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生命观教育 内容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29-02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而且更应该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以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生命观教育包含:生命的演进、生命的关爱、生命的危险、生命的奇迹、生命的尊严等内容。我校自2009年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对众多高职院校来说,生命观教育尚在起步摸索阶段。现就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缺失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育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但公共课教育还应该承担起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任务,在许多高职院校这一内容往往是缺失的。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的缺乏,造成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学生轻生现象,与学校生命观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我校重视对新生开展生命观教育,加上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学生轻生现象已杜绝。
高职院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有:
1.让学生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
人类生命是地球生命的最高级形式,因为人类不仅能够改造世界,还能改造人类本身的意识形态。人的生命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这种特殊的存在价值表现在:(1)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人类个体存在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认识到人类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而是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3.让学生理解生命本身的超越性价值
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质具有超越性。纵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超越的历史。人类既要超越其他生命体,又要超越人类自我,只有不断超越,人类社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4.强调生命意识对行为的指导性作用
人的行为是由意识支配的。人的个体发展,就是要懂得掌握技能和技术是谋取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只有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才会珍惜生命,才会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
二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正确选择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当缺乏。国外的学生生命观教育,主要是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的经营、生命的思考。相比之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任重而道远。
1.生命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是整个生命观教育的核心。个体生命的存在是基础,生命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才能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充分认识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才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才能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
2.生命的独特性与整体性教育
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个体生命只有融入社会,才能使个体生命展示出无限的魅力,才能理解生命在展开和实现过程中的精彩。高职院校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整体性,才能懂得尊重和敬畏人类的生命。
3.生命品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呢?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命的价值。
4.生命超越观和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三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
生命观的培养,就是要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存在价值和超越价值。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话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团体学习法、咨询辅导法、艺术陶冶法和情景教育法等几种。
2.改善社会环境
人类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社会;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是社会的职能。大学生的生命观培养和提升,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 社会意识。只有在一个重视生命的社会里,人才能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3.开展生命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2
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出现,令人触目惊心,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非正常原因死亡的首要因素,这种现象让所有人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为何如此脆弱感到疑惑。
一个别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一)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是表象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这一代人相对于80后大学生来说身上背负着更多的期望和责任。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家长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赋予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每个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伴随着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一路走过来的,终于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以为可以开始不一样的学习生活。然而,随着社会对本科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的提升,大学生们发现大学期间也必须努力学习和锻炼能力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不是一出校门就有很多好的就业机会等着他们去参与。
从上述数据图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学习、就业、经济和人际交往压力,其中学习和就业占将近80%的比重。这些因素使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课成绩不好,有的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学府,有的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冷门,有的因为对学校和专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不符,有的因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便在校园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后心理产生极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心理郁闷、烦躁、委屈,自我调节失败后便出现自杀行为。有人可能会用精神或心理疾病来为自杀的大学生行为找借口,其实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自杀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是精神或者心理病患者,很多平时很正常的大学生也会出现自杀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行为。
(二)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本质原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最为关注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这个时期拥有正确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人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他们不愿意接受管理,不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责任只愿意自由自在的生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随波逐流,讲求物质享受,他们只追求“如何生活”而不懂“为何生活”。
第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与人沟通交流时忽略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而只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他们与父母沟通中一味夸大年龄差距,淡化其对父母的责任;在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过于看重自己的付出而忽略排斥他人的存在,导致同学间情感的破裂;在追求爱情中,他们也太重自我感受不顾及对方感受,一旦事情发展与自己所预想不一致,他们就郁闷、急躁甚至情绪失控。
第二,当代大学生习惯使用现代通讯工具与人交流,有的甚至沉溺于虚拟的各类世界中不能自拔。
以上图表是对100名抽样调查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把他们业余时间的72%都用来上网、游戏、看电视电影而忽略了对个人身体锻炼和与他人沟通。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课程、校园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或者懒于走进现实世界,很多人甚至失去了实际生活能力。人类各种丰富的情感交流在虚幻世界中被无视、被撕裂,导致他们对亲情淡薄,对友情冷漠,对爱情游戏,他们对自己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无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不知道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困扰,自身无法化解又无法解脱,向外又得不到宣泄,很多心理能力调节差的大学生往往就容易出事,他们的这种行为使得生命的终极意义被否定,“活着”不再具备独特意义,死去也变得无所谓了,在他们看来,自杀反而是种解脱。
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根本任务就是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来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大学生自杀现象使高校所有教育者意识到高校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是否忽略了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学会和组织出现后,我国近几年也开始提倡爱惜生命的呼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只在哲学中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容,但并未产生深入影响,有些院校开设过相关课程但由于是选修课,课时少参与的学生也少,所以高校中缺乏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高校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错误和失误去惩戒惩罚,而是要帮助每一个正在成长期中的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自我实现,所以高校学生管理要尊重大学生的生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三高校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4-1
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现状是怎样的呢?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习惯差;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门口小食品包装袋等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加强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以德育活动月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小学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为进一步夯实德育基础,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我校制定了十个德育月主题活动。分别是:二月举止文明活动月,三月尊重他人活动月,四月勤俭节约活动月,五月卫生环保活动月,六月安全自护活动月,九月惜时守时活动月,十月热爱祖国活动月,十一月懂得感恩活动月,十二月锻炼身体活动月,一月诚实守信活动月。
2.十个德育主题月活动,由我校德育处主任亲自主抓该项工作。每月围绕主题月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周一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剪贴画比赛等,做得真,抓得实,成果显著。如,二月“举止文明活动月”:(1)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横幅、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报道。举行一次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级、校园内要张贴《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文明习惯十做到”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有计划地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3)自我排查。组织学生对照《小学生守则》、“文明习惯十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并制订整改措施。
(4)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及时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5)开展“我与文明同行”征文竞赛。组织开展一年级“一日常规”比赛等。
(6)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文明习惯”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明确良好的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评价,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3.延伸活动,长期坚持。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班队要以活动为契机,认真进行研究分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以《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为引领,强化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我校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校学生在举止文明习惯、尊重他人习惯、卫生环保习惯、安全自护习惯、惜时守时习惯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把《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划分为十个子课题,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组、分工,确立了子课题负责人。
2.为了进一步夯实我校的德育主题月活动的成果,我校举全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合力,开展了《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分为十个子课题:举止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尊重他人习惯的养成教育;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卫生环保习惯的养成教育;安全自护习惯的养成教育;惜时守时习惯的养成教育;热爱祖国习惯的养成教育;懂得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十个子课题和十个德育主题月活动一一对应,有利于进一步把我校的德育工作做真、坐实,并彰显一定的特色和成果。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 小学生 生命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98-01
一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呼求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过于急剧,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小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毋庸置疑,当今的小学生已经处于身体与精神的重压之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小学必须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小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健康成长。
二 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尚未成型、容易塑造的重要阶段,且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较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向他们传授有关珍爱生命的知识与文化。(1)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育时间,为学生开设“珍爱生命”的课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案例、故事或漫画让小学生知道爱惜生命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隐含的关于生命的教育因素。(3)可以通过班会课、写周记或日记的方式让小学生讨论对于生命的看法,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生命教育。
2.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都深入阐释过关于生命的看法,他们对生命意义、价值和生活态度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文化氛围。(1)为小学生推荐有关生命的图书,并指导他们阅读,让学生从真人真事中获得一定感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2)组织小学生动手搜集、整理中外伟人阐述生命的名言名句,了解这些伟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事迹,从中获得启发。(3)组织小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录像资料、电影电视,让他们了解生命起源、生命成长等科学知识,端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3.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
小学生只有身处于与教育内容相吻合的环境氛围中,教育教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校要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采访,询问家庭成员对待生命的看法,从而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2)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社区橱窗中张贴的关于珍爱生命的宣传,了解当今社会保护人民生命的措施和做法,自觉热爱生命。(3)在学校和班集体中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健康成长。
4.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多种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生命知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通过他们为小学生传授专业的生命知识。(2)对其他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讲座、专家指导、学习进修、座谈等方式来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素养,使他们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不单纯以班级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还要看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效果,激发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结束语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声。学校要采取多重措施促使小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当然,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教育;美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72-04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成绩斐然。其不仅在全美普遍展开,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认同和效仿。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青少年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格、信仰等精神危机,漠视生命的伤害事件不断出现,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总结其经验,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背景
生命教育在美国的诞生和普及绝非偶然,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和强烈的现实需求。下面笔者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丰富,从源于古希腊的尊重个体的生命哲学思想、美国深入人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有着深远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都可以觅见生命教育的思想因子。
1.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
欧洲生命哲学思想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发展,美国本土的思想家也以新的结构方式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单纯地执著于解决和规定生命是什么,而是更加注重探讨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及独特性、生命的超越性。
正是在这种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影响下,生命教育在美国得以出现和普及。美国“生命伦理学”倡导者波特(v.R.Potter)提出尊重生命的双重意蕴。第一,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既要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这是一切社会价值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第二,讲究生命的质量,既要保持较好的生理功能和形态,又追求健康愉快、有意义的生活。
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影响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诺丁斯(N.Noddings)“关心伦理学”的研究中。此外,美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四原则说、允许原则说以及决疑法等关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和争辩,为美国生命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张扬生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多种族社会产生的多元文化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契约立国原则根深蒂固。自《独立宣言》以来,美国的个体便以公民的身份地位与国家发生联系,“以个人为本位”成为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美国的法律也是为保护个人自由而存在。法国学者托克维尔(C,Toequeville)在《论美国的民主》中首次提出,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以民主、自由、平等、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固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它强调个性的树立和表达,提倡自我决策和承担责任,并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美国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立、选择、尊严、自我奋斗等品质,强调个体生命的自我生成,反对外界强制灌输。其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也体现着对儿童生命独特性的理解,对儿童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的尊重,并引导儿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的未来充满自信和敢于挑战。
3.追求生命自由的“进步运动”
始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生命教育有着一脉相承的观点。杜威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即生活”“儿童为中心”,其实质是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强调儿童的生命本能,使儿童的生命得到整体的发展。以马斯洛(A.H.Maslow)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C.Rogers)的自我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它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生命教育的初衷就是尊重孩子的价值和尊严,人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无疑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中小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的塑造和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美国学校都保证每个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由、积极、独立、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也是应对社会道德危机的策略之一,是为解决青少年中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事件,为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战后的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危机,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在物欲横流和精神追求的两难选择面前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据统计,1970年,美国有47.3%的高中生吸食大麻至少一次,吸食过可卡因、海洛因、致幻剂的比例分别为9.0%、2.2%和11.3%。1970年的美国青少年自杀案件较1960年增长了3.2倍。1970-1975年间,美国公立学校中杀人犯人数上升了18.5%,犯人数上升了40.1%,抢劫犯人数上升了36.7%,吸毒人数上升了37.5%,对学生的袭击事件上升了85.3%,对教师的袭击事件上升了77.4%,学校中的偷盗事件上升了11.8%。使得美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他希望能够用“生命教育”来整合中小学教育,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以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活得有意义,如何面对人生各种挑战并事先作好准备,等等。之后,全美的中小学开始出现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关注社会生命的生计教育、对他人生命和社会理解的品格教育、张扬个体生命的个性化教育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基本普及。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在推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晰的目标维度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其具体目标和内容如下。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维度
华特士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这可以看作是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总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维度。
1.关注死亡,珍惜生命
美国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他们强调生与死的一体两面关系,主张从生死相联、“由死观生”的角度考察人的生命与死亡。死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消解生命的威胁,进而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
2.体悟人生意义,从生命中学习
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鼓励而非强迫孩子发展智慧,它倡导切合大自然内蕴的奖惩系统,不过度保护孩子免于去承受他们所犯错误的自然结果。同时,生命教育还努力让孩子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些后果,使他们不致丧失勇气,并能明白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它还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以怀疑的态度审视那些不曾被质疑过而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知识内容。
3.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学生快乐和成功地生活作准备、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为此,华特士生命教育基金会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渐进步,成为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
1.死亡教育
美国中小学进行的死亡教育带有很强的大众化、普及化特征。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有各类死亡教育课程、研习会和讲座。其内容包括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死亡、探讨死亡的生理过程、死亡对人的心理影响、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止、死的权利、丧葬礼仪与开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等相关知识。系统完整的死亡教育在改变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和防止自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
3.品格教育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六种“特质”为目标,即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爱以及公民的职责与权力。在班级、学校或社区,品格教育的策略始终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关心、尊重和负责,同时强调教师、学生、学校和社区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及其社会责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4.个性化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非常注重儿童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与行为的培养。学校强调探求真理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在对教科书的认识上,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应使用多种教材或参考材料,同时要提供多种教学理论,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
5.环境教育
美国环境教育中渗透着浓郁的生命关怀思想,它对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交往中只有关心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维持自身利益的长久性。
6.生计教育
美国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大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学校都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使之与社会的要求“合拍”;要求学生了解职业的意义,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计教育在学生个人潜能的发展与未来的职业定向之间建立了应有的关联,使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动力和活力,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
7.挫折教育
美国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并较好地解决问题。在挫折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和生机,从而使其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
美国的生命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与美国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重视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或者是停留在对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引进和诠释方面,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具有影响的著作和学派。在课程和教学领域,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完整的构架思路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操作模式、评价方式等还比较陌生。
在生命教育方面,我国需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对生命感情、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开展生命教育教材编著、教师培训、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开发的研究工作。此外,还要成立全国及区域性的生命教育研究组织和学术性的咨询团体;加大对生命教育科研的资助力度,重点支持有实力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形成科研与学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
美国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固定的学科或课程,而是随机的、整合的。在课程设计上,它坚持生命的完整性与统整性,重视各学科的统整以及生活事件的关联性。而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尚未完全脱离早期生物学科的窠臼,囿于思想品德、自然常识、安全知识等领域,或把生命教育视作地震等突发事件后的补救措施,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为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丰富多样的内容,着眼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形成立体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仅靠理论的传授和语言的说教是不能
完成的。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是开放的、多元化的。例如,直接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通过观看有关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思考;阅读有关书籍和故事,并进行讨论;等等。鉴于此,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同时,要采用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扩大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力量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积极配合。中小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提供的正规生命教育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社区、新闻媒体、家庭等各种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是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和生计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省市也开始开展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的实施渠道还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由中小学自行组织实施。广大的社会机构和团体的参与程度不够,社会组织和家庭的教育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扮演好中小学生命教育辅助力量的角色。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全国有条件的中小学,除在学校开展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外,还应争取与社区、医院、企事业等单位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生命教育活动;第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增加面向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节目;第三,鼓励社会组织募集生命教育基金,将其用于中小学生命教育,并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基地;第四,引导家长帮助青少年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使父母对儿童自发的、无意识的生命关爱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灵引导,让儿童以完满的精神准备去追求未来的幸福人生。
(四)完善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
制订法律、法规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保障,这是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实施生命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生命教育相关法规、法令的颁布,保证了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从国家意志层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地位。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健全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生命教育走上法治轨道,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立法应着眼长远,将生命教育全面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之中,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各项保障以及政府、学校、企业和社区等责任予以界定,使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生命关怀的理念还应贯穿于所有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宗良,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6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提高方法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
针对幼儿园及小学生学习任务较轻、好奇心较强的特点,从入校之初,学校就应以小学生为重点对象,进行突发事件的宣教。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组织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殊的日子里提高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开展学习教育部《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掌握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雷击、暴雪、龙卷风、疫情、防化十种安全自救知识,使应急避险教育走进课堂。同时通过宣传橱窗、电子屏幕、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渠道,宣传《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加大宣传,营造知识守护生命的浓厚氛围。此外,结合实际,关注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细节。经常性地开展中小学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高度重视大型集体活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深入开展消防、防震等逃生演练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身心安全等知识,切实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开设生命教育课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学会在各种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合互动教育,重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等。近几年,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结合地域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选合适的安全教育读本作为地方课程必修教材。要求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将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其中包括生命教育的内容)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分别安排适当课时,统一选用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同时,在德育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考核,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班校会、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与利用未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资源,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研究生命教育规律,总结生命教育经验,提高生命教育水平。
三、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由各级政府牵头,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督导,各有关部门负责对学校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比较紧张,多数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的安全教育产生了忽视、不重视的心理,对学校安排的各项安全检查等各项工作多敷衍了事,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应引起重视,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应对、预防、处理安全事故时,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确保生命安全无恙。
四、加强安全教育演练工作
建议以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和流程为指导,在常规性小范围内对小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演练活动,提高安全教育实效。为了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安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了多项逃生演练活动。为了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范自救能力,我市利用春节火灾隐患多发的季节,举行了城市中小学消防逃生演练现场会,进行了火情报警、消防疏散、营救被困师生等项目的演练。为了缅怀“5.12”大地震的遇难同胞,增强师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普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急疏散逃生技能,每年5月12日下午,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及应急演练活动。
五、建立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