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优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的优劣

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1

【关键词】海样 低渗透油气田 平台 集约化 压裂 优化

1 引言

我国海洋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其施工条件的特殊性,施工组织困难、施工流程复杂,常需采用压裂船进行施工,存在受海况影响大、施工成本高、施工局限性大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以来难以在海上低渗透油气田取得突破。为此,在东海平湖油气田进行了平台集约化压裂试验。

平湖油气田位于距上海市东南约365km处,区域构造位置属于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中段。主要含油气构造为放鹤亭和八角亭构造,渐新统花港组、始新统平湖组为主要含油气层系,其中花港组含油为主,平湖组含气为主。油气藏圈闭以构造圈闭为主,同时还存在岩性或岩性与构造、断层相结合的复合圈闭。

BG4井为平湖油气田八角亭构造一口探井,目的层为平湖组P8层,埋深3400.0-3500.0m,地层温度120℃,压力系数1.0,岩性以浅灰色细砂岩为主,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渗油气藏。据前期该地区产能情况,类似物性的储层射孔后不经压裂无自然产能。但由于八角亭平台面积较小,泥浆池容积有限,压裂施工条件受限,必须对整个流程进行合理优化来达到施工要求,因此提出平台集约化压裂技术。

2 平台集约化压裂技术特点

平台集约化压裂技术是以平台自身条件为核心,充分调动并整合平台已有设备、设施和空间资源,通过生产组织、设备配置、施工规模、施工程序以及平台设施综合利用等诸多环节的优化,完成平台化的压裂施工。

相比较于海上其他压裂改造方式(压裂船、拖轮),平台集约化压裂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受海况影响小,可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作业成本;

(2)施工设备及管线均可固定在平台上,作业风险小;

(3)无需借助拖轮配合施工,作业成本低。

3 平台集约化压裂技术在BG4井的应用及改造效果

鉴于平台集约化压裂技术的以上优势,在平湖油气田BG4井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其应用情况及改造效果如下:

3.1 设计施工参数

3.1.1 压裂层段

射开层段:平湖组10#层下半层段(深度:3461.45-3462.9m)、平湖组11#层(深度:3466.1-3469.0m);射开长度:4.35m;

3.1.2 施工规模

用液量:设计用液249m3,考虑储液罐底和管汇损耗因素,实际配液量370 m3;

施工排量:3.0m3/min;

砂量: 28m3(20/40目陶粒)。

3.2 BG4井压裂作业的难点

3.2.1 吊机能力

八角亭平台仅有1台吊机,吊机最大载重为17t,限制了压裂泵柴油机、压裂泵泵头、混砂橇、砂罐等主要压裂设备的重量,同时限制了压裂设备的施工能力。

3.2.2 平台储液的能力

作为压裂施工的配套设施,泥浆池及沉砂池容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压裂施工规模,八角亭生产平台可用配液容积仅175.0m3,限制了压裂改造规模。

3.2.3 平台可用空间

八角亭平台甲板可用面积为185.0m2,对设备的摆放和集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2.4 平台承重

压裂设备多为大型装备,压裂泵泵头、柴油机、混砂泵和加砂后砂罐的摆放都需要考虑主甲板承重能力。

3.3 技术对策

3.3.1 设备选型

通过海上压裂设备整体评价对比可见,YLQ105-1320型压裂泵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综合性能强的特点,且具有较好的海洋环境适应性,满足施工及平台条件要求(表1所示)。

3.3.2 压裂液补给供液

八角亭平台泥浆池可用容积175.0m3,压裂施工时压裂液补给船可辅助供液 260m3,,对其储液能力、储舱供液泵排量和抗风浪能力的相应要求如下:

(1)舱储条件:泥浆水舱为160m3,钻井水舱为100m3;

(2)储舱供液泵排量:泥浆水舱和钻井水舱的供液泵排量可达到1.5m3/min;

(3)抗风浪能力:适应3m以下浪高,风力6级以下。

压裂配液与施工期间,压裂补给船需可进行打水、配液、倒液和主压裂施工作业配合。

3.3.3 优化完井管柱组合及校核

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2

【论文摘要】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技术优势和因素;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目标。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变化的角度,谈企业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网络化。 

 

 

 

1 计划经济时期 

 

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企业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车间或部门,企业与政府形成一个直接闭环系统。因为政府决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左右着每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所以,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如何,不全是企业自身所左右的。有效益上缴给政府,没效益亏损了,政府给工资和财政补贴。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单一,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着重关注一些周转率指标;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管部门。这种产品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会计是生产的附属物,资金需求、成本开支、收入取得、利润分配都由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决定,企业会计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型、服务型财务会计,在财务观念上认为企业会是被动适应生产需要的财务会计,会计工作的优劣要经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好坏来衡量。企业财务计划纳入部门财务计划,部门财务计划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企业财务是一种无风险财务,如果有什么风险都由国家财务承担(如亏损补贴、坏账冲销等)。企业财务活动主要表现规章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这一时期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具有了自主经营权,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财务的盈利目标一跃成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目标,企业会计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适应型、服务型转变为主导型、控制型财务,财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导向作用,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主动的导向作用,生产经经营活动的优劣是经财务目标完成的好坏来决定。财务会计作息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

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3

【关键词】 中国式管理 研究内容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若干特点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管理思想和方式的研究。在中国管理学大会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会理事长李京文院士,管理学家刘源张院士等曾多次呼吁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呼声较高,但动作不大,形成强大研究体系的不多,很难拿出一个有充分证明的著作和系统的理论方法。

国内的研究不如国外的研究多。国外对以日本为首的东方式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其中的“日本式管理”早已被列入公认的管理理论之中。而欧美的管理早已形成体系,理论缜密,方法充实。国内受“中国不存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虚无观点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鲜见,学者们大多将研究力量集中在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探讨和推广上。

国内学者的管理理论“西化”严重。国内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长期存在着“重西轻东”的倾向。当然,近代的管理理论大多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管理理论“虚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中国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否定,直接反映了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怀疑与偏见,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有人则主张偏向市场经济,有人则主张二者合一。

国内企业家对有效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自我体验和西方管理理论学习经验严重不一致。再好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必须结合本土实际,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配套,必须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脱节、消化不良等尴尬的局面。

研究手段的重定性、轻定量倾向严重。现有的一些东方式管理研究,包括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围绕在定性的说明罗列之中,沉湎于对古典词句的解释推理之中,缺乏数学家的参与和对IT的使用,方法显得空泛、不实用、不易操作。无论是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还是近期台湾出现的中国式管理都局限在条条框框之间,缺乏大企业如丰田、本田、浦项、LG、海尔等的实证分析研究,更缺乏定量管理方法的探索,还缺乏严格数学论证、推演和样本统计比较手段的投入和归纳总结,没有计算机应用的提炼。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思路

西方管理理论与方式。证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说明管理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欧美等西方式管理必须满足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提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通过对东方主要国家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根源探索,提炼与总结出东方式管理,证明中、日、韩管理思想与方式的同源性。分析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中国传统(民国及以前)经济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达到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根源的目的。东方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两大理论阵营比较。在管理理论上进行定义,提出新的管理理论阵营和学派划分理念及方法,建立更明确的界线,形成容易学习和理解的东方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和东方其它国家理论界明确自己的管理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后成功的经济发展理论,努力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寻找优劣,取长补短,取利去弊,研究适应中国目前发展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结合东、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式管理。证明中国企业更需要偏重东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证明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只能是中国式管理,以利于企业的学习和方法的借鉴使用,减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学习和实践的盲目性。总结制定中国式管理要求。理论性的论述与方法阐述相结合,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追求可操作性,必须使用计算机和IT手段。

而研究内容是从对西方经济理论、西方式管理、东方式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进行总结来看,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突出东方文化元素,尤其突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基因,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并进行重点企业案例剖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市场经济与欧美管理方式密切关联研究。市场经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欧美的管理方式也很成型,但证明欧美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说明欧美的管理方式更适合西方企业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则很难说明东方式管理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当然也就没有研究的可能,就掉入东方无管理、中国无管理的“虚无论”之中。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已达成共识,确实存在着东方特色的管理方式和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世界管理理论之林中独树一帜,日渐强大。所以,区分西方式管理与东方式管理的研究是重要前提之一。

研究东方式管理,求证儒家思想与东方式管理的关联。与西方式管理相对应,建立东方式管理。重点是从中、日、韩企业发展的相融性,推导出三国管理方式的互用性,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基础的特性。在市场经济的理论下,建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重点包括三国现有管理方式的整理与提练、近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源关联与论证等,提出东方式管理。除现有较为成功的东方式管理的归类、总结、提炼之外,还可以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在理论上创新提出丰富的东方式管理,尽管这些管理方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证明,也有很大研究难度,却尤显重要。

完成东、西方式管理的比较研究。在建立了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这里进行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东西方两种管理方式的比较,采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完成其共同之处的归纳,不同之处的分离,建立各自的特色,重点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指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是跟在西方管理学家的后面亦步亦趋、摇旗呐喊。其创新点是进行两种管理方式不同的根源比较,除了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外,还重点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实证等方面的探讨,力图使东方管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计算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总结。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理论进展,在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后中国经济的变化。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别、与原计划经济的差别,本身独特之处的概括与总结。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生现有中国式管理的土壤,是目前适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形式。如果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成功的。与欧美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一定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与欧美的管理方式并驾齐驱,这个管理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总结。重点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难点是要抓住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进行比较,指出不同之处,强调适应性。以国家100强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导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特征。不但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也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与市场经济下的东方式管理的不同也很重要,不然将不能证明与日本式管理的区别,也说明不了与韩国式管理的区别。以上证明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优缺点的归纳和总结带有预测性,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4

关键词: 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主义经济 福利 政府效能 市场机制 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政府再造、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段时期内各国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政府管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和理论背景,然而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并非一帆风顺,在管理创新的重点、方向、步骤和目标的选择上,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与分歧。因此,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政府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行政环境、行政任务的变化引起的行政职能、行政方式、行政作风、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体制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从总体和一般的角度来考察,政治、经济体系的运行逻辑是,经济上的每一次相对重大的变化都可能改变政治运行状态乃至改变政治运行规则,而政治上的这种良性回应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党的以来,随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革,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在经历了政府控制经济(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经济(双轨制)的历史阶段之后,转变为政府推动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确立到完善在探索中朝着成熟的目标不断迈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决定了政府管理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制运行状态中解脱出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对接,建立服务市场主体的“亲市场”的现代政府。而市场经济本身也给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压力和启发。其实,纵观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府改革,莫不是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回应,同时也无不广泛借鉴了市场经济的诸多原则和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同样是以市场经济的深入为逻辑起点的。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价值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制度,而政府管理创新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关键从管理创新的总体趋势来看、削弱管理职能,加强服务职能是一个大方向和总体目标政府管理创新在于:首先,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不能自发地坚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和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方向,这也是社会主义政府管理创新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由于市场的作用和人们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只有通过政府的调控作用才能维护劳动者正当的劳动收入,规范不正当经营或过高的利润收入,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最后,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的衰退或高涨,甚至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一项繁重的任务,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引导资源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和稳定金融秩序,减少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有效之间,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私之间的界限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增加了界定政府职能的难度。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政府分阶段完成的各种职能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特殊性和艰巨性。这种特殊性和艰巨性要求政府一并执行和实现多重职能:(1)创造有效率的良好市场环境;(2)为市场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制度框架,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3)驾驭市场化进程,纠正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着力培育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4)提高政府的有效性,加强宏观调控,适度干预经济;(5)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大量问题,尤其是清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弊端;(6)解决转轨国家普遍面临的转轨性衰退问题,并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7)完成十分艰巨的经济结构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等。

二、提高政府效能,键诺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是赫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

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5

【关键词】市场经济,领导者角色,领导方式,角色定位和转变

领导是社会组织和团体中的组织者、领率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其部属进行率领和指导的行为,是带领被领导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领导者采取的领导方式也将决定着领导作用的发挥。在以灵活多变为特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正确定位领导者的角色,转变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导方式,企业才能取得发展,国家才会取得进步。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领导者角色定位

任何组织都需要领导者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领导者在各个阶段的不同作用及扮演的不同角色,成为为一个企业,一个政府发展良好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过许多的中小企业正在向大企业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正确定位领导者自身的角色对于企业成长壮大,对于政府取得人民信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领导载体的领导者, 他个人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影响到领导的优劣,因此, 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个人角色定位具有必要性。[1]

(一)率先垂范者。领导者角色需要从以前的制定规范者转向不仅是规范制定者,更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己充当模范,发挥个人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工作水平,都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外在形象和发展前途。作为领导者就必须要强化自己的表率意识,用“表率力”来增加自己的威望,从而带动组织愿景的实现。在组织改革不断深入、各项工作越发繁重的严峻形势下,作为领导者更要在学习、团结、企业精神、作风以及创新等方面都要做到企业的领先模范者。、

(二)有效沟通者。领导者作为组织的关键部分,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他需要寻求收集信息,察觉出各种变化,找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和做出正确的决策。市场经济下的领导者,需要重新定位,变成一个有效的沟通者,不仅要保证将领导者上面的意思准确的传递到下面各级员工,此外,还要保证员工们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到达自己身边,自己能够听到来自组织底层员工的声音。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调联络,及组织与外部的联络都至关重要。

(三)愿景设计者。企业愿景就是企业发展的最高愿望,一个好的领导者就需要为组织展望一个美好的愿景,这样才能给予组织员工一种向前的力量。大多数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了愿景对一个组织的重要性,它是对一个组织前景和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就想灯塔一样为组织指明方向,是组织的灵魂,而领导者就是这个灵魂的缔造者。

(四)不断变革者。在这样一个瞬息变化的大环境下,唯一不变的恐怕就是变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要察觉到这种外部的变化,在这样多变、急变和巨变的环境下,迅速而成功地实施改革。这样才是一个适应时代的优秀领导者。

二、市场经济发展下领导方式的转变

(一)权变领导。西方学者提出的权变领导理论,可以说是21世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领导方式强调环境,强调员工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组织的领导方式应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来改变,找到适应组织发展的领导方式,这样才能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领导者就需要从以前的科学领导方式,计划领导方式向权变领导转变。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变化而变化。

(二)民主领导。领导者的安全感高,也可以放权于下级,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因为,一方面由于领导者完成任务的把握性比较大,即使出现异常现象他也可以使之得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下级的高成熟度也适宜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2]当今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本性,讲究人性,讲究民主管理。对于组织当中的领导方式亦是如此,采取相对于以前集中式领导形式的民主领导形式,是未来组织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赋予组织的新命题。

(三)愿景领导。领导者要根据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来确定自己的领导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但是,要注意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领导方式的选择也应是动态变化的。[3]为组织规划远大的愿景,是对当代领导者的一个评价准则,同样,领导者也需要给组织内成员宣传该组织的愿景,树立成员自信心,给成员一个奋斗的目标。

(四)创新领导。现在还有少数领导者的头脑中还残存着一些过时的思想,比如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改革就是创新,就是对旧事物、旧观念的否定,就是对新事物、新观念的肯定。改革创新的基础,是要求领导者有创造性的思维。[4]创新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主题,领导方式也要寻求创新领导,领导创新。

三、结语。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敏锐地认识到某一特定时刻可能影响自身和团队行动的种种因素,准确地认识自己、自己的团队以及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下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要正确定位组织内领导者的角色,以及转变领导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组织才能发展壮大,这样的政府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范明珠.论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2]黄世虎.当代企业领导方式的选择【J】.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WBM2011),2011,(09)

计划经济的优劣范文6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下会计规范模式的必要性

会计工作是经济、财政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规范的科学性。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要求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必须从节约出发,会计行为也不能例外。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在其层次性、稳定性、协调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我国从1993年企业会计改革开始,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一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有效的会计规范有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门的若干规定和解答等,这些会计规范之间有时出现冲突或后者否定前者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所面临的问题,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会计规范的层次较多,过于复杂。从层次上讲,基本准则要受会计法的制约,具体准则要受会计法和基本准则的制约,会计制度要受会计法、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三重制约。从会计法到会计制度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将加大。一道命令在经由层次自上而下传达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曲解、遗漏和失真,由下往上的信息流动同样也困难,也存在扭曲和速度慢等问题;其次,众多的部门和层次也使得计划和控制活动更为复杂,一个在高层显得清晰完整的计划方案会因为逐层分解而变得模糊不清失去协调;另外,随着层次和管理者人数的增多,控制活动会更加困难。这样看来,由于我国会计规范的层次较多,会计规范在执行中存在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管理不够顺畅,不但造成社会资源上的浪费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符合经济发展对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会计国际化,而会计国际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模式总体上讲主要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这种模式使会计规范的研究开发、制定与发行、学习培训、信息反馈修订等成本大大增加,这与新形势下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随着我国会计环境的变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我国的会计规范模式必然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化,即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因为这种模式既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又适应国际会计规范发展的要求,更体现了新形式下创建节约型社会对会计管理行为的要求。会计准则的单一模式是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一种会计规范模式。

(一)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能大大降低会计规范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上世纪80年代初,杨纪琬、阎达五两位教授率先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新概念,并进而论证了会计的本质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管理活动。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必然讲求成本效益,而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又与其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必然涉及到相关的成本和社会效益问题,会计规范层次是否科学合理对会计规范的成本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会计管理层次问题,会计管理层次存在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副作用,层次多意味着费用也多。层次的增加势必要配备更多的管理者,管理者又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设备的支持,而管理人员的增加又加大了协调和控制的工作量,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降低。在一定条件下,减少会计管理的层次是讲求经济效益的最好方法。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能大大降低会计规范的执行及其相关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具体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正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

我国于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在1992年11月30日颁布,自1993年7月1日实行,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接轨,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显然,会计准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会计规范的走向是用会计准则逐步代替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正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

(三)会计准则单一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新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会计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总是要不断地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会计规范来说,要求尽量减少其层次使会计规范的执行更加顺畅高效,而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是一个多层次格局,且缺乏相对的稳定性,这样的会计规范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也给实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多麻烦,其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提出的新要求,改进会计规范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新要求。

(四)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并使会计规范执行更加顺畅

会计工作的效率受会计人员素质及会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会计规范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规范的层次越多,会计所处的环境就越复杂,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处理难度就越大,会计工作的效率就会降低;同时,会计规范的多层次有时会使内容重叠,这些内容若衔接不好甚至出现矛盾,从而导致会计规范执行不顺畅或执行错误,这不但浪费了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规范若采用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会计规范的层次减少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会计规范的执行就会更加顺畅,既节约社会资源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准则单一模式适应了国际会计规范发展的要求

世界上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另一种是以德法等国家为代表的双轨制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德法等国家的会计规范模式大有向英美等国家会计规范模式转化的趋势,德国与法国等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就证实了这一点。对于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中国的会计规范必然与国际会计规范接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是适应国际会计规范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会计规范模式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会计规范改革的必然。

三、构建我国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批量出台,会计准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会计行为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会计规范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在我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不能急于求成,在构建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