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1
关键词:新教改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思考主体目的核心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因此,原有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标新教改改革,寻找探索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已势在必行;新课改并不是人们简单理解字面意义上的课本改变和课程改变,相比较之下课程的改变,新课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性在于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还注重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引导。因此,新教改下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方式的核心、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思考和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变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广大教师实施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主要是把握课程的教学能力、学生接受新课改的心理和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配合、融合与提高以及效果显示的综合指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
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最后,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新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中,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生学法的指导上。
一是学生要在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发展性,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二是学生要在自身思考中自觉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更新理念,改变由单独文化升学追求向多元素质结构方向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要经常性地受教师指导并向教师请教,了解教师在新教改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掌握自我个性、特长及素质文化的需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体现着教师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性和探究性;同时学生也体现出学习的适宜性、实践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科学性。
二、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排除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单纯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求、勤于动手。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掌握基本科学方法;③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发展和需要是课程结构改变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改变,与以往课程相比较,从发展和需要的目的出发,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现以单科考试到学分管理,模块学习的改变;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并且相应地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在所增设的课目中,有机地结合了文化知识,体育锻炼、思想发展、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综合性地突出整体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2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of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der Modern Education Idea
HAO Shuyuan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cultivating talent. Some of the changes in China's current education idea must mak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fostering th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of suiting for social needs.
Key words education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该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2l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即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此报告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四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首先提出的就是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已显严重滞后。适应时代要求、与国际接轨、改革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上至政府、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的共同呼声。为适应新时期国际、国内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当前的问题是,教育改革是共识,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却存在诸多争论,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偏重对知识的学习、理解、积累与掌握,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各项教学改革当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成为制约其他改革的“瓶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②这里,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学校正悄然出现的教学理念的一些变革,谈谈如何进行高校的教学改革,以期作引玉之砖。
1 当前我国教学理念变革的特点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和方向,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劣。近些年,随着大家对我国教育质量与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注与讨论,促使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一些变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在教学主旨上,由单纯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更加关心学生的身、心、业,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在培养模式上,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转变;由注重专门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学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重情感、有才能的人。
在教学方式上,由输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以教法为主向教法与学法并重转变;从严肃、安静、冷脸听讲的课堂氛围向活跃、轻松、愉悦、热烈的课堂氛围转变;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埋头学习向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转变。
在考核要求上,由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向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转变,由考查学生的识记量和记忆准确性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强调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调考核与筛选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2 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就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而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下面仅就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2.1 首先应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学习,把握时代脉搏,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应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应再是进行单纯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授,而应是引导、启发、组织、示范、解惑、激励、评价等。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片面注重精讲”、“单向传输知识”、“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而应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2 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找出新规律,探寻新可能。探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仔细斟酌,进而提出逻辑合理、难度合适的问题,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要循循善诱、适当点拨、诱导其探究走向深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不管,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探究;也不过多干预或介入,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2.3 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诱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原则或教学观。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其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进行或者是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表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转化,把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通俗地讲,就是把拿来的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二是强调教师要进一步把学生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启发法、问题教学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强调使其富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渴望获得知识的满足。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 优化教法,注重实效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适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有规律可循,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教无定法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视情况而定;贵在得法是指具体的教法一定要得当、适合、适用,要能实现教学目的。由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以及对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因此,教师教授某个具体教学内容时应当潜心研究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并无统一模式,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包打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最好的教法。作为高等院校,应当多提倡与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优势、个性特点、课程要求、授课对象等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诸如导学式、启发式、实践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式等等,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好的教法有如催化剂,只有不断优化教法,才能大大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才能大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使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取得实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5 改革考试办法
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传统的考试大多以客观题为主,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老师近乎照搬式的知识讲授加上学生大量的机械记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记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把生动的知识抽象为刻板的教条,把有头脑的学生当作不会说话的哑巴,结果造成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高分低能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不同于中小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对当前高校现存的考试办法进行一个切实的改革。一是改革试题的构成,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严控背定义、名词解释等死记硬背的试题的数量;加大分析、综合、推理、应用等主观性题型的份额,使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自我发挥,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改革试题答案的“标准化”模式,建立一个严谨、客观、公正、合理的评分、评价机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与计分办法,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主观评价相结合,将学生日常课堂提问情况、讨论发言情况、作业情况、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使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全面、综合地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卷面分数所片面地反映出来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至于一考定成败,从而真正实现从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从以考试为目的向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转变;从死记硬背型、纯理论型、论述型的闭卷考试方式向综合应用型、理论与实践并重型、论证型的开卷考试方式转变。考试是重要的检测方式,以上办法的实施,既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可有效地减少目前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考试舞弊现象,关键是能真正培养出有学识、有能力、懂应用的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 耿书丽.避免课堂失误的50个细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0.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大范围改革教学方法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2] 李进才,孙超.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3] 张忠华,相阳.对我国新时期教学方法研究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4] 许洁英,苏丹兰.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心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5] 孙丽英.高师本科应用双语教学的初步研究与探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3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新课改 教学观念 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6-02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历史教学上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多学生爱好历史,上课能认真听讲,但课后的反馈较差,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究其原因,历史是文字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文学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好的理解能力,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历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生动活泼的学生天性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主体作用没体现,积极性没调动,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改变历史的教学观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我从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等多方面反复摸索、反思,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可作顺序调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死的,我在系统地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工和补充。比如,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根据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我把教材内容归纳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第二板块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三板块,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四板块,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史,相应的材料内容提到一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学习线索清楚,内容生动容易把握,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学习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细节把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与现实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控。我在讲述明治维新一课时,我设定了这样的目标:明确明治维新的概念、原因,内容和对日本的影响,及通过对明治维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是在吸取欧美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之后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强国。领会中国今天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这样目标合理、简洁,更有针对性。而且,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目标不断的对内容的整合,总之,制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每个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另外,目标的制定也不宜多,2―3个即可。
(二)要注重对材料的解读、选择
每位教师在选择、解读材料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教学预设并加以实施。我认为,有用的材料,首先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因此,我在课前准备时,先让学生找该课相关的材料,课前统计,选出有用的材料,再由老师进行整合,老师可直接对学生表达自己对学生收集材料的理解和设想,或肯定或否定,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会大增。 如在设计中国古代科学导入时,,我先用古代的一个发明,学生马上否定了,很多学生找来了资料,几番最后终于确定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设计成古今对比游戏导入,学生的兴趣调动充分,又同本课中心明确结合。正式上课时,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引入主题,收效很好。
(三)作业要实用,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位留美学者谈他12岁的儿子在美国学习历史课的情况:“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
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之中,即向学生们传输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问题,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整合资料,作出独具个性的判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w,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个性、获得自信心的过程,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我认为这些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抓住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历史的实在体验与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消除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历史教学是历史课程的实施,学生在课程中如何能实实在在体验和感悟到历史的,使他们去主动接受,才是历史教学
的根本。要做到这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教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爱问、有勇气和兴趣去探究,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比如,我上课前提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由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讲述,其他组可以就他的答案对他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即认真准备,听其他小组讲述时又非常专心,老师再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重视差异教学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4
1 新教材更加注重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征。
旧教材在谈到某个物理概念时一般是直接把概念的定义拿出来,然后就开始应用此概念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新教材在这些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1 新教材注重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新教材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
例如:对质点概念的引入,通过举例在研究雄鹰的飞翔时,雄鹰的各个部分运动情况不同,指出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不容易,提出困难和麻烦出在物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都不尽相同,引导学生要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入了质点的概念。新教材比旧教材在这里多出一页的篇幅来引入质点的概念,可见其对概念引入的重视。
1.2 新教材注意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质。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些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由物质或物体本身所决定。
例: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新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指出惯性是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进一步提出这种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很自然地抓住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其大小由其本身的质量决定,而和其它任何因素无关。
2 新教材在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2.1 新教材大量应用漫画与图片,提高概念的学习效果。
首先,应用漫画,使抽象的物理模型变得生动而形象。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三幅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从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转变过程,且可以很形象地看出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变化关系。
2.2 新教材中物理实验贯穿于物理概念教学的课堂中。
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课堂上通过实验来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
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先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在下一节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就可以水到渠成。
2.3 新教材通过穿插物理概念的历史,引导学生认识物理概念。
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可能孤立地讲述物理知识而不涉及物理学史。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笛卡儿再到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学生通过对历代科学家的研究探讨过程的认识,也一步步从错误的观点转变成正确的认识。
2.4 新教材通过对比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或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5
满洲里市第六中学前身为满洲里铁路中学,自1951年建校至今已经有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其在教书育人的神坛上培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2003年底她从铁路企业剥离,2004年九月正式更名挂牌归属满洲里市教育系统后至今已七年多,我们是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尾声和“十一五”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的,可以说我们在课改的队伍里是一个迟到者。
2007年3月至今的四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剥离归属后的种种矛盾也越发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校舍的陈旧和生源状态,我们的生源由原来铁路职工子女为主变为由百分之75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组成,现如今我校生源近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同时生源急剧减少,我们的生存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立足现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教研活动,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近百分之90的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极不稳定和家庭教育极度滞后的生源,面对社会各界的怀疑目光,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面对部分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质疑和困惑,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学生的成绩还是无法追赶上兄弟学校,我们与自身比较,发现成绩的提高也不明显,并出现反复,于是我们不能不思考、不改变。改革就会有问题有碰撞,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甚至我们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2005年开展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我们展开了所有学科“教材过关”活动,教材过关,教师需先过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了“教材过关”考试,旨在倡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立足生源现实抓住教材,让学生先学会教材、重视教材。对于我们的生源来讲,落实教材的知识点、落实课后习题具有重大意义。在活动中观念的转变是极其艰难的,让老师们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于是 2009年10月我们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全员教材过关达标课活动,参与活动教师共56位历时两个月。大规模的达标课给了我们诸多的反思,这是一次调研和摸底,这次活动让我们坚信“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是正确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教师队伍的现状、学生生源现状和学校管理的现实困难,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规划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从更细微处入手,不贪大贪全。因此2010年3月我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1”教学新模式,先从数学学科开始了更加细致的新一轮课改模式的探索。 “5”是指1,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2学生自学(即先学),给出自学指导;3自学成果展示(发现问题,调整预设);4教师精讲(即后教);5当堂训练;“+1”即课外作业(即效果跟踪)。“5+1”模式就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在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多媒体运用与教材使用、关注全体与培优等诸多矛盾冲突中,在我校现实的困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5+1”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的基本原则是真心实意的关注学生学会,想方设法把大多数的时间还给学生;关注课堂的紧张、高效、有序;关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数学为龙头,以政史和语文为跟进,进行有效探索,并以此辐射其他学科。如果说“教材过关”的提出是对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市级优秀课题成果的延伸和深化,那么“5+1”模式就是“教材过关”理念下洋思经验与我校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又一次创新。“5+1”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平台,教学成绩已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教材过关”引领语文学科进步明显,政治历史教学更加注重教材的知识点处理和课后习题的落实。
全员达标课活动中让我们看到教师队伍自身的观念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到关注教材、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关注学生学会、关注学生能力的核心意义就是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校生存、关注学生一生幸福。
“我的习惯”展传统育人风格特色
罗林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在家庭的学习却贯穿我们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决定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六中的孩子已经输在了家庭的教育上,我们的老师们不想让他们再输在学校的教育上,在我们苦苦追寻的育人之路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植根六中的每个角落。
“我的习惯”主题德育活动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我们创造条件开展课间操队列比赛、冬季冰上趣味冰雪游戏课、大课间跳绳、踢毽子、打布子等阳光体育活动,克服困难安排每周四节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师资条件开设管乐、合唱、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美术社团班。无论是简陋和陈旧的教室里、无论是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还是习惯社团的活动室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这些有缘来到六中学习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工作不稳定,隔代抚养和离异重组或是单亲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们找回自信,让他们能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养成读书、做人的好习惯,给他们学飞时种下一棵可以驻足的树,这棵树是心血、是精神、是方法、是平台、是爱、是指引、更是有教无类的素质培养。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我们是师者,我们要用爱点染生命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城市里,我们以走近寒门的方式进行家校联系,让许多家长感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应有自己的高贵信念,正确对待差异、坚守职业的平凡。我们的班主任、科任、德育部门的领导,走近我们学生的家中的目的就是,近距离的关注我们学生的生存环境,找出他们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给予我们家长最直接的帮助和培训,这项工作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引领教师走上科学研究的幸福之路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立足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逐渐让校本培训常态化和校本教研主题化,同时,校级领导积极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我校青年教师现在成长很快。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和课题研究中以课例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不断研磨—实践---再研磨,让我们的老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走的更加扎实稳健。
2005年由吴校长主持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践研究,于2008年10月结题,并被评为满洲里市优秀课题;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研究”得到了我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取得丰硕成果,2010.7月通过结题,先后有70多位学生在“创新杯”写作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位语文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六中冰坛展育人特色,冬季体育创课题风采,2010.12市级校本课题“解决北方户外体育难题”顺利结题;“历史上的满洲里”是一个极具乡土特色的研究课题,此项研究在我市的各校中尚属首例,我校历史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做了大量的乡土史研究,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极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课题是在我校网络班教学的背景下提出的,此课题显示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立足现实需要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市级课题德育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及生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具有普及的价值。尚在研究中的课题是:书香校园建设课题,小初物理课衔接的研究课题,自治区立项课题 即《“教材过关” 主题教学策略实施研究》,和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新纲要描绘宏伟蓝图,新德育成就美好人生
却顾来时路,飞花屐齿新。七年的课改之路,我们由迷茫到理性,由稚嫩到逐渐成熟,由困惑到清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星星之火到星光灿烂,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市区却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生存压力空前严重的学校而言,我们呼唤改革、我们必须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变死水为活水,唯有改革才有走出困境的机遇。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绝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但课后却觉得不真实,抓不住什么实质的东西。因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现实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时,语文的人文性被强化了,而工具性被无形中弱化了。长此下去,我们的语文究竟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就很值得怀疑了。如果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连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这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吗?
三、正确认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