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1

去水印是指去除造纸过程中形成的水印,或者是软件制作中形成的水印。水印是造纸过程中形成的夹在纸中的水印,不是在纸的表面上,迎光透视可以看到有明暗的纹理图形人像或者是文字,而现在网络上制作视频、图片也会出现个人水印。

数字水印(DigitalWatermark)一种应用计算机算法嵌入载体文件的保护信息。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基于内容的、非密码机制的计算机信息隐藏技术。它是将一些标识信息(即数字水印)直接嵌入数字载体当中(包括多媒体、文档、软件等)或是间接表示(修改特定区域的结构),且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再次修改。但可以被生产方识别和辨认。通过这些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传送隐秘信息或者判断载体是否被篡改等目的。数字水印是保护信息安全、实现防伪溯源、版权保护的有效办法,是信息隐藏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方向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 新媒体 新媒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确定

新媒体研究的前身,就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国内兴起的网络传播研究。当“曾经代表着最新传播方式的‘网络传播’作为学科名称越来越难以涵盖不断出现的新传播现象”“时,“新媒体”这一提法被重新启用,在学术研究界,这样的称法得到了默认,并由此展开了这一新领域的广泛研究工作。

追其溯源,新媒体的研究与网络传播研究本质相连的,新媒介研究中包括了网络传播研究,而当后者无法囊括前者的时候,便退身成为前者的一部分。在网络技术更进基础上产生的博客、播客、维客、IPTV、SNS、RSS、P2P……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与此同时,在与传统媒体相提并论时,网络不再是与其并列的简单独立身份,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乃虚化的技术时,它与报刊、广播、电视之间的壁垒被逐渐破除,而它们联手产生的数字报、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则同样加入新媒体的行列。这个连手的范围正不断扩大,手机被发现成为可以连手网络以及各种传统媒体的更新平台,而随着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只会更多:MP4、数字阅读器、数字纸张……

过去我们称网络媒体为“第四媒体”,以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而新媒体的内涵并不强调区别,而是一种融合: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即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从微观层面上,“新媒体”的“新”体现在技术上,即网络技术更新基础上产生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新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产生的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支持各种网络新技术的新型接收器媒体。在宏观层面上,“新媒体”的“新”则在于它对传统旧媒介的兼容性、共生性;

二、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发展期:1996年--1998年

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是继承在前期的网络研究基础之上的。追根溯源,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研究真正开始于1996年,一本由尼葛洛庞帝着写的《数字化生存》敲开了诸多网络爱好者的心门。而网络的开辟和运作也促使这个领域的研究悄然开始,但在这个时期的网络研究多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并没有广泛扩展到其它领域。

2.初步发展期:1999年--2002年

上世纪90年代末见于各个学术刊物的相关成果则是零散出现。1999年――2001年期间由于论文的大量出现。这时,已有一部分研究者将网络研究的视线从单一的技术转移到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新闻传播类的期刊都相继在这一时期开辟网络研究的专栏,如《新闻记者》在2000年开辟“网络新闻圈”专栏,《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也在之后分别开辟“网络时代”、“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媒体”专栏,《新闻与传播》也在同期创办“网络世界”专栏。同时一些专著成果也渐渐出现,因为关于网络媒体研究的课程新闻传播专业中开始设置,2001年《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新闻传播概论》等教材相继问世。

3.兴盛发展期:2003年――2005年

其实从2001年开始,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已经进入快速递增阶段,而2003年是我国网络实体运作的突破之年,网络媒体在当年的迅猛发展和深入人心是这一新兴媒介开始真正危及传统媒介。于是网络在于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全方面涌现出来。关于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已经涉及: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以及各种网络传播现象的案例研究等等诸多方面,一个较为完整的领域研究正在逐步形成。2005年,彭兰教授出版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将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宏观的总结归纳,将我国的网络媒体研究推向一个。

4.突破发展期:2006年至今

随着信息社会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先前的“网络媒体”已经不能涵盖和解释新兴出现的各种传媒现象,“第五媒体”、“数字媒体”、“新型媒体”等名词出现,而“新媒体”逐渐成为最具囊括性并获得公认的一种说法。因此,这一时期谓之“突破发展”,正是新媒体研究从先前单一的网络媒体研究向全面的新媒体研究的突破,“新媒体”的不确定性、发展变化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瓶颈之内,随着“新媒体”的提出和传统研究范围的更新,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如表一,众多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纷纷创办或更名“新媒体”专栏。

三、当下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博客”及其延伸的“客家族”研究

“博客”的研究始于2003年,起初偶然出现的一些介绍性的文字并没有在研究界引起较多关注。而“木子美博客事件”以及各门户网站的博客大行其道,使博客的研究在2004年火热起来,并且持续至今。早期的博客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博客现象,并从而提出博客文化以及博客背后的社会意义研究。随着博客研究的日益深化,在博客内容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博客新闻研究、博客语言研究、博客文学研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上发展出来的播客、维客、掘客等“客家族”现象研究也不断涌现。2007年以前的博客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内容传播和文化意义方面,而这之后,“明星博客”“名人博客”的兴起使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的一些“新闻博客”“政治博客”也被作为经验借鉴成为个案研究对象。而随之带来的“点击率效应”使博客以及“客家族”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可以盈利的经济载体加以研究,博客的经营研究是传媒学术界更直接指导、作用于传媒实体的重要体现。

2.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展研究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一个基础性特征,传统媒体与之区别的正是它们的非数字化,而传统媒体一旦数字化后,就跻身进入了新媒体的队伍。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焦点。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主要体现为传统纸媒和广电媒体的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策略探析;事实上,传统媒体并没有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走向消亡,而似乎是顺其自然般的地找到新的出路,那就是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这被认为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在微观层面上,已经通过融合演变成新媒体成员的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电视、手机报、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等都纷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针对点;分别在融合的意义探对、成功的个案分析、新兴媒体的制作和普及等方面都有广泛涉及。

3.手机媒体研究

手机媒体是真正促使“新媒体”概念兴盛的推动力,手机超越原来简单的通讯功能,成为传播信息的媒体。而且一转身为媒体就是集纳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多种媒介为一体的“全面人才”,因此一时被称为“第五媒”。最早的

手机媒介研究是从手机短信开始着手的,缘于手机短信拥有与传统媒介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意义。接着,从手机受众研究着手。引出两种路径:一种是从受众心理引出的手机消费、手机娱乐,及其背后的新时期消费文化,将手机媒体研究推向一个理论的高点;另一种则是从手机用户的定位研究延伸出的手机媒体的市场定位(即经营)研究。同时,手机媒体本身的兼容性为新媒体研究的媒介融合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4.新媒体时代的政治、文化、伦理研究

互联网技术所扶持起来的新媒体社会,在学术研究者那里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而是一种逐步完善的社会结构形态,而在这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法制道德也必然遭遇一些新的促进或障碍。网络民主是从政治层面首先提r出来的一个议题,从“超女”评选中的短信民主选举到“周老虎事件”等一系列通过BBS民众讨论促进其合理处理的事件,使传媒的民主性效应在新媒体这一背景下充分体现出来;更有全球视野下的“超国家主义”。提出,使“地球村…‘全球一体化”等早期研究继续得到延展;而由国外引进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等理论研究,也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步反映出现实呈现,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新媒体的文化研究目前体现为“网络文化”,针对以互联网技术和新兴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上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这种新兴文化被迅速地与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恶搞文化”一度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中西文化研究再次火热起来,都试图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新媒体传播折射给这个社会的也伴随着大量的负面效应,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的研究被激发出来,包括:新媒体时代主体(网民及手机用户等)的道德责任问题、网络匿名问题、网络暴力及犯罪问题等;各种频发的网络事件、“人肉搜索”现象是当下研究者研究这一领域的最亲睐的切人点。

四、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方向与传媒实体发展方向一致,逐步开始超越性、指导性的研究

国内的传媒研究一直都存在研究滞后于实业界的问题,而在新媒体研究中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研究者们往往对新媒体技术有着全面了解,一些学者就是先进技术理念的引进者和首创者,如:方兴东对博客的引入,闽大宏对数字媒体的全面解析。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普及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差距,这为学者们开辟了诸多可以实际作用于传媒的研究领地。如:引进和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的新媒体研究或者国内外的比较研究,是最直接可以影响和指导国内实业界的研究途径,美国和日本因为新媒体发展的先进性成为借鉴频率最高的对象。再如,新媒体的盈利途径研究、新媒体广告开发研究、新媒体受众的消费研究等,都是对传媒从业者有巨大指引性的研究议题。国内传媒界依托学术界的学者或团队做资讯顾问、市场调研等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以往,实践成果往往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新媒体研究正是我国传媒研究实现这种突破的关键点。

2.研究议题类型不断丰富,各部分比例也逐渐走向均衡

新媒体研究所涉及的主题正在逐年地拓宽、完善,这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两性发展的必然。从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符合逻辑发展并且经历不断丰满、完善的过程。从最初基础层面的对新媒体内涵、特征的介绍性、描述性研究开始。到随之拓展出来的主体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经营管理研究,涵盖多面。而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更是将新媒体研究的视线拓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而在不断丰富的研究议题中,学者们也有效遵循着“百花齐放”的原则,使各部分研究比例趋于均衡。在笔者抽样的学术论文之中,2005年以前的新媒体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及其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上,而之后,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研究新媒体的文章比例迅速增加。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01-01

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动画、数字化艺术、数字娱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外计算机科学家和艺术家以空前的热情进行着更高起点的计算机艺术创造,业界人士也高度关注着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成果,因此出现了诸如数字动画、数字美术、数字电影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化设计、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式,数字科技、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一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培养“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创新型人才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现状

从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相关学科方面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高校都成立了从事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教育的基地,许多跨国公司更是投资于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著名高校均设立了相关的学院或者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的好莱坞更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关专业或者院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设计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数字媒体系、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等,培养数字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策略

我们根据“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特点制定了如下的学科构成体系以及研究内容。

1.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本学科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浙江大学授予学位的机制。目前,本学科正在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三名,毕业了一名。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跨学科高级人才。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业委员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于2004年10月主办召开了“首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在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智能CAD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专委会的设立,将会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学术会议设立了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专题,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大会上决定以后每届会议上均设立这一相关专题。

2.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而对于艺术和设计却缺乏应有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内容(如图所示)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技术、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段等,但是他们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深入了解。因此,需要他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现“内容”研究的技术化,达到培养目标。

然而,怎样将上述二者他们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意识和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教学、研究中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既满足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又能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这个学科点已经毕业了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3.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招生、专业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位授予等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

(1)专业课程设置

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跨学科培养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

(2)招生设置

在招生政策上,我们鼓励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文学艺术、工业设计、心理学、数学、管理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学生报考。同时,在入学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式,设置了不同的试卷,以吸纳有利于发展本学科特色的人才。跨学科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必须打破以往的招生政策,鼓励交叉、多学科人才来报考。

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来选修有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相关课程。本学科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前沿、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技术及应用等学位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方法、虚拟环境及应用、虚拟人技术及应用、数字文化与媒体网络、非语言艺术、感性设计与工程、网络化艺术与设计、模糊计算及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图形学等选修课。3.考核制度

跨学科培养人才不同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它必须是多向的。它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本学科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或者举行学术讲座,举办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实行导师组的形式。同一博士生实行以一名导师为主,同时配上一名或者两名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副导师,实现多通道培养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考核是学科培养的一大重点问题。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中国在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却十分奇缺。中国正在努力打造新兴的行业――动漫、游戏制作。如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都在着力打造动画游戏基地,杭州市还也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学科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该文为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Y15071)。

参考文献:

[1] 张英、董俊国:交叉学科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摇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

[2] 罗仕、陈杭渝: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

[3] 孙守、潘云鹤: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4

(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手机游戏的开发、制作流程,着重强调了开发中的重点环节,重点介绍了游戏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游戏程序通用框架、游戏编程与游戏AI设计,并结合实际开发经验,对重点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实例说明。

关键词 :手机游戏开发;游戏引擎;算法;AI设计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70

中图分类号:O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53—02

收稿日期:2014—08—10

作者简介:王洪江(1977—),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张文强(1972—),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张融雪(1978—),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手机游戏是指运行于手机上的游戏软件,它是借助手机通过无线网络设备提供的游戏应用和服务,基于移动终端设备而开发的游戏应用,凭借其完善的人机交互功能和小巧轻便的特点成为新媒体环境的主要载体。手机游戏开发因其开发周期短、成本低、技术易于掌握等特点为广大手机开发爱好者所青睐。本文主要介绍了手机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以期为手机游戏开发爱好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一、手机游戏的开发、制作流程

手机游戏开发、制作的主要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游戏策划、游戏开发和游戏运营等。在开发游戏前,首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对受益及风险等进行评估;经过调研决定开发游戏后,再进行项目立项;然后,根据立项说明进行游戏策划和设计,进而编写游戏策划文档,进行游戏程序开发和UI制作。在开发的同时,也要进行市场推广和运营。

二、手机游戏程序通用框架

手机游戏程序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游戏运行前的系统操作菜单模块、闪屏模块、游戏玩法介绍模块、游戏积分记录模块、游戏运行主模块和游戏结束模块,并由游戏系统的主控模块来负责管理各个模块间的调度和切换。

休闲娱乐型手机游戏的逻辑处理分为两种情况。对于相对复杂的情况,可以采用双线程的方法来实现,一个线程用于处理每隔几帧才需要更新的逻辑,另一个线程则用于处理每帧均需要更新的逻辑,这样处理后,程序不会受到复杂AI的影响。对于相对简单的程序,可以采用单线程来实现。对于初学者来说,开发娱乐休闲型手机游戏可先采用单线程来进行试验。

三、手机游戏编程

(一)游戏引擎

游戏引擎实质上是一组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指令和工具的集合,在游戏中的功能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汽车性能的好坏直接由发动机的质量决定,对于游戏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系统模块是引擎与计算机本身进行通信交互的部件模块,一个优秀的引擎在进行平台移植时,其系统模块是唯一需要进行主要更改和添加代码的地方。渲染模块是游戏引擎中最复杂的一个模块,底层渲染模块则是游戏引擎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一般由OpenGL或Direct3D库来实现其功能。游戏接口模块是游戏引擎与游戏开发人员之间的接口,一般来说,这个接口以图形界面和类的形式提供给游戏开发人员。现在,有些游戏关卡编辑器也集成了这个模块的功能,例如,免费的Genesis-3D游戏引擎。

(二)游戏常用的算法

1.动画贴图算法

动画贴图算法是2D游戏图形渲染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游戏中,图形的核心几乎都是动画。动画贴图可以分为连续贴图和粒子运动。连续贴图就是接连不断地更换相框中的相片,这些相片会按照动作的顺序排列;粒子运动则是通过粒子属性来生成动画。本文主要以连续贴图算法为例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我们将人物的动作分为三个,假设一个动作的长为X,宽为Y,且每张图片的长与宽均相同,要算出某一张图片的位置,可以用等差公式:

An=A1+(n-1)×d

其中A1为首项的值,An为第n项的值,n是项数,d是等差项。假如第一张图像的位置为P,则第三张图片的位置就可以代入等差公式来计算,公式为:

A3=P+(3-1)×X;A3=2X

以此类推,对于同一张图片的图像,只要其宽度相等,在知道第一张图像的位置以后,便可以计算出任意图像的位置。当要连续播放这几张图像时,只需运行如下代码即可:

执行以上代码后,就会连续播放这三张图片。最后,呈现在玩家眼前的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播放的动画,如图1所示。

2.背面剔除算法

许多三维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被一些连续的表面所包围,在观察这些物体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这些物体包围面的正面部分,却无法看到背面,这就是背面剔除法要解决的问题,即将看不到的部分剔除掉。

背面剔除算法是一个3D算法,它可以减少场景的复杂度,编程的时候无需考虑计算隐藏面,这样可以加快视觉处理的计算过程。确定一个物体的正面和背面时,可以利用向量法来解决。当一个多边形的法向量和观察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90°时,说明这个多边形的平面是位于多边形的背面;反之,小于90°时,就位于多边形的正面。

背面剔除算法可以在映射过程的开始阶段执行,也可以在世界空间甚至是对象空间中执行。越早地进行剔除隐藏面的操作,就可以越多地减少计算量。

四、游戏AI设计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科学。

在游戏中添加人工智能的角色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非玩家角色(NPC)不必依赖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群便可以使单人游戏的实现变成可能,增强了游戏的真实感。游戏中的AI大致可以分为漫游人工智能、行为人工智能和策略人工智能。本文以漫游人工智能为例来说明AI设计的方法。漫游人工智能分为追逐、逃避和有模式漫游。追逐—逃避是游戏中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AI,但是运用这种手段可以让玩家很轻易地感受到计算机的智能。

If(xplayer>xfoe)

xplayer--;

Elseif(xplayer<xfoe)

xplayer++;

If(yplayer>yfoe)

yplayer--;

Elseif(yplayer<yfoe)

yplayer++;

以上这段代码简单地表示了玩家追逐敌人的行为,反之就是逃避行为。为了避免出现玩家追着敌人不放的情况,可以给玩家的行为增加一些随机性,即添加如下代码:

If(Math.abs(rand.nextlnt()))%4)==0){

If(xplayer>xfoe)

Player--;

Elseif(xplayer<xfoe)}

参考文献]

[1]恽如伟,陈文娟.数字游戏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石民勇,税琳琳.手机游戏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雷剑.基于J2ME的手机游戏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江西师范大学,2007.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印刷;防伪;数码防伪;防伪油墨

1.现代防伪印刷技术的概述

1.1技术介绍

现代防伪印刷是一种综合性的防伪技术,是属于特种印刷的一个分支。是指用印刷手段来防止未经所有权准许而进行仿制、复制或伪造。而防伪技术是指为了达到防伪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它在一定范围内能准确鉴别真伪,并不易被仿制和复制。印刷防伪技术主要包括防伪设计制版、精密的印刷设备及配套的油墨、纸张等,它具有综合性。若只着眼印刷技术,印刷防伪技术则主要包括雕刻制版、版纹的电脑设计、凹版印刷、彩虹印刷、双面对印技术、花纹对接、多色叠印、多色接线印刷、折光潜影、缩微印刷技术、隐形图像以及图像混有印刷。

1.2技术内容

当前的防伪技术包括:数码防伪、二维码、条形码、隐形图像防伪、激光全息防伪、证券版纹、折光潜影防伪、射频识别防伪、分期解密、微缩防伪、生物防伪、化学油墨防伪、核径迹防伪、纹理等多种防伪技术,同样,它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如:根据防伪技术所属学科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物理、生物、化学、电学、光学、电子学以及原子学等,该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学术角度而得来。

2.国内外现代防伪技术的发展情况

2.1国外发展情况

防伪技术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产生的初期、中期的传统防伪、现阶段的数码防伪,可以说有很大的进步,并且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均因该项技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相关科研工作者纷纷投入该项技术研究之中。

全球发达国家都积极的投入到防伪技术领域的研究之中,如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都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目的都是为了研发出更为稳定可靠的防伪技术。在该项技术研究领域的众多研究团队中,比较知名的团队包括:美国的BRIDGETONE防伪公司,它主要专注于激光全息防伪技术方面的研究,并且获得了相关专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它主要专注于数字水印防伪技术的研究,并且获得了相关专利;德国国家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

2.2国内发展情况

在防伪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的一些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也紧随发达国家的脚步,从未中断过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已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立项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的项目就不少,如:油墨防伪技术(北京大学)、荧光防伪技术(南开大学)、全息防伪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数字水印防伪技术(四川大学)、激光防伪技术(深圳大学)以及数码防伪技术(南京理工大学)。

3.当前主要应用的现代防伪技术分析

3.1现代防伪-数码防伪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假冒伪劣行为也随之增多,因此,各种防伪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防伪技术的发展与一些相关学科与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结合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防伪技术也是众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成果。数码防伪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防伪技术,它将数字编码、加密、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因为传统防伪技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加上多方的共同努力,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数码防伪技术已经成为该领域中最受青睐的防伪技术之一,它对商品防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于1996年3月与多个部门一起成立了一个“数码电话防伪系统工程”小组,并在全国实施该项防伪工程,并多次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海南腾龙防伪技术有限公司所研发的电码防伪标识及识别系统是国内外第一家使用电话防伪技术应用系统。然而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应用之后,电话防伪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如通信条件的限制、不便于查询、功能有限等,故就有了对此查询方式以外的需求,正因这种需求促使了新的查询方式出现,如:短消息数字防伪技术,该技术被应用于数字防伪短信平台;基于Internet的数码防伪技术;将电话、短信以及网络等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新型数码防伪系统;还有其他基于电话与短信等查询方式的数码防伪技术。

3.2现代防伪-防伪油墨

在防伪技术中,防伪油墨是最关键的一个技术分支,它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光学、化学、电磁学、计算机技术、光谱技术以及印刷技术等。防伪油墨中的化学防伪材料与技术是最基础的,对于研究及其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票据防伪、有价证券以及商标包装领域中,油墨防伪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防伪识别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识别与监管需求也可以满足。

防伪油墨指的是可用于防伪的油墨,也就是将具有特殊防伪性能的材料添加到油墨连接料中,然后经过相应的工艺后所形成的特殊油墨,它的成分依然是色料、连接料以及油墨助剂。防伪油墨正是因为其中具有特殊性能的色料与连接料而具有防伪功能。

按照防伪功能划分,防伪油墨主要分为以下九种:(1)热敏变色防伪油墨,它的色料中添加了特殊物质,可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光敏变色防伪油墨,它的原理是将随光变色或光激活物添加到油墨中;(3)湿敏变色防伪油墨,其色料中所添加的物质具有使颜色根据湿度变化而变化的性能;(4)压敏变色防伪油墨,其色料中所添加的物质具有遇压力变色的性能;(5)紫外荧光防伪油墨,其色料中所添加的物质具有被紫外光线所激活的性能;(6)红外荧光防伪油墨,其色料中所添加的物质具有可被红外光线所激活的性能;(7)防涂改防伪油墨,其色料中所添加的物质用于涂改的且可发生显色反应;(8)视觉变色防伪油墨,其色料具有多层干涉光学碎膜;(9)磁性防伪油墨,其色料中具有磁性物质,如FEO中添加了CO。

3.3现代防伪技术的应用考虑

以上这几种防伪油墨的共同点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采用相应的光、热等检测方式对油墨印样色彩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测,进而起到防伪作用。

作为一种防伪措施,防伪技术可准确的对相应范围内的特定对象进行鉴别,且不容易被复制。换句话说,就是对仿造与仿冒具有抑制作用的一项技术。这种技术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对企业品牌、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以上我们主要对防伪技术的概念、分类、特征、原理以及优缺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根据防伪技术的现状对其前景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该项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4.小结

本文概括了防伪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主要特征。并针对不同的防伪技术,分析了其原理和优缺点。最后,基于防伪技术的现状,做出了前景分析和预测,对该技术的发

展提出了研究方向。 [科]

【参考文献】

[1]刘红芳,赵秀萍.基于数字水印的印刷防伪技术[J].印刷工业,2007,04:65-66.

[2]本刊编辑部.商业票据印刷防伪技术[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9,04:73-77.

[3]崔宏亮.浅谈印刷防伪技术[J].中国防伪,2000,07:64-66.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DCT;数字图像水印;离散余弦;鲁棒性

中图分类号:TP309

1 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的意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的数字化产品易于加工,非法的复制和拷贝也比较容易,这样严重损坏了数字产品的完整性以及数字产品作者的版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而提出了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从1993年Caronni正式提出数字水印到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数字水印的研究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外方面,由于有大公司的介入和美国军方及财政部的支持,虽然在数字水印方面的研究刚起步不久,但该技术研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1998年以来,《IEEE图像处理》、《IEEE会报》、《IEEE通信选题》、《IEEE消费电子学》等许多国际重要期刊都组织了数字水印的技术专刊或专题新闻报道,SPIE和IEEE的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也开辟了相关的专题。IBM公司、日立公司、NEC公司、Pioneer电子公司和Sony公司等五家公司还宣布联合研究基于信息隐藏的电子水印。国内方面,我国的数字水印技术,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从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的研究与世界水平相差的并不远,并且有自己的独特研究思路。

数字水印的主要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版权标识水印。数字水印将各种信息放在各种需要保护的数字产品中,即使经过噪声干扰、滤波、剪切、压缩、旋转等攻击,水印仍可以继续存在。例如Adobe公司在其著名的PS软件Corel Draw图像处理软件中集成了Digimarc公司的数字水印插件。(2)篡改提示水印。检测数字产品是否被修改、伪造等的处理的过程。(3)隐蔽标识水印。在一些数字产品中,可以将数字水印嵌入作一些隐式注释。(4)票据防伪水印。随着现代各种先进输出设备的发展,使得各种票据的伪造变得更加容易,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增加伪造的难度。因此,研究数字技术非常有必要性。

2 基于DCT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的研究

2.1 数字水印的概念

数字水印技术是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在多媒体数据中嵌入某些能证明版权归属或跟踪侵权行为的隐蔽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不可见的,不容易被人的知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这些隐藏在多媒体内容中的信息只有通过专用的监测器或阅读器才能提取。通过这些隐藏在多媒体内容中的信息,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或判断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的目的。水印系统所隐藏的信息总是与被保护的数字对象或它的所有者有关。

2.2 DCT数字图像水印的基本理论

其中图像二维DCT变换(M取8或16)有许多优点:

图像信号经过变换后,变换系数几乎不相关,经过反变换重构图像信道误差和量化误差将像随机噪声一样分散到块中的各个像素中去,不会造成误差累积,并且变换能将数据块中的能量压缩到为数不多的部分低频系数中去(即DCT矩阵的左上角)。对于给定图像f(m,n)存在两种DCT变换方法:一种是把图像f(m,n)看成一个二维矩阵直接对其进行DCT变换,然后嵌入水印,Cox[3]采用此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与JPEG压缩标准相统一,先把图像分成8*8的不同小块,再分别对每一块进行DCT变换,进而嵌入水印,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嵌入水印。

一般数字水印应具有如下的特征:无论经过怎样复杂的操作处理,通过水印算法仍能检测到数字水印作品中的水印能力。即所谓的稳健性;通过水印算法,嵌入水印后不能最终导致图像的质量在视觉上发生明显变化,即视觉的不可感知性;通过数字水印算法能够抵御非授权人的攻击,同时检测可以检测到水印的概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3 基于DCT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MATLAB软件的介绍

MATLAB是目前最强大的编程工具之一,本文将利用MATLAB7.0软件进行基于DCT的数字水印算法的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MATLAB语言简洁紧凑,库函数丰富,程序书写形式自由,运算符丰富,使用方便灵活。MATLAB具有结构化的面向对象编程的特性,可移植性好,且具有较强的图形编辑界面和功能强大的工具箱。同时,MATLAB中的源程序具有开放性,可以通过对其的修改使其变成新的程序。不足之处是,MATLAB的程序执行速度较慢。利用MATLAB研究数字水印技术集成了DCT等函数,方便了研究人员编写源程序,易实现。使用了MATLAB中很多的工具箱。

3.2 基于DCT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1 需求分析

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简称DCT,基于DCT域的数字水印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对整幅图像进行DCT整体计算,然后嵌入水印。另一类是先将整幅图像分成块,对每一块分别进行DCT计算,最后再嵌入水印。由于分块DCT计算速度比整体DCT计算速度快得多,因此目前DCT域的水印方法大多数是采用的分块DCT方法。

基于DCT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提供用户一个良好的交互手段,用户可以利用本系统进行水印的嵌入、提取、攻击等,本系统的可交互的,可视化的特点为用户研究基于DCT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提供了方便。

3.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水印生成。通常是通过伪随机数发生器或混沌系统来产生水印信号,通常需要对水印进行预处理来适应水印嵌入算法。

(2)水印嵌入。水印嵌入的准则常用的有三种,分别为加法准则、乘法准则、加法乘法混合准则,混合准则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3)水印提取。指水印被提取出来的过程。

(4)水印检测。水印检测是指判断数字产品中是否存在水印的过程。

3.2.3 系统实现

一个完整水印系统的设计通常包括水印的生成、嵌入、提取和检测四个部分。

通过选取实验图片,点击导入图片,然后进行水印的嵌入,再对嵌入水印的图片进行高斯噪声、滤波、剪切、旋转等攻击实验后,可以继续提取水印,进行水印信号的检测。

(1)嵌入水印的过程。论文采用的是分块DCT算法,水印嵌入步骤如下:

1)将灰度宿主图像分成互不覆盖的8×8的块,然后对每一块都进行DCT变换,得到与宿主图像相同尺寸的DCT域;

2)我们用密钥生成长度为NW的Gaussian白噪声作为水印信号:W~N(0,1);

3)将每个8×8的DCT系数矩阵从每一块的中频段取出((64×Nw)/(M×N))个系数CK(i,j),k=1,2,…Bnum;

4)根据公式W′=W(1+alfa*mark)嵌入水印,其中alfa为尺度因子,mark为水印信息,W为原图象的分块DCT系数。

5)用得到的新的DCT系数对原来位置的DCT系数进行置换。

6)对新的DCT系数矩阵进行DCT反变换,得到了嵌入水印信号后的图像。

4 结束语

本论文是在应用了MATLAB7.0软件,设计和实现了完整的数字图像水印处理系统,包括水印的嵌入、提取与验证过程。所提出的方案均在该系统中进行了验证。

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在版权保护、内容的完整性以及认证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未来,数字水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认证等方面会有一个更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应该抓住信息时代对于数字版权保护的迫切需求,开发出自己的水印产品。

参考文献:

[1]孙锐,孙洪,姚天任.多媒体水印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25(6):772-776.

[2]王丙锡,陈琦,邓峰森.数字水印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余成波,杨菁,杨如民,周登义.数字信号处理及MATLAB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家文,李仰军.MATLAB7.0图形图像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张问银,梁永全.基于DCT的一种数字图像水印策略[J].山东: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

[6]肖力.一种基于DCT域的数字水印的实现[J].鄂州大学学报,2005.

[7]Rafael C.Gonzalez,Richad E.Woods.阮秋琦,阮宇智译.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耿永军,朱雪芹.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数字水印算法[J].郑州大学学报,2005.

[9]M.jiang,Z.jiang.A New Searchless Fractal Image Encoding Method Based on Wavelet Decomposition.Proceedings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aon,(200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