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态的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破坏生态的现象

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1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意识;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黄建强,曾海,毛燕.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9).

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2

关键词:小流域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极强的优势,能够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人为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突出。在部分落后地区,经济条件非常差,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不惜破坏森林,使得植被生长环境被破坏,最终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土地失去肥力后就盲目再开荒,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1.2自然因素

在某种情况下,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非常容易受到风雨破坏,还有部分地区降水量非常多,也对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了不利影响。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要求

2.1及时调整开发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生产建设活动都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浪费。在落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耕作的过程中,其顺坡耕作,陡坡开荒,使得深松面积非常少,土地长时间缺少植被,抗蚀能力非常差。这些落后的开发模式,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植被都缺乏必要的生长环境,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应积极转变思想,改变开发模式。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工作,改变以往掠夺资源的模式,积极培育资源,现实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从而逐步恢复水土生态环境。

2.2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结构模式转变。基于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起。各项具体的治理措施应与经济建设协调好,不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从小流域水土治理的具体状况出发,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概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优势

3.1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客观条件非常差,经济水平非常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改变贫困的现状,人们对水土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导致土地结构恶化、水土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终致使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各种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经验,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状况,构建起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着重打造特色产业,比方说依托生态化发展模式而形成的水果、蔬菜、畜牧产业。这样一来,在满足消费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应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健全各项治理措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2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项具体措施应能够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程度,使得水土资源与社会发展两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绿化植物的覆盖面积应不断扩大,从而减少沙漠化的影响,避免沙漠化面积的持续扩大。我们可以采用层层设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控地表径流和降水量,使得暴雨与洪涝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化。在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时恢复与改善被破坏的土壤,使得土壤结构趋于优良,不但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够为各种绿色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力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3.3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更为科学,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所面对的各项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在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水土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以往的坡耕地被改造成梯田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提高农业产值的过程中,梯田的抗灾能力与蓄水保土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结束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具体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学习与总结经验,规划出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和谐统一,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改良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项艰巨的复杂任务,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3

【关键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植被保护与修复;生态学

近年来,由于全球生态环境越来越不规则的现象频繁发生。对此,国家加大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高度重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工程,多次强调对西部地区包括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加快速度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对黄土高原的绿化、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就目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引发对其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考。

一、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

由于黄土高原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存在,致使其生态系统显得格外脆弱,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低。在众多地貌特征中,黄土高原处于由沿海向内陆、由平原向山地高原、由森林向草原、由湿润向干旱的过渡,其自然条件多样复杂、相互交错,导致黄土高原缺乏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易引发地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及水旱灾害,从而导致频繁的发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泥沙淤积等自然灾害现象。然而,由于人类不科学的采集、开发与利用,对地表植物进行大规模的滥砍滥伐、过樵过牧,致使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黄土高原引起强烈的自然环境反应,极大地增加了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究其以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已然遭到了破坏,并且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据历史资料详细记载,黄土高原本是沟壑稀少、原貌广阔、植被茂盛的地区,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以及人类大量的开采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环境的恶化,由于其植被的日渐减少,气候开始变干、土壤大范围的遭到侵袭。显然,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植被的大量开垦导致其植被大量减少,使黄土高原的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要想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原貌,仍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及挑战,必须从根本上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进行保护与修复。

二、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生态学思考

1、必须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治理方法,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根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必须坚持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方法,才能加快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的生态学思考

所谓保护,就是首先应停止人们对植被大量的开垦和采集,加大力度停止人为的破坏和负面干扰,并通过相关部门加强对黄土高原现有的植被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利用,维护其向良好的方向进行转化,避免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2)对黄土高原植被修复的生态学思考

所谓修复,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重新建立一个原始的、适合其发展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这种方法也正是当前国际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当然,要想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原始的生态系统,凭借当今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很难实现,就算有充分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要想找到黄土高原原始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更不用说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原始生态系统了。因此,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把修复定位在对生态功能被破坏或生态功能受阻的情况下,实行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方法,加快其生态系统的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黄土高原植被的修复方面,没必要一定要修复到最佳的原始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也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只要我们将其整个生态系统恢复到某个相对稳定的适中状态即可帮助其整个生态系统自身迅速、持久的提高生产力,靠自身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发展,最终营造适合黄土高原自身存在及发展的最佳生态环境。

2、制定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规划,并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为了响应国家对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重建的号召,在对其进行植被保护与修复之前,应制定一个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在黄土高原的植被修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的全过程中,有据所循,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整治中可能存在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更加全面的应对措施和解决途径。例如:黄土高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在类型表现上的多样性以及空间尺度上的多级性,都反映了自然界是一个多级的物质系统,并且各级物质系统都有其独立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重建、植被保护与修复的治理前,应制定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植被保护与修复规划,确保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重建及整个治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决策性。

结 语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的生态环境频繁发生着不规律运行的现象,近些年,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在全世界频繁发生。挽救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现象是当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建设与投入,也正是在为挽救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现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我国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现如今,我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改善其生态环境必须从根本上加大对植被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然而,要想恢复黄土高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一项久远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习以及加深对其植被保护与修复的思考,才能绿化我国的荒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前提。

【参考文献】

[1]韩新辉.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4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34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必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带动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既影响新农村建设,又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有效保护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约有3亿人未能引用符合标准的安全水,其中生态环境污染造成饮用水不达标的不安全人口占3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水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土壤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条件,由于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比重较大。土壤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进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例如:有关部门对典型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可知,蔬菜铅含量超标率高达60%,而稻米铅含量也超标46%。由此可见,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最后,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较多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得到治理和保护。

二、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成因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许多污染较大的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污染大的产业负责人给予农民许多优惠条件,使农村实现招商引资,虽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却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农村区域中,产业负责人考虑到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制问题,采取租赁方式进行;有的产业负责人完全不考虑国家环保等相关政策,而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其次,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使用量过大,对土壤、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远超于西方等发达国家,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污染严重,既危害生态环境,又不利于人们的生命健康。除此之外,超量化学品的使用,引发立体污染,不仅影响农村品质量,而且产生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最后,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了工业化发展进程,虽然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但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是巨大的。例如:小型造纸厂、加工厂等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量,且治污能力不强,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对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或意见,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又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完善相关保护政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保护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首先,保证相关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相适应,实现综合协调,适度对现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其次,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落实。再次,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宣传,以明文形式规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最后,建立或完善污染整治基金制度,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提供资金基础。

(二)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既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以加强管理。首先,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或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奖惩分明,做到违法必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长效性、高效性。其次,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政府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应对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进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最后,政府加强管理,建立或完善环境资源的补偿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将生态环境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建立或完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更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建立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保护工作有效开展。首先,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确定监测指标,以加强对村民饮用水、畜禽养殖等农产品的监测,确保质量过关。其次,加强环境监督,对违法排污的造纸厂等小型工厂给予法律责任追究,坚决杜绝超标排污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再次,加强对农村各企业的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应给与停产停建处理,确保小型企业兴建发展符合相关标准。最后,加强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监测,避免生态环境破坏行为。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研发符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针对农业生产污染问题而加强科学治理,实现土壤修复、水体等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等,降低或避免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针对农村污水、垃圾等生态环境问题而施以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尤其对于矿区的农村地区而言,有关部门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最后,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农村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保适用技术。

四、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必然趋势。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其成因的分析,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加以保护,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其生态环境问题给予有效治理,确保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

参考文献:

[1]高志彬.邢台市新农村建设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09:60-62.

[2]黄娟,秦国伟.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情况研究———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学理论,2010,28:20-21.

[3]张玉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J].品牌(理论版),2011,Z1:42-43.

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6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问题;造林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建国以来,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加剧了贫困程度,加重了经济和发展的压力,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1 森林生态效益分析

1.1生态效益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据测定1公顷森林可蓄水30万公升;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冠可拦截雨水20%,林下深厚的腐殖质层可提高保水量,延长渗水时间,因此,森林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缓解温室效应。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测定1公顷针叶林每年吸收22吨二氧化碳,放出16吨氧气;阔叶树吸收二氧化碳14吨,放出氧气10吨,使空气进一步得到净化,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得到缓解。

调节气候。森林降温增湿,树冠下气温比空旷处低1.4 ℃,温差可形成1级风,1棵成年树在生长季节可蒸腾400 kg水,可降低风速,背风面相当于树高的 30倍~40倍,在靠近林带相当于树高10倍~20倍的距离内,可降低风速50%,可吸附尘埃及悬浮微粒,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附数百千克。树木可吸收和降低噪音5分贝~10分贝。可杀菌,有些树种如松、杉等能分泌杀菌物质,使空气中细菌减少。

1.2 社会效益 丰富的森林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养育人类的能力,也标志着国家兴旺、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振兴发达。同时森林具有保健游憩作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1.3 经济效益 防护林对农田有增收效益,对草牧场有增草护畜效益。生态林生产部分木材、林产品、非林产品及木本粮油与有营养价值的食品,药材、经济动物等。

2 生态林业现存的问题

2.1植物破坏,水土流失 林区水土流失以沟、河岸边侵蚀和降雨冲刷为主,水土流失造成耕作层变薄,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降低。侵蚀的表土被冲人河流,淤塞河道,使河床升高,泄洪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2.2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 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不够,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续产业、非林脱木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有些区局还把眼睛盯在林木资源上,没有摆脱对林木资源的依赖,有的为了保吃饭,甚至向中幼龄林动手。有些职工在搞林下经营、采集业、发展畜牧业上,还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污染和破坏的现象:有的还存在靠山吃山的依赖思想,盗伐林木、毁林开荒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2.3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经济的发展,使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其主要原因是盲目开垦和湿地改造破坏了小区域生态环境,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蒸发量加大,气候干燥,旱灾增加,土壤局部出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做好植树造林工作

为彻底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通过植树种草来实现,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来牵动改革,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作法。

3.1要改变造林的指导思想 改变过去植树造林重数量轻质量、重造林轻经营、重速生纯林轻漫生混交林、重短期效益轻可持续发展的作法。

3.2 改变造林工作重点 改变过去造林不规划设计,难以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的作法;选好品种,适地适树,保证质量效益;种苗建设重点转向多品种,优质苗,注重新品种选育;植树造林的各个环节转向以科技实用技术应用推广上来。

3.3 改变森林培育方式 植树造林工作,按不同培育目的和森林主导功能来确定造林方式,适合封山育林的应选择封山育林;适宜飞播造林的选飞播造林,适宜人工造林的要以人工造林为主,定向培育;对低产林,应先补植,尽量不大砍大造,对病虫害严重的应尽快改造。

3.4 调整生产关系,促进造林事业跨越式发展。要放手发展私有林,私有林最大特点是产权关系明确,利益直接,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生态公益林实行国家所有,分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