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人文社科 困境 对策

新时期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着一次综合性全面的深化改革。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以及国家新型人才储备库建设的需要,作为理工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必不可少的储备库,所以大力推行人文社科在理工类高校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对高校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 人文社科对理工类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时代变迁,文化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得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支撑。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是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1]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若要在人才培养中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目标,必须和谐并行地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加大理工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普及,有利于优化该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实现提供可能。这种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增强其就能能力。

1.2有利于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

历史缘由,工业带动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形成了我国教育重点建设以理工科为主。在各大高校学科建设上就可以提现,理工类占66%,人文社科类仅占12%,导致高校学科结构出现失衡。所以,在理工类高校发展人文社科,有利于优化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建设时间短,体系不完善

纵观高等教育历程,理工类院校主要是以发展理工类专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主,且具备了自由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在同类院校中有相应的竞争实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校单学科类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促使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社科专业产生了,这些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建立时间短,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教育形式匮乏、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不强,甚至可以说该类院校的人文社科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

2.2教师水平有限,结构不理想

在转型之前,理工类高校中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相对较少,他们主要承担公共课教学。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学科较散,且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转型之后,仍存在招收的个别新兴专业以年轻教师居多,有能力又稳定的教师不愿意来该学科不受重视的院校。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研究成果较少,无法形成专业的科学的研究团队,所以该类院校的人文社科难以获得高层次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投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3 缺少顶层设计和修正,未形成综合性大学发展战略

在理工类高校中其文科发展大多是后续建立的,没有任何基础,也没有任何规划。很多理工类院校甚至在转型的过程中高搞不清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缺少顶层设计和修正。不能清楚描述如何发展人文社科这个新命题,更别谈解决好这个问题。[3]在主观观念上仍旧是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导,所有政策和管理都倾向于此类学科,缺少清晰的战略定位。尚未形成综合性大学发展战略。

3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对策

3.1科学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理工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对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为此必须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调整政策导向,建立适合理工类高校实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成长环境。大力推进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大关注度、投入力度,扶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建设来实现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2加大培养人文社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力度

人文社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是推动人文社科发展的关键。学校作为发展的主体应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提高人文社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充分调动人文社科教师在业务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正确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使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时间投入合理。其次,校方要为人文社科发展营造良好和谐的学术氛围,提供有利于科研的学术交流平台。例如在学校举办学术讲座、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设立相应的选修课等等,让彼此在接触中得以进步提升。第三,学校应该多渠道培养自己的人文社科学术带头人。由这些名师带头,帮助、带动并培养新人,促进学校整体人文社科师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第四,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人文社科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理工类高校要适应时代,抓住教育改革和智库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握转型良机,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尤其要尊重人文社科的学科特点,营造科学合理的发展环境。将人文社科与理工科资源整合,从顶层设计上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提高大学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2).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工程训练;人文社科类学生;工程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54-02

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国工程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工程教育中的很多观念与做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文科学生不熟悉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知识面狭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训练不足,这种教育现状值得反思。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需要由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文科学生则要加强理工素质的培养。加强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问题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狭窄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快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作环境变化,面临生存挑战。传统的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现行高考制度的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即时效率的文理专才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分离和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试教育把很多本来应该完整学习的知识割裂了,导致很多学生“有知识没常识”。人文社科类学生工程实践知识普遍缺乏,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使得优秀的顶尖级人才成长存在先天的不足。(2)目前人文社科类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大量学生将主要面向制造业实现就业,客观上造成工科学生就业机会较多。同时,理工科专业的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强,文科生难以胜任理工类工作,而理工科学生在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理工科学生从事文科类工作也有一定优势,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工科学生“侵占”,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对于在制造业实现就业的非工科学生,由于工程素质缺乏,造成就业适应难、适应期长,就业稳定性差。(3)我国高校目前存在从单一学科院校向多科性综合大学发展的趋势,大量人文社科类学生从事新闻、传媒、教育、行政管理等工作,其科学和工程素质对于传承文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提高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科学、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4)当前工程教育的价值观还未得到普遍认可,工程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误区。不少高校认识到文理分割的问题,陆续开展一些通识教育,但课程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只给学生介绍少量知识、名词术语等,而不是注重其能力锻炼,未能真正落实通识教育,尤其是工程素质教育的理念。让人文社科类学生参与到工程科技探究过程,普及工程知识,拓宽知识面,锻炼工程科研能力,接受工程科技思想熏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仍然是当前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教改实施

工程实践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境遇性,通常需要考虑诸多相关因素。工程训练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方面有着独特作用。人文社科类学生与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与知识储备上存在差异,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教学。

人文社科类学生接受工程教育存在如下一些障碍:(1)理工理论较深,专业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强,文科生接受时存在畏难情绪;(2)理工科目繁多,无从选择着眼点;(3)对理工知识在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存在疑惑,缺乏动力和兴趣。因此,需要调整人文社科类学生工程教育的定位,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教学实施中要贯彻“博闻专攻”的理念。“专攻”即立足本专业的专攻,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博闻”即拓宽知识面,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增强学生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科技的发展推动工程教育走向终身教育,重要的是打开一扇门,让学生窥探理工的奥秘,降低工科知识的门槛,让学生能够轻松接受理工知识的熏陶,直观地认识工程设计制造,激发工程兴趣,逐步建立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工程素养,在日后工作中敢于根据需要主动接触不同学科,自觉地从工程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

人文社科类学生开展工程训练的目标主要体现在:(1)普及理工知识,拓宽知识面,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改变知识结构。(2)体验职场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3)人文社科类学生积极参与到工程技术问题的探究过程,训练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自发接受工程科技思维方式的熏陶,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训练实践

我校是以工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在工程科技领域已经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学术水平,拥有丰富的工科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积淀。机电工程实践中心是综合性工程训练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学校办学三大功能集中体现的一个部门,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根据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选择以工程训练为载体,充分发挥我校工科优势,以简单产品为线索,把工程意识培养渗透到各个实践环节,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一)《认识制造》训练

人文社科类学生与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与知识储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过高的理工门槛,会令学生望而却步。工程训练重在实践,在激发兴趣和培养工程意识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人文社科类学生接触工程的最佳切入点。我们针对文科类学生开设了特色工程训练课程《认识制造》。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入制造工程的概念,利用学生熟知的历史知识,了解制造业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究制造业的奥秘,引发学生的思考。

其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制造过程。《认识制造》是实践类课程,实践环节占90%。课程的载体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品。选择的载体尽可能涵盖制造全过程,加工难度小。例如,图1中的产品是摆在桌面上的台饰,以其加工制造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指导人员可预先做好设备的安全定位和调试,降低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学生沿着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完成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整个过程。在体验产品制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质量、成本、生产组织、企业运营、安全、环保、法律、市场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把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等工程意识培养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意识到工程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的涵义,认识自身专业知识在工程中的价值,认识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建立工程背景。

第三,及时总结和研讨是课程的升华。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车”、“铣”、“刨”、“磨”、“钳”等术语,也不是成为机械工程师,而是拓宽知识面,体会文理知识的不同和交融点,触类旁通,改变思维方式,自觉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敢于根据需要主动接触不同学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课程最后,我们通过研讨进行总结,提交结合各自专业的学习报告并点评,达到课程的升华。

(二)《应用电工》训练

文理分科培养,人文社科类学生接触的电学知识少。《应用电工》实践课程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生怕电的心理而开设,以电工应用知识为载体。学生对课程内容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比如,针对目前的装修趋势,课程设计了专用实验箱,采用环形荧光灯、电子镇流器,进行不同日光灯的接线安装实验。学生从惧怕到敢于操作,不仅克服了心理障碍,还建立了学习信心和自豪感。

《应用电工》实践课程得到学生的积极评价,成为校精品课程,是福州地区大学城的公共选修课。有学生在课后总结说:“应用电工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教材的编撰到课堂的讲解,无处不透露着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确,这是一门贴近生活,贴近科学的课程……”。

此外,我们还陆续开设《机器人》等各类与学生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课程,引发学生的普遍兴趣,吸引了文科类学生参与。

(三)学科竞赛实践

工程实践能力不仅仅包括动手能力,还包括在实践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广泛工程背景下,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反复锻炼逐渐形成的实际工作能力。人文社科类学生也只有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得到切身体会,才能提高对工程的认识。

在科研训练、相关竞赛的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锻炼的广度和强度是其他日常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应鼓励人文社科类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大多为综合性项目,人文社科类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工科学生共同训练,让不同学科学生知识、能力、思维互补,自觉地应用工程知识、工科思维方式以及工程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和创业能力。在近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我校组织的校内选拔赛鼓励管理学院、工艺美院等非工科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结语

工程实践是将人的理性意志、情感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创造、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是终身教育,让人文社科类学生参与工程训练,体会自身专业在工程中的价值,有助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自觉应用工程理念与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心与观念,正确形成就业定位与就业期望。随着科技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工程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工程教育的边界也不断扩展,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并进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少雪.21世纪工程素质教育刍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111-114.

[2]李雪岩,龙耀.知识学习,科学精神,人文情怀[J].中国青年研究,2009,(9):78-83.

[3]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1998,(5):7-11.

[4]沈豫浙,王成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J].中国地质教育,2008,(3):10-13.

[5]张艳霞.科技与人文视野下的工程教育[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119.

[6]任志新.管理专业大学生工程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8-69.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3

高等农业院校中加强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实现学校健康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经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学校要实现创新发展也是如此。高等农业院校正处于一个由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阶段,必须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农业科学的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健康良性发展。而人文社会科学要发展,就要依靠本学科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

(二)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单科性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更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磨炼性格,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这必须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辛勤劳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着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很多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青年教师不仅要生动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深入“第二课堂”,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举办人文素质讲座,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丰富校园文化,进而营造和谐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等农业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群体现状分析

(一)人数比例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主体,职称学历层次较低

农业院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发展由于起步晚,教师队伍主要以近几年引进的综合性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主,导致青年教师人数比例很高。同时,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处的弱势地位,很难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导致职称学历层次较低。在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占到94.29%;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18.5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其中正高职称仅为10%。

(二)教学任务重,教学经验欠缺

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了全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甚至包括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人文社科类教师每人每年平均担任5-6门课程,工作量达400多标准学时,有的超过600多学时。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往往一进校,就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天天忙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有时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意识淡薄

农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和人才引进标准往往是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导致青年教师从综合性大学毕业进入农科院校后,很难找到与自己原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加之部分教师本来科研基础能力就相对薄弱,无心搞科学研究,科研意识逐渐淡薄,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成了无项目、无经费、无论文的“三无”教师。

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举措

如上所见,高等农业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校方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华中农业大学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通过转变思想,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水平,形成了一套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走上科研路”的良性工作机制。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应仅仅具有辅助功能,也不能只定位为承担农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任务,而应当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规律来相对独立地加以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农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因此要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二)科学评价,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注意政策倾斜,不能与传统优势的农科专业搞一刀切,要制定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标准。在教师的引进、培养、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环节,要与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接轨。制订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学位,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支持他们参与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三)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承担着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过好教学关”,既是对教师本人的培养提高,更是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负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中农业大学制定了一套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工作机制。

1.青年教师导师制

被聘任的青年教师一入校报到,学校立即召开导师见面会,为每个青年教师安排一个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学科老教师作为导师,全方位帮助新教师适应工作岗位需要。青年教师要随堂听导师的每一节课,了解参与导师的教学进程和科研课题,通过参与导师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课题等实践工作,迅速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校每年都要对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青年教师和导师双方的工作情况。

2.实行集体备课制和上公开课制

为青年教师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轮流进行说课,把自己下一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讲解给大家,让同事提出建议,讨论本课时内容如何讲效果会更好。公开课制度常规化,指的是青年教师授课的对象为所在院系的全体教师,让其他教师在课后对其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气氛调动等情况进行点评指导。

3.开展教案展评和讲课竞赛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隔年举办青年教师教案展评活动。以此为契机,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对推动青年教师研究教学规律、钻研教

学艺术、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健全督促检查制度

实行院系领导听课制,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现场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派教学督导员通过听课、调查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有重点地监控和指导教学程序运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则充分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能动性,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切实发挥了导向和激励作用。这一系列督促检查制度,掌握了保证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教学计划、教学程序等实现了有效监控。

(四)强化科研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走上科研路”

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要紧紧依托农科优势,找准科研方向,通过多种科研鼓励资助计划,让青年教师“走上科研路”。

1.依托农科优势,找准科研方向

农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受条件所限,很难与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去争夺课题,只有选择有特色的科研方向才能生存发展。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项目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为例,本专业教师坚持以农村发展研究为中心,强化与凸显研究项目中的“三农”特色,逐渐形成了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让文科硬起来,走实证研究之路

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要学习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走实证研究之路。华中农业大学的农村社会学项目之所以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找准了方向,注重实证研究。社会学系青年教师的研究工作必须围绕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者需要深入农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

3.实行青年科研资助计划

青年教师面对的普遍困难是生活压力大,科研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实行青年科研资助计划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实际的帮助。例如,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自筹经费设立的青年科研资助计划,每年资助4个科研项目,每个项目经费为5000元。只要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未获得过学校或学院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未承担过任何科研项目,同时欠缺经费支持的在职教师均可申报。学院定期对项目申报进行阶段性考核,资助项目的主持人在结题时需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不少于2篇相关专业论文。课题完成后,经费使用人应向学院办公室提交课题报告和经费使用总结报告。这一计划通过实施后。效果明显,文法学院青年教师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此基础上申报成功的。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技术本科院校 技术人才培养 人文关怀

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的问题始终是一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而言,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我们仅做些学院式的探究而已,它始终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构成了我们人类文化生命中最重要从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理工科院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是一项关乎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都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人文关怀”与技术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

在目前的技术本科院校中,很多高校将单纯的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技术教育的人文关怀,由此造成了由技术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技术实践活动的发展,技术的负面效应也不断呈现,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盲从性,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威胁等等,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同步的另一番情景却是这样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是目的”的命题早已深入人心;技术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也是不言自明,所以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如何确保和实现人的尊严、价值就成为当下的核心要义。技术人才培养是整个育人体系的过程和途径,小至个人,学有一技之长乃是生活愉悦幸福安康的必然途径,大至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乃是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凡此种种,不难发现,为人类、为社会谋福祉才是技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人文关怀的最终指向也是“人”本身,只是其是从生命体验本身、内在地、以人本主义的形式指向和服务于人本身;技术人才培养却是以外在的、技术的、科学主义的形式指向和服务于人本身,所以,“人文关怀”和“技术人才培养”这二者是殊途同归,在达到共同目的的过程中,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二、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现状调研

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的现状,笔者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对该校的工科同学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问卷91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笔者有重点地对以下问题进行简要了简要的分析调研:

(1)在对问题“您认为技术本科院校学校层面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成长重要吗?”的回答中,81.93%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14.46%的同学认为“一般重要”,仅有2.41%的同学认为“不是很重要”,还有1.20%的同学认为“不清楚重不重要”,据此不难看出,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已在大多数同学中已经形成了共识。

(2)在对问题“您认为技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关怀效果如何?”的回答中,12.28%的同学认为“非常好”,68.67%的同学认为“一般”,另外还有3.6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8.43%的同学认为“不是很好”,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学校人文关怀并不是很满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该校的人文关怀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在对问题“您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学习和培养?”的回答中,18.07%的同学选择了“人格培养和塑造”,59.04%的同学选择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22.89%的同学认为应该是“学会思维”,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本科院校的同学大部分都已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同学们仍对“人格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今后应该着力加强和培养的方面,也是对大学生今后成长发展更为重要的方面。

(4)在对问题“您在上海电机学院听过多少次人文社科方面的讲座、报告”的回答中,15.66%的同学选择了“10次以上”,43.37%的同学选择了“5次左右”,34.94%的同学选择了“1至3次”,6.02%的同学选择了“无”。据此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同学都听过人文社科方面的讲座,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没有听过此类的讲座和报告,但是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本次采访的大都是大三、大四的同学,所以相对来说,这些同学在学校三四年时间参加的人文社科讲座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综上所述,技术本科院校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能够认识到人文关怀培养的重要作用,也有相当部分同学意识到了学校在人文关怀培养方面的不足;在技术本科院校中,相当部分同学将知识的学习置于人格培养至上,学校也没有或是足够地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历史文化等社科知识方面的学习;通过调研,笔者还发现,技术本科院校中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希望学校能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构筑和加强多元体系的校园文化建设,倡导社会实践,用心对待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在技术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讨

当下,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迫在眉睫,学校应审时度势,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措施,积极付诸实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形式也是多样的。

(一)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的重要性,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道“人是目的”,这个命题向我们揭示出了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的地位、境界和操守,同样,这句至理名言也揭示了教育的目标,培育人、教育人,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依笔者之见,首先,技术本科院校首先要在校级层面统一思想和认识,对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达成共识,思想上的行动往往是实践的先导和指路明灯。学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形成一种观念自觉,要深刻体认在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合力。其次,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氛围的营造是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必有途径,共识的下一个行动就是宣传动员以至达到一种氛围和环境,这样才能为实施人文关怀的具体操作细则奠定基础和铺平道路。再次,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相关加强和实施人文关怀的政策、措施,按部就班,有序推进。

(二)转变育人机制,将学生从“被动的客体”变为“主动的主体”

毫无疑问,人文关怀的本质要义即在于尊重和培育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转变现有的不合理的育人机制是实施和保障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技术本科院校要转变育人机制,首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传授知识和培育思维,所以培育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其次,技术本科院校要将传授知识的方式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跃进,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自觉自愿的主动学习者迈进,这是当代大学生构建自主式学习方式,培育自律性道德规范的必经之路,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规律的尊重和应用。

(三)构筑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必须深入到第一课堂的腹地――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技术本科院校,特别是在人文课程设置较弱的技术本科院校中,人文课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基础课程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所以,技术本科院校亟需加强人文课程的基础地位建设,并将人文关怀培养计划纳入到具体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并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来保证这些措施都能落到实处。

2.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技术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一般的技术本科院校中,人文社科方面的文化积淀不深,校园文化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学校方面应立足宏观,依托有力的抓手和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断拓宽校园文化的领域,发挥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人文关怀方面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了成功尝试,比如说每月定期举办的博学讲坛,邀请各界成功人士给学生做报告,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高水平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准备丰富的艺术盛宴,此外,学校每学年还评选一次学校重点社团,以此激发这些社团开展高水平的活动,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技术伦理教育是在技术本科院校加强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

技术伦理学是在伦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是一个发展开放的体系,随着技术实践活动的发展,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不断呈现,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威胁等等,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可预知性,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人们要对技术的一系列环节加以节制和完善,在技术的发明过程和使用过程、在对技术的完善过程中要不断嵌入伦理的、道德的因素,使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保持一致。为此在技术本科院校中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实则是为人类的终极幸福做贡献,事关人类终极福祉。所以,在技术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就离不开技术伦理学。

总之,技术本科院校的技术人才培养与人文关怀二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实践中二者应是相辅相成,但在实践操作中,技术人才培养与人文关怀却存在着一定的割裂现象,笔者期望通过此文能在技术本科院校有效地架起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并进行一定的尝试性探索。

参考文献:

[1]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联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维柯著.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简介:

金辉(1983.1- ),男,河南三门峡人,哲学硕士,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5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人文社科的重要性范文6

一、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作为医学为主的专科型大学,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重视不够和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意识薄弱,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多数医学院校没有把人文社会科学资料管理列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岗位设置,多以办公室人员兼管为主,许多人认为社科档案只是图书馆档案工作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必要。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模式落后,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被忽视,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社会科学档案工作随意性强、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收集的档案资料不全,大家普遍认为人文社科的档案资料都是常规性资料,存不存档也没人看,不是断档,就是缺档;另一方面档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或是应立卷的却没有立卷。此外,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没有按照《档案法》的要求进行分类、编目和排列。这样不仅给查找、利用档案带来许多不便,还会造成档案丢失,给思政课教学、科研查找相关资料带来麻烦。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多未实行专人专职管理,在用人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其他行政事务所取代,使档案管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四是档案管理手段上缺乏科学性,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基地在档案管理中实行原始的手工劳动方式,特别是在编制目录索引的方法上,还没有很好地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编制《档案目录索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效率。四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成比例。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自动化建设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回溯建库,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馆内不仅建有自己的局域网,而且与院域网互通,实现了馆藏资源的网上利用。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都比较落后,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发展。

二、提高医学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想政治课程评估的客观条件。200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修订)》,人文社会科学档案被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保障条件的重要部分,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估的客观要素和优势条件。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的实施环节,代表着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应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探索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新方法,提高服务的层次和水平[1]。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重要信息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引导大学生党员接触当代社会,感受时代脉搏、重温革命历程,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和弘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通过认识教育基地的历史,解读我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史,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从2005年起先后建立了数十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几年来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中大量图书、影象及案例资料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外,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实效性不高等。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所以在现阶段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是分开实施的,而二者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因此怎样使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为在医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我校于2013年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成为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通识教育有关文献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

三、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要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2]。学校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设置专人负责管理或由资料管理员兼职。学校档案部门一定要重视社科档案的建设,把社科档案管理人员列入学校档案人员,同意管理和定期参加档案培训,推动社科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法规意识和诚信意识,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范,保证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必须按照《档案法》的要求,科学、规范地收集和整理图书等档案资料,切实做好各类统计数据、文件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工作,把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图书馆整体资源建设中进行。

档案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三化”,即目录设置科学化,管理过程规范化,开发利用人性化[3]。医学院校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需求的特殊性,围绕“为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是拓宽档案信息收集范围,准确、全面地做好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工作,开展文献采购与典藏档案、课题跟踪服务档案、读者借阅档案等。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完整与系统,保证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料齐全、完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但重视纸本文件的收集与整理,更要关注电子文档的收集、整理与保存。三是开展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工作,对原始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与研究,编制具有典型性、规律性、有使用价值的各类综合档案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信息资源,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新方法,不断满足教学科研人员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需求,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四、提高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在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不仅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还要充分发挥其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根据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人性化地设置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其中纸质档案根据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编目;电子档案如相关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实物档案拍照和摄像的电子档案、考察等相关的照片,适合按分类或时间进行编目,最大程度的方便提取应用。二是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档案利用上要采取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推动档案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