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1
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反思现实的教学,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一、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介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信用是个人、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不少人更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而且培养了学生了解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重视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学尤为重要。只有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对人的教育。
1.致力于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
品德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例如在探究“发掘自己的潜能”时,我先从《一个成功的日本企业家》案例入手,设计几个问题: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积极的暗示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他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由此我马上设计一个活动“我能行”,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我能行”,并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对自己说“我能行”,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有积极的心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注重学生独特的自身价值,因材施教
教师要尊重并接受每个学生,接受其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实体,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认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坚持“教育机会人人均等”。教师在教育标准、内容与方法途径方面应实现多样化,平等对待有差异的个体,正确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发展的意义,获得持久的情绪体验,坚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其“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或提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即设置了一种活动或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一般来说,可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例如什么是环境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请你为家乡的环境治理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等。还可以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和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一问题,一般学生至少可以答出治理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答出治理环境污染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吸引外资等。
3.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彼此通过真诚的自我表露和移情性理解,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美妙的人际关系,这对其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对取得更好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学生的情绪状态作为保证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之一来对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能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的良好气氛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
4.深入实施明“理”动“情”导“行” 的教学策略
根据初中生的情感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教材,通过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创建新集体》这节课中,倘若进行传统的说教,向学生灌输每个学生都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必然会使课堂索然无味。而设计一个游戏“折筷子”,通过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最后还可以设计问题:你有哪些才能为班集体建设奏出美妙的音符?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说教,而是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明白和接受知识,树立团体意识。
三、融合百家内容,构建陶冶式人文课堂
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就是要以思想品德课堂这么一个载体,统合科学、文化、人生、教育,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其着力点更在于博大。纵贯千古,横及八荒,皆可为思想品德课所用。融合百家服务于思想品德教学,以思想品德内容的“点”去带动并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面”,在我们今天这个工具理性盛行而人文思辩相对缺失的时代,其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文化陶冶,抑制功利主义倾向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追索存在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着眼学生实际,扎根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为本”,应该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发展,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适应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例如,在讲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假如仅仅按书上的结构,让同学们了解作为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怎么办?同学们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书本的认识上,无法内化为实际的维权意识,更不用说运用了。而实践能力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根本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更应着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请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并编排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互动小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可能会遭遇的侵害,并相应的展开讨论,模拟应对措施。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则相互启发,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提高了实际生活的应变能力。同样,在讲到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使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唾弃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做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从而自觉抵制假恶丑,身体力行真善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五、双向平等交流,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
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追求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开展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品德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动态发展的创造过程。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表达看法或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则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成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热情地评价、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引导发言者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教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学生素质的变化。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追求自由、探索真理,激励学生寻求美德、探索正义,才能够不负这个不断奋进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他们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增强,人文素质日益丰富。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和丰富护士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个体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
1 人文素质与人文关怀之内涵
1.1 人文素质 是指通过学习和积累人文学科知识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它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是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2],它既是一种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质和修养,即积德行善的人性、克己奉公的人格、仁慈博爱的人道、关爱生命,为患者谋利益的宗旨。它包括了科学、艺术、道德精神。
1.2 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等的肯定。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即人文护理,其实质体现为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其意义在于通过护患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恢复健康,降低护患纠纷,实现护士自我价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文献报道: 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 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触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 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100%的专业护士表达了学习人文知识的要求和渴望[3]。其现状形成原因主要为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甚少,毕业后缺乏人文环境的熏陶, 在职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注所致。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意义
3.1 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医患纠纷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有关,其根本原因是人文修养的缺乏、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所致。而人文关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4],充分体现了护理学对人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视,其内涵质量中,护士的人文素质最为重要, 它始终是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5]。
3.2 时代和护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 21世纪, 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6]。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现代护理学,导入人文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护理活动充满了人文因素, 护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将直接影响护理的专业形象和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
4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探讨和研究
针对护士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 拟行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的培养模式, 旨在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改善现状, 适应现代护理要求。
4.1 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4.1.1 强化领导表率及引导作用,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新的医学模式把人文关怀的目光绝大部分投向了患者,忽略了作为施护者的护士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护士,女性居多,工作繁重,体力透支;职业致心理压力大;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等,使护士身心明显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管理者需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支持和关爱力度,包括重视职业安全防护;善用激励机制;关心护士工作、学习、生活,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以产生感染力,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其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报道护士典型事迹等,使社会了解护士职业,增进理解、尊重、关爱及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4.1.2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护理管理者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信任、尊重为前提,通过共同构筑体现护理职业的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激励机制,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情怀,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使护士将感受到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释放给患者,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2 强化学习——成功提升的加速器 学习是成功的加速器,学习的力度决定成功的速度。
4.2.1 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护士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由护理部精选读物,让护士限期攻读一本书,定期通过护士生活会汇报读书心得,营造共同学习氛围,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进而内化提高。
4.2.2 有计划、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人文知识系统学习。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采用系统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选修如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行为科学与管理等课程。鼓励自修,完成学业给予适当奖励。利用院外学习机会,如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增加相关知识量。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掌握心理、伦理、美学、社会学、文化习惯等相关人文知识点及其应用能力和技巧。
4.3 践行完善——在实践中升华 整体护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护士人文情感的激发和升华在于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质量。
4.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内化和完善。人文关怀是护士人文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是在护理实践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尊重、关心及满足病人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语言中了解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满足;是以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病人积极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是运用知识储备, 与病人多角度、全方位交流、沟通, 使病人缓释病痛、 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使护士人文知识逐步内化和完善。
4.3.2 使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转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在知识、态度、习俗方面对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行“体察涵泳”, 将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护士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护理要求,改善护士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采取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等措施,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通过引导护士时刻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雅谷.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0):35.
[2]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452.
[3] 李惠玲 杨小芳 张 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995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3
可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视学生人文教育于不顾,认为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专门人才”,能就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这些人看来,“把学生送上岗位就成”,“有经济效益就行”,以致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除了硬性要求的“两课”不得不保留之外,其他的人文课程都予以砍掉,即便是一本可怜的《大学语文》也在排除之列。更有甚者,有人还把这种做法当作“创新经验”予以推广。这种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所培养的“产品”必将给社会带来隐患。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对于一个高职生来说,人文和科学两素质犹如鸟之双翼,缺一就飞不起来。如果一个高职生缺乏人文素养必然是不完善的“单面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人的立命、立业必将受限,更谈不上立民、立国。实际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个热爱生命、追求事业上进的高职生,必将在求学期间以成倍的努力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脚踏实地地训练专业技能。再者,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下,才能绽开美丽的花朵:且不说建筑规划、园林设计、法律实务等专业的学生,即便是一名机器操作工人,也要以审美的眼光观照生产对象,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那种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行为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国富民强的同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金钱至上、物欲膨胀、弄虚作假等非人文的“异化”现象不断出现。为规避市场经济对高职生产生类似的影响,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为适应市场经济,也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知道,市场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利益”和“竞争”;利益之争的良性运作是遵守契约,遵守契约就要诚实守信;竞争还要自信、自强、自立,否则必将在竞争中失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追求创新,创新就要坚韧不拔、科学求是、敢为人先;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平等就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现代市场经济是协作经济,团队、互利、合作等精神将发挥着新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又是信息经济,这将对员工的人格、忠诚度、可靠性等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看来,一个高职生即便是凭借仅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跨入了就业的门槛,但由于以上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汰出局。
3.培养人文素质的人文教育还是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等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及以后,人们发现,能力培养已无法使网络化时代的学生终身受用,于是“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受到美、日等工业国家的青睐。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付诸实施。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大都还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远远落后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缩小高职教育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我们必须采取“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及其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注重整合多种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于吸纳优秀的文化精神。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时下流行这样一种教育思潮:似乎只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能解决,于是就有人否认外来文化或五四以来形成的新文化,甚至在教学实践中取消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用国学重塑人的品格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其它文化没有益处。
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现代人来讲,最有人文精神吸纳价值的恐怕还是“儒”“道”对人、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的高度关注,以及在处理人与他人、人与国家等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按照字义解释,儒家之“儒”就是“人之所需”,道家之“道”就是“道法自然”(《老子》)。由此可见,这种传统的主流文化对人及其生命和自然是何等的敬重!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爱人”就是人不仅要自爱,而且还要爱别人。自爱就是“独善其身”;爱别人的最高境界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仁者爱人”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这里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普世”思想,对制衡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物欲和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对民主与自由的尊重,用来构建现代人的精神支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西方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古希腊文化对人的尊重。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其哲学命题强调的是人的价值:有了人,所有的一切才有意义;没有人,一切存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继承发扬了这种朴素的人文精神,并赋予了新内涵。在他们看来,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语),生来就有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意志,就有追求幸福、知识、智慧和才干的权力。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激发了近代西方人的个人创造力,催生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吸纳其合理的因素对改进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人文精神应该说有独到的价值。不过,它所崇尚的“个人至上”也有不良的消极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源于“西学东渐”和背景下的“革命思潮”,而且直接产生于五四。在那时,革命先贤目睹了自己的曾经显赫一世的泱泱大国在西方列强威逼下无能为力的局面,意识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弊端,决心改造民族精神。他们请进了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马克思,并把他们的“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又有别于西方的新文化。近百年的实践表明:这种全新的文化体现的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英雄无畏、团结友爱等具有现代色彩的人文精神应该说有着永恒的生命力!中国人由此争得的人民自主、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的现实已足以说明这种精神的珍贵!即便如此,在“以人为本”的现代语境中,其内涵依然需要不断地丰富。
由此看来,所述文化都有它的长处,也都它的不足;扬其长、避其短则是人文教育工作者应持有的态度。在面对多元文化“对话”的进程中,我们应注重吸收整合多种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大多是两年或三年,虽然时间短任务重,但还不至于没有时间安排一定的人文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即便是纯粹的理工类专业,也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文、史、哲“经典讲读”课程,哪怕是选修的也好;要求学子们亲近孔子、老子的同时,也要走近西方的哲人和思想家,当然更要关注中国近现代人文科学的成果,以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他们相应的人文底蕴。其次,要充实“两课”的教学内容。和其它高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的“两课”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政治术语和道德说教的层面,有必要融入相关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思想。事实上,马克思、等伟人的思想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有待我们开发和利用。至于品德教学,更有其广阔的开发空间。仅以艺术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就有说不尽的话题。其三,专业知识教学和技术能力训练要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许多科学家、各条战线上的技术革新者和操作能手,都有着广阔的心胸和豪迈的气质,有的还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在他们的一些科技成果里,常常蕴含着浓烈的人文气息。应该大力提倡或强调理工科教师使用这样有利的教学资源。总之,对学生实施文人素质教育要有创新意识。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4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应含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丰富的人文知识,二是崇高的人文精神,即对人类、对民族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
一个5岁的孩子看着电视新闻问爸爸:“他们为什么每天都打仗呀?还杀人呢!”这位爸爸沉默了一会儿,说:“因为有些人虽然长大了,可还是不懂事。”人类不光天天打仗,而且代代打,从远古打到现在。就从人类个体而言,马加爵杀同学的悲剧,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等等,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扭曲。
那么,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本着“救救孩子”的目的,要在语文教学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
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面对信息激增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精通教学业务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虽不必样样在行,但都应有所涉猎,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在渊博的人文知识,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同时,时时都要严于律己,事事都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多读好书,首先自己要博览群书;要求学生勤奋好学,首先自己要严谨治学;要求学生文明礼貌,首先自己要举止文明;要求学生遵守纪律,首先自己要遵纪守法。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学生往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付诸实施。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知识的含量上,应该说,语文学科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也有大量的社会知识;有斑斓的艺术鉴赏,也有精彩的科学小品;有古代的灿烂成就,也有当今的前沿学术;有博大的中华文明,也有典雅的外国精品,真可谓包罗万象。而其间蕴含着真知灼见,或者体现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正是照耀学生精神世界的智慧之光,引领学生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巍巍灯塔;其间流淌的崇高的人文精神乳汁,也正是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食粮。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除了挖掘出课本作品中人文精神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体会都德和的那种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之情;在教《理解,应该是双向的》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别人,摒弃自私行为;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可着意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教《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时,可激发学生为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国度而骄傲的自豪感,如此等等,只要教师有心,总能找到契机,因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语文知识、思想道德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融常规教学、活动性课程为一体
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训练为主线,以人文精神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自学等方法,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实现教与学的同步,直至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主体观念和独立思考意识,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语文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经常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课外阅读等活动,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变单向学习为多极碰撞,开发学生右脑,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更具体地感受到人文之光怀,教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对学生要给以直接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尤其对那些语文成绩不太理想,行为习惯不大规范的学生,(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33页)更要将其看作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潜力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成为帮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的引路人。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思想上的迷惘、生活上的困顿以及成长中的烦恼,都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主动关心,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同时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种过分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导致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平衡的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没能将二者很好地融合。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努力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资源,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素质相融合。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人文素质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其人文精神的体现程度。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人文性是教育的灵魂,知识性与人文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两者是相统一的。高职教育应遵循这些规律,既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等认知和再认知领域,又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领域。
二、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在全国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潮流中,在教育理念的形成、人文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就总体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人文教育环境欠缺。
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技能轻素质,即重职业技能教育而轻人文素质教育。把高职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实际操作训练、考取各种证书等,反而忽视了“人”的培养,也就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或低下极容易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好高骛远,缺乏敬业精神,缺失职业道德。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职业教育学制只有三年时间,许多高职院校甚至只给学生安排两年的时间在校学习,再加上学生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差,因而造成在设置课程时只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而忽视人文课程;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欠佳。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中,绝大多数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且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并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人文知识,更不用说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了。
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学校对开展职业人文教育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没有体现出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领导决策。
领导的思想观念与决策水平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前提。高职院校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且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并将二者相互融合。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今后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合理设置人文课程,保证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人文课程的设置是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应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尽可能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此外,在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社团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3.开辟多样化途径,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品位无形中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所造就的人的水平和品位。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整个校园充溢着文化的灵性,以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人文素质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要具有渊博的文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生活目的。以教师身上那种深厚的综合素质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
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高职院校应当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部分整合起来,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让职业教育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明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重要性 方法与途径
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反思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这不仅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与时代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转变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1.1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1.2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1.3人文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热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生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使命。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应该摆在首要的位置。
2.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医学教育只有在重视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才。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医学的人文属性必定使医学突破以往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涉及到了社会、心理、伦理、哲学、环境、经济以及法律等人文社会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面对病人,医务工作者既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慈善的爱心,只有与病人充分地交流合作,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真正知晓疾病的根源,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去治愈病人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医生素质的最好体现。
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必修内容,要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使施教者明白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同时也是“通才教育”,使受教者明白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精神支持、动力源泉。
3.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医学院校应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人文科学课程。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3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在加强人文教育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内容学习,还要让学生间接的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