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1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认为“教育责任在学校,在老师”,提供“吃穿”才是家长本份, “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情况比较严重。

(2)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严重。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是非常不相称的,也为学校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3)家庭成员之间曾接受不同的教育,造成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让孩子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自我意识形态不断磨灭。

(4)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态度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与服从关系,不断把家长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塞给孩子,其实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上的不科学性。

(1)平等、民主和对话的家庭氛围并未大面积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

(3)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系统性,没什么计划,惯于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来解决问题。一旦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而且不容易彻底解决。

(4)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占一定数量的家长缺乏理智。奖励与惩罚是父母必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正确,非常凑效,否则适得其反。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也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庭物质条件好的家庭教育水平并不一定比差的高,但是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

(2)家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力度不够,投资少,可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如果说孩子是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就是空气和水分。”多数家长重视对孩子特长、兴趣的培养,却缺乏有效的引导,也没有意识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学习型家庭组织程度低。

(3)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教育、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突出,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4、成才观上的误区。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固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成才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目前现实条件下,个个上大学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没实现,将会是孩子“一生的痛”。

二、思考与建议

1、建立家长培训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3、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2

小学因还没有跟升学直接挂钩,因此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在各校提倡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对小学教育的改革显得更加夺目。要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仅仅凭学校的力量还不够,更需要与家庭教育的力量相结合。

一、小学生的特点概述

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日趋成熟,活动由以前的游戏为主变为学习知识为主,这是小学生的一个共同点。学生在小学期间最具有可塑性,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是小学生普遍具备的第二大特点。在这个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的良好的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阶段,孩子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但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弱,容易消极。这是小学生们所具备的第三大特点。

二、现代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金钱的衡量标准更加强大,给小学生德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网络文化迅速蔓延,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学生可以全凭自己的好恶选择信息,很容易受到异端文化思想的侵蚀。

小学生受父母观念的影响很大,唯分数论统治着绝大部分家长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仍保留着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等与现代文明不匹配的素质缺陷。很多小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问题的改进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使得学生接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教育,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度过一个有着美好记忆的童年。

1.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小学生都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愿意主动学习,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造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这个时候,家长更应该去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开导。帮助孩子克服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每位家长必定经历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一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上小学,学生容易将以前养成的习惯带到小学的学习中来,喜欢一边学习,一边玩耍,如在学习的时候玩玩铅笔盒、摆弄一下小玩具,导致花了很长的时间,却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这时家长需要注意去掉一些干预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一些可爱的图画、新买的文具盒或故事书等,让学生知道该学的时候学习,学完之后再去玩。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引导小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的粗心大意的毛病。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将一些难度不大的试题做错,很多家长为此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然而许多家长不知道,粗心其实是这个阶段小学生所犯的“通病”,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一件事产生注意的同时要去关注另外一件事情是很有困难的。家长应该知道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只要对孩子有耐心,不断纠正,那么孩子面临的困难必定将会得到克服。

2.学生个性方面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朝着培养一个活泼、有责任心、有独特个性的孩子这一目标去努力。这个目标也是小学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家长在孩子成长阶段应该如何对孩子的个性进行培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培养孩子的特长。家长如果善于发现孩子的才能,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才能继续深造和发挥,那么孩子很容易进步。在此需要家长对孩子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孩子平时的表现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通过分析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尽量去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对孩子志趣的培养及独特个性的形成、孩子志趣的形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平时的社交中完善孩子的个性。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跟社会进行适当的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父母应该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大胆地放开孩子。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高度重视,用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双.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J].西江月,2013(18).

[2]徐 岩.试析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3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4

在我国,家庭教育早已登上历史的舞台,主要体现在“育德”方面。战国时期(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 “孟母教子”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证实。由于学生家长素质层次不齐,造成孩子们家庭教育千差万别,家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因而家庭教育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唐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八年,著《师说》广为流传,其中的 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因而,从古至今 “育人”的职责 主要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才是教育的主阵地。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上普遍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校及教育部门的工作业绩,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师考核方面仍偏重于智育。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推进,基层小学班级人数在70以上的大班教学越来越普遍,可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越来越不尽人意。于是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平时工作繁杂的教师更是整天忙于学生的学业辅导,无暇顾及德育方式研究。在“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法律的出台、实施,使得有些家长总是以教师体罚教育学生为理由来找教师的麻烦,因而多数教师面对“问题学生”似乎显得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当地小学教育“重智轻德”现象的形成。学校教师在工作上片面追求小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并形成了激烈的“成绩角逐”,似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已提前开始“高考倒计时”。因而,除了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甚至连品德课也成了主课老师的辅导课,“育德”工作在校内已名存实亡!

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只是某一领域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只是普通人,而不是万能的“神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并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家、校共抓孩子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是新时期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真实反映。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亦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自古以来,家长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综合素养及教育方式,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成长、未来发展的命运!那么在我国基层教育中,特别是我们武都城区,这个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学生家庭教育又如何呢?下面是武都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据调查显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方面,有57%的家长只是偶尔和孩子交流;34%的家长能做到经常交流;还有9%的家长不与孩子交流。在家长教育方式上,仍然有64%的家长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而36%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认识方面, 43%的家长认为自己没多文化不会教育,35%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22%的家长认为工作忙顾不上教育孩子。

从图1数据显示可知,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多。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多数又对教育理解有误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家长不配合;2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繁杂琐事多。

从图2数据显示可知,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与烦恼是家长不配合。

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对教育认识不全面,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因而造成家、校教育思想不统一,出现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的情况。武都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它是当地城市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

如下图3所示:武都城区有65%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好习惯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不理想。

据我走访、调查的几个学校,从校内观察,学校德育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校外观察所见: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校内恰恰相反!校内行为表现很好的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表现却很差。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校内的环境卫生很整洁,学生言行举止很文明;而在校门外附近的地面上到处是垃圾成堆,时常听到有学生说出粗话、脏话;在公交车上抢座位、乱丢垃圾等现象很频繁。小学生校内外的言行举止不统一。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何在学校外作用不大?

有人说在校内有老师监管,校外没人监管;也有人说,在校外反正大家都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也没有学生主动让座;在校外打骂、说脏话不但没事,而且玩得开心!难道我们的言行需要时刻有人监管吗?当然不是。养成教育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慢慢内化,只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它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武都城区人文环境很复杂,不良恶习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着小学生所受有限的正面教育。如何保护小学生减少或免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呢?我认为,应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错,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学校教育,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重要的德育途径,它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可替代的。如今,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有条件,总想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希望通过择校让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其实,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问题”,这是错误的观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私立小学教育也属于学校教育,它不能等同于教育这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更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耐心的教导。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新时期,当地小学教师在重视校内德育的同时,做好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不要因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输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进而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为了给当地小学生尽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使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在基层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壤里茁壮成长,作为当地教师在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德育途径。我们应有直面教育现状的勇气,勇于承担并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首先,校领导要重视小学校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学校育德工作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改变“重智轻德”教育不良现状。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全面性。既要考虑培养高智商的人才;又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应考虑大多数提早步入社会的学生,应先教他们学会做人。随着基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的迅速推进,小学生德育意义尤为突出。

小学生德育具有“及时性、时效性”,应从小抓起。当地小学德育意义远大于智育,学校应高度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德育为先、智育并重”的思路来抓小学生教育。从小学习良好的仁义道德,从小掌握基本的道德认知技能,从小学会辨别和认知善、恶、美、丑等言行举止,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其改邪归正。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环境中,假如等到学生不能考入高校再回头给他们育德,就好比让一棵已经长歪了的大树再重新让它长直是不可能的一样!

综观我国小学教育,但凡知名度很高的名校都既重视学生校内德育工作,在育德方面都做的很出色而全面。比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西安大雁塔小学、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等等,这些名校无不都在倡议和实施育德育人的教育思想。

然后,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如今,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直接影响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质量。现在有些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很重视学生家庭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是考查学生而是考查家长的综合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武都城区小学的教育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江南小学、东江小学、钟楼小学等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大约有65%以上是从农村转入的,这些小学生家长,多数一边陪读,一边打工。对于孩子的教育虽然很重视,但自己在家不懂得很好的监管和教育,或没时间监管,以致孩子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学习习惯等都不是很好。有的家长甚至不主动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这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众所周知,莲湖小学,特别是实验小学,先不说这些学校的学生生员来自哪里,但是学生家长中大约有65%以上的是工薪阶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但很重视而且在家很会监管和教育。所以,这两所小学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当地其他小学!

其次,努力做好校内与校外德育的衔接工作。

(1)学校创建有效家校交流的体制、机制,实现家校交流的有效性;(2)学校要创设有效家校交流的平台,为家校交流提供便利;(3)教师要改革、创新与家长交流的态度和方法,构建和谐家、校联系氛围;(4)开好家长会,实现家、校交流的全面性和普遍性;(5)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创设校外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5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44-0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种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得出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据广州师范学院骆风教授主持的一项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指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渴望子女成才,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是对教育子女的“精神投入”普遍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患,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1]因此,要让孩子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每个家庭。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单亲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尤其是残缺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完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到家庭完整和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单亲家庭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日趋成熟化,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不强的缺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一切向钱看”等已严重污染到学生的心灵。现代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录音、录像及宣传品等所传递的一些不健康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侵扰学生的领地,家长也防不胜防,这对于还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毒剂,毒化着他们的心灵。由于现在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弱化,导致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进而使中小学生产生模糊认识乃至失足现象;而且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视节目和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会使中小学生做出违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如包头市某学校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回答竟然说完全是父母教的,并且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所做出的“以牙还牙”吧。

(四)家长的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应试教育“分数之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发展才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当今社会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班热、择校热等足以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当问道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把孩子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的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首要因素。

二、对中小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及探究精神。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三)经常与孩子沟通,联络感情

我们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其实不然,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父母的认可。有时,父母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他们感动一生,幸福一辈子。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经常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说说话、谈谈心、讲讲故事;陪孩子出去打打球,玩玩游戏;有机会家长还可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参观,让孩子多了解父母。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与我们有代沟,太让我们难理解了。其实,家长与儿女有代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种代沟就迎刃而解了。

(四)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

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从小学到中学,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越来越少,批评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耳边响着的只有批评的声音,表扬已经跟他们无缘了。这种处境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所以教育孩子就应该欣赏孩子,激励孩子,就要一点一滴的在“成功”上做文章。当然,孩子也需要批评与惩罚。批评、惩罚也是教育。现在,有人主张把批评与惩罚置于教育之外,是不妥的。[2]问题是如何进行批评与惩罚。缺点错误,应该批评,要分析原因,要讲道理,批评的方式应易于孩子接受,引起反思。家长要学会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同心同理式的批评,而且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措施;坚决避免劈头盖脸、暴风骤雨、讽刺挖苦、随便揭短式的批评。适度的惩罚也有教育作用。何谓“适度”,就是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孩子能够进行自省、自我教育为原则。这需要家长谨慎从事,不可多用,不可滥用。

(五)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家长的言行和平时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人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儿女,首先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习惯,不要让自己的坏习惯影响孩子,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好印象。作为家长千万不能把打骂孩子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更不能放任不管,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为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六)及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沟通

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应抽时间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如学生在班级的环境情况、同学交往情况、老师交往情况等等。对本学期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的要求、要做的“心中有数”。[3]学生家长应协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孩子,如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学习的效果、在家的各种表现、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需要、家庭最近出现的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种变化等等,都应该让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和困惑。

(七)鼓励孩子积极交往

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学生有两种交往:一是与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辈人的交往。在与同辈人交往中,孩子不仅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而且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广交同学伙伴。有些父母基于“怕孩子吃亏”的心理,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机会,造成了孩子心理的孤独、焦虑,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八)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与技巧。使家长了解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们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新疆社科论坛,2007,(3):89-90.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误区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1-0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带手机进校园,课间聊QQ,逃学上网吧等不良现象已不再是偶而发生的了,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再有就是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很多农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矛盾极端化、过分地追求金钱等悲剧愈演愈烈。在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儿童都出现了内向,自卑,厌学,自以为是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关爱,富有亲情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从而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熏陶,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始至终总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既便是长大成人,不能改变的永远都要依旧遵从,在他们眼中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所谓的“平等、沟通、朋友”等这些词对于他们来说怕是闻所未闻。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没有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调查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1 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2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学校的安全管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等问题都成为家长饭后闲暇之余探讨的主要话题,而当有人提及自己子女学习成绩时,大多家长都是避而不谈,如此,做为子女感觉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习,而是学校发展存在的更多问题,因为家长过度地片面地看待教育,从而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3 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过分地给孩子施压也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近些年,农村家庭父母在教育孩子态度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常说慈母严父,而如今却非如此。在一般农村家庭做母亲的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做父亲的却总把子女视为“掌中宝”。同样的,做父母的对子女严而做爷爷奶奶的却总会将其放任自流,任其“胡作非为”,由于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导致子女各种恶习的形成。如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子女铺张浪费、说谎话、追逐名流等心理健康问题就会越多。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关心子女学习的只是一味过分看重分数的高低,只重结果,不看过程,长期给子女过重地心理压力,导致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厌学,甚至逃学、辍学。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朝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认知与情感共发展―― 小学德育教学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12.

[2] 胡利娟.孩子们,做生活的强者[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26.

[3] 吴培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新课改的启示[J].青年与社会,2012(2):15-16.

[4] 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