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场教学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场教学形式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师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15-2
本文主要针对教师方面进行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三种形式进行了解和研究。问卷试测、调整、确定后,于2011年4月在泰州市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测试,教师答卷时间约15分钟,统计结果后再次就相关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及实际听课,以获取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通过对问卷和教师的个案研究结果的分析,本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是比较喜欢使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认识与国内外的有关研究也是十分相符的。
1.高中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一般态度 调查显示(表1)有41%的教师认为学习中互动强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所以绝大多数的教师(76.2%)在教学中喜爱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当然也有少数教师不习惯于这种方式。分析下来,这个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有部分教师(36.0%)认为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起来比较费时,难以控制,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72.5%)认为合作学习时候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不够充裕,自己直接讲的话比较容易把控。这既可以看出我们有相当部分教师主讲的观念仍然比较浓郁。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有些不一致,在后续的访谈过程中可知教师爱用合作学习方式不等于就经常用,主要用于公开课、评课。当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两个可喜的现象:(a)有将近一半的教师(43.7%)认为在教数学概念等这些内容的时候小组讨论较有作用;(b)有81.1%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建构性活动并不等于在学习任务上多花时间。这些都可以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即“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究其根本,通过访谈才知我们部分教师认同“熟能生巧”的观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经意间会受其影响。
2.高中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特征的认识 调查表明(表2):数学教师对合奏学习的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如:91.4%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活动能够帮助自己的同伴,同伴的合作活动更能帮助自己成长;合作学习中面对面的真诚交流是很重要的,但这一点在实践中发现比较困难。比如我校的实际情况是,高中部的三个年级教室里的座位还都是以前的双座位,上课的时候一般都是面朝黑板,如果要交流的话,必须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要挪动椅子转过身来和后面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的程度并不很深。在接下来的访谈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地了解教师这样选择的原因,较多的是从理论角度作出判断。本人利用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的机会,和南师大数学系的同班同学了解到,像南京等大城市的高中生的课桌就是单座的,而作为江苏省三星级农村高中的我校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合作学习也要讲究个人的责任;要使得小组的合作富有成效,社交技能必不可少;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平时我们查阅到的有关合作学习的资料,都很重视“组间异质、组内同质”,为什么还有45.3%的教师会如此选择?从接下来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来自高考竞争的压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在“五严”后都不直接下达高考指标,但是社会的形势压力下,教师还是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有效生”、“边缘生”的身上,这些学生相对集中的话讨论起来比较有效果;(2)对学困生的偏见;(3)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室座位的关注程度较高,就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们也会提出很多要求。所以,要想顺利地完成座位调整,是有很大难度的。从学生问卷上的结果统计来看,部分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
3.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认识 调查表明(表3):数学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将近48.1%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之前自己应该有一个充分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从这一点上来讲,教师还是相当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的。当然,也有36.2%的教师反对在交流前进行充分地考虑,他们认为如果个人考虑成熟了,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小组交流了,大部分学生也失去了交流的兴趣。后来通过访谈才知道,这部分教师并不是真正反对交流前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是担心学生不愿交流。有76.0%的教师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发现概念性的错误,同学的不同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反思原先的思考;合作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共同产生的,但我们也认为,最后小组解决问题了,并不代表这个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已经掌握了,只有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所有成员再重新理一下思路或过程,才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获益,说明教师十分关注学生合作学习后的个人知识的重新建构。回想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如下的景象:在课堂上教师解题结束后会对学生这样说“同学们课后再整理一下”,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回顾反思的时间,至于课后学生有没有认真进行知识的再建构,这就让我们很担心了。有86.3%的教师能够在备课之前就能够准备好当天的课后作业,便于学生能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4.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调查显示(表4)有617%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提问,并注意提问的类型,这也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有少数教师反对这两个方面,究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至今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穿新鞋走老路,这与第25题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二是合作学习形式在课堂应用时的时间总显得不足。另一方面,有66.7%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时同组成员能正确解出的问题会使同组其他成员也有成就感,从而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另外,有94.1%的教师都认为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也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数学建模在学生数学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5.数学教师对同事合作的认识 调查显示(表5),教师虽然知道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很有作用,但是仍然有72.9%的教师认为这些活动的效果很一般。一个很重要的现状就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效果要好于教研组活动;教师更倾向于私下里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即同事之间的交流。有如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于学校所谓“行政命令”的反感,二是来自于自己工作中同事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合作活动的规模不宜过大,一味地追求规模,其实效果并不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2]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3]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Allyn and bacon, 1990(14).
[4]左昌伦.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现场教学形式范文2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39-02
前言
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是:“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必须立即对该问题做出反应,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由于必须及时地采取控制措施,故调查深度可能受限”情况下的流行病学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是方法学科,有些学习流行病学很好的博士、硕士,由于缺乏现场经验,面对实际发生的问题而手足无措,他们不善于征取得到当地人员的配合,不知道如何与群众、决策者沟通,这足以说明仅仅掌握流行病学方法,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虽然目前生物医学日益发达,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基因水平,但这些仍然代替不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群体现象,疾病的群体现象体现在现场人群中,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规范化的现场人群调查实践,才能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探索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然而,目前流行病学的教学重视理论,而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少。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科,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比较注重流行病学各种方法原理的应用,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采用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应用理论教学中流行病学方法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许多在理论课堂上看起来较简单的流行病学设计思路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问题。因此通过现场调查实践,根据存在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还能够锻炼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场实践教学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流行病学课题支撑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愿意配合完成,学生实践现场难以获得。因此为了完成流行病学教学任务,现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必须加强,学校和代课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及相关部门和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特性,被喻为“医学中的哲学”,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流行病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疾病、防控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流行病学专业人才,是摆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面前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现况调查是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慢性病调查,对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进行调查,描述资料的三间分布,以分析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相关因素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也可以调查某特定人群对某医学知识领域的认知水平,以便对该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的兴趣贯穿于流行病学的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案例讨论、统计分析之中,是每一位流行病学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因此通过系统的现场调查研究设计、现场调查实施、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流行病学现场实践教学步骤与方法
现场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计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计划阶段
本课题,计划在南疆51团流行病学现场,该团不同连队包括美丽社区、和谐社区、6连、2连18周岁以上的村民(约10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体格测量法调查该地高血压、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学生在带教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准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流行病学调查的全部实践过程。
2.准备阶段
实践教学4个阶段中,准备阶段尤为重要,如果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周全、完美,就能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成功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扎实,有欠缺,就会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成功埋下隐患,因此,本次现场实践教学开始实施之前,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保证本次现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完善的教学准备是现场教学成败的关键,该过程的主要教学工作包括:①向学生解释说明现场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其重要性、一般步骤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对现场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及方法有一个整体了解;②指导学生复习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本知识,及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腫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与防治技术;③练习拟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表,撰写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防治知识宣传册;④强化对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训练,统一检查和记录标准,并对学生规范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⑤将学生分成不同连队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分别参与各组的物质准备工作。
3.现场实践
进入现场教学之后,将学生按自然村分成4个大组,每一大组均由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调查小组、体格检查小组组成,各小组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调查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流行病学现场实践工作。流行病学调查组在各村领导协助下,主要负责逐户宣传动员群众,收集流行病学基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血标本并送检。对调查表进行核对、充实之后进行整理,及时计算出不同人群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最后对流行病学现场场地进行清理,指导学生书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现场教学体会之后结束现场教学。
4.总结阶段
现场教学结束之后,由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返回学校并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现场教学学习后的体会,总结学生在现场教学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所撰写的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问卷调查表及调查报告的质量,最后综合评定现场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效果
学生在现场实践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对调查对象的宣传,由于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严密的组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顺利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效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同时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想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进取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结语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化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适当开设流行病学现场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中的主导学科,在预防医学教学、防病控病以及科学研究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过渡,综合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工作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现场教学形式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做好;初一新生;六种;“常识性”;衔接
中国分类号:G633.3
当小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用注重做好六种“常识性”的衔接。这六种“常识性”的衔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弥补上有的放矢。
二、重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层楼”地喜欢语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推介会……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学生深深地爱上初中语文。无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培养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地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利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如何选读、精读、批注;考试后如何正确检查等。
四、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心理健康“过渡”,使其学习顺利迈上新的台阶呢?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不断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自我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写周记,是对初一新生进一步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反映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周记,由此架起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稳的衔接。
五、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小学阶段,小孩子天故事,并且幼稚单纯,表现欲强,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也最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阶段,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几乎没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一阶段,中学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培养,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记读书笔记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完成词语的积累与赏析,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也要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绝不吝啬任何一次表扬的机会,用鼓励代替批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现场教学形式范文4
Abstract: As an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ing's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modern social demand of talents is increasingly getting sharp.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im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he relationship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on how to change the implicit knowledge into explicit knowledge in market teaching.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Key words: marketing;impli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classroom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79-01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唤起了人们对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因此,作为培养具有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高等院校,更需要将知识管理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对院校内外知识的获取、传播、扩散和创造,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潜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全面人才。
1市场营销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逐年走高。然而,在此“供需两旺”情况下,一些新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一边是高等学校的营销专业门庭若市;另一边很多企业却在大叫缺乏得心应手的营销人才。
这一问题的出现表明了当前国内市场营销学教育的尴尬,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营销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工具的运用以及教学内容的配置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也没有形成特色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模式。因此,打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实操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涵义以及关系
2.1 隐性知识的涵义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缄默知识,难言知识,它是存在于人的认知过程中的隐性觉察系统,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尚未用社会逻辑工具语义明确表达和文献化的知识。它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价值观、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
2.2 显性知识的涵义显性知识是已经规范化,并通过社会逻辑工具得到清楚表达的,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的知识,是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形式存在于书本、数据库、磁带、光盘等载体上的有形的编码化知识,可以用印刷或电子等方式进行记载。因而显性知识容易获取、理解、交流和传播,易于保存,个人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自学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智力资本。
2.3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涵义中可以得出,显性知识是学习者能意识到并能说出来的陈述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而且不能说出来的程序性知识(Roehr,2008:69)。显性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连续的注意,形成和验证有意识的假设;隐性学习是无意识的归纳过程,促成直觉的形成,这种直觉是无法说出来的(Roehr,2008:69)。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在于对规则的意识程度以及能说出这些规则的程度(Hulstijn,2005:130),程度高为显性知识,程度低则为隐性知识,即显性知识容易掌握,易于传递,而隐性知识因其无法形式化,无法用语言表达,使其难于传递。
3市场营销学课堂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3.1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首先,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就会增强,教师传输的信息学生才乐意接受。
其次,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交往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学得更为主动,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训主导型的课程,其课堂应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对应配套、相互交替,全面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营销技能。即“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营销实操能力训练、培养为中心,以案例教学法、参与体验式教学法为两翼,贯穿到教学中。
3.3 建立课堂学习小组针对市场营销学特点,在教学时班级可以没有固定的小组,而是根据教学、培训进展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分成小组。
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
3.4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把市场营销原理知识形成文字、声音、图象、音像、动画等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建立专业实验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使用市场营销教学网站,跨越时空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营销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创设了良好的情景教学环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和加深理解记忆。
参考文献:
[1]王莹.方法与策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现场教学形式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现代教学手段;学生参与
只有对课程特点有准确的把握,才会相机确定恰当的教法与教学设计。为此,就要首先对课程特点进行精心研究。
一 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点
1)基础性与应用性并存
市场营销学应用性比较强,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内容组织与安排必须要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意将传授的基本理论与企业实际状况相结合。
2)先进性和创新性并存
营销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理念层出不穷,如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作为教师要将一些前沿的理论适当引入课堂,这就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的教学效果。
二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研究学生,遵循规律是恰到好处的运用灵活的教法,并进而让市场营销课程焕发迷人的魅力的关键。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设计上要适实的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和程度。要通过对教材的精心分析,让学生了解所学教材的特点、目的以及如何结合教材特点更好的使用教材。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市场变幻莫测,除了每门专业课都有不同版本、风格、内容、时间、系统性、质量的教材之外,相关参考资料也很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给学生指出主要参考资料可帮助、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引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主要学习内容,交给学生一个以围绕核心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大框架,让学生明确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把握,使学生能把握住课程中的本源性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讨论,扩展知识面,加深理解。预习、复习,案例的研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
三 现代教学手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必要性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由原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发展到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引入模拟教学、小组学习等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组织形式。重视规范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对营销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对他们的市场营销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收集和组织材料、与人沟通和合作以及策划和商业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的创新素质,锻炼了一定的营销技能。
四 现代教学手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一)多媒体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广告策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适当地通过教学软件向学生播放几则广告,通过教师的评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告设计的原则”。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例如,在学习“顾客接近”时,可在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成3—5人的模拟小组,在设定的情景下,模拟买卖双方完成交易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如何确定和分析准顾客”的理解。教师也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执调者,同时对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学习气氛大有裨益。
(三)案例教学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市场定位”的知识时,先提出背景材料,由学生作为营销主管针对背景材料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
这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如在讲授“市场营销调研”的知识时,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5—8人的小组,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上交。这种实训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
五 市场营销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内容华而不实
以多媒体教学为例,许多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会使用许多动画及声音效果还会截取一些影片设置彩色文字等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结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二)不注重专业教师的培训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是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实训教学的老师根本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案例教学时老师选择案例时缺乏针对性和理论联系不紧密,模拟教学的模拟场景完全脱离实际情况,专业教师素质较低就无法保证现代教学手段按计划、按步骤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三)只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重内容的创新
现场教学形式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 指导类课程 现场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又包括若干课程,如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归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经验不足,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中,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希望本研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现场教学模式及其结构
(一)现场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现场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五个因素[1]。
1.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现场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搬到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使得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的结合,不仅使知识学习变得易知易懂,也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另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应该遵循“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原则[3]。
2.教学目标。现场教学模式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即所教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其次,技能练习要科学有效,即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所实训的技能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3.实施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应当具备如下条件:第一,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第二,模拟现场的创设或实际现场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具备现场教学示范与指导能力;第四,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此四者缺一不可。
4.操作程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包括初步感知现场(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并讨论→明确目标、学习理论→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游戏活动(在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中)→评价与反思→归纳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下面以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中的 “角色游戏”为例[4],说明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第一步,播放《娃娃家游戏》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按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教学录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情境中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设想。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组织学习幼儿角色游戏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理解角色游戏的作用,掌握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能力目标为能够科学地、恰当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与自主游戏,并能够适时、恰当地介入游戏;情感目标是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幼儿角色游戏观。理论学习可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谈话法等。第三步,设计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小组根据角色游戏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形成文字简案。第四步,组织实施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教师现场提供课件或教具,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到模拟教学区(或在幼儿园)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第五步,对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各学习小组对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进行反思。第六步,归纳与总结。学习小组根据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归纳、总结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侧重形成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主体看,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幼儿教师与园长的评价,目的是“找足学生的优点,找准学生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三、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现场教学模式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置在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中,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际展开,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准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由于面对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幼儿活动第一现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双师”意识,加快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成长。
(二)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的专业成长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准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现场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模拟解决或现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解决幼儿游戏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共享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张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交往与沟通,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人人可参加讨论、设计和活动实施。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学好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关心关注幼儿教育,学会了团队协作,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开展现场教学,对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培养效率、提高幼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园校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的开展对高职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来说是双赢的、互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需要 “园校合作”,促进高校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高校和幼儿园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方面,幼儿园提供教学现场,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可观察、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拉近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也给幼儿园带来了最新的幼教发展资讯,为在岗幼教工作者更新专业知识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推动教学改革,丰富学前教学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