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新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创新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创新发展

农村创新发展范文1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同时面多诸多挑战,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广东阳山县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例,分析其创新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阳山县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0903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几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及用户数量的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学生回流农村自主创业现象不断增多,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农村人口逐年下降,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现存可用劳动力不断减少,生态制约愈发严峻及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村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同样面临不少问题需要加以突破,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人才队伍薄弱,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急需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广东阳山县通过政府主导,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充分结合政府和市场要素的优势,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通过打造统一的品牌经营阳山县的优质农产品,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1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形势

1.1面临机遇

1.1.1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购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之一,网购商品已不局限于早期的衣服、箱包等日用品,网购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呈现爆发式增长,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村电子商务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的《2013~201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在我国3.1万家涉农网站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其中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品种达到16个,交易额达31.53万亿元。此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得到迅速发展,生鲜农产品成为第四大类网上热销产品,2013年京东商城的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1.1.2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各级政府层面重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由城市快速覆盖到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在2014年年初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国家农业部于2014年5月正式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北京、辽宁、吉林等10个试点地区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国家商务部于2014年7月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计划,决定在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示范县,辐射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台了支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方案,淘宝村的大量涌现激发了很多乡镇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数量不断提高,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条件涉足电子商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见图1),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人。

1.2面临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供应不足趋势明显。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格局已经持续了多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由2004年7.57亿人下降至2014年的6.18亿人,近十年农村人口减少1.38亿人,农村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57.01%下降至2014年的45.23%(见图2),年下降速度为2.22%。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农村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青壮劳动力则更少,弃耕农田大量出现,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二是农村技术人才缺乏现象严重。虽然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很多,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农村技术人才队伍明显不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建设资金不足、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农产品标准化及质量认证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都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2阳山县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做法及成效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下辖13个乡镇,共159个行政村,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由于气候资源独特,温差大,适宜种植不同气候带的农作物,曾获“中国反季节蔬菜之乡”称号,农产品及特产丰富,具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条件。面对经济新常态,阳山县农村同样面临农产品买卖难、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丢荒严重、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阳山县政府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突破口,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增强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并取得初步成效。

2.1创新发展做法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商初期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农村电商进行总体谋划,在发展平台、政府职能机构及配套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积极性。

2.1.1发展平台创新

(1)建立县级电商物流产业园。

为了解决农村电商无序发展并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引导农村电商集聚发展,有必要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阳山县政府整合县城城华飞农贸市场和周边厂房,由阳山县财政投入经费进行改造装修和配置服务设备,建成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省网商协会、深圳7090电子商务公司、连阳网、即送网等多家电商企业,以及为网商配套服务的物流企业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近50家。园区内还设有物流仓储基地、农产品特产淘宝实体店、农产品检测分拣中心、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村创业青年孵化基地、在物流仓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为电商企业提供服务。

(2)建立县级电商运营平台。

目前电商平台数量众多,各电商平台的特点多样,农民难以选择,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平台为当地农民专业化服务。阳山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公司深入合作,建设了广东省首个农村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指导村级服务站开发建设,为农产品上网提供便利化和特色化服务。此外还引入连阳网、即送网等电商企业,发动和培训有基础的农民开设天猫店、淘宝店。目前已开设阳山特色农产品专营淘宝店1家,创业青年淘宝网店13家,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阳山县地域广阔,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尽可能把电商服务下移到村镇,阳山县选择阳城镇范村、岭背镇黄屋村、杜步镇元江村开展试点,探索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了48家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一批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生活用品网上代购、特色农产品代收代售、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医疗救助、农村金融等便民服务。

2.1.2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为高效率地处理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创新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农村电商问题及各种纠纷,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为此,阳山县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政府职能部门创新。

(1)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结合供销系统改革,组建新农村供销合作社,创新农村经济组织运作模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生产、标准、品牌、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制约农产品电商的关键问题,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关键节点。目前已发展一级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32个、二级社员(农户)上万户。

(2)成立县级新供销公司。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负责进行特色农产品的普查、征集、展示、农产品电商化等工作,同时还成立了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负责进行县――村的物流配送工作。

(3)成立县级电商行业协会。发展全县范围内具有一定实力,且有志于依托电商、发展电商、共享电商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阳山县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为会员或有志于网上创业者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运营咨询、代办业务等服务。

2.1.3配套体系创新

为解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运输及配送难、农产品支付方式陈旧等问题,阳山县创新相关配套体系,有效地支撑农村电商加速发展。

(1)建立产品支撑体系。为了提升阳山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阳山县创建了农产品自主品牌“阳农牌”,对所售农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编制农产品信息二维码,建立农户电子网络身份证,确保农产品源头可追溯、质量可监控。整合农业、环保、食药、科技等部门的检测资源,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建立园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分拣中心和冷链。此外,还建立起特色农产品体验门店,促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联动。

(2)建立物流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政策吸引,引导阳山县10多家快递公司入驻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完善与农村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增强农业电商物流配送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的同时,由阳山县新供销农产品配送公司组建成立子公司――阳山县新供销快运公司,大力开展县――村物流配送,打通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

(3)建立农村金融支撑体系。为了改善阳山县农产品教育支付方式,政府制定出台了专项扶持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银保”扶持方案,针对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二级社员探索开展“支付易”金融服务,社员在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属的销售终端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时,凭社员卡即可取货,无需即时付款,延期到农产品收益时扣除。

2.2初步成效

阳山县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借助电商平台,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将优质农产品卖到阳山县以外的其他地区,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户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10月底进驻园区以来,已通过农业电商平台卖出江英鸡1万多只和米、油、鸡蛋、蔬菜等大批农副产品,相比以前在阳山县的售价,电商平台的售价高出了16%,营业额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25万元。而新供销淘宝实体店和网店自开设以来共为农户销售近100万元。二是新供销促进收益新增长。自阳山县新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有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了合作社成为一级社员。新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对一级社员的相关政策扶持、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有效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收益。目前,新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下属32家一级社员进驻园区后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各项销售额已达6000多万元。各村级服务站成立至今共为村民代售1万多单,营业额近300万元。

3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阳山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初期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设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创新职能机构并完善配套体系,激活了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对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山区发展农村电商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结合阳山县农村电商的创新做法,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电商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互联网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互联网及交通运输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支撑。加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的同时,加快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村用户的移动网络容量,促进资费的合理下调。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同时,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分区域建设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

3.2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应的配套政策还未完善,许多农民对电商还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发展电商的优势、建立农村电商发展平台、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流程和水平、统筹策划区域农产品品牌、完善支撑配套政策等方式激发农民发展电商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村电商有规模地集聚发展。

3.3打造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整体还有待提升,借国家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契机,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农产品的全流程监控和溯源,全程从种苗、农业化学投入品、种植情况等方面加以监管,所有数据进入国家商务部数据中心,建立每个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溯源码,不断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控制、溯源体系。

3.4积极为农村输送电子商务人才

加大不同等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中低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吴曙光.新常态下山区发展新思路探索[J].浙江经济,2015,(4).

[3]朱兴荣.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

农村创新发展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挑战 ; 对策 ;创新思维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农村的文化现代化作为农村建设的一个独立方面被提出。全国各个地方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现代文化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发展得同时更应当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同步,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已成为影响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新农村的构建,要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运用创新性思维来图农村文化大发展,真正做到经济、文化、政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踊跃出了的全国文明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村文化的大繁荣。但有的村镇在经济在增长的同时,疏忽了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得文化素质与物质水平相差甚远。

二、大冶市茗山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有限。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针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应当要有全局意识,要惠及所有居民。而村级文化管理部门的知晓度,直接影响是否能够百分百的调动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经调查资料表明,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不了解村级文化管理部门。由此我们可见基层组织对相关的职能宣传力度远远不足,缺乏向村民全体普及,从而致使文化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得不到它职能效应的最大化。(二)文化建设中的推动因素效果明显。通过调查资料表明,虽然大冶市茗山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少量不和谐的潜在因素,但文化建设还是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以上表现:①就生活环境而言,大多数的居民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村里卫生建设及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②治安的稳定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为茗山乡的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③村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直接促使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村民由生存资料消费开始迈向发展、享受资料消费。村民在谋自身发展、享受的同时,使得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支持。(三)文化建设中的举措明显。以茗山乡为例,所有村庄已经按照市镇统一部署,分别设立了文化管理部门,来组织管理村里的一切大小文化事务。村里还根据本村农民的意见,新建了一处综合文化活动场以及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除了这些硬件得到改变之外,茗山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日新月异。根据调查资料表明,村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基层组织针对文化建设作出的相应努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四)农民享受的文化产品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文化活动渠道狭窄,活动方式呆板等这些都与本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减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会、平台极少。这些情况反映出无法满足农民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享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影响和制约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资金投入不足,阵地建设疲软。近年来,本乡相比于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投入,文化投入的总量微乎其微。文化投入的不足,极大的制约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同时文化设施的陈旧等一系列落后的农村文化建设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二)文化机制改革相对滞后。1.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奇缺。文化建设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文化队伍。但目前茗山乡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采取从外引进专业化人才的可能性极小,几乎没有人愿意放弃较好的条件而选择到乡村来发展,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让人堪忧。2.文化建设干部素质不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干部队伍配置不强、人员缺位现象较普遍;文化建设干部队伍专业素养不高;三是一些文化干部职能异化,职责不到位,工作中不集中的情况比较普遍。(三)农村“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现象较普遍。在乡村,相当多的农民家庭即使是经济收入较高,也主要是把更多的钱用在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上,用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家庭素养提高的开支比例较小。这不利于村民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妨碍了他们精神消费的动力。(四)公民素质不高,使得文化建设难度加大。农村中公民道德素质没有的得到全面提高,部分农村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受到挑战。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农村中的敬老爱幼也不是原汁原味了,打骂儿童、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家庭内部、外部的不和谐使农村中的风气受到严重挑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促进和谐的良好农村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新农村的文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四、基于创新思维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一)在国家和政府层面。1.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落实。黄石市政府应该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在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例如把文化建设的工作考核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推动文化建设工作的进展。要理顺农村宣传文化基地的管理体制,把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与他们在农村开展的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民的满意度等挂起勾来。坚持和加强大学生下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实施落实,引领农村建设工作。2.鼓励“以城带乡”文化创新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要提高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比重,统筹考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制度化、经常化的“以城带乡”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整体水平。(二)在农民个体方面。1.转变陈旧的观念,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的提高。茗山乡农民自己要转变自己的陈旧观念,要转变自己的陈规漏习,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传承老一辈人的优秀文化传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2.老吾老以即人之老,幼吾幼以即人之幼。茗山乡农民要认真细致地教育好、培养好自己的小孩才可用之才,要耐心倾心地照顾好呵护好自己家的老人,担当好自己的尊老爱幼责任。建设好自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和睦相处的文明家庭。

参考文献:

[1]刘路平. 贯彻十精神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J].剧作家.2013.

[2]杜丽华.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

[3]关瑞华.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三农问题探讨,2011.

[4]傅加正等.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文化建设[J].农村改革研究 ,2000.

作者简介:周 正 (1993-),男,山西平遥人,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

罗加玲(1994-),女,湖北襄阳人,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

农村创新发展范文3

内容摘要:农村拥有巨大的消费群体,如何使农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是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前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看,农民具有快速提高消费水平、追赶城市消费结构、模仿和追随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而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经营服务水平跟不上新的消费需求又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农村零售业需要创新发展;以大型连锁超市为平台构建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完善农村零售商品结构体系和零售业服务体系是零售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 零售业 创新发展

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来自庞大的人口基数,其中占我国人口总数近70%的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否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需求水平的提高。因此,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重点是扩容农村消费市场,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拥有巨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潜力,然而,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尚待开发。导致农村服装消费低的原因除了收入水平低以外,消费知识与商品知识的缺乏,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经营服务水平跟不上新的消费需求也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分析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特点,实施农村零售业创新发展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村消费需求特点分析

(一)农村居民具有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的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三农”政策进一步实施后给农民带来收效的体现。从社会消费看,2000―2007年间,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基本上都是城市快于农村,而从2008年以来,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农村快于城市的新态势。国家统计局通过相关数据发现,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全国农村消费增速逐渐超过城市。如部分省市的相关资料如下:辽宁锦州市2008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8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首次超过城市;河南省2008年10月份全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首次超过城市。这些表明,农村市场已具有了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的愿望及相应的购买力,而农村消费需求的实现需要有比较完善的零售商业体系作支撑。

(二)农村居民具有追赶城市生活消费结构的需求

长期以来,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消费水平差距大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零售业发展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和43%,从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由小康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传统的衣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以住宅、汽车、旅游、信息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化消费热点已经开始形成;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基本上还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可以说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大额的消费产品,如汽车、住房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然而,从2000年至2009年这十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速度快于城市居民的下降速度(详见表1)。

从表1的数据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说明消费水平在提高。但从二者下降速度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远超过城镇居民,体现出农村居民具有追赶城市生活消费结构的需求。

(三)农村居民具有模仿和追随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消费需求

从市场发展和消费流行规律看,消费总是从中心城市(一般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向城市辐射延伸,城镇向农村辐射延伸。虽然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还缺乏足够的市场。大到汽车、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消费品,小到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日用百货等。然而,“80后”、“90后”的农村居民与老一辈农民相比,在学历、思想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农民,几乎没干过一天农活,或初高中毕业后进城打工,或进入当地私营企业工作,他们的消费需求、生活方式与城市人并无多大差别。而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与生活方式也会渗透到其家庭生活,甚至影响着老一辈农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未来农村市场具有模仿和追随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消费需求。而要满足农村居民模仿城市生活的消费需求,必须建立起能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购物规律的零售商业体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农村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经营业态单一

长期以来,农村的零售业态主要是供销社系统创办的百货商店、综合商店,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及国有、集体商业的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以及遍布各个乡村的个体食品杂货店,而占农村商业主体的大量个体工商户,由于经营能力有限,不具备大件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经营的能力,如家电、家具、服装则由城市零售商业提供。连锁店、超级市场、廉价店、专卖店等新的商业形态还未在农村普及,农村零售市场缺乏健康、有序的竞争格局。

(二)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在农村市场上,个体、私营商户是消费品经营的主体,由于个私商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经营品种雷同,商品档次低,又由于农村缺少流通规则和商业执行机构,流通秩序混乱,竞争行为不规范,假烟、假酒、劣质饮料、假冒洗涤用品等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影响着商业信誉。

(三)服务网络不健全

从目前看,农村市场的销售服务基本上还是盲点,诚然这与农村居民的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有关,但更与城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不重视农村市场、农村售后服务有关。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介绍,商品宣传等引导,使本来消费知识就欠缺的农民对现代消费无所适从,生产资料市场更是经营混乱,假化肥、假农药、失效种子案时有发生,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定期回访等售后服务完全是奢谈,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热情和零售商业的发展。

农村零售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农村消费需求的长期低迷,既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也与农村商业发展与消费服务跟不上消费需求有关;农民又是特殊的消费群体,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为此,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在政府建立起增加农民收入长效机制的同时,农村商业的发展首先构建起为农产品产销提供指导的“双向流通”渠道,再进一步完善农村零售商品结构体系和零售业服务体系。

(一)以大型连锁超市为平台构建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

1.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农村生产大量的农产品,城市居民需要消费各类农产品,由于流通受阻,目前大量的农产品不能做到产销见面,供需结合。因此,商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一条贴近现有农产品流通条件而又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即农户――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商业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超级市场)――消费者。现阶段分散的农村作业方式要与大型连锁流通企业接轨,需要一大批农业经纪人。通过培育农业经纪人,形成农产品规模销售,带动农业产业化;其次通过建立大型连锁企业与生产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超市和基地的对接,其最大的作用是将市场需求与生产直接衔接起来,客观上形成订单农业的基础,为种植业农户增收创造条件。

2.以大型连锁超市为平台构建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现在几乎所有的农副产品都可以在超市销售。若以大型连锁超市为销售平台,以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国内农产品零售市场,经过3-5年的经营,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就能充分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再将连锁超市网点向县城、集镇、乡村延伸,通过农产品在地区和品种结构上的调配和销售,以满足农村居民对非本地农产品购买与消费的需求。江苏苏果超市的“双流”策略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苏果超市一方面把农民要卖的产品引入超市,为农民增收提供途径;另一方面将农民要买的产品引入超市,在增收的基础上刺激农民消费,解决农民“卖难”和“买难”问题。

(二)以改造传统经营模式为基础开拓农村零售市场

开发蕴藏着巨大消费潜力的农村零售市场,首先在于如何发挥零售商业的经营模式对农民消费的引导与服务功能,彻底改变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散、乱、差现状,引入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零售业态,改造和替代落后的农村商业经营模式。各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导向等政策,鼓励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在县城、集镇开设连锁超市分店,以样板店、示范店形式,通过“克隆”,逐渐将连锁企业的制度规范、业务流通、操作标准、管理手册以及品牌、商品、物流等资源优势融入到农村的零售网点,构建农村零售市场体系,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商业的现代化环境,由此引导农民消费,进一步开发农村潜在市场。

(三)以经营日用消费品为主导完善农村零售商品结构体系

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农村、乡镇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城市,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现代生活方式阶段。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日益增强,现正是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商业的大好时机。而目前农村消费品如家电、家具、服装、珠宝首饰仍由城市零售商业提供这一现实,发展农村、乡镇零售商业在商品经营定位上先选择以家电、服装、化妆品等为主导商品的日用百货连锁店,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后再逐步演变成各类专业性连锁经营,在出售质优价廉商品的同时,做好现代消费理念的传播、商品知识与使用方法介绍、耐用商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乡村零售业的发展要以满足农村消费者模仿城市生活、享受就地购物的消费需求。

(四)以“双重服务”为平台构建农村零售业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存在不少安全问题,农村消费者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消费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几乎是消费维权的盲区;二是由于企业品牌传播过多信赖央视与广大农村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偏差的矛盾,品牌只顾普及城市与农村末端渠道断货的矛盾,名牌产品农村市场普及成本高昂与价格竞争力丧失的矛盾等。农村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劣质的商品,而农村消费者又普遍存在着商品知识与品牌鉴别意识的不足,使得农村消费者的权益常常受到损害。农村市场除需要零售商业提供各类商品销售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真假商品的识别、品牌的认知、商品使用功能及使用方法等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所以,在农村零售商业建设中,除了提供价廉物美、受农村居民欢迎的商品外,宣传手册、视频广告等形式介绍浅显易懂的认知商品、选购商品、使用商品的各类知识龙为重要。从而避免农村市场违法违规销售事件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果.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师,2008-6

农村创新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 脆弱性 创新发展

一、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确保农村资金留在农村,促使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平衡农村金融市场,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市场准入政策,以此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到2011年6月底,全国共组建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615家,东部地区246家,占40%,中西部地区369家,占60%。

二、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面临现实的和潜在的经营风险。具体表现在:

(一)流动性风险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规模小,投入的注册资本小,导致自有资金不足。由于处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同时受到经营网点少的限制,加上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声誉、社会公信力不高,导致吸存困难,客户自动上门的自然增长存款几乎为零,流动性不足导致流动性风险。如吉林省东丰县诚信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因为存款少几近于停滞。自2007年3月1日开业到2007年6月底,该行贷款额为1263万元,占资本金的50%以上,而存款只有210万。2009年1月5日开业的双流诚民村镇银行,3月底存贷比就达到97.35%,6月底进一步增加到106.71%(期间向主发起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拆借资金5000万元)。

(二)信用风险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面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客户主要是农户。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初中以下文化达80%以上,信用违约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跟踪成本高,信贷风险难以转移,防控与抵御风险能力差。到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不良贷款率27.1%,农户不良贷款率12.8%。

(三)操作风险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由于设立的时间短,普遍存在专业人员少、专业技能不高等问题,银行实务经验缺乏,业务知识欠缺,加上这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四)市场风险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利率变动的风险。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与一般商业银行一样,具有高负债和期限错配的特点,利率变动对其再投资和再融资必然产生影响。同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单一,金融服务品种少,无法建立风险对冲机制,市场风险大。

(五)声誉风险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服务网点少,办理业务极不方便,一些客户认为它们个人私有化性质十分突出,类似于“地下钱庄”,其社会声誉和社会公信力远不如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这导致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品牌建设和社会声誉建立任重道远。

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补偿措施不到位

目前,农村利率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机构收益难以覆盖全部成本。在利率浮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缺乏足够的成本补偿机制。各地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支农补贴资金因来源渠道不一、使用分散,尚未形成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投入的合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加之我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单位投入成本偏高,收益水平总体较低,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风险加大。同时,由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殊属性,导致农业保险产品的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农民的承受能力,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保险覆盖面低,支农信贷风险无法分散。二是农村抵押与担保资源匮乏。受限于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农村企业、自然人一直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资产,客观上也加大了农村金融服务风险。

(三)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受信用数据采集困难等因素制约,农村经济组织、自然人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问题,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二是相关制度规则缺失。在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下,农村耕地使用权、农村住房、宅基地抵押、流转存在较大的法律障碍,导致金融机构创新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据,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三是涉农金融机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经营管理和业务创新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

解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问题,创新发展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在金融制度与政策、金融服务产品、融资渠道、服务理念与方式、经营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与内控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金融制度与政策的创新

1.金融制度创新。(1)组织制度。组织制度的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制度。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地位。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对外开展贷款业务,首先必须将资金投向“三农”的发展,在满足“三农”发展资金需求的条件下,才可将富余资金投放当地其他产业。从这些规定中不难发现,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被赋予了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赋予了政策性任务。但同时又规定,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显然以上规定存在相悖,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进一步规范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投资主体,放宽准入条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只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才能成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且不能低于20%的持股比例。结果是国有银行虽然网点多,又有资金优势,但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积极性比较高的,但是受到网点少,市场份额低的制约;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但却没有资格进入等。第三,简化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审批程序和手续。按照《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过程复杂,组建成本高,进而影响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最低注册资本仅有10万元,属于微型金融组织,应该简化审批程序,可以实行报备核准制。(2)信用评价制度。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因此,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必须加快信用评价制度建设。第一,尽快实现客户信用记录的电子化,建立办理银行代码,尽快接入人民银行征信库系统,将客户资料及时录入,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第二,建立信用登记咨询系统,调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并进行评级。(3)担保制度。为了防范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风险,必须根据服务的对象进行担保制度的创新。第一,建立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机制,逐步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第二,鼓励农民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相互提供担保;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商业保险。第三,积极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荒山、荒坡使用权等资产的抵押和质押的多种担保形式。第四,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尤其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提供担保服务。

2.金融监管创新。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能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处在发展的初期,利润比较薄,不能管得太死,需要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是适度谨慎监管。要以资本监管为核心,加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加强对控股股东监管,防范关联交易风险。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上,要逐步放开贷款利率限制,要给予自主定价的权利。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要逐步放开,要允许村镇银行通过公开发行银行债券来募集资金。

3.金融政策创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第一,国家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税负。第二,降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于“三农”的政策性贷款给予利差补贴。第三,提供征信服务,及时解决村镇银行加入中央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问题,解决村镇银行加入银联,发行银行卡等支付结算问题。第四,地方政府要给予财力与物力上的支持,如土地征用;要在财政存款方面给予支持,可以按照贷款投放额度的一定比例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额度,解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要着力打造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客户融资、不同的贷款方式、不同的客户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开发“个人信贷业务”和 “个人金融套餐”,如个人小额贷款、商铺抵押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建购房贷款、医疗贷款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开发“公司信贷业务”,如公司业主经营性贷款、公司经营性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银团贷款等公司金融服务产品。根据地区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与自身经营定位,开发和营销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结算服务品种等中间业务品种。鼓励开展创新业务,如个人创业投资贷款、车主融资贷款等。

(三)融资渠道的创新

第一,广泛宣传,充分利用主发起行的品牌和社会知名度,实现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品牌效应,广泛吸收社会存款;动员股东将自己或公司的资金优先存入村镇银行,以此提高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社会声誉,带动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存款;增加股东人数来扩大资金来源;加强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沟通与合作,以此吸纳社员资金。

第二,建立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诚信经营、社会声誉好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批发贷款,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信贷渠道,为商业银行参与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平台。

第三,探索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小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租赁市场,建立直接融资渠道,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

第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投融资。一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参与货币市场业务。二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直接融资,增加农村发展资金来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扩大票据融资规模,增加资金供给,解决农村资金的紧张状况。

(四)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创新

1.服务理念的创新。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本着“小银行、大服务”和“服务创造价值”经营理念,将优质服务落实到每一个业务品种、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业务岗位,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服务制”。

2.服务方式的创新。建立“一站式”全流程信贷优质服务机制;创新授信方式,根据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经营季节,不同贷款用途,不同客户需求,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不同的授信方式,不同的担保方式,不同的利率定价;建立灵活的服务机制,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需求,如美国的一些地区性银行,半夜打电话都可以送钱。

(五)经营管理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

1.创新经营管理机制。要正确处理总发起人帮扶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自的关系问题,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尊重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主发起人要切实承担发起人的职责,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要在人权、事权、财权上给予充分合理的授权;同时,在风险管理、清算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2.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对高管人员还要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特别是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在内部约束上,要建立问责机制。

(六)风险控制与内控制度的创新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受规模和人力资源及科技等因素的制约,与商业银行相比,控制难度更大。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商业银行控制的模式,必须进行创新。应该根据农村金融特点,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要按照“内控优先、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与业务规模想适应的内控机制,要根据业务品种、风险限额、客户对象制订业务流程,落实格业务流程控制操作规程,明确各业务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求、风险点等增强员工的合规意识、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

[1]胡杰.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2]李明贤,向忠德.我国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法律制度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12).

[3]张兆海.对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武汉金融,2011(2).

[4]李丹丹.银监会:将重点支持村镇银行发展[N],上海证券报,2011.06.13.

[5]左晓杰.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N],金融时报,2011.10.10.

农村创新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思路;粮食;可持续;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可以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的挑战,粮食安全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日益威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进度,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长远发展,加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粮食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可持续供给水平

对于农村和农民发展,发展是基本核心问题,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我国近年来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加强农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规划化发展水平,但是也可以看到,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挑战,出生人口也在不断增多,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能满足预期,将会难以提高其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政府也应当提高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既要想法设法结合农村实际不断加大产品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又要从宏观角度加强管理,维持稳定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供应结构,才能更好地缓解供需矛盾,避免农产品生产不足或者过剩,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强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问题,加大粮食生产供应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切实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水平,还要妥善处理好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既要加强宏观管理,又要适度放权,避免过多干预市场价格,从而影响农民收益,激发矛盾,对农产品生产结构积极引导和调整,积极探索转方式调结构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科学生产信息,不断提升农村素质和对市场的敏感性,进而基于市场供给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有效平衡农产品供给结构。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调度,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最重要的因素,政府要全面加强市场监督和宏观调控,既要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管理模式带来的好处,又要和宏观调控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平衡,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可以不断借鉴和学习国外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结合我国国情,提高政府补贴力度,完善相应的补贴政策,创新探索政策补贴多元化的形式,从而实现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大形势,进一步突出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积极探索农业发展转型的新路径,激发农民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农民家庭收入,促进第三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新模式,加强对农业资源的调度利用和宏观管理,探索组织化经营新方法,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集中最优化利用水平,提升风险抵御能力,更好地促进粮食安全。

三、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足。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要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来进行探索,推行更加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要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而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水平,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模式更加优化,要对中东西部地区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加强资源统一调度和分配,在中西部地区增加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引导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序维持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就业中心也逐渐转入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巩固农村农业发展基础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但是也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相对缓慢,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阻力和障碍,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所以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地区结合实际完善相应的落实政策和实施细则,实行问责制,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村意愿,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地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需求,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家乡村与村之间的资源协同利用,加大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提高资源最大化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创新发展范文6

一、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角度、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教法,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教学技术,迅速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思想。例如:我们学校教师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化的观念,师生进行真实、多向的交流与合作,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教育法律、法规,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学校各种制度,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才能建设“富裕西乡塘、文化西乡塘、和谐西乡塘、生态西乡塘和平安西乡塘”。

三、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大量使用电视、网络办学、远程办学的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为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都会制作课件,都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四、创新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开放创新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为学生提供有效、全面、真诚的服务。所以,在开放教育中,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服务意识。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咨询者、组织者,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服务者。开放教育离不开服务,没有服务也就没有开放教育。现代开放教育为学生建立了强大、便捷、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不能因此否认教师的作用,放弃教师的职责。例如:我们学校精简和改革学校体制的管理,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为家长、学生提供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学生入学、升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这才真正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思想。

五、创新课堂教学,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

开放与创新是素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创新地学习必须明确开放和创新与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把开放与创新充分地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学习,也能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根本。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促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实施开放与创新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例如:我们学校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教师提出要求: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即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2.学会赏识自己学生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崔化剂。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学生好的回答当然要表扬,但肯定会有很多模糊的不完整的、缺乏逻辑性的语言,我们不要马上横加批评,其实这些回答也可用来欣赏,从他的发言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从中发现他的智慧的光芒。例如:我们学校教师学会赏识自己学生,特别抓住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善于提问,及时说出自己的疑惑,善于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及时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尊重,而会主动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3.创新教学环节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开放、要创新,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教学环节,使学生能真正的在开放和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例如: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①创设情境。②设计活动环节。③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教学。

六、创新培养途径,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教育中,我们要创新培养途径,培养有新型的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现代教师意识,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胜任开放教育之责。此外,在抓好学生成长教育创新工作方面,我们要抓住学生开放创新主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主人、学校主人、社会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