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科学研究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1

一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概况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确定体育的发展方向,更要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例如,体育的价值、体育的文化、加强体育建设的管理,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提倡全面健身运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体育科研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许多学者将学术视点转移到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的重视,使得体育的管理系统、发展战略、奥林匹克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的现象。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见之于我国权威的体育报刊中。

(一)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与研究情况

全国最初的体育人文规划小组成立于1997 年,主要负责提出研究方向、受理国家社科的基金项目等工作。到现在为止,社科基金小组已经受理过12 次体育学立项,其中立项体育学课题有300 多项。

1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显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其中北京最为集中,这些地区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在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还没有或者较少有立项。自有社科基金立项,我国8 个省只有1 项课题得到了资金资助,3 个省只有2 项课题得到了支持,还有一个省从未获得过,这表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严重的发展不平衡。

2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的社科基金研究的领域广泛,集中在满足社会的需要方面。例如有数据显示,群众的需求占总资金的25.03%,是研究领域的重点所在。体育经济与管理位列第二位,占总资金的18.98% 和12.38% 。另外, 体育教育方面占总资金的7.77%。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其中包含:体育哲学、法学、美学、伦理学等,这些学术研究占总资金的18.22%。

(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与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设立的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截止到2007 年,一共受理16 次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的申报,其中包括1036 项立项课题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也在大幅度增长,从以往的7万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将近100 万元,1036 项课题情况如下。

1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我国的体育总局科研资金资助分布情况如下:北京接受资金资助最多,占总资金的31.25%;广东位列第二,占总资金的10.45%;上海占总资金的7.57%。它们的使用资金占总资金将近一半,说明我国体育科研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

2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从整理出的数据来看,课题的研究方向以经济、群众、体育赛事作为研究方向的主体。它们分别占总资金的24.65%、19.98%、16.23%。然后是体育管理占13.14%,另外体育教育占总资金的6.89%。体育美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等共占总资金的12.4%。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主要是体育竞技赛、体育人才的培养、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农村体育的发展。

1 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针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学者们主要研究讨论了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问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点战略问题,以及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的体育人才、管理、建设等问题。

2 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主要阐述了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如:边读书边训练、对运动项目进行单独训练,等等。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的问题,平衡体教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针对体育可持续发展,学者们讨论了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及针对运动员们今后训练的原则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色、运动员的选择以及资金的投入状况。并且讨论了我国竞赛体育的改革方向等问题。

4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关于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了西部体育产业的管理、体育用品的使用和体育赛场的今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问题管理,等等。

5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在针对我国农村的体育发展进行研究时,学术研究人员首先针对我国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又陆续讨论农村的村干部如何对体育产业进行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农村体育的管理问题。

(二)我国社会体育学研究进展

我国的学术研究人员对社会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体育教育的研究、农村体育的研究、以及校园内的体育社团和居民健身情况等方面。

(三)我国奥林匹克学研究进展

针对奥林匹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林匹克的教育研究、文化研究与中国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1 奥林匹克教育研究

奥林匹克教育有着完整的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告诉我们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高中、小学)和奥林匹克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如何应用,以及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认为,奥林匹克教育在课堂中最能让学生快速地接受。首先,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其次,奥林匹克运动告诉了学生们在任何比赛中都应该追求公平;再次,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可以增强新一代青少年的责任心,懂得自己担负的责任;最后,奥林匹克运动告诉了我们应该有绿色环保的意识。

2 奥林匹克文化研究

针对奥林匹克的文化研究,学者们研究了西方文化对奥林匹克产生的影响;为什么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理念问题;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展示的理念问题等。这些研究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产生这一概念的原因;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告诉了我们奥林匹克文化与这些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3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研究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研究,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的体育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问题;中国文化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新的价值、思路等问题;奥林匹克运动当前存在的问题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是成功的,在国际的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充分地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以及我国的国际社会地位等。

三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我国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近些年来,官方多次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群众体育的研究偏多,占总体的研究成果的30.12%左右。这些调查并不具有全面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调查员为了满足自己之前作出的假设,问卷存在诱导性,群众在做问卷调查时容易出现偏差,不具有客观性,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第二,根据数据显示,体育社会学科研究偏弱,研究成果较少,除了之前发表过的几篇相关论文,其他的学术论文并没有验证出最后的研究结果。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一个理论框架、全面的能够进行推演的理论体系。其中以教材为主,大多是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科研究的政策

伴随我国的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也在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大批的学者涌现出来,对体育人文科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在未来的研究里,人们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人员的更替,老技术人员的退休,新技术人员的产生,将会带来新的学科建设任务;二是新的建设任务大多都套用以往的研究框架,教材没有更新,这就出现了教材编写老化局面,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学科建设。

其次,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认清国际合作才是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新路径,特别像体育这种国际化的产业,更要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才能发展得更远。但是,要解决现在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例如:“假球”侵害运动员的权益、球场出现的暴力等。在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因素,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二,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第三,北京奥运会可以提供举办的经验;第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阶段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克信,越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喻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引用《体育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J].体育科学,2002(1).

[3]邵伟德.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2(7).

[4]李建设,陆享伯.体育科学数学化的历史必然性[J].体育科学,2002(7).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价值观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一对孪生姐妹,培养数学素养也兼顾了人文素养,学生在数学素养的基础上形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素养,是新课改实施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念。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科特点渗透相当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内容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形成良好的能力以及素养,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严谨的科学知识面前也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给知识学习过程注入生命力,知识因此会更加鲜活;在生命中融入知识,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厚重和有高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学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在教材内容中发现实施人文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人文教学的内容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数学教学是验证和学习前人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所以新课改对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改动,将教学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应该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中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某一个数学概念、某一个数学定理形成的过程,其中蕴含的科学家努力攻关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前人进行的科学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人文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具有情绪化的,他们叛逆、他们好奇,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有积极的接受性,反应快、思维活跃。因此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末,语文界的基本理念仍然是:语文是教化的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语文工具性”理论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一时间“语文人文性”又成为语文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来,理论界对于语文是应该以工具性为主,还是以人文性为主的探讨从来没有休止过。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工具性”论还是近年来的“人文性”论都是片面的,两者之间的结合对语文学科来说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当中一方都不可缺少,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义,更是进一步以官方的手段对此进行规范。

一、何谓工具性与人文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充当媒介与联结的作用,并且语文学科这一种工具,并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用于特殊的工具,是个人和社会都无法离开的重要手段。没有语言的社会人类将无法生存,也正是因为语言所具有的这种独特功能,致使工具性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

人文性,在“语文工具性”理论弊端重重之时,一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心。何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以人为本”,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情操,以学生的思想为中心,并让他们在前人作者的思想学习当中,受到熏陶并有所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在学习基本言语技巧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获得情感体验。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工具性的探究

语文的首要目的就是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语言使得工具性成为语文的本质属性,那么既然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那么该如何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好这一“工具”呢?中科所研究员张田若先生有过一段见解:“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对于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还远远不够,如文言文。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一些文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从语言的工具性角度分析,作者这样来表述是为什么。如人教版《安塞腰鼓》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大意,其次重点便是师生合作探讨文章句式,如何用写实与反衬的手法,用激昂对称的排比以及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主旨。也可以通过这样,来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为自己今后文章的写作与语言表达积累素材。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性的探究

往往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过分追求单纯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情感因素的散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肤浅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体会不到作者所要体现出来的人性化内容,人文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在人教版初中课本中有许多的地方渗透着人文因素,富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在人教版《散步》一文中,课后练习中就有这样一个题目:“我蹲下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题目来启发学生对赡养老人的思考,引导他们在文章学习之余,对社会问题有一个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最新颁布的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标准为语文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对以往单一的工具性的重视,转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兼备的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那么怎么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正面就是工具性,反面就是人文性,每一面都离不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统一的整体。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技巧与规范,更是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感触到传承下来的文化与情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文章华丽的对仗彰显出中国古文精湛的技巧与手法,为后世所钻研。而文章中凸显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参考文献:

[1]包丽婷.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再探究[J].语文与人文,2012(11).

[2]张建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文科教学探索,2010(01).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环境;课堂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0-02

一、国外现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现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日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特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语言学的范畴,而广泛借鉴了其他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Chaudron(1988)描述了四种传统的课堂研究的方法(见下表):

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课堂研究方面,提出了“相互影响”式课堂教学,和“正规指导”式课堂教学,并深入研究了他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作用。提出了“交际法”教学法和“任务法”教学法等理念。

1.课堂教学的性质。课堂教学的性质仍然是“教什么”(教学计划),“怎样教”(教学方法),在怎样的“气氛”中教师的计划落实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状态”,接触并接受“语言输入”并“输出语言”。(如下)这仍然是一种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课堂话语研究。Rod Ellis(1995)对课堂教学的探讨更多地注重“课堂话语”的研究,研究的方面有:(1)课堂话语的结构与一般特征;(2)课堂话语的类型;(3)课堂话语的伦次;(4)课堂语言话语与自然语言的区别。

二、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班级规模大,班级人数多。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课堂班级一般为几人或十几人不等,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班级人数40~60甚至70~80不等。

2.教师大多是中国人,而非目的语本族语者。在国外,第二语言习得课堂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目的语本族语者,他们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自如地调节自己的课堂语言。

3.习得环境单一。在欧美等国,第二语言课堂习得者除了在课堂环境下习得目的语外,还可以在自然环境下较多地接触到目的语,如家里、邻里、伙伴、某一社会群体、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以及到目的语国短期旅行或生活等等。在中国这种机会较少。

4.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中国的课堂乃是四面的墙围成的空间,固定的座位将学习者“绳之以位”。语音室里封闭的座位使学生相去更远。无论是教师的讲解式教学还是学生的讨论式教学,操作起来都很单调。教师和学生得到相互的反馈信息的周期太长。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与课堂话语研究

1.课堂人文环境研究。教师、教材、教法、教室、教具、学生、班级规模、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和策略等,以及教师或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等,都是我们涉及的范畴。

我们所定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主要指:与师生课堂话语有关的教材语言;与教师的课堂话语特征有关教师的态度、情感、性格、语言能力、课前准备、课堂操作等;与学生课堂话语特征有关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策略等;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关系和合作关系与课堂话语交流等;影响学生课堂话话语伦次的因素如大班教学、学生基础等;上课的时间、地点,课堂设备、手段等与课堂话语场合等;各级各类学生及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及课堂话题兴趣关系等。

2.大学英语课堂话语研究。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关键问题如下:(1)教材语言,教案语言与教师课堂语言的关系;(2)教师课堂语言特点;(3)学生课堂语言特点;(4)师生的情感关系和合作关系与课堂语言交流;(5)教师课堂话语调节;(6)课堂话语伦次;(7)(学生)课堂话语错误的规律和纠正措施;(8)大班教学与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发言伦次;(9)课堂提问、讨论、分组、派队,作业等活动的组织与学生话语类型;(10) 学生所学专业,课堂设备,及上课时间、地点等与课堂话语场合;(11) 听说读写,译的课堂强化训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通级考试等书面语言的输出与课堂话语输出的关系。

当我们研究英语课堂话语特征和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我们的课堂模式如下:

本研究即便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因素及其环境的研究。

预期的目标是,从调查和实验教学中获取素材,得到新的思想或实践的改革经验,从而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四六级英语考试的矛盾与一致关系。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and K.Bailey.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i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25.

[2]Amy B.M.Tsui.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1995.

[3]H.G.Windowson.语言教学交际法[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Jack C.Richards & 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Nunan,D.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M].in Brumfit and Mitchell (eds.)1990:23.

[6]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A Study of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GUI Yong-xia

(English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Female Vocational and Poly-technical School,Guangzhou 511450,China)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

许多青少年对含有暴力等不良倾向的电脑游戏乐此不疲。目前的电脑游戏中,有许多带有“金钱至上、暴力为尊”的倾向,游戏者可以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陷害游戏对手,掠夺对手的财产,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许多事例都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文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也会有帮助。

时下的信息技术教育重技术、轻人文,重教材、轻学生,人们期待入情入理、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的课程目标,但由于信息技术大众化、人性化的发展,促使学生使用网络工具进行频繁交流、交往,由此反应出的“双刃剑”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而作为信息技术学习主阵地的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要以教育学生正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中心工作,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能源、材料、信息是目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资源,换个角度说,信息学的人文研究的使命也在于启发人们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如何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熟练的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学的人文研究还应包括人机关系的研究,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人际关系淡漠。如何处理人与信息机器的关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在学校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其他工作员工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尊重、互助、谦虚、礼让、团结、协作等关系,由此奠定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但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空巢少年、并缺少父母及家人的关心,高中生性格变得难以琢磨。周至一中高一有78.4%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但其中有22.5%的看视频,11.8%的打游戏,24.2%的聊天,对于这类问题我们课题小组在日常教学中会设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例如《信息及其特征》,会组织学生做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信息传播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同学间的默契度、团结力。

在信息课中,最密切的莫过于人与机器的关系,保养、维护、利用电脑软件表情达意。周至一中要求学生进机房对号入座,94.74%的学生能做到,上机前检查计算机及相关配套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如果遇到机器故障及时反映,96.49%的学生能做到。机房会定期进行检修,邀请到小部分学生参加,目的在于鼓励特长生,增长相关方面的知识。

整个社会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系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周至一中家中有电脑的同学占到60.42%,100%的学生参与了网络活动,100%有QQ号码,100%有电子邮箱号码,但是有一半的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淡漠,由此我们课题小组对待不同班的学生安排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信息安全》要求学生:(1)学会保护个人资料、个人账户信息;(2)了解系统漏洞的修补;(3)病毒、木马的防范;(4)遵守网络文明公约;(5)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课题小组的重点就在让学生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在《如何从网上收集资料》一节课中,我们课题小组安排了“日常生活小常识抢答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可以请教网络老师。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合成伴舞配乐,由学生担任DV摄影师,由学生编辑处理视频、音频素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7.37%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学习,42.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得到了激励,78.95%能够完成单元任务中,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我们课题小组设计到与社会紧密连系,PPT作品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接触,但总认为毫无用处,由此引出第三届锐普PPT大赛——“绿”征集公告,让学生感受现代社会中PPT作品的地位、水平以及经济效益,欣赏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引出多媒体信息加工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作作品。

周至一中有74.36%的学生有手机,60.42%的学生家中有电脑,这就决定了现代信息机器生活方式,有其他科的老师反映在上课期间有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由于我们信息技术课在每学期第一节会强调手机使用问题,及其相关移动储存设备的使用问题,这类问题在本学科中矛盾较少。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6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了一条与经济相反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分散的、开放的和学者自主的,类似于“市场经济”。一个人研究什么题目,主要由个人来选择。对科研题目的限制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其他方面则很少有限制。但是,从80年代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始趋向于“计划经济”,开始搞五年计划,于是有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等。最初这些规划主要是国家的,后来逐渐发展到省、市和学校。现在每年从年初开始,每位高校教师都面临着申报五个级别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市社科规划项目、学校社科规划项目。

 

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层级和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对每个项目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就国家级项目来说,在“七五”和“八五”期间,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但是现在,最少的项目也有几万元,而一些“重大项目”,则投入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省、市和学校也步其后尘,只是规模和数量按比例缩小而已。对于经济不发达省份,面对民生和义务教育各方面的困难,可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金极为有限,但由于纵向和横向比较的压力,也不得不设立自己的社科规划项目。

 

近年来,国内关于学术规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讨论主要集中于学者个人的“失范”,如剽窃、抄袭和造假等。我认为,个人的“失范”与宏观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宏观学术环境则变得越来越像“计划经济”。

 

这种“计划经济”具有垄断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控制了几乎所有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因为它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强制性的方向和课题。如果从国家到学校的各级规划项目能为研究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因为这种“计划经济”具有垄断性,所以它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许多弊端,正如经济领域中的计划经济那样。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计划经济”有哪些弊端?

 

首先是资金投入方面的弊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能够拿出一大笔钱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这些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应该十分谨慎。我认为目前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资金分配的不公平。这里的不公平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个人之间的不公平。更重要的不公平在于制度。资金分配的制度是不透明的,而且也没有有效的监督。就各级项目的评审来说,评审的具体结果同具体的评审专家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换了专家,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国家级项目也设立了一些“无知之幕”,试图屏蔽掉个人信息。但是这种“无知之幕”太薄,很容易穿透。这里不是说专家个人不公正,而是说评审的制度对专家没有有效的约束。

 

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任何人都可能不公正。第二,资金使用的不合理。国家、省市和学校能够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这是一件好事。从宏观方面来说,这笔资金的目的应该是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工作条件,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目前的资金分配制度是同项目申请者个人挂钩的,而得到项目资助的人又很少,结果是少数人的研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大多数人的研究条件依然如故。我认为,应该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公共研究条件的改善,如图书馆、教师工作室、电子图书馆、信息库等。

 

在这些方面,目前国内大学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第三,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资金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一笔糊涂账,任何人都难以说清。作为研究者,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各级规划项目中,相当大一部分项目即使没有这么大的资助(如几十万或上百万),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资助,也是能够完成的。另外,在各级规划项目中,图书资料的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些图书资料目前都保存在个人手里。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学校的图书馆,使用效率会高得多。

 

其次是产出方面的弊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投入并不能保证获得高产出。在这里,“高产出”不是指科研成果的数量,而是指科研成果的质量。在各级规划项目中,高质量的成果所占比例很少,特别是缺少开创性的成果。这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决定的。

 

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由于各级规划项目的课题产生于“计划”,而“计划”是根据某些专家的意见制定出来的,所以这些课题仅仅反映了很少一部分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兴趣。对于绝大多数申请者,他们必须按照课题指南或者按照“原题”来申请项目,即使他们对这些课题并不感兴趣。如果没有理论兴趣,就没有创造性成果。第二,课题完成的时间受到严格的限制。所有的规划项目对课题完成的时间均有限制,一般而言,一个课题的最长时间为三年。如果一名研究者从立项开始从事研究,其成果形式是专著,那么他在三年内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另外,有的规划项目要求以发表的成果来结项,而从书稿写完开始联系出版到正式出书,一般也需要一年时间。在这种时间压力下,各级规划项目中很少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就不难理解了。第三,学术研究应该是自由和开放的。一个人研究什么,应该主要由其理论兴趣来决定。在没有理论兴趣的情况下从事研究,只能产生“充数”的成果。任何科学研究的“计划”无论多么完善,都无法涵盖众多研究者的理论兴趣。如果学术研究没有自由、开放的空间,那么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所以,要想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键不在于提供项目和资助,而在于创造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

 

最后,申请各级规划项目成为高校教师的沉重负担。出于各种原因,目前全国所有高校对各级规划项目都非常重视,对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科研项目也都有其相应的要求。

 

由于各级规划项目数量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申请到课题,特别是国家级项目的课题,因此,这些要求对每位教师都构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第一,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把科研课题同教师职位和校内津贴挂钩。如果没有科研课题,可能就无法申请高一级职称,或者得不到相应的津贴。有的高校规定博士生导师必须要有科研课题,如果没有课题,那么就停止招生。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来说,这些要求都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各级规划项目的课题不等于没有自己个人的研究课题。另外,即使没有各级规划项目的资助,研究者仍然可以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第二,目前我国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主要是以各级规划项目的方式来分配的,包括高等学校自己的经费在内,因此,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想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学术会议),那么就必须申请各级科研课题。如果没有课题,那么就无法从事学术交流活动。第三,迫于申请和完成各级规划项目,导致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失范”。申请者的学术成果是获得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迅速取得大量科研成果,或者为了尽快按期完成在研项目,促使一些研究者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学风不正、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

 

目前,各种学术著作的最重要读者群体是研究生。在标有各级规划项目资助的出版物中,有多少是研究生们有兴趣翻一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