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论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论述范文1
摘 要: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投资环境的分类、特征及理论基础切入,旨在呈现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研究现状。随着各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新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价研究中。
关键词: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064-02
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张一博(1983-),男(满族),吉林长春人,教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随着战后海外投资大量涌现,为了适应投资者保证资金安全并获得高额利润,从投资者角度针对投资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通常对投资环境的研究涵盖投资环境评价、评价方法的改进、投资环境运动规律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
一、投资环境的分类
投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的因素很多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本文在此借鉴付晓东、胡铁成(2004)对投资环境的分类方式总结如下:(1)按构成投资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2)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将投资环境分为宏观投资环境、中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这三类投资环境表示的空间尺度及包含的内容存在明显差异。宏观投资环境预示着投资的整体趋势,微观投资环境则指具体某一地点或企业的投资,中观投资环境介乎两者之间。(3)按组成因素的物理性投资环境分成软环境和硬环境。前者又称环境硬件或有形环境,指诸如基础设施之类的有形要素的总和;后者又称无形环境,指诸如文化氛围、风俗习惯、政策法律之类的无形要素。(4)此外,按投资环境因素或条件所具备的优势高低可分为高势环境和低势环境。按不同时期投资环境有长期、短期之分。按产业可将投资环境分为第一产业投资环境、第二产业投资环境、第三产业投资环境。按地域范围或管理权限的不同可将投资环境分为国家环境、地带性环境、地区环境、城市环境和开发区投资环境、特区投资环境、沿海城市投资环境、内地山区投资环境、西部投资环境等。//html/jianli/
二、投资环境的特征
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投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系统,付晓东、胡铁成(2004)认为具有下述特征:(1)划定性。指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或特定的目的性。前者如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后者如某一产业的投资环境。(2)指示性。投资环境有一定的价值度量功能,可作为衡量某一地域开放性、重要性的指标。(3)动态性。投资环境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甚至相邻地区的开发而变化。(4)系统性。投资环境本身包含多种要素,这些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5)主体性。投资环境通常受国家或政府控制,因为它们可以出台政策或提供相关要素来影响投资环境的价值。(6)效益性和不确定性。前者指投资环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投资环境的拥有者或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后者指投资环境可以为其占有者和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强弱、国家政策、相邻相关环境一直处在变动当中。(7)可改造性。由于投资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当中的一些因素可以通过人们有意识的经济活动加以改进完善。(8)投资环境的外部性。主要指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带来的影响,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引起的旅游景观的变化。//html/jianli/
三、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贸理论是投资环境理论的重要来源。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成本学说(地域分工学说)、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学说、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李斯特的动态比较利益学说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评价一国投资环境的基本方法。投资环境理论正是研究投资在区际、国际间的复杂流动过程。
2.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直接动因。区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投资环境研究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促使投资环境的研究由单一地从投资者的角度转变为也从引资者角度进行。
3.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区位理论是投资环境理论的经典理论来源。韦伯的工业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及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等概括出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区位选择的科学方法。其所考虑的基本要素涵盖工资、聚集、运费、市场区等区位因子是构成投资环境的因素。该理论所蕴含的各地经济发展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则是投资环境研究的出发点。/
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投资环境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四、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1.冷热国对比法。冷热对比法是由美国学者利特法克和班廷于1968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方法是:从投资者和投资国的立场出发,选定诸投资环境因素,据此目标对国家逐一进行评估并将由“热”至“冷”依次排列,热国表示投资环境优良,冷国则表示投资环境欠佳,温则表示一般。这些因素分别是: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及其成熟程度;文化一体化程度;法律阻碍;实质阻碍;地理与文化差异。以上七个因素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子因素,对每个子因素也可以进行冷热分析。冷热对比法是最早的一种投资环境评估方法,虽然在因素(指标)的选择及其评判上有失笼统和粗糙,但是却为后人的工作奠定了分析框架。冷热国对比法侧重于投资环境的宏观因素考察,而对于投资环境的微观因素考虑得很少,这是它的主要缺陷。
2.等级尺度法。等级尺度法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托包夫于1969年提出的。该方法从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鼓励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评价投资环境的八个要素,即:资本抽回自由;外商股权比例;对外商的管理制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态度;当地资金的可供能力;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每个方面又分为几种不同情况,根据每个方面的重要程度,定出从最差到最好的各种情况的分类标准。评估投资环境时,先按各种情况打分,然后将各种情况的分值相加,得出投资环境的总分为8~100分,分值越高,投资环境越好。等级尺度法缺点在于:一是打分的主观性太强,评分标准难以把握;二是所考虑的因素有限,缺乏产业投资和企业投资所要考虑的许多因素。//html/jianli/
3.道氏评估法。道氏评估法是美国道氏化学公司根据其在国外多年的投资经验与1985年提出的。道氏公司将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分为两类:一是“正常风险”即“竞争风险”;二是“环境风险”。然后把影响投资环境的要素按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分为这两类,对有利条件和假定条件进行汇总,得出能获得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四套方案。这种方法是个别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评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完全为跨国公司服务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于引资者的利益则关注不够。
4.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法。多因素评估法由香港学者闵建蜀于1987年提出。他将投资环境因素分为十一类,每一类因素又由一系列子因素构成。在具体评估东道国投资环境时,首先选取上述全部因素也可以只采用其中一部分,甚至增加某些投资者更关心的因素;确定了所要考虑的因素后,对各类因素的子因素做出综合评价;然后据此对该类因素做出五分制评估,给出每个因素的权童;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国投资环境的总分数。
投资环境的总分q可由下式求得:
q=wi(5ai+4bi+3ci+2di+ei) (1)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式中,q ——投资环境总得分,n ——考虑因素的总个数,wi ——第i个因素的权重,ai、bi、ci、di、ei ——第个因素的评估比重,且ai+bi+ci+di+ei=1。
多因素评估法是对某国投资环境作一般性评估所采用的方法,较少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考察投资环境。因此,闵建蜀教授又提出了一种与此相配套的关键因素评估方法,即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从影响投资环境的一般因素中,找出影响具体投资项目动机实现的关键因素,依据这些因素,对投资环境作出评价。
数字经济论述范文2
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数字经济论述范文3
关键词:数字虚拟技术;环境;艺术设计
数字虚拟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手段,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并且,数字虚拟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但是,人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数字虚拟技术过度依赖,任何设计环节都依靠数字虚拟技术,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思考,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内涵缺失。并且,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依靠数字虚拟技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对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研究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有效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有着深刻意义。
1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1设计方案的优越性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主要依靠手工设计操作,设计细节的修改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需要重新设计。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修改和完善十分方便,能够及时纠正环境设计中的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具体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虚拟数字技术可以省去复杂的人工设计操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计算机设备的物力特征等,自由选择设计的色温值和照明度,并通过设计预览来预览设计效果,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1.2互动性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根据客户要求来进行,而设计过程中也会融入设计师的思想。但是,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作品功能等要得到客户的同意。因此,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客户进行互动和沟通。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素众多,如果在设计之前没有形成符合客户需求并正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设计方案,很容易激化客户和设计师的矛盾而重新设计,浪费大量的资源。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让客户在设计软件上预览设计成果,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并掌握设计内容、设计效果和设计环境,避免凭借设计师的主观意愿进行盲目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其次,艺术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艺术性原则,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积极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增添活力。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验来创新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另外,设计师应该熟练掌握数字虚拟技术,使用数字虚拟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亮点。再次,集成性和交互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感染力和感官刺激来源于数字虚拟技术的集成性。数字虚拟技术集成了多种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并对不同的设计技术机型优化组合,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设计效果。另外,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强化受众的情感体验。最后,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面向社会公众,设计内涵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为提高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材料,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现实的环境艺术作品。
3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于依赖数字技术
数字虚拟技术、艺术、创意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而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三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并不是三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将创意和艺术连接起来,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创意产品。虽然数字虚拟技术比传统的手绘设计更加方便准确,但是数字虚拟技术也有一定的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设计线条和颜色,影响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然而,在数字虚拟信息的支持下,环境艺术设计师为了节省设计时间和精力,过度依赖数字虚拟技术,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3.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价值含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常用技术。然而,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技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炒作的噱头。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中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运用,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魅力。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陷入了唯技术论的错误之中,一味使用数字虚拟技术而违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将数字虚拟技术放在第一位,忽视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审美。
3.3文化内涵缺失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内涵相分离,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过度重视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的时代风格和时代精神,虽然设计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很难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4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4.1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
首先,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正确对待数字虚拟技术,充分认识到数字虚拟技术的辅助作用和服务地位,将艺术设计放在第一位,使数字虚拟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熟练掌握虚拟技术,充分了解数字虚拟技术的缺陷,避免数字虚拟技术缺陷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数字虚拟技术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而应该将数字虚拟技术与传统的手绘设计相结合,将数字虚拟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4.2合理追求商业价值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科学处理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合理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违背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要在保证艺术设计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博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07).
数字经济论述范文4
[ 关键词 ] 数字电视 困境 出路
目前开通的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指的是一个从电视信写的采集、记录、处理、存储、播出、传输、接收,整个过程都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系统,它是从电视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用户端接收、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所有过程信号全是由0,1组成的数字流。数字电视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而是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是3C融合的一个典范,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3个环节的聚焦点。
数字电视的优点大致有三点:一是频道增多,由于数字电视的特殊播放原理,数字电视的频道比模拟电视节目要多得多,如果条件许可,可开通四五百套节目。二是图像更清晰,音质更高,能放出DVD效果。三是新功能让人眼花缭乱。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许多新的功能。模拟电视只能收看电视节目,数字电视除收看电视节目外,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等。但是,数字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困境。
一、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困境分析
1.数字电视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服务面也越来越广。正如许多用户所说“数字电视上有的,互联网上都有,数字电视就没有必要了”。目前,许多青少年都不看电视,他们更关注互联网,数字电视对他们毫无吸引力。青少年是有线电视的潜在市场,难以想象如果所有青少年对数字电视毫无兴趣,那十年、二十年后,我国数字电视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
2.数字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1座,播出1787套广播节目和2334套电视节目。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节目雷同等原因,影响了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的发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播电视发展空间在缩小,另外,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发展空间也在缩小。另外,有线电视现有用户群也是怨声载道。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过半受访市民认为数字电视“收费高,服务差”,甚至近1/4的用户准备停止缴费将不再使用有线电视。
3.数字电视受体制制约
由于受事业单位性质和政治属性的影响,我国广播电视体制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使得数字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在地方行政的指挥下,广电系统本身对数字电视的管理显得苍白无力,各地经济情况的千差万别也使得行政单位难以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另外,广电系统长期形成的单一体制和政治属性,使得它在面临市场冲击时,在风险评估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都缺乏经验的另一难题。体制问题是发展数字电视的另一难题。
4.数字电视缺乏资金现象严重
中国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
二、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出路探析
1.加强数字电视业务宣传
数字电视业务宣传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需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相对优势,即数字电视相对于普通有线电视在清晰度、频道资源丰富性和交互性方面的优势。(2)相容性,数字电视是时尚生活的必备品,虽然机顶盒价格有点高,但是其多功能符合现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并且国家和媒体都有补贴。(3)操作的简单性,即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家庭成员学会这一新产品的使用方法。另外,在宣传过程中,数字电视推广者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任用不同的创新人,尽量从目标客户中选取人,提高沟通的可靠性。
2.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方式
原来免费的数字电视频道今后仍然免费,特需内容付费。无论通过赠送或者购买,用户得到机顶盒后,自动取得原先所有免费的频道,如果要加特别的频道,那就按照付费标准掏钱,新体验是需要付出新代价的,这个观念用户慢慢就会接受的。而且可以像中国移动推出套餐服务那样,数个及数十个频道打一个包,给予相应的优惠。
3.保证数字电视节目的丰富与优秀
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的展开和普及,是数字电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有大量优秀的节目和信息源,这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正在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节目库编目、检索格式标准,加快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节目数据库。全国的节目可以互通,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重复投资,且使制作质量有大幅度提高。节目分公共节目和收费节目,还包括一些特别服务信息,人们可充分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订制,使人们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4.构筑数字电视服务营销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核心竞争力,但仅仅具备核心竞争力是不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谋得竞争优势的,只有将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通过产业价值链传递到市场中,才能最终生成竞争优势。因此,谋求数字电视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从分析数字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价值链下手。因此,运营商展开市场服务营销成为构筑数字电视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在数字电视时代,数字电视要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的出路,充分利用数字电视的平台,汇集全国或者全世界的优秀节目,最终走出困境,实现与传统电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亚京:数宇电视时代的距离[J].新闻与写作,2005(3)
数字经济论述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发展; 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014-02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Lin Fang
(Fujian Agricultu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350119, China)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e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human capital, aims to explore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ner?relationship
一、国外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
开始思考人的经济价值可以算作是人力资本思想的起源。威廉·配第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提到:“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观点。[1]同时在他的研究中还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并且采用生产成本法测算了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在1676年时,威廉·配第将作战中的弹药、武器和其他军械等物资的损失与人力的损失作了比较,这也被认为是西方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
历史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应该是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2]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直接来源。亚当·斯密把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归结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他认为推动和维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是个人的正当动机,让劳动者能够追求自身的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亚当·斯密也是最早明确地把人的能力看作是固定资本,把工人技能的增强和提升视为经济进步与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动力,他还首次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者技能如何影响个人收入状况和工资结构方面的内容。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作用的确定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产生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托马斯·马尔萨斯、弗兰克·拉姆塞和阿林·杨格弗兰克·奈特等,他们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许多:劳动供应、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等。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1939)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1946)建立了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同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在多马模型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当人口出现不增长或负增长的现象,则经济就不可能增长。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l956)和斯旺《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l956)奠定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变量被看作是给定的外生因素,认为只有当经济增长存在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索洛的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但却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设计模型时又将技术进步假设为外生变量而将它排除在外,这就使该理论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舒尔茨(1960)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是因为其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之后其又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文章,如《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对人投资的思考》,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3]他明确表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并用收益率法测算了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证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日裔教授乌扎华(又译宫泽.1965)于1965年发表了题为“经济增长总量模型中的最优技术变化”的文章,提出了研究内生增长的另一条思路,即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对经济增长进行解释。由于引入了教育部门这个变量,所以乌扎华模型被称作是最早的人力资本模型。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最新理论分支。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罗默的《外部因素、收益递增和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动态竞争均衡》(1983)一文和卢卡斯的《经济发展机制》(1988)一文的相继发表标志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正式诞生。[4]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作为内生要素存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此后,不断有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如从健康、迁移、教育等方面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从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去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教育经历测量人力资本;用成本法和收益法测算和总结人力资本的优缺点。但综观各位学者观点,都认为对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应是人力资本,其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二、国内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并尝试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中国人口问题、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以及长期以人口的质量发展代替人口的数量发展等问题(厉以宁, 1980)。90年代中期以后,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开始逐渐多起来。
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研究方面,学者多数以国外经济学家建立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分别影响资本、劳动及技术进步并对这三种资源发挥整合配置作用而促进经济增长(李建民,1999;陆根尧,2004;王金营,2001)。
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物质资本(张帆,2000;沈利生、朱运法,1999);蔡增正强调教育不仅形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很大(蔡增正,1999);沈坤荣、胡永远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显著的正向作用(沈坤荣,2002,胡永远,2003);高玉喜担心人力资本缺乏会造成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和贫困的恶性循环(高玉喜,2003);杨立岩指出经济的长远增长率和基础知识的长远增长率成正比,决定基础科学知识长远增长率的最终变量为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杨立岩,2003)。
在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方面,张帆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他采用的是每年净投资累计加总的方法来进行估计的(张帆, 2000);王金营、胡永远用受教育年限法测算了人力资本存量(王金营,2001;胡永远,2003);李玲通过静态指标法算出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李玲,2002);王宇、焦建玲等运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宇、焦建玲,2005)。
对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研究,赵丛敏(2002)、王俊(2004)、边雅静,沈利生(2004)、叶翔,陈小剑(2004)、姜友文(2006)、吴书琦(2003)、于建华(2007)吴晓兰(2005)、李志伟(2006)、张波(2005)、胡子瑜(2005)、李朝晖(2006)、逯进(2006)、韩泽瑜(2007)、周兴(2007)、马红(2007)、邹昆峰(2007)、孙世源(2006)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存量在不同地区的总量分布,运用生产函数对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论述了落后地区、浙江省三个地区、东西部、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江西省、湖北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岛市、江西省、广东省、新疆、河南省、山东省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郭志仪(2006)、王鹏(2006)分别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溢模型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台湾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孙景祥、王焕祥(2006)则通过构造人力资本的折旧变量,利用联立方程组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估计。这些研究成果都给本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研究评析
第一,在古典经济理论发展阶段,虽然都有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萌芽,也意识到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都未能集中地论述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相关问题,没有经济理论对人力资本做一个专门而系统的描述。新古典经济理论发展阶段,没有把人力资本和教育作为内生变量,而是作为外生变量。在新经济理论阶段,采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克服了前期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缺陷。但对于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却没有一个测度的统一方法。
第二,国内大多数学者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都是用文字的形式来定性地论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或用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及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5]而实际上中国人力资本的存量到底有多少、现状和存在哪些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等问题,都需要用严谨计量模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得出更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第三,统计指标、统计资料不完善。从国内学术界研究结果来看,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还尚不够系统,也未针对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分析。而且关于人力资本的统计指标主要局限于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健康状况等,对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形成方面的研究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齐殿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2] 王 莉.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管理视界,2007(9).
[3] 邹昆峰.河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7.
数字经济论述范文6
论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其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56个民族创立和传承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绘画、剪纸、杂技、戏曲、舞蹈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中国人家喻户的“花木兰”故事被美国人改编成电影向全世界(包括中国)发行,获取经济利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高度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中华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特点中,其区域性是最重要的一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中国式”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两个定义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内,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了其差异性,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中国的民族歌舞,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疆的歌舞热烈奔放,内蒙的歌舞辽阔雄浑,的歌舞高远空灵,东北的歌舞轻盈飘逸,西北的歌舞苍凉凝重,江南的歌舞清新典雅,等等。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民族性和区域性,使之在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下过程中也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
具体讲,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影响过程分为三个区域:原发区、影响区、消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展现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原发区表现得最充分,影响区区次之,消失区更次。我们以一些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明。如属于技艺的重庆火锅,是源于川江流域(即现重庆市所辖长江流域,因重庆市在成为直辖市以前属四川省管辖,故称川江。)。在当下,重庆火锅已成为重庆名片,是重庆市饮食业最重要的支柱,产生了响誉全国的“小天鹅”、“德庄”、“秦妈”、“骑龙”等大型火锅企业。顺川江而下,在湖南、湖北等辐射区,火锅的制作技艺开始有所改变,其经济价值也开始下降,只有一些小规模的火锅产业,再向下,到上海等华东影响区,火锅的影响就更小了,基本上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区域性特征,使我们在转化其经济价值的时候,不要轻易提什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但要转化为一个产业,就一定要考虑其区域性,考虑市场,考虑消费者。因此,利用产生于某一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的经济价值,并通过各种有效的产业途径和产业方式,实现这种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样式出来。
一、发展特色旅游业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优势。“旅游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业的成功取决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区域中的差异认识和促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旅游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突现出文化的特点,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促使他们产生消费的冲动,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者通过旅游应该感爱到另一种文化和生活的体验,获得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
各地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开发中,挖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国内盛行的新疆旅、旅,出了对两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对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往也是不可缺的因素,“丝绸之路”的文明、“雪域高原”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绝不能忽视的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各地及旅游景点或项目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有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得好,就会一个地区带来独具特色的旅游业。
二、发展特色加工业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通过对与地方特产相联系的特殊技艺的整理、研究、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老祖宗传下来的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仍然具有市场,仍然能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利用经济杠杆的强大内在动力去发扬光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对其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讲,这种经济开发,也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正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注意不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利的。对于中国而言,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利用民间特殊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业支撑,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重庆为例,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合桃片制作工艺、纸扎艺术,荣昌夏布、陶瓷、折扇制定工艺、永川豆豉酿造工艺、蝴蝶画制作工艺,铜梁龙制作工艺,梁平年画、竹帘制定工艺,大足石雕工艺、小五金制作工艺,以及遍布重庆的山城火锅等等,都可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目前,大足的小五金制作,已形成规模,成为大足县的重要产业。伴随着大足石刻的开凿而诞生的大足龙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龙水小五金有12个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型号,年产值达到亿,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龙水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专业市场。又如:“中国烟花之乡”—湖南浏阳,浏阳烟花“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经过挖掘和开发,已有13大类3000余个品种,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国际市场占有率60%。已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达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
三、发展特色演出业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珍珠样散落于中华各民族和各地之中,存在许多具有极高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同时还可以使某种表演艺术得以再生,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文化产品的营销,获得经济收益。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小品”已成功地走向了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做出了范例。对于“东北小品”风靡的原因,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任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表演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面临着被消亡的可能,但是,东北的一批民间艺术家们,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退却,以满足大众生活情趣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为动力,在继承和发扬“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创作出了东北方言小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满足了大众休闲文化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多元化文化条件下的平民化文化需求,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背景、机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形式“二人转”的平民化、地域性表现形式,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基础和来台。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今天仍然具有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把它推向市场。现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有这种设想。如“中国龙都”—重庆市铜梁县政府提出了:“扎实推进龙灯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创新展演形式和内容,占领重庆市场,做大市外市场,拓展境外市场,打造和提升‘铜梁龙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战略设想。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整理和挖掘,使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更有其重要意义。
四、发展特色医药业
通过对传统医药学知识的挖掘,可以形式独具特性的医药产业。中国医药学知识是中国境内各地、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药学知识。作为国宝,中国医药学知识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宝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医药产业,我们大致可以从三条路径出发:一是生产销售。生产又分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传统医药材料的种植(或饲养)。如山东郯城,开展大规模的银杏种植,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也成为郯城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石柱县,在600百多年前就开始种植中药材黄连,1954年,石柱黄连被定为国药和一类农副产品。2006年,全县在地黄连5.1万亩,产量1800吨,产量占全国的68%,产值1.3亿。因而,石柱被誉为“黄连之乡”。二个层次是传统医药成品生产和销售。如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二是治疗。利用传统医疗技术,来为病患者服务。如:针灸及针灸刀、刮痧等。三是保健。这个方面包含着传统医学知识的丰富内容和经验。全国各地一大批利用传统中医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健身、健体企业应运而生,相应的产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如工作之余,进入洗脚城、健身房放松,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选择。
发展中药产业,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及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纲要》提出了“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指出了优先发展“中医临床、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径。从现实的角度看,发展特色中药产业,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中药为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同时,发展中医药材料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持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形成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发展特色餐饮业
饮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件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菜由宫廷菜、官府菜、各地方菜系组成,每种菜系中都深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文化。因而在今天,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散落于各处的传统厨艺,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饮业。从回报角度看,餐饮业是一个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回报高的产业。如:起源于“明未清初”的重庆火锅,是由码头文化衍生出来,由码头而进入高雅之堂,现在已成为重庆的名片,市外人一提重庆饮食,首提必是重庆火锅。如今重庆火锅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精加工+营销网络+物流中心”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到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社会化大物流配送。重庆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说:“重庆火锅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说它的生产加工基地,凡是做火锅的,汤料都已经工厂化生产,而工厂化生产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就是农业,我们的海椒基地、花椒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相关的豆瓣,大蒜、老姜之类的,因此重庆火锅近几年的发展带动了重庆的知名度,也成了我们重庆的一张名片。”目前,重庆火锅在全国连锁经营户达11200多家,年创产值150亿元,年上交税收8亿,解决了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R].2005.
[3]张文建.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例[J].学术月刊,200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