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管理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管理研究

商业管理研究范文1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远远超过毕业生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只有越来越苛刻才能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供应量继续飙升导致大学生收入降低和就业难的状况加剧。对于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情况而言,形势异常严峻,并且还有大量大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不具有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该情况令人懊恼不已。

 

1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现状

 

1.1 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有很多学者已提出来,大学目前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重点把握对人才需求的特别培育。有文献曾说高等教育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因素,工商管理具有日益庞大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规模,已开设该类专业的学校竟然高达82%。有学者在7年前就已提出,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层次和主要培养类型的热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特色模式,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出现教育雷同,又可以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目前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都很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实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综合高素质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普通院校更不用说要培养国际化的经管人才了。

 

1.2 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也是近几年开始火热的话题。因为就业率是评判高校教育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之一。大约十年前,当时的那几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的就业问题慢慢的出现问题且情况愈演愈烈,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上凡是关注此的各界纷纷高度关注此类问题。按照现有的研究,我国的学者对大学生,尤其是工商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顺应三个思路。什么是就业能力理论,如何科学有效的界定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原则、因素等。其次就是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综述和分析,最后通过量表等实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2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概念和实际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步骤,中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学生满足工业和商业管理需求并没有一个科学可参考的文件或方案。社会主导,也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素质缺失。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教育有利有弊,比如它导致学生去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过于追大众文化等。目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改革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时刻警惕。因为曾经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其中包括工商类的大学生对金钱和权力热于追求,因为工商管理类整天和利润和财富等字眼打交道,过早的认识到财富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不合理的

 

目前我国整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貌似十分重视引进最新的理论和西方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再根据学校的情况设置课程或基于国外最新的成果和经典成果修改所学。在人有我无的阶段,我们可使用这种比较原始且投机性的方法,先引进来,在革新。一系列的方式的确推动了我国的工政管理教育水平。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不是那么完美,借来的东西当然需要完善。目前的教材有的来源于国外,案例研究也是国外比较经典的案例,但是工商管理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首先国外的案例情况在我国,可能因为政策法规和文化不同,不能完全借鉴;其次因为案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时效性就有待考代。

 

3 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态势愈来愈严重,国家相关的职能机构必须严格限制招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制学校在培养中的成果和质量。学校也要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不是大规模招生后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淡化,相反要培育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注重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找准培养学生的精确定位。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也要下到基层去现场管理,现场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高高在上的学习。

 

3.2 优化工商管理类教师团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师出高徒”的深刻哲理。因此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是高质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保证。高校教师的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目前我国211学校的大学教师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普通本科类的学校教师至少需要硕士学历。在高校老师的学历上,基本可以满足教育的资格。但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的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出来后再次进入学校,原本老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的经验并不足矣支撑有很多的管理经验可以教育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师资队伍。首先是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到学校,当然这些老师的受教育水平必须有所保证。其次是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学院或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的教师,让大家实际的感受到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养成过程。最后可以给老师们提供实际的企业历练机会。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工商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除了要高度重视之外,也要国家出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学校出来进行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整合实习实践资源,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到实处。

商业管理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模式创新 财务绩效

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20.2万亿元,增长23.6%。其中网络购物增长23.9%,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整体而言,中小企业平台服务营收规模稳步增长。

电子商务企业在在协调资金流预算、成本控制及财务评价分析等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正随着电子商务交易总量和交易频率的快速增长而显得越发重要。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网络时代遭遇到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技术环境和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一、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在实际运营中电商企业主要根据电子商务交易软件或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模块进行数据管理,财务管理的模式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财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电商企业可能通过ERP软件中的存货数据或相应的辅助管理模块对电商交易进行进销存管理和客户信息管理。

目前,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正处于一个摸索创新阶段,业务流程的创新、融资的困难、预算管理的创新、降低成本、财务分析的创新一直是电商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网络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完整甚至缺失情况的普遍存在,使得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固定运营成本和物流成本。这就要求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非常迅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与传统不同的创新财务流程支持。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新以及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远不能适应近年电商企业的发展速度,既精通财务管理又具备网络运营思维的财务管理人员非常稀缺,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迫在眉睫。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倒逼和推动了电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创新。

二、财务流程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要不断抓住创新,也要抓住时机,首先要迅速,能够最先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才能达到以速度赢得先机的目的。

大型企业所谓OA管理流程,财务审批付款一般要半个月; 而淘宝网店店小二给电商企业提出促销需求到决策付款一般须2 小时内决策完成,财务流程快的传统企业电商将胜出,然而大部分企业不愿为了电商改变原来流程。这很显然是无法在取得效率。电商平台由于运营的快速反应必须有相配套的流程相支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数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迅速扩大,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精确化正日益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必要因素。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大数据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收集和整理庞大的数据信息,更在于如何有效快速且精确化处理和分析该数据,这就需要我们将财务管理流程重新设计。尤其改变传统数据分析存在的滞后性和低频性等问题,从而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电商企业的运营活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管理理念才能不断的创新。

三、财务预算创新

(一)大数据的应用

电子商务企业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财务管理如果没有及时迅速地改变,未能跟上发展节奏,并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电子商务企业独有的预算特点。大数据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数据服务上的变革。

(二)数据共享中心

电商企业应积极建立并利用基于云平台构建的数据共享中心,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各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来提高预算管理所需数据的准确性。和云平台对供应商销售渠道、竞争对手、企业内部价值链等进行实时的预算分析,利用云平台和财务共享服务分析、预测、决策等高级应用上。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时调整预算方案,调整后的数据将自动修改并存储在云平台,进而实现有效控制。系统及时计算出预算数与实际数之间的差额,并进行比较,生成预算分析报告,最终编制出预计报表,从而有力地支撑企业的决策,同时使预算分析更科学。依据预算管理的循环过程设计预算管理体系,并及时传递反馈的信息,从而有效优化企业运营流程。最后,将各部门预算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标准比较进行业绩评价,出具业绩报告。

四、财务评价体系创新

(一)指标设置

透明化的网络环境使得电商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企业的持久发展更加依赖于高效的资金运营能力。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上,电商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更应该注重于企业资金运营能力的评价以及更能说明时效性的资产流动性指标上。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外,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应在模型设计的考虑范畴之内。

可以将支付宝收入、支出项根据交易性质划分为交易类和非交易类。交易类包括:交易收款(包括分销销售收入)和交易费用,例如天猫返点积分、天猫佣金、货到付款佣金等。非交易类包括:非交易费用收入、支出,例如天猫技术服务年费、天猫履约保证金等。除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营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等传统的评价指标外,我们还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广告投入回报、非财务因子设置指标分析。

(二)发展能力分析

针对企业的发展能力我们可以技术投入比、总资产增长率、净利率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针对广告投入回报,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广告投入产出比作为评价指标。以天猫直通车为例,可以将直通车的花费变化率,直通车投入产出比,直通车成交金额变化率、直通车的点击转化率作为广告投入回报指标。对于非财务因子设置指标,我们可以将财务信息共享、市场与客户、人力资源、政策导向,买家秀点赞数、买家秀访问数、买家秀评论数等作为评价指标,我们也可以将店铺的访问流量、访客数、下单数、跳失率、下单转化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三)成本分析

在成本分析上我们应该针对产品的不同成本费用进行分类,有些是我们产品本身的成本费用,我们要通过合理的采购订货量来减少其综合成本,电商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可以通过大数据较为准确地判断合理的库存量,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当然在具体的判断过程也是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进行的,对于类似双十一这种节日,一定要考虑保险储备。制定合理的存货量,从而可以提高存货周转率。另外还要降低固定运营成本和物流成本,公司应该合理人员配套,可以通过类似美工外包等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可以与一些快递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来降低物流成本。

商业管理研究范文3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精益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

作为精益化财务管理的简称,精益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为达到这一目的,其主要手段就是将“精益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即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规划,将没有价值或者无法创造价值的活动剔除掉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精益财务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通过投入最小化而获得利益最大化。对于传统而又现代的烟草行业来说,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何让日渐臃肿的体系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而作为深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各个方面的精益财务管理理念或许对于烟草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助益。

一、烟草企业精益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烟草行业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开始逐渐追求经营管理的精确、精准以及精益。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也必须不断革新财务管理的理念。精益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流行的一种模式也开始进入到烟草企业的视线中,成为其必然选择。对于当前的烟草行业,选择精益财务管理也有着其必要性:第一,随着烟草行业多年发展,全国卷烟市场日趋饱和,销量逐渐稳定,利润上升空间变小;既然大力促进生产不能提升利润的话,那么只能够通过节约企业开支以及改善企业生产环节等来提升利润。第二,国家明确提出在烟草行业实行精益管理。作为传统纳税大户,烟草行业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不断的发展,烟草行业内部发展潜力已经慢慢殆尽,只有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益。而将精益财务管理引入到烟草企业中去,对于烟草企业来说,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减少不必要开支,帮助企业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精益财务管理对烟草企业的重要意义。

二、烟草企业精益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从商业活动诞生起,财务管理模式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人们不断追求完善及合理的财务理论,也导致众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出现。目前,最为流行的几种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有以下几种:1.利润最大化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利润,而利润则是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创造的利润越多,那么企业新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这一理论的弊端非常明显,即没有考虑企业创造利润时所具有的时间成本、投入资本与创造利润的比例以及利润创造过程中企业所需要承担的各类风险。这一理论是结果取向的。2.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论主要针对上市企业来说的,上市公司,作为一种舶来品,是要对股东负责的。而对于股东来说,投入资金创办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资金的增值,而上市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帮助股东实现其财富的增值。这一理论是从西方理财的观念中发展演变而来的。3.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之所以要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基于企业能够长期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总产值是不断提升的考虑。而这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众多利益集团无法相互协商最终妥协出来的结果。而对于实施这一财务目标的企业来说,财务的压力也是随着而不断增长的,因为,必须要保障企业各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必须要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持续盈利。

(二)烟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而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分析此问题,就必须要对烟草行业,尤其是烟草商业企业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其利益相关方众多,并不单纯是企业自身而已,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满足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要求才行。首先,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作为利益最大相关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满足其相关要求。在我国,烟草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必须要是国有控股才行。因此,其组织结构实行三级法人管理制度。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各级企业均以唯一出资人身份来进行管理以及控制,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维护出资人的利益。而出资人作为国家意志的化身,也导致了烟草行业必须要做到“国家利益至上”。而作为烟草行业的下游行业,各类烟草专卖点以及各省级烟草公司均属于国家管控、国家管理单位,也都是烟草商业企业的各个利润相关方,但都是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因此,其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目标的制定要维护国家利益也没有异议,更多地也是配合。而烟草公司如何才能够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呢?通过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筹款以及分红等进行管理,合理安排企业再生产所需资金以及企业投资资本等,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便是对国家利益最好的保护。

三、烟草企业加强精益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精益财务管理理念

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如果要进行精益财务管理的话,最需要做的则是在企业内部树立精益财务管理的理念。这是因为,在长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烟草行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于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接受程度较低,只有先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精益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利润提升所起的重大作用,才能够使他们下定决心在企业内部实施精细财务管理制度。然后,对企业员工要多加强精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宣传,尤其是对于跟精益财务管理制度相挂钩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得员工也能够充分认识到精益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在企业内部培养良好的精益管理氛围。最后,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是提升财务人员精益财务管理技能,另一方面是让企业财务人员起个带头作用,从而促进精益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推行。

(二)建立健全精益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先行是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健全的重要保障。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如果要使得精益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学习其他实施精益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学习,再结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然后根据本企业发展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等,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会计核算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岗位轮换制度以及培训考核机制等等。在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再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三)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实施精益财务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利润。而在实行了精益财务管理之后,还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配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经过研究发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成本的管理:1.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的无形损失;3.降低材料消耗;4.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5.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6.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7.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8.建立信息沟通体系,保障信息流通;9.利用共享资源降低产品成本。

四、结语

传统而又现代的烟草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考验着众多从业人员的智慧。而作为一种现代管理制度,精益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引入,或许能够对其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其实现更好的现代化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盖峰.烟草商业企业精益财务管理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3).

[2]罗钢.浅议烟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商场现代化,2012(10).

[3]刘勇.浅论精益管理在烟草商业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

商业管理研究范文4

【关键词】管理创新 理念创新 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

一、前言

中国烟草企业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趋势下,国内外烟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经成了烟草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范围内烟草市场竞争已经成了烟草企业需要研究的大课题。烟草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应逐步转入创新管理、规模发展、创新发展的轨道,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长超前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烟草企业资源优势,科技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体系应以创新发展为基础,以管理文化为标准,以管理流程为目的,这样才能迎接日后的挑战,化解压力。

二、管理创新的作用

第一,中国烟草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烟草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中国烟草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

第二,中国烟草企业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中国烟草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新的历史突破。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烟草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中国烟草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再造、变革、更新。其核心就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

三、管理创新的方法及途径

(一)加强理念创新

烟草商业企业的灵魂就是服务理念,根本任务就是为卷烟零售商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如何快速传播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这将是达到客户认可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认可。“以客户为中心”为宗旨,时刻密切关注卷烟零售商户的需求与体验,认真做好本质工作,及时与商户沟通,解决处理卷烟零售商户及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提供优质的服务品质,让服务与市场贴近,才能不断的创新管理理念。

(二)突出制度创新

激励和导向性是制度的两个特点。强化管理、推行改革创新的保障是制度的改革创新。在完善体制运行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建设具有鼓励性、具备导向性的公司运营管理体制。依据公司将来的发展需求,将思维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等不同组织活动体制化、标准化,来表明具有前瞻性的体制引领思维创新、科创创新、组织创新行为。

创新员工职业生涯运营管理体制,建设员工职业生涯前景规划设计,开拓“行政路、技能路、职称路、模范路”四条职业规划道路,引领员工选择有利个体发展的事业道路,为具有才能的员工提供发挥自我潜能、证明人生价值的平台。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明确创新目标,凸显创新要点,增大奖励力度,引领优秀员工进行科技创新运动。完善绩效考核体制,依据“效率第一、考虑公平、有所差别”的原则,完善绩效奖励体制,建设导向清晰、覆盖面广、要点突出、运行简便的绩效运营系统,向全部员工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先进的绩效运营管理办法,最终完成公司管理从“符合型评定”到“成熟型评定”的跨越,营造绩效逐渐完善的氛围。

(三)深化流程管理

对流程管理的深化,必须“突显应用,突显创新,突显解决现实问题”,推行优质管理制度化建设,建设“实在、管好、好用”的基层运营管理模式,使得公司管理过程流程化。以过程运营管理为重点实行流程改造,突破单位职权界限,建设以流程为指导的运行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突显岗位体制、工作目的、绩效等具体内容,建设过程驱动化公司,帮助企业整体运营水平的上升。稳定重点项目流程,认清重要节点,突显跨部门、跨职权的过程对口运营,改善职权管理不到位、流程繁琐、流程不完整等弊端,使得所有流程完成口对口链接,确保管理流程直面公司发展,项目流程直面市场和商户,进一步提高流程的管理效率。

(四)注重文化创新

持之以恒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引导、团结、创新的作用,能为公司运营和创新工作注入新的能力,能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行业“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念,加大宣传改革开放形成的“开拓进取、勤俭节约、奉献国家、回报社会、注重效率、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严格自律”的奋斗精神,培养有责任感的企业品质,坚持发奋图强的精神面貌,引领大家把精神、注意力、目标集中向发展愿景,达到思想层面上的齐心协力,工作层面的一心合作,行动层面的共进共退。

深入思考归纳公司企业文化精神建设经验,提取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立有学习、执行、担当、创新内涵的企业文化精神体系,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保障。推进公司品牌建设,将品牌的建设与公司运营融为一体,让服务的宗旨更为清晰;增强员工们服务大众的观念,完善服务的实质和执行方法;完善流程,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此外公司要尽量使得卷烟零售户需求得到满足,创造实际价值,提供品牌影响力。选取合适的载体和手段,建设服务品牌认识系统,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一流品牌。

四、结束语

商业管理研究范文5

关键词:商业流通企业;企业信用;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各个企业间的商品的差异逐渐缩小,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并成为各企业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从我国过了WTO保护期以后,商业流通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创新建设,提高自身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一、商业流通企业信用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形势之下,社会诚信文明建设却停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诚信观念意识差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的继续发展,而在商业流通企业也不例外,一些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缺失诚信的现象屡屡发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因而,在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要加强对商业流通企业信用的管理,维持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减少某些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运用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在市场经济中谋取不合法的经济利益。这样不仅破坏了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交易双方的经济风险,严重扰乱了整个商业流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企业信用的丧失。所以在商业流通企业要谨记企业信用是长久发展的基本保障,以及维护市场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强有力的准则。只有每一个商业流通企业遵循企业的诚信准则,建设交易双方相互信赖,遵守市场运行机制的关系,才可以建立一个诚实守信的绿色、持续的市场环境。

二、商业流通企业信用管理创新策略

(一)重新塑造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多数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的一种文化。商业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凭借这种价值观念在企业内部形成各项规范制度,从而打造企业良好的形象的目的。

同时,企业的基本成员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员工是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人员,他们了解并能深刻体会到消费者内心的需要。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注重企业员工所提供的参考意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在消费者中留下诚信的印象,从而为企业塑造了讲诚信的企业文化。

(二)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商业流通企业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要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努力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协调企业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共同发展、确保企业长久的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它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重视以诚信为基本准则的市场经营活动中。

此外,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自我约束作用,督促并帮助企业积极主动的承担起责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诚信文化,为企业的品牌建设、诚信建设创造基本保障,确保商业流通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企业员工的信用管理体系

商业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渐完善企业内部员工的诚信管理体系。因为,员工是企业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并且还是维护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员工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人员,企业员工的良好诚信形象是企业信用的基本保障。同时,员工的是否具备良好的信用品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商业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在企业内部不定期地开展员工诚信评比活动,激励全体员工提高自身的道德诚信,为企业的长久发展铺下坚实的基础。

(四)打造高质量产品与优质服务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是每一个企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塑造企业品牌的基础。通常用户对企业的评价是在体验企业的产品以后逐渐形成的,企业要向与用户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则必须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用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与企业建立长久的稳定关系。在营销学中,一个满意的用户,会给企业带来8笔生意,而在这8笔生意中至少会成交1笔;而一个不满意的用户,会打消25位欲购买的用户的念头。因此,一个好的产品形象,则会为企业带来无形的利益。

(五)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制的建设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商业流通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则需加快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建设,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讲诚信、讲信用的浓厚氛围,并建立企业每个部门的信用评价、信用档案管理,督促与帮助企业全体人员形成有以诚为本的高大形象,为商业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讲诚信、讲信用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没有信用的企业会给自身的发展增设屏障。因此,在商业流通企业的发展中,要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创新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商业管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涵及其风险特点

根据中国银监会相关规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多种风险相互交集的特点,一项业务常常集聚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交织关系也较为复杂,由此增加了风险管理决策的两难性。表外业务在金融市场日趋波动频繁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将会增加银行经营的风险和负担。

表外业务风险具有风险分散不确定性高、信息透明度不高和潜在风险大的特点。表外业务品种繁多,涉及流程多、部门广,风险点较为分散,防范风险难度也大,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商业银行很难全面掌控表外业务资产质量。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重要意义

1.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当前因经营业务转型、收入来源增加和资本充足率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期望在降低及分散资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收益。实际业务中风险与收益是相对称的,如果不重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过度开展表外业务致使风险积聚和爆发,表外资产转为表内风险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近年来,国外一些银行因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不当而蒙受巨额损失甚至倒闭的案件频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永恒的两大主题,商业银行发展是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必须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并重的原则,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保证银行稳健持续发展。

2.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只有加强和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增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才能防范业务风险,减少或降低各类损失,保证银行稳健经营,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3.提升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承担和管理风险,合理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表外业务风险,按照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对表外业务进行动态管理,持续调整资产组合,改善资产结构,进而推动创新型表外业务设计和发展。

4.强化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是满足金融监管的必然要求

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内容,加强和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必然要求。为实现监控和保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健发展,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表外业务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规文件。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操作,重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必须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审查审批,合理授权。对商业银行违反规定办理表外业务,或因未达到尽职要求形成风险,监管机构将严厉问责相关机构和责任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以达到监管要求,实现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强化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的风险管理分析

银行表外业务一方面已经是商业银行重点发展业务之一,是银行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这类风险相互交织产生放大效应。不同银行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重点都有差异,但总体来看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因表外业务服务对象违约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相关义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虽然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是表外业务多是或有资产和或有债务,当约定的债务人不能偿付给约定债权人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实际债务人。例如,在信用证业务中,一旦信用证开证申请人不能按期偿付,开证银行就要向受益人承担偿付责任;票据承兑等担保类表外业务中,如果交易对手违约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银行就要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首先要对表外业务实行全流程管理。加强客户准入管理,实行客户信用评级机制,优先选择信用级别高、经营实力强的优质客户;加强授信审查和审批,坚持表外业务贸易背景真实原则,按照统一授信原则,动态管理客户最高综合授信额度,防止客户过度授信。强化授信执行风险监督和管理,及时对授信客户进行动态风险评价,根据客户信用风险状况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实现对客户全流程管理。其次实施表外业务限额管理和组合管理。根据对表外业务全程监测、计量和控制,准确控制表外业务的分布组合和风险限额。通过对表外业务的垫款率、保证金比例以及垫款后回收率等指标控制表外业务分布和限额。最后应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研发表外业务的风险计量模型。目前监管规定表外业务风险参数主要使用系数法,无法将其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并予以报告和披露。通过建立表外业风险计量模型,预测潜在风险,及其对未来收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及时的风险预警,实现银行业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监管。

(二)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表外头寸产生损失的风险。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是利率、商品、股票、债券行情波动等。例如挂钩股票型理财产品,近年因股票市场价格剧烈变动,大部分实际收益率为负值,由此给客户和银行造成了资产损失,产生了较高的市场风险,甚至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影响。

市场风险管理应当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健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提高风险价值、敏感性分析等风险管理工具应用。设立与风险度量方法相应风险限额,合理地将限额分配到各业务单位和决策人员,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时监测;设立独立市场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监测、预警、报告和监督市场风险状况。

(三)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最易发生操作风险的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和票据业务,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完善,业务人员越权交易、违规操作等给银行经营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业务和管理的各个领域,经营业务承担操作风险是不可避免。只有进一步细化具体业务的活动和操作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从引起操作风险诱因着手,充分识别各种操作风险,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评估、监测,采取有效风险管理措施,降低操作风险发生概率。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增加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表外业务大多为创新型金融产品,它们的市场往往还未充分发展成熟,遇到条件不利时,要承受市场流动性的严峻考验。例如在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也面临债务人违约,或有负债变成现实负债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更加复杂,涉及范围更广,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可以导致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合理安排表外业务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和分布结构,积极应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和现金流分析等方法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运用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对流动性风险监测和控制,同时重视和加强其他风险管理。

四、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建设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商业银行要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和成熟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主要有客户准入制度、授信审批审核制度、担保风险缓释制度、风险评估评价制度等,同时应加强对内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审核。

2.完善表外业务管理流程。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办理条件,完善表外业务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对表外业务中形成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的资本金管理,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表外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管理相互制衡和相互约束。

3.加强对表外业务的人员培训。要尽快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进行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模式,准确评估风险控制的差距和自我改进状况;风险管理队伍范围要全面掌握风险头寸、风险水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计量方法、风险管理职能等内容,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二)规范表外业务风险监测和信息披露

1.完善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披露透明。按照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和新会计准则标准,规范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范围、内容、原则及标准。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可以扩充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增强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对表外业务信息的规范披露和对重要的表外项目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能够促使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各种信息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

2.严格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在银行表外业务披露中的重大虚假披露事件的当事人应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引进社会权威信用中介机构,对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加以审计,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3.完善风险监测评价指标。按照监管规定披露,在保证银行经营安全的同时尽量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根据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要求,设计表外业务发展指标、安全性指标和收益质量指标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三)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技术

1.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客户和交易数据和外部信息,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日常客户管理系统、信用评级系统、审批决策系统和贷后管理等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和业务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应用计量模型分析,向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帮助其分析市场趋势,合理控制资本消耗、止亏限额和风险限额等功能。

2.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商业银行要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全面、客观地判断和评价表外业务风险,推进内部评级法、风险价值法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法等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内部评级法(IRB)实现风险的量化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为信贷审批、产品价格、风险限额、分配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和提取准备金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是银行业绩衡量和资本配置的主要方法,用于同业比较和商业银行市值管理;风险价值(VAR)模型具有风险度量的直观性和一致性,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给出统一的风险度量,是计量市场风险管理的共同标准。

3.应用资产组合管理,实施表外业务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即运用风险分散的经典理论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通过资产组合多元化来管理表外业务的风险,以期达到某种资产的盈利来弥补另一种资产的亏损而取得整体盈利的目的。表外业务授信对象多元化,组合中的资产种类越分散,则风险越小。

(四)提高表外业务金融监管效率

1.严格市场准入,稳妥谨慎地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由于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及风险暴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严格审查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此作为表外业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关,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2.完善非现场和现场监管操作规范。根据审慎原则加强对表外业务现场和非现场监测。商业银行要定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报送表外业务报表,及时报告表外业务的交易情况,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根据商业银行报来的有关报表,进行相关风险指标的考核分析,按“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的表外业务,根据其报表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制订相应的监管措施,通过有效的非现场监管避免或减少表外业务产生的副作用;建立现场检查操作规范,制定违规处罚办法,对不公平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商业银行进行严厉查处。

3.完善表外业务的监管办法,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引导和监管。根据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既参考国际惯例又考虑我国银行经营的实际,完善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促进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