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1
摘 要 体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中,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我国的小学教育以“德、智、体、美、劳”为基础,体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国内外,体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美国小学体育的SPARK课程和中国小学的快乐体育教学,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 美国小学 SPARK课程 快乐体育教学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重视和发展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实现经济和科技技术发展下,对人才需求的新的标准和要求。小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体育课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体育和健康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国小学SPARK课程
(一)SPARK课程的课程理念
SPARK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有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SPARK课程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挑战不同的体育活动,发展不同体育活动的运动技能,保证体能水平的正常,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二)SPARK课程中的特点
1.规则性:SPARK课程在美国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规则性,对活动的范围、参与的人数、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
2.运用音乐: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小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要求,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3.以游戏为主:SPARK课程的教学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
4.进行分组:美国的小学生教学注重对小学生的团队合作培养和独立意识思考,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发挥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中国快乐体育教学
(一)快乐体育教学的定义
快乐体育教学是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师生一直感受到运动乐趣的教育思想,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保证学生学习氛围的融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快乐体育教学的特点
1.快乐体育教学的效果性。快乐体育教学可以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符合国家体育规定的锻炼标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体育教学效果较差。通过快乐体育教学的方法,可以改善这一现象,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快乐体育教学的效率性。效率是指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所获得效果的统计,教学效率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统计。快乐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了我国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发展。
3.快乐体育教学的效益性。效益是在工作结束后,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和利益,比较强调和重视结果。快乐体育教学的效益,是在进行快乐教学后,引发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会了小学生相关体育活动的知识,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是我国小学生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健康。
(三)快乐体育教学的方法
我国提倡“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快乐体育教学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快乐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活动表现体育教材的内容,增强学生体质,在游戏中教会学生体育知识。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讲解篮球知识,可以让小学生对篮球进行描述,发挥小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SPARK课程和快乐体育教学的异同
SPARK课程和快乐体育教学都应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符合美国的教学发展,一个是中国体育教学的方法。但是两种方法在某些方面上,具备共同的特点和特殊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音乐背景和选择的游戏进行分析:
(一)准备活动的异同
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前,不管是美国还是我国,都会有准备活动。我国的体育准备活动主要是只安排游戏或者进行基本的关节拉伸活动这两种形式;美国SPARK课程的准备活动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按照音乐节奏进行,例如橄榄球教学的传球活动,引领学生跟随音乐节奏一边运球一边绕着操场行走,速度和音乐节奏相同,既复习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又实现了准备活动的热身作用。
(二)音乐背景的异同
我国的快乐体育教学,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了背景音乐。但是一般音乐只在体育舞蹈课中出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少有音乐的出现,而且以伴奏音乐为主;美国的SPARK课程在每节体育教学活动中,都会播放适合的音乐,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游戏选择的异同
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主要是实现热身,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应用的游戏活动,只起到了游戏的作用,缺乏创新,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美国的SPARK课程却用游戏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和变换,游戏道具齐全,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四、总结
小学生体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建议如下:
一、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发挥它们的作用,还需要老师去发掘,去分析。为此,老师们要引导学生不断去解析教材内容并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
习。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工程问题”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1997年长江洪水泛滥的情景,当时九江大桥大堤被冲开了18米宽的决口,情况十分危险,老师又再次提醒学生,在长江两岸,我们要展开抢救工作,A队每小时修3米,B队每小时修2米,什么时候才能堵上决口?有没有什么办法加快抢险进程呢?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讨论发言,因为这样一个情景让他们对现实的数学问题更感兴趣,他们渴望通过数学知识得到答案,解决问题,加上对抢险救灾的本能情感,不仅创新的思维被激活,还增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利用数学时间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实践,通过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情感因素的形成,而实践也是推动情感的原动力。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不断掌握、提升的过程,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效融合。小学数学要从情感教育入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以动育情。例如,在三角形周长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制作一些三角形的卡片,在量出三边的长度时,学生就会知道,原来三边长加起来就是周长了,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获得了乐趣。
三、以适度评价激励学生的情感
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候会忽视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心理的发展,这种弊端在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作为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实践能力等与考试结果综合到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让他们有自信,有动力,有兴趣继续学习。虽然考试是验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决定一切的方法,考试的目的只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3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程 教学内容 选择
一、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和开发意义的理解
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示的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它不仅包括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学习的引导、动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论提示、价值判断、规范等。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诸如体育知识、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
2.体育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是实现课程价值、体现课程理念和性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
(2)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
(3)是发挥地方教育、教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
二、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感受
1.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学生非常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这里的“束缚”当然主要是指我们以前安排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裁缝与模特的关系,教师作为“裁缝”要考虑到“面料、款式、裁剪、缝纫”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模特(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示自我。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选择任何一“款”教学内容都应为学生“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裁制。
2.体育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
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3.体育教学内容要科学系统地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做法
1.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延用、改造、变化,使动作方法多样化。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教学思想。
2.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使学练内容生活化。
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指使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发展。如:投掷内容从单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单手下投、飘投、抛投,双手向前、向后、向上抛投等。
3.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体育学科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验,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四、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建议
1.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小学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可千变万化,但始终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能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应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可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材是有别于教学内容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加以选择,教师有权利并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教学内容由过去的死性变活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发扬是建立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是在原有创新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比较牢固。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微课程;应用;效果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各个行业中,促进了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从个人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更是改变了大众生活和学习的方式,移动终端以及各种软件、资源平台的出现促进了社会资源共享的发展。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增加对微课的应用不仅符合时展的特点,还能够一改课程传统与古板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融合路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微课程的制作质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微课的概述
2.1微课的概念
我们平常所说的微课,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指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微课程或者微型课程。微课一般以多媒体教学视频、课件为主要载体,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体会,并实现各方面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微课还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往往比一般的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短时间的视频教学展示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阐述。
2.2微课的优势
2.2.1内容针对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微课都是针对课堂学习的某个知识点、习题或者教学现象开展的教学行为。微课的制作和设计不仅要着眼于教授的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相比传统常规课程的长时间整章课程的教学,微课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更加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2.2单元学习时间短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一个人注意力的集中有效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的设计教学时长基本上就保持在10分钟左右,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与传统的40~50分钟的课堂相比,微课的“短小”特点能够保障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3学习具有灵活性由于微课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学习者只要配备移动终端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微课程学习,这样也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思和了解,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时,还可以通过暂停以及重复播放的方式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常规课堂极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法实现灵活的学习,当遇到难点时也只能通过课堂提问以及课后咨询的方式解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学时比较有限
受到现代教育理念发展的影响,高校中增加了类似“职前教育”“通识教育”等公共课程的学时,导致类似教育心理学这样的核心基础课程的学时被压缩。比如,当前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一般为每周4学时,如果按照16周的授课时间计算,则一共是64节课。然而64节课不能覆盖学科教学的所有重点,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压力逐渐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导致很多重要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一展示和讲授,只能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方式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1]。
3.2班级人数过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最突出的一点表现就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然而扩招必定会导致班额过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现在课堂中每个班级人数为40~50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话,就会出现大约10个小组。在课上进行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演练,规定每个小组的演练时间为10分钟,参与提问与讨论10分钟,则一整个班级就需要花费200分钟,换算成课时就是4.5节课。班级人数过多会严重降低教学的效率,打乱教师教学的节奏,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微课程应用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优势
4.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课堂受到学时以及教室的限制,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式无法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难以掌握专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微课的灵活性能够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由,让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对微课程内容进行挑选,及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微课平台还能够提供信息交流的功能,当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可以通过微课平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4.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微课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学生在微课学习、讨论以及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学习任务进行落实,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度。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3减轻教师的负担
对于教师而言,课程中很多重难点在传统课堂中需要一遍遍地进行重复,才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但是微课视频的可重复性能够随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教师不再需要做重复的劳动,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对微课内容进行修改、加工和调整,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
5微课程应用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5.1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手段不仅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成果,还容易导致在教学的过程脱离实际。因此,通过微课的设计能够为学生创设实际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与实践能力。比如当教师在进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微课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认知发展”的相关案例,通过生活实际案例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5.2利用微课拓宽师生视野
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以教材为主、辅以部分实际案例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而且还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微课的出现改变了教学信息闭塞的局面,微课及其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能够通过微课平台了解和接触到教育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资源的丰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先进、丰富的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
5.3利用微课实现教育个性化
对于教学来说,其根本价值和目的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才能够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然而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来说,教师很难实现个性化教育。微课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学生能够根据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思以及自身的学习兴趣挑选微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微课教育的个性化特点。除此之外,微课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突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开展碎片化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也不用再受到课时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课程的重点进行反复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5]。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5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于,必须具备一整套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控制方式,对于学生学习任务实施和质量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英语教学行为作为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开展过程中必然是以一定规则系统为依据的。按教育教学的特性及其逻辑递延,我们可将教师基于特定教学任务为获得课堂过程效果和教学效度的最大化,在课堂时空情景中组织和控制受教者主体行为、交互活动及其方式的方法体系称为: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作为课堂的最高管理者,其人格魅力、综合素养以及对学生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及其管理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每个一线英语教师都知道,要使课堂教学效应有最大化的发挥,必须要保证课堂活力(Classroom dynamics)处于被激活并持续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基于学习主体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其中介语水平和性格特征,来组织、控制和协调课堂教学活动。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设计至少应该考虑到并体现出3项基本的原则:1.使学生认同规定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对象是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学习;2.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维系教与学的互动反馈;3.使学生的中介语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并在受控的、连续进行的课堂活动中逐渐实现学习迁移。
然而,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严格课堂纪律和行为准则为有效进行的保证的。对于任何学校,这种师生体认且必须在课堂时空内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在执行力上的缺失,导致了课堂管理的无效,教学的效率效度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认为,课堂纪律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必须信守的“基本法”,也是教学活动及其管理正常实施、教学任务完成和质量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因而,必须把课堂纪律的严格遵守当作课堂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使之成为上文所述的3项基本原则的支持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的功能,是随教学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从根本上讲,在教学中师生行为是双主体,教学内容是对象客体,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构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教师有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协调者,有时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有时是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或管理者。无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其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及其所指向的目标必须是:以自己的爱心、知识、能力和智慧,建构和优化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形态,使之成为高分高能高素质的未来型人才。
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中,英语作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外语必修课,始终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几乎是每堂课都涉及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然而,英语教育教学中如何基于对这四项技能的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有效的综合/分项课堂教学训练设计呢?后文仅对中国中小学英语的听力技能训练问题进行探讨。
从本质上讲,英语听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目标语语流中信息的听辨理解练习,能够对给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命题、思考言外语境和扩展语用,为建构驾驭目标语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着眼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得,无不是从听力理解开始的。统计和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的行为占45%,说、读、写的行为分别仅占30%、16%和9%。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若不把听力理解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训练,要学好英语是难以想象的。遗憾的是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人们似乎并没有充分体认到这一点。事实上,由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力训练的缺失或不足而造成的结果,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其他3项技能的建构和发展,使得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状况。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范文6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语文课不再单单只是写写字,背背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应先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尽管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详尽的计划、做好完美的准备,但是,很难保证课堂环节能较好的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只有做到因时而异,随机应变,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偶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才能和学生共同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只有积极利用生成的课堂事件,才能在精心设计准备的基础上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创造性的实现。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语文教科版二年级下册《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将课文排练成即兴小话剧,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小动物的处境、语言、和心理活动,加之老师的穿插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在观剧演剧中将课文的寓意和中心思想心领神会,比强行向学生灌输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让学生提起兴趣去学习,更容易将知识消化和吸收。
二、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当这个平台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教师要恰当地履行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引导,运筹帷幄,才能让每个意外都转化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尴尬都闪耀智慧的亮光。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填鸭式,”互动的模式也以提问回答居多,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实互动的模式除了提问回答的模式外,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如遇小组之间意见分歧,也可以以辩论赛的方式各抒己见。一方面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课文的思考,同时又达到了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帮助。
另外,在课堂上,当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精彩,表现良好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性话语,适当的鼓励和赞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认真投入课堂学习中;但是,课堂上我们还经常碰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此时如果教师消极地应对,批评斥责往往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积极应对各种课堂生成。
在高年级任教阶段,每位教师在课上都难免会遇到调皮、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我们无法控制他们的大脑和思维,无法捆绑他们的肢体和语言,唯有在不变之中应万变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巧妙引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人们都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处理事情、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着天壤之别,因人而异。若是想要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跳动的思维都在教师的掌控下,作为老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努力地充实自己,才能与学生共成长,同进步。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