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培训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1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should be related to real conditions of each university. A 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perspective.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y analysis, the recommendation of target and task, development thoughts and guarantee system, resource converge plan and measures,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are the five steps included in this framework. The digital-media technology major i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how this framework be applied.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ynergetic innovation of rel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关键词: 区域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决策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8]赵剑冬,吴天生.信息技术类专业产学研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2-94.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2

关键词:数字媒体产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 影视类高校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媒体产业(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涵盖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的集成和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也就为不同传媒形态或业态的聚集,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经济受益丰厚和能源损耗低等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游戏、动画业相关衍生产品产值在5000亿美元以上。而在不远的将来,由数字媒体产业带动的信息、通信、数字家电、软件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0亿美元,比现在任何一个单一产业,乃至于能源产业的产值都要庞大。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虽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国内有关专家预测全国对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缺口预计同期人才缺口将达60万之多,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影视类高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影视类高校面临数字媒体产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作为新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和市场应用的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灵活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网络动画、网络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熟悉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商业网络、网站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及特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四,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于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

影视类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管理等多门学科。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技术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影视艺术类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实验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动手能力的培养。该培养层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基本技术、基本实验理论、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该层次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层次的实验内容综合了影视各单元的实验内容,将摄、录、编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运用能力。(3)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及创新能力,由此。提高综合素质。该层次的实验项日和方案由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实现所设计实验内容的全过程。(4)研究能力的培养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科技课题的开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在本科教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层次。其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科技开发课题,其中包括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市(局)级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

二、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验教学。

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水平提升的需要出发,影视艺术类高校应在传统的影视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设计、计算机、管理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除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要侧重于培养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

增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开设“游戏程序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开设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游戏软件编程技术、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为培养一批具有较好艺术素质和过硬IT技术的数字媒体人才开发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基础理论教育。要从艺术创意、策划、制作和技术研发、艺术与技术方向等多方面,设置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互动媒体、数字音效、数字媒体管理等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影视理论、动画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游戏设计、游戏编程、音视频处理、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等课程,专业设置可分为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主要培养数字艺术创意、导演、设计和编辑等方面素质的高级艺术人才,后者侧重培养数字艺术的技术指导、支持、开发和制作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使专业定位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实验课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

注重基础,加强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侧,提倡分专业开设大实验和专业系列实验课;着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在拓展文化素养的同时,重视创新、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设计性实验。

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积极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各专业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设置创新学分。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设置名家讲堂。聘请教学名师或专家来开设讲座、公开课等,激励学生就专业的前沿课题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

2.充分发挥影视类高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引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验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其数字化设备是首选,也是主流机种。

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即专业性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较快,且必须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同步等。作为影视类高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的进步是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技术手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影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特殊性,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影视实验室其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有些甚至代表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验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管理综合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3.通过搭建数字媒体实验基地,为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提供发展平台。

构建网络,搭建平台,积极促进数字媒体企业与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的联系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建立产学研集于一体的数字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既通晓数字媒体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进发、创意达现的数字媒体方面的创意人才,使高校真正成为中国专门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摇篮”。企业与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联合组建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培训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为企业培训高技能的数字媒体产业技工。

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高校和各专业机构联合互动为主体,加强国际间和高校间学生交流互换、合作办学。实施数字媒体人才赴海外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培育数字媒体产业优秀人才。举办数字媒体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搭建国内外数字媒体人才交流的平台。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3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高职院校 图书馆 借阅服务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Lending Service in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new, diversified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ending services, lending services and lending means of composite service object under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has a lending service concept.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lending service innovation mechanism, involving three aspects apply innovative mechanisms,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service innov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college library lending services, focusing on skills training librarians, readers from the body,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library from the objec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ultimedia network from the mediator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library is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the path of library lending serv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multi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lending service

1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多维特征

1.1 借阅服务理念的全新化

借阅服务理念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借阅服务工作,确定借阅服务策略、方式与模式的思维准则和理论基础,是借阅服务的灵魂。随着多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全新的借阅服务理念,如信息价值观、大图书馆观、开发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开始进入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在这种全新化借阅服务理念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逐渐由馆内向远程发展,读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本地图书馆的各项借阅服务,还能通过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获得多个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服务。

通过借阅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建设,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以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等多媒体载体方式存在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迅捷性、交互性以及廉价性。伴随着借阅服务内容的数字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是数字图书馆。因此,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有计划地将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及其他类型载体的文献数字化,将建成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扩展型知识网络系统,以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易用性、共享性,以便文献资源能够在馆与馆、借阅服务对象与馆之间充分数字化传递。

1.3 借阅服务手段的复合化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手段呈现明显的复合化特征。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联机目录查询、馆际互借、光盘远程检索、远程登录、专题讨论或电子论坛、布告栏服务、信息检索、电子邮件、网上咨询、预约登记、用户点播以及图文信息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能够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平台,为读者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特色化服务、网络信息导航服务以及相关信息获取的培训等。

1.4 借阅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与传统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象分为科研用户、教师用户以及学生用户不同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象日益多元化,并呈现一些新特征、新变化。从空间变化上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象包括馆内用户和远程用户;从授权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象包括借阅证用户、被授权用户以及未授权用户;从网络化的特点出发,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传统型、网络型以及混合型。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对象呈现用户数量大、空间分布广、需求层次高以及自主性强的特点。 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创新机制

2.1 应用创新机制

一方面,面对读者日益增长的借阅服务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数据库能否适应这一现实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积极尝试各种形式的应用创新,建立机构库、主题库和开放获取期刊,构建开放式的信息获取环境。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软件共享空间、机构共享空间专题信息共享空间等开放平台,支持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自由获取。另一方面,针对读者获得信息资源的自由性,借阅服务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防止各种病毒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侵袭,通过探索图书馆借阅网络安全应用创新机制,设立病毒隔离墙以及数据加密技术,能够防止来历不明读者的非法访问和非授权读者的进入。

2.2 管理创新机制

一方面要求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过程中注重馆员素质的提升以及发挥馆员参与借阅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动性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者必须不断地组织学习和培训,提高馆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并积极创造条件,给渴望得到提升的馆员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应该充分认识馆员在参与借阅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作用,发挥馆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并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在借阅服务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建立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导向,“馆员――读者”人性化服务体系,及时地满足读者的各项合理的借阅服务需求。

2.3 服务创新机制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发展,应该努力转变服务理念,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创新机制。一是文献资料的电子化提供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努力将馆藏图书电子化,方便读者对电子图书、电子报刊、音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电子型文献信息的获得;二是探索开放型服务创新机制。高职院校图书馆,不能满足于校内馆藏资源的经营,还应保持开放式眼光,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尽可能地挖掘馆外多种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组织以及服务等,以读者的借阅服务为核心,拓展借阅服务资源的范围、种类,突破借阅服务的时空限制,整合馆藏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资源,向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借阅服务。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实践路径

3.1 主体上:注重馆员、读者的技能培训

一方面,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逐渐应用,它对馆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通过采取专题讲座、应用培训以及技术介绍等多种形式培训,及时地补充和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对多媒体网路技术的认知,能够从主体上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读者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认知和了解,直接关系着借阅服务的整体提高和全面推进。传统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提高借阅服务水平,通过开展读者培训更多的是培养读者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内容偏重于馆藏文献的利用和手工检索知识;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复杂性、难度性大大提升,因而,加强培养读者对现有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掌握、利用、组织、交流、评价和再生产的能力就十分必要。

3.2 客体上:推动数字化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由于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具体来说,体现在:一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引进与自主研发。针对国外比较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可以积极地进行引进,实现国内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应该加大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自身研究和开放力度,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重点选择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高职院校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提高借阅服务的针对性。二是及时地整合和转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有信息资源,没有数字化的数字化,把数字化后的信息资源整理建立数据库方便访问和借阅。

3.3 介体上:密切关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上的综合应用

随着新的信息环境的形成,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印刷型信息资源扩展到了以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环境的变化,同样也促进了借阅服务向远程化、个性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以及给借阅服务带来的变革表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性很强,经过相应的系统开发与研究,能够很快地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大幅提高借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全面发展,从介体上来看,需要密切关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上的综合应用,例如高职院校借阅服务所能应用到的Agent技术、RSS技术、Web技术、数据压缩技术以及有关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都是密切关注的焦点。通过密切关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上的综合应用,及时地转化到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以及借阅服务应用上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以及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2] 徐克谦.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8.

[3] 张怀涛,索传军,代根兴.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资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27.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4

处方药企业打造品牌并非营销的核心,重点是对医生群体的培训和患者的教育。2013年我们会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尝试更多,相信数字媒体将会迸发出更多能量。

陈军

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裁

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参加了MBA培训。曾就职于美国默克制药公司,担任药剂科学家和高级药剂研究员,以及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策略咨询顾问。2002年在美国加入诺和诺德公司,历任高级品牌经理、事业发展和战略规划总监、大区销售总监、及战略业务发展部副总裁。

作为一家处方药企业,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始终以“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为使命,专注于糖尿病治疗领域,包括药品的研发、医务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基于处方药行业自身的特殊属性,营销策略与其他行业或非处方药的最大不同在于,打造品牌并非营销的核心,重点是对医生群体的培训和患者的教育。

当然,营销的前提是诺和诺德的产品,我们将继续扩大胰岛素的整体市场,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线产品,在市场保持领跑;强化早期治疗理念;继续深耕基层市场,既抓大城市的大医院,也不放松基层市场的拓展,双管齐下。

在媒体策略层面,糖尿病的患者仍以中老年人群居多,传统媒体仍是非常重要的媒介平台,如健康领域的杂志、报刊,以及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等。

同时,糖尿病已经出现低龄化的现象,互联网与智能手机使用人群迅速增加,患者的媒体使用习惯正在变化,单向的传统媒体的知识传递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一些中青年患者的需求。2012年诺和诺德开始尝试数字媒体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营销策略主要集中在运用社交媒体提高疾病认识;利用网络媒体培训基层医生,扩大传播范围。2012年我们运用了手机报、网络专题、专家在线访谈、电子病历共享、微博等方式扩大影响范围。

2013年我最看重的营销平台仍然是学术和专业的平台,以此促进中国糖尿病学术界与世界糖尿病学界的学术交流,如从2002年开始每年一度的“诺和诺德糖尿病论坛”(NNDU),确保了学术交流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益性;根据不同地域医生的习惯和特点,进一步尝试新媒体技术在医生培训中的应用;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公众教育力度,树立患者对糖尿病的正确观念。2013年我们会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尝试更多,对于App等新的媒介形式,也非常关注,相信数字媒体将会迸发出更多能量。

我推荐

传统企业和电商/互联网企业强强联手。我看到一些汽车、消费品企业争相使用社交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如星巴克与腾讯微信联手的“微生活”和Smart与京东联手的“‘灰’常Smart,只在京东”,这其实也说明只有以用户为中心,深入洞察他们的关注点和使用媒体的习惯,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影响用户。

我观点

医药行业中,针对医生的学术交流平台仍是最重要的营销平台,且更往基层下沉。而对于患者的教育更注重差异化和互动性,科普工作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更具融入性和趣味性。新媒体传播和传统媒体更紧密的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2013年诺和诺德会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尝试更多,如App等新的媒介形式,相信数字媒体将会迸发出更多能量。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2-02

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技术变革、媒介融合在为出版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对其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数字出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种人才,是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数字技术带来出版业新发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出版业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出版业的基础技术,由此带来了出版工作方式、产业形态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版业就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实现了排版技术及产品形式的数字化,出现了电子出版物等。但在本世纪以前,出版业产业链的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新产品仅以传统出版技术增值的形态呈现,仍依附于传统出版。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进到了双向传播、互动的Web2.0时代,相对于单向传播的Web1.0时代,用户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不仅是内容的被动阅读者,而且借助互联网,人人均可成为内容的主动制造者与者,这种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自传播”方式,对出版理念、编辑行为、市场份额、消费群细分和赢利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格局,促使产业链重组,形成了建立在数字传播方式上的新的出版形态,如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和复合出版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即将进入Web3.0时代,到时将会实现以知识元为单位的内容自由整合、准确标识,进而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出版、按需印刷。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延伸了出版产业链,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作支撑,而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培养和提升。

二、数字出版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由于数字出版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全新的出版理念和出版行为,是对传统出版的提升和扬弃。因此,它对员工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与传统出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数字出版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为此,我们从某招聘网站中截取了一段时期内“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和“文字媒体/出版”这两个行业的所有关于“编辑”的招聘启事,统计发现共有3200多条,发现相关企业多数要求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这种人才与传统的出版人才相比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知识结构要求更广

数字出版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出版发行、物流经济等的综合体。因此,数字出版人才既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要具备文理兼容、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知识,懂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通讯和网站编辑等相关知识;熟悉数字内容管理技术和海量内容存储、传输、再现等新媒体技术知识;还要根据市场拓展需要,具备相关的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这充分说明,传统出版中依靠“一技之长”而坐捧“铁饭碗”的单一性人才,已无法适应新业态的需要,更谈不上推动产业发展了。

2. 工具能力要求更多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作方式和产品呈现方式,增强了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和依赖,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熟悉出版业务,而且要能娴熟地运用IT技术。具体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类搜索工具查找到出版选题、编辑加工及出版物营销所需的资料;计算机处理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对书稿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标引和分类,与作者等合作方进行远距离交流沟通;多媒体转换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类多媒体生产及转化工具,将出版产品由一种媒体熟练地转换成另一种媒体所需的文本格式,为跨媒体开发创造条件;数字技术能力,能掌握数字内容碎片化、碎片化内容整合、数字化内容多渠道等工具,以实现数字出版物的一次制作、多次应用。

3. 业务能力要求更强

数字出版人才的编辑业务能力要求比传统的编辑人员更强,主要是由编辑业务中选题与组稿的能力要求决定的。从选题要求看,数字出版物的选题,必须考虑选题内容二次或多次跨媒体开发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在策划出版项目时,必须具有综合设计能力,能统筹考虑产品在多种媒体运作的实现途径和商业价值,如在策划图书项目时,能同时考虑将其转化成光盘、制作成E-book网络出版物及手机出版物等,以达到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目的。从组稿要求看,由于出版环境的变化,数字出版物的稿件资源数量大,分布广,质量参差不齐,加之不同媒体对稿件资源的要求不同,这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更强的稿件资源控制能力,既要善于从海量的作品资源中遴选出有价值的资源,具备资源鉴别能力;又要能将选定的资源开发成受市场欢迎的出版产品,具备资源开发能力;既要能对作品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具备资源质量把关能力;又要能按照不同媒体的要求,组织作者将书稿资源加工成相应的作品,具备资源转化能力。

4. 社交能力要求更高

数字时代出版业与社会各系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出版项目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众多社会系统的支持与协作。这就要求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社交公关能力,能为出版项目的成功运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招聘单位特别注重沟通表达能力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通过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收集选题内容信息,并综合各方信息对选题内容作出价值判断和市场预测,策划有价值的选题;二是能根据选题的要求顺利物色到合适的作者,并通过与作者的良好沟通,形成作品;三是能按照出版流程需要找到最佳的合作单位,包括产品印制厂家、承运单位和经销商等,并与之顺利合作;四是能按照产品营销要求制定各种公关策略,组织和参与各种公关活动,努力开拓市场,实现尽可能多的市场消费。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人才,应能经常保持与社会各方面的密切联系,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三、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

如何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笔者认为应从更新理念入手,紧密联系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从业者自身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走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培养道路。

1.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出版、大文化、大媒体的职业观念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媒介融合表现为内容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机构融合等多个方面。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从传统出版转型升级而来的数字出版为达到“一次制作、多次应用”的目的,就必然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具备跨媒体的选题策划能力,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能力,出版产品的多种媒体转化能力,跨媒体传播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等。因此,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媒介融合的要求出发,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树立“大出版”“大文化”“大媒体”“大教育”的理念,突出实用性,强化开放性与兼容性。

2. 加强在职培训,实现从业人员素质的数字化提升

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升级和扬弃,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发展需求还是人员转岗分流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数字化培养,使传统从业人员能顺利转化为数字出版人才,是一个必须而又现实的选择。要注重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实现传统出版人才素质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求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数字出版人才数据库和交流学习平台,完善培训机制,对传统出版人才分层次进行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知识培训;其次出版企业要重视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并根据人才个体千差万别的条件,为其提供相应的成长通道,在培养、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要尽快建立学习型出版社,加强对有关数字出版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给编辑们搭建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平台,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促进编辑人员不断学习、持续提高,增强其应对数字出版的职业能力。

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等院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目前开办编辑出版类专业的高校有100多所,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千计,但综观各校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体系庞杂,重点模糊,内容陈旧;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与出版业的发展需要脱节;任课教师大多改行而来,受本身知识结构所限而不能很好地联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小,实训条件建设严重滞后等等。这种情况的存在,致使我国出版学专业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有办学体制不顺,企业参与度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等,但最主要还是办学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所致。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几乎都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标,无视该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严重脱离了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摆正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数字出版业务相关课程,开发数字出版教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尽快组建一支精良的数字出版教师队伍;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导入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加强职业规划,提升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出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发展更需要人才去推动,同时也是个人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广大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要自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去,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确定自己与企业同步成长的目标,并将目标分步实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和自己的持续提高;其次要紧跟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面对复杂的职业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导向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版权意识、诚信意识、沟通意识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出版环境,推动数字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娣,张志林,黄孝章.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构成特征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8).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45―04

一 研究动因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111亿元,完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这项资金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资61亿元。

陕西省也累计投入6.3亿元用于“农远工程”项目建设,在2007年提出《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提出“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五进三不漏”(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应用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活动,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等基础要求。

在“农远工程”、“百亿工程”已经实施的大背景下,陕西省已经为中小学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提供了硬件设施、师资等方面的条件,但是,以上仅仅完成了“教”的一方所需条件的基本完备,而作为“教”的对象“学”的一方目前进展如何,如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数字化学习的方式、数字化学习的态度、对数字化学习的评价等方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关注。同时对数字化学习的调查研究,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价值判断:

第一“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通过“不教”,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达到“学会”即“教”的目的。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自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无法“教”给学生的,更不可能“交”给学生。因为能力是潜伏在学生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是不能由外人“教”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逐步“自我形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受众,而是一个个能够主动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改造的生命主体,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或书籍直接给予的,是在学习者与环境、与他人、与各种学习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者本人转变实现的。正如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结蒂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第二教学中,恰当使用数字化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二是学生在上网学习、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能够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

二 概念界定

数字化是用零和一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它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零或一的二进制数来表达。

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我们引用南国农老先生的定义“数字化学习,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陕西省中小学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620份,其中教师问卷910份,学生问卷4700份,回收问卷5219份,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92.9%。在问卷调查同时,对个别样本学校进行了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1 样本选择

按照陕西省行政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学校的分布情况,随机选择47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并涵盖了在陕南、陕北和关中的十个地市。选取这些学校作为调查样本,无疑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设计“经常”、“偶尔”、“很少”、“从不”等答案,通过被询问者的回应,了解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真实情况。二是顾及影响数字化学习因子的多元特点,通过设计具体表述选择项,让学生进行“多项选择”,这既充分了解数字化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显性影响,又试图辨析数字化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个人情感等方面的隐性作用与否。三是“学”离不开“教”。因此在设计学生问卷的基础上,也设计了相应的教师问卷,通过“教”的视角来审视、探讨“学”的过程。

3 过程规划

为了避免一些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保证问卷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本次调查没有采取委托样本学校组织调查的形式,而是由各地调查人员在样本学校协助下,独立开展调查,整个过程严谨、规范,问卷填写认真、详细。

四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与结论

为了测试问卷的真实性,我们在对十地市问卷统计的基础上,利用spss16.0进行可信度分析,测试克伦巴赫Alpha信度系数在0.926~0.990之间,表明问卷调查数据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1 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基本状态

(1)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基础

在数字化学习基础方面,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在对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调查中,有53.7%的学生选择“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40.3%选择“会一点”,选择“不会”的占6%:在熟悉数字化工具的调查中会使用QQ或ICQ交流的占59%,会收发E-mail占31.4%,知道如何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的占58.1%1在对学生上网历史调查中,有30%的学生选样“1~3年”,32.2%选择“1年以下”,“3年以上”占37.8%。

(2)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环境

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方面,我们设计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多媒体教室与互联网连接情况的调查中,有21%的学生选择“经常联网”,22%选择“偶尔联网”,28%选择“很少联网”,29%选择“从未联网”;在每周多媒体教室上1~2节课的学生占65.3%,也有18.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使用数字化教学媒体进行过教学,且学生选择较多的科目依次为,信息技术(42.7%)、语文(41.5%)、数学(31.9%)、英语(27.4%)。

(3)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方式

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方式方面,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

习媒体的喜好有多种选择,67.5%的学生喜欢利用“视频”或“动画”进行学习,选择“听教师讲课”有22.3%,32 7%的学生选择“图片”或“书本文字”;在对学生每天上网学习时间的调查中,有55.8%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上网学习”,选择“1~2个小时”占30%,“2小时以上”占14.2%;学生上网学习吗?学生也进行了多项选择,选择“打游戏”和“看电影或听歌”有74.8%,选择与学习有关的“查资料”和“请教问题”的也有61%;学生平时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学习资料?55.5%的调查者选择“向同学或老师求助”,“通过网络获取”占35%,选择“其它”9.5%。

(4)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态度

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见表一:

(5)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评价

学生如何看待数字化学习?回答数字化媒体对学习有无帮助这一问题时,有23.9%的学生选择“很有帮助”,55%选择“有些帮助”,10.9%选择“没有帮助”。10 2%选择“不清楚”:对数字化学习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有6.8%的学生选择“有很大影响”,44.4%选择“影响不大”,35.8%选择“没有影响”,12.3%选择“不清楚”;在对数字化学习有益性的多项选择中,选择“自主、灵活,可以自己把握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的有46%,“学会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利用信息”有50%,认为“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有44%,选择“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有48%,选择“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效率”和“开拓了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分别为26%和29%。

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主要困难有哪些?选择“生理疲劳。难以保证自己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学习”占被调查学生总数43%,“学习资源太少”有17%,“缺乏学习动力”有27%,“没有数字化学习的经验和技巧”30.2%,“计算机基础差”26.3%,28.1%选择“经济原因”。

2 结论与讨论

(1)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通过对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九成以上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些了解,近七成的学生有一年以上的上网历史,对一些常用的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也很熟悉,这充分说明学生能够进行数字化学习,具备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方而,有近七成的教师能够对计算机熟练操作,教师对常用网络应用工具软件熟悉程度的比例与学生相比,每个选择项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说明教师具备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可以胜任数字化教学工作。

硬件方而,通过“普九”和“农远工程”的实施,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数字化教学的需求。以“农远工程”为例,陕西省在实施中主要推进三种模式的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简称一模)、卫星教学收视点(简称二模)、计算机教室(简称三模)。其中模式二的项目学校应能拨号上网,模式三的项目学校应能宽带接入互联网。

以上分析说明开展数字化学习各方面的条件完全具备。

(2)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待完善

通过对多媒体教室联网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其联网情况不容乐观。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就是为了“摆样子”,应付上级检查,仅有的使用也局限于教师“赛教”中的公开课上。这从近两成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了验证。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也反映出这个问题,仅有不到两成多的教师经常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同时,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则成为多媒体教室上课较多的课程,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生活、化学等课程很少在多媒体教室上。

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主要关注资源的质量,如资源是否系统、全面?资源能否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资源是否易用?等方面。而现有的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资源缺乏,两一方面是资源的质最不高。

通过以上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数字化的环境有待完善。

(3)数字化学习方式有待形成

近七成的学生乐于利用视频和动画开展数字化学习,学生每天进行网上学习的比例不到五成,学生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的比查资料的要高出十三个百分点,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方式仍然以是传统的请教老师和同学。

学生虽然喜欢利用数字化媒体学习,但是上网游玩、娱乐的比较多。这在访谈中,有学校教师和家长怕孩子染上“网瘾”,因此也不赞成孩子进行网上学习。这表明近几年大力推广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并没有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4)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态度积极

通过表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持积极态度,米卢曾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积极的态度,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对数字化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的把握要适度,并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使数字化学习从知识传授、情感关怀、个性发展等方面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从而有利于数字化学习的推广。对教师的调查表明:有82.3%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5)学生对开展数字化学习评价正面

总的来看,学生对数字化学习乐于接受,并认为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有帮助。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高度重视。96%的教师在调查中认为数字化教学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评价很高。

五 思考与建议

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与学习方式的不足,说明数字化学习在广大中小学只是处于初步推行阶段。而在开展数字化学习基础条件具备,学生对开展数字化学习态度积极、评价正面的情况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十年后的今天,如何加快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推广,使学习设备真正运转、使用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改革评价制度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如同我们通过语言的学习,来与人交流沟通一样。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3G手机、MP4、宽带上网等数字化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了解一些有关数字化知识也显得尤为迫切。

短期而言,要推进数字化学习,必须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必考应试科目。这样可以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数字化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日常生活中。

长远来看,大力开展数字化学习,必须改革我国人才评价方式。现有的评价方式是用人单位“唯文凭论”,直接导致“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尤其是中学,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使学生、教师疲于应付,整天泡在题海当中,根本无暇顾及数字化教学。政府应该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单一用人方式,努力创造一个“天生我才都有用”的用人环境,而不被“考试”、“文凭”所困。

2 改变技术至上的教育观,实现数字化学习从技术层面

到教育层面回归

“农远工积”在实施中主要推进三种模式是典型的简单技术思维的模式,以为设备到了,应用自然而然就可以推进,效益会自然而然出现。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推动应用包括教学设计、基础设施、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运营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只关注某一个环节容易造成基层实施单位只做应付检查的表面功夫。

“农远工程”同高等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性质一样,最终要从技术层面向教育层面回归。我们要建立面向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让技术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技术为教育服务,而不是舍本逐末、不切实际地让教育问题来适应技术的要求。

3 加强教师培训

一是要加大培训的范围。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由其他老师代上,而教师本身对计算机等数字化学习工具了解不多,上课任由学生自学。结果,学生都打游戏,信息课变成了“游戏课”,造成学生会打CS、传奇,但是不会WORD、EXCEL的结果。老师受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所限,实际工作中也就难以开展数字化教学。因此提高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势在必行。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方面的做法,即规定所有教师,不论其级别和职务,均应在每个三年周期内,参与不少于150小时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所有教师必须达到基本信息科技水平。

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现有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集中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对于VCD机、投影仪、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以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面关注不够。这样教师即使想使用数字化媒体开展教学,在遇到故障时如不能及时排除,也会严重打击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培训内容应该调整,应该加入硬件基础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常用工具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方面的培训。

三是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如同我们手中的笔一样,是一种工具,我们通过它来认识世界,与人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过多的以“知识”的面孔授课,使学生产生神秘、畏难情绪,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4 加强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