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育理念

初中教育理念范文1

谐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谐进的“谐”指和谐,在教学方面要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谐进中的“进”指共进,共同进步的意思。谐进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要求在校园内创设和谐共进的学习气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谐进管理、打造谐进课堂,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谐进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行为模范,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可能会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无法实现和谐共进教育管理的目的。

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的成长观和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谐进教育的质量,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的实施。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施。

三、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措施

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师生关系友好,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关爱、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教育理念

在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育人的基础上树人,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初中学生一般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从儿童步入青少年阶段,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愿意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或者是喜欢自己的老师的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言语要亲切,衣着要大方、美观,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不会太讨厌这个老师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谐进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要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所以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摆正师生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谐进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新课标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知识的转播和传授,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课堂,微笑授课,轻松面对所有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互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创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初中教育理念范文2

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包括小组合作、探讨等多种形式。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追求学业水平提升、追求每个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本应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广泛开展,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却发现,之前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地理知识脱节,学习困难。为此,沈阳市在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地理测试,由此带来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家长的认可,这反而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施带来了新契机。

2.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

优化学习方式,创建生本课堂,增强生本课堂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才能体现教学真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优化学生学习、优化教师教学、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方式。

2.1优化学生学习,提升学科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地理方法的阶段。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中,优化学生的倾听、读图、交流。从而提升课堂的内生性质量与学科性质量。

(1)阶梯式分解倾听: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听。观察学生状态,在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能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2)阶梯式分解读图:高质量的地理学习是会读图。生本课堂首先将读图分为五点即,读图名图例,读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读地形与河流,读城市。地理教学关键是地图,只有学生自己对地图感兴趣,才会主动塑造地理思维。

(3)阶梯式分解交流:生本课堂中地理教学的交流一要明确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二是激励、指导交流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三是及时调整交流形式,可以采用几人一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取得好的效果即可。

2.2优化教师教学,做好协助工作

“协助”一词本身既定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地理课堂上,需要牢记三点,即激励、引导与点拨。

(1)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活动激励、语言激励、小组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学校引入小组评价机制,对各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集体感使其愿意主动参加活动。

(2)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用问题引导学习,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即在哪(地理位置)、地图颜色(地形特点)、哪个方面你最感兴趣(人文地理)。使学生喜欢地理课堂,充分发挥主动性。

(3)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地理语音,点拨地理联系。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思维习惯。

2.3优化地理课堂,突出地图地位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运用传统板画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教师专业的板画技能,引起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运用位置记忆法,多动手,真正让地理课变成人人参与,学生做主角。

3.结论与建议

在初中地理参加升学考试的背景下,我们既要课堂质量,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实践证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只有以学生为主,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探索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方式,地理教师时刻谨记自己的“协助”地位,真正在课堂上做好倾听、读图、交流的协助工作;真正在课堂上做好激励、引导与点拨的协助工作;真正运用好地图这一第二语言,最终帮助学生不仅在地理课,在其他课程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教育理念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以人为本;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纵观国内外形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思想品德属于基础学科,我们如何树立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观?理智思考,面向未来,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要求,亦是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适应时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具有强制性、说教式、封闭性的特点,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内在道德学习动力和兴趣,顺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所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都要求我们要革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和载体,肩负着培养人的德性的重要使命。只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品德才能焕发其生机和活力。

(三)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国际及健康的生活时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人的价值规律;其理论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把握了“以人为本”,就是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一个优雅健康的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习惯的形成等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对优秀文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其次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的实践中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个性,小班化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等,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的实施。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广博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有知识广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整合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师要把教材中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起来,特别在应用型知识内容中,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教学手段也不断地更新,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充足的计算机知识,提供学生更宽阔的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修订课程教材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教材的枯燥,设计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了实践活动内容。此外,新教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接轨,可读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提供丰富充足的知识和技能。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

传统教学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就是由教师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项活动。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就无法进行,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主演”,学生没有发言权。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交流、合作、启发的过程中,互助提高。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二)教学方式上要变师教生学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

“以人为本”强调了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进行创造的学习。教师应该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选取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课程评价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不偏废结果而更重过程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定功能和选拔功能,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作为决定学生奖惩的基本依据。以知识为本的旧课程,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终极目标,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试评价,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牺牲了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以人为本”理念的终极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死板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通过考试和测验两种主要的手段,辅以建立成长档案等评价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过程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活动化考评,通过布置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具体。

(四)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更重情感交流的情感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认知的发展,忽视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想学生传授知识内容,还要与学生进行充分额情感沟通,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消除学生被动的依赖,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教师要平等的看待每个学生,视学生为独特价值的实体,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互动和沟通,实现相互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营造以学生为本、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

作者:孙洁 李文哲 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欣然.德行培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肖传楚.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政治课教学,2003,(12).

[5]王国平.人本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6]付泽林.评析“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3.

[7]王晓惠.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武宣教育,2004,(4).

[8]孙卓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验与实践[J].中国素质教育,2004,(04).

[9]莫振慧.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浅谈课程改革下的几点体会[J].西宁教研,2003,(5).

[10]朱祖伟.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之我见[J].教师论坛,2003,(9).

[11]刘孟海.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J].政治课教学,2002,(z1).

[12]朱祖伟“.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之我见[J].中国培训,2003,(08).

[13]李莉,杨金平“.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5).

[14]张俊珍.谈教学评价存在的若干总问题[J].山西教育,2003,(23).

[15]车龙清.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互动[J].山西教育,2003,(7).

初中教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

初中学生已经脱离了小学时期的稚气,逐步成长向高中生活迈进。所以说,学生的初中时代较为关键,它是链接小学与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育要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课堂只有加深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才能更好的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落实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整体物理教学水平。

一、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教师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此种教学方式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更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事实上与传统的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由教师对物理知识进行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明白教学重难点以及各类知识的运用、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与思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教师在理论教学法的进行授课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物理知识的强理论性与逻辑性,以及概念的抽象性,结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特点,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其中,使物理课堂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拉进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融入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探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实验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作为基础,并且物理的学习也将会充分地应用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离不开动手操作,即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实验等。通过实际现象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且实验教学法也是通过实物的感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化的方法。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实验准备,以最佳的最清晰的实验过程向同学们呈现物理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主体地位逐渐被确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变为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实初中物理课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实理论教学课堂

在初中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或制作教学课件等进行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课堂引入。或者运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本节课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的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四人位一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由小组进行讨论,开阔学生思维,并且可以拉近学生间距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结合小组教学以及探究教学模式,丰富实验内容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很多物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单纯的实验教学对学生来说仅仅是动手操作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物理知识渗透进实验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自主地提出疑问并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挖掘学生潜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进行动手实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物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教学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革新。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中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采用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培养学生专业的科学素养;实践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33+164.

[2]郑志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学周刊,2014,35:48.

初中教育理念范文5

【关键词】生存教育;语文教学;意义;融入策略

初中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生存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本文主要从生存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入生存教育理念展开探讨。

一、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内外的竞争召唤生存教育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口与就业需求在比例上存在严重失调,强大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工作竞争,使人们不管是在心里还是在身体上都受到了很大挑战。人们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看待成败得失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认识,容易使人出现悲观消极、自暴自弃的心理,在变得脆弱时甚至出现走上极端道路的情况。当前的我国正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与国际都正处在与国际接轨的阶段,国际化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从业者都有更高的要求,在束缚上也更多,导致人们就业压力比之前更达,激烈的考验与竞争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在。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外都开始重视生存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展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坚忍的意志,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在将来的工作中适应竞争,避免因竞争和压力及心理等各方面素质不够导致的悲剧发生。

(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生存教育

人类需要生存,人类周围的万物也需要生存,我们随时随地都面对着各种生命,与这些生命一些和谐生存,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正确的生命生存价值观,如果没有正确的生存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顾着自己的自私自利,是不可能正确工作的,因此如何处理好身边的利害得失,造福他人与社会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多年来,人类只顾着发展工业和农业,虽然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出现严重失衡,这一系列状况都要求学校开展生存生命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存教育开展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存教学的融入

首先,生存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抓住契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世界性好评文章,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例如阅读中的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一直描写到人类生命的强大,十分具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然和人的生存之道,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从而学会对自己生命责任,面对生活中苦难勇敢面对。其次,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信客》《老王》等,这些人在生存过程中均经历过不同的磨难,均依靠自己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坚持了下来。然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大阅读教学素材挖掘,对学生实施真善美教育,比如《丑小鸭》《蜡烛》等。

(二)初中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生活教育的融入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也可以对学生实施尊重教育。例如可以开展“感受自然”以及“让世界充满爱”等一系列综合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及爱心意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开展良心教育,比如说可以开展“我爱我家”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兴趣是最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以课外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及习惯。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迷茫,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向。

初中教育理念范文6

体育教学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

要想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教师必须要从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展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进教学手段、补充教学内容、优化师生互动、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成效。

一、提高情感融入程度,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认为“师道尊严”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中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学生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较为疏远。这种理念是不够科学全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教学活动,教学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学生的思想活动与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教师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情感等方面因素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促进与激发作用。首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问题上,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如何,都是坚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是关心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在体育学习上面较为困难的学生,更是不能够区别对待。其次,笔者对学生充分给予鼓励,在学生遇到训练困难的时候,不是讽刺挖苦,而是以激励性语言、眼神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另外,笔者还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环境的美好,例如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相互之间的矛盾,处理一些与社会人员的纠纷等,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二、注重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丰富程度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相当比例的教师在教学信息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其实,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普通农村初中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室,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活动已经具有了良好的条件,关键在于部分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创新。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促进体育教学成效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手段搜集信息方便的优势,将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背景资料、体育信息等方面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从网络或者专门的教学网站上面进行搜集整理。如教学篮球运动的时候,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系统介绍了篮球的起源与发展,还向学生补充了一些当代篮球巨星的资料信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高涨,教学丰富程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难点突破,效果也十分明显。如教学“远撑前滚翻”内容的时候,学生因为对教师示范动作观察不够细致深入,模仿起来较为困难,训练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在事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件的慢动作演示,让学生观察清楚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技术要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细致深入程度,室外课中结合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训练起来难度就降低得多。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以多媒体播放轻音乐,配合学生剧烈运动之后的舒缓动作,对于放松学生身心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三、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紧盯着教材呆板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兴趣爱好,还要充分结合本地区体育传统,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完善,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笔者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首先,笔者结合本地区的体育传统补充教学内容,如本地区在乒乓球运动方面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曾经培养出多名省市运动员,群众基础比较广泛,对此,笔者将乒乓球技巧作为重要的选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还为上级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好苗子。其次,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如初中生中,女生对自身形体较为关注,笔者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专门为女生增设了形体塑造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笔者在教学中还为男生增加了中华武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具有主观的理解与体验。另外,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还补充了一些体育方面的技能,如向学生传授了“防范意外伤害20招”,让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遇到意外伤害的时候增强保护能力,受到学生欢迎。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师生互动过程

传统的初中与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动作示范、学生进行动作模仿,这是一个常见模式,长期以往,教师教的没有激情,学生学得非常枯燥,这样的教学现状与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是不相适应的。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就必须要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改革,让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首先,笔者注重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改进,将“教师―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改进为“教师―学生―学生”这样的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活动之中,增加了一个学生互动环节,就是在教师开展动作示范之后,还要在学生中挑选部分模仿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或者介绍训练经验,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其他同学介绍训练经验,提高了学生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在体育训练中,为了缓解学生的枯燥感,笔者对训练方式进行了优化,将一些较为枯燥或者运动量较大的教学训练项目,进行趣味处理,如将一些基本动作的充分训练设计为游戏形式,像排球垫球训练、篮球运球训练等,设计为小组游戏活动,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缓解疲劳感,效果非常明显。

五、拓展体育活动空间,满足学生差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