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本质

经济危机本质范文1

【关键词】 职位资本; 专用性; 经济后果

一、引言

当前人力资本进入会计实务的主要障碍在于其价值量的确定。尽管自1964年以来包括赫曼森、利克特、布诺默特、巴鲁克・列夫和阿里・施瓦茨、弗兰霍尔茨等在内的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进行了不同程度地研究,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计量模式和价值计量模式。然而,由于人力资本个体流动性差异,导致上述各种计量方法缺乏可操作性。职位资本(耿建新、朱友干,2009)理念的提出可解决此难点。简言之,所谓职位资本,即以每一职位为单位确定的人力资本组合。该组合可减少职位内部人力资本个体协作过程中的内耗与效率损失,从而节约交易成本。依据职位的高低及稀缺度的差异,可赋予职位资本不同的权益属性(耿建新、朱友干,2010),即低专用性职位资本――债权性安排;高专用性职位资本――股权安排;处于中间地带的职位资本――期股债权性安排。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了高管职位资本价值确定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二、高管职位资本价值的经济后果

(一)高管职位资本价值

耿建新、朱友干(2009)从收益法角度提出了修订后的薪酬折现法,即以每一级别职位资本从企业获取的收益(即企业的薪酬等支出)现值作为其价值。对于企业每一级别职位资本年实际薪酬支出与预计薪酬支出的差额,依据资本保全原则,可于实际支出发生时调整每一级别职位资产的价值,而不再调整每一级别职位资本的价值。该方法无须考虑每一职位内部雇员离开职位的情况,只要职位存在,就可以衡量企业对职位的投入。此计量模式使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结合,以名义货币购买力为计量单位,将企业对职位资本的薪酬支出现值作为其价值,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限于篇幅,不展开阐述此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笔者的相关文章。

就高管职位资本价值的确定方法而言,依据上述思路,本文主张将企业对高管职位的总投入(即职位内高管获取的薪酬收益以及可能的持股收益)折现为高管职位资本价值。这表明高管职位资本价值不仅取决于其获取的薪酬折现价值,而且取决于其持股折现价值。实务中,企业可依据一定时间窗口内该证券的平均市场交易价格来衡量高管职位资本持股折现价值。该计量模式用公式表示为:

Vn表示高管职位资本价值;I表示该企业预计每年的薪酬支出;r是适用于该企业的收益折现率;n表示企业高管职位资本持股总数;NCFt表示所持股票每年产生的现金流入;R是适用于所持股票的收益折现率。

若以P表示股票价值,依据证券估价理论,证券价值取决于该其未来现金流量,则上述公式变形为:

上述计量模式衍生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即作为具有股权资本属性的高管职位资本,其所获得的收益――企业赋予其的各种支出,应当作为股权资本从企业获取的收益中进行分配,而非成本费用。这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何影响?

(二)从薪酬折现法角度计量高管职位资本价值量的经济后果

1978年斯蒂芬・泽夫在《“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是财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的影响。1997年威廉姆・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后果是: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必将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人物瓦兹、齐墨尔曼从实证会计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又称为分红计划)以及政治成本角度论述了会计政策的选择将影响企业绩效,从而影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并最终影响公司价值。经济后果学说告诉我们,会计政策的选择必将产生相应的经济后果。就本文的研究主题而言,赋予高管职位资本股权资本属性,并从薪酬折现角度计量其价值势必会对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相应的经济后果。

1.对债务契约的影响

企业将高管职位资本所获取的薪酬对价折现为高管职位资本价值,并相应地增加企业职位资产的初始价值。这将会因职位资产的价值和股权职位资本权益总额增加而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总额。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得以优化,财务状况得以改观。企业偿债能力以及债务人权益保障程度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履行债务契约。

2.对报酬契约的影响

企业将高专用性职位资本所获取的高薪酬对价视为股权职位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结果而非费用支出。这将会减少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果,提高企业业绩。企业经营成果或业绩的增加必然会有利于报酬契约的履行。此外,将高专用性职位资本纳入股权资本范畴,并给予其相应的剩余收益索取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契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报酬契约的执行。

3.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如前所述,将原先部分收益性的薪酬支出资本化或视为股权职位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将会全面优化会计信息。对内部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优化将会对高管职位资本内部人力资本个体产生精神激励功效。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向资本市场传达的利好信息将降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风险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并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减少投资人的用脚投票行为。优化的会计信息也将降低政府接管企业的可能性。

4.举例分析

例:假设表1是我国某央企上市公司的部分会计资料。本文拟利用此资料探讨薪酬折现法计量高管职位资本价值的经济后果。

从该央企上市公司所公告的财务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公司2010年、2009年全年高管薪酬分别为:520万元以及500万元。这些高管薪酬数据已经披露在财务报告附注中。

由于传统会计理论中企业高管薪酬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从而冲减当期损益。依本文观点,将高管薪酬支出全部折现为高管职位资本价值,并相应增加企业职位资产价值。与此同时,每期实际支付的高管薪酬对价视为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

根据下述基本公式及所衍生的公式,我们可以估算该公司高管职位资本价值。

假设该央企上市公司决定于2009年起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职位资本信息,并预计各年期望的高管薪酬支出为500万元。若适用于该企业的折现率为10%(假设当前资本市场的投资报酬率为10%),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的期望薪酬支出是永续年金,所以根据前述计量方法则该公司的高管职位资本价值为:Vn=,所以Vn=500万元÷10%=5 000万元。

需要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本例未采用企业薪酬固定增长模型计算高管职位资本价值的原因在于:首先,考虑到企业无法持续增加高管薪酬支出,因此,在保持企业价值增长的前提下,企业高管薪酬支出不可能以固定比例持续增长。其次,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企业高管总薪酬支出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对高管职位资本中某些人力资本个体薪酬支出有可能增加,而企业的高管职位资本规模也有可能减少。最后,从当前时点看,也许之前相对低的薪酬水平和之后相对提高的薪酬水平平均后会达到现在时点的薪酬水平。

第二,从可操作性角度看,该计量模型的可操作性远高于我国准则体系中某些规定,如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资产的可回收净额等。究其原因在于:尽管该计量模型采用预计薪酬支出,但很容易取得未来各年的实际薪酬数据。因此,对于薪酬的实际支出与预计支出的差异可于实际支出发生时调整高管职位资产的价值以及相关高管职位资本权益,而不再调整高管职位资本的入账价值。本例中2009年预计高管薪酬支出为500万元,而实际支出也是500万元,所以无须调整相关权益。2010年实际高管薪酬支出520万元比预计支出多20万元,此时可调增高管职位资产的价值20万元,同时调增相关高管职位资本权益(如资本公积――高管职位资本权益等)。相反,若该公司薪酬的实际支出低于预计水平时,则同时调减高管职位资产的价值以及相关高管职位资本权益。

第三,就上述方法与当前准则的差异而言,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完善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因此需要补充相关会计准则以求解决这类差异。就上述方法与当前税法的差异而言,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应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依据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就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因此,上述处理结果与税法的差异可沿两条思路进行:一是将所增加职位资产形成的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二是调整当前的税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激励管理者,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以各年期望薪酬支出折现计量职位资本价值后,表1中数据的变化如表2。

我们从表2相关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采用薪酬折现计量高管职位资本价值的经济后果。表述如下:

就债务契约而言,采用上述薪酬折现法计量高管职位资本价值将使该公司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股权职位资本增加5 000万元,同时,职位资产初始价值增加5 000万元。当企业以后各年度实际高管薪酬支出与预计数有差异时,这种差异可直接调整职位资产价值以及相关高管职位资本权益,而不调整高管职位资本的入账价值。这符合资本保全原则。股权职位资本、职位资产价值增加后,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权益乘数、产权比率下降,偿债能力提高,财务状况全面优化。这也使长期游离于表外的职位资产、高管职位资本及其权益在表内得以充分反映,有利于债务契约的履行。

就报酬契约而言,将高管薪酬视为股权职位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结果,并将薪酬折现为高管职位资本价值将增加公司2009年税前利润以及净利润。税前利润增加数额取决于原高管薪酬支出总额。若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R,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N,则2009年税前利润将比传统会计模式下税前利润多500万元,净利润增加500万元×(1-R);2010年税前利润将比传统会计模式下税前利润多520万元,净利润增加520万元×(1-R)。这种增加将降低该央企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提高该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进一步看,也可提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若能取得实际的薪酬数据则可以算出这些指标值,本文不一一计算,但这种变化的利好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全面优化的业绩指标将会对经营者产生更大的激励效率,并会更加有利于报酬契约的履行。

如前所述,对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言,上述全面优化的会计信息对内部利益相关者激励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优化的会计信息将向资本市场传达的利好信息,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也将降低政府接管的可能。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例由于无法取得该公司不同级别职位资本完整的薪酬资料,从而仅计算了高管职位资本价值。在实务中可依据每一家企业实际的薪酬对价水平和职位资本权益属性来计量不同专用性职位资本价值,从而弥补传统报表只体现财务资本权益而无法反映职位资本权益的遗憾。

三、存在的问题

本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取得该公司完整的薪酬资料,影响了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但其结论是值得肯定的,即:将企业对高管职位的各年薪酬等支出折现为高管职位资本价值,这将会因高管职位资产的价值和权益总额增加而优化企业财务状况;将原先部分收益性的薪酬支出资本化将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内部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信息的全面优化将会对经济主体及高管职位资本内部人力资本产生精神激励功效。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向资本市场传达的利好信息将降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风险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并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信心,减少投资人的用脚投票行为;优化的会计信息也将减少政府接管企业的可能性。本文写作过程中可参阅资料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说服力,期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 朱友干.高管职位资本、薪酬对价与会计选择――基于央企上市公司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 耿建新,朱友干.职位资本――人力资本会计研究的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9(11):48-52.

[3] 耿建新,朱友干.论股权激励核算方法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8(6):8-9.

[4] 耿建新,朱友干.人力资本:权益属性与会计选择[J].会计之友,2008(6):9-10.

[5] 朱友干.人力资源会计[D].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6] 赵德武.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 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 谭劲松.智力资本会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9] 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林志军,黄世忠,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10] 威廉姆・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经济危机本质范文2

(一)在经融危机来临之时,许多关联企业,或者经营不善的小企业,最先垮掉,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会因为资金流的短缺或者应收账款未能按期收回而困难重重,所以,在收入不佳的情况下,必须财务降低承办的策略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是最有效、也是采用最多的一种策略。

(二)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环境大多为买方为主,同一性、雷同性、相似性的企业就会竞争加剧,有可能上演不光彩的恶性竞争,如何最快的降低成本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持企业生存,当属控制成本之策。

(三)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当今社会分工细化,各种企业之间都面临竞争,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功夫下在平时,确实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赢得市场和客户信任。

二、企业控制成本的困难

(一)转危为安的意识不强。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有相当的企业在思考如何应对之策,充分利用成本控制之法,降低企业负担,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降低管理费用等,真正使企业减轻负担,轻松上阵,还有一部分企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能积极实施承办控制,导致企业负担更重,最终走向了不归之路。

(二)成本控制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决策层权力大,如果对成本意识不强,必然导致成本控制不能实施;基层员工缺乏忧患意识、对成本控制缺乏了解,成本控制实施起来步调不一致,不在统一频率上。

(三)成本控制内容不清楚。大部分企业理论性不强,对成本控制只是了解,掌握不透彻,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不会用,对经营、管理成本、各种费用不清楚,不知从哪里入手开展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无从下手。

(四)成本控制与各项规定的关系不清楚。有的企业谈及成本控制就是节约,降低工资、不缴纳五险一金等等。这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是不允许的,成本控制要考虑长远,不能挫伤职工积极性,影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对企业长远发展都是得不偿失的。

三、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宣传成本控制战略,形成成本控制意识。从企业决策层到一般干部,都要将企?I成本控制学深学透,理论精髓,形成人人都有主动性,深刻认同企业成本控制文化,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让员工理解企业采取的措施,配合并行动起来,形成人人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企业战略与成本控制紧密结合。金融危机来临时,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不花钱,而是及时的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企业发展重心,以图利用刺激政策或者自身低成本的优势,使企业灵活应对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成长,在危机中发展,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成本预算。加强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规范发展的必要步骤,据统计,有效的预算可以为企业节约10%的成本,通过成本预算,能够明晰单项成本的具体数额,根据市场行情,是否有降低的可能等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字,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四)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整个市场环境就会低迷,如何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迅速占领市场?就需要企业推进低成本创新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好:一是鼓励员工创新,从每一件工序的改进做起,争当创新先行人。二是可以和众多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学习先进技术,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方法,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崇尚实干,采取成本控制策略,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中去,用实际行动检验成本控制的效果。

(五)适当降低成本。在企业发展中,原材料采购、人工费占的比重较大,一般来说,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在确保采购原料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可以对企业高收入群体进行限薪,由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压力剧增,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高收入群体采取限薪做法,达到薪金的合理区间,稳定一般员工心态,降低企业负担的目的。

(六)依托电算化进行成本控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算化已非常普及,采用电算化能有效提取数据,计算简单、结论准确,为决策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

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想变压力为动力,就必须对成本控制进行学习,掌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解除成本控制就是节约的误区,放眼全球,放眼经济界,采用成本控制能给企业带来资源重新配置,促进企业发展。

经济危机本质范文3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经济危机本质范文4

Jing Yua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讨论了定数截尾样本下,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的极大似然估计和区间估计,为研究估计的精度,运用随机模拟方法,对环境因子的置信区间的精度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maximum likelihood, and interval estimates for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of th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based on Type II censored sampl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estimation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is examined numerically by means of Monte-Carlo simulation.

关键词: 指数分布 环境因子 极大似然估计 区间估计

Key words: th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environmental factor;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interval estimate

中图分类号:O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15-01

0引言

在对航空航天等领域中新型研制开发的复杂产品,特别是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军用产品进行可靠性评定时,由于受试验时间,经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或无法进行实验室试验验证,导致评定结果可信性度不高。此时就需要充分挖掘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积累的其它可靠性信息。环境因子是一种折算因子,是一种重要的扩充样本量的途径,是可靠性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个课题。已有很多文献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文[1-2]中介绍了环境因子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文[3-4]介绍了环境因子的一种Bayes估计方法。指数分布在排队论和可靠性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电子元件的寿命、电话的通话时间、候车等候时间等都可认为服从指数分布。本文给出了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的定义及基本假设,并导出了定数截尾样本下,环境因子的极大似然估计和区间估计。并利用Monte-Carlo方法,讨论了置信区间的精度,表明了结果的可行性。

1极大似然估计

设在环境下产品的寿命服从Exp(?兹i),i=1,2。当在两种环境下产品的失效机理相同时,文献[1]知环境因子定义为K=?兹2/?兹1。假设在环境i下投入容量为ni个产品试验。设t■?燮t■?燮…?燮t■来自的随机样本中前ri个最小观察值(为方便起见,可将t■的下标数字省略括号,无特殊情况说明,下文的tij表示第j个最小观察值)由文献[5]知t■,…t■的似然函数为:

L■(t■,t■,…,t■)=■?兹■■exp{-?兹■■t■}(1)

其中t■=Σ■■t■+(n■-r■)t■

则在环境I和II下,试验结果的联合似然函数为L=L1L2

L(?滋,?兹■,?兹■)=■■?兹■■exp{-?兹■■t■}(2)

=■?兹■■?兹■■exp{-?兹■■t■-?兹■■t■}

lnL(?兹■,?兹■)=Σ■■■-r■ln?兹■-r■ln?兹■-?兹■■t■-?兹■■t■

■=-■+?兹■■t■■=-■+?兹■■t■?圯?兹■=t■/r■?兹■=t■/r■

■■=■■/■■=t■r■/t■r■(3)

2置信区间估计

引理1[6]设x■?燮x■?燮…?燮x■来自指数分布Exp(?兹)容量为n的前k个次序统计样,令w1=nx1

wi=(n-i+1)(xi-xi-1)i=2,…k,则w1,w2,…,wk独立同分布于参数分布Exp(?兹)。

引理2设w1,w2,…,wk独立同分布于Exp(?兹),则w1+w2+…+wk~W(k,1/?兹)。

引理3设z~W(k,1/?兹),则2z/?兹~x2(2k)。

定理设t■?燮t■?燮…?燮t■来自指数分布Exp(?兹i)容量为ni的前ri个次序统计样本,则在环境I和II下其环境因子的置信上下限为K■=■F■(2r■,2r■)(4)

K■=■F■(2r■,2r■)(5)

证明:由引理1-3得2{Σ■■t■+(n■-r■)t■}/?兹■~x■(2r■)i=1,2

则由K=?兹2/?兹1两式相除得■~F(2r■,2r■)

证毕。

3随机模拟

以上已经得到了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的极大似然估计和置信区间估计。现用Monte Carlo方法随机模拟,我们取?兹1=3,?兹2=4.5代入(3)-(5)式,随机模拟1000次。得到K的极大似然估计的均值和均方误差,及95%的置信区间估计。

4结束语

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表明,环境因子的极大似然估计和置信区间估计具有可行性,从而可以将其应用于可靠性评估中。把两种试验条件下的数据相互转化。即可以把地面试验数据转化为空间试验数据,扩大了空间试验数据的样本量,来提高可靠性估计的精度。

参考文献:

[1]王炳兴.环境因子的定义及其统计分析.强度与环境[J].1998,(4):24-30.

[2]王善.环境因子的分析及应用.宇航学报[J].2001,(5):74-80.

[3]刘琦,冯静等.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的Bayes算法.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理论研究[J].2003,(3):42-44.

[4]李凤,师义民.Pareto分布环境因子的估计及其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J].2007,(23):49-53.

经济危机本质范文5

危北海,男,1959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是我国首批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之一。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和科研工作已近五十年,曾承担多项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攻关课题和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1979-2002年共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科委等各级科技进步成果奖24项,,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120篇,曾担任5部学术专著的主编和副主编。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为第二、三、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肝胆病、脾胃病和慢性胃肠病等。曾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主编,2003年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医治疗脾胃病具有独到的优势,其确定的疗效是目前不能被现代医学所完全取代的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学员,自2008年开始跟随危北海老师临床学习,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危老师学术思想精华在于确定治疗脾胃病基本大法―脾升胃降法。

中医治疗脾胃病历代著述中所载入手法则繁多,但危老师通过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其基本大法,不外脾升胃降二法。试分述如下:

1脾升法

1.1危北海老师等提出“胃肠复元”理论是其基本思想。

“肠胃复元” 是根据中医理论学说,尤其是李东垣的

“胃肠复元”从狭义上讲则是指脾胃气虚证,是脾胃疾病主要的基本证型,健脾益气是胃肠复元的根本治法。危老师认为,纵观脾胃疾病的发病过程,病情迁延难愈是其总的发病特点。本类疾病初起时可能是脾胃实证如气滞血瘀和湿热蕴结等,但此病理之变,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脾胃内伤,出现脾胃气虚之时才能导致发病。此时脾气不升,浊气不降,受纳受阻,继而引起水谷不化,水不化则反成湿滞腹泻,谷不纳则因而生痞满食呆,胃气上逆发为恶呕泛酸,这涵盖了脾胃病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机。由此可见,脾胃之病,内因是其主导,治病必求其本,健脾益气以恢复脾胃功能也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胃肠复元”的临床意义“胃肠复元”的临床意义就是从治病之本上培补脾胃,消除脾胃内伤的发病内因。“胃肠复元”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指培补脾胃,也就是历代医家所谓振作胃气,使已衰退的胃气恢复起来。临床上这类方剂虽然种类较多,但危老师认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是其主要用方。该方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能为健脾益气,和胃醒脾,渗湿止泻,适用于消化疾病的慢性期和恢复期病人,以增强病人脾胃功能和一般的身体素质,及早恢复健康。盖因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因,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此即李东垣云: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全方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山药、扁豆、莲子甘平之品,缓补脾胃,一可益脾气,二可滋脾阴,又能厚肠止泻、和胃醒脾,诸多甘药相须为用,其补脾益气之力弥彰。另一方面以茯苓、薏苡仁甘淡渗湿健脾,与燥湿之白术共奏祛湿止泻之功。脾胃喜通而恶滞,脾胃气虚则运化和受纳之力不足,而补气之品易于碍胃,故佐以芳香之砂仁,理气化湿,和胃止呕,寓行气于补益之中,则可保甘温缓中之品,补而不滞。以桔梗为使药,开宣肺气,亦可载药上行,借肺之布津而濡养全身。全方用药,多属甘淡和甘温之品,正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云:“其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综观全方,危老常谓其能“补脾胃之虚,调脾胃之气,行脾胃之滞,除脾胃之湿”,配伍合理、组方严密、功能全面、作用确切,危老师每日临诊时使用此方加减者几占病人总体的十之八九。

以此法则,恢复脾气升清之功,俟其脾胃功能得以恢复,则病因得除,疗效已过半矣。

2胃降法

脾气升清亦有赖于胃气得降,而使上逆之胃气平复,危老师认为是临床患者病痛祛除迅速显效的关键。旋覆花、代赭石、吴茱萸、黄连是危老师临床治疗慢性慢性脾胃病的基础组合,以降胃气效果极佳。本组合源自《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和左金丸,具体体会如下:

旋覆代赭汤原始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危老师认为此方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功效。《本草》云“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旋覆花性温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二者一花一石,一君一臣,相互为用而又相互制约,性皆下行,以顺胃气之性。此外方中代赭石还具有平肝潜阳之功。

黄连、吴茱萸伍用,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大苦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以清泻心胃之火为主。吴茱萸,味辛、苦,性大热,入肝、脾、胃、肾经,辛散苦降,性热燥烈,既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等症。

四药伍用,兼顾了脾胃肝心诸脏,顺畅诸脏之运行,使正常脏器生克关系恢复,各司其职,顺性而为,以达到气机升降有序、舒畅调达,气行健则血行畅,从而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危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对左金丸在调和诸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每获良效有独特见解。试归纳如下:

2.1脾主升,喜燥而恶湿,多虚多寒;胃主降,喜润而恶燥,多实多热。兼顾脾胃之性在治疗中常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温燥以利脾寒,却不利于胃燥;寒凉针对胃热,又易伤及脾阳,左金丸则很好地解决了脾胃间复杂的问题。黄连、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与脾胃的生理特性非常吻合。黄连味苦性寒归胃经,可以苦降胃气,清胃热;吴茱萸味辛性热归脾经,可以辛开脾气,温脾阳。黄连、吴茱萸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巧妙地协调了脾胃之间的寒与热、升与降的关系。因此,二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就为其广泛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奠定了基础。

2.2黄连、吴茱萸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不仅仅注重于脾胃之间的关系,还调整了肝与脾的关系。在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金匮要略》中就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记载。所以在肝气郁结的情况下,肝气可以横逆克犯脾土;或者在脾虚时,更容易招致肝木乘犯脾土。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吴茱萸味辛入肝,可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防止或减轻肝木克伐脾土的发生,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意。

2.3肝火犯胃证是脾胃病急性发作及主要症状的重要病机。肝胆有热,横逆胃腑,胃气不能通降,滞于中则作痛,上逆而为恶呕泛酸。黄连、吴茱萸合用苦降辛通,泻肝火而降逆,佐以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使病因消除,所谓“泻肝安胃”正是指本法而言。左金丸的功效众多,但是基本功用可以落实到两点:一为清泻郁火,主治肝经郁火;一为平降诸逆,针对胃气上逆。

2.4左金丸虽然只有二味药,但提示了一个治肝火的重要方法,即间接泻肝火法。利用五行上的木火关系,即肝属木,心属火,肝(木)生心(火),方中苦寒之黄连直接泻心火,通过泻心火而达到间接泻肝火的目的,即“实则泻其子”。于是直接泻肝火与间接泻肝火法结合在一起,使本方在清泻肝火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具有止呕、镇痛等作用;而黄连清热解毒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为左金丸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纵观文献,降胃之法可谓多端,但综上所述,危老师使用一花一石直降胃气,兼以左金协调诸脏以顺胃性,则胃气安抚,和降而顺,如调动枢纽之机,疗效往往随手可求。此法用药不多而立意深远,可称危老师临床精华所在。

脾胃病发病病因及外在表现已除,则患者疗效非常显著。危北海老师毕生经验颇丰,侍诊几年,略有所得,管窥之见,以飨同仁指正。

验案一则:

张XX,女,39岁,嗳气频作一年,自觉情绪波动后加重,伴食欲不振,偶有泛酸,进食后胸骨后有堵塞感,小腹胀满,大便溏。曾查胃镜:慢性胃炎,先后服用西药及中成药效果不佳。舌淡红,苔白厚,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郁脾虚,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经济危机本质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构成;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但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触及不深。虽然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有关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释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以增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深刻内涵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战略竞争力(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正式出现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撰写的《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竞争力》(Th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of U.S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1997年MichaelA.Hitt & 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合著出版的《战略管理:竞争力与全球化》(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提出了战略竞争力的定义: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价值创造的战略时,它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并将获得战略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两大目标之一。何会文(2006)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一书中,通过深入研究Hitt等学者提出的“战略管理过程”后认为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领域的出色表现,是企业成功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结果,是企业未来业绩的资源与能力保证。

魏春旗、朱枫(2005)将战略竞争力概括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能力。战略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战略管理是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包括银行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涵盖了银行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作较为系统的阐释,只是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原理和工具,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对战略竞争力核心内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和管理界人士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研究为数甚少;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维度问题研究得更是不深不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论证。

二、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系统能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极不容易被模仿替代和复制的,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多种能力凝结而成的,能够产生强大竞争能力并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合体,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形成三个圆环。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内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控、金融创新、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它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依据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2.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文化管理就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银行管理中来,使全行上下对商业银行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准则,贯穿于银行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金融创新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

3.风险管控能力。所谓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来抓。

4.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涵盖了商业银行体制、技术、管理、文化、服务创新等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金融创新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发展、资产质量提升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

5.价值创造能力。商业银行价值是银行资本与劳动融合、创新过程中而产生的价值,以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为主,可以用会计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来度量。所谓EVA,其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是商业银行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权益成本)后的剩余资本收益,它要求银行资本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EVA的各种能力与潜力的总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经营管理者为投资者增值的能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中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基本运行和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能力。

1.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杠杆、高风险、负外部性和行业管制与监管等特征,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治理能力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战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满足银行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需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岗位设计、选聘与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内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质就是融人力资源占有能力、开发能力、配置能力与激活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切实从研究和满足人才需求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从而为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夯实基础。

3.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其营销职能及金融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市场研究与细分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及顾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不仅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制胜的法宝。服务营销能力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可持续成长与长远发展,只有将“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银行员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外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对于商业银行造就可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外在能力。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是商业银行长期积累而形成并长期发生作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外在能力。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提升。

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维度构成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告诉人们,它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之中(如图二所示)。其中文化、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制度维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制度维度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文化维度的创新还统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制度维度:银行制度规范

商业银行制度规范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显性规则、合法程序和标准体系等,并用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银行活动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诺斯,1994),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业务规范以及银行成员的个人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制度规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管理效率和战略竞争力。因此,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略竞争力的动力激励之源,如果银行制度提供的是低动力激励①,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就难以建立。

(二)技术维度――知识、技能与技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维度既包含银行所有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含服务),同时也包含由广大员工运用其知识与技能所创造的技术系统,比如金融技术②、服务体系等。显然,技术维度的竞争力不仅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起来,而且也在技术系统中积淀下来。在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中蕴藏的银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跟战略竞争力最紧密相联的维度。因为银行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完善、充实、更新,并且有机地镶嵌于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软件、硬件和工作程序中,从而构成商业银行的技术维度。又由于银行内外部的协同、互补和乘数效应,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技术维度会远远大于银行员工个体知识、技能的总和。所以,技术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管理维度: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管理维度主要是涉及组织管理系统的相关维度,组织管理系统由组织构架、控制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培训教育系统等构成,组织管理系统具有持续不断地引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协调配置、整合、引进和吸收外部知识与技能的功能。组织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薪酬管理等激励系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交流积累、流动和创新的有效渠道,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对提升战略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上,战略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制度规范、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源等诸多形式,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又以出类拔萃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教育培训、提升系统和程序等管理维度来进行商业银行的资源积累和优化配置,以促进商业银行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成长。

(四)文化维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涉及到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理念、惯例、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刘光明,2007)。文化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文化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企业文化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商业银行对知识和能力类别、形式的取舍,对管理模式甚至是不同制度规范的选择等,哪一类知识和能力将受到支持、接纳或提倡,都是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结果。由于企业文化包括商业银行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仪式、价值标准、感情信仰等――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价值观扮演的就是知识筛选、能力控制的角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筛选、鼓励、控制,同时,对商业银行各种能力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战略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管理阶层观念、行为及组织的流程和惯例之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无论哪种状态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假设,价值取向引导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制约着银行员工的行为。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惯例和标准等,确保了银行能够发现其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积累起来。因此,文化维度和制度、技术与管理维度相互作用,将形成自我强化和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铸就强大的战略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结合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和维度构成,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除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等突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1.战略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制造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取舍效应,也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取舍效应,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战略,也就更不需要谈及战略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强调战略竞争力,本质上讲就是要关注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如何去竞争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之不仅独特有价值,而且难以被模仿复制或替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管理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做出应有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战略竞争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

2.可持续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确保商业银行具备持续不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周边产业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经营管理能够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环境竞争力。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进行战略性整合,不仅将视野从优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延伸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把对生态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的考虑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范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及相关利益者价值与客户满意度摆在同等位置。因此,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3.系统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不仅自身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而且还包含若干个子系统。系统性强调的是战略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持久性。它既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更强调决策层和银行家的全局意识、系统战略思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持续变革与持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发挥其协同效应与系统作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成长。

4.资产专有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体系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个能力体系的结构不同,商业银行的资产存量在现有领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对战略竞争力的投资成为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战略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专用性资产,具有资产专有性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专有性还表现在长期积累的自然属性上,因为战略竞争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需要银行长时间积累、学习而形成的。竞争对手模仿一套环环相扣的能力体系,远比仿制某一特定的营销方案、一项制造技术或者一个特色产品要难得多,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时间劣势,自然形成进入的资产壁垒而无法参与竞争,从而保护了商业银行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自身构成一种推出壁垒,使其本身的资产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

5.知识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最核心的能力,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征。从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看,因为制度维度是银行家实施战略构想、完成资源配置、追求战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公开性知识,技术维度是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与使用的知识工具的总和,也是商业银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具有银行特殊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相结合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管理维度是关于协调、控制、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的知识,文化维度则可以被视为有关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的知识(休・考格特等,2000)。所以,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具有难以仿制的知识性特征。

注释:

① 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不清或不具有“排他性”的产权所产生的激励不足现象称之为“低动力激励”。

② 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温彬,2004)。

参考文献:

[1] MichaelA.Hitt,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M].South-Western,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2009.

[2] 何会文.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3] 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6.

[5] 葛兆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成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20-28.

[6] 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7-58.

[7] 朱明,周柏林.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文化战略体系的构想[J].金融论坛, 2009(9):52-57.

[8] 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 陈育明,张珂.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基于品牌价值和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玉喜.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7):55-58.

[11] 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5):61-68.

[12] 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 董国福.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28):30-32.

[14] 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和平与发展, 1999(4):50-58.

[15] 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J].生态经济, 2004(S1):83-85.

[16] 李正辉.金融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 2008(5):71-74.

[17] 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 2005(5):96-103.

[18]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