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艺术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艺术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
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Concept)”和“高感性(HighTouch)”双重品质的人。我们的课程也应随时代脚步而更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更多地将多媒体、新技术将融入创新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右脑思维,开拓学生多元智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能为培养具有美感、情感、懂得交往和寻求意义的优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课程
未来的世界是多元的、未来的世界是虚拟的、未来的世界是充满创意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视讯科技—新媒体”的符号,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体验。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大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新媒体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影像与其他美术媒材相结合,艺术性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这让摄影、摄像、录像以及投影等元素也融入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来。将新媒体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与以下几点特质有关:强调观众介入和参与,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在展示效果上具有异质性、互动性、融合性、非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将美术、音乐、戏剧、诗文、计算机、影像、劳技、光学等跨学科内容融入多维空间中,是一种开放的可变艺术。以夸张、异化的形象激活观众的感官,着重强调艺术思维和肢体介入。强调在自我与环境间的思辨,给予社会场域以人文情怀的美育关照。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嬗变,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也络续转变,本研究将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相结合开展创意美术课程也十分契合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潮流与人文理念。
2高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设计概述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1]新媒体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开设,能积极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艺术思维能力的学习。因此,笔者开设的新媒体艺术课程力求让学生学会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意,敢于大胆质疑,了解媒体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原理与思想,掌握利用相关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可以在多元的情境中密切新媒体艺术与自我、生活、艺术、文化、科技、社会、未来的联系,获得积极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此外,本课程还能让学生对媒体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新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掌握利用新技术主动获取与加工、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评价知识的能力,发展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媒体素养。具体说来,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计如下:
2.1课程目标
(1)明晰“新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周围的视觉文化现象,深入探索、鉴赏与批评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艺术。(2)感知新媒体艺术的特质、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思辨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人文情境、生活环境、社会生态间共相互生的美学关系。(3)通过多元媒材的体验与尝试,培养学生的影像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
2.2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艺术鉴赏、创意园区新媒体艺术考察、新媒体艺术创作等一系列主题性教学活动,采用串线性、共享式的统整模式进行课程整合,利用计算机、PPT及相关影像资料、互联网、艺术思维导图、绘图纸笔、美术档案袋等教学资源,力求建构多维、立体的课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2.3课程模块设计
模块一:新媒体艺术与自我活动目的:师生围绕“咱们学什么?为什么学?咱们如何学?与谁一起学?”四个议题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一同选择、探讨、建构、编创属于自己的课程。活动项目:头脑风暴、课程会、议题讨论、新媒体宣传会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了解新媒体课程的由来与概念,一同商议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活动安排、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民主学习气氛,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社会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师生可以围绕“我看新媒体”、“我与新媒体”等相关议题展开辩论演讲,或围绕“新媒体艺术”“数字化时代”等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活动。模块二: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活动目的:掌握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搜集资料的方法;以批判的眼光宏观当今社会的变化,明确新媒体时代下视讯科技发展的诸多表象及其特征。活动项目:网络虚拟考察、知识竞赛、主题调研会、视频媒体艺术展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学会运用常见的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学习,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基础、网络学习资源获取方法、网络交流的沟通桥梁、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四个任务;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既学习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应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综合实力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项目实践,申请博客,协同完成以“新媒体艺术与XX”、为议题的网络检索报告。模块三: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活动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和经验阅历,从思维开拓、创意设计和调查实践等方面理解新媒体与生活的联系,锻炼用新媒体手段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项目:创意思维墙、校园设计工作室、模拟项目签订会、新媒体手工坊、家校参与户外采风、言语写作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建议从身边校园文化入手,利用电子数位板、CAD等绘图软件设计草图,师生共同创设兼具意趣性、交互性、主题性、文创性、时代性的学校环境,以求传达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文化精神;运用原型启发、希望点列举、逆向思考等方法进行互动,锻炼学生多向思维、放射思维、换元思维,为新媒体创意制作打下良好思维基础;项目实践,尝试各种手段建设我们的数字化校园(方案、模型、实体改造等);小组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并尝试设计新媒体解决方案;模块四: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活动目的:通过跨文化体验,力求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参与国际交往的态度和志向,以及多元视角所带来的宽容心态。活动项目:文化主题日、虚拟漂流瓶、多元文化旅、中国动漫游等以供选择。活动要点:站在世界文明与民族文明互动发展的原点,结合社会生活事件,理解地域、亚文化、伦理、种族、性别等问题,展示影像、交流评析,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从新媒体的角度理解多元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积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自觉建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精神;项目实践:举办多元文化综合媒介展,力求跨越过去和未来、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把社会评论、大众审美融入新媒体作品中。
3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新媒体图像文化在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技术手段和效率的同时,也以冰冷的数字技术标准造成了人的感知方式与审美经验的“同质化”。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能给予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而且对继承、保护、创新本土文化,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此,笔者为新媒体时代下的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动态的发展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密切联系,精选设计多层次的、具有弹性的、符合学生审美建构水平的教学内容。从审美内涵和形式上来建构高层次的教学。第二,教师应积极建构以学生学习经验为中心的、结合社会性议题的视觉艺术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经验统整、知识统整,视觉文化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统整,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第三,改变思维,以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为动力。[2]应改革师范学校教学课程、加强职后教师培训计划,提高美术教育者的新媒体艺术素养。总之,美术教师应充分认知新媒体艺术教学与跨学科美术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助人学渔,引导学生构建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数字媒体艺术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文化;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行文习惯和思想意识的总和。建筑就属于文化的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指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等。它主要包括建筑载体,建筑方法,建筑设计,建筑思想以及各个流派。
一、建筑文化与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概念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目前,人们通过三维图像技术达到表现建筑设计的视觉效果并将传统的二维手工绘画提升到立体多姿的计算机辅助表现的视觉效果。在数字媒体科技中的建筑可视化作品可分为两类:建筑表现图和建筑动画。
建筑表现图就是在建筑、装饰施工之前,通过施工图纸,把施工后的实际效果真实和直观的表现出来的效果图,首先由3DSMAX在计算机内对建筑楼体做数字化模拟,之后采用MAX的渲染以及Photoshop的后期合成处理使图面更加真实、和谐、完美。
二、建筑文化下的数字媒体发展及设计软件
现实生活中,在数字媒体发展初期建筑只是存在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中,部分公众亲临其中才可体验出作品的效果,而其他大部分公众只能通过广告,杂志,电视,互联网得知建筑情况。如今高效的信息流却不允许建筑这样慢慢展现与沉淀出它的精华,每一个建筑作品在时代的推动下不得不快速的与公众建立关系。于是可视化的模型与视觉化的形象越发突显出数字媒体的重要性。
从创作的源头看,数字媒体被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目前的建筑设计院在设计的同时也关注建筑品质的表现,将原本古板的设计图纸转向可视化的模型,使其具有立体感,空间感。
从建筑作品的推广角度来看,一些房地产商,市政招商等等广泛广告,举行展会,不同的部门,企业对媒体的制作也产生不同的需求。一方面这些媒体设计使建筑文化得以传播,另一方面建筑产业也推动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与进步。
三、建筑文化下的数字媒体设计
1、建筑方面的数字设计(从建筑设计的源头分析)
纵观建筑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963年的时候电脑已经开始具备画图的能力,不久这项能力便被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于是出现了第一代CAD电脑辅助绘图(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接着从1990年起,出现了电脑设计(Computer―mediated Design),1993年,网络的兴起,推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同时为联合设计奠定物质基础。之后1995年,虚拟实境技术迅速发展,建筑空间得以被构建,从传统的设计进化到新的建筑设计。
一部建筑作品首先要符合任务书的要求,当拿到任务书说,一个建筑设计师并还没开始采用数字技术设计。他需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结合,灵感的闪现等等,这时草图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大师曾说过:“草图是成功设计的开始”。而数字设计技术主要通过最佳公用线集和形状操作法则来实现。最佳公用线集是指对一个由线段构成的图形存在一个线段的集合;形状法则则是建筑师对草图的操作和处理。但在草图设计过程中,我们之前提过建筑师设计的内容主要取决于设计师的灵感闪现,如果采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模拟,则缺少感性的体现。所以在草图设计上,数字技术仅仅只能用来被动地展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而并不能自动的生成和模拟。
提过长期的研究,建筑设计师们运用数字媒体设计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建筑设计师提过指挥操作员对三维模型的操作和变换来达到设计的效果和目的;(2)在做好草图和实体模型后,采用三维数字扫描仪输入数据,接着在绘图软件中加以修改、设计。在做好草图设计后,设计师将会选则合适的软件进行逐步的调整与操作,最后成为可以施工的建筑作品。在初始时期,设计完施工图以后就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在媒体出现以后,建筑文化已经不只是停留在纯粹的设计完成然后拿去施工这样的内容上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在尚未建成的情况下采用数字媒体技术虚拟场内外场景和参观体验来向网民全方位的展现建筑艺术,并在网络上发动网名对此进行投票,让全民参与到体验中来。这便是建筑设计的后期制作,老板,厂商,企业在房屋未建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建好的房屋成什么样,哪些地方需要再改进等等这些问题在施工前发现,就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建筑传播下的数字媒体设计
在原始的传播学中,数字技术尚未出现,建筑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两种方式去实现,一种是以文字媒介和绘画二者合一实现,这种方式可以表达出外形与尺寸并将建筑的大体纲领传播给大众,它在制作的时候仅仅以建筑轮廓和尺度为主,并不能详细的将各个细节展现出来。
自从数字技术出现以后,传播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开始采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与传播。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上所展现的原子塔采用的方式便是电视与广播结合的方式,他对建筑作品进行了没你,可以让大众快速的浏览建筑的连续影像,还原建筑的动态感。到2000年后,人们又在传播中加入时尚的元素,使用网络和虚拟的数字技术,虚拟建筑设计作品将建筑物内外各个部分细节完美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与大众互动,更加注重大众的提前体验,从而达到极高的宣传效果,同时也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
在做媒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设计师具有创新精神,在明确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可以从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思想上获取感性的认识,或者借鉴其他相关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表象形式。例如,在做建筑媒体设计的时候借鉴电影制作的一些表现手法,以背景衬托出主题,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表现方式等等,从而形成动态的表现效果,拉近大众与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更加广泛的普及建筑文化。
四、总结
虽然现在数字媒体和建筑文化的关系已经相互拉近,彼此相互推动着向前发展,但是在数字媒体设计传播上还存在不足,这也是诸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所应该重视的。有些数字媒体设计更加看重媒体设计出的效果展现,而忽视建筑的实用性。另外由于对建筑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也导致了所展示的内容具有片面性甚至有断章取义的嫌疑,而这些展现在大众面前就会造成大众对建筑价值的胡乱评价。所以要真正的做好建筑下的数字媒体设计,必须拥有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艺术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 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 影视特效合成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影视特效合成是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渗入影视动画及游戏制作领域形成的一种全新行业,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因此高校对于影视特效合成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十分重视,培养的动画人才主要应用于影视动画、游戏的设计制作领域,但随着全球性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目前的影视特效合成教学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存在较大改革空间。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影视特效合成教学观念较为落后,教师教学多未能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延伸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二是课程体系欠科学,教材内教学内容大多都是对基本概念、菜单、工具的讲解,知识点分散,更像使用手册,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相违背,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知识技能需求有一定差距。三是课程教学资源获取单一与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大多数教师未能利用现代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辅助教学,而仍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视野狭窄,专业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四是影视特效合成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针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于软件基础知识及工具的基本功能,而对于影视特效合成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评价考核却未引起重视。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于信息技术影响下影视特效合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打破传统,融信息技术于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对现代教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轻易连接至世界各地的网站,获取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与教材,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教学活动,虽然也有部分参考书籍,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与互联网相比,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更全面、更权威的教学资源。全国目前已有了世界大学城等教育网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线注册,上传个人教案、PPT课件、教学视频、微课等数字资源,并可以在线交流,极大地方便教师备课,学生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体系在传统的基础上也相应需要重新构建,重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影视特效合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也需要相应作出调整,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信息资源的获取从量到质都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在此前提条件下,影视特效合成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中国知网、网上图书馆、吾喜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学习平台获取课堂以外的资源,从而拓展自身眼界,提升学习效率。
2.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的教学原则设定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在影视特效合成课程教学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影视特效合成这门课程有较强的应用性,主要用于解决动画及影视制作中的后期制作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影视制作理论知识的讲授之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企业实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影视特效合成的相关理论之外,还可以学到企业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为将来就业快速消除不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2)启发创造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在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挖掘学生潜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变死读书,死记硬背为活读书,学以致用。
3.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的教育资源开发
丰富翔实、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影视特效合成课程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有重要意义,影视后期特效合成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影视素材库、教学PPT、视频教程案例等,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国外互联网网站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与各类教材与课件,作为课堂原教材的有益补充,这对于提升高校动画专业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教学必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完备的各类教育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具体、更详细地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
4.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的教学效果测评研究
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往往都要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测评教学效果,考核的方式通常为试卷考核、作品考核等,在教学过程融入了信息技术后,影视特效合成课程的教学测评除了传统的测评方式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教学效果测评,主要包括,学生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为信息的全球性与开放性。在此前提条件下,教学效果测评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书本上,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处理分析能力也应该成为教学效果测评的重要方面。
三、结语
伴随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丰富而全面的资源,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便利,提高工作和学习成效,在高校动画专业的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教学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融入更多开放性的、全球性的教学理念,获取更为丰富的数字资源,建立健全更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得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课程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群.影视后期特效课程项目教学真实感的导向性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