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的认识

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数字媒体 专业人才

所谓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数字媒体相关的内容开发与制作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是针对游戏开发、网站美工和创意设计类工作设计的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高专也竞相设置了数字媒体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立足市场发展的重要命题。

1 以就业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与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普通本科相比,其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更要有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的潜质;高职教育中的“职”则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首先具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其次是要具备职业发展或迁移所必需的某一项专业技术领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理论;第三,还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2 以市场需求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2.1 形成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数字媒体专业作为电脑技术与艺术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学科方向,在教学方法很多还停留在原有学科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的授课形式基本都是围绕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软件课的的单一教学,与实际应用和市场需要脱节。二是学生的学习只寄托在课堂上的课本实例制作,不愿课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缺乏尝试精神,也就更谈不上独立完成商业化性质的实战项目了。在新的市场需求条件下,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是一定要改革的。要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一要善举实例,引出问题。二要积极分析,探索新知。三要引申提高、学以致用。四要拓展知识,联系实际。

2.2 建立链接应用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力指标,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为分数而考试,学完一门课就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获取分数,就算结业了,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一些学校教学规定取消期中考试,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考核。考试形式虽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尤其是数字媒体实践类课程,传统的考试形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种种问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是最终推进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

2.3 加强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作为一项以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数字媒体专业主要是为网络媒体公司、影视广告业、传媒业、动画设计公司、平面设计和教育培训等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为了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能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具有表现力和思想性,具备一定的构图、用光及色彩搭配能力是尤为必要的,而美术基础课程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必要补充。

美术基础课程是一个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字媒体的专业特点,要全方位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与动画设计、平面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各模块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美术基础的每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后期的专业学习而设计的,并确保教学中让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能围绕专业相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突出教学模块的特点和重点。如在具体的素描教学过程中,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为后期的计算机角色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打好基础。而提高素描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根据这一目标合理安排素描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确保突出重点,把其他与造型训练无关的内容省掉,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强调线条的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这样做既针对性强,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数字媒体专业的积极建设和长足发展。

3 以师资管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大力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多层次复合型师资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方式。

建立专兼职的教师团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用精英引领团队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以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同时,为确保师资队伍质量的高水平,延续性,高职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用人单位或者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在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中,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兼职教师可以从外面聘请专家和相关教师,一般高职聘请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水平高的个别高校或社会上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或创作的专家讲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丰富了教师队伍梯次。且由于数码媒体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对于本学科师资的引进方面要采取新的视角,真正立足于选拔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对特殊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要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外聘经验丰富的现场人员。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与市场脱节。

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要使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保障。首先,要加强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来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实践基地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投放必要的人、财、物力资源,从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要求出发,努力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其次,积极倡导“一教双证”模式,推进劳动市场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根据现代职业市场要求,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从事职业或技术领域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与资格,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实行“一教双证”,调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获取与本专业相近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2]第三,推动校企共育机制。把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落实挂钩,毕业设计采用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活动[3],为学生毕业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方向课程设置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HY125-021)

参考文献

1 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

育,2011.5:11~12

2 李国政.刍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

教育教学论坛,2012.5:145~146

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2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日本一代文豪夏目漱石,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为主线写出了大量名作,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夏目小说的女性群象。笔者首先对这些女性群象进行了类型学考察,发现兼备传统女性的温顺沉静和新女性的浪漫知性的女性人物更受夏目欣赏。其次,笔者以夏目创作的时间顺序为轴进行了考察,发现夏目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多是男性人物的陪衬,从《明暗》开始,夏目试图从女性视角展开叙述,也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女性关照。另外,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环,夏目漱石是以《朝日新闻》为媒介,以知识分子阶层为受众进行创作的。按照大众传播中媒介和受众的互动关系理论,夏目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女性期望和女性关怀。

关键词 :夏目漱石;女性观;知识分子;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52-03

一、先行研究

作为“日本现代文学巨匠”[1],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小宫丰隆甚至将其奉为“国民作家”,可以说夏目本身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人物。同时,身为《朝日新闻》专栏作者的他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其女性观可能就是作为报纸读者主体的知识分子的女性观的反映。要研究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变化与矛盾,对夏目女性观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

一方面,从切入视角来看,国内外的夏目研究多建立在他文学家身份的基础上:相原和邦等多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研究,土居健郎将作品分析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重松泰雄着重对其生平进行研究。值得重视的是,据夏目妻子镜子回忆,夏目在进入《朝日》之前的写作属于“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的程度,进入朝日之后才“拼命写作,不管他事,煞费苦心”[2]。他也正是以报纸专栏记者的身份,写下了《三四郎》《心》等众多连载小说,他的媒体人身份对他作品的人物刻画、作品中价值观等的形成和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大众传媒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言,考察夏目媒体人的身份对分析他的人物塑造甚有裨益。另一方面,从研究对象上说,以往的研究多是分析其某一作品的一两个女性形象,这类研究因缺乏类型学视野显得系统性不足,本文试图将夏目作品组成系列进行探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对众多典型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为横轴来整合夏目作品中的女性群像,以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为纵轴考察其女性观的演变轨迹。总之,本文以夏目作品的女性群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观为研究目的,并试图借助大众传播理论为充分理解文学现象的发生和深入分析其成因提供新的视角。

二、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群像及其女性观

夏目对女性形象的绘制,或是以三角恋爱关系为背景,或是以婚姻生活为背景,婚恋观可以视为夏目女性观的主体。在夏目进入《朝日新闻》之后的作品中,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共有九部,分别出现了九位主要的女性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笔者以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的选词和人物命运的走向为标准分析了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的不同态度,发现用词多为褒义,又能得到主人公的爱慕和理解的女性才真正代表了夏目的理想女性形象:她既要接受新式教育,懂文化,有学识,在夜半读书时能红袖添香;又要有传统女性的勤劳温柔,还要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筹帷幄,做好贤内助。

(一)对温良贤淑的传统女性的向往

《从此以后》中温柔敦厚的三千代受到代助和平冈的喜爱。她聪慧通透,洞察力强,总能猜透代助的心思。性格上沉稳内敛,面对丈夫平冈的外出寻欢她选择隐忍不言,而在经济生活拮据,丈夫无能无力的时候,又有以女子身份出门借贷的魄力。《门》中的阿米是宗助和安井争夺的中心,文中形容她的聪敏机智让丈夫宗助都感到“十分震惊”。她文雅娴静而坚强,不管处在何种苦境里,都不忘让宗助看到自己的微笑,又有种花赏花的美好情趣。《心》中的静子夫人是先生和K喜爱的对象。她温柔娴静,沉默寡言,无论是年轻时的静子小姐还是后来的静子夫人都是一派淑女风范,先生对她“简直有着近乎崇拜的爱”、“尽管发誓不相信其他人,却绝对地相信着小姐”。这些女性都具有沉静贤淑的传统美,从小说的遣词用句可以看出,她们是被夏目欣赏和祝福的。相反,同样以婚姻生活为背景的《道草》中的阿住,是夏目理想女性像的典型反例:她不能理解丈夫,甚至有意和丈夫作对,在丈夫的眼中是“可恶的”、“歇斯底里的”,反而“成了丈夫苦恼的源头之一”。

(二)对自负叛逆的新女性的批判

《虞美人草》中受到小野和宗近追求的藤尾,自负高傲,偏执任性。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我主张的新女性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友情和爱情,甚至被爱人欺骗背叛,最终自杀。夏目曾在给小宫丰隆的书信中这样写道“不可对藤尾有同情心,那是个讨厌的女人。像诗一样,却不老实。是个缺乏道义心的女人”。《三四郎》中的美称子是一个典型的近代女性,她正在实现着自我的觉醒。然而,这样一个“有易卜生笔下女性的特点”的女性是不被夏目祝福的。在夏目笔下,美弥子乖僻傲慢,个性张扬,作者借三四郎和广田之口形容她“任性”、“粗暴”。《春分过后》中的千代子,心机深沉,为了让须永重视自己,甚至骗他说自己要嫁给高木,最终落得和须永闹翻的下场。她要强的个性不仅没有让他得到须永的真爱,反而让他看不起自己。《行人》中固执的阿直在一郎和家人面前以扭曲了的忍耐为武器,她乖僻冷漠,不愿直接坦率地表明心迹,而是用别扭的、自虐式的隐忍进行反抗,让整个家庭陷入沉重而黯淡的氛围。她不仅用冷漠为手段报复一郎,又诱惑愚弄想要试探她的二郎。作者甚至将她比作“缠绕一郎的蛇”,可见夏目对此类女性的排斥和反感。

(三)夏目女性观的时代变奏

夏目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都进行了细腻、深刻的描述,而与此相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明显只是作为男性人物的陪衬出现,女性没有自己的内心独白,甚至作品中的很多女性配角连名字都没有。夏目以报纸撰稿人身份描写的第一个女性便是藤尾。作为作品主人公的藤尾也不过是作者表述其伦理观的一个工具,作品中对藤尾的心理描写少之又少,甚至在进入的藤尾自杀一节中,作者也没有给出关于藤尾内心变化的心理描写。藤尾的死让《朝日》的读者大为惋惜,有很多读者来信请求夏目拯救藤尾[3],但这样一个任性自我的女性在持有传统女性观的夏目笔下是非死不可的。为了弥补读者的遗憾,夏目于第二年创作了美弥子这一形象。美弥子相对藤尾更加真实,不像藤尾“宛若天仙”,不沾凡尘。随后,作者又相继创作出阿米、静子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夏目最后一部作品《明暗》中的阿延,已经不再是一个美丽的幻影,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相对立体生动的女性,作者在她的心理活动上也不吝笔墨,甚至让她和主人公津田处于并列的地位,共同组成作品展开的两条主线。以这些女性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为轴,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夏目笔下的女性形象由理想化、虚幻化不断地变得生活化、真实化,另一方面,也由最初的无思想无发言权变化为有自己的思想、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的较为生动立体的女性。

夏目女性关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以上所说的质的变化,在对女性人物的着墨上,《明暗》和其他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下表所示,以《明暗》为界点,夏目在女性人物刻画上的着墨明显增多。正宗白鸟就曾评价说“我读到明暗,才初次觉得漱石变得懂得女人了”[4]。可以说对阿延的刻画是夏目女性刻画上的一大分水岭。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变化也反映着夏目本身女性关照的不断变化:他对女性的态度由漠视渐渐转为了关怀与同情。

三、夏目女性观及其时代变奏的成因溯源

(一)夏目矛盾女性观的形成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一方面面临着西方文化突如其来的冲击,近代启蒙思想在日本得以传播,女性解放论、男女平等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的女性)纷纷学习西方的近代知识、教养以及自由平等的思想精神。有知识、懂外语、堪当子女良师的女性,成为当时的理想女性。”[5]另一方面,男权社会下旧有的封建女性观仍旧有所残留,男性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女德在夏目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传统女德“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如勤勉、质朴、俭约等和对家庭的道德要求如三从七去等构成,顺从丈夫如同顺从君主、顺从姑婆倾力尽孝的女性被认为是理想女性”[6]。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新旧激荡的矛盾,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女性理想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希望自己的理想女性具有新时代新女性的情调,会欣赏油画和西洋音乐;又希望她们拥有日本传统女性的沉静内敛,温柔体贴。

(二)女性关照产生变化的原因

从对美弥子等“离经叛道”的新女性的批判到对《明暗》中阿延的同情,夏目的女性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展开,一是学校教育的普及。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女性解放论随着西方启蒙思想一起传到日本。女性解放运动在岸田俊子、福田英子、清水丰子等人的带领下乘着自由民权运动的东风逐渐兴起。1911年,青鞜社的成立更是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新的阵地。从《三四郎》中也可以看到夏目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关注。作品中提及的阿芙拉贝恩(1660-1689)和萨福(约前630~约前592或560),都在女权运动中有着特殊的身份与影响,两者都是女性解放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明治时期日本开始推行学校教育,女性也得到了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一部分女性开始参加工作,走入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夏目作品中女性地位由被忽视到被重视的变奏的主要原因。

四、夏目漱石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

作品及人物是由作者创作的,人物的塑造必然和作者的主观诉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进入《朝日新闻》后,夏目的身份由业余作家转变为报纸专栏撰稿人,媒体人的身份决定着他要以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为受众进行创作,而受众的行为主动倾向优于被动倾向,也就是说,对报纸的选择等行为属于读者的主动行为。为了吸引读者订购《朝日新闻》,夏目必须写出符合知识分子理想的女性形象;反过来说,既然夏目是以取得知识分子的认同为目的进行创作,其女性观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理想有所反映。

(一)夏目媒体人的立场与其女性形象的塑造

日本近现代小说在发表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多以报纸连载的形式问世。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作家在创作中会有意识地以报纸的主要阅读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作。夏目漱石也不例外,正如他在入社致辞(1907)中说“报纸就是买卖”。作为《朝日新闻》的专栏作者,夏目漱石的立场已经从作家转为新闻人、传播者,他的文学创作成为了大众传播中的一环,他的小说也从单纯的文学作品衍生出了媒介的性质,而媒介的使用取决于“可能成为受众的人”的需求和期望。根据《环球时报》的统计,无论从读者学历还是收入来看,朝日新闻都领先于其他报纸(朝日新闻读者户主学历为大学以上的占33.2%,一户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的占31.8%)。“作为一个报业集团在20世纪初期……成为日本知识分子阶层中普及率最高的报纸。[7]”在报纸还属于新兴媒介的明治时代,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读者群就成了《朝日新闻》的受众。夏目漱石的写作对象就是具备买报纸的经济能力,有阅读报纸的知识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买报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本人就曾在致小宫丰隆的书信中说过:“是为博士(博学之士)水平以上的人,即我们这样的人士而写的”。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题材较之其他选材更容易引起报纸读者的兴趣,知识分子的爱情与生活是大多数读者都关心的问题。因此,考虑到大众读者的阅读心理,夏目笔下的女性形象必须符合知识分子的期望与需求。在其十四部中长篇小说中,发表在朝日新闻上的就有十部,所占比例为71%。因此,作为《朝日新闻》的专栏撰稿人,夏目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观不仅是他自己的女性观,也反映着读者这一受众的女性观,即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诉求。如果我们把麦奎尔的媒介使用的结构模式图[8]进行简化,如图所示,媒介行为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行为形成反馈。

也就是说,为了增大自己作品的市场号召力,夏目的创作要照顾读者的审美情趣,满足知识分子的需求,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又通过夏目的创作反馈出来。

(二)同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观

大众传播理论为夏目漱石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夏目漱石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并不只是体现在理论层面,明治时期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都像夏目一样怀有复杂而矛盾的女性观。由于明治时期知识分子数量巨大,这里仅举与夏目同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三巨匠”的森欧外和芥川龙之介为例,以期为夏目女性观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提供有效例证。森欧外对《舞姬》中爱的热烈疯狂的爱丽丝和《雁》中追求独立自由的阿玉持着欣赏的态度,但又在《半日》中借高山博士之口指出“克己”“忍耐”“意志坚定”是作为妻子应该具备的品质。芥川龙之介《大葱》里的阿君已经萌生了追求自主,有浪漫情怀的新女性的萌芽,而《密林中》的真砂违反了芥川“贤妻良母”的理想女性观,不仅丈夫对真砂绝望鄙视,连要劫色的强盗都骂真砂为“”,对其厌恶至极。

五、结语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试对夏目漱石的女性观及其变化进行了归纳整理。一方面,将夏目进入《朝日新闻》后作品中的女性群像进行了分类,并明确了夏目的理想女性像是兼备传统女性的温顺沉静和新女性的浪漫才华的矛盾统一体;另一方面,将夏目的作品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发现夏目对女性人物的态度由最初的轻视变为最后的关注同情。其后,笔者对夏目女性观的成因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溯源,发现夏目女性观的形成和明治时期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女性关照的变化则是由于女性解放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的展开。最后,笔者试用大众传播理论分析了夏目女性观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发现夏目复杂矛盾的女性观也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这一整体的女性观,他的理想女性像也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理想女性像,即女性既要受到封建家庭的熏陶又要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具备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特质,还要兼备新女性懂文艺懂浪漫有思想有才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00.

〔2〕夏目漱石著,岩波書店編.漱石全集 月报.[M].東京:岩波书店,1975.

〔3〕夏目漱石.漱石全集[M].東京:岩波書店,1966.

〔4〕小谷野敦.夏目漱石を江戸から読む[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

〔5〕王维维.浅谈小说《浮云》中的阿势与明治社会的女子教育[J].成都: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

〔6〕汪麟麟.日本の「良妻賢母思想に関する研究一一その伝統性と西洋性を中心に[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8.

〔7〕尹良富.《朝日新闻》的知识阶层读者战略——怎样从通俗小报走向高品位大报[J].中国记者,2003.

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目前的新型数字媒体主要是较宽的信息接收路径为主,同时辅以艺术元素,新型的媒体技术是艺术和技术的交叉学科,这种新的艺术领域不仅能够使得人们能够在传统意义上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没,还能够通过新型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使得具有良好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艺术领域,而学习艺术的学生能够通过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对艺术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阐释。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为我国提供了能够使用新兴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全方位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型人才。而不论以何种载体体现的艺术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功利性的商品。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是当代艺术主要发展的载体,而艺术本身的美感才是艺术发展的核心,新型数字媒体实现了人脑和电脑的有机整合。艺术通过更加新颖的方式使得自身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科学同样也需要通过艺术的价值来实现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赖于艺术的广阔思维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信息社会需要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使得当今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数字媒体的发展、应用发展方向和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和电子信息化成为了当前艺术时展的标志。自此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发展阶段。数字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从传播途径上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角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艺术创作自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数字媒体艺术和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首先从载体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品创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手绘和其他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以电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传播过程也由原来的口耳相传转变成为具有时效性的网络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数字媒体不但成为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宠儿,同样成为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数字媒体的性质来区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的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早起产物;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一般的文字图像,只是作为一般的信息载体出现的,并不具有美学角度来讲的美感;网络媒体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观赏性,比如类型动画产品就是比较简单的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宽带交换式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品,这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如可以进行全方位互动的网络视频游戏等。这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通过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新媒体的发展技术,需要将艺术本身的内容和技术水平进行有力的整合,以新型的数字化形式吸引受众,将人们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到艺术品鉴赏的双向互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在文化产品输出上,艺术品将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更加良好的融合,从数字图书到多媒体互动性报纸再到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网络视频游戏等等;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再传播,同时在文化企业管理层面上也将出现更加深层次的改变,创新性技术将和媒体和艺术进行进一步融合以实现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经营。

(三)数字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创作形态,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提高了创作效率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媒体发展将会具有更多的层面,同时更加国际化。在充分结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求的发展,同时结合各种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各种新型的载体,从而设计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艺术创意产品。专业方向主要面向CG行业。大家通常能够联想到的是类型动画、影视、视频类游戏创作和广告设计这几个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数字化媒体市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媒体只是出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蕴的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品。

三、结束语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艺术品本身还是具有非常强的主导地位的,艺术品的艺术性始终无法被市场上的商业性所代替,每个艺术品属性都是艺术品本身的固有属性。对于数字信息化媒体这种新型的载体来讲,媒体艺术的创造工作不仅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挑战,新型的媒体艺术创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参与平台,艺术自此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杨白春学,而是跟日常使用的语言和其他载体一样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流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使用新型的数字化设备可以拍摄一张照片、录制一首歌曲或者转换一段视频,通过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型技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就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贴近群众,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品创作的社会性。与其说新型的媒体技术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不如说它为大众打开了一个可以参与艺术创作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进行对历史的探寻和对未来的畅想,这将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助力。只有当艺术产品真正来源于生活和人民群众,才能使得艺术产品获得更多的受众,促进我国的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严晨.数字媒体出版物的价值取向思考[A].中国编辑研究(2009),2010.

[2]蔡兴泉,张俊,李晋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讨[A].第一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0.

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

1.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做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军事等领域,是一门艺术与科学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1]。它集成了计算机软硬件、通信、广播等技术技术,同时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数字媒体版权、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如: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它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主要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必将对高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数字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来达到对数字媒体信息的表达、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目的,变抽象信息为可感知、可交互和可管理的一种软硬件综合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非常宽泛,如与处理、传播、存储、输出等环节相关理沦都有所交叉。因此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

1.静态数字图型符号

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二维,即在二维介质上通过相关设计规律呈现出静态的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以此来传达准确的信息数据,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视觉体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所表现的结果都是在静态的纸媒介上,受众极容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另外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已无法准确、完整、全面地表达设计师们的意愿,人们开始对传统静态视觉信息传播形式表现出疲劳状态,因此人们非常渴望着一种全新的图文符号表现形式诞生。数字信息符号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特征,同时也能诠释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特点,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对其思考和理解,就会发现视觉信息传播数字化的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并且十分重要的视觉传播手段,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数字信息的有效传播已经变得十分重要。数字信息符号已经迅速成为交流的语言和信息传播媒介,充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数字信息符号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信息可视化的主要形式。数字信息符号的准确、醒目、简洁等特征,让受众在与信息交互时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同时能够让受众更加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数字信息符号的交互性和娱乐性还能够大大提高受众的积极性。

2.动态数字图型符号

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图型符号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视觉设计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设计作品大都以静态形态进行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则是向多维多向传达信息,数字图型符号具有动态可视化,听觉化、感知化等特点,同时作品大都是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并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沉浸性,实时性。计算机可以将传统图型符号设计所传达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传统复杂繁琐的图型符号设计已经无法阻碍信息的有效传播。动态图型符号表现形式是由艺术、技术和传播多个学科交叉影响发展而来的。其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能够带来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交流,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附加情感和观念。辅助设计工具和媒介的更新速度给传统的图型符号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传统图型符号从静态的展示方式逐渐转变为动态的展示方式,传播和表现方式也由单向过渡到多向多维交互方式。这些改变,可以让大众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去接受信。

三、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新要求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让二者能够有效的融合;二是通过这种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新的技术发展下,在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媒介下,能够快速的适应,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相关视觉传达设计的任务,进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质量;三是在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各种因素的交互结合,从教材的基础要求出发,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

1.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固有的思想,而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数字化时代,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媒介特征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和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设计教育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学习非常容易陷入孤立的教学模式,使学科领域变得专门化。因此,必须要打破“专业至上”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应该在整个教学的进程中体现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渗透,更多地体现出数字时代设计教育其交叉性与边缘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艺术的理性与感性的体验和认识。

2.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广泛共享,使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与设计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国内大多高校网站都提供了相关学科精品课程的教案和名师视频教学及课件。在这种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应该把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消化知识作为首要教学目的,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让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探索、创新为主的实验教学。通过先进的辅助设计软件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效果。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数字手段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以便能及时了解设计及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根据最真实的现实需要来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设计水平。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

3.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年年重复而缺乏探索性、实验性。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法与内容应该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特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延伸展开,从数字时代实际特点出发,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随着数字时代三维视觉表现的普及,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保证学生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在侧重于传统的二维视觉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三维视觉课程内容,如3dsMax、AfterEffects、Cimema4D等三维软件课程,使以二维平面为主体的设计内容体系逐渐转变为增加动态视觉元素及听觉元素的具有三维交互功能的综合设计体系,将三维数字技术教学内容与传统二维设计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辅助设计工具、设计发法以及新的表现方式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五、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考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能通过数字技术表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设想。多元化的表达和交互形式提升了设计者的创新能力,一种想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理念,能够更加具体和生动的诠释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教学中应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有一个三维的、立体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的依赖数字技术,不能让学生产生掌握了数字技术就能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想法,这种错误的观点往往促使一些学生注重技术却忽视艺术内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创新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不断的探索,充分的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科技信息,2011:251页.

[2]沈磊.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20-121.

数字媒体的认识范文6

一、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大数据(Bigdata),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被引用较多的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这样对大数据的描述:“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数据承载着信息,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中,用户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大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这些决策可以发生在政府政策制定、社会舆情监测和商业营销等领域。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编辑面临的问题有:

编辑对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敏感。目前,在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从文字的加工生产到后期制作发行营销,再到文字的传播保存,以数字技术手段参与新闻出版所有环节而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即数字出版。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业进行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和空间。然而,这种趋势并非为传统新闻出版人所完全认识,数字新闻出版对传统新闻出版的改造能力,也并没有被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人员所认同。

编辑人员对新闻出版产品数字化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编辑一说新闻出版的数字化,就认为是原创作品形态的表现形式数字化,其实,数字化新闻出版的未来趋势是原创作品形态表现形式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而非一个环节。在数字化产品同读者见面之前,其他环节都应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的触角应该伸向新闻出版产品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编辑、校对环节,更应该按照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数据加工。

此外,已经起步的数字型编辑存在重技术、轻内容质量的问题,为了数字技术的使用,忽视文字好坏是数字型新闻出版的核心问题。编辑只有对文字内容资源,包括稿件的收集、编辑加工、知识体系的分类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大数据才能在新闻出版业得到科学利用。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呈现的业态

信息产业的竞争规律是,30%甚至更少的企业拥有70%以上的市场。较早进入电子图书领域的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几家企业,虽然不是传统的出版单位,但已将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社,120多万种的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集成,从而占据了中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此业态下,新闻出版业的编辑应该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到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潮流中,要与数字出版物的制造商、销售商和数字图书馆的经营者一样,成为新闻出版数字技术的新兴代表。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传播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转变新闻出版传统的方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新闻出版向数字新闻出版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撑,而这也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企业面临的短板。同时,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数字新闻出版的行业标准、版权保护等统一标准,这也成为数字新闻出版传播的障碍。

同时,固定的读者群体、作者队伍,为编辑开发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传播企业的读者市场相对稳定,它们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消费区域,这为信息传播企业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物,提前提供了销售渠道和销售对象。而且信息传播企业还有着独特的内容资源,这些专业内容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初步具有形成数字化产品的核心内容,信息传播企业不延伸开发也是浪费,这些内容资源是打开市场的钥匙,是与其他产品进行市场竞争的利器。各个专业出版社、杂志社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品牌特色和市场知名度,为编辑进行数字产品开发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不用像一本书或杂志发行时需要开发生产那样费事。传统的新闻出版理念大多是以书籍、报刊等产品为中心的,而数字新闻出版既要以客户为中心,又要以产品内容、产品质量等为中心。

三、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应有的理念

“网络媒体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新的沟通平台。我们在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1]这对编辑应对大数据提出了要求。

1.树立数字出版的理念。随着电子产品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近年来,数字化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许多杂志社、出版社都纷纷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和机构,希望面对冲击能够提前布局,为同业竞争赢得市场机遇和机会,赢得更多的筹码。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编辑要顺应这一潮流。目前,许多杂志社、出版社仍然靠传统出版、传统经营模式维系生计,然而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编辑不可能游离之外。尽管杂志社、出版社目前数字化盈利模式的轮廓还不是十分清晰,但是编辑要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有计划地去有效推进单位的数字化改革进程。一是要有运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在大数据业态下,编辑要具有熟练地使用网络的业务素质,对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页面要适应,并且能熟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二是要创新编辑产品。在编辑的推动下,信息传播企业应通过数字技术对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大中专教材进行多媒体开发、立体互动,改变目前学生教材都是纸质版的现状。我们不难想象,若干年后,学生们上课会不会只使用数字型图书,在老师的引导下高声朗诵,而不再用纸质版课本?“面对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需要应对的第三个问题是新媒体的竞争压力给整体宣传思路带来的冲击和变革。”[2]

数字型编辑在树立新型编辑理念时,要处理好信息传播企业市场性导向与创意性导向之间的关系。信息传播企业传播内容的传统编辑方式、传播模式、盈利模式太过单一,根本无法体现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好处,创意产业和信息传播产业的高附加值优势也无法在编辑、发行过程中体现出来。

2.培养全新编辑的理念。卫星、网络传输等技术的普及,不仅要求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或者手段、组织形态能够与先进技术相匹配,还要求编辑的理念跟上先进技术的要求。传统型编辑,是指按照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时代的编辑模式进行编辑、校对等文字加工,无视或忽视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影响,对数字出版没有概念的编校人员。数字型编辑,是指迎合时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更新编辑理念,运用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便利,颠覆传统的流程,对编辑、校对等文字加工工作改革的编校人员。以下从6个方面对传统型编辑和数字型编辑运作逻辑给予比较(以杂志、图书为例):

同作者的关系。传统型编辑靠出版社、杂志社的名气认识作者,靠作者投稿认识作者,靠上级部门转稿认识作者,图书出版后或者文章发表后,基本上没有往来,缺乏与作者的关系维系意识。数字型编辑通过网站认识作者,通过博客、论坛认识作者,通过参加各种会议认识作者,通过QQ聊天认识作者,通过网络传媒认识作者,网络发帖征集稿件,图书出版或者网站发表后,同作者保持联系,并通过作者推荐认识其他作者,与作者共同策划图书的宣传和后期发行,扩大影响力。

编辑模式。传统编辑模式主要有两种:1.最传统的模式是,编辑直接交给排版员排版,排版后进入“一编三校”流程,每次稿子都是满纸改动的痕迹。这样做造成纸张浪费,版面动来动去,每次打印的校对稿页码都不一样。2.改进后的做法,编辑要求作者提交纸质稿,然后在纸质稿上编辑,到处都是改动的痕迹,最后交给照排室。这种做法已经比第一种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仍然浪费纸张,增加编辑和排版员的工作量。数字型编辑向作者要word电子稿,在电子版上编辑加工,修改后交给排版员排版。这样做便于查找错误,减少排版人员的工作量,能有效提高编辑速度和编校质量。这就要求编辑不仅会打字,还必须掌握word操作的基本知识,会运用一般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有效甄别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应积极建议杂志社、出版社出台数字新闻出版业务流程,适应时展要求。

校对模式。传统型编辑喜欢纸质版修改校对,在稿子上涂来涂去,满纸皆红,然后交给排版员,这样既增加了排版员的工作量,又加大了自己无谓、徒劳的工作量,浪费纸张,浪费时间。数字型编辑习惯在电子版上校对,可以随意修改、反复修改,避免排版环节修改次数,提高稿件的正确率,最后交付排版,让其按照作者要求设计排版。

版式要求。传统型编辑不研究市场流行风格,不论稿件题材和体裁,开本大小一样、字体版心一样,完全由照排室做主,忽视读者心理和需求,缺乏档次和品位。数字型编辑对市场有充分了解,用什么开本和纸张,封面、书名用什么字体和色彩都十分讲究,目录字体、正文大小标题字体都有自己的理念和风格;既照顾到传统读者的偏好,又照顾到大数据时代读者的喜好,在设计版式时会考虑电子版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吸引读者,怎样设计便于网络传播,便于相关知识的链接,便于读者点评、跟帖,便于其他网站转载。要求排版员按照自己对市场的了解,结合作者要求和读者数字阅读的需要去装帧设计。

策划意识。传统型编辑缺乏起码的策划意识,我就是一名编辑,安排我编辑什么稿件我就编辑什么稿件,市场不是编辑的事情,营销不是编辑的职责,图书、杂志盈利与否,影响大小等同自己没有关系,忽视大数据技术对编辑产生的精准营销意识、文稿个性化内容定制平台的重要性、数字内容产品消费者付费意愿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编辑观念更新对数字新闻出版产业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数字型编辑有较强的策划意识,一本书能开印1000册,经过编辑策划和努力会增加到3000册或更多;利润空间是几千元,经过与作者、书商共同努力扩大到几万元或更多;一本普通的书稿,经过策划可以变成畅销书。从接到稿子到图书出版、杂志发行都渗透着编辑的心血,会一直遵循“稿子—策划—确定印刷数量—媒介宣传—市场营销推广”的思路。

利润模式。对传统型图书编辑来说就是买卖书号,最多加上作者包销图书。数字型编辑把小的做大,把一般的稿子策划成畅销书,把作者包装成名人,带动图书、杂志的持久销售,扩大利润空间。

推崇数字化,倡导编辑走数字型编辑之路,并不等于说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复存在,对传统的编辑模式进行全盘否定,而是说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出现了一种通过信息技术向全球加速传播方向演化的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信息传播企业传播者特别是编辑人员的工作理念,使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象、场所、途径、方式和结果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为编辑的观念更新提供了可能和契机,这也是数字新闻出版业界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的必要条件。

3.要有新媒介生态的融合自觉。“自工业革命以来,使人类社会发生特征性转型的强大动力是信息革命。其中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3]随着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报纸、杂志、图书等纸质媒介有必要把编辑个人的博客网址,出版社、杂志社的官方微博、官方博客账户、电子邮箱、QQ号等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在杂志的固定位置,放在图书的封底、勒口、书签、腰封等特殊位置,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样不仅大大方便了读者进行网上阅读、手机浏览,还方便作者发送和投递稿件,有效增加了编辑、读者、作者三者之间的互动。由简单的、传统的纯文字阅读,变成随时随地阅读、观看比单纯文字内容更丰富的图片、更生动的视频等,颠覆读者的阅读方式,将读者、作者从传统阅读、投稿带到全媒体的阅读、写作模式之中。大数据时代,编辑要自觉融合到新媒介这种生态环境中,做新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尝试者。

编辑的责任是传播文化和文明,大数据的出现也是一种人类文明,如果我们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认识不到大数据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认识不到自身对传播大数据的作用,有人担心过不了多久,传统新闻出版业会像胶卷摄影被数码摄影所代替一样,一部分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有可能成为民营出版商的编辑室,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传统出版社、杂志社编辑的警觉。相信我们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们能够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承担起科学利用大数据的文化责任。

四、结语

从理论到实践,大数据的发展为新闻出版行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数据的根本是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这就要求编辑必须适应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下,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全新的理念来承担数据信息加工和传播的职能,为新的读者群体和受众,为新的作者群体和客户,提供绿色环保、准确快捷的服务。

(作者为河南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总编辑)

参考文献

[1]刘东建.当下中国“改文风”的政治修辞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