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媒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媒管理制度范文1
在传媒界,关于“什么是传媒的竞争力”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刘年辉认为,竞争力是指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提升,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检验报业组织竞争力有四个特征参量:价值创造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和自更新性。《中国记者》总编陆小华指出,一份报纸原创性的、独家的信息加工标准、方式、手段是构筑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传媒的竞争力是传媒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特点的传媒特性;是经过时间磨炼而成的品牌和权威性;在市场经济时代,传媒竞争力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正在被重新建构成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一体的样式。
传媒竞争力的存在及发挥作用不排斥其他能力的作用发挥,甚至竞争力本身需要有相应的低层次能力做补充,使竞争力发挥更大的辐射效应①。它不是一个有形物质,它只是通过传媒运行载体发挥作用。因此,传媒对其投资建设不会像其设备一样,可以转卖、销售,甚至对传媒竞争力的评估和成本确定也是无法用财务方法分析的。正如鲍・埃里克森指出的:“竞争力价值比大多数其他资源更难评价②。”(P91)我们认为,传媒制度创新、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的建立和职业精神塑造是决定传媒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传媒制度创新――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传媒制度创新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创新前的传媒制度是一种平衡结构,而创新后的制度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自纽形成的“耗散结构”。这里的远离平衡态即是远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传统传媒制度安排,开放系统即指围绕传媒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所有的传媒战略要素(资源、知识、信息及环境等)都能自由流动的空间。
⒈传媒制度安排的观念更新
传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所以建立适应传媒竞争力的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传媒管理制度的改造中去。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的思路,这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要适应新的环境,改造传媒管理制度,就必须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更新旧的思维方式。
第一,从以管财物为中心转向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传媒员工是传媒的主体,要突出人的地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第二,从以目标责任为基础转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目标管理是传媒管理的重要内容,只重目标不注重过程,那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要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第三,从“受众导向”转向“超越受众导向”。传媒奉行的营销导向是传媒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发展使传媒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超越受众导向”是传媒营销理念的更高层次,它将受众引导传媒生产变为传媒在充分考虑顾客需要基础上的传媒创新生产,引导受众的消费导向。第四,从以“人治管理”为主转向以“法治管理”为主。建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是使传媒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国家法律体系制度的基础上,不仅传媒的经济活动要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健全法律制度,传媒内部的管理也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⒉传媒制度创新的切入点
现代传媒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树立以强化传媒竞争力管理为目标,以全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思想,把追求单一的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传媒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在对传统的传媒制度进行改造方面,主要选择了以下六个基本切入点:
一是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传媒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壮大,完全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改造后的传媒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代传媒体制上确定产权明确、职责分清的同时,管理制度上也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二是突出财务管理,注重效益核算。改变把财务管理放到次要地位,作为一种纯粹的核算工具的传统观念,真正使财务管理成为传媒管理的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准确分析传媒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传媒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资金利润率的高低等,从而确定传媒效益并提出传媒管理的改进方案。三是改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四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智力。五是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管理者传统的职务和权力管人的体制,将管理者职能由原来的指挥、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教练,使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让读者满意的新思想,抛弃以领导为中心,让老板满意的雇佣劳动观念。六是倡导传媒文化,塑造传媒形象。创造具有活力的传媒文化是改造传媒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传媒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传媒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传媒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③。(P86)
⒊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
围绕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传媒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传媒竞争力的作用发挥。传媒制度创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战略资源监控制度,保值增值制度,风险防范制度,激励制度。这四大制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传媒制度创新的框架。
第一,建立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是传媒经营运作中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它使传媒资源利用从单纯从事生产销售活动转向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分析的综合活动。作为传媒内部监控制度,要使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做到监而有理,监而有章、监而有效、监而有法,才能真正发挥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在传媒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第二,实现保值增值制度创新。保值增值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树立传媒竞争力价值观。无论什么性质的传媒都要从价值形态,而不仅仅从实物形态来管理和经营传媒,认识和把握传媒竞争力的客观规律,使传媒各项战略要素在不断循环与周转中实现保值增值,使传媒资本始终处于运动良性状态。二是要建立传媒竞争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传媒资源指标,反映传媒获得的知识指标,反映传媒信息流指标,反映传媒对社会贡献的指标等。保值增值制度中,传媒对有形资产的控制是很重视的,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是一个至今仍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无形资产对传媒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无形资产中的报社商誉、商标、品牌等都是通过经营可以带来效益的资源,而信息的利用和传播也能为公司经营带来效益。所以传媒在重视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加强风险防范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建立对客户资信的科学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对市场风险分析体系,三是建立内部审计体系,四是建立法律监督体系。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将把传媒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止风险发生,就能最大限度保证即将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被流失,从另外一个方面保证传媒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四大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传媒是靠人去经营和运作的,而激励制度是直接对人发生作用的制度。激励制度到位,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发挥最大的聪明与才智,为传媒创出最佳经济效益;而激励制度不到位或不尽合理,则会出现传媒内部“有人拼命干,有人旁边看”的现象。因此,对员工的激励制度是否到位,是否合理,是否有激发力,就成为传媒经营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激励制度包括四个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给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包括职位提升,荣誉称号,精神鼓励等;员工培训。前两项属于“硬件”,后两项属于“软件”,它们共同组成了激励制度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三、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建立――竞争力提升的控制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只不过它更强调学习型组织的动态发展性和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又是一个动态结构,它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延伸、修改和变形,打破正式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刚性框框和所属领地。在实践中,学习型动态网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在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⒈传媒高层管理者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首先是传媒高层管理者的学习创新,并通过自身的引导使其下属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传媒全员在学习中创新的局面,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前提④。(P6)组织要实现创新,发挥“创造性张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⒉通过提倡员工的一专多能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是将传媒视为一个学习系统,部门间的关系已不是传统传媒的各自独立的、割裂的部分,而是系统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岗位都是全局系统中的一部分。由于现代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传媒部门内的分工和职能进一步模糊,传媒的运行、项目的运作都是各部门同时启动,协同作战,这极大增加了对传媒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意识到,在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中,人才作为传媒最重要的资源,其价值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已开发和潜在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最大程度地培育、发挥人的智力潜能。
⒊创造从日常经验学习的机会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还具有作为生产“知识”的组织发挥功能的“生产组织”的一面。学习功能如果只作为训练功能被分离出来发挥作用,就不会产生组织应有的变化。我们逐渐认识到,使员工局限在工作现场的学习,已远远不够了,而且这种学习也难以实现组织共享。因此,为了提高自我管理学习的效率,我们创造使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方式,而且这种学习应是开放式和交流式的,能实现组织的共享。
四、“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塑造――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本质是“企业家”。传媒的发展是传媒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传媒成长的贡献是通过传媒职业经理人创新精神对竞争力的开发、培育体现的。基于上述认识,传媒领导层必须快速完成从新闻业务专家到传媒职业经理人――传媒企业家的艰难转变。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传媒职业经理人”?只有拥有超凡能力,对经济环境做出创造性或创新的活动,对传媒发展有实质贡献的传媒领导者才是传媒职业经理人。
首先,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传媒内部资源的指挥者。其次,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活动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的重要职能就是根据市场调节信号,判断市场供求变化的趋势,调整传媒资源在不同产业领域的投入。第三,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是承担传媒运作的风险。传媒职业经理人是面对市场不可靠性大胆决策,而把可靠性(有保证的契约收入)提供给传媒职工的人。传媒职业经理人作为生产的组织者,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统率力,判断市场变化趋势,实现生产要素组织化。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战略决策,相应要承担传媒运作的各种风险。
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是对传媒职业经理人含义的高度概括和体现,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和承担风险。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即“首创精神”,这种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彼得・德鲁克把创新看做是职业经理人精神的精髓,认为职业经理人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就是寻求变革和实施变革。他把职业经理人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把创新看做是职业经理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传媒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
创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建立鼓励创新的传媒机制。文化氛围和制度安排必须能够容忍和鼓励创新,形成有益于传媒职业经理人存在的价值体系或者诱导信号,即社会公认的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个人的评价标准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它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并且在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奋发向上的价值评价体系,既为一个健康的传媒所必需,也是一个传媒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塑造还需要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机制。
在实践中,传媒也清醒的意识到必须培育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以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真正传媒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需要稳定和规范的制度环境⑤。这些有待全社会关注和解决。
参考文献:
①这可以以产业组织理论著作中的退出障碍相提并论,对一种特定类型的能力的高水平的不可还原性投资行为同样可以构筑一种进入障碍。
②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包国强:《媒介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④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传媒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安全播出 机房维护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各电视台为了保证或提高收视率,大多已经达到了24小时不间断播出电视节目和广告的能力,但是在电视媒体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在长时间、连续的、高强度的工作下,广播电视的播出机器极易因疲劳发生故障,一旦出问题,严重影响电台、电视台的收听、收视率不说,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安全播出的维护工作势在必行。
1什么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安全的传输系统、安全的设备和人员、安全的信号设备和安全的生产制度。安全的传输系统指的是传输设备能够防止非法信号的侵入并且具备抗干扰功能;安全的设备和人员指的是保障广播电视正常运行的机器和技术人员;安全的信号设备指的是能够保证信息有效传递出去的发射设备;安全的生产制度指的是广播电视制作的节目严格遵照法律要求。
2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现状
由于我国对广播电视这类的传媒机构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因此国内的广播电视机构在软件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也就是至少在播出的节目上是不存在安全问题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传媒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导致很多广播电视机构在硬件的维护上存在较多不足,而这正是危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关键因素。
3如何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维护工作
3.1建立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障安全的前提,良好高效的机房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各广播电视机构在建立机房管理制度时,除了某些核心条例不用做任何更改以外,在制定具体标准时,还应更多地结合自身实际罗列出针对性的条例。成熟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机构运转有序、细致高效、各部门协调统一,而且有利于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制定科学、高效、合理的机房管理制度,并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牢记,即使无法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也能最大限度地把危险因素排除在外,对广播电视机构的机房维护工作意义重大。
3.2强化播出环节的技术管理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会出现在检查维护时,而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使用状态下出问题。如果广播电视在播出节目的过程中出现硬件安全问题,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大范围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收视率;如果在播出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起火、爆炸、漏电等,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在播出环节中的技术管理对安全播出非常重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时刻检查设备的使用状况,如果机器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出危险的征兆,有经验的技术员一眼就能发现并及时处理,如此一来便能保证在广播电视的播出环节安全稳定。
3.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专业的机房技术维护人员对机房的安全非常重要。再优质的机器也需要经常地人为维护,年久失修的设备极易出现问题。专业的技术维护人员虽然能保证机器的正常有效工作,但目前的广播电视机构规模庞大、门类繁多,很多技术维护人员只能应对其中的部分情况,或者能够处理问题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等,都会引发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数量足够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就成了保障安全播出的首选,不仅要确保在人数上足够应付设备的故障,还要确保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领域都能立即找到相应的技术人才对设备进行维护。
3.4对广播电视机房实行系统化的维护管理
有了制度和技术人才就能保证安全播出万无一失了吗?不一定,因为制度制定了不一定总能有效执行;培养了技术人才也可能因为调度上的漏洞与不足引发不良后果。为了保证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实行系统化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每天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监督安全保障制度所规范的行为,对违反的员工处以相应的惩罚;不同的部门选定相应的负责人,一旦出现事故或者未出现事故但发现该部门有员工违反制度的行为,对相关负责任施行惩罚;执行严格的机器设备检查与维护工作,每次检查过后都要对检查结果做记录。
3.5加大维护机房的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也同样重要。再完善的制度、再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再严格的检查也解决不了设备超负荷运转所带来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广播电视机构的设备基本处于全天候工作不停机的状态,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说是妄想,这种疯狂使用机器设备的行为不仅减小其使用寿命,而且使其极易发生故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资金,购买一套备用设备,一旦主设备出现问题可以马上启用备用设备,保证不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或者两套设备交替使用,让每一套设备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至于长期超负荷运转。
4结语
广播电视对大众的影响极为密切,任何一个微小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视程度应该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潘劲勇,贾振雷,阮超豪,等.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维护与管理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4):177-178.
传媒管理制度范文3
近些年来传媒集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集团内部管理的内容比较多,影响因素也随之增加,因此做好经济合同的规范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以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强化合同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对内容管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传媒集团的业务范围比较广,包括:传告传媒、互联网科技、影视投资、金融管理和休闲体育等方面,业务范围逐渐扩展,针对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在实践阶段必须落实有效的规范处理形式,满足合同管理的各项要求。
一、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
(一)所属机构管理混乱
集团发展中对不同的所属部门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下属的项目部比较多,包括:广告传媒部、策划部、人力资源管理部以及财务部等,因此需要对各个所属结构进行精细化管理,满足管理机制的整体要求。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所属结构管理不合理的现象,部分项目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形式,增加整体管理难度。如果出现所属结构管理混乱的现象,必然导致合同项目流于形式。
(二)前期项目审核不合理
在签订合同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合同必须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在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审核阶段,存在前期项目评估不合理的现象,部分不具备资质的集团参与到活动中,最终导致签订的合同无效。前期项目的审核显得至关重要,缺乏完善的审核机制,必然会增加合同管理风险,甚至对集团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失。
(三)法律机制约束不到位
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起到明显的职业性作用,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考虑到法律形式的具体要求,确定有效的约束管理形式。但是实践阶段存在法律及时不健全的现象,项目负责人自身业务能力不足,习惯于使用对方主体提供的格式签订合同,部分工作人员则没有及时对项目进行检查就在合同上签字,导致合同评审流于形式。如果在履行合同的阶段,双方存在争议,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则无法根据合同要求,获得充分的索赔,增加了经济损失。
(四)合同资料管理失效
传媒集团的合同管理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能及时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跟踪处理工作,及时对建设项目进行诊断。此外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作人员的法律防范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管理中如果存在合同资料失效的现象,物资采购以及设备的租赁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合同失去原有的意义。
(五)项目法律风险大
传媒集团项目部承担合同的签订工作,在签订前需要做好风险调查工作,考虑到所属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但是在履行阶段,需要对合同项目进行变更的时候,由于部分条例是口头约定的,没有按照项目条例履行,事后对方不承认,如果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则会导致没有理论依据,项目部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项目部在合同管理和履行的阶段,如果忽视了对项目部门所属职责的有效划分,必然对后续管理造成影响。
二、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考虑到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职责体系为例,做好不同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以下将对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传媒集团的各项管理职责比较特殊,针对不同项目的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当前在合同处理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纠纷的情况,企业外部形象受到影响,因此可以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对各项条例进行对比分析。
集团可以借助自身改革发展时机,结合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同管理的评审、签约和履行等程序的管理。分公司要对自身业务项目进行分析,按照合同机制的后续执行要求,进行动态管理,最终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意识
传媒集团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提倡全员管理形式。总公司和分公司需要了解规范化系统的要求,以责任考核形式为基础,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分公司在所属指标划分阶段,要采用层层管理和层层加压的形式,项目负责人、经营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分工,对法律变革形式进行分析。此外开展合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企业内部媒体造势,宣传合同法和建筑法,通过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强化全员
诚信意识。
(三)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传媒集团要建立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对各项活动进行分析。考虑到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要提升经济效益,防范各种风险,起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针对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岗位要求不明的现象,可以开展组织管理形式,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处理,按照具体要求落实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中涉及到科技形式的应用、品牌策划、影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因素,要对各类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数据为支撑,最终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落实合同考察工作
传媒集团作为我国新型产业集团,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整体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在管理阶段会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增加后续管理难度,在前期必须做好基础考察工作。包括对方的经济能力,集团内部管理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只有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严重的风险。如果合同包括附属条件,双方应在主合同中明确本合同的所有有效附件,经加盖双方印章后方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完善最后审核程序
律师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涉及到的法律条款进行有效的处理,传媒集团在后续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因此为了保证条例符合法律框架的基础要求,需要做好最后的审核工作。该环节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扩展执行力度,以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做好后续的跟踪管理,直到完整归档。同时传媒集团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属性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集团发展的不要版本的合同,将关键注意事项纳入到合同中,最终保证集团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经济主体出现了改变。传媒集团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行业性质和企业发展特点,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传媒企业要采用规范化管理的形式,构建项目合同管理防线,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项目负责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集团的经济效益入手,对合同进行有序的管理,完善管理章程,最终保证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传媒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传媒;运行机制;创新;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06-03
Research On Operative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Open Laboratory in Colleges
LI He-ming
(New Media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Open laboratory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This pa 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open laboratory, and researches the operative mecha nis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hat make use of automation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olve some difficult technological problems appeared in open laboratory. Finally, open laboratory 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uttermost.
Key words: open laboratory;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opera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实验教学是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作为提供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已经成为高校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的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之举。传统的实验室运行机制由于传统意识和技术局限的原因,表现出很强的封闭性与限制性;而新型的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学生能自主进入实验室等场所,进行独立的或合作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该文在分析研究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传媒类院校开放实验室为例,阐述适合开放实验室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并着重研究利用自动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了开放实验室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1传媒类开放实验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媒行业是创意性和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行业,作为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联手行业合作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我校的传媒类实验室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但在开放过程中还存在这诸多问题:
1)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紧缺,实验室开放时间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传媒类院校都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专职实验员人数有限,一名实验员通常要管理多个实验室,工作压力较大。开放实验室与以往传统实验室相比,服务对象不再只是本学院学生,内容不再局限于培养计划内实验课程,开放时间不再局限于正常工作日。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实验员的工作量就会比原来大的多。因此,实验室的全天候全方位开放要想落到实处,任重道远。
2)对实验室重视程度不高,对实验室开放运作投入力度不足。传媒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较多,需要经常用到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实验设备运作时间的延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材料的损坏率与消耗率也就会相应增加,相应的运行维护经费持续投入必不可少。学校注重对培养计划内实验实践课程运作提供经费保障,但缺乏对课外实验开放实践教学研究的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及经费投入,势必影响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3)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还没完全建立。实验室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后,管理制度上一定要有所改变。传媒类院校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学校侧重于关注全国广电系统及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及相关新技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是沿用传统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和事故赔偿处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没有健全的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就无法保证实验室的完全开放。
2运行机制分析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可以分解为两大机制:一个是自我发展机制,一个是自我约束机制,其中自我发展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人才开发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等;自我约束机制包括:约束控制机制、预警机制等。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也可参照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我们按照内部机制的功能构成,从具体问题入手开展分析和设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改革与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最终真正实现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与共享。
2.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是开放实验室工作中的主要承担者,直接关系到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开展。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开放实验室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是提高开放实验室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建立并完善开放实验室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首先,根据本校的实验教学情况并参考兄弟院校的实行效果,制定开放实验教学评价标准,用于衡量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该标准不能单纯以工作时间来评价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开放实验室工作中的业绩,还必须考虑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对于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及不同的实验教师,采用人性化的激励方式。
大多数院校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及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但很少参与到实践课的教学中。因此学校应考虑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辅助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及其他专业课程实践操作,按实际课时给予课时补贴。这样既能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又能调动他们对开放实验室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满足正常实践教学,业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竞赛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
2.2打造学习型、发展型实验室团队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的保障者,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也将影响开放实验室的运作效率。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实验管理队伍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上责任心强,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业务上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对实验管理人员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加大实验师资的引进力度。同时,可以挑选一些动手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学生辅助管理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帮实验教师分担因为实验室开放带来的工作量,一方面学生管理实验室,主要是对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网络进行维护,对学生开放实验情况及实验资料进行登记整理等。学生通过参与管理,既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又提高了管理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可谓一举三得。
同时实验教师和验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新项目的开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优化、改进等工作中,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开放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3教学与科研融合,扩大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实验室是实验教师教授实验课程、演示验证实验及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和仪器设备操作练习的场所。由于只在实验课程计划学时内开放使用,受开放时间少,教学内容单一固定等限制,传统实验室无法引起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重视,无法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的作用。传媒类院校作为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基地,更是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优化、开放、创新式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的精华,又要锐意创新。首先,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验证性实验,加大设计、综合性实验比重。培养他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在实验技能、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其次,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和场地,参加各种设计大赛,努力实现学生创新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我校从2008年开始设立面向本校在校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基金,用于资助本校在校学生的发明、设计、创新等项目,通过创新基金平台,孵化了很多学科竞赛、专业大赛的获奖作品。我校每年还举办大学生多媒体竞赛和程序设计大赛,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省市及国家级竞赛。学校会根据参赛和获奖情况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调动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学习创新积极性,又对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学校应尽可能满足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场地需求,为学生提供软硬件齐备的实验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2.4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监督体制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放实验室要想正常运转,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对于基础教学型实验室,要从基础课程的整体需求出发,对实验室功能进行重新认定并合理布局。对于科研型实验室,要从学科发展定位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科研创新中得载体作用,实现实验室统一使用、设备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其次,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包括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以及实验室绩效考评办法,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等等。这些制度为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起到约束控制控制作用。除了制度约束监督,人为约束监督必不可少。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考评,内容包括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和设备的产出率、实验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实验室管理等,旨在通过考核评估,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开放实验室内在活力,推动改革,使开放实验室工作不如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最后,课外时间在开放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以及进行科研活动的教师是开放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他们在使用实验室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软件配置、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起到人为监督控制作用,促使实验室的有针对性地完善更新。
3新型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通过上述关于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的阐述,我们在所在的媒体类实验室采用了以下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3.1利用自动化管理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鉴于我院设置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课余上机实践要求,更好地履行为师生服务的职责,我院实验室引入了自动化门禁系统,通过基于一卡通的B/S结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管理,为实现实验室的全天候无人值守开放提供保障。该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有学生教职工用一卡通、读卡器、控制锁、刷卡柜、数据服务器等,软件部分主要是B/S结构基于一卡通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界面,对门禁系统功能进行设置,对门禁授权账号进行管理,查询用户及实验室的刷卡记录等。
3.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效率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更好得为师生提供开放服务,计划整合原有的功能独立的实验室信息系统,搭建新型的多功能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为师生提供在线查询实验室开放信息功能,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实验室管理模块、实验设备管理模块、校内外服务管理模块等。其中校内外服务管理模块方面,开放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为他们提供学习实践、科研创作的场地和软硬件支持,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更好地发挥为师生服务的职能,我们采用信息化手段统筹管理实验室开放服务信息。师生在线查看实验室开放规章制度,通过信息平台以个人或项目组的方式提交实验室使用申请,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线审核申请资料,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执行退回修改操作;符合要求的通过审核、备案,并通知申请人按要求出入实验室,并做好开放记录。最后实验室使用结束后,申请人需要将实践或科研创作成果在线提交给信息平台,一方面作为申请人实验室使用情况考核,另一方面作为实验室开放建设的成果、绩效,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3.3利用信息化管理和人工监督双保险加强实验设备开放共享
开放实验室不仅是形式上的开放,更是内容上的开放。除了常规意义的实验场地对师生开放外,实验室仪器设备同样需要开放共享。为了加强我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共享,提高利用率,使其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资源优势,我们利用信息化管理和人工监督双保险加强实验设备开放共享,一方面尝试在上述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中整合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功能模块,包括设备资源共享的查询系统,浏览查询专业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即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服务范围以及台套数、借用情况等,还应集成网上预约、网上收费、效益考评等各项功能,并不断扩展相关业务,实行动态管理,使用户能够通过信息平台更方便快捷地预约使用各实验室的专业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为了加强设备借用的安全管理,对每台设备贴上唯一的条形码,师生借用设备时,读取其一卡通信息及所借设备的条形码信息并录入系统中,设备管理员对借用信息进行审核,借用人检验设备无误后,完成借用手续;设备借用期满后,设备管理员检查归还的设备,如有损坏,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赔付;如设备正常工作,就录入一卡通及设备条形码信息,办理设备归还手续。
4结论
实验室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开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克服,许多技术难度需要我们加以探讨研究。该文分析传媒类院校开放实验室的问题,从研究运行机制入手,建立完善的开放激励机制,打造学习、发展型实验室团队,加大对开放实验室的投入,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开放约束控制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包括利用自动化门禁系统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一体化的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总之,开放实验室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其管理细则,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管理技术,才能使开放实验室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完成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绍业,邵晓云.高校开放实验室要素解析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5):7.
[2]陈文波,段琼瑾.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156-158.
[3]王治文,陈俊武,洪慧.面向开放管理的实验室门禁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60-63.
[4]刘嘉南,潘信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84-287.
[5]魏冬梅,梁艳英,张莉.加强开放实验室规范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41-42.
[6]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09-112.
传媒管理制度范文5
普遍缺乏战略意识
首先,传媒企业普遍缺乏战略意识,导致传媒企业的发展往往误入歧途。在企业管理中有如下几个关系:战略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在几个关系中,战略处于起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企业战略不正确,其他方面做得越好,企业的损失就越大,这正如寓言《南辕北辙》里所讲的一样,如果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速度越快,效率越高,那它离战略目标反而越远。传媒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六点误区:
一是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的相关部门。战略必须由单独的部门来负责制定和执行,传媒集团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战略意识,又加上对战略管理不重视,因此很少单独设立相关部门,目前只有少数集团设立了战略运营和研究部门。
二是普遍缺乏对传媒业整体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把握。囿于以前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传媒集团对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媒介以及传媒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缺乏关注,甚至漠视。例如,10多年前,当网络媒体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处于繁荣期的传统媒体没有意识到网络媒体将给传媒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如果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在那个时候能够深刻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并采取以资源换股权的合作方式(当时传统媒体人士普遍认为网络媒体没有发展前景,采取的方式是把自己的内容资源出售给网络媒体,甚至无偿提供给网络媒体,结果是传统媒体的“草”养大了网络媒体的“狼”),那么现在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了。当前,移动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将比网络媒体更甚更快,如果传统媒体不能把握住移动媒体大发展的这次历史机遇,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再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岁月里,《羊城晚报》独领报业,但是后来早报开始成为报业市场的主流。《羊城晚报》没有顺应这种时代潮流而进入早报市场,仍然固守晚报这个越来越小的市场,这次战略上的失误,导致《羊城晚报》节节败退。
三是战略规划的前期工作不足,导致战略难以科学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影响战略的相关信息的有效收集和整理I对传媒业目前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不够深刻,如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趋向、新兴媒体的影响、文化资产的改革和管理的认识等还都不够深入,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准确认识,例如很多传媒集团经不起外部利益的诱惑,纷纷实施过度多元化战略,殊不知由于其本身就缺乏多元化的人才,“棒棒军”又岂能打得过正规军,大多落得个惨败的结局。
四是很多传媒集团的战略没有分解和细化,悬在半空,难以落地。例如,有的传媒集团提出了很宏伟的战略目标(如百年某某),却没有把战略目标分解成50年、20年、15年、10年到5年的分战略目标。某一传媒集团提出在10年内赶超某一国际传媒集团的宏伟目标,但是他们并没有分析10年后这一国际传媒集团的各项指标将是什么(如总收入额、广告收入额、发行收入额以及利润额等等),所以他们的战略目标既没有办法量化,也很难分解和实施。
五是很多传媒集团的战略缺乏保障条件。战略制定出来,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计划及提供各种保障条件,如果战略目标过高、缺乏相关能力或者没有后续的实施计划,战略就很难实施和落地。
六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调整。战略制定和实施后,还需要根据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变化来不断调整战略,需要对战略的执行和实施情况及时跟踪,这就需要具备系统完善的全过程的战略管理能力。
集团化管理难以真正实施
从实质上讲,很多传媒集团尚未成为真正的企业集团,也难以实施真正的集团化管理,发挥集团化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现在很多传媒集团仍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传媒集团仍是事业法人的联合体,未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的联合体,更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性质的传媒集团公司,
二是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多是行政化捏合。我国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深圳报业集团的总资产几十亿元人民币,其年业务收入也不过几十亿元,和国外报业集团相比差距悬殊。即使和国内其他行业的企业集团相比,其规模、年收入和利润额也比较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报业集团多为行政捏合的产物。
三是尚未成为真正的跨区域、跨媒介和跨空间的“三跨型”传媒集团。囿于政策限制,我国传媒业市场长期以来被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难以整合和发展,未成为跨区域、跨媒介和跨空间的“三跨”传媒集团。
四是尚未从单一企业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真正的集团化管理。这导致传媒集团内部管理混乱,责权利不清晰。
五是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绝大多数传媒集团都缺乏自身的拳头产品,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六是传媒集团内部的企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传媒集团下属的子媒体鱼目混杂,一些子媒体存在同业竞争现象,即很多子媒体在同一区域,面向同一市场进行竞争。例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广州日报》和《信息时报》定位完全相同,其面向的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也基本相同;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羊城晚报》和《新快报》更是如此。
体制不顺增长乏力
很多传媒集团的管理体制仍是采取单体企业的管理方式,即各个子媒体仍是集团的生产单位和成本中心,尚未真正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子公司和利润中心。
单体企业管理体制的三个弊端制约了传媒集团规模的扩大和可持续成长:
一是成本虚高。由于各个子媒体只是作为传媒集团的生产车间和生产单元,其最大的动力是尽量多地获取资源,尽量多地增加人员编制。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子媒体既不是真正的利润中心,也不是真正的成本中心,所以他们一般倾向于虚增成本,并把成本虚高的矛盾和风险全部上移到集团。
二是利润不真实。传媒集团一般采取内部结算价格的方式来处理内部交易,但是由于集团内部结算价格和市场价格相差很远,造成利润没有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这导致各个子媒体的利润不真实,甚至给后续的
媒体改革改制带来很多后遗症。
三是投资过度冲动和投资的动力机制缺乏并存。很多传媒集团目前的投资制度是负盈不负亏并且缺乏有效的投资管理制度,个人或团队成功了将名利双收。而同时对于各个子媒体,由于集团层面缺乏利益补偿机制,各个子媒体开拓新项目或进行新投资的动力机制不足或缺乏。如果子媒体进行新的投资,必将影响当年的利润额,而自己对新投资又没有相应的收益权,其自然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导致在传媒业中至关重要的“创业激情”丧失或衰减。
单体企业的管理体制导致传媒集团本应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以及协同效应的优势丧失,传媒集团亟待从“单体企业管理”转变为“控之有序、分之有度”的集团化管理。
治理和决策机制不科学
绝大多数传媒集团公司治理机制缺失,决策机制不科学,导致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是先天不足,缺乏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基础。目前对传媒资产的性质和定位尚不明晰,由谁来监管这部分国有资产也不明确,自然也无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出资人制度。目前普遍采取的办法是传媒集团自身既是出资人代表,同时又是实际经营者,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此外,由于传媒集团的资产全部为国有资产,在全部为国有资产的情况下,传媒集团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是后天营养不良,决策机制不科学。主要体现为:1、决策机构繁多。传媒集团的决策机构一般有管委会、党委会、社委会、董事会和编委会等等。决策机构繁多造成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决策混乱、不科学;2、决策人员结构不合理。决策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事采编的高管,而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偏少,但是传媒集团更多的重大决策是战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3、缺乏明确的决策制度。如决策前的准备工作不够,缺少决策的多数表决制度;4、会议繁多,决策程序冗长,导致决策久拖不决,延误决策良机;5、对重大决策的重视度不够,领导陷入日常事务,而不是集中于重大决策中。
传媒集团要想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权责明确、分工有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一是在决策队伍中多引进经营管理人员,以加强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要减少决策队伍规模,以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
职能部门能力较弱
集团总部职能部门能力较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实施有效的监管。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关键职能部门缺失或缺位,例如,很多传媒集团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投融资部、战略运营部和审计部等部门;二是职能部门的职能不科学、不完善,很多传媒集团职能部门的职能不明晰、不健全;三是职能部门的能力尚弱,主要体现在总部人员的能力上,尚不能适合传媒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人员能力的要求。
资源整合管理很差
很多传媒集团缺少科学合理的知识集成系统,导致传媒集团的资源被分割到各个子媒体和个人的手中,而没有整合到集团。例如,在很多传统媒体想进入新媒体的时候,发现所需的信息资源被各个子媒体割据,很难整合;再例如,传媒企业的广告客户资源往往实际掌握在广告业务员手中,而没有掌握在传媒集团等等。
制度化管理水平低
很多传媒集团缺乏基础的制度化建设,缺乏各类基础的管理制度,人治现象仍很普遍。表现为,采编管理水平差,导致人员冗多,媒体运行成本过高;财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例如,融资困难以及融资成本过高;尚未建立起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等。当然更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以及产权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更为低下。
最后,在反思传媒管理时,还必须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官本位体制下的技术队伍行政化。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媒企业这种单位中问题更为普遍,也更为严重。技术队伍行政化会导致很大的问题,如果技术人员具备管理能力,那么就没有问题;如果技术人员没有管理能力,那么他就可能使一个部门瘫痪,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害。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不同的职业技术通道,即不仅建立行政或管理通道,也建立技术通道,这样就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技术队伍行政化问题,就必然导致行政队伍官僚化,一切向行政权力看齐,最终导致员工队伍涣散化。
传媒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媒介;管理;效率
目前中国媒介的经营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媒介效益也取得巨幅增长。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假象,认为中国媒介的管理水平也随着经营水平一同得到提升。
问题在于,人们常常将“经营”与“管理”混为一谈。其实,“经营”解决的是“效益”问题,而“管理”解决的是“效率”问题;衡量“经营”的标准是“结果”,而衡量“管理”的标准则是“过程”。
中国媒介发展至今,经营理念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效果也很明显:大多数市场化运作良好的媒体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与媒介经营发展水平不相称的是,中国媒介的管理水平并未取得同等程度的提高。中国媒介的运作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中国传媒运营效率低下的现状
从媒体本身来看,既存在时间上的浪费,也存在空间上的浪费。
时间方面,主要表现在广播时段和电视时段的浪费。广播方面,自从倡导主持人口语式播音以来,就存在着一种观念的偏差,认为拉家常、侃大山就是贴近了听众,认为语言的随意化就是平民化,于是收音机里充斥着DJ们诸如“上班的路上……”“今天的心情……”之类的话语,如果是作为节目的铺垫或者是对听众的引导固然可行,问题在于许多时候我们的DJ都是在漫无目的地“扩张话题”,结果常常会听到“今天本打算……,可是时间又不允许了”的遗憾,是对广播时段的极大浪费;另外,在电台普遍导入手机短信平台以后,又出现了为争取听众短信而过度播读与节目无关的短信的情况,而这些短信对于大多数听众而言无疑就是垃圾信息,是对听众资源的极大浪费。电视方面,主要表现在同一时段大量同质节目的重复与堆砌,既是对电视时段的浪费,也是对观众资源的浪费。
空间方面,表现在报刊版面的浪费:同样的新闻同时刊登在同一期的不同版面;版面贱卖,本着“薄利多销”的观念经营广告,使得报刊版面广告堆砌,而总收入却并未提高多少,反而因为广告层次的参差不齐,使得媒体的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媒体的形象也跟着受到影响。
从媒介机构来看,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
人力资源
中国媒介机构现有的用人制度存在着问题,一方面一些原本已经过时的岗位,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入编”,不好裁减;另一方面一些新开发的岗位又急需扩充人员,这就造成了媒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只增不减,逐渐超编,以至于出现了大量的冗余人员。另外,我国的媒介机构几乎全部都是国有单位,在用工制度方面是“事业编制”与“合同用工”相结合,“事业编制”的员工基本不再有任何变动,“抱着铁饭碗”,因此,媒介机构对员工进行增减时基本都是从“合同用工”入手。而现实情况是,过时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合同用工”招聘上来的员工基本都是急需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媒介机构人员严重超编,媒介机构的财政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一些重要岗位上却还常常缺少工作能手;再一方面,却还有大量的人员闲置着。
媒介机构的分配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是很合理。由于用工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制度,因此,在分配和激励举措方面也就存在着不同。中国的媒介机构还存在着严重的“劳动”与“分配”相脱节的现象。这就会使媒介从业人员产生很大惰性。
中国的媒介机构并没有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发人力资源。媒介单位只是一味地使用员工,并不重视对员工的“充电”与“再开发”。另外,媒介在用人方面还存在着“过度开采”的现象,比如,让主持人同时主持几档风格相冲突的节目;电台DJ在做节目播音的同时兼做广告播音;等等。使媒介人员的“职业寿命”受到影响。
物力资源
没有用远视的眼光去购置、添加物力资源。在购置设备、建造基地或演播厅之前,并未充分计算后期的开发与回报问题,只是为了满足一时之需。于是,一期节目制作完毕,一档影视剧拍摄完毕,一些高档设备就再无用武之地,影视基地由于不符合其他影视拍摄需求,也不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于是只能闲置。造成了巨大浪费。
另外,同一媒介单位的设备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也比较低,致使有的部门设备紧缺,而另外的部门设备却在闲置,利用效率低下。
财力资源
中国的媒介机构普遍缺少良好的财务计划,更谈不上根据媒介的长远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计划。有的媒介机构盈利以后就会有一种“暴富心理”,对资金的使用不知作何打算,于是就产生了盲目情绪,要么盖大楼,要么建度假村;其他稍微理性一点的媒介机构就会去投资。这些媒介机构做投资时,并没有“反哺”使他们繁荣的传媒业本身,而是向不熟悉的领域扩张,去做多元化开发。而这样做的结果又常常是亏损,影响媒介机构的效益,同时还拖累了媒介主业。近年来,媒介行业似乎又兴起了上市的潮流。盲目上市、圈到钱后,媒介单位又不知道向哪里投资,于是资金闲置,财力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媒介上市以后,还须公开信息,受证监会以及股民的监督,但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容易将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处理不好,上市对媒介反而成了负担。转贴于 信息资源
中国媒介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效率也很低。同一媒介机构的不同报纸之间、不同频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很低。对信息或内容的利用基本也是一次性的,不注重深度开发与延长开发。
……
中国传媒运作效率的低下说明媒介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有效的管理能使媒介现有的资源获得最为有效的利用,而不良的管理,只会造成媒介资源利用上的巨大浪费。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不发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①。按照这种逻辑,那么中国媒介比起发达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运作效率低下。这种推导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有效的管理及有效管理所带来的高效率运作,对媒介的良好运营的确十分重要。
全面解决中国传媒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媒产品生产环节
媒体在生产环节应当时刻持有成本意识与节约意识。最直接的就是要珍惜媒体的时段资源和版面资源。在内容制作方面也要导入成本管理机制,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核算与控制。
媒体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也应有市场意识。既要有受众意识,也要适当考虑到广告主的需求。因为,传媒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在市场上有效销售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只能算做产品而非商品,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发挥出来,造成浪费。所以,媒体在生产环节就必须要考虑到媒体产品的销售。只有这样,效率才能产生效果,传媒组织才能实现生产绩效的目标。
媒体还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因为媒介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容易模仿,从而造成同质化。媒体内容失去了新鲜感,价值也就大大降低,同等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价值降低,意味着媒体生产效率的降低。所以,媒体应当时刻保持创新的姿态,不断为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从无形中提高媒体的生产效率。
建造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对媒体提高生产效率同样重要。在国外,不仅是影视剧拍摄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甚至连剧本都是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的:“由制片人收购一个认为好的、具有拍摄价值、仅有几页稿纸的故事梗概,然后再另请编剧设计出每场戏的动作,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只限于视觉性的故事,没有对话,可算作动作剧本。此后,制片人再约请一两位专门写作对话的剧作家来补写对话。剧本到了主要角色演员手里,再请编剧专为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进行加工和润色,使人物更加鲜明和丰满。”② 美国好莱坞甚至将电影类型化,将影视人物性格、电影语言模式、银幕叙事技巧等全部都实现模式化,创作成本大为降低,同时,由于类型影片都是对观众受欢迎的影片的仿制,因此也能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保证预期收益。③
最后,媒介也应当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延长开发与多元化开发,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因为众多产品共同分担研发成本,使每种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降低。同时,由于品牌价值链的构筑、众多附加产品的支撑,还能分担媒介经营的风险。比如,“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在中国目前是不赢利的,但节目的不停播出强化了其产品的品牌形象,相反其光碟等副产品却在中国市场大获全胜。”④
传媒产品营销环节
首先,媒介应当建立精确的营销数据库,包括顾客资料库与产品资料库。顾客资料库包括广告客户资料库与受众资料库;产品资料库则是媒介所生产的“产品”——电视节目、报纸等的资料库。这样能使媒介很方便地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营销效率。另一方面,“过去特定顾客的信息只保存在销售人员的大脑或笔记本电脑中。在业务员离职或退休以后,这些信息也就随之消失。”⑤而顾客资料库则能将信息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媒介永久的资产。
为媒介营销人员建立必要的评估系统,对其进行评估,从而激发其潜能,提升工作效率。可以为营销人员设立计分卡。计分卡既可用来评估媒介营销人员的工作业绩,又可帮助媒介评估当期总体的业绩,并准备新的计划,以改善未来的业绩。
媒介在进行营销推广时,也需要一定宣传和促销的拉动。宣传和促销可以帮助促进媒介的销售,提升营销效率。
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环节
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媒介工作人员实现“人本管理”。目前中国的媒介机构基本还是沿用了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有重要区别的。“人事管理把人看作与物质资料没什么两样的东西……考虑如何通过对人的管理工作来提高对该要素的利用效率……仅单方面地关注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则力图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员工的能动性和他们内在潜能的开发。”⑥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很好地考虑到媒介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能很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资质与潜能,因此就能调动起他们的能动性和责任感,从而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对媒介机构现行的两种用人制度逐渐进行改革,最终实现统一。激励理论之一的公平理论就是从社会比较角度研究激励的心理过程。“它认为人们在缺乏评价其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努力是否相当的客观标准情况下,常常是将其付出和所得的比率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的比率作比较,以此衡量其得到的报酬是否公平。”⑦而两种用人制度存在的本身就已经挫伤了媒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必然也影响到媒介的运作效率。所以,必须加以改革。
打破传统媒介部门对员工的束缚,形成员工可以根据能力在媒介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机制。能者上,庸者下。让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岗位,充分释放潜能。国外有的媒介集团就会在机构内部实行职务轮换,让员工有次序地经历记者、编辑、摄像、制作等不同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员工发现自己的最优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员工熟悉整个媒介运营过程,拓展了业务技能,再一方面也加强了不同岗位间的沟通与协调,效率大为提高。转贴于 传媒财务管理环节
媒介机构要善于利用财务来管理媒介。媒介战略规划的实现离不开财务的支持。媒介对财务的分配方向能影响媒介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媒介的财务计划必须要与媒介的长远战略规划相一致。另一方面,媒介运营中的偏差也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进行监察与控制。
媒介机构还应当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目前阶段,由于我国媒介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因此媒介的财务部门或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广告客户信用度档案就显得十分必要。
媒介机构在财务控制方面应当加强预测能力。过去媒介机构的财务控制基本是采用反馈控制的类型。但是,由于反馈控制经常是滞后的,因此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举个例子,如果媒介要投资一部大型纪录片,那么,按照反馈控制机制来看,只有完成后,进行发行或者播出时,相关的业绩才开始显现。而这时再改变决策就已经很晚了。所以,媒介更需要加强决策前期的调研与预测能力,加强前馈控制与现场控制的能力。
……
另外,在媒介运营过程中,加强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环节的沟通与协调也是十分必要的,能极大地提高媒介的运作效率。
提高传媒运营效率的根本性措施
导入组织文化建设。长久以来,我国媒介机构关注的只是所运营的媒体本身文化风格的塑造,而忽视媒介机构自身的文化建设。而媒介机构的文化建设对媒介运营效率的提高却很有必要。“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经营哲学等精神因素及其在制度、礼仪、英雄人物等方面的外在体现。”⑧“组织文化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或共享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是深深根植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的,并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⑨媒介的组织文化得到员工的认同以后,这种共享和高强度认同会在媒介内部创造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氛围,从而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与行为,确保媒介运行的稳定性,能极大地提高媒介运作效率。导入目标管理法(MBO)。一直以来,媒介机构都是由上级分配目标给下级;而目标管理法则是由上级和下级共同参与目标的选择并对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实质是让媒介工作人员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比起其他行业来,传媒业属于高创造性的行业,从业人员更需要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目标管理法能充分释放传媒人的能动性,提高效率。
加强市场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通常,判断某种资源和能力是否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有四条标准: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⑩对于传媒行业,“有价值性”要求传媒必须拥有市场意识(受众意识和广告主意识),这样生产出来的传媒产品才能被消费,才会形成价值,资源的效用才能发挥出来。“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则要求传媒时刻要保持创新意识,增加媒介产品的相对价值含量,这样,媒介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
……
总之,传媒的经营与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又是相互促进的。传媒管理的改善,会使传媒运作效率得到提高;而传媒运作效率提高以后,又会促进传媒经营的进一步改善……在一步步地螺旋上升过程中,媒介也就发展得越来越强大。 注释:
①《管理学》,第6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②《影视导演基础》,王心语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③《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第269页,岳淼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④《电视品牌打造的宏观思考》,取自《集团化:城市电视新闻的对策》一书,张鲁闽、陈桂林编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⑤《科特勒谈营销》,第125页,菲利普·科特勒著,高登第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 版;
⑥《管理学》,第319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⑦《管理学》,第201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⑧《管理学》,第298页,王凤彬、李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