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现场总线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T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19-02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设置顺应了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反应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业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当前业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通过学习几种应用广泛的总线系统的协议规范和开发知识,初步掌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工作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
该文根据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全数字、串行、多点通信系统,是一门集控制、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及智能仪表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控制理论之后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自动控制的前沿课程。其课程定位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先导课程包括控制理论和过程自动化,学生需通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理论和知识,并在掌握特定的现场总线技术规范后,结合微处理器知识才能真正构建实施一个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网络。其次是技术更新快。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约四十余种现场总线,每种现场总线都具有自己的技术特性和占有各自的市场空间。在有限的学时数里,选择哪几种现场总线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以及每一种总线的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都是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教学现状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近几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加上该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成系统的特点,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现场总线技术知识点多,主要针对的学生多是自动化相关专业背景的,不具备相关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对通信基础知识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加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总线标准不统一,技术各具特色,应用领域各不相同,学生在32个学时内并不能完全掌握每一种总线类型。因此,必须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一到两种总线规范作为重点,其余几种总线标准作为知识的扩充,使学生既熟练掌握某一两种总线类型的开发设计方法,又熟悉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诸多总线的特性和应用。因此在选择总线类型和技术特性作为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总线的应用普及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难易程度。因此,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知识,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2)教材涵盖面有限。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仍是以阳宪惠编著的《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1]为代表,有别于介绍单一总线类型的,或侧重现场总线应用与开发的,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的基本知识,然后重点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虽然该教材的涵盖面相对较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通信基础知识的阐述不够系统全面,对现场总线的分析和应用实例也较少,对现场总线的最新技术成果的体现也比较欠缺。这些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现场总线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和对当前的总线技术趋势和前沿知识的了解。
(3)授课形式单一。课程授课仍以教师主体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授课模式。由于理论知识点多而分散,各种总线规范又各不相同,过多理论和细则方面的介绍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识记,而缺乏一定的工程理解和认识。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授课和互动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学以致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工业通信系统的开发方法,反过来,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亟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该课程课时短而知识点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理论内容的编排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场总线概述和工业网络相关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场总线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及工业网络体系结构。通过工业现场应用实例包括系统如何组建、布线,控制系统的功能块和组态让学生对现场总线的功能和系统结构有初步认识。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和模型各层相关技术及主要功能,例如数据编码技术,介质访问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通信理论知识,而现场总线作为工业自动化中的通信技术和具体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3)几种应用广泛的主流现场总线技术。工业应用广泛且学生较易掌握的总线标准如CAN、Profibus总线作为重点,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如CANopen[2]、Powerlink、etherCAT[3]等总线标准作为补充拓展。这部分代表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标准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现有教材中并未涉及,因此这部分内容以多媒体PPT讲稿提供给学生打印,作为他们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除此以外,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总线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在总线类型的学习过程中,授课内容和顺序还必须注意与通信基础理论衔接对应,如每种总线按OSI模型的层次依次介绍各层功能和特性,这样能使教学内容结构明了,条理清楚,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2.2 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在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上积极探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或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视频,动画分解的方式描述复杂过程,让学生对此产生比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如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中层次关系时,可以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的过程,每经过一层时数据发生的变化情况,通过动画的方式描述。这样学生能对一个抽象概念产生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而很好地理解为什么通信网络需要进行层次的划分,以及实体、服务、协议的概念和关系。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并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总线相关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
除此以外,在Powerlink和etherCAT总线介绍的过程中,首次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学科前沿课程是进行双语教学的良好平台,一方面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通常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双语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既提高了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对专业名词和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作者一学期的教学尝试,发现学生对适当英文术语的补充接受度高,对英文形式的技术热点的学习兴趣浓厚。
(2)创新实践型教学。实践性强是本课程的另一特点,因此实践原则需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性强的课时部分,如总线标准的理论和设计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内容可以结合实验项目进行调整,让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实践。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理解有关芯片功能,和基于该芯片的设计方法,实现一个小型的通信系统设计。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通过充分的实践获得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CAN[4]总线一章的时候,通过应用实例介绍以CAN总线为纽带集成的车身控制和底盘控制系统,使学生对CAN总线的功能和整体构架有初步认识。接着,对应OSI模型的层次结构依次介绍CAN总线的各层功能,使学生对通信系统的层次概念更加清晰。在学习CAN控制器和接收器芯片时,学生结合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知识,设计出CAN的节点电路,并对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发送和接收功能模块进行编程。
(3)安排见习实习机会。多数高校都在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利用2个课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到企业实习。通过向企业员工学习和听取专题报告,了解现场总线系统在工厂车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还可以适当参与工业生产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工作,进一步认识现场总线系统的应用场合,通信原理和方法,掌握现场总线的理论和应用知识。
(4)考核方式多样化。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作为一门考查课程,考核办法和形式应该多样化,以体现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总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设计则根据总体方案、硬件原理、软件框图等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报告的质量来评价。这样的综合考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3 结语
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还要积极思考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思路。该文根据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思路,初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希望通过积极努力的探索,能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蔡豪格.现场总线CANopen设计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2
专题讲授中的案例教学
在专题讲授中,案例案例教学的作用是通过依靠“形象——受教育者兴趣和情感——受教育者信念和信仰”的心理机制得以实现的。具体地说:(1)运用具体的生动而形象的案例, 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接受意愿; (2)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情景得以具体化,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表现, 矫正因过度的理论概括所产生的种种疏忽;(3)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强化其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原理、观点的信仰。
专题讲授中的案例教学要做好三点:一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课堂的案例教学模式。二是怎样把选择的案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我们运用的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即把案例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文字、图片,也配合视频播放,效果十分理想。三是教学案例的运用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不能在课堂临时发挥、信手捏来。事实上,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同教师备课的其它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案例的开场白、结尾的总结、所需时间等等都要在课下安排好并非常熟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特别要在总结评述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常言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教师将一个好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后,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辟的点评和总结。这是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的关键环节。
理论体验课中的案例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验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体验教学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或现实背景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图片、实物的参观和有关人员的解说,得到某种信息,获得某种感受,产生某种体悟。其运作过程是:情境选择——参观考察或走访——询问答疑——获得信息——触动情感——激发联想——产生感受——心得体会。例如,可结合专题要求去某些相关行业实习;结合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结合形势政策的要求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参加公益劳动或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等等,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如参观纪念馆,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宜安排在节假日或教学日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进行前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以班级为单位确定1位社会实践负责人,社会实践负责人负责学生选题的组织与协调工人作。
(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一系列实践学习的选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原则上以4—6人为宜,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实践课题,并作必要的资料准备和其它相关准备工作。
(3)每个模块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结束后,选择相应选题的学生应以PPT的形式将社会实践结果在课堂上给予展示、讨论并提交给任课教师。
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职工培训 金属材料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Staff Training Schools to Teach Metal Materials Science
YANG Hui
(Baling Petrochemical Workers Training School, Yueyang, Hu'nan 414014)
Abstract "Metallic Materials Sci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gram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has a basic knowledge of the more and more content than the abstract, covers a wide range, practica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Coupled with the knowledge base of different students, so the course is difficult to teach one course belong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Metallic Materials Science",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 experience for peer reference.
Key words staff training; metal material science; teaching exploration
金属材料学是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有基础较知识多,内容较抽象,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对此课程掌握的好坏,不仅影响了对其它专业课的学习、理解,而且对今后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好这门课程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就此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重视绪论教学,诱导学员对本课程的学习欲望
对于金属材料学的绪论部分,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带而过,它的重要意义没有阐述清楚。金属材料学的绪论不仅介绍了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方向,并且指明了我们的学习目的,对学习本章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历史背景,适当讲些历史典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例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青铜的国家,最著名的有越王剑;铸铁的生产也在三国时就掌握了“清水淬其锋”的热处理工艺。但是,在金属材料的发展方面,我国又比西方国家落后,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使得我国在和中一败涂地,日本也凭借武器的优势,大举侵略我国。目前我国对于金属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也还处于相对落后状况,很多的高科技金属材料我们还依赖进口。讲述这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诱导他们学习本课程的欲望。
2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多向联系
2.1 为激发学习热情,进行横向联系
专业课之间都有一定的互相联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教授金属材料学时,应利用本课程的有关知识,将其它专业课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学,使学员了解到以前所学的是现在学习的知识储备,而现在学习的有可能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例如:讲授时可将冷冰冰的金属人性化,结合人体生理将金属比喻成人体肌肉,而晶胞比喻成人的细胞,就象人的肌肉细胞的大小、多少,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含量决定了人的健康程度一样,金属晶胞的大小、排列方法、缺陷以及铁、碳和各合金含量的不同决定了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而铁碳合金相图中杠杆定理的学习更需应用数学、物理知识。同样,在讲授金属的塑性、硬度等特性和热处理方法时,可以联系到由于其性能不同,热处理方法不同,金属可以切割金属,机械产品各零件的功能不同,选择的金属也不同,为以后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设计和金属切削刀具、机床、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为促进思维发展,进行纵向联系
金属材料学的学习要抓住“组织―性能―工艺―应用”这一主线;来贯穿整个章节。铁碳合金相图的学习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应注意前后联系,如学习G点的含义时,不能仅作为奥氏体和铁素体的转变点,而应联系同素异形的概念,再通过复习晶格和晶格排列的知识了解二者属性的区别。在对材料的类型、牌号、成分、性能的学习,仅靠强记是达不到学习效果的,讲授时应联系铁碳合金相图、等温转变曲线和金属热处理的知识,通过分析来掌握本章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时将本课程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促进发展性思维。
2.3 为培养实验技能,实行理论与实践联系
金属材料学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光依赖理论讲授和学习是提高不了实际运用能力的。因此,实验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实验分为基础入门型、设计研究型和综合实践型,同时把一些相关的实验组合在一起,以此来增加实验效果。如将“硬度、热处理操作、非平衡组织观察”组合在一起,使学生不仅了解碳钢的基础工艺方法及操作,又能了解碳钢的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在实验中深化了理论理解,培养了实验技能和实用技术。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
3 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提高教学效果
3.1 为增加感性认识,实行直观教学法
利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直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物化,便于理解和巩固。如讲授材料硬度时,将各种硬度测量仪器的原理图向学生展示讲解;讲授金属晶体结构时,展示各种晶格、晶胞模型,通过视觉刺激,掌握抽象概念;讲授热处理方法时,分别将经过不同热处理的试样进行硬度测试,区分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其目的是不同的。
3.2 为吸引注意力加深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电化教学,图声并茂、形象直观,既能对视觉产生冲击,又能唤起听觉。把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变为生动有趣的主动获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丰富的色彩和文字功能,将铁碳合金相图的各个点、线、面用不同的颜色勾画出来,标以文字;利用计算机演示的连续性特点,在讲解强度和拉伸实验时,动态连续放映施加载荷给试样带来的变形及强度公式。因此,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得到生动形象的概念,又看到了过程和结果,便于对知识加深理解。
3.3 为验证书本知识,进行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的体现。在讲授热处理方法时,将学生带到实习车间,进行现场教学,观察钢的加热、保温、冷却等操作来了解钢的淬火、回火等热处理方法的过程、目的和材料性能的改变。这样,学生通过现场学习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实践中验证了书本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4 为巩固所学知识,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利用试卷考试、实践考核、专业论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能起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强化和深化,发挥创造性思维,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必须以教师为主体,保留传统教学的精华。适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起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应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重“教”转为重“学”,重“教导”转为重“引导”,重“学会”转为重“会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春龙.论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
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4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流行病学教学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只重视理论的传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培养学生现场调查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流行病学实习课仍然是以专题讨论形式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够,很少有机会到现场实习,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流行病学的课时少,更加没有机会开展实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将来工作中面对现场调查时,缺乏调查技巧,动手能力差,难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对措施: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问题导入式教学法(PBL)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熟悉教学大纲后,确定PBL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经典的案例,反应停与海豹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弗明汉心脏病的前瞻性研究、吸烟与肺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及维生素C与坏血病关系的实验性研究等。课前1周将案例及问题发放给同学,并让其分组进行讨论,并做好作答准备。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简单地介绍案例,并循序渐进地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由某些小组作出回答,最后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这些案例生动富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了思维,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西医院校一样,中医药院校还应该开展现场调查,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调查研究。比如培训学生,组织他们参与调查门诊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亚健康调查,使学生真正了解横断面研究方法。
另外,增加课堂模拟现场的实习方式,将实习课堂现场化。比如在暴发调查的实习中,用现成资料来模拟真实的现场,引导学生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时探索可疑病因,提高了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是中医药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课程。我校的专业中,除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流行病学课程外,中医临床(含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含七年制)、针灸(含七年制)、推拿、护理等专业也都开设了此课程。不同专业的课时数不一致,但总体而言,学时数一般为18学时,无法系统讲解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对措施:加强教材建设和调整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所授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对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流行病学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安排学时多,系统全面地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使学生对流行病学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对于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学科的特点、基本的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科研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另外简单介绍循证医学内容、传染病病种及防治原则。
目前流行病学的本科规划教材专业区分不明显,常用的教材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和西医临床专业,而中医相关专业的流行病学教材缺乏,这就需要编写适合中医药本科生学习的教材。目前,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流行病学(第六版)》;中医临床相关专业,采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的《预防医学》教材。另外,本校还开设了流行病学实验,比如选择疾病频率测量、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内容开展讨论课,寻找一些典型的、实用性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抽取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作用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
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
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
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
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基础会计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的好坏。基础会计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许多难点,如何让学生学好该课程,需要在教学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和努力,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计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单独从本课程内容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每一门课程置于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中考虑,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设计基础会计课程体系。
(一)增设先导课程
应增设《企业(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及组织管理架构》理论课及实践课。这是由于会计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经活动紧密相关,如果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现场过程不了解,就难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结合进行学习和理解,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通过增设此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组织管理过程,并通过实践课参观、见习企业现场,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现场的感知,有利于其对会计学科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且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课程授课内容
基础会计的内容虽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和稳定,但仍有改革之处,课程授课内容应包括讲授课和辅导课。目前,基础会计大多数只有课堂讲授课,而缺少辅导课,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辅导课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十分重要,国外教学成果较为显著的院校普遍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开展辅导课。辅导课主要对象是作业和综合练习,通过辅导教师对作业及综合练习的辅导及讲解,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三)实习和模拟实训
目前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财务会计现场操作实习比较困难。因此,建议安排学生见习课程,让学生现场见习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过程和方法,具体由企业财务人员授课讲解,效果显著;模拟实训可由企业财务人员演示企业财务软件处理过程,校内可改用计算机模拟与手工模拟并行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四)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应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考试、期末考试。其中单元考试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院校单元考试很少,可能是因为工作量大而学校不计算工作量的原因,教师不愿采用实施。因此,学校需在教学管理体制和人工薪酬制度上进行改革。教师可在每教授两个章节左右进行一次单元考试,每门课程累计考核四至五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又利于改变过去进行一次性期末考试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基础会计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
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成熟,但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受传统教材的惯性影响,保持了以往的程式化,部分内容已不合时宜。例如绪论均为会计的产生及发展、会计的任务、会计作用、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等传统内容,另外还有如会计的目标、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会计假定等现代西方会计内容。笔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任务、作用、对象等”内容可少讲或有选择地将相应部分内容舍去,而应将更多现代财务会计概念内容详细地列入基础会计学教材及教学内容中。
会计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章节中的分类标准本身有缺乏科学性的地方,账户借贷方所登记内容的规律性不强,有相互交错重叠之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扰,应该改进。另外,会计凭证的种类,例如单式记账凭证,账簿分类中普通日记账、卡片式、活页式,账务处理程序中的多栏式日记账和日记总账处理程序等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讲解。
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如今企业信息化不断推进,企业会计处理基本上已实现了电算化或信息化,因此,基础会计教材必须增加会计信息化内容的章节,简单介绍会计信息化原理,以区别信息化与手工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具体讲授程度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整个专业课程计划来决定,更详细的信息化内容在专设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应予以讲解。
另外,因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不同学校本科学生的层次水平有较大差异,建议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高层次的学校应选用理论性内容较强的教材,而独立学院则应选择偏重于实务性内容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本校学生层次水平来选择讲授课程内容及重点,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改革
基础会计内容基本上涉及财务会计学的整个框架体系内容,学习中需掌握大量生疏而全新的概念和名称,而且众多的概念名称和内容前后相互嵌套,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达到教学目的。
(一)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
在基础会计教学时不能一开始便向学生灌输绪论中的大量概念,因为这些概念较为枯燥,可能会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通过有趣的事例使其了解会计的重要性,启发对会计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思考股票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富豪排行榜以什么标准为依据进行排名等。针对上述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然后指出其说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公司、资产、负债、资本等相应概念,让学生了解学习会计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内容流程方面进行改革
《基础会计》教材是按照学科理论的逻辑顺序和实务操作的顺序进行编写,并不一定符合学习和理解的逻辑过程。我国教材基本上首章均为会计职能、任务、会计原则等大量理论概念,如果依据书本顺序授课,其实不符合通常的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所以可以尝试先从具体会计要素、会计方法和会计技能出发,让学生掌握会计具体方法技能后,再反过来讲授会计的理论概论,这样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让学生先了解会计目标,再引入会计具体要素
会计的主要目标即会计报表,一般在教材的后面部分,在教学时可以先在会计要素之前向学生讲授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简化报表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让学生对这些报表内的项目要素有一个初步的感观印象,告知学生会计报表就是会计最终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然后提出问题,例如资产负债表的两边为什么是相等的;利润表中有什么项目;报表之间有何关系等,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上述方式可引入会计恒等式,进而引入各种会计概念要素,再以经济业务事项实例逐项演示资产负债表里的项目平衡关系。通过这种遁序渐进教学的方式,学生有了学习该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基础会计内容,学习思路更清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较好的自我解决能力,也可以提高会计学习的兴趣。
(四)采用ABC法讲授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将管理学中的ABC法运用于授课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ABC三类。A类为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B类为熟练掌握的内容,C类为一般了解的内容。不同类别分配不同的教学课时和作业练习,A类应占总课时的60%至70%,主要应包括会计核算的七大方法。将划分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按不同类别事先拟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五)教学深度问题上的思考
应改变基础会计教学中具体会计业务内容深度和难度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基础会计的内容少而浅,而将中级会计的内容加入教学中。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扰。基础会计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的概念及操作技能;重点是用简单易解的业务内容教授学生掌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和步骤;从凭证到报表、月初开账月末结账编制报表的会计循环的全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整个会计体系的内容,为后续会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组织方式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掀起了教革之风,但有些学校过分强调教学改革,迫使教师为改革而改革,为此有些教师机械地运用大量的课堂讨论等方式。然而,教学方法具有固有的规律性,大多数基本方法方式较为成熟、稳定,经常性的教改活动扰乱了正常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基础会计对学生来说有太多的全新概念和内容,而且很多概念内容是前后嵌套的,在学生尚未熟悉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盲目展开课堂讨论难以得到较好的成效。如果教师提出更多的观点和方法,则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混乱,将不利于巩固其本已理解的内容,这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因此基础会计宜少讨论多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孟焰,李晓梅.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08,(2).
2.宋献中.关于《基础会计学》教学的几点认识[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