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理念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理念培训范文1
关键词:汉语培训教学;新课程理念;汉语教学法;汉语教学素养
【分类号】G622.4
在近几年的汉化培训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如何在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培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有了一点的认识,因此不揣简陋,浅谈而已。
一、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得表现出一定的教学行为,正确积极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的提升,绝非是学习一下新课标,看看书、听听报告就能很好得到提升的,也绝非领导在大会小会上批评教育一下就能改变的。汉语教学需要积极吸收理论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需要新理论、新方法的指导。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扬弃,新课程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完整的目标,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这在汉语强化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有较为深刻认识,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对理念表层的认识上,教师也不应成为这个理念的被教育、被训练的对象和被动的理念接受者。对于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理念的构建者。
二、教师在面向全体学员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
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三个矛盾:一是差异教学与完成整体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讲授与学员自学之间的矛盾;三是照顾汉语水平差的学员与提高汉语水平较好的学员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课堂教学就需要在实现面向全体学员的同时注重效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要兼顾全体,调动思维,提高效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注意照顾到各类汉语水平不同的学员。教师应确定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哪些是在“补充”,哪些是在普及,哪些是在“提高”;哪些是在“自达目标”,哪些是在“导达目标”,哪些是在“助达目标”。环节安排要照顾多数,兼顾少数,面向全体。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全体学员的思维。其次,组合学习,抓中促端,以精取胜。在汉语培训教学中,要调动好全体学员的思维,不妨利用组合优势进行教学,或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教学。汉语强化培训课堂活动的指导思想应是“抓中间,促两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注意合理和科学,在课堂结构和活动安排上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抓住主要内容,精心设计,做到讲解精到,练习精要,从而极大地提高汉语强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对汉语教学方法及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
教师要积极地研究教学方法,寻找到适合自己和学员的好的教法和好的学法。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语言知识点、注释解说、练习题等,从总体上对教材的编写理论、指导思想、教材结构、教学资源等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法灵活有效,策略运用得当,学法指导渗透,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员学习的效率。
四、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汉语教学素养
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教学素养,教师要想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教好,必须严谨治学,知识渊博。“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1]的。因此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胜任汉语教师的职业。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和汉语培训教学的特点来看,汉语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因为今天汉语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加大了,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知识,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了解,又要博采相关知识。
提高汉语教学的素养,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爱心素养的不断培育,应时刻不忘这样一句话:“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成功的基因,没有爱心便不能为人师。热爱学员的教师,也会得到学员的热爱,讨厌、怨恨学员的教师,也自然受到学员的厌弃。教师应该真正地认识到“尊师”必须以“爱学员”为先决条件。真诚对待每一位学员,在学员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要做到言出必行。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被尊重是学员内心的需要,是学员进步的内在动力。我们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汉语强化培训教学工作中,要以自己的行动、以真诚的爱心来鼓舞学员,使每个学员在汉语强化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五、教师要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觉的反思
在汉语强化培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觉的反思。因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2]。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自我反思。而这种反思应该不是“被”反思,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教学行为,它应该是对一种教学境界的自觉追求。然而令人遗憾是很多是时候这种反思被规定为一种模式,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反思”,而没有从心灵深处自觉反思。教师要想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时常反省自问。教师备课的立足点,应从传统的“我想怎么教”转变成站在学员的角度上的“我该怎么学”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法的指导,考虑学员的全员参与,改变教的方式和学员学习汉语的方式,才能从一点一滴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总之,有了反思,教师就能不断地探究和解决汉语强化培训中自身以及教学目的、教学难题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走出教学困境,使自己的汉语教学日教日新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教学理念培训范文2
关键词:培训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一、当前培训成果在实际中转化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全面发展”与“追求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
教育观提出,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不能简单地追求阶段性的功利,要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即健康的身体、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自尊和自信,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有些学校就会尝试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开设第二层面、第三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应当说,学生的个人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无疑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同时,学习成绩被弱化,学校的导向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业素养上可能存在着不足。
2.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1)“教师感觉工作忙碌,无力教研。”教研气氛弱,可以说是很多学校的通病。很多时候,教师对现实的不满往往是对工作现状的不满。其实我们的理念很有价值,但正因为它新颖,所以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教科研力量。但现实的情况是学校的科研工作非常薄弱,许多教师感觉工作忙碌但却没长进。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检查,学校的早晚自习、月考、分析会,让教师的事务性工作太多,教研往往就变成了“三课”活动,走走过场。
(2)“学生上课的规矩”与“尊重学生”相矛盾。教师希望所有学生在班级里都能快乐,在班里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应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压抑学生的个性。有的教师上课时不要求学生很规矩地手背着手坐好,不限制学生在上课期间随意插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与教师交流任何想法。可在其他任课教师眼中,可能这个班的学生很难教,学生连基本的上课规矩都不懂,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
(3)“理念的模糊性与落实”之间的脱节。新课程中有许多新理念,有的已趋成熟,有的还在探索期。比如,教师是能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的人;是能让学生快乐学习的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是设计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师不是轻易说“对与错”“应该如何”的人,而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人。这些教师观表达较为宽泛,教师不知道该怎样操作,表现在行动中则是观望、犹豫、不果断。
诸如以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理念的积极性。
二、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做法研究
1.国家的拳路要“明”
在现实中,学生要面对的是以选拔性考试为主要方式、以升学为主要标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而新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显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要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并尽快取得体制上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理念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校的拳路要“稳”
学校不要想通过教师培训解决所有的问题。抱有这种急躁的思想很容易对课程效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到对培训活动持续性的坚持。培训是造血系统,学校必须重视。所以,学校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教师培训和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培训上采取“领导―中层―学科教师”的顺序。在具体实施推进过程中,可以组成一个培训项目推行小组,每一个项目组人员可以从教务、教研组、学科教师中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组负责拟定具体推行方案,定期向学校汇报推行进度和成效。
3.教师的拳路要“准”
在各种理念纷繁复杂、各种培训交织、各种先进经验多如牛毛的今天,教师们要学会把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有些经验、教学法是行星、甚至是流星,一闪而过。而有些经验、方法是恒星,永远都在闪耀光芒。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实不就是我们今天还在大力宣扬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吗?培训理念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转化,因地制宜不能照搬。
三、加强“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这里面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另一个是教师层面。
在国家层面,我们呼吁专家向袁隆平学习,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因此,我们的专家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转化”研究,要加强各种运用的反馈,解决教师的困惑,告诉教师处理的方法。总之,理念不是虚的,不能让教师无所适从。
在教师层面,我们要意识到教育理念的实施,一定要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想当然的,而是要把教育科研扎扎实实地搞起来,这里面包含着成功与失败,包含着快乐与痛苦。但是我们要坚信我们的方向,坚定我们的步伐。
教学理念培训范文3
深度学习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技术、资源、教学、自身发展等方面具有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的相关技能和心理特征。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媒体利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就成为其最重要的四种教育技术能力。
近年来,教育部和一些社会机构分别启动了系列的教师教育及培训项目,如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Intel@未来教育项目等。这些培训项目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更需要参加相关职业院校类的特色培训,开展深度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深度学习路线,包括设计标准、预评估、营造环境、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深度加工和评价等七个环节。认为深度学习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以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获取和应用新内容和技能。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目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形式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能够实现教育公平,突破时空的局限,提供更多资源,具备较高的学习自由度。但是,网络培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仅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操作平台,不利于参训教师开展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2009年,王丽、谈云兵在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中,针对苏州教育博客的交互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的交流止于交换信息或获取信息,停留在浅层学习的层面,而缺乏对信息的再加工、再认识和再研究。
通过参与并调研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内容较少,脱离职业教师的学科领域,忽视参训教师的个性化差异;培训过程与教学实践脱钩,培训结果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深度培训模型设计
1.深度学习的相关要素
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在于:一是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体验,使其成为开展新学习的“支架”;二是帮助学习者建立从具体知识向抽象知识的转换,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2.深度理念下的培训特点
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首先,应当建立培训共同体,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已有教学实践经验,设计出符合这些素养与经验支撑的新知识与新问题;其次,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个性化的培训目标与内容,设置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及环境,从技术角度提供给教师进行思考的学习氛围;最后,规范参训后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将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
3.深度理念下的基本培训模型
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充分考虑到深度学习的相关要素与深度培训的特点。根据深度学习路线的原型,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模型,如图所示。该模型分为三阶段九环节。(1)培训准备阶段。首先,由管理人员、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共同体,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成果,甚至可以互换角色扮演;其次,由培训共同体制定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与范畴;最后,分析参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划分培训领域及层次。(2)培训实施阶段。设立培训所需的学习资源、形成培训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参训教师的先前知识内容,设立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培训活动,获取教育技术能力的新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团队教学等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3)培训评价阶段,通过学习日志、教师博客、教学实践的微课程等方式开展多元评价;培训结束后,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培训实效及问题,开展下一轮的培训活动。
四、深度培训模式的注意事项
开展深度理念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各级人员的共同配合,要求学习共同体共同设计与开展培训活动,直至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对参训教师进行先前知识层次与类型的划分,确立个性化的专家指导与专业学习模块,依据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设计交流平台并开展真实的教学活动,辅助网络学习中各个交流功能的有效实现,避免培训活动的虚拟性;切实强调和提高参训教师的自主性,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促进参训教师有效开展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杜华,王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26-30.
[2]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
[3]孙天山.深度学习:核心要素及案例呈现[J].教育研究与评论.
教学理念培训范文4
关键字:中老年教师 ;信息技术;“农远工程”
一、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现状
农村小学中教师老龄化较为严重,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大,就以长兴县林城镇周边地区小学为例,中老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40%--60%之间,对于如何切实可行的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应是目前农村教育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走访调查了长兴县偏远地区两所32位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情况,发现有以下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从主观上讲,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或是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时间较少: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运用望而却步。
二、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现状成因
(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有“谈信色变”情绪。在调查中发现在中老年教师的心目中信息技术是一项很难掌握的技术,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能躲则躲。也有些教师认为“人到中年万事休”,就应该颐养天年了,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认为自己的职称等问题已解决,没有必要去花力气学习信息技术这种复杂的新事物。(二)有些中老年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有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沿袭多年的“三个一”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认为信息技术是无用功,甚至有些中老年教师认为凭借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培育了一代代孩子。我们在调查统计中不难发现我们的中老年教师没有发现信息技术在新时期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价值。(三)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现在的中老年教师,年轻时代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处于空白阶段,更无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培训。据调查统计,中老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经历大多为空白,从而信息技术能力几乎为空白。可见这对于教育信息技术零起步,并且记忆力和接受能力都在大为减退的中老年教师,要去应付并接受使人眼花缭乱的设备仪器、难以捉摸的软件实在有点“大费周章”。(四)教师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但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有条件运用信息进行教学时,中老年教师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感兴趣,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打游戏上,一但要轮到上公开课了,就请年轻同事帮忙制作课件,这样就使得课件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意图,只能是根据已有的课件上课,很难形成课堂教学特色,甚至经常出现“卡壳”现象,也使得自己本身应有的教学经验、能力不能得到体现。(五)信息技术培训方法“流于形式”。自2003年“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对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非常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自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启动后,发现大多数的中老年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但大多只是为了积满学时学分,培训机构也只是将培训人员进行组织,并没有将培训活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三、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信息技术学习和培训“多样化”。首先我们要改变观念,几年来由于培训方法不得力,因而给中老年教师造成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越听不懂就觉得越神秘,越神秘就觉得高不可攀。所以首先要使中老年教师理解并领会信息技术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乐趣,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外,两所学校也针对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了解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由主要领导主抓,专人具体负责组织每周两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集中培训,并且定期对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进行技能等考核。 (二)在教研活动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渗透”。不少中老年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教研活动,请同事下载制作课件上公开课,在课堂上是上“课件”,而不是上“教材”。这样很难保证信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不理想。因此,两所学校开展了由年轻教师担任组长分小组集体备课,大力开展“老中青”教师的互帮互助,充分发挥每一个中老年教师的经验和智慧,使中老年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利用青年教师的新理念、新想法冲击中老年教师的陈旧观念,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也使得学校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统一。(三)正确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源, 增加“教学骨干”。互联网是一个海量的资源库,使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中老年教师可以在任意通过网络进行访问。这给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宜,就是在应付旧的教育环境下的日常简单低效劳动方面都令人兴奋不已。(四)培训富有“娱乐性” 、“生活性” 。爱玩是人的天性,不分年老年少。现今电脑几乎“落户”到了家家户户,教师工作时间琐事较为繁重,休闲时间玩玩游戏在所难免。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他们非常喜欢聊天、玩游戏,他们在娱乐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动画,音乐,MTV等,这些东西他们很感兴趣,有的就自己开始在网上跟别人学,自己试着做,慢慢的他们开始钻研起了“信息技术”,成为了“电脑高手”,同时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毅力。根据这一点,我们开始培训的时候就为了解决中老年教师的电脑基本操作开始,学会信息技术技术、设备运用。
参考文献:
[1]魏青松:《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
教学理念培训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0-03
Abstract:Teachers'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ideas have to pass through 3 related stages such as the changes in cognitional, convictional and practical forms. There exist some main problems embarrassing the PE curriculum reforms: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changes in PE teaching; the undue complicated content system of PE teaching ideas; the neglect of the inertia power of traditional PE teaching ideas and 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conditions of PE teaching ideological chang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deas; change
1 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相应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一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总会反映、折射出相应的教学观念。正因为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先导性作用,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刚起步,就把转变教学观念作为重点,并力求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和宣传来解决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然而,经过一番闹腾之后,我们并没有真正看到那种体育课程专家们所设计的美妙境界。客观审视我国近年来体育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诸多尴尬境遇,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仍然是制约教学实践改革步伐的根本原因。既然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我们就需要在对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入研究教学观念转变的内在机制,重新探究促进广大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行动对策。
2 教学观念的内涵与层次
教学观念在教育界是个常谈耳熟的词,关于这个词的内涵,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各类教育辞书中也没有查到“教学观念”之辞条,但在某些学者的专著中可以发现一些对“教学观念”的界说。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观念是关于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人们思考教学问题获得的结果。转变教学观念是指转移或改变原先对教学的看法、思想、思维结果”[1]。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师的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2]。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观念是人们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结果,它包括人们对教学“实然”的认识及其思维方式,也包括人们对教学“应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结果[3]。
总体来看,教学观念就是人们对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思想。但在实际的表述中,尤其在书面文献中,又可以不时地看到“教学理念”、“教学信念”之类的表述,人们也认同这些词与教学观念类同的含义。
在英语文献中关于观念有“Philosophy”、“ Ideology”和“ Idea”三个意义相似的表达。虽然这三个词都有观念的含义,但从所涉及的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它们在内涵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分别对应的中文表达应为“理念”、“信念”和“想法”,而这种区别也正反映了教学观念的层次结构。
处于第一层面的是“教学理念”,它是一定时期教学的公共价值观的反映,是对教学中的现象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是对教学活动“应然取向”的判断。“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在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教育基本事实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知识上升到思想的范畴”[4]。教学理念体现在个体身上只是一种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即教师通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了解、熟知、理解甚至认同教学观念的内容与要求,并能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但他只是以知识的形式为教师所拥有,对其教学行为很少或很难产生实质性的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体育课程观、教学过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等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课程专家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功能以及社会需要对体育教学所构建的应然图景,虽然通过新课程的培训为广大体育教师所熟知,但并没有在他们的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就是因为教学理念总是指向于未来的,是一种教学理想,而理想总是给人追求的,而与现实总是或多或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处于第二层次的教学信念是为教师个体坚定认同的教学观念,当教学理念中作为教学观念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与教学理想已经为教师所接受,并进而内化到其生命深处,就成为一种深层观念、一种精神自觉或理想信念,成为个体信念形态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信念相对教学理念有更大的可能通过教学行为反映出来。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可以为符合公共教学理念的个体教学信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影响教学信念形成和变化的更多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始理论以及所处教学情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信念一旦确立就具有极强的惰性,不易转变。“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的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理论’。对教师而言,这种‘教学理论’是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专家直接教授的”[5]。现实生活中,很多体育教师谈到体育教学,总是能够滔滔不绝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论“和见解,虽然他们所坚信的“个人理论”与公共的教学理念有很多的矛盾甚至冲突,但这些却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并成为影响他们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
教师的教学信念对教学行为有直接影响,但教学信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真正直接策动具体教学实践行为的,往往是具体教学情景下的瞬间产生的“主意”或“想法”,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信念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对公共教学理念认知的程度、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判断以及教师工作态度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无可否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的理念还是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多地还是采用过去驾熟就轻的教学活动方式,缺乏自觉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比如许多教师很认同差异教学的理念,甚至也知道差异教学理念下相对应的行为策略,但这些策略相对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毕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一念之差”可能使教学策略的选择大相径庭。可见,即时性的教师个体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直接的作用。
3 教学观念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观念转变是指新的教学观念取代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而转变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持续过程。由于教学观念包括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特点鲜明的层次结构,因此每一个教学观念的转变总是要包括三个层面的不可分割的阶段。
首先是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从旧到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是教师向原有教学观念结构中注入新的知识要素,用新的理论和观点去剔除其中的过时理论与旧观点,从而实现观念要素的结构性调整。本次体育新课程实施之初,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培训上岗的要求,并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培训,通过现代教学观念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知识储备和认知基础,并为其向实践转化创造舆论条件。但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并不意味着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因为此时真正支配教师教学实践的仍是既有的旧教学观念。因此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目的,而是教师实现教学观念转变并进而实现教学实践变革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是教学信念的转变,是新的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逐步转化为信念形态的教学观念阶段。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新的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与教师教学经验逐步融合的过程,突出表现为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想信念的整合以及教师教学价值观的转变。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念形态的教学观念的建立需要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动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寻求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从理解、认同到内化、践行的转化,是一个观念同化的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而艰难的。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相对现实确实有其先进性,但理论所勾画的美好图景需要有适合其成长的土壤。忽视或无视观念变革的现实可行性,新思想、新观念也就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也就不具有观念变革的实际意义。
三是具体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归宿。新的教学信念的形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方式确立了正确的行为取向,而要使教学信念真正具有直接引领教学行为的意义,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问题处理时既要始终保持与教学理念相统一的那份“理性”,又要体现出具体教学情景中行为方式的创造性和“合理性”,这种教学实践中即时性的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所需要的,也是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目标。一旦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师认知的教学观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证明,就能加速教师对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接受和内化,教学信念也就得到进一步巩固。
教学观念转变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真正能够推动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教学观念转变必须以实践为基点,需要推动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向教学信念的转化,并成为教师身体力行的教学行为。只有把教学观念转变指向于生动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使教师由观念主体成为观念变革的真正主体,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对观念转变的理想要求与教学的现实条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清醒的认识,使教学改革成为他们自觉自为的行动。
4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检视
体育新课程改革,关键是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这是所有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和改革的决策者都肯定的,也是符合改革规律的。一些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在深刻了解新的体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的探索,已经或者正在创造性地改变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但客观地审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理论上繁荣并没有带来更多教学实践的新气象。一些教师基本理解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也坚定地认同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但迫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障碍,或大气候大环境或教学评价指标或自身素质基础,导致不能以转变了的新教学观念指导新教学实践,而是继续原有的观念与实践。也有相当多的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理论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以各种理由拒斥新理论,以维护他们自己的“教学理论”与习惯性的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对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理论认知结构,以支离破碎的理论来引导教学实践。当前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以强化素质训练解释为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学解释为尊重学生的个性,都是体育教师观念偏差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表明了我们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对观念转变的认识与实践问题。
4.1 对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机制认识不清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方面需要明确教学观念的层次结构,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教学观念转变的阶段性特点,确立实践性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归宿。但至今为止,在体育学科领域,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教学理念、教学信念等在教学研究中常常交织在一起使用,反映出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含糊,因此也就不可能明确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机制,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学者试图在抽象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之间寻找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没有真正致力于通过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学信念,以在宏观上全面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4.2 体育教学理念的内容过于庞杂
一场大规模的体育教学改革,教学观念的研究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纷至沓来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有些是吸收一般教育学的,有些是来自训练学的;有些是借鉴国内其它学科的,有些是引进国外的;有些是现代的,有些则是后现代的,让人目不暇接、耳满为患。而这些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常常是用高深晦涩的文字表达浅显的道理,到了一些体育学科领域的培训专家的口中往往已经打上了个体感性的烙印。体育教师听到的是一天一个“理”,一个新观念还没有得到理解和消化,又一个新的理念出现了。本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六年多来,各种版本的体育新课程教学理念众多,仔细考察这些年的研究文献,那些看似吸引眼球的学究化语言、学院式话语和新的时髦名词,很多并无新的内涵,只不过贴上了新的“标签”罢了。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对于热衷于寻求教学实践出路的体育教师而言,近乎是看天书,望而生畏,不得其解。体育新课程培训轰轰烈烈地搞了几年,能够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些最基本理念说正确一二的也是凤毛麟角。
4.3 忽视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惯性
体育教师面对新的教学观念,头脑中并非空无一物,他们通过过去的专业学习和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信念,进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这种已有的“教学观念结构”具有一定的惯性,表现为体育教师有时对新出现的教学观念,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理解,仍然坚守原有的观念;有时用原有观念对新观念进行“削足适履”;有时用老办法去和新观念寻求“对号入座”。比如在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上,有些运动员出身的教师可能更认同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他们可能会把他们的观念去解读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以左证他们原有观念的正确性;而被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主”教学观念影响较深的老教师可能更认同于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可能会从“健康第一”的理念中去找出他们信守的观念的合理性。这种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的惯性现象似乎并没有真正引起改革决策者的重视,而是过于理想化地估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过程,过多地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师提出要求,以为教学观念转变只是通过公众理论的学习和更新就能够达到目的,并直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4.4 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性认识不足
从教学观念转变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体育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到影响他们的体育教学实践,需要有一个包括培训、学习、体验、修正直至最终认同的复杂过程,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体育新课程改革总体上有一定的“城市倾向”,很多新理念甚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在现实的班级规模下,在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下,在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下,苛求教师认同这些教学理念并付诸于他们的教学生活中,所有努力的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任何改革框架的建构与实施都可能因脱离实际而不能付诸实施。体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参加培训某种程度上仅仅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结构方面的改变,参加培训前后的教学环境却没有变化,而其身处的教学环境更利于传统教学观念的生存,传统教学观念就更可能成为主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5 结语:体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实践性要求
明确了教学观念转变的机制,体育新课程教学观念转变中的问题也就清晰起来,改革所面临的尴尬境遇也正是这些问题自然形成的结果。而要使体育新课程改革真正走出困境,就需要从根源上解决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5.1 致力于改变体育教师认知形态的教学观念转变的系统新课程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坚定教学观念转变的实践基点,倡导校本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符合新理念的新的体育教学信念的建立和实践形态的教学观念的形成。
5.2 对于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引进、其它学科教学理论的借鉴和一般教学理论的应用,都必须体现本土化、通俗化和简约性的要求,形成真正属于体育学科自己的教学理论,便于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消化与吸收。
5.3 充分估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惯性”作用,确立阶段性的改革目标,合理地把握改革步调,“高步频、小步幅”地向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接近。
5.4 体育教学理论只有在特定背景下才能内化为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并成为改变教学实践的积极力量。因此,需要努力创造适合教学理论生存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 .教育科学,2000(2).
[2] 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J].学科教育,2000(5).
[3] 王传金,谢利民.观念研究:何去何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52-55 .
教学理念培训范文6
伴随社会上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上升,中职院校教育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中职院校的政治经济学课在教学中应该基于生活,以生活中存在的一些x现象等为实例,培养学生实际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中政治经济教学应该按照实际生活中的就业形式为准,对学生进行培养。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的政治经济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所学知识内容。
一、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
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顾名思义就是指以生活为基础,贴近生活,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授课环境。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适用于中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社会所需为教育培养目标,面向市场,服务于生活,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市场所需设置课程,培养人才。而这一点与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中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操作,最终再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二、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很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职政治经济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促进中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长时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比较老旧,显得有些呆板,课堂气氛也很沉闷,再加上政治经济学本身艰涩深奥,难以理解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负面的情绪。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促进了中职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实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提升了教学效率。
2.提高了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最大优点便是结合生活实例,阐述知识观点。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紧贴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对实际生活现象的举例说明,将学生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与认识。
3.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政治经济人才。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为我国中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剂良方。通过以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为例,贴近生活,以生动方式讲解抽象、枯燥的政治经济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以生活和社会为政治经济学习的广阔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将学生从纯书本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为我国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性政治经济人才,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适用于中职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但是由于具体实施中的各种因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能否喜欢政治经济学与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属于初中文化水平,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所以在正常的授课中难以集中精力,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虽然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被应用在了中职政治经济学中,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难点重点比较繁杂且多,而学生又听不懂,从而使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实施受到了阻碍。
2.老师的执行力不够。虽然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被应用到中职教育政治经济学中有着很多实际的作用,也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在很多中职政治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的执行力不够,没有真正的将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是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老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执行力不够,那么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就无法体现,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办法顺利的实施。
3.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受到学生基础差、政府重视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职院校教师招聘录用的标准较低,没有达到国家录用教师的标准,使得很多政治经济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过关,有些老师甚至不是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只是进行了短期的学习与培训便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了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实施。
四、基于生活而教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实施的有效对策
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是适合于现代中职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新教学方法,为了让其更好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中职院校应该合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1.合理运用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生基础差的问题,中职院校在政治经济学中运用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时,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尽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剩余价值的讲解。假如一个蛋糕店的糕点师一个小时能制作出8个蛋糕,可以卖120元,而糕点师一个小时的工资是15元,那么120-15=105就是一个小时之内的剩余价值。通过这种贴近生活并且简单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老师应该加强课堂上的执行力。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执行者,想要将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真正的结合到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严格的执行力。只有老师将知识结合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比如,生产过程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伐木工伐木为例:人的劳动是指伐木工在伐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劳动对象是在伐木过程中被砍伐的树木。劳动资料是指在伐木过程中伐木工所使用的工具,如电锯等。教师加强课堂执行力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针对教师专业水平不过关的问题,中职院校应该加强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可以准确的应用到政治经济教学中。中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师招聘的要求,如专业必须属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学历必须是大专以上等。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应该对政治经济学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供进修与学习的机会。例如,到其他高等学府进行学习,与其他中职院校开展研讨会,就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学实践进行交流沟通等。
中职院校应该贯彻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深层次了解,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