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1
传统的字体设计是立足于静态画面的,无论是海报、招贴还是包装等设计领域,文字作为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始终是静态的。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与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字体设计已不能满足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因而,数字媒体对字体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文字作为人们情感交流和信息传达的主体,是视觉设计的重点与核心。在设计中不仅要有美观的构成方式,还应有更为显著和独特的传达功效,使字体设计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达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数字时代人们对文字的信息传播更加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综合化,注重参与性和沉浸感,期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致使字体设计按照视觉设计的规律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有艺术性的精心编排。再次,媒介技术的发展造成文字传播在声像主导的时代日渐式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字体设计的传播创造了再发展的机会,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衍生出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新型的传播形态,不仅成功延续了文字传播的传统,还为字体设计在数字媒体平台上迎来了大变革。
二、字体设计与数字媒体的互动性
数字媒体时代的字体设计不仅仅遇到现有设计工具、显示载体改变所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还需要面对在新的阅读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读者。交互式界面、三维动画以及影视特效制作这些新的设计领域,都不再是传统上简单的静态画面,而是具有动感和交互性的动态画面。在这些画面中字体所扮演的角色依然重要,在功能上又有新的发展。就字体设计而言,只针对某一特定标志服务的年代已经过去,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的发展。随着字体设计的功能、形态和审美的不断演化,其设计意识、设计方法及视觉效应也在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因素的渗透下,不断蜕变。字体设计通过不同的载体变得更为流动和不固定,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同时应用于多种平台,例如从电影到游戏再到平面设计等领域。基于此的字体设计作品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激起了人们对数字媒体的追捧。因此,我们对数字媒体时代字体设计的判断标准不仅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不同平台上的字体识别和应用功能。适应不同的媒介平台以成为现代字体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将动态设计原理融入字体设计之中,让字体设计与数字媒体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数字媒体的传播技术与平台尽可能地实现字体设计的美感与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字体设计得以与数字媒体互动性发展,不断扩大外延和内涵,实现了质的飞跃,体现出全新的意义:是审美、文化、技术以及新媒体的融合。
三、字体设计在数字媒体平台中的应用
字体设计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本、图形、视频、动画融入字体设计中,通过影像合成、结构成组、拼贴透叠或方向旋转、移动变化等形式形成一个多维空间的版面,已不单是平面的,纯粹的构图关系,而是构成了多视点、矛盾性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比如网页编排、影视片头、以及通过LED和高端多媒体技术3G调光、3G投影等进行广告展示推广,其视听效果非常好。例如凤凰卫视的台标及各节目的片头动画,就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字体进行静态到动态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栏目内容来组织不同的版面,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在网页设计与影视片名设计这些以屏幕为表现载体的媒体,对字体的设计要求应该是最能体现其行业性质的多元化与交互性。数字媒体中的设计元素不仅包括影像,而且有时还会以特殊的字体设计引以为荣。数字媒体作品中以动态字体的设计与视听形象的结合,内容、画面、声音、字幕四位一体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数字媒体的发展为文字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传统字体设计形式阈于材质的造型与展示的能力得到了大大释放。
(一)字体设计在网页的表现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日已经不能简单的满足于阅读这一基本要求,更使用户在视觉、触觉、听觉上得到全方位完美的互动体验,网页设计是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设计。在网页设计中文字不仅要能传递信息更要打动人心。网页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特别讲究字体的编排设计和布局,通过文字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谐与美。网站上信息的传达,绝大部分是利用文字进行的,字体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网页设计的视觉传达。因此增加文字的触感体验是当前文字设计的关键,而动态文字的交互性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动态文字在网页设计中的传播呈现多元化和交互式的特征,可以很容易表达字体的“运动”特征,具有交互式特点。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等数字化技术软件的应用更加丰富了网络文字的动态表现形式。
(二)字体设计在影视片头的表现
影视剧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同时,人们对它的要求也不单单停留于内容的精彩程度。决定着人们对一部电影或电视栏目第一印象的往往是它的片头设计。片头字幕的设计不仅能给作品锦上添花,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奠定影片的整体基调。一方面,为了使字体设计与片头元素更好的融合,创作方法往往会运用字体与影像的合成效果,使其设计图形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文半图形式。大量电脑字体的运用难免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疲乏,片头文字设计的好坏,与影视栏目的内容、性质和气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央视荧屏上有一条感动了无数人的公益广告《爱的表达式》,这则公益广告通过对英文单词“family”字母演变,把每个字母变成代表家庭成员的人物形象,逼真地演绎了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诠释了“家”的温情与内涵。字体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影片表现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字母增加背景肌理来营造故事的环境和氛围,烘托画面主题,使文字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正好与影片的基调吻合,从开始就把观众的视线引入了整个影片的情境之中,产生看下去的欲望。[2]另一方面,为了让影视栏目的片头更有震撼力,对字体设计运用“视觉质感”的手法,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文字的“视觉质感”也就是我们用眼睛所能看到的字体质感,它通过不同的材质运用,体现出各种肌理效果。在影视片头的字体设计中,视觉质感的表现方式非常多,常用的有:立体金属质感、图案文字、光效文字以及一些特效文字。这些文字都用一些金属、水、火、光线、粒子、图案等纹理来表现。例如2014年马年春晚节目的晚会片头,在倒计时字幕的设计上就采用了立体金属质感的文字特效,整个片头十分华丽、大气,在配上带有立体金属质感的文字,春晚的片头设计会彰显气势磅礴的场面。这些质感文字的运作,让影视作品更具震撼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数字摄像技术;电视媒体;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61-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各项应用也在普及,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摄像技术的巨大进步尤为显著,数字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数字摄像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无论对电视媒体的自身发展还是制片人的制作过程以及电视节目的流通方式乃至整个媒介来讲,都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和机遇。如果传统的电视媒体要想在这场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那么数字化改革必然是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科技摄像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普及,数字摄像技术结合传统的电视媒体发展技术早已成为现如今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技术和模式。数字摄像技术对电视媒体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比如摄像技术方式和传输系统的方面与传统的电视节目摄像技术有很大的进步,两者之间相融合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数字摄像技术多样性发展。
1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指的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互交的一种技术。在技术的发展基础上融合了艺术元素的数字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了更大的超越,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并延伸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
数字摄像技术也就是媒体技术,这项新兴技术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考量的是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运用程度,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以及相应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质,审美观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熟悉软硬件的应用和开发平台的使用,更要对于媒体艺术本身的内含有深刻的认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浪潮中,数字摄影技术必须要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才能突破自身的传统弊端,如果要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突破现有的瓶颈――渠道和网络。不仅要在互联网状态下坚持科技创新,还要不断融入电信服务商和电视媒体综合方面的因子。
2 数字摄像技术对电视媒体发展的作用
1)数字摄像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媒体行业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字摄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媒体影像制作中的缺失和不足,以前传统的电视影片经不起长时间放映的问题,在新时代科技数字摄影技g的作用下,即使在不同的设备上多次放映对影片也没有任何的画面音质影响。新科技下的数字摄像技术可以保持制作的影片画质更加清晰还可以防止影片的老化。使制作的影片影响一如从前,不得不说是一项技术革新。
2)数字摄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摄影师解决影片的拍摄和制作问题,也正是数字摄像技术的引用给当今电影产业注入了创新的因素,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数字摄像技术的参与人员也产生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成为了一代具有新思维的艺术创作人员和电影产业中的新兴职业,在未来数字摄像技术师,影片软件设计师、后期制作剪辑工作人、电脑美术设计师等都会成为新时代数字科技领域的新成员。
3)数字摄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我国传媒行业、电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摄像技术下的电视媒体是电视制作艺术发展最重要的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下的电视影片有了防盗版技术的应用就会使一些电视影片或电影的版权得到有效保护;数字电影打破了传统对于影片时间上的局限性,数字技术下的电视媒体可以在发现问题时随时进行更改;各项数字摄像技术的发展都会为传统的电视媒体影片起到积极的作用。
3 数字技术促进电视媒体管理体制的改革
数字摄像技术对电视媒体原先生产方式的改变体现在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上。由于数字技术在近年来被引用的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数字电视产业的正常进行,我们相关电视媒体必须要整理出自己的发展思路,建立一套有利于发挥电视媒体原有优势、建立媒介竞争力的新模式,来实现电视媒体发展的各环节责权利的明晰,必须在公开、公正、公平的运行平台上进行,才能促进电视媒体行业的有序发展。
1)数字技术为电视媒体产业最大的作用就是释放了频道资源,对于传统的广电业管制而言,频道是管制的基础,执行管理是依据频道资源没有限性进行的,因此在管制产生变导的情况下,需要重新构建。
2)电视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变化,包括企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数字科技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电视媒体的制作发展和运作模式,推陈出新和打破传统的电视媒体制作模式是新时代下数字摄像技术的最根本的作用。原来的电视从业者也将要继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加时代因素,电视台为了发展电视媒体,增强自身在数字媒体时展的竞争力还需培养更多的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优秀年轻人才来完善自身的人员结构组成。
4 结论
数字摄像技术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数字摄像技术确实是新时代、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有积极作用自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数字摄影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数字摄像技术从本质上改变了电视媒体的运行模式,影响了整个媒体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电台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可以说在未来,电视媒体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是发展的重大机遇,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好数字摄像技术,积极去适应科技社会对电视媒体带来的变革,从而促进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怡.3G时代网络新媒体视觉影像传播及表现形式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1.
[2]陈娟.影像传播的文化学研究[J].当代传播,2006(3):14-16.
[3]王长潇.分众影像传播的成因及发展趋势[J].当代传播,2009(4):36-38.
[4]张瑞琪.如何在数字时代占领影像传播制高点[J].中国记者,2011(8):1.
[5]尚婧.网络视频:当代影像传播格局的撼动者[J].今传媒,2009(1):68-69.
[6]石宏伟,范欣欣.影像传播的认识论思考[J].学习月刊,2007(4):19-20.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
1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数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数字时代”也就是“信息时代”开始了。艺术设计由于图形图像的数字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发展,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由原先的手绘、雕塑等传统的表现形式发展为现在的电影、电脑、三维等数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多姿多彩的艺术设计刺激的人们的眼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数码艺术,也就是数字媒体艺术。
新型的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感官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设计师穿凿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切信息数字化,这种情况下,形状、颜色、线条、材质等设计中的元素也数字化,设计是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虚拟环境中创造、修改。整个过程无纸化进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符合我们现在的绿色生态口号。
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在质疑和改善中不断发展的,数字化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有利有弊。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师们使用电脑进行设计,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史上设计方式的一次大革命,它标志着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但是,对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让我们的设计师们进入了一个误区,让我们的设计师们过度的注重数字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艺术的学习和领悟,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了设计水平的良莠不齐。
2 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共同发展
数码艺术,又被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为工具,以艺术为表现手法的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其优点有:(1)结束了部分传统艺术的烦琐工序;(2)利用电脑的优点创造出无论是创作题材或是表现手法完全异于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3)电子音乐、数字音乐的诞生为艺术设计增添前所未有的视听革命;(4)3D技术应用与电视电影虚拟现实,让艺术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从此概念上来看,艺术创作中的数字技术固然重要,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不仅仅能“再现客观”,更能“虚拟现实”,能为设计者带来更广阔的设计思维,更有效的设计方法,更独到的设计表现,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即使这样,数字技术也不能成为艺术设计中的主导,艺术设计的灵魂还是在于设计,在于创意,而数字技术只能作为创意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现在很多设计师局限于对数字技术的追求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已经融合到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科学的去认识和平衡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时代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不仅要适应时代,更要引领潮流,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必然要创造更新的设计文化。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设计师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在数字技术中融入传统设计文化、传统设计思维,并把传统的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表现出来,以超前的设计意识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数字时代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
传统的艺术设计表现方法有限,包括绘画、雕塑、剪纸等,这些表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创意太狭隘,甚至有些作品只能表现其意境,其抽象的风格让普通的行赏者无法去领会。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艺术设计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舞台设计、展示设计等增添了虚拟现实的展示方式,视听和互动的多媒体功能让受众身临其境。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在新的技术的辅助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新技术的出现,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一个机遇一个台阶。它赋予艺术设计新的平台,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设计空间,新的视觉感受。数字技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有力工具,只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才能有效地促进信息传媒的发展。
4 数字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是一门空间艺术,建筑实体和空间是矛盾的综合体,它是通过设计者的专业修养和素质,将特定要求的建筑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创作过程。传统建筑强调韵律、比例、对称等具有秩序美的静态理想空间,这种观念正逐步被计算机技术生成的扭曲、重叠等新空间感觉所代替。建筑空间审美观念突破了传统的事体空间界限,形成了尸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现实存在与虚拟建构之间的交互和共存。
现代建筑设计呈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在形体塑造上一反以往的单一形体和几何形体,体现为非线性形体的倾向。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促进了这种多元化的去向。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帮助,设计师们能随意地对形体进行扭曲变形等复杂处理;在建筑材质上,建筑师的旧观念被打破,建筑材料的选择趋向于经济、实用、美观等特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发展也逐渐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展示作品,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建筑图、透视图,这种种方便了设计师们的创作,缩短了对创作的展示,更方便了受众的欣赏和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5 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1)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数字技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视听语言、表现形式,丰富了设计师们的设计思维,使现代艺术设计体现了与传统艺术设计所不同的价值内涵。
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设计简历了一个更适合其发展的平台,设计师以其超前的设计意识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能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图书馆 全媒体 协同发展机制
分类号 G252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government and libraries in the omnimedia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developing mechanism of them . Through the mutual correlation,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sharing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specific resources of e-government and library, e-government could be boosted rapidly, healthily and sustainably,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f library could be promoted further.
Keywords E-government. Library. Omnimedia er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1 国内外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近年来,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效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视角沿着电子政务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的路线逐渐转移,焦点最终落在了两者的协同发展上。国外部分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相互影响、作用、合作和微妙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试图影响相应的国家政策,为更好地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便利[1-3];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分析与研究表明,电子政务为图书馆的专业教育、研究和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图书馆为电子政务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培训、入口、帮助和支持,成为公民社区中电子政务的锚点[4-6]以及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和依赖。
在国内,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图书馆成为政务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7],电子政务为图书馆的专业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8],大量文献聚焦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9-10],并有相当部分图书馆开展了相关业务项目和服务[11-12]。王芳[8]对2001―2011年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电子政务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契合度还都不够;张丽梅[13]通过对我国173家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进行在线调查则发现,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服务项目和能力都很有限,还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和层次差异。而且目前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绝大多数从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视角出发,鲜有关注公众和用户,真正或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的案例并不多,能够为电子政务提供入口、帮助和支撑的是微乎其微,更谈不上两者的协同发展。
2 全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
全媒体[14]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受众参与式文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公众信息文化和理念的变革。全媒体环境下多样化的媒介技术使信息资源的产生、、评论、转换和传播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自上向下或单向度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服务模式、有限的咨询和评论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分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文化,例如微博使传统的电子政务和图书馆服务从“训示型”向“对话型”转变,彻底改变了传统用户“受示型”的受众形象。伴随着受众自主性、参与性及互交性的新媒体潮流迅速崛起,政府和图书馆作为我国传统的社会信息中心,采用新的媒介技术为大众服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全媒体时代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指的是采用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各种媒介,以无缝和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为核心,通过电子政务和图书馆之间的同步、协作、共享和合作,使彼此的资源和业务流程得到优化,最终实现电子政务服务效能、用户采纳率与满意率以及图书馆社会功能价值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上,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通例,相对也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图书馆界对电子政务保持关注和较高的研究热度,也在积极地寻求机会介入,到目前为止,仅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开展了很有限的合作,并没有形成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局面。Wade Bishop Bradley[15]研究发现,随着图书馆和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协同发展的水平则向金字塔顶点移动,不断提高。因此,构建全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机制体系,能够促进电子政务和图书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实现协同发展,最终能够向用户提供低成本、包容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3 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3.1 耦合机制分析
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耦合主要是指人才、资源、技术和场所等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和促进的互动互增的动态联系。从人才来看,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熟悉政务细则、规范和业务流程及其相关知识,图书馆馆员则集信息采集、加工、管理和培训等优势于一身;从资源来看,政府机构拥有及时、权威、可靠、全面而丰富的政府信息资源,而图书馆则是各种社会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聚集地;从场所来看,电子政务正趋向于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的大集中,而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全覆盖的网点分布,甚至延伸到了社区和偏远农村小镇;从技术来看,随着三网融合下移动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这些都为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必然会要求和提升两者的耦合互动关系。
3.1.1 关联与互动
首先要创新媒介,促进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关联与互动。全媒体环境下的三网融合使电子政务的用户采纳数量、使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延伸;各种媒介技术改善了电子政务的网络外部性,能够很好地提升用户的相对优势和相容性,例如社交网络;而在交互参与式的文化背景下提供浸入式的信息服务则能够提高用户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平台相互关注、转载和评论,实现关联与互动。图书馆将政府、与用户关系密切的信息转载、解释并根据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提供相关的延伸服务;而电子政务则同样为用户提供转向、指向图书馆的标识,并及时关注和评论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和活动。
由于图书馆传统的公益性、普遍性、均等性和大众化等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图书馆参与、合作、帮助和支持等方式,以用户为中心、采用新媒介提供信息服务,能够很好地改善用户的自我效能和感知信任度,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传统用户的采纳意向,并不断地吸引新用户。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等少数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尝试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移动技术、微博和微信等服务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虚拟交往的亲近感与信任度,使得电子政务更加接地气。
3.1.2 共享与共建
在我国,图书馆可以借助其专业的信息资源组织特长,直接参与政务公开信息的制作、和宣传,借鉴联合编目模式,共建共享同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信息公开服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对政府公开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主题与标签分类;另一种也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所采用的,对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的网址进行链接或导航。但无论是哪种服务模式,总让人有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实质上仍是两条平行线。而共建共享同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可以统一数据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及时权威信息,还能推进政府信息规范化,为图书馆开展细化的信息服务提供方便。传统的电子政务一般按照行政服务机构划分,除了共建共享同一信息公开平台外,图书馆还可以按用户熟悉的民生主题模块、网络标签分类,融合各种媒体终端、采用媒体社交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为用户提供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3.1.3 合作与协作
随着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关联互动程度的增加和共建共享范围的扩大,电子政务可以实现部分业务向图书馆的合理转移。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和电子政务越来越趋于大集中,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甚至农村的网络却是星罗棋布,成为电子政务的社会支持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电子政务旨在建设电子化、网络化和无纸化政府,但大部分行政业务仍由线上和线下部分共同完成,将信息查询、咨询、采集和提交等线上部分可以转移到图书馆,而这些正是图书馆传统服务强项;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业务和服务的便利性,政府机构所承担的业务量会大量增加,将用户端的服务角色交付图书馆,不仅可以使政府机构在业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及电子服务系统优化等方面投入更多,还能够提高电子政务的包容性,减小数字鸿沟。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时期,在政府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起到了协调、缓冲、沟通和中介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保障用户的信息知情权、促进政务公开、透明和社会和谐。在美国,图书馆不仅为电子政务提供计算机、网络、入口,帮助用户理解内容、解决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还在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电子政务的服务和合作,比如在社区中提供税务信息、公民与移民服务和资源、社会服务、健康信息、突发与灾害响应甚至更多,作为可信任和中立的社会组织,创造了跨机构、超越多方利益的集合服务环境,而政府机构则借助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优势增加了在线服务,精简了部分的机构和服务人员[16]。
3.2 协调机制分析
由于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涉及两大系统、诸多机构和部门、广泛而复杂的业务,因此需要建立图书馆协会与政府机构、图书馆与政府机构、图书馆协会与图书馆,甚至是同一区域内的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图书馆协会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中具有专业、贴近基层、官僚化程度低等优势[17],可以代表图书馆行业与政府机构进行定期沟通、业务协调,对图书馆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美国图书馆协会就与税务局、公民与移民服务局和政府出版局等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建立LibEGov、Lib2Gov网站,制作了电子政务工具包(E-Government Toolkit)为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提供帮助,还召开图书馆中电子政务服务的网络研讨会,以促进经验交流和业务提高。而图书馆还应该就电子政务服务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对话,建立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协调相关服务和活动,尤其是当一个图书馆要面对诸多不同政府机构的时候。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和同一级别图书馆之间也会因为需要,在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同。例如,一个美国市政图书馆可能会调查附近区域郡图书馆系统的电子政务服务的提供情况,并接触该馆对其工作进行扩展或修正去满足市政当局的需求,与郡图书馆协调合作提供服务,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现有经济和各种资源[15]。
由于图书馆及其相关机构作为第三方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电子政务和用户的关系,使电子政务服务更加开放、高效和多元化,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和服务流动方向与模式[18],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业务流程的优化,能够提高用户对电子政务的采纳率和满意率。在图书馆―用户―电子政务模式中,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制作电子政务相关的工具和专题网站,由用户传递给电子政务从而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由于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用户与电子政务互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同样可以为图书馆所用。在电子政务―图书馆―用户模式中,电子政务通过图书馆对其进行网络链接、设置信息专栏、资源扩展的方式,实现信息和服务经由图书馆传递给用户;而用户由于需要终端、网络、入口、个性化信息需求和协助会选择信任的、便利的图书馆网点作为获取电子政务信息和服务的机构。在图书馆―电子政务―用户模式中,电子政务从图书馆那里获取用户反映的问题、困难和不足,进而更好地服务用户;而用户也会将自己需要的大量信息由经电子政务反馈给图书馆,从而加强与补充图书馆的相关服务。
3.3 保障机制分析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前,我国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电子政务之外[7]。一方面因为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存在理念、体制、资金和技术等种种障碍与困难,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初期国家图书馆就遭遇尴尬[19],显得有心无力,体制障碍固然存在,但与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实施细则、进程和规划等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不无关系;而由图书馆主导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而倍感被动,其影响力和实际效用也大打折扣,需要争取政界、学界、法律界及各类从事信息检索的单位合作,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9]。而美国在2002年颁布的电子政务法第213部分就确立了美国公共图书馆协助电子政务实施的法律地位、角色和责任,为其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和法律保障。
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图书馆和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为图书馆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契机。但随着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要想具有可持续性,并体现其社会的不可替代性,还需要更多创新型的法律和法规不断出台,以政策和制度为保障,不断地推进和深化政府信息服务工作。
4 结语
虽然国际社会上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日臻成熟,但就国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宏观上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根据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图书馆实际情况,整合、共享资源,创新协作;微观上还需要提高图书馆电子政务服务意识和能力,尝试部分服务和业务的参与和合作、探索科学的政府机构、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和服务模式等等。不过,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技术和媒介的日新月异,在相关耦合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框架下,图书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程度一定能螺旋上升、不断加深,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 1 ] Jaeger P T, Greene N N, Bertot J C, et al. The co-evolution of e-government and public libraries:Technologies, access, education, and partnership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2, 34(4):271-281.
[ 2 ] Paul S. A case study of E-governance initiatives in India[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7,39(3-4):176-184.
[ 3 ] Hui G, Richard M. Creating public value in E-Government[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69(S1):S120-S131.
[ 4 ] Bertot J. Community-Based E-Government:libraries as E-Government partners and providers[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28:Springer Berlin Hei-
delberg,2010:121-131.
[ 5 ] Choudrie J, Weerakkody V, Jones S. Realising e-government in the UK:rural and urban challenges[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No.5):568-585.
[ 6 ] Jaeger P T, Bertot J C. E-government Education in Public Libraries:New Service Roles and Expa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No.1):39-49.
[ 7 ]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99-102.
[ 8 ] 王芳,纪雪梅.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电子政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3):11-16,23.
[ 9 ] 梁蕙玮,赵荣荣.公共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项目整合服务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1):13-16.
[10] 夏义.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功能的定位与实施[J].情报资料工作,2011(1):72-75.
[11] 韩小亚.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10(1):101-103,9.
[12] 田建设.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个案调查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8(4):27-30.
[13] 张丽梅,彭国莉,宋玉忠,等.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4):111-114.
[14]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15] Bradley W B, Charles R M, Lauren H M. E-Gover-nment service roles for public libraries[J].Public L-ibraries,2011(No.3):32-37.
[16] Information Policy & Access Center. E-Government& public libraries[EB/OL].http://ipac.umd.edu/[2014-11-08].http:///analysis/publiclib-raries-and-e-government.
[17] 肖容梅.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4-11.
[18] Taylor N G, Jaeger P T, Gorham U, et al. The circular continuum of agencies, public libraries, and users:A model of e-government in practic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Suppl 1):S18-S25.
[19] 孙继斌,丁金凤.公共图书馆准备仍显不足 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查阅服务.法制日报.2008-08-24(3).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5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
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分析
0 前言
数字媒体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以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渗透到文化、教育、商业经济、社会交往、影视娱乐等领域中,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步伐,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对于其技术优化具有较为一定研究价值。
1 常见的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对比,具有较大的差别。该种媒体形式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进行媒体内容传播环节中借助计算机网络将数字媒体作品传播到终端上或者是用户平台。从发展形式上分析,该种技术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媒介载体不同,数字媒体传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其信息传播面更加的广泛,实现了无纸化的信息传播。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中最为基本的技术,该种技术针对数字媒体传输内容M行处理。如针对数字信号进行取样、量化处理、编码等。该种技术处理能够将大容量的数字信息进行压缩,当数据信息转化完成之后,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化的整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关键在于数字信号的输入、识别、提取以及图像输出等[1]。
(2)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在数字媒体中包含了大量的声音信号,为了提升数字媒体作品传输质量,需要通过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对于这些信号声音进行综合化的处理。首先,进行数字音频的取样、量化,其次进行数字信号的编码,将声音信号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音频编码技术关键在于能够针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与管理,在音频编码技术中包含了三种技术:声学参数、模仿人类听觉特性以及声音统计。
(3)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当声音信号、数字图像等通过数字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在用户终端中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图像、声音进行处理,保障数字信号传输下的图像清晰。计算机图形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具备准确、高效的特点,力求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对于数字媒体信息的要求[2]。
2 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其技术优越性,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应用。如,在教育领域、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以及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2.1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数字媒体技术通过课堂上的远程教学、多校联合教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其中最为典型的数字媒体教育系统为“慕课”,该种教育模式使得全球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了教育质量。同时在数字媒体技术引导下的教育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组织形式[3]。
2.2 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于文化娱乐类的媒体内容格外关注。在新时期,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影视领域中,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数字媒体技术所呈现的载体越来越多,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车载电脑、便携式接受终端等了解影视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的接收端变得丰富多彩,并且逐渐的丰富了数字多媒体节目形式。如,3D电影、数字全息影视等效果呈现,都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研发。如,全息技术在3D成像的基础上,广泛的应用了测量、存储、加密、防伪等技术,该种技术能够应用于需要快速处理信息的三维信息测量记录、图像识别等方面,此外也在科研的显微成像中广泛的应用。
2.3 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娱乐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充分的实现游戏环节中的人机交互,其中体感互动的AR技术设备就是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领域中的杰出代表。该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运用体感识别与手势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与人体肢体语言的交互,实现体感动作识别。当人凌空做手势时便可以与游戏大屏幕之间进行交互,并且不需要佩戴任何的感应设备。参与游戏的人能够轻松的控制内容,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R技术增强现实的含义,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计算机系统,为用户提供比较真实的视觉感知,换言之,该种游戏技术能够将虚拟信息转变为现实画面,产生极强的视觉效果[4]。
2.4 数字媒体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新时期,城市建设也渐渐的实现了现代化、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以其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城市建设中也有应用,一种“数字城市”应运而生。数字城市实际上就是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以互联网发展体系为核心,针对城市建设进行定位、遥测、虚拟、仿真等。在这样的技术应用下,城市建设能够符合城市发展要求,还能够完善建设流程。数字城市在城市信息大数据库中,挖掘到有助于建设发展的数据信息,为实际的建筑工程提供数据依据。
3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是新时期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其技术优越性,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应用。如,在教育领域、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以及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庆悦.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J].电子世界,2016(08):165+167.
[2]李莉.浅谈数字媒体技术及其主要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