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1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2

【关 键 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89-03

一、研究背景

200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同时,该《决定》规定了在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年,中央启动了税费改革,废除了农业附加税和各种集资,这就造成了当地政府在“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财得非常困难。当地政府在落实“撤点并校”政策时,往往忽略“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而实行“一刀切”来达到节约教育成本的目的,结果导致城乡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状。

通江县是四川省非常落后的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该县的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多,县域内的所有村庄都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并且这些留守儿童分布较散。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及当地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该县小学教育资源主要聚集在县城之内,保留下来的村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甚至在一些村小出现了老师“包校”的现象。该县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是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缩影。因此,本文选取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财政体制、学校发展、教师待遇三方面来深入探析该地区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二、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许丽英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中,从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即教育资源由谁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对象(即教育资源配置给谁)、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资源配置和获取的方式四个维度来探讨了如何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①张盛仁在《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中认为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一是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配置;二是各种教育间教育资源的配置;三是各种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四是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落脚点是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②谭文君在《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从教育资源是教育实践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力、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分析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③严科宇在《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研究》中从基础教育中的精英教育与功利主义、教育的市场化、教育经费投入中的缺位、教育监管中的缺位、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的供需不平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基础教育机制不完善七个方面来分析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了教育要合理的发展,需要学校、社区、教师三方的通力协作。教师在社区和学校之间建立了一道直接的沟通桥梁,教师素质是整个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平衡城乡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会回归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城乡小学教育资源公平的配置是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就得优先考虑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因此,学术界对于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主体、对象、方式方法来探析的。然而,对撤点并校“一刀切”造成的贫困地区城乡小学教育配置严重失衡未进行全面论述。因此,本文将结合撤点并校政策对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案例深入探析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

三、具体调查情况

我们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麻石小学(片区中心小学)、擂鼓寨村小学(村小)、新建小学(村小)、春在小学(乡中心小学)。麻石小学和春在小学作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小学,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县城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匹配。雷鼓寨村小学和新建小学是两所保留下来的村小,在县域内所有的村小中具有代表性,它们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与其他村小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非常接近。因此,本文选取这四所小学作为具体的调查对象,主要从这四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授课教师)、图书室配置、教师宿舍配置、教师的社会地位五方面来调查这四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这四所学校教师配置的具体情况是:擂鼓寨村小学一共有两个年级,其中三年级有3个学生、二年级有2个学生,两位教师则一人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及事务。两位教师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还得给学生和自己做饭。因此,这两位教师每天都是“从早忙到黑”,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限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都没有开设,这就限制了该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新建小学尽管在教师配置方面相对完善一些,但是由于教师年龄较高、专业趋同严重,因此该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与擂鼓寨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不大。麻石小学和春在小学在教师配备方面更全面,德、智、体、美、劳等相关课程的教师配备完善。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两所村小。

从表2可以得知,中心小学和村小在图书室配置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既是当地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表现,同时也是该县教育资源分配、教学点设立不公平的表现。

表3 四所学校的教师宿舍配置、教师的社会地位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四所小学都为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宿舍,但是不同学校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在前两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渴望自己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村小教师由于学校的差别,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三方面都不能得到与中心校教师同等的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小学教育质量的差距。

四、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是整个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直接体现。

(一)现有教育财政体制下的城乡小学财政资源配置的瓶颈

基础教育就其产品属性来讲属于公共产品。城乡小学教育的投入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来完成的。我们在探析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时,以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为出发点,结合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来探析。

纵观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分税制改革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与“以县为主”体制的确立。在这种体制下,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上级政府或者中央的转移支付。四川省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是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因而,当地政府在教育财政提供方面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对村小教育财政的提供时,由于其学生人数较少,如果按照国家标准来配置教育资源,就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在进行财政资源分配时,农村小学经常被忽略,造成农村小学出现了“老师包办学生的一切”的怪象。

(二)学校发展

1. 生源流失对农村小学发展的影响。随着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开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量”相对增加了许多,然而相应的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落后。撤点并校将部分村小“撤”而“并”后,小学的数量就相对减少了,小学的分布也趋向于向城区或城区附近聚集。基础教育“量”的增加就集中在了城区小学,进而就促成了城区小学“超大班”、乡村小学“超小班”现象的出现。另外,就教师而言,乡村小学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过少,甚至一个班只有2个学生(如通江县的擂鼓寨村小学),这必然会对教师上课的质量有所影响。教师上课质量的下降,必然会造成农村小学生源的流失,生源的流失又反作用于教师上课的质量,进而就形成了“生源流失―授课质量下降―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链。

这种恶性循环链的出现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加剧;二是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会相对减少;三是农村小学相关教学设备配备落后;四是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会相对降低;五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机会配置严重不足。学校主要是由学生和教师这两大群体组成,这两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城区中心”的教育政策取向对农村小学发展的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相关政策中,存在明显的“城区中心”价值取向。随着农村学龄儿童大量流入城区学校,基础教育往往优先满足城区小学学生的利益,如城乡小学图书室配置的差异,城乡小学教师伙食保障的差异。农村小学教育起点低且发展受到制约,农村小学始终处于因分配不公而资源严重缺乏的弱势地位。

3. 对农村小学监控和指导不力。现阶段被保留的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质量差、数量少,衍生出了“老师包班”制甚至“老师包校”制的怪象。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估时,都不会把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纳入检测和评估的范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现状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导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及时改善和提高。

(三)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教师待遇差异大

由于农村小学受财政投入不足、生源流失严重、离城区较远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与城镇小学教师相比在生活环境、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村小教师没有专门的教师食堂,老师和学生的吃饭问题主要是由老师自己解决;二是村小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例如,通江县擂鼓寨村小学老师没有专门的讲桌;三是村小教师年终绩效奖金低于城区小学教师;四是村小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很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村小教师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中间靠不到”的生活压力,促使村小的教师想尽办法进入城区小学教书而无心在村小施教。

五、建议

教育资源配置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效率低下的直接体现。鉴于此,本文根据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

(一)规范城乡教师的无序流动

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的整合,农村小学原有的优质教师资源都积极地向城区或城区附近的学校流动。农村小学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无疑会促使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公平。城乡学校的教师流动应双向流动,鉴于此,笔者建议在城乡学校之间建立教师轮换教学制度,即在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是双向流动的,这样就可避免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差距因教师因素而加大。

(二)经费保障

基础教育属于公益事业,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村小学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资源配置原则下处于劣势,因此政府部门在“计划”配置教育经费时适当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给予农村小学在“市场”配置教育经费的博弈中更多的指引和政策优惠。农村小学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自身也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博弈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自己,为学校争得社会的关注。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责任性五大特点。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一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三是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该适当提高对于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由于受财政投入、地域条件、教学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所在学校一般距离较远且教师宿舍配备不完善,很多教师每天放学后都得回家。这就无疑增加了农村小学教师的上班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教师的时间、财力、情感成本。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乡村教师付出的成本代价较大,相应地给予乡村教师适当的生活补贴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保障措施。由于当地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用于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的专项经费。

(三)改善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配置

为了防止生源的过度流失,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适当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如,建立图书室、建立适合农村教学的教室和教师宿舍。让农村小学拥有与城区小学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是农村小学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保障。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强调相对公平而不是要求绝对公平,因为绝对公平对于教育资源是种极大的浪费。例如,农村小学由于人数较少,在配置相关教育资源时,就应该遵循“小而全”的原则,而不能一味地进行学校之间的攀比。

总之,城乡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事关基础教育整体的发展,本文从现有教育财政体制、学校发展、教师三面来论述了通江县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在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当然,要让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注释:

①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②张盛仁.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3

(一)教育资源匮乏。在农村,有限的资源趋于向少数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倾斜,优质资源更是集中在了各级重点学校。以教师层次为例,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难以为继。

(二)应试型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的乡镇小学教育的思想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意识与自我意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背景下,家长也会随之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思想的落后成为乡镇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一。

(三)教师教育素养不足。我国大部分乡镇小学存在教师老龄化现象,而老教师比较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及内容缺少创新性;即使在乡镇任教,年轻教师也会不断地寻找机会调往城市。因此,乡镇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许多乡镇小学教师怕惹麻烦,选择少管或不管的态度,放任学生由着性情学习。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优势

(一)有利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开放式的校园教育。在学校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情况下,乡镇小学往往得到的教育投资较为有限,使得多数农村小学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乡镇小学也具备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突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使得乡镇学校的发展不再受到教学资源数量的限制。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乡镇小学的学生也可以接受原来只有城市小学的学生才能利用的教学资源。

(二)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够使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的优质资源得以共享,使传统教育过程受学生人数限制这一弊端得以解决。这无疑会成为乡镇小学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乡镇小学与城市小学之间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不公,将逐步被缩小甚至消除。

(三)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互联网打破了教育的区域壁垒,形成了公平受教育机会,新的教育业态,让广大农村学生,看到了希望,激发了乡镇小学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热情。以学生的第二课堂为例,以往乡镇小学的学生往往缺乏上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通过互联网资源,乡镇小学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面对丰富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也大大的开阔了视野,使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成为可能。

三、“互联网+”背景下发展乡镇小学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有效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师能力与素质。小学教育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少年群体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实现学生建立各学科的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教师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因此,应鼓励更多的乡镇小学通过“互联网+”教育下的各种资源库优质资源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积极构建农村教育资源库,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在国家所提出的“三通两平台”的信息化教育发展规划下,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搭建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构建乡镇小学的特色学习资源。农村教育资源库的构建上应更注重相关教学资源贴近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建议政府在财政性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让全国各地的“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也能走进乡镇小学的校园与家庭,使乡镇小学的学生也能同城镇小学的学生一样享受到优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4

1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中,只有10%左右的农村小学配置了齐全的教学设备,如班级级别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学校级别有微机室等,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学学校并没有这些设备,甚至很多学校仍然在使用投影仪、收录机等电化教学器材,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育与现代化教育脱轨现象严重。此外,从农村小学的图书馆设计以及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很少有农村小学建立专门的图书馆,大部分学校的图书馆都是简单的书籍堆积场所,且书籍数量有限,书籍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时展,甚至有些书籍因为缺乏妥善的管理出现了严重损坏的问题,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1]。对于农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以及体育等器材而言,农村小学教育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建设也较为不足。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设备的不够完善也只能以简单的彩色粉笔来进行替代,体育课只是简单的篮球课、跑操、自由活动等,没有配备多项目的体育场所。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上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外在环境和条件,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1.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是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少青年教师不愿意到乡村来从事基础教育。鉴于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仍然不够完善。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师主要为年龄较大的、资历较深的教师,以及部分青年代课教师。青年教师数量较少,且流动性较大,这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原因。此外,就教师的综合素质来看,由于学校大部分为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老教师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传统教学方法,即采用黑板、粉笔以及口头表达等形式的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教学,这种新思路与教师的长期习惯相违背,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情况[2]。一种是积极接受教育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较差,尤其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掌握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上遇到了较多的难题;二是干脆仍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形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而青年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也能够灵活使用现代教学器材,但是由于农村教学环境较为艰苦,许多青年教师不愿意来到农村进行教学,而有条件或者教学能力较好的青年教师则会被调往其他更好的学校,使得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不断下降。

1.3家长的教育思想有待提高

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还在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关注程度不高,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力量,其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家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家长经常以自己工作忙为理由,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不少家长认为读书没有什么意义,读书的消费过多,家里负担不起,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低,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农村小学教育的对策探析

2.1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并且做了许多投入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环境建设的工作,但是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政府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而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才是推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很显然,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2.2完善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中,无论是音体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设都存在较多不足,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新时期要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要求政府能够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针对农村小学学校在基础设施上出现的不足进行改造和充实,确保农村小学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得到完善,并且能够加强对农村小学资金的有效管理,以便充分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资金的利用率,将资金投入使用在应该投放的地方。国家可以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的资金管理体系,从学校到政府进行分层资金管理。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政府以及学校能够加强对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重视,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保留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例如,学校内部可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在寒假或者暑假为学校的教师提供有关专业教学能力、师德教育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的培训,帮助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更好发展。此外,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投入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政策,如“三支一扶”政府、“教师招聘考试”等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优秀教师,调整农村小学的师资结构,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更好发展。

2.4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转变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观念,学校教师需要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要时可为家长宣传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解除家长对于收费高的后顾之忧。此外,当地政府也可以加强对新型家庭教育观念的宣传和指导,转变学生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促进农村学生的教育发展。为了能够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学校以及政府还可以组织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农村小学教育。

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求学校和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实施更多优惠政策,并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推动教育,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婕.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考察和思考——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现代交际,2014,06:161-162.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 罗霄山片区 农村小学教育 促进对策

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罗霄山片区)跨江西、湖南两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和中央苏区范围。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罗霄山片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7%,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6%;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9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严重影响了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落后。

因地方财政力量有限,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与城市小学甚至其他地区的农村小学相比,差距都很大。校舍面积小,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建筑大多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更是非常欠缺;各农村小学都没有正式的图书馆,只有一间简陋的阅览室,书籍拥有量很少而且书籍陈旧,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各小学基本没有专门的音体美教室或者活动场所,音美体教学器材也很缺乏,设备的质量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师资力量是办学的主要力量,也是教育条件中最能动有效的组成因素。罗霄山片区的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队伍主要由三种群体组成:一是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二是年龄不等的代课教师;三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仅约为20%。二是学历水平较低。教师中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不到10%,大部分为中专或高中学历,甚至有些老教师为初中或者高小学历。三是教师整体业务能力较差。如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观念比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听、写、读、背、考”的五段式教学法依然是当前农村小学的主流教学方式。教学时,教师会经常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堂气氛十分严肃,没有形成师生互动和师生间的积极、友好的交流。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有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转到县城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比较严重。

3.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加大了“留守儿童”教育难度。

近年来,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民纷纷离开乡土,投身“打工潮”。罗霄山脉地区有大约60%~80%的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许多年轻夫妻将子女托养给双方父母或亲朋好友,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监管人(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亲戚)大多数自身没多少文化知识,不能够或没能力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学生家长大多缺乏进取精神,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树立良好榜样,“读书无用论”盛行,过于宠爱孩子,加上经济形势下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助长了孩子不良习惯和行为的滋生。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无能为力。

二、促进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遇到的主要阻碍。针对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作为基础教育的农村小学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也影响农村的发展。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应加大对罗霄山片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在政策上尽可能向罗霄山片区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倾斜,花大力气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寄宿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制定特殊政策,由政府出面向社会招聘或定向招聘,以改变生源较差、优秀教师进不来的问题。针对山区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的问题,实行补贴照顾政策,在工资和评定职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促使全体农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

3.加强家长教育,关注“留守儿童”。

罗霄山片区高比例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地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学校应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并且要求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子女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和态度,以免孩子形成错误认识。

三、结语

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罗霄山片区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原因,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要发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罗霄山片区农村小学教育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6

一、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在国家及其重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但是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方面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在深刻了解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的管理工作。农村小学现在一方面在教学方面缺乏专业的老师,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再加上农村小学教育本来就是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提高和改善方面将会遇到困难,幼儿教育的不完善和系统教育的缺乏,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会导致幼小衔接出现问题,这样会影响到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总之,农村小学教学管理方面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尊重现状,发现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作为校长,以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对城市小学教学管理的了解来让大家对于农村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1.教学管理观念的落后

教学的管理是为了使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地展开,是教育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使教学达到培养人的目标。校长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分析教学管理观念存在的问题,根据我自己多年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农村教学中的思想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观念了,现代教育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而展开教学,而农村小学教育中由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要让教师和家长完全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2.教师队伍的薄弱

由于农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的恶劣,很少有学历高、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老师到农村任教,这是我多年在工作岗位上所观察到的,再加上农村学校中不利于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发展空间不大,学到的教学知识也同样很有限,这些就限制了高素质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在农村小学中,教师外出专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与别的教学质量较高的城镇小学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合作交流也比较少,这样也会导致教师教学素质的低下,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而专业地教育,也会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工作。

3.基础设施的落后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落后,办学条件也相对较差,首先是在的教室建设以及设计方面,存在着多媒体设施不健全的问题,这样就不利于教学的科技化,与信息化时代相违背;再就是体育、艺术设施方面,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专业老师,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农村小学基础设施的落后对于学校教学管理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措施

1.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组织教师去外面交流学习,教给学生全面、正确的知识信息,同时也加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思想情感、思想行为方面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方面的发展;总之,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学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2.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农村小学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对农村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在政策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假设的力度,给予鼓励和支持,让政策引领建设的发展;其次,在资金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资,对体育设施、科技设施、艺术设施等方面进行建设;最后,将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实际应用到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3.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