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三角形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阶段,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这一阶段传授相应的数学方法,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基础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相通。在《数学课标(实验稿)》中就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标》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强调,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中存在的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包括符号化、分类、归纳、转化、化归、类比和数形结合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但教会学生思考和解决当前的数学问题,同时还使得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更好的培养起他们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智力的开发。本文以三角形为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学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数学思想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包括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提炼与概括产生的结果,并且在长时间的认识活动里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表现出一般意义与相对稳定的特点,这也是对数学事实和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和规律揭示,对数学的发展变化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数学方法则是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途径与手段,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伴随着数学的产生而产生,可以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是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数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方式和能够实现的方式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更体现出数学本质的重要方面与评价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来布尼茨和牛顿制定了微积分后指出:“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定了”,对数学而言,可以说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也基本上被确定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方面。显性知识系统就是数学教材,隐性知识系统则是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显性知识系统来安排教学,如按照公式,概念,例题,练习来进行数学教学,即使让学生记住了数学的知识和练习题的类型和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个存储的机器,这对《数学课标》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不但需要教给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意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发挥着监控和调节作用,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不但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而且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足,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所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进行渗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的知识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类比和分类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小学三角形教学中渗透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对两个不同对象的某个地方(包括他们的属性、特性和关系等)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思维形式。这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类比推理是培养小学学生的归纳、 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根据以往知识经验,可以得知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教师可以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道具,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中的涂色三角形和没有涂色的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三角形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涂色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又如下图,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你能说明∠2=∠4吗?

分析: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怎么样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证明呢?我们已经知道平角等于180度,再根据等量代换等知识就可以证明。下面给出最简单的证明:

因为∠1与∠2、∠1与∠4分别组成平角,所以∠1+∠2=180°、∠1+∠4=180°,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得∠2=180°-∠1、∠4=180°-∠1,根据等量代换,可得∠2=∠4。那么同样用类比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小学三角形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

分类是根据事物在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类别。数学的分类思想则是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和其分类标准。根据边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几类: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在“等边三角形”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分类的教学思想。那么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小学三角形的教学。假设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度,教师可以问同学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可以进行分类思想,根据三角形的角度或者边来进行划分。在角度为标准中,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度,另两个角的和加起来就是120度,可以判断当角B为钝角时,那么角C为锐角,此三角形就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因此三角形ABC是钝角三角形。假设角B或者角C当中有一个是直角,那么得到的答案据是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假设角B是锐角,角C也是锐角,可以肯定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其次根据三角形边来划分。假设三角形两边相等就可以推断出来它可以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而是不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呢,等边三角形是一个60度的角,其中一个角已经是60度了,另外两个角度可以调整为60度,那么这个三角形可以确定是等边三角形。

参考文献:

[1]金成淑.小学数学构建情景教学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方岚.数学绘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新可能[J].江苏教育,2013(41).

[3]廖然兴.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Z6).

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渗透;探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求逻辑性较强,这样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困难。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将会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要将这些数学思想为学生讲解,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从而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在知识呈现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在数学中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以及方法的思考与问题的规律等都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很多数学概念都是数学思想的浓缩,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挖掘出这种数学思想,也就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将数学思想挖掘出来,有效渗透到教学中,从而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对以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会议以及思考,让学生思考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将圆进行转化,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来推导出圆形的面积,这样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转化,从而来解决问题,以此来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教师将化归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解题思路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自主思考,从而来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以此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学思想方法记性探索,这将会增加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来获得数学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鸡兔同笼”为例,学生在初次读取题目中,无法找到解题的方向,这样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数学学习中的D化思想讲解给学生,同时可以利用列表法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将函数思想方法渗透到其中,同时每一利用算术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充分将假设的思想方法渗透到其中。教师可以利用方程法来解决问题,将代数的思想融人其中,在进行方法的梳理中,可以利用课件来将一些简笔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各种算法有一个全面的了锯,有效记性数学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此来充分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渗透,与知识教学相互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正确解题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要对数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概念等进行一个明确的掌握,同时也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来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意识。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解题活动,在解题中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一个思想方法的展示过程,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示,在实际的解题中要结合问题的状况采取合适的解题思路,同时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生活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概括,同时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将实际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举个简单的例子:甲和乙同时从A、B两个地方出发,三小时后,甲先到达B地,乙距离A还有30千米,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4,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很多学生在进行解题中都会利用方程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以此来得到答案。然而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来将问题呈现出来,并且利用整数解法,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式来解答,以此来将问题进行转化。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会感受到问题的变化,从而来在问题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提升。另外,在解题中也应用了数形结合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数学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3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 提炼 深究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则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味地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作为一线的新教材实施者,如何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既花时少,轻负担,又学得好,学得活,使学生在原有各自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学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在教授每一个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提炼出蕴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科书呈现的例1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我发现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有困难,思路受阻,而且容易出错,这时候就可以及时点拨学生——能否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求呢!经过一番探索讨论,学生用剪拼的办法,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了等积变形思想和转化思想。在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引导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策略,让学生逐步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在课后反思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另一方面更多地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从而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在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成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理解,才能逐步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在引导学生时,并不仅仅问:“你知道圆的面积公式吗?”“你会用公式计算吗?”而是更深入地去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回顾得出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推导出公式的。这节课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由来的同时领悟、掌握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六年级学习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三、在实践运用中深究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学生学习的课堂,还要让学生走出小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悟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入时,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之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变成一个侦察员,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估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身体上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样的导入新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学生意犹未尽,兴趣盎然的完全沉醉于新课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如在学生运用化归思想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后,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知道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吗?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同学纷纷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来土豆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但可以把它转化成圆柱体,圆柱体容器里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4

【关键词】转化方法 学习 转化思想 渗透

日本著名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由原来的“双基”变为现在的“四基”。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课堂教学中若能及时地将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学生就能够较快的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转化方法的学习、转化思想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学习转化方法、渗透转化思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中几种基本的转化方法的学习及其转化思想的渗透

1.数与数的转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2.式与式的转化。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算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3,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3=4×5-1=4×4+3=3×6+1……

这样做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感受到因为转化而让加法和乘法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3.形与形的转化。在整个小学阶段,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比其它知识更难掌握。因此,教学这些内容时,一般是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比较之后得出将要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转化方法,渗透转化思想,由难变易。

4.数与形的转化

“数”与“形”是一对矛盾,数形结合是连接“数”与“形”的“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和“形”的相互转化,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即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直观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想想、画画,头脑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沟通,协同作用,启迪解题思路,为学习道路扫清障碍。如: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计算,〔(25+〇)×2-11〕÷9=5求〇=?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解方程,一些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加减乘除,不知该先算哪个。我启发学生根据原来的运算顺序画出枝形图来,学生从图中清楚地看到逆向计算就很快能得出结果。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和运算时,把数转换成图形,可以增强直观感,减少计算上的坡度。

5.知识与知识的转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转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策略。对问题进行转换时,既可转换已知条件,也可转换问题的结论;既可以公式之间进行转化,也可以概念之间进行转化。在教学比的知识后,联系分数与比的关系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二、在课堂中如何实现转化方法的学习与转化思想的渗透

1.在教学新知识时渗透转化思想。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新知识的教学往往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其中进行转化方法的学习及转化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

2.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它们均是在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的,是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中能较明显体现转化思想的内容之一。教学这些内容,一般是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比较之后得出将要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转化思想也渐渐浸入学生们的头脑中。

3.在数学练习题中挖掘转化思想。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后,书中有一练习题,“求出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完全依赖于转化思想,即:把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都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的和。即连接对角线把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内角和就等于两个180度,即360度。而正六边形通过连接对角线转化成了四个三角形,则内角和是四个180度,即720度。教师在处理习题时,不能仅仅教给学生解题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收获其数学思想,用知识里蕴含的“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教师本身的转化思想及转化意识

1.数学教师本身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意识

我们常常谈论的是教师要如何如何的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那么教师自己有转化的思想吗?教师自己会多少转化的方法,会在解决问题时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化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然而教师本身如果就缺乏转化的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对学生的培养与渗透了,因此在教师本身也必须着力学习数学的转化方法,努力培养自己的转化意识,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体现转化的思想,在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应该有一个宽阔的转化意识,充分发掘每一个转化的过程,夯实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单元结束后的“整理与练习”中,再次提升转化思想,并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转化思想,进行必要的沟通与整合

2.转化教学的着意与教学的无痕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隐蔽的,它渗透在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所掌握的知识才是富有生命的,才能灵活应用,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发展,得以提高。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和思想的渗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益。教给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就会自己学习一些新知识。学会质疑问题,学生就会自己独立扫清学习路上的拦路石,学会多种验算方法,学生就会验证自己的发现,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转化方法的学习和转化思想的渗透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92年第21期《小学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5

关键词:观念;教材;作业;渗透

中图分类: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99-01

很多人认为学数学没什么大用,除计算外,数学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没起什么作用。而我们应该看到:数学有用,我们曾经解答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和所学的很多数学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太用到,这是事实,但数学能帮助我们理性思考,数学教会我们了抽象与概括,数学能教会我们怎样巧妙地转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中间起作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

在有些教师看来,小学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加减乘除,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小学,不少教数学的教师,原来在师范学校所学专业不是数学教育,是临时改教的,这样的认识更是普遍。小学数学教材 (北师大版)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贴近的城市生活,如“超市购物”、“小小图书馆”、“公交车站”等利于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等等,所以选用该教材的农村小学觉的不太适合农村学生使用。

上述情况反映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往往能看到明线数学知识,却看不到暗线数学思想和方法。看不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数学课堂趋向于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依根据教材的安排,照本宣科,重模仿、技巧和记忆,不能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

处于明线的数学知识中,一定蕴含着处于暗线状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数学思想和方法?笔者探索了如下做法。

一、转变观念

思路一变天地宽,教小学数学,一定要认识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的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教会学生思维。要清楚的明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经验是数学的基础,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发展是数学的目标……

二、钻研教材

只有懂得小学数学数学教材里有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这就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注意教材的整体性,最好能通读小学数学12册教材。教师要从四个方面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统计与概率、4、实践与综合应用,了解每个部分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就能避免顾此失彼。读透小学12册数学教材斯,教师本身的数学功底会进一步增强。数学功底深厚了,处理教材就会游刃有余。从而改变教学行。

注重教材分析的独特性,深入钻研当前所教该册教材。通读12册教材是基础,研究教材的重心还得放在该册教材上,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钻研教材时,要多问为什么,例如: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怎如何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三、设计作业

借助作业设计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小学数学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表现之一就是用设计作业的方式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既巩固了知识技能,又有机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一举两得。在下面的乘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 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求这个算式。

我们爱祖国

× 4

――――

国祖爱们我

思路分析:由于五位数乘以4的积还是五位数, 所以被乘数的首位数字“我”只能是1或2,但如果“我”=1, “国”×4的积的个位应是1,“国”无解。所以“从”=2。

在个位上,“国”×4的积的个位是2,“国”=3或8。但由于“国”又是积的首位数字,必须大于或等于 8,所以“国”=8。 在千位上,由于“们”×4不能再向万位进位,所以“们”=1 或0。若“们”=0,则十位上“祖”×4+ 3(进位)的个位是0,这不可能,所以“们”=1。 在十位上,“祖”×4+3(进位)的个位是1,推出“祖”=7。 在百位上,“爱”×4+3(进位)的个位还是“爱”,且百位必须向千位进3,所以“爱”=9。

故欲求乘法算式为:

2 1 9 7 8

× 4

――――

8 7 9 1 2

上面这种分类求解方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体现了组合思想。

四、反复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不可能一次就形成。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其次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回头看”,也就是反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才是易于体会、易于接受的。如通过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有规律的对比板演,指导学生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找到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从而使学生自己体验到对应思想和化归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方向范文6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需在备课过程中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研读时,还需加强对教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及教学思想方法设计出合理的数学活动或游戏,将教材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数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教材研读时,需对教材内容编排进行整体考虑,如在“数对确定位置”课程进行研读时,需将教材中符号化思想进行挖掘,教师需明确教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挖掘过程可将目光转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园示意图,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各区域的位置,从而使学生了解行、列之间的联系,认识坐标。

二、加强课堂引导,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教师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便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融会贯通。如在学习圆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转换教学思想,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后,将课题延伸,引导学生计算阴影部分面积,当学生解答完毕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讲解解答过程,随后总结学生的解答思路,并利用课前制作的模型,向学生展示将阴影部分三角形移动位置后的图形变化状况,让学生明白转换数学思想能简化解答过程。此外,课堂教学即将完毕时,教师还需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效果,以便加强学生记忆,充分认识转换思想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能灵活运用。

三、加强课后运用,巩固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学习过程较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初步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但课后巩固学习是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毕后,需加强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以便学生对自身思维活动进行反省,明白学习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在哪些思想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不足,以便在未来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运用多种解题技巧解题,开阔思维,找出最简便、最有效的解题途径。例如,教师课堂教学完毕后,向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将一块长方形菜地分为几块面积不同的小菜地,其中A占地面积为总面积的八分之一,B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C面积为5㎡,A、C面积比为3:5,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在课后解答完毕后,教师先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总结学生运用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解题完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在下次课堂讲解过程中给予题目答案,并向学生展示所有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在以后做题中能灵活运用,将数学思想落到实处,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