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范文1

测绘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测绘生产、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原始纪录、计算资料、成果、成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磁带、磁盘、图纸、图表等……。缘于人们的不熟悉与不了解,在许多人眼里,测绘一直被认为是个范围较窄且很专业的领域,但各种各样基于空间位置服务的社会应用都离不开测绘作保障。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据统计人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中80%以上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测绘技术已由传统的模拟测绘、数字化测绘转向信息化测绘,测绘的范畴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同时,测绘档案亦由模拟纸质档案转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资料,特别是现阶段测绘成果档案的更新换代主要以遥感影像数据、航片为数据源,数字测绘成果档案的数据量将跳跃性增长,一个省级的数字测绘成果档案资料的数据量就达到几十TB,其信息服务面也迅速扩大,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现阶段的测绘档案利用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测绘档案首先为城市信息化提供城市电子政务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城市电子商务与智能交通、城市公众信息服务等保障。其次,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资源问题,即水源、能源、土地等问题,测绘档案在土地详查、资源勘探、农业水利建设、能源开发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在环境灾害监测、“三防”体系建设、抗灾与灾后重建等方面,测绘档案的保障作用愈加显现。第四,随着电子政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测绘档案作为基础资源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决策平台建设、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建设等领域。

通过对最近几年测绘档案的提供利用统计分析研究,有以下特点与趋势值得我们思考:

1.模拟纸质测绘档案的提供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模拟纸质测绘档案由于现势性差、更新周期慢、产品单一,难以满足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应用将逐渐减少。

2.数字测绘档案的广泛使用是必然趋势。数字测绘档案具有现势性好,产品类型多样化,更新周期快,便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方便实现喷绘纸质地图,适应性强等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数字地球”理念深入人心,各地“数字城市”框架建设全面铺开,政府决策部门使用数字测绘档案建设管理决策平台,都增加了对数字测绘档案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正在加大基础测绘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数字测绘档案的共建共享工作,对社会公益性事业实行测绘成果无偿提供使用,促进测绘成果在政府科学决策、社会公共管理事业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可以预见,数字测绘档案在社会各领域利用的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3.信息化建设战略的实施是现阶段数字测绘档案需求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促进了测绘事业特别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发展,数字测绘档案应用已延伸到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全新的领域,与以往狭窄的领域差异可谓巨大。如广东省完成的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抗震系统建设、地质灾害及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等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辅助决策平台,其中,数字测绘档案成果是基础框架、底层,支撑了上层业务的运行。

4.测绘档案提供利用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的数量呈正相关分布。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测绘档案提供数量的快速增长,两者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呈现周期性变化。第一,重大项目建设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启动的建设项目数量有其周期性;第二,不同性质的重大建设项目测绘档案的需求差别很大;第三,测绘档案的利用也有其应用的周期性。这决定了测绘事业的发展要深度融合到经济社会的建设中,大力生产能满足社会急需的测绘档案。

测绘档案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测绘档案的管理与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公共服务工程,即提供丰富、可靠、适用的测绘档案,包括提供模拟地形图产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以及其他标准或非标准的测绘档案。笔者认为测绘档案服务体系建设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测绘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

测绘档案管理与服务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项重要公益性事业,政府应给予重视与财政支持。现今的测绘档案管理与服务已非传统的手工作业,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测绘技术的深度融合,高档计算机、大型服务器、磁带库、磁盘阵列、大型绘图仪,以及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等工具已经成为测绘档案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没有公共财政的支持难以适应现代测绘事业的发展,难以发挥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保障支撑作用。

2.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

测绘档案馆保存着大量不同年代的测绘档案,这些地图档案是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的真实记载,亦是测绘文化的历史沉淀。由于年代久远或被重复提供查阅利用,这些地图档案存在磨损或失真的危险。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地图档案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源形式,实现档案资料基于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查阅和提供,避免频繁使用档案原件,这对科学长远地保存地图档案资料和方便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也顺应了数字档案馆所主张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新趋势。

3.档案服务管理信息化

(1)档案目录数据库与元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性资源,档案目录数据库主要实现档案资源管理的问题,元数据库主要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问题,属于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支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基础,作为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基本手段,必将在今后的政务、商务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测绘档案是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信息资源,可根据空间特性,构建基于网络化的测绘档案目录和元数据系统,实现目录信息资源的空间可视化表达、检索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传统的条目式目录向图文一体化转变,单一滞后的交流方式向多样的网络化模式转变。

(2)完善测绘成果副本与目录汇交机制,覆盖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测绘档案目录与交换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跨行

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机制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属于测绘事业共建共享与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3)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开发: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标准与流程,实现归档与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快速、准确满足用户的需求。

4.实现测绘档案由档案管理机构向信息服务机构转变

测绘档案事业作为基础公益性事业,提供公共服务,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测绘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与主题。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从档案实体管理转到信息管理上来,树立开放的服务理念,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捕捉社会需求信息,进行测绘档案的深层开发,如在测绘档案的基础上开发各种专题应用、编研测绘档案成果、开展人文教育以传承测绘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各界提供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做信息的服务者,而不仅是保管者。

5.加强测绘档案专业学术研究

以往的测绘服务模式偏地图生产轻服务,测绘档案专业学术薄弱,缺少与档案行业和系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和联系,测绘和档案学会中未设置涵盖测绘科技档案技术的委员会。今后必须关注测绘档案专业学术研究,培养研究氛围,创造条件,让更加的人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

6.人才兴档

社会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

社区;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社区护理管理主要是指社区护理活动过程中实施的有组织性和治理性的活动,对社区卫生机构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进行有组织性的协调工作,充分应用,使其能够发挥到最大效用,对其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控制等[1]。伴随医疗卫生服务不断的深入开展,社区护理管理在护理专业当中已经发展为较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探讨社区服务站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其进行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区内56家社区服务站的56例护理人员,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22~34岁。

1.2 方法

应用现场咨询问卷调查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基础学历、是否继续教育、综合文化素质、不良事件,调查表现场完成后均需收回,通过专业人员予以统计处理。

2 结果

护理人员基础学历明显偏低,综合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中,管理方面由于制度未健全,未给予较为有效的业务培训,监督不到位等致使护理出现缺陷;护理技术方面主要有护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经验欠缺;人员方面主要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或是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医源性方面主要是护理人员护理行为不合理或是出现过失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

3 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所选取的社区护理人员中有本科学历者2例(3.57%)、大专有20例(35.71%)、中专有34例(6071%),主要护理人员学历是中专;参加继续再教育培训人员主要有大专和中专学历护理者构成,分别为35.71%、4107%。由于社区护理人员存有学历较低、参加继续学习培训少而且时间很短的不足,致使其专业技术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专业知识较为老化,特别是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意识及技能。大部分护理人员往往只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性护理工作和较为单一的护理操作,无法实施较复杂的操作,而且不具备较为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良事件由于护理技术方面导致的情况为35.29%、医源性方面为5.88%,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社区服务中很难以完成“六位一体”(护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标准化,而且对护理水平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作用,致使整个护理水平难以提高。

伴随医学技术逐步发展变化,医学模式也逐渐趋向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方式转变,所以护理工作指导思想也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人的健康为中心”,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给予其较为全面的护理,而且这些要求也不止是患者所需要的,也是护理工作逐步发展的趋势;而且社区护理也具有一定特殊性。要完成整体护理工作不止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般护理基础能力,还需要其了解并能够应用的护理特殊知识,例如人文、心理、营养等知识[2]。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社区护理人员并不具有较为全面的心理、伦理、社会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由于目前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不足,所以需要提高社区护理管理,对社区护士人员进行有益的培训工作。开展合理的护理在职培训,促使由医院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培训的及时实施,而且需要加强护理教育,中专水平已无法满足现今所应用的新护理方法,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大专、本科层次。对护理人员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有力改革,扩展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项目,将心理学、伦理学、社区护理、营养等学科都应用到护理专业课程当中,使护理课程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及护理观念,以便能够适应现今的社区护理工作需求,使护理人员具有全科社区护理能力。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调查发现,社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医生人数要多出很多。社区服务是根据社区服务对象决定的,社区服务多以慢性病变患者、老年患者及健康居民居多,此类人无需较多临床诊断治疗,但是要求给予充分的家庭访问及有效护理工作,而且需要给予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所以社区护理人员,需要明确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态度,知道其重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以积极心态赋予主观能动性,增加医学知识学习能力,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尽快适应医疗环境,提高工作质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需要。

护理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保存生命获得健康,所以需要提供高护理管理水平,确保患者满意度,这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在进行社区护理时,需要明确质量管理属于重点难点问题,由于社区护理工作拥有较为特别的独立性及复杂性,要求将自然、社会及人文等多种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且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自身护理经验,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完成护理任务[3]。在护理工作管理中,需要及时了解患者满意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采取合理措施,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严格的护理程序开展工作,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应用合理护理工作措施,确保护理管理的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陈继红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2(5):9091.

社会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城乡建设;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79-01

引言

城乡建设对社会和谐及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城乡建设规划步伐加快,但每一个城乡发展情况不一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实现城乡合理规划,把握、处理好城乡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核心,采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的有效措施,从而充分体现城乡建设部门对社会管理与发展的职能。

一、城乡建设中社会管理焦点问题

(1)规划与建设的问题

城乡规划的实施者是政府部门,因此城乡规划的前提是符合基本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乡规划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体现在对空间布局形式的规划上,同时对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和城乡未来经济蓝图也有很大的调控作用。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帮助城乡建设达到最优化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城乡建设规划及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城镇乱挖乱占、乱搭乱建,规划空设,不按规划建设,只按领导意图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重复拆建,资源浪费,城镇建设标准不高、规模发展缓慢、环境污染严重,“零、散、乱、差”成了制约城镇建设的症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执行不力,致使设施服务条件改善不大,相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群众矛盾,导致城乡建设的规划实施受阻。

(2)公众参与问题

随着民主法制的发展,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已经成为新行政执法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定、审批和实施是行使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可以更好地促进民主思想形成民主意识,建立公众和政府对话的窗口,让公众了解城市建设,增进民众支持和理解。但是目前城乡建设中社会公众管理的主体仍只限于政府,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问题的复杂性,很难对相互矛盾做出裁决。而且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缺乏相应的渠道和法律机制。政府实施规划方案未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对于公众产生的意见往往采用行政手段服众,这样就很难实现公众与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城市建设缺少民主的监督机制。

(3)拆迁及住房保障问题

拆迁问题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如不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成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的障碍。而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城市住房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城市住房建设追求的目标。城镇房屋拆迁政策性强,影响面大,是政府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争议最大、纠纷最多的一项工作。由于一些单位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拆迁程序不到位,造成因城镇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和集体上访有增加趋势,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居民住宅建设是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之一,但是应当看到,目前城镇住宅紧张,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4)公用服务管理问题

道路及排水设施、供水、供热、物业服务等公用事业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管理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设施损坏及维修不及时,直接导致城镇服务水平不高。同时,为了实施集中供热,政府采取招商引资对城市供热实行市场化动作,所引发社会问题及稳定风险已突显。

二、解决对策

(1)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体系,提高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水平?

扩大城乡规划强调规划中的多视角切入。多视角切入不仅可以从多元因素考虑规划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切实统一多学科的与多价值观之间的合作,从而为规划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和更科学的规划方法。这需要完善的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体系作保障,即要整合应用数字化规划,使用三维仿真技术,提高城乡建设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在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层次上,应加强与数字管理、数字监管、土地监管、数字房产、数字执法、数字规划等信息化系统相互融合。三维仿真技术应用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但随着仿真系统的不断扩大,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应合理应用,努力发挥其在城乡规划中作用,使得城乡建设规划逐渐完善。另外城乡规划影响到城乡发展中的经济发展、伦理建设、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各个方面,若单纯以规划的角度进行城乡规划不仅不能够统筹城乡建设全局,同时这种狭隘的规划思路也会影响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制定城乡建设规划要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

(2)提高公众参与

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对话,协调好公众参与城市建设,需要从相关制度和法规入手,建立相应的机制以及完善相关的法规、提高民众参与意识等来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来。其一,公众参与需要受到规划内容影响的公众参加到规划的编制和讨论中来,规划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听取市民的意见,这是公众参与规划行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则应当努力做好规划咨询以及规划听证等相应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高效地实现城乡规划监督,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其二,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同时拓宽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要实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每位公民都要了解规划、懂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监督规划的实施,所以需要公民提高规划意识,了解规划的知识,提高参与规划的能力。

(3)强化公共服务

城乡建设部门承担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社会管理的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供水、集中供热及建设市场秩序等公共管理工作,因此,一定要强化公共服务。一是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特别要进一步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遏制房价过快增涨,缓解群众住房问题。二是推选文明拆迁。以贯彻执行新颁布的城镇房屋征迁法规为契机,大力实施文明拆迁,着力维护各方主体合法权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工作中既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既要坚持依法征迁,更要倡导有情征迁、和谐征迁;既要严格执行征迁政策,确保公平合理,更要顾及社会困难群体,体现“以人为本”工作理念,让被征迁群众率先享受城市建设成果。

三、结束语

随着城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规划及建设中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公共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城乡建设进一步推进的焦点,必须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信息化体系,扩大视角,制定合理的规划,同时提高民众参与度,以增进民众的支持和理解,还要强化公共服务,推选文明拆迁,加快建设住房保障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城乡建设效能,推进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唐浩宇,陈上春.广州市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J].市规划,2009(08):72~74.

[2] 蒋宁.综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社会管理体系范文4

目前,我们公司面临两个矿井全面开工,矿井的安全建设与安全生产成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结合公司现状,下面谈谈我对本安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矿井建设、生产方面要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控,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重大危险源的管控要做到,一是生产建设与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生产保障和抗灾能力,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矿井生产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步伐,优化采掘系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单产单进水平。二是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基础上,明确各类事故发生的预警行动及各类预警时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实现快速处置。企业要完善应急预案,并针对薄弱环节、关键部位的进行日常应急演练,按照持续改进原则,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由事后单纯救援向事前安全风险预防的转变。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质量标准化实质是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技术标准化、安全装备标准化、环境安全标准化和安全作业标准化五位一体的集成,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简言之就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升级版。风险预控管理是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拓展和升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具有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方法,要求明确每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风险以及避免风险的措施和工作标准,而工作标准正体现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二者的核心都是强调过程控制和持之以恒,强调安全与质量的统一,安全与管理的统一。所以,实施风险预控管理更要强调安全质量标准化,不仅要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还要深入、持久地加以推进。

三、强化班组建设,牢筑本质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打造无坚不摧的团队精神。

班组建设对我们企业来说还是一项新任务,需要部门协作、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特别是要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从下到上,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争取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将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1、改进安全教育效果的检查方法,着重培养职工判断与应对各种危险的能力,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2、完善班组安全互保联保标准,实行动态联保,切实落实安全互保制度。

3、建立班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内部分担制度,切实改变班组安全的松散管理局面。

4、进一步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的推广,促进安全工作持续改进。

四、加快安全文化建设步伐,安全文化随着企业文化同步快速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既要有硬件环境,又要有软件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文化的创建工作可分为理念系统、感觉系统、行为系统等,首先要将安全理念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认可,其次,从感觉上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最后是将这些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制度之中,形成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内容渗透到员工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员工自觉行为。员工在这种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将生命和健康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安全文化才能和企业文化同步和谐发展。

社会管理体系范文5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为主要,具有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有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不能满足企业改组分流、改制减负、破产安置等改革的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多家分管,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形成“五龙治水”。当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由人事部门管,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等由民政部门管,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人寿保险公司管;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由卫生部门管。条块分割是指在多部门分管的同时,又实行按行业建立养老保险,不符合养老保险的属地性原则。目前,铁路、邮电、电力、民航、银行、等11个行业都建立了行业保险,使本来已经很乱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更加混乱,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多头经办、政出多门,分工不清、互相掣肘,分级统筹、调控能力弱,形成贯彻决定实施难、外部工作协调难和内部分工理顺难。不仅很难统一社会保障决策,延误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管理效率,而且,多家争管,自成体系,必然导致机构重叠、人财浪费,从而加大社会保障管理成本,不符合管理的效益原则。更为严重的是导致政令不统一、各行其是,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二是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政策。目前社会保障的种类、管理与运营方式、基金的筹集办法、征缴率、支付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与监督等均缺乏一套具体统一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没有建立一套涉及各类社会保障基金和经办机构的统一的财务制度,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征收乱、制度乱、帐务乱、支出乱等混乱现象。不少地方和有关部门仍在执行自行制订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带有明显的维护本部门利益的倾向。

三是政事不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用都由一个机构承担,主管社会保险的行政部门既负责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包括财会制度),又负责操作经办,既负责具体实施,又负责监管,这实际上不可能执行严格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不公开、缺乏透明度,受保人也无法对其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政事不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用由一个单位承担,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流失较多,挪用、挤占、多提管理费等现象十分普遍。某省审计部门对1996年部分地市县的劳动“两金”收支情况进行了一次财务审计检查,35个地市县共查出违法违纪金额达2.7亿元,这种状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将十分严重。

四是现收现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低。目前,我国除养老和失业保险外,其它社会保险项目均未完全实行社会统筹,养老和失业保险的社会统筹也绝大部分停留在县(市)分级统筹阶段。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与支付采用现收现付制,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低,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都由企业承担,企业办社会的局面未彻底改变。

二、深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进行。具体来讲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国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标准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必须统一,坚决扭转条块分割,多头争办,政出多门的现象。这就要求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不属于任何部门,同时,这个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将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各项社会保障职能统一起来。

(二)管理法制化原则。依法管理、依法保障,实现社会保障法制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制化,意味着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和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权益机会的均等,同时也为社会保障具体操作提供依据。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各种保障的性质、特点、保障对象、实施原则、范围、标准、享受条件、费用来源、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需要按不同保障项目进行立法和分项管理。

(三)政事分开和执行与监督分设的原则。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运营要分开,具体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要分设。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管政策、制度、标准、监督,不直接管理资金的收缴和运营。保障基金的运营由社会事业单位依法经办,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为了避免基金的挪用与浪费,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加强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经费由财政部门逐年核定。同时,要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行政监督检查。在社会监督方面,应建立由人大、政协、工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公众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定期听取汇报,并向社会公布资金收支、运营及管理情况。

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是要建立收、支、管相分离的、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包括统一的社会保障职能管理体系和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

(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职能体系。按资金筹集方式、保障目标分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大致由三大块构成,含13个项目。一块是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项;一块是由国家强制实行的社会保险项目,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六项,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还有一块是遵循自愿原则,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项目,包括个人投保、投保和互保险三项,这是社会保险的最主要的补充。根据以上13个项目的性质和目前的管理状况,应该成立专司社会保障职能的,社会保障部,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保障项目统一规划,分步到位。即先以第二部分的保障项目为主体成立社会保障部(厅),待条件成熟后,再将第一部分的四项业务划归到社保部(厅)。

(二)要建立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今后国家预算要根据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1995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和监督,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制衡机制。这是因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是以政府信誉为担保而强制征收的基金,其性质属于工资性的国家预算资金,政府是要承担风险和最终支付责任的。与其他财政收支一样,理应纳入整个政府财政收支管理体系,作为政府理财的职

能部门和基金最终责任的承担者,各级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进行管理和监督。总体上,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管理的实施办法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困难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由财政社保机构负责收支管理工作。社保基金不能作为预算内资金与政府公共预算资金混在一起使用,用于平衡预算,也不能与其他预算外资金混在一起使用,因为社保基金属工资性资金,与其他和事业的预算外资金性质根本不同。所以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之前,只能将社保基金暂时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在银行单开财政社会保障基金帐户,单独核算,保证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在国库中单设可计息的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上述两种方案每年都应对人大作预决算报告,接受人大监督。

社会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测绘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

新颖的测绘技术,会伴随经济进展而被改进。惯常用到的手动测绘数据,被新框架下的测绘数值取代。选用实效性凸显的测绘管控措施,可助推新颖测绘路径的建构。在创设测绘配有的信息化框架时,可整合起能用到的地理信息、独有的遥感方式、新构造出的定位框架等。数字城市的有机延展,密切关联着信息路径下的测绘管理。探究成效性很强的测绘信息,能够促动城区信息化,增添定位类活动的精准性。

1 信息框架下的测绘

1.1 新颖数据概述

最近几年,新框架下的测绘数据被创设,与此同时,定位用到的手段也被更替。定位所采纳的技术,从旧有的地面测绘,延展到空间框架下的测绘模式。经由这样的变更,定位也提升了动态性与随时性。测绘得来的精准数据,应得益于新颖的GIS,以及关联的GPS手段。

全球范畴内含的定位体系,可被叫做GIS。在上世纪时段内,这样的新颖技术产出,融汇进了创设的导航类体系以内。GIS附带的体系,能供应各类别时段的信息;搜集得来的数值,带有随时性,并延展了旧有的覆盖层级。GIS,可获取到导航能用的情报、其他类别的紧急信息、通讯必备的信息等。

历经了很长时段的摸索,带有GPS的多重卫星,被安设在适宜位置内,可覆盖住超出90%的地表,并获取到测绘类的数据。接续性的运行站,涵盖着超出2000个测绘选用的端点,这就搭建出了GPS框架下的测绘网。GPS与测绘所得数值的融汇,考量到了独有的地理区分,因此选用的是分布架构下的创设技术。天文测绘用到的网络,预设了联合平差。能够定位导航的独有体系,可在整天时段内,传递很精准的时间,带有双向属性的传递性能。

1.2 对地测绘

从现状看,我国拥有了辨识率很高的卫星信息解析工具,同时,发射了多重的对地卫星。在这样的状态下,基本搭建出了遥感数据的接纳体系及关联的服务框架。在航空这一范畴内,惯常选用遥感技术,去测定出必备的波段。这种技术,可查验到光谱特性,辨识出空间维度,还可塑造出多维度框架内的成像平台。空中摄影、偏低空配有的观测体系内,都可预设这样的平台。

对地测绘,惯常采纳遥感路径。可用RS去指代新颖的遥感技术。测绘累积的多重经验表征出:所有的地表物,都会吸纳及放射多重能量,因此产出信息。散发出的地物内含能量,涵盖着电磁波。不同一的地物,会带有不同一的电磁特性,因此,就会释放可被测定的独特电磁波。依循这种地物类规则,可测定出各类别地物内含的电磁波反应。经由数值的提炼,能概括出多重地物的关联信息,辨识出每种物体。

2 新颖管理的建构

新构建出的测绘技术,应延展到深层级信息加工、制备多重尺度、预设自动测绘配有的流程等层次中。从现状看,归属于我国制备的那些地理信息类软件,带有多样的优势,能被用在很多的测绘数值获取中,并构建起信息归整的流程。要修补旧有的虚拟测绘漏洞,提升测绘技术内含的动态属性,以便表征出明晰化的多样信息数值。

管理含有的另一层级,就是搭建起可用的数据库。要依循预设指标,去建构这样的数据库,采纳分布的路径,去发送及接纳测绘信息。数据库内,应配有特有类别的比例尺,这样就便利了规模偏大城区的地理测绘。构建出多重的专题类数据库,可助推测绘与各类社会层级的整合。

在新颖的GIS架构下,应提升数据库带有的空间性。微机配有的软件,可供应多样的支撑,以便搜集、归整和显示那些测绘数据。含有动态要素的那些地理数据,可供应测绘类决定的本源支撑。关联着绘图的管控,应限缩旧有的信息运送,而延展信息加工附带的深度水准。多重空间模式的测定尺度,能提升管控自动性,整合起综合框架下的测绘进程。截至目前,搭建于互动架构下的测绘类工作,能与数据规制、信息运送等关联在一起。这就表征出:对测绘所建构的管理程式,已经提升了水准和层级。

3 信息化管控的实例

3.1协助政府去管控

伴随社会进展,社会内含的多样矛盾,也凸显了化解难度。为提升规制水准,政府就应调和这些矛盾,创设出更科学的可用管控程序。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应明晰表征着社会信息的多样数据,还应整合起测绘得来的信息数值与现实的管控活动。这样的决定,要配以可用的数值支撑框架。经由管理的新颖测绘数据,就可供应政府多重决定的本源依托,协同政府,去规制多样的社会内含领域。经由有序规制的测绘类信息,会涵盖国土资源的总括统计数值等,从而让政府明晰查处这一类别案件的精准根据。

比对政府的管控需求,城乡内含的居民,也带有了解多重信息的总需求。居民要明晰的多样信息,应涵盖着城区内资源数值、城区内人口数值、气候更替潜藏的规律等。这样的状态,要求建构出很精准的测绘框架。依托测绘得来的信息,只能供应大体层级内的信息查阅,然而,预设出管理渠道后,就能归整好这些测绘数据,把测绘数值分出类别。

这样一来,凭借搭建起来的预测类平台,政府及城乡区域内含的居住者,都能查阅到需求框架内的地理信息、社会层级内信息等。例如:某城区惯常遇有汛期灾害,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就应整合好测绘数据,供应查阅所需数值。这就延展了测绘带有的深度,能推动数字框架下的城市进步。

3.2.搭建数字架构下的城市

新颖的测绘管理,可为数字框架下的城市,搭建出数据层级内含的信息依托。对地测绘、新产出的绘图技术等,都应构建在数字信息类的根基上。预设可行的管控,就能协助信息化水准很高的测绘仪器,去辨识出多重数据内含差别。建构起管理用到的数据矢量、影像折射、高程状态下的模型等。要整合起多样的地理信息,为数字城市创设出稳固根基。信息化的新城市,带有化解内含矛盾的多重自动机制,因此,政府必备的管控工作量,就被缩减。把测绘数据,有机融汇进信息化架构内,可以服务总括的社会进展。

根基层级内的测绘数值,归属于数字城区建构的一种根本依靠。面对搭建出的这种平台,可落实新颖的GIS技术等,并塑造出数字城市的各层级内信息框架。RS类的测绘、GPS类的定位所用技术等,都会测定出足量的决策所用数值,以便充实现有的城市管控类数据库。GIS框架下的技术,还能解析多样的空间数据,协助人们去寻找到那些需要的数值。由此可见,有序的测绘管控,能搭建出数字城区的主体属性支撑。带有多样精准尺度的新颖地理信息,就能协同公共的查阅,促动城市信息化。

4结束语

新颖的测绘数据规制,能带来创设新城区的多样机会。提升管控的规范程度,能便利城乡内居民平日生活,创设出更多量的财富。为维护好测绘数值的精准性,就应经由科学渠道,去改造旧有的管理机制,修补信息化这一体系潜藏的多重漏洞。从现状看,测绘数据的测定及运送等,还没能被完善。要发觉到测绘带有的优势,就应限缩管理差距,构造出信息化层级很高的测绘框架。

参考文献:

[1]刘广胜.房产测绘数据管理模型研究[J].科技资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