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新媒体 影视制作

一、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所谓数字媒体技术就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的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可以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它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其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成长。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

二、影视制作

所谓影视制作,它是一个比较相对年轻的专业,但是它的发展非常迅猛。在电影、电视一级网络对于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显现的越来越重要。传媒业,正在向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前进,而影视制作类的专业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它包括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播音主持、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等多种专业。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型式。从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影视制作中起到了很大的用途。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介入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特性,也使影视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影视制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工序大大简化,制作人员可以比较容易地集导演、摄影、美工等于一身,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使影视作品更充分地表现创作人员的个性,从而为影视制作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作空间。

(一)影视制作创作数字化

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从而大大拓宽了制作人员的创作想象力。图形、图像作为一种静态素材在影视制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动态素材的录像视频素材,主要是通过摄像机拍摄,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将呈现在屏幕上的影像截获,并以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从而获得可利用的数字化视频素材,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视频捕获或抓帧。

(二)影视制作存储数字化

随着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影视素材的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原来记录在电影胶片、磁带上的声音、视频和图像将逐渐被存储在硬盘等数字存储设备上,使常规的胶片、磁带的存储转向数据硬盘存储,视频磁带录像机逐步被数字录像机所取代,这将是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飞跃。目前许多影视素材(无论是高清的还是标清的)是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存储在硬盘阵列系统中的。通过网络技术将诸多影视编辑系统设备与硬盘阵列连接起来,各个编辑系统就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访问硬盘阵列,从而形成在线数字素材库。

(三)影视合成数字化

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影像合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特效混合处理的过程。如抠像、叠加以及色彩通道合成等多种合成手法都在影视制作中得到了应用。这些技法在治・卢卡斯的代表作《星球大战》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影视合成的手段和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专门的采集设备数字化,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素材合成为最终作品,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其画面效果要比传统的光学合成方式要好得多。这些数字化的制作和合成手段及方式,都为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影视工作者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合成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合成技术的便利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合成的作品比传统的合成效果更加精美,更加不可思议。这成为了推动数字合成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最新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而飞速发展。

(1)用户界面:直到最近,在特殊的语音分析和综合系统的用户界面上才出现了音频。音频作为多媒体系统的一部分,音频输入输出方法就应该为所有应用系统专门给出。将来,音频I/O操作应该与我们熟知的窗口系统的操纵方法一致起来,因为这样将便于用户的接受。这个需求意味着音频输出的空间放置将对应于一个视频窗口。

(2)多媒体文档:通用的文本处理系统不把时间属性嵌入在内并作为内部处理的一部分。然而在多媒体文档中,时间参数是内容和空间关系的一个附加部件。因此,一个多媒体文档不仅仅是传统文档中电影和数据的混合体。

(3)同步: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单个数据流之间的同步是隐式的,总是通过在传输或者存储过程中对不同媒体数据单元的分离或固定耦合实F的。在一个多媒体系统中,不同的数据流需要进行同步,因为诸如电视、录像机、立体声收音机之类的服务会被集成在一起,并形成终端设备。因而,当前的同步机制不足以完成同步功能。这样就需要引入新的同步机制,从而对所有不同的媒体完成同步。

(4)编程:现在编程是基于C,C++,ADA,Lingo及其他传统语言,对信号处理器进行实时算法编程的技术也已成熟。多媒体编程要求结构和控制机制,使程序能够像文本串中的字符类型一样详细说明连续类型,并且像控制文本串中字符一样控制现存环境中的音频视频流。

五、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环境中,数字媒体技术起到了相当大的用途,其对影视制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好的渗透。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的专业人才。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2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多媒体资源;视频制作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多媒体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扩大教学范围,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多媒体素材种类繁多,图片、动画、视屏应有尽有,因此如何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加工,使得最后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就成了新时代对多媒体教学的要求。非线性编辑软件作为一种编辑整合教学素材必备的工具,对于多媒体素材的合成制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视频的编辑可以分为两类,即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前者不能改变素材的时间顺序,只能按照原有时间进行编辑,因此所需要的外部设备比较多,比如录像机、字幕机等,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而且无法对素材的时间顺序进行调整,目前已经逐步被淘汰。非线性编辑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化的编辑,它突破了传统的编辑模式,可以对素材进行顺序的重新排列,而且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编辑更加快速有效,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二、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多媒体资源建设上的优势

1.方便素材的搜索。相比于传统编辑模式,非线性编辑在素材的整合搜索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所有的素材都在电脑的硬盘里,只要用鼠标打开相应位置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而且素材都会以画面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方便以后的进一步使用,大大节省了搜索素材所需要的时间,为素材的编辑提供了很大便利。

2.编辑随意性高。由于非线性编辑自身的特点,在素材的编排过程中不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编辑,可以对素材的顺序进行任意的调整,亦可以从后向前编辑等,还可以在素材制作过程中随时插入需要的素材,也可以对一些无用的素材进行删除等操作。

3.提高工作效率。非线性编辑系统功能强大,集音频、视频、动画、字幕等多种编辑软件与一体,可以利用一种软件进行正不视频的编辑制作,节省了大量时间,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效率。

4.画面质量高。传统素材在进行编辑时常常会因为素材多次重复使用导致素材失真,很难保证最后的素材有着很好地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而非线性编辑过程由于采用数字技术进行编辑,对素材基本上可以达到无损编辑,最终的画面质量和声音效果也是传统编辑模式所不能够相比的。

5.网络应用广泛。由于非线性编制视频所制作出的素材与网上视频素材接近,因此很容易利用相关软件对素材进行转换,通过网络实现视频的共享功能,也更方便对视频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查询。

三、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中的应用

1.教学课件的制作。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用来制作教学课件,目前这项功能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利用视频文件来辅助教学往往会受到更好的效果,而且所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长期保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视频的制作。利用非线性技术可以进行教学视频的编辑,将各种素材进行整合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3.网络教程的制作。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实现了网络教学,通过制作视频文件并传到互联网上,有利于不同区域的人进行学习,而且老师也可以将教学课件传给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优秀教学资源辅助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巨大帮助。

四、在Premiere非线性编挥系统实际应用当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及解决方法

1.系统及软件问题。在生成渲染效果时不可预视。由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导致死机、文件丢失、声画不同步乃至整个系统不工作的时候,更是束手无策,以致于技术人员非得重新制作。目前采取的办法主要是物理断网、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杀毒扫描,禁用未经杀毒的优盘及外接磁盘设备,随时保存文件。

2.硬件配置问题。Premiere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渲染各种格式的视频文件时运算量很大,需要较长的生成时间,而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计算机死机、重启等现象而无法正常输出视频。因此,对计算硬件配置要求很高,建议保持主机箱清洁,保持风扇运转正常,保持显卡温度在正常范围内,卸载掉大量占用计算机内存的软件,保障非线性编辑软件在计算机上的内存、CPU、硬盘的优先占用权。

3.字幕编辑问题。实时活动字幕与教学片合成的时候,生成时间较长,Premiere非线性编辑系统可能不适合制作字幕较多的节目。只能通过第三方字幕插件的方法生成全解析度方式的广播级质量的实时字幕。

4.片头设计问题。Premiere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功能虽然很强大,但却没有提供片头素材,有时片头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所以片头一般采用第三方编辑软件(如PhotoShop,3DMAX,MAYA等)进行模板的设计。

五、结语

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视频的制作和相关素材的编辑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显著作用,通过将现代技术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非线性编辑技术的适应性强,功能强大,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的要求,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晗.浅谈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多媒体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6卷总56期.

[2]张萌.非线性编辑与线性编辑的使用[J].青年记者,2007(16).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电力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41-02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它自诞生以来,已产生了很多的器件系列、控制技术、变流技术,并且还将有更多的器件和技术问世。

一、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多数高校中,“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面向低年级学生讲授的,而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途还不够了解,对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晰。同时,由于电力电子系统结构多样,电路类型多,负载工作波形多,电路的换流过程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

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电力电子器件与学生以前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学习的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有很大的不同。电力电子器件主要工作在开关状态,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与工作在放大状态的小功率电子不同,能以小信号控制很大的输出,从而使电力电子器件成为强弱电之间接口的基础。由于电力电子器件大多应用在强电场合,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实物,没有直观的印象;因而在讲授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电路中,学生对一些外部特征、极限参数、使用注意事项等掌握起来有一些吃力。

(二)电力电子的电路类型很多,控制电路结构复杂。例如由晶闸管构成的整流电路就有单相半波、单相桥式、三相半波(共阴极和共阳极)、三相桥式几种分类,所带的负载又有电阻性、阻感性、阻感性带续流二极管之分,每一种电路结构的输出波形都不一样,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要求也不尽一样;同时如果电路带的负载是阻感性负载即直流电动机系统,则电路除了可以工作在整流状态,还可以工作在有源逆变状态,输出电流又有连续与断续之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只要稍微翻一下书,便会觉得这门课枯燥难懂,从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畏难情绪,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现在大多数高校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结合实验教学为主。波形分析法是电力电子技术解释工作原理的传统常用方法,是根据晶闸管或其它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分析电路中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关断区间,从而得出电路各点的电流电压波形,通过波形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传统教学虽然在分析波形变化过程中讲解的比较详细,但是由于电路类型多,波形变化多,图形复杂,因而在绘制电路结构图及波形图时将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课程进度受到影响。同时在手工绘制波形图时很容易存在图形不规范不工整等情况,吃力而不讨好。传统教学没有办法给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实际的电路结构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直观,再加上实验时间少又是强电实验,学生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台不熟悉,彼此缺乏协作,担心触电等,实际操作起来耗时较多,有些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学好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上的困难。

由于以上几种原因,从而导致了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类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随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软件产品的不断升级,使多媒体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应运而生,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基于多媒体信息具有图、文、声并茂及动画效果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调、枯燥的内容多样化、生动化,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及动态效果方面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增加授课信息量,增强授课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的应用,解决实际讲课中遇到的问题。

(一)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电路结构复杂,输出波形图多,开关器件换流过程抽象等,利用多媒体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及动画效果的优点,教师可以采用Author ware、PPT和Flash作为软件开发平台,授课时采用课件、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将电路中电流流过的方向,波形产生的过程,开关器件换流的过程通过屏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大大地节约教师的画图时间,增加了讲授的信息量。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屏幕上从课件、动画和视频可以直接看到实际的电路实体以及运行过程,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二)由于电力电子技术中需要讲授的内容很多,包括整流、交流调压、直流斩波、有源逆变和变频,有很多电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要让学生将每个实验都做一遍,从课时分配的角度来讲很不现实。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等广泛应用的开关电源作为一个项目,通过视频播放,介绍典型的开关电源的线路,工作过程,再通过动画演示其电流的走向,比较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的性能,使学生对开关电源有深刻的印象,并增强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另外由于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建模和仿真能力,精度高,重复性好,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通过上机仿真查看电路的工作情况和输出波形,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路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在实际的实验顺利进行,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实际的工程计算,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个电路设计的课题,划分几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自己考虑电路结构的设计,器件型号规格的选择,然后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去验证自己的设计,查看有无不合理的地方。过去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大可能做设计性实验;然而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验证电路的可行性,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课堂或实践环节,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良好地交流,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后交流。

三、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实验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对高职高专等面向实践的院校而言,实验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受课时数和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仿真实验过程。

(一)验证性实验

目前大多数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的实验都属验证性实践,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电路的工作情况。比如整流电路中晶闸管的触发角移相范围对电路输出波形的影响。

(二)创造性实验

这种实验是在学生掌握电力电子电路中四种电力变换的情况下进行的,也是最复杂的一类实验。这种实践若采用实际的电路设计,则成本和危险系数都很大,若依靠多媒体仿真,则很容易查看所设计电路的可行性,并考察学生对器件的选择、电路的计算、输出波形的分析等的掌握情况。

事实证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作电力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经过设计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达到的教学授课效果也最好;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能够有利于学生抓住实验电路的本质,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从而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能使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l]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春霞.多媒体使用之我见[J].硅谷,2009,(03):165.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4

关键词:拼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影像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惊艳的数字特效,到2009年制作成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观看的电影《阿凡达》,一切都在说明数字影像这一领域飞速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系争相设立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每年为电视台、动画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输送大批量的毕业生。纵观这些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计划,不难发现,均把设计基础设定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如:二维/三维设计基础、二维/三维构成设计等。但基本的教学内容构架均由传统的三大构成搭建而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该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photoshop软件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培养他们一种形式敏感和结构语言的能力,为将来制作出具有美感的数字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国内大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大都照搬传统设计专业,这就影响了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还是影视的艺术,这区别于传统的设计专业。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考试的方式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他们大都具备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但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该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二、拼贴艺术应用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与本专业相结合。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影像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训练课题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设计出跨媒体、综合的课题训练方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开拓一个新的思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把拼贴艺术作为训练项目引入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拼贴是指把照片、新闻剪报或其他薄的材料裱糊在绘有细节的画布上,它是一种绘画上的技巧。毕加索和波拉克的综合立体派绘画便综合利用了拼贴这一艺术形式。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可利用素材如糊墙纸、绳子、布头、文字等直接搬进画面。利用多种造型手段,综合地处理、从各个侧面重新构成主题,创造一种形式化的符号系统,用来阐释绘画结构及意义,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新媒材的介入,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象征途径,这无形中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领域。而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更是处处体现着这一艺术精神。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一具有综合训练能力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开设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色彩感知能力、构图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和艺术修养。而将拼贴艺术训练融入设计基础教学课堂是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的。

三、拼贴艺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未来的数字媒体创作者对于创造力的需要丝毫不亚于艺术家,创造力也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而拼贴艺术的训练则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因为拼贴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1)拼贴的创作过程是全新的创作。拼贴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有图片有文字信息的杂志、画报,也可以是质感不同、色彩各异的自然材料、人工物品材料。不同的素材会给创作者带来全新的灵感和启发,不同的组合又会有新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因为拼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造力,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复制、参考的对象。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

(2)拼贴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而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不同材质、色彩的素材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素材进行选取、分解、重组,加工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因此,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拼贴创作中的灵感是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力,它的产生是在长期努力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量的累积。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拼贴训练不只做一次,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命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

2.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似乎是最难以琢磨和培养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应用到拼贴艺术训练的具体环节就是素材的选取。

以画报为例,以往我们看画报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里面的信息。在拼贴创作时,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处理画报的内容。不管是色块、图案、摄影还是文字,当这些元素离开它原本的环境和背景,就会产生独立的含义。这就要求创作者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这些元素的本质特征。

针对画面中的色块,需要创作者着重注意色彩,如果面积足够大,还可以通过剪刀和刻刀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造型;针对画面中的图案,需要创作者去感知它的风格,进行联想;针对摄影作品这样的素材,因为它取材真实,造型能力强,可用来准确传达信息;还有文字,它们是最直观的视觉元素,既可以作为图形的视觉元素丰富画面,又能用来点明主题。

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各种素材的敏锐观察能力。他们通过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作为创作所用的元素,对其重新组合,赋予素材新的意义。

3.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

在拼贴创作的命题创作训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可以反映出每个人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有时也采用教师规定部分元素,主题由学生确定的方法,这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思考和关注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应该是有头脑、有思考的独立品格的人,有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具备生产信息的能力。

能够使用图形和符号等视觉元素进行信息传播一直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体现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选取恰当的构成形式和应用形式进行创作,再通过视觉流程的概念检验主次信息的传达,这些都能提高学生信息传播的能力。

4.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对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传递情感的有力武器。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拼贴训练,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成素材的色彩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是强烈对比的效果,还是近似色的效果?是严肃的政治海报的黑红对比,还是儿童世界的色彩缤纷?色彩是最直观、最容易出效果的因素,所以要通过更多的色彩搭配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5.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

构图不仅会对画面元素的安排起作用,同时还决定了整个画面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尤为重要。是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或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还是充满张力、稀疏平淡,这些都是由构图决定的。构图是研究画面和其中形态配置的相互关系的。构图的实质是研究场际关系。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

拼贴创作一开始,就会产生构图问题。这个元素放在什么位置,它在整个画面内容中占据什么样的重要性。在学生创作的初期,最常见的就是整个画面都被占据得很满,没有重点。此时,就需要通过在设计基础课上学到的构图知识来指导实践了,多练习几次就会有所提高。

6.通过拼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同样是拼贴艺术中的经典作品,西方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的剪贴画风格差异巨大。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进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探索,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如下图所示,这幅广告作品,选用具象素材,内容极其丰富,有矛盾和强烈反差的图形进入画面,使作品幽默、怪诞,热闹非凡,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5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网页设计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18-01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随着现代生活进入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网页设计者力图将各种多媒体元素融合,构成风格独特、功能全面的页面,方便用户浏览。

1 网页设计中主要使用的多媒体技术

目前,网页设计中主要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处理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

1.1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图形、图像是网页设计的基本元素,常见的图形图像主要经过获取图像、编辑处理图像、输出图像、图像数据压缩和图像储存五个步骤,最终演变为二维或三维图像,以给用户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1.2 动画处理技术

多媒体动画采用的是数字处理方式,它不仅给文字提供绚丽的外挂特效,还能创建出二维、三维的动态效果。动画的格式有GIF、SWF、FLIC、Java动画等,动画的创建常用到COOL 3D、flash 3DS Max等软件。

1.3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数字音频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模拟方式,实现了音频数字化,可以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利用一些音频处理软件来将音频处理成自身需要的效果,并配合视频,将对网页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常见的音频文件主要有MID、WAVE、MP3等格式。

1.4 视频处理技术

目前视频是网页设计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多媒体元素,我们在观看网页中的视频时,视频信号根据不同的视频信号源可分为高频或射频信号、复合视频信号、分离电视信号。获取数字视频的方式有:从VCD光盘获取、从数字摄像机获取和对模拟视频采集。

2 多媒体技术在网页设计中运用出现的问题

2.1 多媒体元素格式选择错误,且不考虑浏览者的方便性

在网页设计中,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格式的选择尤为关键,应实施最优化原则,尽量选择占用容量小且更接近真实的格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网页中就经常出现图片、视频无法打开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浏览器不支持文件的格式,或文件太大,无法载入。

2.2 多媒体元素滥用,视觉元素的堆砌和信息内容的缺失

网页中除了包括平面视觉构成的各个元素和布局机制,还包括动态、多媒体、交互元素等网页特有的视觉元素,但是整个网页元素只是简单的堆砌,网页布局缺乏规划和审美意识的设计,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大大降低用户的浏览量。另外,某些设计精美的网页片面追求页面的绚丽,但实际呈现的信息内容匮乏。

2.3 技术因素带来的视觉尴尬

网页中包含的图片、影像、文字等媒体内容需要通过专门的软件(浏览器)才能显示,机器的分辨率差异会导致网页呈现出现偏差。如观赏Flas时,必须安装特定的插件程序,否则将显示空白框和提示文字。另外,不同的浏览器产品对同一网页的显示效果也有差异,用户常需切换浏览器才能达到最佳欣赏效果。

3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自身的互动性、娱乐性,有创意的设计,自然会吸引浏览者的眼球。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网页设计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多媒体技术运用时要有所选择

对于多媒体元素格式应合理选择,以免造成打不开或是文件太大难以载入,要对其进行合适的处理。比如多使用图像微缩图,对于不需要放大清晰浏览的图片可以用Photoshop这类的图形编辑软件对原图片重新取样,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到合适的大小,再保留新图样。动画标题则不宜使用太多,建议使用节省容量的静止图片。

3.2 注重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

网页的设计不能只单纯的将多媒体元素进行堆砌,也应考虑其艺术性,提高审美情趣。在网页设计中,更多的是追求平面视觉传达效果,将各种元素有效的结合,这种结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网页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必须和谐统一,具有一定的秩序,形式表现必须服从内容要求。网页设计既要考虑整体感,又要注重细节的编排,各种多媒体元素的选择应当与网页具有相关性。

(2)突出主题要素。每个网页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其风格要与主题内容相统一。在统一的风格页面中,添加图片、文字、动画等元素时,要注意色调的统一,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作为主题要素,要注意编排的位置,使其成为人们浏览时的视觉焦点。网页设计中各构成要素在组合时,要注意其结构的轻重大小、虚实、多少等对比因素,加强视觉力度,以强化页面的整体吸引力。

(3)注重色彩搭配。一般来说,色彩的运用在一个页面不应超过3~4个,其中择一为主色调,遵循“总体协调,局部对比”的原则,不同网页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常用色系主要有蓝色、绿色、橙色、暗红,配之运用一些黑、白、灰的颜色搭配使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文字的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区分,以免对比太强或太弱影响浏览者的阅读。

(4)注重网页布局。网页布局大致可分为“国”字型、拐角型、标题正文型、左右框架型、上下框架型、综合框架型、Flash型等。如果信息量大,可以选择使用国字型或拐角型;纲要性的网页可以考虑标题正文型;框架结构浏览方便、速度快,但结构变化不灵活;Flash型形式灵活,缺点是无法呈现较多的文字信息,网页设计应把尽可能多的信息集中在一个页面上,做到一目了然。

(5)恰当运用网页留白。虚实与留白是网页设计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运用网页留白,形成页面节奏感、版块层次感、内容主次感,以化解大量信息聚集起来造成的压迫感,给浏览者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浏览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日益成熟,网页设计者需在现有多媒体技术条件下,注重两者的完美融合,以对浏览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网页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网络技术与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使网页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网页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而更接近于电影或电视的观赏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鸣.浅谈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与发展应用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