高峰法”。
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使各单位时间资源需求量均趋于平均水平、高峰低谷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减少资源的储存和临时设施的数量,节约施工场地,降低工程成本。这种方法称为“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方法。
第二种情况是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配套的资源需要量受到某种资源的限制时,如果不增加资源数量会迫使工程的工期延长或不能进行。此时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使各单位时间资源需求量均满足资源限量的要求,以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通过遵循有限资源在各工作之间合理分配的原则,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寻求“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进度计划及简便快捷的优化方法。资源安排和优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合理调配资源,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地配备或投入资源,既满足项目实施要求,又满足资源使用效率;另外在通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己使非常复杂的资源安排优化工作可以自动进行,即使对包含上千项项目的工作的优化处理也仅需几秒种即可完成。而且,目前的项目管理软件还能进行多种资源的同步安排及优化,并输出相应的资源需要量动态图,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以满足通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要。
3时间-成本优化方法
所谓时间一费用(成本)优化,就是对通信工程施工周期的长短及其所需费用大小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逐步减少时差,寻求工程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为最低的赶工日程。兹将其有关费用的分类和优化方法等概述如下:工程费用的分类。在进行时间-费用优化时,可将工程的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类。直接费用是指与工程的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生产工人的工资、主要原材料及能源的费用等。间接费用是指不与工程的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管理费、折旧费等。工期与费用的关系。缩短工期,会使直接费用增加,间接费用减少;反之,延长工期会使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增加。因此,时间-费用的优化,是使总成本最低,工期最短,它是对工期与费用的线性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逐步减少时差,寻求总费用最低的点及最佳工期点。
直接费用变化率:
完成作业的正常时间为Tj,直接费用为cj完成作业的最快时间为Tj'''',直接费用为cj''''优化的方法(最小成本加快法)
①绘制初始网络图计算时间参数,确定网络图的关键线路。
②从压缩关键线路上费用率最小的作业时间着手,缩短总工期,节省费用。
③如果网络图上有两条以上的关键线路,应在这几条关键线路上同时赶工,工的天数也最好相同。
④安排赶工时,应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先安排费用率低的作业,后安排费率较高的作业。当直接费用的增长额等于间接费用节约额时,仍然可以赶工,为这时在经济上虽没有效益,但时间上可以提前竣工。如果直接费用增长额大间接费用节约额,则可停止赶工。
⑤当出现多条关键路线时,同时缩短每条关键路线,选择直接费用变化率总最小的方案。
⑥最后应计算通信工程费用节约额和提前竣工的天数。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益效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更与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到有效利用。因此,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合和优化教师资源、物质资源、非物质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即将各种资源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得资源及财力资源也非常必要,以利于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
2.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订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最优化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所遵循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既要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校及师生的负担过重。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象、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切忌随意拼合。
二、高校教学资源需要整合与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校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这些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观念,确定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流的学校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流的教师。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教师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果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20强,就必须尽力争取世界一流的教师,这比吸引一流的学生还要重要。”而且他一再强调中国大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级教师。高校也急需一些顶级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质资源整合和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得打破界限,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采取及时调配、淘汰和增配措施,保证高校的顺利、健康发展。
3.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非物质资源是以无形物质为依托,旨在保障物质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度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等一切有助于支撑物质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是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资源。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包括高校政策制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时间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
4.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或制约其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在财力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方式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如何整合财力资源,实现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促进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保障实现效率最优化、增值最大化、运行正常化、发展可持续化。
转贴于
三、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
1.发挥院校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如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效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很大等等。为了提高高校在教学资源上的高利用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应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所便”的旧观念,深化资源共享意识。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营造公平、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统筹管理,使资源配置的权利部门化、分散化、协调化。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包括高校的领导层、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重点涉及到的是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力配合作用。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如没有管理层的决策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如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极力配合,那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将管理层的决策与全体教职工的积极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顺利进行。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制度的执行、反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过程及结果进行操作、控制和评价的活动。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执行过程井然有序,对教学资源结果及时、准确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解决。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保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准确、全面、透彻。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果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置;而对于结构达标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还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好。
4.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一些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并不少见,但在教学方法方面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却是少而见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性也成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任务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只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授之予法,即“方法”、学习之方法、生存之方法等。正所谓“授之以渔”,要体现其精髓。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超前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如美国注重互动式的讨论会,彼此质疑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观点。如伦敦大学学院院长麦克姆·格兰特所说:“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5.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解决校内外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和优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实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生态型循环模式。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
从五六十年代起,在教育和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校企合作的步伐。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而当前一些高校虽然实现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制订适合双方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的多元化办学。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蚁群算法;需水预测;参数优化;投影寻踪;人工免疫算法;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 TP391.9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水资源需求预测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供水系统优化调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准确地预测区域水资源需求,对于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统的需水预测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1]、指标分析法[2]、系统动力学法[3]、灰色系统预测法[4]等。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5-7]、免疫进化算法[8]等方法被引入到水资源需求预测中。这些方法存在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外插和模型泛化能力弱、收敛速度慢、算法关键参数设置仅凭经验等问题[9]。
投影寻踪[10](Projection Pursuit, PP)需水预测模型能更好地处理非正态、非线性、高维数等技术难点。为了解决PP需水预测模型的参数优化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多重平滑回归法[11]、非参岭函数法[12]、免疫进化算法[8]等。这些方法往往优化过程比较繁杂,实现难度较大,结果易失真,并且算法的改进比较麻烦。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 ACA)是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一种仿生优化算法[13-14],具有鲁棒性强、分布式计算优良、正反馈并行自催化、易与其他算法结合等优点,在智能搜索和复杂优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5-16]。因此,本文利用蚁群算法和投影寻踪需水预测模型来进行水资源需求预测。本文首先对PP需水预测模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参数优化的目标函数;其次对蚁群算法进行了设计和改进,并开发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水资源需求预测软件;最后以河南省镇平县的需水预测为例,进行了水资源需求预测,并与其他智能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以验证ACA在需水预测模型参数优化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PP需水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