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问题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试问题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范文1

肖淑芬名师发展工作室选择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优化策略研究”作为工作室近三年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被确立为厦门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工作室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翔实的数据和有价值的资料,了解教师群体,特别是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对于开展名师研究的思维倾向和已有经验,以开拓工作室成员的研究视野,获取研究的灵感和启发,使工作室能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开展研究工作。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调查内容的具体特点,工作室选取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教育专家、教授作为调查对象,并在不同的职称、教龄、地区等方面都有取样,在教师群体中具有代表性,因而调查获取的数据信度较强,获取的信息对工作室工作开展的启发和借鉴的意义较大。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名师研究,研究什么

1. 研究哪些名师?

名师是精于研究和实践的“艺术家”,名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艺术的“前沿”。哪些名师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哪些课例给一线教师留下深刻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项目“您知道哪些数学名师及其经典课例?”进行调查,位列前三位的名师分别是华应龙、吴正宪、黄爱华,分别有73人、67人、52人提及。

名师为何成为名师,其被认可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对调查资料的归纳整理,我们发现名师被一线教师认可、欣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居高临下驾驭教材,教学设计精巧;二是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三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沟通能力,个人魅力彰显。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强烈感受到的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尝试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思维予以积极关注,并进行有目的地训练,让我们感受到名师的魅力。名师在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他们之所以能做到不断实践,是因为中小学名师特别是小学名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

2.名师研究的主要内容。

名师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基于这个现象,有必要对名师的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了解其教学行为中哪些方面最具有研究的价值。对此,我们设计了“您认为名师的哪些方面最有研究的价值?”这一调查项目。

从附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84?郾2%的教师认为提问和追问优化策略是名师研究最有价值的内容,70?郾5%的教师认为名师教学语言优化策略是名师研究最有价值的内容,这些是一般教师与名师存在差距的地方,这些方面也正是名师个人魅力彰显所在。其中“提问”涉及预设,“追问”则指向生成,名师在预设和生成的处理上,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教师。他们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注意激活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因素,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的语言组织、时机的把握,追问的信息及时处理,教学资源的重组利用,特别需要引起一般教师的关注。

(二)名师研究,怎样研究

1.名师研究的主要途径。

名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研究,除了内容研究,还应有途径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扩大一线教师向名师学习的渠道。对此,我们设计了“您是从哪些途径了解这些数学名师的?”这一问题进行调查。

从附表2可以看出,观摩课、讲座、文集、著作是广大教师接触名师的主要途径。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网络的应用比较少,有组织的培训活动是主要途径。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待扩大其他了解途径。

2.名师研究的主要方法。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研究名师?“名师研究”不是“名师模仿”。名师研究贵在长久,贵在深入,贵在品位,贵在提炼。

从附表3可以看出个案研究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是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用以上方法研究名师,有助于我们对名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工作室将在研究中,注重以上方法的应用。名师研究将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进展过程既是理论研究过程,又是数学教学的推进过程和重建过程。

3.名师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从附表4可以看出,公开课教学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被89?郾9%的教师认为是最好的成果呈现的形式,也是名师研究成果辐射最快捷的形式,因此工作室要竭尽所能为工作室成员搭设平台,使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名师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案例分析、专业论文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

(三)名师研究,如何凸显团队作用

1.名师研究,有哪些有效的团队活动形式?

从附表5可以看出,有88?郾5%的教师认为课例观摩是名师研究的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但最常用的不代表是最有效的,应该更多地尝试应用和推广其他的活动形式,让名师的魅力与经验更大程度地被一线教师所习得。

2.名师研究,如何开展主题活动?

名师发展工作室,其定位是“发展名师”,即在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中,通过团队的力量,将工作室伙伴发展为名师。基于这样的定位,一些受调查者提及的以下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研究内容的建议: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扎根一线教学,做“真实”课堂的研究。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于研究活动组织的建议:分学期或分学年根据学科的特点组织有效的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教师的关注,创建科研沙龙和网络教研,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提高。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士指导,或跟随他们一起活动。加强各地名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多送教、送培给基层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让同一个教学方法在不同的课堂得到更多的验证。根据主题,着实架好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教师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晓理论将比单纯学会经验更有后劲。参与研究的人员本身要拓宽理论学习领域,并把适用于自己、适用于本班的某一理念进行具体实践。怎样把理念变为教学行为的具体做法,教师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学习实践,不断经验交流,资源共享。让工作室成员既“教”又“研”,拟定适合的计划和目标,追踪落实。

关于工作室伙伴培养的建议:要注意培养工作室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要注意营造和谐奋进的研究氛围,要想尽办法让工作室成员感到温馨、自信、自豪,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自身的成长喜悦。要十分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成果展示形式,要充分估计课题研究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策略,要充分了解每一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要充分理解每一个成员的实际困难,要科学拟定研究计划和具体任务,要注重活动的成效和实效,杜绝流于形式。要注重扩大工作室成员的辐射和影响圈,要通过工作室平台推动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和发展,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一批教学新秀,提高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问卷调查的启示

1.名师研究应注重研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数量壮观的“一线名师”。他们在情境创设、教学预设与生成处理、学生心理沟通、教学语言艺术研究等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百家争鸣,各具特色,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工作室成员在围绕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名师”这一概念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让更多的名师走进视野,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又要注意根据成员各自特点,在广泛研究的同时,确定几个重点研究的名师,进行个案研究,深入研究这些名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特色,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凝练出优化的策略,为我所有,形成个人风格。

名师研究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回归整体,要明晰名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流程,从整体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剖析其精妙设计,深入局部进行分析;继而顺势而下,考量名师环节设计之后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在局部的改进或重建中,凝练其理念与行为优化的策略。工作室成员要在研究中,不断地实践、交流、学习、思考,立足于课堂教学一线,深入研究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既关注教学的各个流程和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又善于捕捉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生成新的研究课题,在名师研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名师研究走向深入。

2.名师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新。

要使研究进行得科学、规范、有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讲究研究方法。工作室开展项目和课题研究,务必要加强学习,仔细分析,听取专家、名师和其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工作室正式运作之前,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专家对《行动计划》进行几轮的打磨,其目的就是使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实现研究成果。名师发展工作室开展研究前期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报告,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以调查报告为依据修订《行动计划》和《课题实施方案》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态度。

名师发展工作室要边实践边摸索,在信息化社会里,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名师研究的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网络的运用,更方便、更快捷、更大容量地获取名师研究的宝贵资料,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的共享。研究的方法要进一步创新,工作室要在遵循传统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不断地探索适合“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研究“小学数学一线名师”的方法,力争以创新性的方法实现创新性的成果。

3.名师研究应注重研究团队建设与成员能力的提升。

名师发展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研究项目为依托,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通过此次调查,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工作室建设要把形成工作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工作室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只有主动发展,才是有效的发展。通过学习、座谈、博文撰写等形式,交流思想、互相促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能只作为摆设的座右铭,而应真正植根于工作室成员的心中。“工作是繁忙的,心境是恬美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果实亦是甜美的。”不能只作为工作室的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工作室成员的共同的信念与追求。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软件测试;认知误区;嵌入式;单元测试流程

1 软件测试简述

软件测试是在软件投入商用前,对软件需求分析报告、设计规格说明书和编码的最终复查,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方法,软件测试并不等于程序测试。它贯穿于软件定义和开发的整个过程,因此,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和程序编码等各阶段所得到的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以及源代码都是软件测试的测试对象。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软件设计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软件开发中出现失误或缺陷的概率越来越大。随着市场对软件质量重要性的认知程序的提高,因此软件测试在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软件测试将会成为一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市场将需要更多具有丰富测试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测试技术员和项目经理。

2 软件开发项目测试的误区

软件测试从1990年左右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大的测评中心、大型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软件测试的测试策略和测试方法。小企业普遍存在测试人员不懂什么是单元测试,怎样进行单元测试,很少能看懂代码的细节。而开发人员很少能够提供完整的详细设计报告、需求报告。导致单元测试,以拼凑测试报告为目的。

认知误区一: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一道步骤,工程师们一般认为,软件实际项目要经过下面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因而,认为软件测试只是编码后的一个孤立的阶段,这就是不了解软件测试流程的认知偏差。软件测试是一个系列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包括软件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执行测试。从而,软件测试应当贯穿于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不是软件开发后最后一道步骤。认知误区二:软件商用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就武断认为是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失误。这种认识很狭隘,很是打击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软件测试只能确认软件存在错误,不能保证软件没有错误。因为从根本上讲,软件测试不可能发现全部错误,软件后的错误可能来自软件项目中的各个过程。认知误区三:软件测试对测试人员技术要求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做。很多工程师认为软件测试就是安装并运行程序,按按键盘的重复性工作。随着软件测试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测试方法、新流程、新工具都在不断被开发出来。这就需要软件测试工程师掌握和学习很多专业测试新理念和新技能。认知误区四:只有编写程序的高手才是软件专家,而软件测试没有前途。由于我国软件行业整体研发能力比较低,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不少软件项目的开发都还停留在“累加堆叠“阶段。项目开发依靠个别程序员决定,他们一人负责总体设计和代码编写,给人的印象是程序员是真正的牛人,完成了所有的软件项目开发工作。但在微软等世界知名软件企业里,软件测试人员的待遇和数量与一般程序员没有多少差异,优秀测试人员的待遇甚至比普通程序员要高的多。

3 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流程

单元测试是指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证。单元是规格说明书中的最小单元,包括函数、子程序、程序。单元测试关注独立的函数功能,是测试过程中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需要开发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执行单元测试。把代码问题缩小范围在开发阶段锁定Bug是单元测试的主旨要求,以下将介绍一种容易操作的嵌入式单元测试实战流程。

第一阶段,制定测试记录表,记录测试过程,和测试情况。测试记录表包含:源文件名,子函数名,用例标号,用例名称,用例个数,用例通过个数,语句覆盖率,分支覆盖率,MC/DC覆盖率,测试结果,问题描述,测试人员,测试时间。针对第一阶段的测试结果,此时需要大家分析出问题的代码,各抒己见,总结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第二阶段,解决部分测试用例failed问题,找出阻止生成用例的共性。常见问题汇总:局部变量未初始化,调用函数未声明,局部变量直接赋值,结构体嵌套、结构体指针、声明问题、声明位置问题,函数指针,大循环、死循环,绝对地址,指针变量,C语言程序中带有goto语句。解决办法:局部变量声明后,需要赋初值再使用。调用函数未声明,该问题发生在隔离测试阶段,属于代码书写不规范问题。解决方法:自定义的函数都需要在头文件中做统一声明。局部变量直接赋初值:该问题发生在测试用例无法生成阶段,属于代码书写不规范问题。解决方法,结构体局部变量,指针变量需要先声明后赋初值。结构体嵌套、结构体指针、声明问题、声明位置问题:该问题也属于代码书写不规范问题。解决方法:根据MISRA代码书写规范,结构体需要放在头文件中统一声明。大循环、死循环:单元测试需要有程序结束的出口。解决方法:把大循环改为小循环,注释掉死循环(if(1)、for(; ;),while(1))。绝对地址:单元测试不连接真实的硬件设备。遇到寄存器等绝对地址时,需要对寄存器做变量处理。指针变量:需要声明一个同类的数组,然后把数组的首地址,赋给指针变量。函数指针:需要虚构一个函数实体,取函数地地址赋给函数指针,完成映射。C语言程序中带有goto语句:需要改变程序结构,增加判断语句,去除所有的goto语句,以便确保C语言程序的稳定性。

测试第三阶段:基本圈复杂度高于MISRA阀值要求的函数,先考虑把复杂函数改为几个小函数。改不了的由开发人员写声明以及具体原因,再按照路径分支来设计测试用例。汇总测试结果,提交测试问题报告单,并提交行业标准测试报告。

4 结束语

文章简述了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澄清了软件测试工程实践中的几个误区,依据单元测试实践的具体案例,介绍了一种高效、容易操作的嵌入式单元测试的流程。

参考文献

[1]胡丹,杜新华.基于目标机的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J].电子测量技术,2006(2).

[2]赵正海,王宁.跟踪雷达“指示引导”功能软件测试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

[3]于园园.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7).

[4]王琨.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测试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

[5]张金环,田洪涛.浅析设备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J].电子工业专用备,2016,45(1).

作者简介:张军(1988-),男,陕西武功人,工学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数字中频收发机和嵌入式软件测试。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模块化 动态化 计算机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不断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的问题。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适应岗位任职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成为社会岗位所需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心举行,通过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起网络教学环境。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轻松的实现课堂演示教学、远程控制答疑、作业查看提交以及无纸化考试问卷等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内容固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对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机基础课中都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软件等。这些学习内容学生觉得十分简单,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实用功能却不会操作。比如,在word表格中要求将表格设置为内框线0.5磅的红色虚线,外边框设置为1磅的蓝色实线,在测试后,只有少部分同学设置成功。因此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按照专业特点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内容,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懒于动手,造成在课堂上偷玩游戏、聊天等现象的出现。

2.课程结构老旧,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布局,这种布局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岗位对学生的需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让学生毕业后不仅满足第一任职的需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这就应充分认识到课程结构要从传统布局向任职基础、任职岗位、素质拓展的新布局转变。作为基础课程,计算机实践教学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教材,合理化课程模块教学,以课程开发为核心,优化设计训练项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做到“所学为所用”。

3.教W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活动,但现在教师过多的依赖于这种方法,只要上课就要用任务驱动法,所有知识点也都要用任务的形式出现,比如,理论性知识较强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介绍,就被教师任务化成了“阅读教材说出网卡的功能”,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任务,不愿去探索完成任务的现象。另外,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多次未完成任务后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二、模块化动态化计算机实践教学探究

计算机教学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害怕操作,不想动手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分模块,根据所学专业动态设置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

1.按层次模块化学习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及接受能力将计算机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到相应的知识。可以把计算机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层、操作层、应用层,每一层又设有易、中、难三层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把每个层次的内容划分成了不同的模块。比如,整个计算机的学习内容可以划分为认识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四个模块,其中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使用。这四个模块是按认识计算机――安装使用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软件――网上冲浪的顺序来划分的,也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每个模块中设置的任务,达到标准后再学习更高一层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word相关内容时,可以将word这一章的内容划分为基础层:(1)能够学会文字、段落的格式化(2)会插入表格(3)能够实现图文混排(4)能够实现长文档的编辑;操作层:(1)利用文字特殊格式的排版,制作电子明信片(2)计算表格中的数据(3)利用图文混排知识制作电子黑板报(4)实现不同章节页眉页脚的设置;应用层:利用所学word知识制作一份分析报告,要求包括表格、图片。

2.根据不同专业动态化教学案例,做到所学即所用

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基础上要先做到对学习内容案例化,通过调研,作者了解到只有少部分同学会使用计算机排版、制作专业课件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案例化,比如在介绍“Word邮件合并”时,可案例化为“入学通知书的发放”,“Excel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可案例化为“制作分析销售数据”等。通过对教学内容案例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专业岗位对计算机知识需求大体相同、具体应用不同的实际,要在内容模块化上做到动态化,以满足专业任职的需要。比如在“Excel电子表格”课目里对所有专业都有“编辑电子表格”的模块,对物流专业以“统计物资项目”为案例,汽修专业以“统计汽油类型”为案例等来进行课堂教学,以实现内容的动态化。此外,由于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将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和新技术纳入教学,不断补充更新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