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运输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运输规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物流业在我国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行列,国内兴起了一股修建物流园区、引进先进物流设施的热潮。但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在建、已建的540多处物流园区中的60%物流园区都未能发挥其预期作用,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物流设施和场地的闲置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结合对大量物流园区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物流园区规划与相关区域的综合运输规划不匹配,未能很好地做到综合运输系统应当为社会物流系统服务,社会物流系统不应该破坏综合运输系统的最佳运作模式。
1 社会物流系统与区域综合运输系统
想要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更好地把握社会物流系统与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关系,进而更好地为物流园区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规划服务,就必须对于这两个系统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本文行文的前提。
1.1 社会物流系统与区域综合运输系统
1.1.1 社会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根据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企业物流系统和社会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系统指的是由企业自身承担,使用企业自己的设施来满足企业自身或其客户的物流需求,且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此外的其他物流活动均属社会物流系统的范畴。
1.1.2 区域综合运输系统
综合运输系统是以“公共交通网络及其设施”和“载运工具”作为“交通”和“运输”的二项基本要素为依托,以现代联合运输工程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便捷、安全、经济、高效为目标,实现客货运输过程的运输工程及管理系统。我们所熟知的综合运输系统包括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水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和管道运输系统。
1.1.3 社会物流系统和区域综合运输系统的范畴的确定
物流网络中的节点(需求地、供应地,物流作业节点)视为社会物流系统的范畴,同时将需求地、供应地,物流作业节点三者之间相互需求的OD关系也作为物流系统的范畴,以此来反应物流系统对于区域综合运输系统的需求。
网络中的物理线路视为运输系统范畴,同时包括各运输设施的场站节点。因为如铁路、水运、空运中,运输场站是货物进入运输系统的必经节点,因此综合运输系统是由若干个场站节点和若干条线路组成的模型,反应的是区域对运输需求的供给。
1.2 社会物流系统和区域综合运输系统的相互关系
作为区域综合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无论是交通枢纽还是运输干线都与社会物流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两系统间的耦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2.1 物流园区与运输干线的关系
1.2.1.1 运输干线对物流园区的影响
单就我国而言,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一般要晚于主要干线的建设,主要运输干线、大的货运通道等的规划、建设在宏观层面上说要优先考虑地理、经济等条件,而对区域物流网络的布局未刻意地进行考虑。所以在进行物流园区选址、功能模块布局设计等时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既有运输干线的情况。
1.2.1.2 物流园区对运输干线的影响
物流园区作为一个区域的货物集散地,将吸引、产生大量的货运交通,这些交通量必然会对既有运输网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物流园区规划及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货运交通的组织和调节、城市及区域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布局等。
1.2.2 物流园区与交通枢纽的关系
1.2.2.1 物流园区与交通枢纽相互促进
交通枢纽作为几种运输方式或者同一种运输方式几条干线交汇的地方,交通条件优厚。将物流园区建设在交通枢纽周围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枢纽周围丰厚的货源也为物流园区的运营提供一定的保障。反过来,物流园区尤其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所能够提供的货物转换的配套设施极大地促进了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1.2.2.2 物流园区与货运枢纽相互影响
如果既有交通组织的形成不是物流组织的结果,或者说建设于交通枢纽旁边的物流园区进行的物流作业对象与该枢纽的运输对象无关的话,那么物流园区必将产生新的交通,这样的布局不仅不能够利用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反过来还会为既有交通枢纽带来新的运输压力。
1.2.3 物流园区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1.2.3.1 城市交通对物流园区土地利用的影响
城市交通中的交通运输类型及流量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物流园区土地利用。一方面是城市交通影响着物流园区的可达性,如是否连接到主要货运通道、道路货运能力匹配与否等。另一方面则指城市交通对于物流园区土地利用的导向性和增值性影响。如未来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且良好的交通条件必然会使得相关区域的物流园区用地增值。
1.2.3.2 物流园区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物流园区规划之初都较倾向于建在城市边缘地区,从而达到提高流通效率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物流园区对于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很小,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必然会向外不断扩张,城市物流量也会随之不断增长,越来越大的物流需求必然带来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2 耦合性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物流运输规划范文2
区域物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冯耕中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区域物流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为依据,考虑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交通运输、仓储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统一安排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从冯耕中的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物流规划就是在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现状、预测物流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建设物流运输设施网络、运作设施网络建设及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现代物流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是区域物流规划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区域物流规划中功能定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如何进行功能设置。根据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2001)定义,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现代物流强调从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最佳组合,强调应该把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功能之间的衔接,实现物流整体最优,强调应坚持效率、成本、服务与效益的均衡。现代物流理论决定区域物流规划必须把物流七大功能要素有机结合以满足区域内物流客户价值最大化,必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把物流功能、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物流大系统。同时它要求区域物流规划必须从追求单个企业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到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基于区域非均衡理论而产生,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物流规模效应的形成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内部的节约。物流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同时增长极理论认为,先进物流活动开展,可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因此,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资源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的相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对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核效应”。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该理论认为区域物流协同效应(即整体性)是由区域物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它要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消除物流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的因素,减少整个系统内耗使各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主导因素,只要在规划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物流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四)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大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总体目标。因此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必须做好物流的线路结构规划、节点结构的规划、产品流程网络规划、物流信息网络的规划,必须做好不同层次物流系统体系规划,构建多层次多元网络体系的物流系统,使区域物流发挥其整体最优效果。
区域物流规划的步骤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本着服务本区域经济的目的,在综合本区域和外部环境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物流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设施的总体布局、规模及服务水平、政策措施规划等方面的定位问题。本文认为区域物流规划应该按如图1所示的路线进行规划。
(一)区域物流发展定位
首先,发展定位应主要解决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进行物流建设、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及如何经营等问题。区域物流规划首先解决在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规划物流建设问题,它决定了该区域未来物流发展方向以及物流经营效率的高低等。规划者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总体经济环境、本区域经济状况、现有物流技术、本区域人口规模、临近区域的物流布局、本区域现有物流规模及技术水平、本区域物流需求规模等因素分析,比较本区域与临近区域的物流优劣势,本着成本与收益分析原则,决定本区域内是否有必要进行物流建设。
其次,考虑在该区域内应该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环境的不同要求建设与之相应的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服务地域及本区域及属于位置,可以把本区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国际性物流园区、全国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或城市物流园区。如果仅考虑其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建立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为商业零售业服务的物流园区或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型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园区应具有的功能,可以建立仓储型物流园区或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包括港口物流园区、路口岸物流园区及为区域物流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园区类型的确定影响着物流功能规划及布局规划。
最后,发展定位还要解决区域物流经营类型问题,即解决区域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物流园区的运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土地、工商、物价、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其投资庞大、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因此有效运营可以使区域物流产生效益及快速回收投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是日本的物流团地和德国的货运中心。日本物流团地模式主要是政府先规划过物流用地,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建造物流设施和经营,政府不参与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德国货运中心模式主要为政府规划物流用地,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物流中心,把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入住的物流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与私人共同参与)模式。我国区域物流经营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及德国模式。
(二)区域物流功能定位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区域物流功能定位就是在满足本区域内物流客户一定满意度前提下确定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物流运作设施规划、信息网络规划及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1.用地规划。区域物流的服务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活动必须依赖各种运输方式及仓储条件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效性、便利和低成本等特点,组成有效的物流环境系统,及时准确、低成本地将商品送达客户。因此区域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址应尽可能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节点与运输网络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节点的经济合理性,比如地价区位、劳动力条件、消费群体分布、商品流向及流量、服务水平要求等。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可能物流量大小、物流园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按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好物流园区用地规模。需要提出的是,用地规划还应考虑规划的区域物流类型,如服务于产品生产的物流中心,用地规划应考虑成本最小,不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对于生产有着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比如原材料地的分布、劳动力条件等;服务于商业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给定服务水平(主要是指一定的服务时间)物流中心可覆盖的客户数量最大化;货物中转型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用地规划以运输费用最小化为原则。
2.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由于区域内可以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货物分担模式,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物流网络分配模式,因此需要构建满足一定客户满意度下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级别运输系统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保证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内河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全程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区域物流运输网络规划主要指对区域内的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物流通道畅通无阻。
3.物流运作设施规划。物流作业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为载体进行运作,因此需要对物流服务场所进行有效规划。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物流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即在一定区域内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设施等作业场所进行有效规划,使之形成以大型区域物流园区、枢纽物流中心为神经中枢,城市配送中心为末端神经节点,彼此有机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
4.信息网络规划。信息是区域物流系统中各组织相互协同的手段,往往对区域物流的运作发挥着引导和优化作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流的本质在于对物流需求、库存、运输、风险防范、合作关系、顾客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并在区域成员间进行共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构筑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良好的物流市场信息交换环境,构成区域信息共享体制,高效协调处理和利用各种物流信息,实现现代物流的目标。
5.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区域物流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扶持,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物流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引导物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三)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物流园区布局应与其内的物流量、园区功能定位、功能构成及交通组织等要素相互协调。一般而言,基本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的最小用地规模为7公顷,配送型的物流园区用地相对较小,而货运型物流园区用地规模较大。国外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往往按照每10000吨/天作业量的占地规划为30-100公顷进行计算用地量,因此对园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可参照相关经验值进行推算,如流通加工区的面积一般占物流园区的10%-17%,配送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15-0.2吨/m2、仓储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7-1.2吨/m2进行折算。现代物流园区不是单一物流功能的场所,而是诸多功能的聚合地,园区由此可划为交通运输、仓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物流服务小区域,因此基本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相一致,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并由此决定园区布局。
此外,还应该根据外部的交通途径以确定各功能区的布局。物流园区的交通途径主要解决货物流通及内部交通问题。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途径决定园区内的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区的布局,使之与外部运输系统相互衔接,并以最小成本实现运作。
(四)物流园区的建设及评估
合理规划后需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包括建设时序安排、开发项目筹划及开发建设。但是在开发建设及物流园区投入运作过程中,都应基于戴明的PDCA模式、依照费用效益分析法或环境评价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健.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及实践[J].学术问题研究,2008(1)
3.谢伯平.湖南省物流园区总体布局规划与运作模式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
4.张涛.现代供应链管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物流运输规划范文3
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时,只有综合考虑各组成部分,合理配置,才能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功效。根据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相关性,可以将物流系统分为“基础设施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三大部分。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是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虽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就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而言,各组成部分都具有不可或缺和相关性。物流作业系统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其中,运输子系统在物流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物品的有效移动是物流系统最基本的职能。所以区域运输线路网络和网络节点(物流园、配送中心)的规划是物流作业系统优化的基本前提和设施保障,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规划总体框架
在研究国外物流规划理论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两大部分:区域物流网络规划和物流园规划。如下图1所示为物流规划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构成。
图1物流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描述体系图
从图1可以看出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网络规划和节点规划两部分,其中网络规划沿用传统的运输规划程序(即“四阶段法”)的思想,节点规划则根据节点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产型配送、消费型配送和运输转运三类中心进行选址和规模的研究和规划。物流园规划主要包括物流园功能预测、物流园用地规划、物流园交通影响分析和物流园微观仿真评价四个部分。图1中椭圆表示将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的理论方法用软件工程理论进行设计,用计算机语言实现,形成实用的物流规划设计软件。
所以物流规划理论应该囊括区域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内部规划设计的方法的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构成区域物流系统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地论述和研究,才能使物流规划理论的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物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下将分节对物流规划理论的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和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同时指出我国物流规划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研究主要方向。
2.区域物流系统设计
区域
物流系统设计分为网络规划和网络节点规划两部分。
2.1网络规划
所谓物流网络是指实现物流系统各项功能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网络,包括物理层面上的网络和信息网络。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为物理层面上的物流网络。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广义的规划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物流网络规划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物流活动,充分、合理地实现物流系统的各项功能,使物流网络在一定外部和内部条件下达到最优化,而对影响物流系统内部、外部各要素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权衡,确定物流网络的设施数量、容量和用地等。
物流网络长期规划主要是解决物流基础设施和大型物流设备的建设问题,按照物流需求制定建设方案、分析方案优劣,并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从而使物流网络的建设满足规划年的需求的过程。
和客运规划一样,在货运规划的发展中也曾引入了很多方法和模型。但是至今为止,学者和专家还是认为交通四阶段法是有效的,当然其中采用的模型有异于客运中采用的模型。货运规划和客运规划最大的区别在于货物运输决策者的多样化(货主、托运人、运输者等)、货物量度的多样化(有用吨、车、件等等度量单位描述的)和数据采集的困难(特别是非集计数据的采集),所以货运规划较之客运规划更复杂。交通四阶段法在货运规划中的应用和含义如下:
产生、吸引:对研究区域中各小区产生和吸引的货运量进行预测,单位一般为吨(t),也可能以货币作为单位。
分布:预测各小区之间的货物往来量,得到区域的货运OD量。
货运模式分担:预测不同运输方式所承担的货运量,得出不同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和联运方式等)所承担的不同种类货物的数量,即分货种分模式的货运OD量。
分配:在将货运量(吨)转换为运载工具辆之后,按照费用最小的原则将车辆分配到运输网络(道路、铁路等等)之上。
如图2所示为区域物流网络战略规划的流程图,其中右边是模型,左边是由模型输出的数据及数据流向。基本思想是:首先预测区域产生、吸引的货运量(包括进出货运量、区域内部的货运量),再对不同运输模型所承担货运量经常预测,得到分货种分模式的货运量OD,进而转换为不同种类货车的OD,最后分配到不同的运输网络上,以到达优化区域物流网络的目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基本思想沿用了传统的运输规划程序,但是由于物流概念的引入和货运本身的复杂性,所以除了传统的“四阶段法”采用的模型之外,规划框架中引入了一些客运规划所没有的转换模型,比如价值-重量模型、时间分布模型和货物-车辆模型。
图2网络规划流程图
以下将对网络规划各步骤中所采用的模型、方法进行简单地介绍,包括国外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用于预测规划期区域的经济指标和区域内各小区与研究区域外进行的不同货物的贸易量(单位一般为货币),其中预测的经济指标一般包括GDP、人口、行业就业人口等。预测小区的进出口贸易量的模型(以下称为货运贸易模型)是传统的“四阶段法”中很少采用的,模型所采用的形式一般为重力模型,变量为GDP、人口和小区对外交易的阻抗等,有时也采用Input/Output模型,输出为各小区对外贸易OD量(单位为货币),最终通过价值-重量模型转换为小区对外货运OD量(单位为吨)。
(2)
区域货运模型
区域货运模型用于预测区域内各小区发生、吸引的货运量及在各小区之间的分布,即包括“四阶段法”中的产生、吸引和分布两个步骤的模型。货运需求取决于区域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区域货运模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在经济正常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经济和政策的变化在中长期对该区域货运需求的影响。因此区域货运模型关注的不是短期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对货运发生、吸引增长率的预测,而是在于描述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货运需求的关系。
区域货运发生、吸引量的预测方法一般有趋势法、系统动态模型、Input/Output模型和增长率模型等。趋势法有简单的增长率法和复杂的自回归法两种,经常选取的外部变量有GDP等,该方法由于需要的数据少、简单易行,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趋势法无法考虑政策因素对货运量的影响,所以一般只用于短期的预测。系统动态模型主要对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土地利用、环境与货运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同时可以对货运量的分布、货运模式分担进行预测,该方法不需要大量的数据,而且模型中可以考虑诸如土地利用和政策因素等,但是该方法很难对参数进行统计检验。Input/Output模型(同时可以预测货物的分布)是各国货运规划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可以考虑区域经济、政策因素等,但是需要Input-Output表(投入产出表)和严格的假设。从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来看,对区域货运发生、吸引量预测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对Input/Output模型的改造上和对原有模型标定方法的改进上。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发表的刊物上常见的研究多集中在增长率法、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之上。
分布模型就是用于预测各小区之间的货运量。使用得最广泛的是重力模型,即两小区之间的货运量与小区的产生、吸引货运量成正比,与小区间的阻抗(比如小区间的运输费用等)成反比,关于重力模型应用的关键在于阻抗的确定,这点我们将在本文的其余部分进行介绍。
(3)价值-重量模型
建立不同种类货物的重量和货物价格之间的关系,将贸易量(货币)转换为货运量(吨)。预测货物的价值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工作,到现在为止除了时间序列法之外还没有研究出更合理的模型或者方法。国外在货运规划中对货物价值-重量模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1983年的TPR模型、1994年的VTI模型等,而至今国内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报导。
(4)时间分布模型
预测不同货种不同时段的产生、吸引量,输出分货种分时段的货运OD量(单位为t)。应用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求出区域在规划年间的货运高峰量,根据规划的需求可以是区域货运的季度高峰、月高峰、日高峰和小时高峰货运量等。随着划分的细化,模型也趋于复杂,所以至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还没有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提出完备适用的研究成果。
(5)模式分担模型
模式分担模型是运输规划中的关键模型之一,用于预测货运模式分担率,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分担率,输出分货种分模式的货运OD量,如果输入的是分货种分时段的货运OD量,则输出的是分货种分时段分模式的货运OD量。在货运规划中常用的模型有:弹性模型、集计分担模型、非集计模型、微观仿真模型和多模式网络模型等。弹性模型反应单一变量(比如运输费用)对模式分担的影响,主要用于粗略的预测或者在缺少数据的时候采用。集计分担模型主要有两项式和多项式logit模型,使用以小区为单位的集计数据,在实际的货运规划中使用最广泛。非集计模型一般有多项式logit和树状logit模型,它与集计模型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数据的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集计分担模型成为国外货运分担模型研究和应用主流。多模式网络模型同时进行模式分担预测和货运分配,典型的有美国的STAN软件包,其核心部分是运输成本函数。表1为常用的模式分担模型及特点。
表1.常用货运模式分担模型
模型名称
优点
缺点
弹性模型
快速简便、所需数据少
只考虑单一因素、不全面
集计分担模型
所需数据少
理论依据薄弱、难以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
非集计模型
理论依据强、可以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
需要非集计数据,货运调查实施复杂
多模式网络模型
物流运输规划范文4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中的物流分为两种形式
(一)自营物流
即电子商务网站自己组织物流配送中心为顾客服务。优点是便于控制,容易兑现对顾客的配送中心。从本质上讲,信息业务和物流业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这不符合专业化和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因此电子商务网站经营成本高,有的时候物流成本将远高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而这个成本只能由消费者负担。
(二)使用第三方物流即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第三方物流为顾客配送商品。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业务被分成三块:信息业务由自己完成、物流配送中“配”的业务由企业内部完成、“送”的业务由专业物流公司完成。这种模式突出了自己的优势,避去了自己的劣势,使企业的效益大增,经营成本降低。国内外对物流配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运输规划、物流设施定位和车辆运输路径规划(LRP问题)、对物流的管理和使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活动包含着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实现,都需要这“四流”的协调和整合。信息流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交易过程,它提供包括诸如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促销行销的信息、售后服务以及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
有权转移的过程:资金流主要是指交易资金的转移过程,具
体包括付款、转帐和结帐等过程,它涉及到整个交易的安全
程度。而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物流
通环节,直接服务于最终顾客,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
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电子商务能否成功实现。
(四)电子商务按照顾客类别划分为两种,一类是企业
与企业之间称BtoB的商务交易:一类是企业与消费者称
BtoC之间的商务交易
电子商务在BtoB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它的实施加快了
信息传递的速度,降低库存,加强供应链,更由于大批量的
货物运输,使得物流配送能比以往成本更低的实施。在BtoC
商务模式中参与交易的商品一般由实体商品和数字商品两
大类构成。数字商品中,又分为可下载和不可下载商品。除
了可以通过Internet直接传送的数字商品,如软件产品、电
子出版物,其他商品和传统商务一样都需要实体物流处理,
物流处理能力已成为BToC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的使用和管理集中在对
供应链中的物流进行计划和管理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劳务的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
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专业化运作方式。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
二、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第三、第三方物流
提供个性化服务;第四、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对第三方物流的使用和管理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的
管理工作:
(一)合同管理
无论第三方物流承接的是何种项目,必须做好物流合同
的管理工作。一般可以根据合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进
行管理。即建立合同、合同修改与中止、合同执行及跟踪。第
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中心签订的服务合同中应包括如下内
容:购买物流服务方和销售物流服务方的公司名称,物流服
务内容,物流服务时间(合同起止时间),设计物品数量,服务
收费,付款方式及时间,服务要求(质量要求、验收方法等),
服务方法(工具、交货方式),违约经济责任及处理方法等。
(二)能力管理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最为关心的就是第三方物流的
配送能力,它包括第三方物流的运输、装卸和设备能力,电子
商务网站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第三方物
流配送能力的。
(三)信息管物流供应链的运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第三方物
流必须实施良好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及
日常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发送等。
(四)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对按时送货的
保障为:对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运力计划和管理,保证安排
送货的运力和时间
国内外对运力计划和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
第三方物流的内部运输规划。对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的
关键是对各种货物进行运输需求整合及运输路线优化。
在不影响运输质量前提下进行并车混装,达到整合的目
的,实现规模经济。第二、在供应链中将第三方物流作为
一个整体应用。供应链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时不考虑其内
部运输规划问题,仅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
情况以及生产作业安排选用第三方物流。这方面的研究
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核心问题,以第三方物流能够满足运
力和时间要求为假设条件。
第三方物流中心主要向企业提供运输服务。这种运输
服务相对于传统运输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向电子商务网
站提供的是一种集成运输模式。这种集成运输模式采用多
式联运,实现对顾客的门到门的服务,作业活动复杂,影响
运输成本及运输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成为研究的难点和
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规划问题上。
(五)多点车辆运输问题VRP(VehicleRoutingProblem)
是指运输车辆从一个或多个设施到多个地理上分散的
客户点,优化设计一套货物流动的运输路线,同时要满足一
系列的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LinearProgramming,简记
LP),主要用于研究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将问题的
一系列条件设置为问题的约束,将问题想要得到的结果设置
为目标函数,此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技术较简单等特点。约
束条件:其前提条件为设施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情况己
知,由此确定一套车辆运输路线,以满足目标函数。利用线性
规划求出多点运输中点与点的路径最小,在VRP问题中,考
虑车辆在各个客户点间巡回访问的特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与实际情形相吻合。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受到运输车辆本
身能力的限制,需要根据各个客户的需求量,道路情况来确
定路径行程以达到配送费用最低的目标。
三、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应用中的其它方法
(一)Hopfield人T神经网络
基于物流配送线路的实际情况,应用Hopfield网络求
解要求把目标函数转化成能量函数,把问题的变量对应于
网络的状态。当网络的能量函数收敛于极小值时,问题的
最优解也随之求出。首先将问题映射到一个神经网络,将
问题的目标转化为能量函数,并将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
的状态,确定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及神经元输出的阀
值,最后优化计算。
(二)模糊聚类方法
由于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本身具有很多的条件,就利
用模糊聚类方法,按照根据距离坐标、时间以及产品种类为分
类标准,形成模糊聚矩阵,即用模糊综合评判将从待选的点中
找出最接近选择问题的目标的点,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
(三)规划方法
将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经过简化处理后,在待选的几
个物流中心共同辐射的范围内需配送点的数目,评估各物流
中心往各目的地配送的单位。然后,依次从目的地中每次取
与物流配送中心相同数目的目的地进行分步确定配送方案,
直至将其全部分配完,每一次都是一个指派问题。
四、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与第三方物流选
择
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选择问题,
要求在满足在线订单实时处理的前提下,根据以往订单的接
收情况和配送能力情况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中心。
1.提出了一种模拟人类思维的第三方物流中心选择的处
理原理,将这一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对第三方
物流中心进行优选排序的推理规则,从人类处理的角度出
发,提高第三方物流选择的实时性和智能性。
2.针对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设计
时间一能力表示方法,在时间一能力数组的基础上设计两个
物流中心组合的二维数组和多物流中心的组合树,利用二维
数组和组合树的特点,设计对两个到多个第三方物流中心组
合的搜索方法。
3.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解决电子商务物流实
时安排这一难题提供一种可用的工具和手段,有利于提高
物流供应链的运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第三方物
流必须实施良好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及
日常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发送等。
(四)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对按时送货的
保障为:对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运力计划和管理,保证安排
送货的运力和时间
国内外对运力计划和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
第三方物流的内部运输规划。对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的
关键是对各种货物进行运输需求整合及运输路线优化。
在不影响运输质量前提下进行并车混装,达到整合的目
的,实现规模经济。第二、在供应链中将第三方物流作为
一个整体应用。供应链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时不考虑其内
部运输规划问题,仅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
情况以及生产作业安排选用第三方物流。这方面的研究
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核心问题,以第三方物流能够满足运
力和时间要求为假设条件。
第三方物流中心主要向企业提供运输服务。这种运输
服务相对于传统运输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向电子商务网
站提供的是一种集成运输模式。这种集成运输模式采用多
式联运,实现对顾客的门到门的服务,作业活动复杂,影响
运输成本及运输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成为研究的难点和
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规划问题上。
(五)多点车辆运输问题VRP(VehicleRoutingProblem)
是指运输车辆从一个或多个设施到多个地理上分散的
客户点,优化设计一套货物流动的运输路线,同时要满足一
系列的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LinearProgramming,简记
LP),主要用于研究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将问题的
一系列条件设置为问题的约束,将问题想要得到的结果设置
为目标函数,此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技术较简单等特点。约
束条件:其前提条件为设施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情况己
知,由此确定一套车辆运输路线,以满足目标函数。利用线性
规划求出多点运输中点与点的路径最小,在VRP问题中,考
虑车辆在各个客户点间巡回访问的特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与实际情形相吻合。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受到运输车辆本
身能力的限制,需要根据各个客户的需求量,道路情况来确
定路径行程以达到配送费用最低的目标。
三、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应用中的其它方法
(一)Hopfield人T神经网络
基于物流配送线路的实际情况,应用Hopfield网络求
解要求把目标函数转化成能量函数,把问题的变量对应于
网络的状态。当网络的能量函数收敛于极小值时,问题的
最优解也随之求出。首先将问题映射到一个神经网络,将
问题的目标转化为能量函数,并将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
的状态,确定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及神经元输出的阀
值,最后优化计算。
(二)模糊聚类方法
由于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本身具有很多的条件,就利
用模糊聚类方法,按照根据距离坐标、时间以及产品种类为分
类标准,形成模糊聚矩阵,即用模糊综合评判将从待选的点中
找出最接近选择问题的目标的点,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
(三)规划方法
将物流配送中心选择问题经过简化处理后,在待选的几
个物流中心共同辐射的范围内需配送点的数目,评估各物流
中心往各目的地配送的单位。然后,依次从目的地中每次取
与物流配送中心相同数目的目的地进行分步确定配送方案,
直至将其全部分配完,每一次都是一个指派问题。
四、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与第三方物流选
择
电子商务订单的实时处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选择问题,
要求在满足在线订单实时处理的前提下,根据以往订单的接
收情况和配送能力情况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中心。
1.提出了一种模拟人类思维的第三方物流中心选择的处
理原理,将这一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进行分解,设计对第三方
物流中心进行优选排序的推理规则,从人类处理的角度出
发,提高第三方物流选择的实时性和智能性。
2.针对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设计
时间一能力表示方法,在时间一能力数组的基础上设计两个
物流中心组合的二维数组和多物流中心的组合树,利用二维
数组和组合树的特点,设计对两个到多个第三方物流中心组
合的搜索方法。3.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解决电子商务物流实
时安排这一难题提供一种可用的工具和手段,有利于提高
子商务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基于时间
一能力数组的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中心选择方法,其原理对
于解决排序问题(Scheduling)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五、结语
电子商务和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相互之间有
着密切的联系。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之间存在着“虚实相应”的
关系,物流业地位将大大提高,供应链将短路化,第三方物流
将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主要形式,采购将更方
便,价格将更低,成为商流、信息流与物流的汇集中心,库存
集中化得到实现,运输被划分为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更方
便的“多式联运服务”被广泛提供,开环流动的信息成为物流
作业的主要依据。但是,电子商务必须有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物流运输规划范文5
包装环节的管理与运作,对产品也是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对包装区间的设置要求,因为要考虑到零件包装可能有旋转、翻转的动作,所以区间是不宜太密的。包装标准有很多,包括容器的标准化和实际尺寸匹配问题。物流运输及运输工具种类繁多且过程复杂,在改变不了这些模式的情况下,只能改进包装。由于包装体系的复杂性,标准包装的容器和尺寸,需要和企业的物流模式匹配,满足效率最大化。在建立国家托盘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容器的规范,还需要考虑单元负载的规范,即纸箱、木箱立方体放在托盘上,托盘能承载多少等细微问题。
降低成本一直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但如果前几个关键的问题解决了,降低成本也就很容易做到了。包装尺寸匹配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成本问题;包装设计合理,增加包装安全性,就能降低运输成本;内防护设计规范了,既能有效保护零件,又能提高单位体积的包装数量,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另外企业越来越关注绿色包装,例如绿色包装容器轻量化设计,在满足容器在物流过程中设计动、静载荷的条件下,建立包装容器动、静物流过程的力学模型并借助于有限元技术进行分析计算,达到强化结构的目的,从而实现容器减量化,减少碳排放。再者充分利用轻量化的容器,如随着工程塑料的开发与运用,大型物流塑料箱将逐渐替代金属类容器。
制造与物流推动包装技术发展了解了制造与物流对包装技术的要求,也就指明了包装技术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将包装规划提前纳入项目规划中,包装规划应该参与产品开发、产品采购与定点、产品生产工艺设计和物流规划。
目前汽车制造业中,很多主机厂越来越期望大型汽车零件总成设计中物流、包装能够参与进来。行业包装标准化也应该成为未来运输包装技术发展的一大方向,应该充分发挥运输包装行业协会领导和组织作用,引导运输包装技术朝着标准化、模块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物流运输规划范文6
[关键词]:物流;区域物流;物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Planning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Region Logistics
Zhao Yingshu
(economy management institute;Tsitsihar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n points out its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main content .at la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functional request of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which forms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finally.
Key words: Logistics; Regional logistics;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近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的省市政府已经或准备制定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其中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是区域物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大多数区域物流规划中信息平台规划部分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以及有效的运行机制,导致了规划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难度加大。因此,以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等作为理论依据,对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功能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含义及作用
所谓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管理和控制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1]。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通过对整个物流系统资源的优化整合,为社会物流系统提供共享交互的载体,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增殖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社会物流系统的优化运作[2]。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1)有利于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有利于物流系统的优化;(3)有利于提升区域物流服务水平;(4)有利于加速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的原则
网络化原则: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网络物流量呈现出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和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的特点。网络的应用使物流信息能以低廉的成本即时传递,通过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实时安排物流进程,使物流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3]。
应用新技术原则: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应当充分使用新的技术,如GPS、GSM、GIS等,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定货系统、库存系统、结算系统等,提高管理技术含量,促进物流活动的高效化、科学化。
服务于物流系统整体规划的原则:物流信息平台作为物流系统规划的一部分,要在服从物流整体规划战略指导下,符合物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服务于物流规划,使物流规划的效果能真正发挥出来。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涉及组织机构设计,系统技术方案和平台功能要求等多个方面,要想一步完成是不可能的。因此,信息平台应该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稳步前进[4]。
政府协调,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以及物流企业,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此外,物流信息平台的经营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主要经营者持股方式,使经营业绩和经营者的利益挂钩,增加信息平台的运行活力。
三.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必须在对区域物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物流系统总体的战略目标,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的总体功能要求和建设的总体体系结构。同时,由于物流信息涉及多个部门、多方参与,各方参与者对一些共用信息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必须构建公用信息平台以对各方参与者公用信息需求进行支撑。因此,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内容应包括:(1)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发展的战略目标;(2)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总体功能要求;(3)各种不同物流模式下各不同参与者的功能与需求分析;(4)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的总体体系结构;(5)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系统分析及设计;(6)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分析;(7)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及策略分析。
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分析
参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客户及其它参与者。各参与者对共用物流信息具有不同的需求,通常包括政府部门间对共用信息的需求、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物流企业业务的需求以及客户对信息的需求等。下面主要从政府部门和主要物流企业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政府部门间共用信息需求分析。从物流企业角度来分析,它们需要政府提供的主要信息有物流服务信息(贷代、船代、运输、仓储等)、运输费、货运车辆实时信息、规划国土信息、交通信息、车辆事故紧急信息、检验检疫信息、报关、港口、机场、铁路综合信息、商品综合信息、保险、税务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提供部门涉及到运输、国土规划、公安交管、预出境检验检疫、海关、港口、机场、铁路、保险公司、银行以及税务等部门。因此,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是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具有核心业务企业的信息需求分析。具有核心业务的企业涉及到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流通加工企业、配送企业、企业等。这些具有核心业务的物流企业在功能与信息需要方面各有侧重。
运输企业。运输企业所提供的功能包括:运输订单管理、运输、运输计划制定、运输调度、车辆跟踪以及运输信息查询等。其对信息的需求必然会涉及到运输需求信息、运输供应信息、交通信息、车辆跟踪信息等。这些信息不是某一个或某一类企业能够完全解决,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仓储企业。仓储企业的主要功能是仓储订单管理、仓储、出入库货物管理、货物跟踪、出入库车辆管理等。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仓储需求信息等。
流通加工企业。这类企业所能提供的主要功能就是流通加工订单管理以及流通加工等。仓储需求信息是其需要的主要信息。
配送企业。配送企业的主要功能有配送订单管理、采购、仓库管理、车辆调度计划、货物跟踪以及财务结算等。它们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客户信息、国土信息、交通信息、车辆跟踪信息、导航信息等。
企业。它们主要提供运输、仓储、物流加工等全程物流服务功能,需要相关联盟企业及政府提供的相关信息。
五.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功能规划
由于物流共用信息平台要面对不同参与者对共用信息的各种需求,因此,共用信息平台在总体上应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共用信息平台支撑政府部门间共用信息需求,满足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的物流企业信息需求。其总体功能如图1所示:
平台基本功能。此功能是作为公共平台的基本要求,可实现物流中心的网上信息共享,货主、车主和货运站可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管理部门可进行物流信息及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的;此外,还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便于管理部门管理和决策。
运输管理功能。此功能为运输企业的在物流中的关键功能,它包括计划管理、运行状况、线路管理、签收管理和查询等功能,此功能利用条形码技术和EDI技术对货物进行跟踪服务,并通过GPS、GIS进行车辆的动态管理,通过通讯卫星进行线路的动态选择和管理。
仓储管理功能。此功能主要为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和盘点,同时提供关于库存、不良品等不同报表以及实时的仓库储位图形显示,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查询,并可通过相关数据实现货物库存点的优化分布。
统计报表功能。此功能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供多种相关统计报表,便于不同的对象进行分析和统计。
集中控制功能。此功能提供对物流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尤其便于政府调控网络层和行业管理网络层实现对枢纽网络层的管理与控制。
客户查询功能。此功能主要是实现对客户的相关资料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系统根据客户的静态资料和服务的历史数据以及商业智能的分析来进行日常管理和新业务工作的开展。
六.结论
目前,我国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全新的领域,再者各国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因此,在已取得一些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区域物流理论尤其是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这不仅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而且还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区域物流建设平台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同时也是区域物流自身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俊,杨家其.试论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物流科技,2004, 1:16-17.
[2]栗东生.关于区域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2006,13:16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