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1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在:1)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2)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3)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4)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5)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1)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2)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3)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

1.4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决策等。

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县、乡3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3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上述4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4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3几点建议

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3

(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需求,加强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以自治区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重点,搭建阿里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疾病防控、加工贮运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缩短阿里地区与内地存在的较大差距。“十三五”期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年提高2%以上。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市地位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面向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十三五”期间,通过搭建自治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平台,突出转化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加强地区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切实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农户为主体,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一支2000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新创业。力争“十三五”期间阿里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三)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全面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逐步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检测、控制及管理技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继续增大农业科研投资力度,改善农业投入、科研投入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二、农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把振兴农业科技作为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阿里地区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就没有阿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将振兴农业科技上升为阿里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摆在建设创新性地区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阿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第一推动力。伴随阿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必须把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促进阿里地区农业健康发展。(二)把确保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确保粮食、蔬菜安全是确保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必须立足阿里地区种植业现状,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把保障阿里地区粮食、蔬菜生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以及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才能不断提高作物生产性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才能使生产、加工技术得到开发,促进粮食产品转换,拓宽粮食生产领域。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667m2产量,实现阿里地区粮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升农业产业获利能力,应对农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农业由于其产业自身的特点,在与其他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更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阿里地区农业相对落后,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引进人才与先进农业技术,使阿里地区农业得到稳步发展。(三)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领域科技进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周期长、风险大。其周期由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决定,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人们难以超越。由于植物对生长的自然环境有特别的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往往只适合于特定地区使用,特别是新的植物品种对地域的选择性很强。其次,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阿里地区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受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业新技术的预期应用效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新技术的采用也可能因经济效果不好遭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排斥。另外,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公益性和外部性强。农业科研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大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直接受益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效果是农业发展和全社会消费者普遍受益。因此,应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加强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四)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从源头到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根据阿里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始终突出产业导向和产品导向,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集成转化、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相结合。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综合利用,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五)把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增强农业科技发展后劲的不竭动力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充分利用“组团式”资源优势,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研究与转化人才队伍;地委行署人才引进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自治区和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基金;另外,鉴于农业科技部门在同等条件下要比其他科技部门难以吸引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人均投入要适当高于其他领域。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金蓝领计划”;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六)把以稳为主、分类指导作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稳放结合的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的农业科技系统结构,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和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管理制度。根据农业研究自身的规律,对不同类型农业科技研究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按照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进行分类管理,明确部门权限,全面强化过程管理。

三、结语

回首一年的工作,我无悔:因为,生活更加充实;经历,人生更加精彩。未来两年的日子里,我将在工作队的领导下,在阿里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牧局的关怀指导下,继续尽职尽责,全身心的融入到阿里地区农牧工作中,充分发挥我技术和人格的光热,照亮阿里农牧事业,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4

1农业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1.1人才短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企业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大幅度提高,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对进入企业从事开发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热情降低。尽管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管理人员比10年前增加了10%,但受当前企业整体研发条件和资金不足的困扰,科技人员主要还是依靠国家的项目资金开展研究工作,完成国家任务。目前,国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点,还是农业科研机构,对农业企业投入相对比较少。因此,大多数科技人员仍然愿意回到研究所、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科研骨干在研究所的待遇也有较大的提高。尽管这些科技人员也为企业从事研究工作,但仍然属于科研院所的人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建立“双创团队”[4],正是在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企业自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适宜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一方面,依靠科研单位的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目前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利用政策优势发展科技企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1.2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缺少积累,经济实力不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种子、农化产品、饲料、农药、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利润率都不是很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也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产品,因此,企业利润率比较低。二是科研单位创办企业的目的是解决科研单位的发展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弥补发展资金不足。因此,企业的利润主要用于分配,而不重视积累。三是对企业的投入不足,或者投资不到位。特别是早期投资创办的科技企业,以知识产权、房产、土地投资入股,由于不能办理过户,导致投资不到位[5]。院属农业科技企业从创建到现在,销售收入还没有一家超过1亿元。由于科技企业积累少,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不足,因此,企业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没有人才,又何谈创新。

1.3股份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目前,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32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为国有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其余21家为控股或者参股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策程序,进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已经在农业科技企业中普遍实行。由于国有全资企业的数量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完全市场化的产业,要进一步增加企业领导团队和职工个人股份;对于资金密集型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也要适当增加企业领导团队的持股比例。为了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科研院所持有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股份,通常可以到达50%~60%。如果科研院所持有的股份太少,在目前的体制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持股过多,又不利于调动企业领导团队和职工的积极性。

1.4优势产业不突出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要依靠研究所的发展,要突出研究所的优势研究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研究所与许多行业建立了企业创新联盟,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企业联盟,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公益性研究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从研究所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的可控性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出研究所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不足。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一项新技术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兴产业[6]。一个研究所不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本身就说明其创新能力的不足。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

2.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建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其地位正在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7]。据统计,在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亿元中,企业支出份额已超过70%;在近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67%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核所20世纪90年资创立的某农业科技企业,近年来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和国家的支持,共获得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同时,该企业也具有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净资产从成立时的1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万元。

2.2企业创新能力在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宝贵的财富,自2000年以来,我国连续11年重奖科技精英。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多地从科技创新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出,“再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大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发挥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8]。农业科技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培养、学历培养,提高企业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将属于科研院所的企业科技人员或者管理骨干,纳入全院的统一管理。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农业科研单位的宝贵人才,要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科研院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解决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晋级、晋升问题,以调动在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9-10]。对于农业科技企业来讲,发展的动力是科技人才。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企业管理生产的人员减少了50%,而高学历、高技术职务的人才增加了10%。

2.3农业科技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 现代农业;成果创新与转化;制约因子;对策;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72-01

Discussion on Modern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ANG Li-ping XU Hai-bin ZHANG An-kang

(Huaiyin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in Xuhuai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ere analyzed,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as well as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ggestio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chievement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restriction factor;countermeasure;policy recommendation suggestion

1 现代农业成果创新与转化制约因子

一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1],企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比例总体水平不高,科技资源和人才储备不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转化受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依赖性和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其他涉农民营科研机构数量少,企业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农业市场的逐渐扩大,市场中的主体企业不再是国家所有的种子公司,而是一些民营企业逐步崛起,与其分庭抗礼。但是民营企业更注重的是盈利,大多是一种“拿来主义”,去购买农业科研单位研制的新产品。当出现优势品种时,盈利空间较大,便会吸引其他的民营企业纷纷效仿,从而放弃成立民营科研机构[2],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从事成果转化的支撑服务体系薄弱。科技企业孵化器[3]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而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还不具备规模,以致在成果转化方面进度较慢,无法实现高效、高能、高速的效益创造。

2 对策

第一,抓好区域规划和示范基地建设[4],以合作社、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服务对象,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示范和转化基地,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创建高效的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内生机制。第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其科研问题,为其研究项目保驾护航,并以此带动其他企业。第三,提高资源组织能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优化和升值,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拓宽和健全融资渠道,着力填补市场空白。

3 政策建议

3.1 以优势产业为载体,集聚资源开展创新与转化

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农业企业、合作社、高等院校等,采取“一家一策”方式,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吸引集聚全国农业高端人才,开展农业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建设科技农业产业园、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孵化高成长性农业企业,催生高科技农业新业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创新转化集群,把本地建成农业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和新模式的创新应用,快速形成产业化规模优势;加强现代农业远期部署,布局新一批信息农业、物联网农业、创意农业、生物农业等前沿性、战略性农业产业,培养农业新的增长点。

3.2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打造高新企业和经营主体

依托高新企业和经济实体,特别是高新企业的国家各种优惠扶持政策,高新企业也利用好的农业体系和优良的成果让自身更快更迅速地产生效益,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两者相辅相成,通过直接经济效益迅速收回前期成果科研费的投入,同时有效弥补财政经费的缺口,为地区农科所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基地的条件改善获得大量的资金储备,使地区农科所获得造血功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3.3 以生态文化为链接,提升农业经营模式与效益

现今社会,人们开始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5]、回归自然的趋势,于是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出现了农家乐[6]、采摘园等,并且迅速向中小城市扩散,这给农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发展方向,可以使农业经营模式呈现一种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态势。

4 参考文献

[1] 葛彩虹,葛雄灿,尹小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90-92.

[2] 马建华.引进创新要素 推进产学研结合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记宁夏中卫市膨润土院士专家工作站[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7):36-37.

[3] 高广鑫.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结构特征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3):59-60.

[4] 谢学仁.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科教富民进程[J].中国农村教育,2015(12):44-46.

农业科研发展方向范文6

【关键词】农业技术;重要性;培训;实施途径

1.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

农业技术推广以往我们认为就是指导农事生产的,把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及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通过近几年新形势的发展,扩充、延伸了农业科技推广内涵,由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变成为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推广是为更大限度解放生产力。农业推广是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示范户、指导并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扩大农民收入。它以农村社会为背景,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主、农头企业或者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社会的时代元素。农业技术推广是把已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中去,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最后要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应用中检验其是否成立和有效。特别是农业应用科学研究成果,只有扩大其试验范围,才能验证其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范围,或应采取何种不同的措施方法,这就丰富了科研成果的科学内容。同时,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新要求、新课题,使科研部门充实、修改、完善科研计划,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样,农业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必须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数据、资料、验证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不仅能促进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利于科技推广与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体现

2.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我们本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4.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途径

4.1推动现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

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鼓励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可以使研发机构从农业实践活动的第一线直接获取信息,了解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可以使研发的技术项目更直接地转化推广,大大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费用。

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创新合作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项目,由企业投资运作,研发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

4.2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它是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建立有效联系的中介,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有着积极作用。在农业技术市场上,技术持有者向生产经营者提供他们需要的科技成果,生产经营者则根据市场价格、投资报酬率、风险可能等因素进行选择,由此技术市场就成为科技成果交易的有效渠道。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单一,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也有待完善。

4.3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

要紧紧围绕《决定》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强化公益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原则,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搞活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通过改革,尽快形成一个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