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方案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非常适合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语言特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设备、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对创新意识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的教材越来越丰富,教材中既包含了文学性,又具有趣味性,两者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人物情节的变化,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国演义》的篇章中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经典名著的特点,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活动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采用课堂教学与户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对教材的讲解为主要手段,户外活动主要是为组织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知识性和人文性相互结合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比如听、说、读、写,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同时学生应该主动去练习基本技能,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措施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强行给学生灌注知识,死记硬背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能力的培养也就离教育越来越远。所以想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一个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水平。

课堂教学应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下进行,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唤醒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提问,尊重学生的思考,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意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真正体会到心理上的自由,从而营造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回答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安排教案设计,同时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学生觉得回答错误可以重新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遇到没想好同学可以继续在想想,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提问,如果对教学有意见可以提出建议,这样学生才享有真正的自主权利。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各种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学习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只有对生活多观察,才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察设计课件的时候,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执行。教师做好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观察时候应该注意仔细和重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这些课本人物的背景和特点,从而提出这个人物塑造有哪些重点和次要点,描写有哪些手法,这些意见的提出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开始,也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节课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讲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不在局限于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多种解答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习,愿意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学生也就愿意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也就更好。小学生的好奇心是特别强烈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者是生活中的一段内容进行描述,引导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上课的时候,提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海底世界》时候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于海底世界的想象和向往,从而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新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设立特定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独特的见解。教学中教学方法注重灵活性,不要机械化和死板,讲究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苹果里的五角星》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联系到生活中其他出现的五角星的图案,让学生进行表达,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提升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办黑板报、广播站、当课堂主持人、课堂演示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动态,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自己撰写报告和事件。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针对实际问题不断思考和反省,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占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6,35:150-151.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2

甲方: (招生学校)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学生姓名)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丙方: (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地址:

法定代表人: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XX]34号)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协议签订的前提

第一条 乙方具有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资格,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自愿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甲方和丙方经审核,认为乙方符合择优录取条件,同意录取乙方为免费教育师范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办法和录取原则,对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的考生进行审核,择优录取免费师范生。

将免费师范生的录取通知书及经甲方、丙方签字盖章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一并寄送乙方。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在本协议书签字后,录取通知书生效。

第三条 按照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订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方案,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对乙方实施教育培养,进行管理和综合评价。

第四条 按照国家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第五条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制订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办法,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第六条 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成长,并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持本人或本人及其监护人签字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及录取通知书到甲方报到,经甲方复查合格后,正式注册入学,成为免费师范生。

第八条 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及甲方的教育培养方案,接受甲方的教育培养,修读年限为四年。

第九条 在四年修读年限内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助,同时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延长修读年限期间,费用自理。

第十条 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根据甲方的相关规定,入学后两年内可在甲方规定的师范类专业内进行专业二次选择。

第十二条 按时完成甲方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三条 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由丙方安排,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四条 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个人申请,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并批准,培养高校根据任教学校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后录取。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四、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 提出免费师范生需求建议计划,配合甲方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在录取之前向甲方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章的本协议书。

第十七条 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在乙方毕业时,组织用人单位与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

第十八条 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保证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小学为乙方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乙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促进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条 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约者,要求其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交纳违约金,同时公布其不诚信记录。

五、终止协议

第二十一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规定审批程序,终止本协议:

(一)在校学习期间,经甲方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认定,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

(二)在校学习期间或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甲方或丙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指定医院确认,因身体原因不宜从事教师职业。

六、解除协议及处理

第二十二条 乙方在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不再继续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且须在学籍取消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一次性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

(一)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

(二)自动放弃甲方学籍。

七、违约情形及处理

第二十三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丙方有权追究其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毕业后未按本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满十年且未经丙方同意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10%的比例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八、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凡属国家及相关部门有规定的, 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本协议经甲、丙方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以及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签字后生效。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乙方及其监护人共同签订本协议。

第二十六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乙方个人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监护人(签字或按指印):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盖章):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双高视域小学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在高职院校悄然兴起,对以实践性为专业特质的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以双高为契机展开具有实效、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浸入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应以科学性、师范性、前瞻性、实践性为引领,有地域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关注学生发展

在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国力强大、人才培养的基石。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浸入实践理念

只有理念上更新,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因此,教育教学要从理解课程标准和掌握教材、备课、语言、板书、现代教育手段、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专项、教学评价、组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导、班级管理等基本功和知识、能力、职业道德、人格、审美等专业素养方面浸入实践理念。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学习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得隐藏于实践中的默会知识”[1]。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需要学生浸润在鲜活的教育学内容中通过反复观察、体验、训练才可获得。

(一)丰富教学内容

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公共学习领域、教师教育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多领域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师范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拓宽获得途径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获得实践知识的依托是教学内容。实践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观察学习。这种观察学习的对象来自书本、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媒体。在观察中,学生领悟到隐性和显性的实践知识,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从而内化为实践知识。第二,经验的反复。于师范生而言,实践知识的获取可以分有意识的经验的反复练习与无意识的教育的反复。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褒扬期许,及时给予反馈。同时提高学生监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练习中重要的是伴有反思的练习。第三,从经验中进行归纳与类推。实践知识的获得不同于其他知识的积累,要进行归纳与类推。

三、以四课堂为平台,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其能够运用知识决定在某一工作情境中应该做什么,并据此以有效、合适的方式加以行动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师职业素养,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实施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关键,是实践理念、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得以学习、培养的关键。围绕追求真知,培养真才,学做真人;“知”“情”“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教、数教、板书设计、综合训练、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上,按照领悟、准备、模仿、表现、熟练领域发展五个层次进行递进教学,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上,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以案例教学法为引领,以互联网为辅助,以导师制为突破,以模拟教学活动为依托,以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化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将朗读、常用字、古诗文背诵、口头说文、地理绘图、三笔字、简笔画、书写规范数字、等式和竖式、数学作图、利用图形或模型推倒公式等作为教学技能考核内容,并研定测试标准。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早自习和晚自习。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微课为载体,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社团活动突出“人本、自主、实践”的宗旨,让学生“主动交往,学会做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主动锻炼,学会健体;主动工作,学会做事;主动思考,学会创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将微课应用于社团之中,通过新型的表现形式能够更有效且直接地将实践能力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指以比赛、成果展示交流、名师工作室等为平台开展的活动。根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可于每年的11月份举办师范生实践成果展示。展示的主题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质为宗旨,可以以国家、省、市、校从、系里的各级比赛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与实践能力。竞赛可分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综合技能比赛、授课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

(四)第四课堂

第四课堂是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环节要全程化,全程多元互动式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大教育实习观,教育实习应贯穿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在上述教育实习环节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育实习全程化包括教育实习指导的全程化。承担教育实习指导的教师包括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这些教师科学、耐心的指导下,教育实习的全程化才能真正实现。

四、以四结合为引领,践行实践智慧

所谓教学实践智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追求教学合理性驱动下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从而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综合才能[2]。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上对于教学价值目标的体认,对启迪学生智慧的执着追求;在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博弈、应变能力;在沟通与合作方面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愉悦体验;在激励与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反思与发展方面关注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践行实践智慧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上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构建上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即专业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眼界和思维“走出去”、专家学者“请进来”、实践项目“请进来”、名师“请进来”、新理念和新方法“请进来”,要做到模拟与实战结合。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4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 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完善,人们都 意识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

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

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

初步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 不 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完善,人们都 意识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科教育

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改革小学数

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

教材结构等诸多因素。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

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

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

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

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

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

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

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

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

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二、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双向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

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

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

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

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

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

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

变化的观点。例如,我们按照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

的除法、分数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就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方法和

思路的顺逆关系,有机地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

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

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教法改进: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

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

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巩固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

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集中思维

的能力,发展归纳、演绎、类化、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与转化,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

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认识"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或解决的办法,

当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时,要采取特殊的思考方法,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独特。

其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

生的素质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分析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占各国素的25%。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为

此,首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遵循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憎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探求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

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主

关系。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关心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

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

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

问题,长善救失,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其四,加强学生学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

、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

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 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数学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

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结合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

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

、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以指导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为例,如教"乘法分配律"时,学生经过初读、

细读、精读后,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如,"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

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如果是"两商的和"适用

吗?接着,让学生举例释疑。这样在引导学生研读定律中,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智力因素,学生借助"学

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其五,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探究,优化讲练的序、度、量,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

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课堂讲与练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

样性,数学作业力求解决于课内。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愧

理解性反愧应用性反愧系统性反愧前馈性反溃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

、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其六,加强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贯彻《课程方案》,开设数学活动课,对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发

展学生特殊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针对教师对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种种不足认识,引导教师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等"

三性"的特点,掌握数学活动课的指导方法。

"鼓励三动、调动三性",即"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如,"七桥

问题"数学活动课,先教给学生一笔画的初步知识,帮助学生发现"偶数点"的规律,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5

一、以实践为取向的客观必然性

1.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迫切要求强化教育实践,并围绕教育实践构建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不同于大学教师及一般科研工作者,实践性课程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直接指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学者提出,小学教师技能的复杂性和专业指向性正是存在于学科专业技能与教育专业技能的相互结合及综合运用上,这是最需要技能的地方,也是外行者最不容易做好的地方。“教师的专业性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确凿的一般性原理之上,而是以教师个体化、缄默式的‘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1]小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特殊性在于专业活动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小学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向师性的儿童,其人格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和缄默性等特点,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传授是获取不到实践性知识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从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中而获得,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要求强化实践环节。教育部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时间为10周,其中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等4周,教育实习6周。教育实践要贯穿于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方案中,教育实践仅仅占了总学时的8%。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很小,且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会使许多未来的小学教师在短暂的实习生活中,还没有来得及体验教师的角色特点,甚至还没有学会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就面临毕业上岗。更有甚者,有的院校对这短短的10周也不能保证其效果,对教育实践的要求笼统而盲目,管理考核方式简单而不负责任,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只要返校后交上一张实习鉴定表就可以了,而不去过问实习的过程与效果,实习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在这里,教育实践仅仅被视为教育见习、毕业实习,而且见习、实习只是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课程计划中,而没有上升为课程来建设,也没有对教育实践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样就会使未来小学教师面临着这样一种境地:学理论的时候,没有实践的体验,且理论课也极少是关于教学实践的;进行实践的时候,缺乏理论的指导,重复工匠式劳作。因此,拥有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基于实践设计教育理论知识,是未来小学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的必由之路。

2.现行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存在诸多弊端,需要我们重申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实践取向

我国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教育专业课,诸如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课程理论、教学论、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外语教育学等,也安排了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等的教育实践活动。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长期以来,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囿于理论取向,更多倾向于纯理论层面的思辨探讨,对一线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缺少及时的关注和必要的提炼,严重脱离了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实用性太差,给人以“纸上谈兵”的印象。各院校把学习的目的确定为获得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并以书面闭卷考试的办法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结果是,开设的教育专业课越多,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就越大,就越不利于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背过几个教育概念和教育条文,教育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十分缺乏,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和管理班集体能力等训练不够,结果使许多师范生毕业后不会备课,不会做教学设计,口头表达能力差。最起码的教学技能都要从头学起,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课程实施中,实际教师授课也多是“原理”的解析,致使许多师范生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习的实际结果是,学生可能积累了一大堆理论术语,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非常淡薄。

3.围绕实践设计小学教师教育的教育类课程,是打造小学教师职业新形象的必然选择

纵观各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两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1983年舍恩(Schon,D)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的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2]笔者认为“反思性实践家”是小学教师的理想形象,是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追求。“反思性实践家”应同时具备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他的实践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自觉、理性的实践;另一方面,他能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思考、去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处在培养“知识拥有者”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3]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支配行为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才能使教育行为得到实质性改善。另一方面,教育行为的实践性、操作性也存在着并非与理论完全对应的技术性、技艺性。因此,要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必须基于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二、以实践为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教师,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

2.设计原则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师范生终身发展的视角,研究小学教师教育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教育理论课的学科界限,将教育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注重实用”为设计原则,对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各科教学论、教育科研、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从目标、内容、作业方式到评价体系都进行重新定位与调整,突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师范性、实用性、层次性等特点,建立起小学教师教育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一体化的教育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小学教育对师资培养的要求。

3.内容体系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产生背景看,其设置只能归类于按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专业分类体系,其专业知识主要应当是按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组织,并且以能解决与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可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4]因此,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应当按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加以组织,并且要以能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可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应怎样组织知识内容,组织怎样的知识内容就应有怎样的课程设计。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注重实用”为整合原则,打破原来各教育理论学科间的界限,构建起纵向由小学教育与小学生、小学活动、小学班主任、小学教学(包括小学教学实施、小学教学理论)、小学教育科研五大模块组合,横向由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法指导、微格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五大部分演进的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实施的思考与期待

实践的教育类课程设计强调实践性,并不是要削弱理论学习,而是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划分,增强理论的针对性。鉴于目前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该课程方案的实施会受到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才能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在高师院校,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计划中尽管也将教育见习、实习纳入其中,但并没有真正将其作为课程来建设和管理,而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环节和普通的教育活动来看待。新的课程设计将教育实践纳入课程体系,突出开放式的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统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的实施要求在观念上必须破除传统的片面追求教育理论体系完整性、学科知识全面性的想法,在不削弱教育理论课程实质性分量的前提下,强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实践为中介,使师范生获得未来职业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和智慧。反思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学科的教学,各科教师由于比较关注自己讲课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教学似乎仅仅为了传授教材,教学已退化成了一种技术,究其实质是一种培养学科工作者的目标取向,这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和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以实践为取向的教育类课程设计,就是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要求,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以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原则,突出案例教学、探究性学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使之更符合小学教育实际。

2.打造“双师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根本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懂理论、又通实践,且有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打破原来各学科的界限,按照一种新的体系或组织方式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既有一定的理论品性,又有强烈的实践情怀,它强调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联系,强调高校与小学、高校课堂教学与小学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它对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理论知识,而且各学科知识必须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必须更加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科教学法的知识和理论,具备娴熟地进行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具体而言,原来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的教师,就要深入到小学中去,增加实践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做一个称职的小学教师;原来从事教学法教学的老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理论教师。换句话说,从事新的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教师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改革管理模式是课程实施的保障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6]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和走向。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得以建构。所以,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调整课程计划,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的教育实践成为一系列经常性的、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的活动。过去那种关起门来学习教育理论的方法必须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开放。此外,还必须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改进对任课教师的管理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秦金亮.以“全实践”理念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曹惠英.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质[J].师范教育,2004,(2).

[5]黎婉勤.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优势、问题及发展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创造思维 培养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是高等教育、初等教育还是小学教育,都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而从宏观的意义上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小学生的心智特征并不相同,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对于创新意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教育活动是十分有限的。为此,需要全面的构建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系,使教师或者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在课堂上或者其他的教育教学场合,最大限度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同时,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在小学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我国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小学教师和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而只有对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模式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以此为视角,对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国小学教育的实践。

一、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层面

(一)个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创新本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活动。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个性思维的培养也同样关键。而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与思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力争做到与别人的思考模式之间体现出差异,当然也不要循规蹈矩,因陈守旧,需要用于破除过去的思想模式,创新思维角度、思维方法和思维路线 。

(二)猎奇思维的培养。

对于猎奇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早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不断有人加以证明――创新源于猎奇。在居里夫人看来,猎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在莱辛的眼中,那些好奇的目光往往能够看到更多希望看到的东西。可见,猎奇心理的存在被看做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动因。因此,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悉心的保护,使其能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并且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长期的保持好奇心。

(三)形象思维的培养。

人类对图画具有天生的敏感性,这从我国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就可见一斑。因此对小学生而言,需要加大对其形象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这是因为,图画或者图表能够承载、传播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对思维的启迪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在对小学生的艺术辅助思维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此外,任何创造或者创新活动都难以脱离想象而存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甚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需要形象思维的辅助 。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教会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丰富的感性物象和事象。这样一来,小学生便能够凭借头脑中已有的感胜形象对社会事物进行重新的塑造和理解,继而形成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

(四)自信思维的培养。

从常理上将,缺乏自信的人是难以有创造或者创新行为和成就的。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培养其自信的心理,在完成对真理的阪依之后,小学教师以及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观察、学习和求实的过程中能够坚信自身的直观感觉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因为,只有对客观的说法加以批判和吸收,对现实的事物加以自身的感知和判断,才能获得真知。比如,在观察客观事物时,要学会用恰当的词语准确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力求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准确、全面而生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可能恰恰是其创新精神的表现。

(五)批判思维的培养。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的产生和构建有多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原创性的创新活动,其产生较少有丰富的现实基础,另一种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完成对其他事物的批判之后形成的创新活动。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都处于发展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的眼光,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对其加以引导,使其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认清事物的本质,能够对现实的客观事物提出疑问,甚至能够寻找到在别人严重的完美事物的缺陷或者不足,将会对其创新思维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讲,需要鼓励小学生们能够对现实事物进行大胆的批判甚至否定,唯有如此,才能在其长大成人之后勇于破除陋习,锐意创新。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构建

(一)鼓励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人类与其他生物最为本质的区别并未使用工具,而是能够更加积极的思考。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可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必要一味学生已经理解了,便一带而过,丧失了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机会,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可思考余地的问题,而恰恰是对这类问题的发掘,能够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够使其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二)强化教师的问题教学意识,提高问题思维价值。

对小学生而言,强化问题意识被看做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出发点。可是在我国的小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擅长”提问,即便有提问的举动和行为,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提出的问题也不具有应有的深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不到应用的作用 。因此,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需要培养其问题意识,只有教师在源头上首先树立起了正确的问题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的将其付诸实践,才能对学生或者受教育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合理的处置,多设置一些具有分析性质或者综合性、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从教育教学的经验来看,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其最终沉浸在学习的境地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提升了学习的效果也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在小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与在课前收集到的相关素材进行组内和组建的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问题的欲望将被激发出来,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之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三、结束语

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创新教育被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其智力、思维的统一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思维的机会和途径,将思维的训练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只有这样,小学教学才能在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起飞,才能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力的智力资源。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新鹰小学)

注释:

袁芳. 以问题为纽带的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9):106-107.

汪晓华.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2):40-41.

黎少雅. 小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J]. 广东教育,20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