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协调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协调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协调发展

旅游协调发展范文1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批准号:20011B729)

摘要:正确分析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城市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许昌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许昌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城镇化;协调发展;许昌市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魏都区、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和襄城县,全境总面积4996 km2,总人口约447万。许昌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有生态风光宜人的“花都”鄢陵等,也有深蕴人文内涵的宋钧官窑遗址、春秋楼、灞陵桥景区等。同时,许昌工业种类齐全,烟草加工和发制品尤负盛名,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辖市之一。但许昌市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

一、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表明,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如果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旅游业发展就更迅速。相反,如果失去了城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缺乏动力,缺少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旅游活动就单调,旅游服务就会欠缺。因此,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相关产业及城镇建设的发展。[1]

但从另一方面看,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有时又是矛盾的。旅游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但是城镇发展必然要侵占山林与良田,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不断减少,并使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在很大范围内发生质变,同时,城镇旅游生活接待区内兴办了许多旅游服务设施及与旅游有关的工业企业,会产生环境污染,这都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二、许昌市旅游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一)许昌市旅游开发的需要

许昌市是以三国文化为显著特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到2011年全市有春秋楼、灞陵桥、市博物馆、中原花木博览园、禹州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禹州森林植物园、紫云山、大鸿寨、龙虎山等旅游景点和景区20多处,初步形成了三国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旅游三大主打品牌。

(二)许昌市城市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高层次的旅游开发能更好地促进本市经济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旅游业是许昌市的一项基本经济活动。同时,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因此旅游形象就是城市的综合形象。

三、许昌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旅游环境保护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持吸引物的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得到永续利用。城镇化为人类创造了物资文明和人为环境,但同时也在消耗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许昌市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经营者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市场要求的畸形,还存在城市建设混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许昌市有大型景点20多处,围绕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在其周围逐步形成了多家宾馆、饭店和招待所。在宾馆等增多的同时,环境质量也逐年下降。

(二)旅游用地与城镇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

在绝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发展用地增加必然导致旅游用地的减少,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和城镇建设为了各自的发展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空间,从而引发了旅游用地和城镇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3]虽然许昌市园林绿化方面的用地比重比国内许多同级别城市高,但与旅游用地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用地指标将提高,必然会吞食部分景区用地。

(三)景区建设与城镇建设资金的矛盾

近几年来,许昌市许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投资被列入市重点产业建设项目,鄢陵花木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项目、神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都在正常推进。但在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的时代背景下,许昌要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突出抓好“一中心”、“五组团”、30个中心镇区和3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在“三化”协调发展上提升水平、打造特色、率先突破。这就需要更大的建设资金。如何均衡两种建设资金,成为许多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棘手问题。

四、许昌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

(一)确立旅游业与城镇化一体化战略思想

许昌市旅游业与城镇化一体化战略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工作,还牵涉到规划、环保、城建、卫生、教育等各个部门。政府是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许昌市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确立旅游业与城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有大旅游的观念。只有在政府的统一主导下,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建设管理、社会环境治理、协调服务等方面才能实现统一目标,真正实现一体化战略。

(二)加强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协调性

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指许昌市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区划分、各个建设项目设计等。这些建设也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旅游开发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许昌市的决策者在设计城市时,必须强化旅游开发意识,在城市硬件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渗透三国文化精神,体现许昌市旅游开发战略思想。

首先,在许昌市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市区及其周边的三国文化名胜古迹的开发和保护问题。在规划中为待开发景点和正在开发的景点,预留开发空间。比如张潘古城、射鹿台遗址、华佗墓等。其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与旅游开发相协调,为旅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如城市道路的命名应考虑到许昌市旅游形象的内涵发展,比如建安大道、七子路的命名等。再次,在城市景观设计时,要以三国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汉魏时期的精神内涵和城市风貌。既要体现现代文化,又要融人一些三国文化。

(三)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镇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许昌市在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控制在景区内大兴土木和其它旅游设施建设,必须在旅游区建设的设施也应尽量不破坏自然状态,在做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原则下,依当地自然环境而施工,使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业的问题,同时又是许昌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城市的决策者在城市设计和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必须立足于创造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兼顾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M].2009(2):42.

[2]范敖,扬世瑜.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045.

[3]彭鹏,周国华.. 张家界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5(3):76..

旅游协调发展范文2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旅游协调发展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旅游协调发展范文4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协调发展度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1055045x);2013年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400413049);2014年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3460414065).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动态关联关系,二者之间紧密关联,通过耦合反馈,放大相互之间的协调效应,促进整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状态的转变(见下图).事实上,旅游业的环境依托、资源消耗等产业属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要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承载并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又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向高层次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限制的耦合互动关系,反映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对于解决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复杂系统,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从定量的角度揭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望丰富相关的文献.

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本文以赴常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全市GDP、旅游总收入/第三产业GDP、全市第三产业GDP增加值、游客人数/常州市居民数共九个指标来刻画常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另外选取常州市生态环境水平的指标,分别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环境噪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SO2排放量和CO排放量(数据来源于《常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常州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

2.主成分分析.为避免分析结果受到测量数据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出两子系统的各指标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得旅游经济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6.641%,另外生态环境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3.672%.另观察各主成分在指标上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判定旅游经济提取的2个主成分分别为旅游经济规模因子、对外旅游经济效益因子;生态环境提取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生态规模因子、环境建设因子、空气质量因子.

二、协调发展模型建立与分析

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D=C・T,T=12f(x)+12g(x).

其中,D是子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T是复杂系统综合发展水平,C为协调度,具体表示如下:

C=f(x)・g(x)14(f(x)+g(x))212.

计算旅游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时,为克服主观因素给指标赋权时带来的偏差,因此在研究各指标联系程度及信息承载量基础上,采用熵值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重,同时利用上述模型得出2008―2012年常州市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974,0.797,0.449,0.779,0964.即看出,2008―2012年常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2008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09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且生态环境滞后状态;2010年处于勉强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11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12年处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状态.另外,可知常州市在整个5年间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前期下降较大,中期较为平稳,后期上升较大的走向.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常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仍将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总之,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才会促使一个城市整体进步.总体说来,常州市的旅游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自2010年来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说明两者能够协调互促,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二者的发展水平有交替变化的态势.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常州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用于旅游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其二,通过立法手段划拨旅游事业的部分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从而确保旅游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其三,鼓励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在合理调配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

[2]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3]王辉,姜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15-119.

旅游协调发展范文5

关键词:文化遗产 遗产地旅游 协调发展

一、文化遗产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公布《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2003年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这两个文件的阐述,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两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审美、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人类文化遗产和文化遗迹应受到尊重,都应该得到人类细心的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是两个不同的理念,保护只能保证文化遗产不受损害,在全球化浪潮中,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大面积集群式地遭遇厄运和灾难,正是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来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如通过旅游开发利用旅游经济收益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完形等,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还可以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前提之下,对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给予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无穷次数的生命再现,这正是为什么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当代全人类认同鼓吹的主要原因。

三、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几种基本关系分析

中国是目前拥有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旅游业又处于如火如荼的兴盛阶段,繁荣的旅游业已使部分遗产地不堪重负,处于十字路口的遗产地,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酿成"遗产"变"遗憾"的悲剧。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的几种基本关系,分析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和"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保护好才能更好地利用,同样,只有合理的利用了才能更有利于保护,而且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其作用,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保和用应该也必须统一于文化遗产工作的始终,偏于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公允的。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遗产的经济意义不仅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于发展旅游之外,完全可以也应该探讨更多的、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使其与旅游利用补充结合,共同来发展完善文化遗产利用体系。

(二)、文化遗产利用和旅游发展

文化遗产利用有多种实现方式,发展旅游只是其中一种,不是也绝不可能是其全部,但是,旅游能为人们认识、利用文化遗产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旅游发展已成为不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地区发展的普遍做法,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遗产的经济意义不仅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启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一)、在科学规划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遗产保护是全人类交流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繁衍,有利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

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旅游,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地位及价值的社会认知度,延续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多角度挖掘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要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处,对于政府而言,应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发展的新的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法律手段、合理的政策、利学的指导,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博弈中,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全面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目前,旅游业收入占全球国民收入的比重和旅游从业人员占世界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在10%以上。据该组织顶测,到2010年,世界旅游业接待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2020年可能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研究表明,在中国,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钱的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而我国作为遗产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旅游大国,更是一个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处理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是颇为重要的。

旅游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旅游己经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说旅游己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消费阶段,再不是某种特殊阶层所独特的享有。旅游业被誉为"朝阳行业中的朝阳",它不仅是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产业部门,可提供最具潜力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是满足人们精神、物质文化不断增长需求的部门。

在旺盛的旅游中, 我国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我国旅游业将会创造一个新的高峰。前不久举办的2008年中国文化展,广大国际友人领略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风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文化遗产旅游在世界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学、合理、有序地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将提高世界旅游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展现文化旅游的永恒魅力。

(三)、树立学科、综合的科学旅游观,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持续合理有序的发展,真正保护好人文与自然环境。

在合理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优势,把科学、经济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保护文物。

大众旅游的发展在局部地区会造成对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利用,从而使遗产资源面临退化和枯竭的危险,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在更大层面上将会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当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督下,审慎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为二者的和谐共赢找到一条合适的路。

五、参考文献

[1]易小力.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策划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旅游协调发展范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旅游业;阳朔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7-0034-0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互动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广大中西部旅游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以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方式。虽然很多学者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城乡一体化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在各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城乡旅游一体化的视角,探讨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互济、联系与合作,分析发展旅游对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模式等方面,却显得十分薄弱。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探讨旅游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 城乡一体化研究背景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这应该成为当前这个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首先,“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战略转型的新阶段,这一次转型是在改革开放基础上的全面转型,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深化。其次,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方面。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9.8%,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将继续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的转点期,人均gdp达到29 706万元(4 486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农业占gdp比重为10%。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降到10%、城镇化水平达到50%时,是打破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时期。再次,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并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我们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

2 制定城乡一体化的立足点

①系统分析,全面协调。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通过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全面协调该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分析区域内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②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制约区域发展的“软肋” 和不足后。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 发展与区域资源供应丰富的产业体系,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

③产业、空间、生态并重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是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在制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时应该尽快改变原来只片面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综合考虑整个城乡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现状,制定与区域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以及生态保护战略。

3 桂林市阳朔县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3.1 阳朔县发展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区的南面,属桂林市管辖,县城距桂林市区65 km,全县总面积1 428 km2,有耕地2万公顷,辖6镇3乡,有汉,瑶,回等11个民族。截止2010年,户籍总人31.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0.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9万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3.3∶33.6∶43.1。阳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位于漓江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处,具有地理优势,“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所占的重要位置。2010年阳朔乡村旅游收入19.5亿元,占广西阳朔县旅游收入的55%;年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占广西阳朔县年接待总人数的70%,广西阳朔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典范。

3.2 阳朔县旅游目前发展态势

①阳朔县旅游发展整体上存在的问题。阳朔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总体上大致为: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

服务质量水平低;道路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乡镇内的道路较差,道路颠簸不平;旅游地分流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著名景点的人流量太多,失去原有的宁静;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示,种类比较单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②阳朔县各景区发展存在的矛盾日趋明显。西街是阳朔县城一条长约500多米的老街。目前西街上的各类旅游企业已达200多家,包括各类餐厅、酒吧、旅店、俱乐部、旅游精品店铺、外语培训机构等,现在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集聚区之一。目前西街旅游企业由于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导致旅游企业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或氛围遭到破坏,使得当地众多的旅游企业如昙花一现,生存期极为短暂。遇龙河是阳朔县的第二大河流,素有“小漓江”之称。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地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将面临挑战,遇龙河景区的当地居民因为内部争利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矛盾已经露出端倪。没有任何规划的遇龙河沿岸“农家乐”、“农家饭”、“家住宿”、“农家休闲山庄”纷纷开建和营业,导致景观破坏、遇龙河河水污染,景观质量和游客体验在下降,旅游开发遇到了发展瓶颈。世外桃源是阳朔县的重要旅游景区。不可否认在旅游开发之初,开发公司获得了利润,当地居民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随着旅游景区发展,处于互动过程中的双方,如果一方有要求,另一方不能满足;或是只满足了其中的一部分,未满足方就会不断申诉、不断争取,因此在旅游景区开发期间难免会有纷争和冲突发生。目前世外桃源景区的开发商(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当地居民(笔架山村)的矛盾持续加剧,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开发。

4 桂林市阳朔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综合分析

①旅游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已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桂林市十二五规划的空间发展布局,总体规划确定的向东南发展战略,从而使阳朔县在桂林市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伴随着雁山区到阳朔的桂阳公路进一步开发,桂广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铁的规划建设,阳朔县和桂林市的经济联系将变得越来越紧密。阳朔县应该尽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变当前各地旅游景区的混乱发展格局,尽快实现与桂林市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②阳朔县在桂林市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选择。阳朔应该充分利用桂林市的旅游名片,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增强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大量吸引游客到这里旅游,带动阳朔的经济快速发展。本着“依靠秀丽的山水,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理念,以旅游经济为主线统领全局战略,不断强化和放大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5 阳朔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分析

①关注指导,大力发展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实可视为一种贸易,通过消费者(游客)到旅游企业中就餐、住宿、购物等活动,使外来资金流入旅游地区。因此,旅游企业直接对地区收支平衡做出贡献,如同其它商业行为一样,这种资金的流入创造了商业交易额、税收以及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旅游企业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以及受教育程度少、缺乏专业技能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当地居民通过创办旅游企业或在旅游企业中工作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区域内城市和农村贫困问题。

②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发展策略。旅游景区之间拥有各自不同的旅游特色,因此当地开发机构和决策部门在开发旅游景区时应该把握有利条件,控制不利因素,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同时在旅游政策的制订时应该充分体现公众意愿,应当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有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管理、得到利益,才能有效根除居民、开发商、游客的潜在冲突,从而消除旅游业发展的潜在阻碍。

③教育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对旅游地区居民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居民充分了解到当地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恰恰是这里的“乡土气息”满足了国内外“都市人”对自然的一种怀旧,恰恰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人地关系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旅游者。目前,旅游地区的居民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点,只有让居民了解这点,他们才有可能自觉的把自然风景、传统的耕作方式与人地关系作为重要吸引物加以保护,只有这样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

技能上的培训和观念上的指导,后者尤其要引起重视。很多从事旅游业的居民的市场意识开始觉醒,但有时会偏离方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长远的发展,致使许多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招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家庭旅馆的营造方面,他们认为越现代化才越有竞争力,导致当地传统的民居大量减少,而当地传统的民居却是吸引国内外旅游者主要因数之一。所以居民在建造家庭旅馆可以由旧房改造而成,这种传统风貌的保持,往往更能赢得旅游者的青睐。

6 结 语

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始终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冒进。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外在发展环境,通过“关注指导,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发展策略;教育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素质;”不断地提高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增强旅游竞争力。从而形成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礼貌、生态良性循环,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赵增凯,童玲.基于拉尼斯—费模式的城乡一体化阶段牲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2(4).

[3] 保继刚,邱继勤.旅游小企业与目的地经济发展研究:阳朔西街案例[j].企业管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