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1
关键词:农村电网工程;项目工程全过程管控;全生命周期细节要求;数据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工程资源优化配置
引言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承担着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电力工程建设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大,任务紧迫,环境复杂,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对项目质量、工期、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应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制度、方法和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促进工程建设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进行。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力企业农村电网工程项目规模小,但数量大,施工过程繁杂,涉及多个业务部门,目标控制的难度大。如果管理上缺乏标准化的流程控制,势必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也迫在眉睫,管理信息化带来的运营规范化、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可以加强内控,优化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概述
国家电网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加快建设具有坚强、智能特征的结构合理、技术实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农网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着力解决县域电网薄弱问题,解决农村供电设施超载、过载、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电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用电。
通过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将初步建成以110千伏(66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为骨干网架、10千伏及380伏以下网络协调发展的农村电网,农网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73%;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45%;农村电网综合线损率平均达到6.5%以下,更好地满足农村各类客户的用电需求。
农村电网电力工程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信息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调度。规范了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了风险。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保证了项目数据实时性、透明性、唯一性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提供多层决策依据。
2 项目建设内容及目标
项目的建立基于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农村电网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和智能化管控,强化农网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控。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1)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了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实时、方便。(2)实现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调度(3)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风险。(4)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保证了项目数据实时性、透明性、唯一性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提供多层决策依据。(5)自动预结算,竣工资料的自动形成,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3.1 建立农村电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控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中规划、计划、立项、设计、预算、物资、合同、进度、质量、验收、结算、资料归档等工程管控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
3.2 实现农村电网工程电子化、流程化管理
建立农村电网工程管控一体化电子流程,并形成开发性、可扩展的图形化流程配置平台,使得一体化流程和各环节子流程可灵活配置扩展。规范农村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风险。
3.3 形成数据横向集成、业务纵向贯通交互体系
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与现有多个信息平台发生业务联系,相关工程数据、人员、经费、工程进度、图纸资料、设备信息等数据可从项目信息平台中获取,项目以SOA框架为基础提供数据接口平台,符合SG186信息系统工程规范,构建了能够与已经建设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横向集成,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业务纵向贯通的智能交互体系。
3.4 多样化统计分析为各级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项目通过收集自身管理的农网工程全过程各环节数据、各信息平台相关数据以及使用者提供的其他录入数据,形成工程周报、开工情况报表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报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报表、工程投资进度汇总表等多种报表,各阶段时间查询、工程进度查询、全过程进度情况一览等统计数据,为各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农网工程管控支持,为工程管理辅助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全面、规范的数据支撑。
4 项目难点及解决思路
本项目的难点主要是对现有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的全面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合理、高效的解决方面。主要难点集中在业务分析,尤其是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提出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成情况下的农网工程管控新局面和工程管控全过程电子流程的构建两方面。
4.1 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全面理解和信息化建设
农网改造,是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尤其明显。国家电网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进一步扩大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用电。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逐步开展,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也有了新的调整,项目的良好建设应用离不开对业务的全面理解,我公司将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充实业务梳理分析能力,将新形势下的农网工程管理业务吃透、摸准,并将业务管理内容信息化、坐实项目前期调研及需求分析,及时开会研讨业务方向及信息化建设内容,保障项目业务无偏差、信息管理合理、高效。
4.2 工程管控全过程电子流程平台的构建
工程管控全过程各环节的准确掌握和管控是项目研发的另一个难点,项目全过程的合理控制、流转、各环节子流程的时效管控、工作内容智能分析预警、工程投资情况自动汇总预决算等要点需充分体现。项目将通过构建开放性、可扩展和图形配置的电自流程平台实现对全过程的信息化管控。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3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4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到省地县乡的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2.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1.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支持农业科学化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模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涉农信息共享机制。
4.开发建立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和职能化支持系统,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5.建立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乡镇信息服务站),培训农业信息化队伍,完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四、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农村社会信息资源的生产,不仅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农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卷入到现代信息社会之中,使农民能够享受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交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其自身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因此农村信息资源的产生还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也要激励农民参与,使信息化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支持。对农业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抓住机遇,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完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优化升级必需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贯彻国家、地方、用户、市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针,就要大力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
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建设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4.加快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结合起来。
5.以启动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16-1
1 杨舍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随着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农口单位上至领导下至技术员,在农业信息工作上思想高度统一,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领导层面,布置工作,制定计划都要强调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农业技术人员对身边的各项工作有了较为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专职信息员技能更加完备,报送信息的基本要领也相当熟悉,为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1.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05年11月11日杨舍镇农业信息网正式开通,2006年起明确了专职的信息员,2012年扩充了近10名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企业信息员,同时新增9台“一点通”触摸式信息服务平台,新增村级信息管理人员9人,逐步构建和完善了农业信息队伍。在此基础上,每年针对信息人员开展知识培训,壮大了信息队伍,提升了信息员能力素质,实现了优化信息员队伍结构的目标,为合理集聚信息智力资源打下了较扎实基础。
1.3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快
目前,区镇基本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多元化。物联网应用面积也逐步扩大,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而且区镇辖区内的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站,且网络营销已经遍布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依托这些服务宣传阵地,杨舍镇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区镇还加大与各级媒体的合作力度,为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第一手动态资料,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也成为各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经营大户和广大农民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
1.4 农业信息工作运作机制不断规范
建立健全信息考评制度,对镇村企三级农业信息员开展细化考核,不断提升信息工作质量水平,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信息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明确奖励办法,以更好地激发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2 目前区镇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2.1 投入不足,制约区镇农业信息化发展
尽管全镇范围内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基础性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专项性、系统性、前瞻性工程的投入较少,与周边信息化建设先进的镇有较大差距。一些农业生产的前端工作都可以与信息技术融合开发,成为加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但是由于缺少规划论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没能开展,制约了区镇农业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
2.2 机制不顺,影响农业信息员队伍稳定
目前区镇农业信息员既要确保本职业务,又要兼顾信息工作,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行政村、企业信息员队伍人员变换快,难以保持稳定,这对全镇农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2.3 传输渠道不畅,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一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是很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不强。由于受文化程度限制,不能及时、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和信息。三是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乡(镇)、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3 促进区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完善体制,建立健全镇村企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现代化指标中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子指标:乡(镇)或区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率。指的是农业信息服务达到“六有”标准(指有专门服务机构、有上网设备、有热线电话、有农业网站、有服务制度、有信息栏)。其中的“有专门服务机构”要求镇级必须成立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并进一步明确各级人员配备、财政保障、科技支撑、业务规范,以保障区镇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稳定和人员到位。
3.2 畅通渠道,加大村级信息化站点建设
村级信息服务是将信息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的最重要一环。目前杨舍镇仅有9个村安装了“一点通”信息设备,覆盖率只占17.6%,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村级农业信息化建设,围绕建立全覆盖的村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区镇农民进一步用好农业信息、政策与技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
3.3 规范制度,加强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建设
针对区镇农业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引进,有针对性地招收网络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充实现有信息员队伍;同时,积极落实镇村农业信息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现有在岗人员通过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开展信息专业相关知识的交叉学习,以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力量。
3.4 加大宣传,争取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支持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增强基层镇村企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同时,利用科技早市、专栏、培训会、QQ群等形式,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典型事例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同和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反哺农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信息,达到全社会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5 强化引导,提升区镇现代农业整体智能化程度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6
专家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农业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农业信息化规划起草牵头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