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电气安全检测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防电气安全检测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防电气安全检测报告

消防电气安全检测报告范文1

电气火灾一般是指各种发、送、变、配、用电设备及线路在带电运行状态下,由于非正常的原因,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引燃可燃物而导致的火灾。还包括静电和雷电引起的火灾。除违章操作等偶然性原因外,相当一部分电气火灾是由于电气系统存在隐患并长期未被发现,特别是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的局部过热或火花放电,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导致周围可燃物被点燃,蔓延成灾。因此,需要定期对电气系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防不安全隐患。

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方法,主要依靠人的直接感官(手、眼、耳、鼻)来判断电气系统的外在表征和环境特征,辅以常用的电工仪表,测量系统的电压、电流、接地电阻等值。但是,电气系统的局部过热的火花放电往往由于处于十分隐蔽的部位,往往不容易被传统的检查所发现。

借助于红外探测设备(如红外点温仪、红外热电视、红外热像仪)、超声探测设备(如超声探测仪)等现代技术检则手,能够在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实施非接触式检测,快捷地发现过热和火花放电部位。十多年来。北京地区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些现代检测技术与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现场检测方法,并通过对检测纪录的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正确判断电气系统不同部位所存在火灾隐患的性质、原因及危险程度。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对一些特殊场所(大型文艺演出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展览展出场所、建材家居商贸市场、施工现场、桑拿浴室等)一些典型隐患和重要数值(过热型隐患、放电型隐患、谐波、中性线过载电流、绝缘电阻、接地电阻等)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查的质量与效果。

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测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初期阶段(1991-1997年)。市电气工程协会和北京消防协会组织一批专家率先为建立预防性安全检测手段开展调查研究。经市技术监督局批准,1992编制了《北京市小型服务行业电气安全技术要求》,作为对这些单位进行电气安全检查和电工安全培训的基本依据。1996年编制了《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技术导则》,首次把红外测温、热成像和超声波探测等现代检测技术设备,移植来对过热型、电火花型电气火险隐患的检测。

1997年5月,《北京市电气消防安全检查中心》宣布成立,为社团法人,由市科委归口管理,接受市消防局的业务监督与指导。电检服务开始走向社会。

二是成型阶段(1998-2001年)。1998年,根据国家关于社团组织整顿的有关精神,《北京市电气消防安全检查中心》实现改制,演变成四家从事“电检”服务的企业,检测业务的市场化有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北京消防协会受市消防局的委托,积极开展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行业管理工作。2000年6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2000年11月,市物价局批准了《电气防火检测中介服务收费标准》。至此,电检已成为城市中一种有章可循的社会性安全技术服务行业。

三是发展阶段(2002年-现在)。随着市消防局取消电检企业资格审批制度,本市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电检企业。据统计,截止2004年初,北京市电检企业已达36家,从业人员654名,其中高级工程师66名,工程师119名,助理工程师35名,组成了首都地区预防电气火灾的一支生力军。电气防火安全检测也已进一步被社会所接受,一些单位开始主动与电检企业签订定期服务协议。有些外资企业原本就按习惯每年从国外请来专门机构做例行性安全检查,现在已改请北京的电检企业来做了。据2003年6月的统计,六年来,全市电检企业共检测了25594个用电单位,及时发现消防不安全问题543000多件,其中较大的问题28654件,为用户提供检测报告28675份。我市在电气设备大量增多、用电量年增长15%的情况下,电气火灾数量保持了平稳态势。这与加强对电气火灾的专项防治力度不无关系。特别是在各次重大政治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的保卫工作中,电检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驾作用。

如上所说,十多年来,电检工作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检测(查)技术方法与标准;二是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专业队伍。

基于历史和法规条件的原因,我国消防安全服务性企业的发育相对滞后,而中介性电气防火检测专业服务正是该领域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是消防安全工作顺应社会发展对消防安全的需求而出现的一项新事物,是消防安全工作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一种体现。它如何得以正确实施,并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需要一个艰苦曲折的摸索的过程。

从国家目前的法规依据和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电检服务的社会化行模式是沿着以下思路形成的:

(1)根据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十条第(六)款,“公安消防机构在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时,可以根据需要,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消防安全有关的电气设备检测(包括静电、防雷)等记录资料”。

(2)上述要求的“记录资料”应是指各单位依据现行的国家与地方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的安全自查“记录资料”。在北京,应依据《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进行安全自查。

(3)鉴于仪器设备和人员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许多用电单位并不具自行对电气设备进行规范化统查的条件。他们可以委托电检企业进行有偿检测服务,并对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

(4)电气防火检测服务企业属社会技术服务性质。它受用电单位委托,微利服务,协议收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工商、物价、税务、消防、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依法监督。

电检工作既然是一项有利于减少火灾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好事,消防监督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正是从上术宾认识出发,北京市消防局明确委托消防协会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负责对电检企业开展行业指导工作。几年来,协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吸引电检企业自愿加入协会,共同制定各种有关的行业规范,促使本行业会员单位自觉遵守行规,不断端正行风。具体可归纳为“五个统一”:

(1)统一编制检测技术标准。

(2)统一制定企的人员与设备配备标准。

(3)统一进行业务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4)统一各企业的业务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准则。

(5)统一检测文书规格(合同、检测报告及用电单位回执等)。

市消防局还要求所属各消防监督构负起支持和监督电检服务正常开展的法定职权,向社会各单位宣传定期规范化安全检测的必要性,同时依法对各电检企业的检测质量和真实性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明文规定:消防监督构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得接受任何好处费;不得以任何借口带领电检企业到单位强制检测;不得干预单位对电检企业的选择;不得参与电检企业的经营活动。

针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电检企业共同制定了《电检企业服务质量自律管理暂行规定》,对电检企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要素(人员、设备、流程、文本、制度等)提出详要求,并依此在全行业持续开展了质量自律考评创优活动,使电检行业从总体上保持了健康成长的良好势头。

应当看到,电检作业一种社会中介性技术服务,目前仍然处于发育不成熟的时期。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看,仍存在企业总量过多、规模不大、综合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行业管理也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从根本上说,电检的社会化运行仍有待于国家制订针对性的法规、政策,使其更加有法可依。电检企业作为一种负有特殊责任的中介性技术服务机构,还应当纳入国家的资质管理范围,确保其公正与权威性。

预防电气火灾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在今年以及今后若干年,应该继续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继续提高电检工作的科技水平

——及时修改和补充《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对电气火灾的具体原因和电气系统常见患的判定标准进行深入的分类研究。

——对各种常用电气产品的防火安全性能进行跟踪分析。

——对一些关键性或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如谐波效应、线路绝缘性的带电检测方法、对易燃易爆危险部位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测、各种电致发热体的温控标准及安全间距等)开展专题研究。

二是继续促进电检行业的健康成长

——完善行业自律和制约机制。

——强化消防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

——鼓励有实力的电检企业向多功能消防安全服务企业发展。

三展探索与电检工作配套、减少电气火灾的更多有效举措

——各种常见性电气火灾隐患的预防与整改措施。

——电气工程验收、定期安全检测与隐患整改一条龙服务。

消防电气安全检测报告范文2

[关键词]防雷检测;集约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86-01

引言

防雷检测工作一直以来都气象科技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其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投入少、社会效益好同时面临的风险也大。近年来黔东南州防雷中心通过对防雷检测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经过一年多的充分调研论证准备,2013年开始对全州16个县市气象局的防雷检测工作实行集约化管理。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证明,集约化后的防雷检测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了50%,工作也较之前规范标准,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制约发展问题和隐患亟待解决。

1 集约化的定义及特性

集约化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

集约化的特性主要是:一是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二是集团规模经营,解决各行其事、各自为战的局面;三是科技经营,即为提高科技含量,由手工化向电算化转变;四是人才经营,实现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2、黔东南防雷检测工作集约化的现状

2.1 统一人员管理

全州共设16个防雷安全检测站,各检测站人员以黔东南州防雷中心统一管理为主,属地气象局协助管理的运行体制,政治学习、集体活动等实行属地管理,。

2.2 统一服务标准

全州各县市防雷安全检测站按照州防雷减灾中心的管理模式、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建立会议、学习教鞭、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使用防雷业务集约化平台制作技术报告,实际防雷技术五统一:统一技术评价、检测方法、检测报告、服务流程、收费标准。

2.3 统一考核管理

州防雷中心成立防雷工作考核小组,每月对各检测站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4 统一服务费计费标准和减免程序

2.4.1 防雷技术服务计费必须按照贵州省气象局和贵州省技术监督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防雷装置安全检测的通知》(黔气发[2002]82号)和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B52标准计算防雷检测测点,并按照黔价费〔2003〕216号文件标准进行计价。

2.4.2 防雷技术服务收费的减免,必须统一按照贵州省物价局《降低和规范2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黔价费〔2011〕96号和黔东南州气象局《关于防雷技术服务收费减免规定》的要求,经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对符合减免条件的按照相应的审批程序办理。

2.5 统一财务收支管理

所有防雷检测、评价、评估服务收入必须进入检测站专户,支出实行月计划审批制。

3、防雷检测工作集约化存在的问题

3.1 规范化管理不到位

各检测站站长均是由州防雷中心红头文件下发任命,彰显工作的严肃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县局未经防雷中心同意随意更换检测站站长或是防雷检测站站长岗位变动仅靠口头通知;另外每个县市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也没有相关依据可言,防雷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任重道远。

3.2 人员短缺,防雷方面的专业素质偏低

目前基层台站的防雷检测工作以外聘人员居多,学历偏低,气象、建筑、电气、防雷等方面知识匮乏,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多不透,严重影响集约化工作的发展。

3.3 部门权威低

防雷检测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从全州发展来看,州府所在地的凯里此项工作比较规范,“主动申请检测”所占比重较大,其余县市局虽然也在走向规范化,但仍过度依赖人情关系请相关权力部门把关、转发文件等,处境其实比较尴尬。同时气象行政执法因为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实际执法过程中仍是困难重重。

3.4 强制检测与技术服务的矛盾

避雷检测业务的开展,气象部门可以说是边摸索边做,摸着石头过河,多是“主动”上门的“被动性”服务,很多依赖于本部门权力或地方实力部门的支持、协助和把关,给人是强制检测的概念。其实,如果是中介技术服务,强制检测不应由检测机构来体现,而应该由行政管理出发,促使各被检单位重视,主动要求检测检查,取得合格证书,这又涉及到前面讲的执法管理的问题但实行起来较难。另外,主动的结果也会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造成腰杆不硬、底气不足。

4、防雷检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4.1 依法规范管理防御雷电工作

雷电防御工作是国家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也是气象部门实施政府行为的一种标志。根据国家《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令[2004]412号规定。防雷图审和竣工验收及相关资质的审查均属行政许可项目,防雷检测、防雷工程等属技术服务项目。为了符合法律法规,必须把雷电防御工作的行政行为和技术服务分离,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行政执法行为也要逐步规范独立出来。

4.2 加强检测人员素质培训

检测人员素质是关键。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专业素质的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内部培养,招收具有防雷专业知识的人员为原则,尽快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综合素质、各学科掌握较全面的人员组成的防雷工作队伍并形成县市联动。

4.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要加强与安监、公安消防、建设、规范、国土等部门沟通,从法律法规入手,从源头上把关,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效率。

4.4 加大社会宣传

防雷检测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必然要经历被社会认知、接纳的过程。宣传是社会公关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是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不同形式有效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在雷击案例分析及气象防雷法律法规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广大民众的防雷安全意识。

4.5 加强行政执法

气象行政执法是行政行为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义务,各级气象部门应该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形式,尽可能采取横向联合执法或专项执法的形式,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手续,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真正做到防雷检测工作有法可依。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黔东南州防雷中心通过对防雷检测工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部分问题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解决。防雷事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广大防雷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从而真正实现防雷检测工作的真正集约化。

参考文献

[1] 池景冬、张晨宇、龚宏超.防雷检测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探析[J].河南科技,2013-07-03 11:08

[2] 零磊、范林林、高文强.防雷检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J].科技传播,2012-01-08

[3] 于洪波、艾厚奇、王佳海.浅析防雷检测工作中常见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