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科学的优势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1

一 “激趣导入”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生物新教材严格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生物科)》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学,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素材,使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现给学生(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能适时地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充分使用教材,优化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骨架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并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学生的基本特征、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协作和谐发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义,要在备课上抓住机会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和拓展,教材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编制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西方教育有一句至理名言:“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读了,我懂了;我用了,我会了。”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到位,是否明白,是否透彻,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参与,有没有学会,能不能运用。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对象不同,灵活多样地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对于新授课的例题要精选,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对例题的分析要按照难易程度,类型特征,解题策略加以引导;对于例题的解答过程先由学生试做,再通过小组共同分析、讨论、解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自主探究的氛围,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复习时要做到解析一道题,就解决了一类问题,而不是就题论题,应该借题发挥,多做变式训练,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

“杜郎口现象”值得我们去借鉴,对于杜郎口课堂教学形式,正如人们所说的:“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热闹极了,有站着的,趴着的,有坐到课桌上的,有走来走去无拘无束的。”学生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令人震撼,如此开放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主宰,成了真正的主人,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四 “有效选择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每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独立的特性,在设计如何运用教学媒体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各种教学媒体正像人体各个部分的器官,虽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它们的功能是通过优化组合才能得以发挥的。课堂上教师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必须注重媒体的实效性,千万不能盲目求新,应该根据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对最佳的教学媒体。可以使用板书、投影、网络、多媒体、挂图、图片、录像和flas等多种媒体,运用于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细胞分裂”“个体发育的基本过程”“生物群落演替”“细胞膜的镶嵌模型”等内容的教学,宜选用视频和flas模拟演示等教学媒体,使学生观察到生物演变的动态过程及演变的各个阶段,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 “正确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评价语,而一直以来评价语都惊人地相似,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走不出传统的评价模式。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上正确运用评价语呢?鼓励,不是一味地说好,而是应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性格,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优势有所认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出力尽心了,教师都要诚心地为学生祝贺,真心地为学生高兴。当学生听到了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价而感到比较满意时,自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良好的学习愿望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前提,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评价层次也要相应改变,伴随评价层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2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并且使学生达到理解、熟练掌握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最大可能的从课堂上要效率。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提问,问在关键处,问在疑难处,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思维,突破难点,发现新的数学问题,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设计出有效性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案例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悬念性

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发现,数学课上多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问题不予解决誓不罢休的“冲动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善于设置悬而未决的疑问,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

案例1 在学习指数函数这节课前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悬疑:

疑问1 拿出一张白纸,厚度有0.1mm,对折27次,纸的厚度将是多少?

疑问2 同学们猜猜看,有七八层楼高吗?

疑问3 你认为厚度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呢?

学生不得其解,教师趁势回答说:“那将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此刻学生相当惊讶,教师乘机而上说:“学习指数函数后,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其厚度,看到底有没有那么高。”这样一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课堂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教学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注意力特别集中,不会马虎放过自己一点不懂的地方,有力求掌握它的冲动感。反之,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无论如何强制性的学习,都丝毫不能提高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动力。

案例2 学习计数原理前,我们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问题:

(1)我们学校准备从高二年级的22个班中举行一轮循环赛,选出一个班参加县里的比赛,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

(2)从郑州到北京,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一天中,火车有3班,飞机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郑州到北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形成认识冲突,以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要有递进性

不同的学生在认识知识、实践能力上也各不相同,因此课堂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案例3 画函数 的大致图像。如果要学生直接画出,则难度较大,不如分解成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 函数 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函数 的图像?

问题2 函数 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函数 的图像?

问题3 函数 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函数 的图像?

通过这样递进性的问题形式,可以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推进,不仅学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且引导学生由熟悉的知识情境向未知的知识领域顺利迁徙。

四、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当启发的问题,从而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五、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探索是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提出的问题应有探究性。

案例5 探究学习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探究1:(学生讨论形式)观察函数 的图像(右图)并填空:

1、在区间 上___(有/无)零点, ___ 0().

2、在区间 上___(有/无)零点, ___ 0().

3、在区间 上____(有/无)零点, ____ 0()。

探究2:若函数在某区间 上存在零点,则函数在两端点处的函数值 存在怎样的关系?

探究3:若函数在某区间 上有 成立,那么函数在区间 上一定有零点吗?(通过举反例说明)

探究4:通过以上分析,函数图像满足什么条件时有,一定有零点?(引出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探究发现,建构概念,深化概念。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终目的,其关键是创设数学问题,设计问题时,要注重方法,尽量使问题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并能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新知识并提高能力。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国新课程改革推行了几年,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同的效率观各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学生会不会学,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刻怎么样?学生学会的程序是不一样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是与不是,更重要的是好与不好。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多了,而学生还是知之甚少,言之无序、无物,就不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是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联系教材等。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四、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

五、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六、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一位名师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如果我们能提前布置预习、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4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与经验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正确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2.知道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归纳分析等方式,初步感受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多角度地分析民族交往事例,明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美好情感。

2.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对于各民族有个自己的民族节日、特色活动、民族风情有初步了解,而对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了解不多。根据平时观察,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资料与探究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再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法规,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血肉之情,明白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课教学,我着重抓住教材中的范例和空白,先引导学生“入伙”教材,同时在课堂上拓展的事例,如:接地气的家乡高邮菱塘的回族人,也

“入伙”学生,在充分“接童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经验。在儿童当下的课堂生活中,过去的经验被唤醒,被梳理,被反思,伴随着儿童丰富情感体验的发生。儿童的社会情感得以培养,实践智慧得以提高,引领未来生活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本课中的法治教育,我力求让学生自己读中说,读中悟,帮助学生从法律法规的习得状态从对老师权威的依从变成对法律法规意义本身的认同,从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为柔性的内在自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提升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歌曲导入,经验回望

1.

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祖国70岁的生日,在那天大街小巷都会响起了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2.

播放《爱我中华》。

3.

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爱我中华》),听了这首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一家亲”,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板书:中华民族一家亲)

1.学生跟唱《爱我中华》。

2.学生齐说歌名。

3.学生交流。

课伊始,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烘托氛围,回望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了解特点,政策优待

1.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五十六朵花装点着这个大花园,这56朵民族花,你能叫出多少名字来?

2.

和老师一样属于汉族的学生起立。你们看,班级大多数学生站起来了,汉族学生真不少呀,究竟有多少人呢?看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示饼形图,你想说什么?

3.

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少,所以我们统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有多少个族种?

4.

这些民族花分布在大花园的什么地方呢?出示民族分布图。看到这个分布图,你想说什么呢?随着学生的交流,引导板书(大散居

小聚居

5.

正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少,有着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

1)出示小知识: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除了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2)

目前,你们知道全国已经建立了多少个自治区,你能从地图中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认读这五个自治区。

3)

除了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出示第四条内容。学生认读,说说看了这两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6.

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了少数民族,保障了的权利和利益,除了这些,国家在教育、经济上也对少数民族有了些政策照顾,有谁知道有哪些政策照顾?(随着学生的交流,着重讲讲精准扶贫、兴边富民行动等方面的政策)

7.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更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出示人口调查图,从这个图中你看出来什么?(板书:交错杂居)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保障,各民族之间流动更加频繁,看,我们同学中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请起立。你们能说说生活在这里有什么感受吗?

1.学生回忆,说出民族的名称来。老师适时表扬。

2.学生交流,汉族人数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五,其他民族人数占百分之八点五。

3.共有55个。

4.学生交流民族分布的特点。

5.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五大自治区,认读自治区。学生交流感受国家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6.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

7.学生交流,感受民族交往交流频繁,趋势明显。

8.学生交流,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感受来自大家的温暖,让汉族的孩子明白更要关心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

通过对图形、法律法规等小常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方式充分调查学生的经验,感受民族构成的特点。

三.

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扬州就有个自治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

扬州高邮菱塘,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视频《爱驻菱塘》。从这个片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将进行知识问答。

1)

江苏省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乡?

2)

菱塘在我们扬州的什么地方?

3)

在菱塘,主要生活着哪族的人?

4)

在菱塘,回族人和几族同胞共同生活着?

5)

在菱塘,回族人生活得如何?

6)

回族人和其他民族相处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

回族人的服饰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8)

回族有个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9)

回乡民族体育项目邀请赛中有哪些你最感兴趣的节目。

10)回族伯伯资助了汉族孩子上学,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像菱塘这样各族人和谐相处,紧紧依靠着,互相帮助的事例还真不少呢,观看录像:庄仕华《爱洒边疆

肝胆相照民族情》。

4.

像这样画面你还知道哪些,课前大家也进行了搜集,来我们一起交流下。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要携起手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着一起,共同创建这美丽的祖国,把祖国这个大花园打扮得更加漂亮。

1.学生猜猜扬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2.学生看视频,交流获得的信息。

3.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回汉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

4.学生交流民族情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搜集身边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故事、不同时代各族帮助的故事,多角度去搜集。)

以身边的事例拓展开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不同人物感人的故事,感受民族和谐相处的情感,实现教材语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效链接。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8-10)

良好(5-7)

需要努力(1-4)

自评

互评

师评

加分

资料搜集

能根据要求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能进行资料的搜集,能熟悉自己搜集的资料

搜集资料马虎,不能全面将资料搜集齐全

课堂听讲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上无走神、讲闲话现象

听课比较认真,偶尔能思考下问题,偶尔有走神、讲闲话的现象

听课不认真,不思考问题,走神,讲闲话现象比较严重。

发言情况

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举手发言,答案中自己的思想较少

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

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耐心倾听、尊重其他组员的观点。

能参与小组活动,基本能做到倾听别人观点,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加小组活动时不能耐心听取其他组员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

积极认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能马马虎虎地完成课后作业

不能全部完成课后作业

积极实践

能积极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行动习惯中体现出来

能将部分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不能或较少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汉族

人口众多

和谐相处

少数民族

人口少

大散居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一、宁波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

通识教育成为近年来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高水平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一些地方高校也在试点开展通识教育。

宁波大学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06年,学校提出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实施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方案的制订。

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形成由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组成的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培养口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学科教育平台课程的学习。

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之举。学校明确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综合素质,体现通识教育不断线,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

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不仅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而且有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与丰富的办学资源,适合开展通识教育。而且,经过多年来文化素质类课程的改革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完全有可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按照新的培养方案,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学分约占专业总学分的25%左右,四年制本科专业42学分,其中必修课32学分,选修课lO学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16学分、大学英语8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2学分、大学体育4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各1学分。另外,还要求学生在全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任意选修8学分及以上,修读的课程多数也是通识教育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与类型划分

美国大学一般按照科类来划分通识课程领域。如哈佛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6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麻省理工学院分为4类: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威斯康星大学分为5类:定量推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种族研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为3类:人文科学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自然科学探究:芝加哥大学分为3类:人类与文明研究,自然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康乃尔大学分为4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定量分析。可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美国高校中最常见的通识课程领域,另外,文化、艺术类通常也作为独立领域。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一般也按照科类来划分通识课程领域,其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最主要的领域。如台湾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4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台湾东海大学分为5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分为3类: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宁波大学参照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按照本校学科特点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综合等五个板块(领域)。人文科学板块包括语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中外文化等方面的课程:社会科学板块包含思想政治、法律、军事、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经济、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自然科学板块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课程:工程技术板块涉及机电产品、信息技术、资源环境、安全、房屋建筑、海洋工程等工科类的技术与技能课程;综合板块主要是学科综合的课程,或者不属于以上四个板块的其他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按照修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按照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知识类通识课程。在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类型中,除自然科学、综合两个板块仅含选修课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板块均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内容的性质特点划分为导论型课程、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专题研究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其他型等课程类型。导论型课程着眼于相关内容的概述,涉及的知识点广而宽;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重点就各学科的中外名著进行导读、讲解、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专题研究型课程结合教师的有关科学研究,就某一特定问题作专题介绍;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着眼于有关科学方法、思维方法、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传授与掌握;其他型课程指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的课程。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的申办、审议与更新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美国学者亚瑟・莱文(Arthur Levine)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宽度的部分,它通常包括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训练”。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宁波大学提出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下面对这些原则进行说明并分析:

1、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资源,全面设置涉及各大学科门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原则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学校鼓励各院系积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使课程数量丰富、类型多,满足学生修读的要求。学校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各板块中各设置150门以上课程,以确保全校学生有足够的课程选择空间。思政与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原来的公共基础平台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所以学校提出要改造、吸收现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文化素质类课程,但课程要重新申报并通过审核,方可列入通识教育课程范围。

2、课程的设置体现基础性与广博性相统一,整合课

程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原则体现了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一般特性,如非专业性、基础性、适应性等,其中导论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一般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部分。我们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只是普及性、入门性的概论课程,所以鼓励设立专题研究型课程,对有关内容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能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了适合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修读,实施因材施教,学校对部分课程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另外,学校特别强调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3、课程形式实现小型化、多品种。学校要求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一般不超过2学分,鼓励开设1学分甚至0.5学分的超小型课程。这一原则是针对通识教育选修学分有限的情况提出的,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修读更多的选修课,同时也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减少知识内容的传授,避免出现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化倾向。

4、课程实施四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一般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每学年滚动开设,大力鼓励有条件的课程每学期滚动开课。这一原则与其他一些高校将通识教育集中安排在前一、二学年的做法明显不同。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进行。

为了鼓励各学院与教师积极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校实行课程申报制度。学校向各学院征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各学院组织教师积极申报。为了有效引导,确保深度与广度和合理匹配,学校对各板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类型规定了一定比例的要求。从申报情况看,教师申报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性非常高,共申报了899门通识教育课程。按照课程板块,申报课程数量从多到少分别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总体数量与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从课程类型来看,申报课程类型与设置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明显偏少,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偏多。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学校实行课程审议制度。学校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板块成立审核专家组,进行课程分类审核。所聘请的专家大都是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具有教授职称。专家组对所申报的通识教育课程审议从严把关,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审议的主要依据:一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符合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二是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相对比较成熟,符合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类型设置要求;三是课程所面向的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四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高。经过严格审核,有281门课程入选学校首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只占申报课程数的31%。按照板块划分:人文科学103门,社会科学64门,自然科学45门,工程技术45门,综合24门。按照类型划分:导论型98门,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27门,专题研究型69门,方法经验与技能型75门,其他型12门。

另外,我校将对通识教育课程实行每学年更新制度。包括课程的新增与删减,以及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的变更,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各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新增、删减、变更进行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确定下一学年的通识教育课程。

四、对通识教育课程修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为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各类思维方法,实现跨学科交叉,拓宽知识基础,学校提出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具体而言,要求文科类学生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板块各修读2学分以上的课程;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各修读3学分以上的课程,以充分体现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应在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和专题研究型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2个学分。国内外高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读大都也有类似规定,只是规定的学分数或课程数不同而已。

学校提出通识教育课程修读实行“远离原则”。即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须远离本专业,否则不能计入通识教育选修学分。我们认为确立这一原则是非常有必要,可以对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起到指导作用。其实,在国内外的一些高校也有类似规定。如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11类核心课程中的8类选课,以满足核心课程的要求。因为核心课程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必须在8类课程中每一类选一门课,而这8类必须是跟他们所学专业离得最远的。”如武汉大学规定“学生修读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所获学分,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跨领域选修课程所获学分,则均予以承认。”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