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1

本人刚进入“不惑”之年,已有一子一女。上学的儿子,明年秋季就将入初中了。年龄上虽已可称“不惑”,但不怕见笑,对儿女的教育及其出路的问题却不无困惑,而且越来越困惑,有时简直大有走投无路之感,所以同病相怜。读了中学生们的呼声:《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真觉得心里堵得慌,万千滋味憋在肚子里,就象炉火上扣着阀门的高压锅。这些中学生喊出来的,岂止是广大中学生,也是广大小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呼声啊!

到底应该让孩子们怎样成长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家长们的心里早翻腾不止一天两天了。但据我所知,不少的家长是几经苦索之后并无良方。《中国青年》杂志就中学生们的呼声特辟专栏讨论这个问题,太好了,确实抓到了痛处。

有人说,竞争是好事,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嘛!不能说这话完全不对。但“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凡事都有个合理限度,即使是天大的好事过了头也不行。现在的竞争——羊肠小道上的竞争,确如中学生们所说,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消极的一面早已超过其积极的一面了。为了将来的升学或就业,现在的孩子们可有几天安生日子过?天可怜见,可以说从走出幼儿园,踏进小学校门,他(她)的儿童时代就算结束了,此后就是疲于奔命的上课、作业、拚死拚活的复习、战战兢兢过关的考试、同学间你高我低的较量、老师的日复一日的灌输、家长的动辄令人揪心的责骂……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怕乎!”本来应该是紧张而有趣味的学生时代的学习活动,一旦可怕地异化为孩子们的对立物,便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孩子心灵的扭曲变异,什么“探求知识、培养性格、锻炼体魄、陶冶情操”,难了!现在的孩子们不到上中学就已本能地懂得:别人成功的机会多一分,自己成功的机会就少一分;一个人的成功是要以另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失败为前提的。可怕啊!在这种“存在”里,什么政治思想、精神文明,从何谈起!老实讲,做为家长,现在最忧虑的还不在孩子们能不能考上大学、当上“状元”,而是将来能不能当一个老实人。当然了,羊肠小道上的竞争,也会“争”出一些功课拔尖的“高才”,有的甚至比其同级高出许多。但可以断言,绝对“争”不出大批才德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如果那种竞争得越厉害教育质量就越高的论调能够成立,那就等于说,哪个国家学校办得越多,哪个国家的人才质量就越低;哪个国家学校办得越少,哪个国家就越出高质量的人才了。岂不谬哉!

说到在高考(其实不仅限于高考,“中考”“就业考”也在内)升学的问题上家长要有“两种准备”,实际上哪个家长没有“两种准备”呢?最终能升学的就那么多,明摆着不可能人皆有份,谁的心里没有退一步的打算?问题是处处都在竞争,你让孩子从羊肠小道上退下来,其他的道路就那么宽畅吗?中专,按理说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可现在都从接近于高校录取分数线的高考落选生中录取。所以即使作退一步的打算,也只能“以进为退”,除非自己的孩子实在不争气,自知注定不堪造就,不得不听其自然,或者是成心不想让孩子升学的,否则哪个家长都只能为孩子踏上升学这第一种前途而拚命挣扎,甚至是明知高考无望也不甘抽身后退,因为大专考不取,差十分八分进中专庶几有望哩!事情就是这么复杂:哪个家长都有“两种准备”,哪个家长又都没有“两种准备”。所谓“两种准备”不过是被动地服从事情的两种结局:孩子升上学了,谢天谢地,总算没白费劲儿;孩子落榜了,没办法,待业吧。如此而已。一句话,进也好,退也好,一也好,二也好,孩子们挨骂受气的命运在目前是逃不脱的。

那么,到底应该让孩子们怎样成长呢?参加这场讨论,我只能提出一个问题,也是一种祈愿,盼望得到教育家们、心理学家们、社会学家们、文艺家们等等一切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关注,那就是:如何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顺乎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舆论的,包括街谈巷议等)很难说是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很难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正如那个中学生指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把他们指挥得团团转,哪里还谈得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竞争固然免不了,升学率也不可不要,但升学率应该是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基础上的自然结果,也可以称作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片面追求升学率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发展”政策,闹不好,要毁一代人。“国民结构”是畸形的,不会有健全的国家和健全的社会。不要以为这“无伤大体”。现在是认真想想并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2

过早出国学习有利有弊,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过早出国会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与个性发生某些偏差,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贾晓波

近年来在出国留学热潮中,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从过去的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到近期中学生出国数量猛增,又到小学阶段就把孩子送出国,现在又有学前阶段就开始谋划出国的新情况。象申女士这样希望把孩子尽早送出国的家长,考虑问题的角度通常是从有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国外环境出发,觉得越早出去越容易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从语言、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能更快融入国外生活。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可能使孩子的心理与个性发生某些偏差。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看,过早出国容易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过早的亲子分离会导致亲子间依恋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Bowly)认为,亲子间依恋感的满足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母子间的情感连结是一种调整目标的行为系统,该系统的目标就是增进孩子的安全感。从现实的角度看,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孩子而言,骤然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失去父母的呵护与关照,从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分离性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在国外的留学生相当一部分人有压抑感、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原本独立性和适应性就比较差的孩子,一旦离开家独立面对陌生的环境时,往往容易出现生活适应上、人际交往上的困难,有些人因为长期无法排解压抑感、焦虑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困扰而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

其二,过早脱离家庭这一成长中的“微系统”,容易造成教育真空,导致行为失控。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了发展生态环境中微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互相联系嵌套的系统组成。这些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该系统包括宏观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系统。“微系统(microsystem)”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可直接体验的环境。微系统之一是由父母和同胞组成的家庭系统;另一个是由老师和同伴组成的学校系统。青少年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通过中间系统保持联系与相互影响。例如,家庭环境质量会影响青少年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对于过早出国的少年儿童而言,他们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造成了他们的生态环境系统中家庭这一微系统的缺失。而这一微系统的缺失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教育的真空。鲍姆林德(Baumrind)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成就动机、自我概念、自尊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诸多方面均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中的一些成分,如对孩子的温暖和爱、支持性和权威性,从婴幼儿期到少年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过早出国的儿童们,这些本来应当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家庭教育功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习惯养成、态度形成、情感交流、人格塑造等重要内容,都失去了家长的有效监控。最终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影响力严重丧失,孩子的行为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留学儿童中不少孩子因为缺乏有效管束,网瘾、酗酒、滥交、甚至吸毒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记警钟。

其三,过早面临文化冲突,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导致文化选择上的去中国化倾向。

这个问题在初中阶段最为明显。因为少年期到青年初期是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发生较大的社会文化转换,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心理困惑甚至动荡。相比较而言,如果选择在学前阶段或大学毕业后出国,就会相对平稳得多。但是如果选择了学前阶段就出国,那就要承担这样的后果,很可能家长辛辛苦苦投入巨资,结果培养出来的却是一个完全西化了的“香蕉人”(黄皮白芯)。不要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什么继承发扬,就连希望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尽一点孝道,也可能成为一种奢望。因为现在不少在国外滞留的中国家庭,第二代或第三代就普遍面临着这样的教育困惑。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说必然会如此。这里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出国这件事是不是孩子自己愿意的,而且有自己明确的理想目标;二是孩子本人的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否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三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假如这几点都能做到,那上面所说的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日记;教学作用

近几年来,一直从事小学五、六年级(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每天可以从学生的数学日记里及时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知识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各方面的情况,以便摒弃自己的“霸权假定”,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的尝试,我认为小学生数学日记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班上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平时不敢或不愿把心里话告诉教师,自从写数学日记后,他们可以在日记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家庭情况等,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排忧解难。

去年我请假外出一个多星期,回到班上阅读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时感动得流下泪水:学生的日记里除了记录有我不上课期间他们遇到的学习上的困惑、感悟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我的牵挂和关心:“老师,我想你了,很想听见你上课的声音。”从学生的数学日记里我深深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促使我更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不知不觉中,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更积极的兴趣,他们更主动、认真地学起了数学,从而班上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二、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落脚点。从学生的数学日记里能及时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会没有,学习质量高不高,课堂上学生是否发挥了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师是否把自己认为的有效性真正转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首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为一组,动手操作,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可以拼成学过的什么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尝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通过探究、合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检查学生当天的数学日记,我了解到用以上方法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4

人降生在地,就和父母紧密接触,我们不妨把自己的父母作第一任老师。但我们第一任老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干农活、在外打工养家胡口,起早贪黑上山干活等等无疑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供给孩子钱用,有衣服穿,吃饱穿暖,最多教育孩子“不要像爹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只会翻泥巴团过日子”这些言语罢了。这里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全国13亿农民的水平和思想怎能和教授、研究生相提并论,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勤俭、质朴、坦诚的人性品格难道其它人,其它行业不需要吗?从而第二任的艰巨任务就落到小学教师的肩上,如何把握好农村小学教师第二导演角色呢:

1、把家长“导好”。提高家长的素质,农村家长缺乏相应的培训,可以说“三生教育”是何物都不知晓,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太大的困难和艰辛,家长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指导好家长,不能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还要回到思想教育,教会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这里也许显得有些苛刻荒凉,但我们必须走此道才行,只有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荒凉的沙漠会长出粗壮的大树,山沟里才会飞出金凤凰的。

2、放好自己的位置、导好学生。“三生教育”渗透在整个人的一生中,小学生刚步入知识的门槛,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基础不牢,何谈高楼大厦呢?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主体地位,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得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确认识生命等。我曾经做过长大后要干什么这个调查问卷(1—6年级学生),低年级好多填现在还不知道,高年级科学家等,看到这些我有些迷茫而不感,我们应该从新正视理想教育,显得有些可笑,从而给我们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如何指引好孩子完成伟大的理想,不管怎样教师应贯彻落实好“三生教育”,辅助孩子成参天大树,从实际出发体现人生价值。

二、“三生教育”产生的过程及背景

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查阅到“三生教育”的产生的背景及过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社会人群中轻视人生命,甚至虐待生命用死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尖端刻薄,但我们能否以这样的事实吗?学习、就业、生活是我们现代人饭前茶后的话题,无人能逃避。“三生教育”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至少给我们辅助指明了方向,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优化了个人的思想情操。我们再来看下则报道:据世界卫生部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国家每年约有112983个15—34岁的人死于自杀,约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心里不健康导致情绪激动引起的自杀。大家或许会怀疑其真实性,或许他人另有歧图。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些人群中,也许将来会成为科学家、文学家、学者等等,我们也难以肯定,但我们不为这样短暂而未开花结果的花儿提前凋谢而感到惋惜和沉痛吗?是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已迫在眉睫,让这样的惨剧不再重演,请每个社会人反思生命,正确诠释自己人生观和社会观。

三、让农村“三生教育”增光添彩

农村现状信息交流不畅,硬件设备不足,明显摆在我们面前,或许存在着更大的困难,有些教师认为“三生教育”小考、中考、高考都没有参加考试,何必那么费心,只关注主考科目的分数,其实仔细一想,是这样的吗?古人云“磨刀不费砍柴功”,只要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生活、生存有正确的认识,难道还学不好吗?现在不管是城市学是农村的孩子都在温暖阳光下成长,可一到冰天雪地就不知去向,这还不让我们每个敲响了警钟。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给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教育的难点,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还是先打个问号吧?农村“一般家庭两个孩子”在家是长辈们的宝中宝,放星期只是在家做作业,哪有家长特别愿意让他们到地里干活锻炼呢?这些孩子在这样特别优化的环境中,能很好地锻炼吗?反而让他们的生存能力大大折扣了。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审视,坦然面对。

四、农村“三生教育”中的困惑

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建伍不足,一个教师几乎是全面手,什么都要教,苦累是明显的,可精神生活并不富裕,这样让课堂融入“三生教育”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教遇学这样感叹道“有心而力不足”并无道理,在应试教育这个大包袱中,“三生教育”也显得微不足道哪也是必然的了。这些也许显得农村教师有些缺少奉献,展现出自私苗头,当然每个人在社会上要生存,都有美好的梦的追求应该没错,只有这样顺理言说一下吧!

我们设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个“应试教育”大包袱,是否有更多的时间来传达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本领。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似乎找到了一些安慰,何必到羊圈里只剩一只的时候,才想起来修圈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是个让全世界振惊的事实——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在地震中只有自救才能和死神搏斗才幸存下来,再看北川的孩子们通过平时的生存演练而幸存率达到最高,由此可见生存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

家长方面:要上大学,跳出农门必须考高分,何必搞什么“三生教育”,甚至读到了大学,就业还是一个大问题。这些也许和家长们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奉劝天下之家长,有生命、才可能拥有一切,生命是一切的前提,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呢。

学生方面:一方要面临着家长的压力,必须考个高分,考了高分过春节才有新衣服,分考不高,一切免谈。另一方面教师追求全班学生都能考个高分,才显示出自己的能干和才能,全班每个都考100分,但上完大学后,面对挫折,产生轻生,这也显得太传奇色彩吧?第三方面现在孩子缺乏自信刻服困难的决心,再给他们多加一门“三生教育”课似乎增其他们的负担,产生怕学、愿学也是在情理之中。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团结合作,贯彻“三生教育”

古人云“一个巴掌拍不响”,是啊,“三生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自觉行为,紧密相联,一环扣一环。家庭、学校在“三生教育”中充当教育者、指导者的角色,这些教育成功要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检验,去实践。我们不妨这样来做一个比喻,一场完美的战役的胜利,不能只靠战士的英勇顽强,还要有一个正确的司令员的指挥、发令者。发令者产生误差只有让更多的士兵负出更多的牺牲,试问这个结果,是发令者还是士兵的责任呢?由此每个人多份责任感,成功的机率将会提高很多。责任感在工作中就是责任心。被人称为“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邓家海无村山村的刘汉希望小学在5、12大地震中,全483名学生及全体教职工安全撤离,堪称一绝,无疑是负责的政府、出资人、施工方,监督部门的名负其责带来的奇迹。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5

关键词:家长学校;沟通 ;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相统

家长学校的产生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也是学校的需求。家长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家长,教育的最终目是培养学生,所以说家长学校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一、家长学校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建设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是教育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把学校或班集体比作“舟”,那么家长就是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学校和班集体的建设,并根据他们的认识给予评价。家长的评价是评定一个学校或班集体的有力证据,甚至更为群众所信服。而家长学校是学校或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主要方式,开好家长学校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都是教育者,只有两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相统一,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而教师每天单独约见家长是不现实的,那么家长学校就成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沟通班集体的具体情况: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学校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动态等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要求,教师的工作方法、工作目的,学生教育的重点问题。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没有阻力,顺利开展起来。家长学校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共识,这种共识作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二、把统一思想作为前提

新世纪的人才应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存,要达到这一目标,单凭学校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合力。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学校办家长学校说白了就是教育家长,因为家长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文化水平、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校处在县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大批人员涌入县城,家长素质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家长时间精力不够,社会影响因素多而杂,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减少。单亲家庭增加,家庭教育出现新的难点。只有望子成龙之心,而无科学教育之法,这就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不少家长对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粗暴,就是放纵溺爱,错误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家长学校正是家长提高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学方法的场所。一直以来,我校就努力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家教工作,召开班级的家教会议。工会主席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家长学校有常设的组织机构,有必要的制度,使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保障。

三、不断寻找家庭教育的最好方法

家长学校与中小学不同,他们不可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按部就班地参加学习。所以家长学校必须符合家长工作的特点、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家长工作的实效性。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学生家长,面对自己“不顺心”的孩子,迷茫、困惑、焦虑,不知所措,加之望子成龙心切,逐步形成了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这些误区能概括为五个字,即“高、娇、管、惯、比”。“高”就是期望值高,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考名牌大学、当大官、当科学家……我对200多名小学生进行了“我的理想”问卷调查,结果没有1名学生的理想是当农民。期望值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家长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娇”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小皇帝”、“掌中宝”,家庭成员的一切行为都以孩子为核心,没有节制地满足孩子各方面无理要求,唯恐孩子吃苦受累。像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的那样:“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管”就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学习知识的机器,考试分数和名次就是孩子的素质,别的什么都没用,所以把孩子锁在楼里,不让看电视,不让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剥夺了本应属于孩子的权利,久而久之,不但孩子没有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就连课本上的知识也学不好。“惯”就是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孩子品德、行为习惯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步形成了自私骄横、挥霍无度、唯我独尊的不良人格。“比”即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到哪所学校去念书了,考试考多少分,排第几名,我家的孩子排第几。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舞蹈了,我家就不惜重金买钢琴。这样盲目地攀比,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特点,其结果是很难想象的。与此同时,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环境意识、价值取向等已成为部分家教的盲区,无人问津,这是十分危险和可怕的。针对当前家教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适时开展家长参加的大讨论,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把他们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上来,使他们顺利走出家教误区。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6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